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15:1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

第一篇: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

當代中國社會的六面鏡子

第一面鏡子,叫做“反腐敗”,這是社會政治領域里最基礎的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前,能照出一個權勢者的五髒六腑和和全部的筋肉骨髓。在這面鏡子前虛與委蛇、避重就輕、隔靴搔癢、甚至裝聾作瞎的政客,只有兩個可能的原因︰其一,是他自己本身的屁股不干淨;其二,腐敗的勢力太過強大,甚至已經成為他的權力基礎和源頭。所以他不敢反腐敗,也反不動。

“反腐敗”這面鏡子不是新事物,它已懸掛了3000多年,洞照了無數的成亡興替。盡管官僚政客的表演不斷成熟,與時俱進,但在這面鏡子前,仍免不了失聲怯場,左支右絀。

第二面鏡子,叫做民主。民主這面鏡子,今天不再是高深的政治或哲學命題,而是一個公理,一個常識。一個真正優秀的政治團體,決不忌憚站到這面鏡子前,接受公眾的質疑、問責、監督和約束,直至接受公開的競爭和競選。民主,不僅是對社會的救贖,也是對執政者的救贖。它是由民眾自發推行的對體制的淨化,是自下而上維護的和諧與穩定。這樣的和諧與穩定,才是真和諧,真穩定。

百年的歷史歲月里,民主這面鏡子里,留下了許多獨夫政客骯髒拙劣的行跡,留下了眾多大師、學者無恥下作的嘴臉,也錄下了無數志士仁人斷頭瀝血的苦苦追求。無論還要經受多少歪曲、涂抹、和遮蓋,終有一天,民主這面鏡子,必將高懸于中天,照耀這個苦難民族的每一寸歷史和現實。

第三面鏡子,名字叫做“當代史”。這是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歷史,是剛剛發生的前車之鑒。甚至,它還沒有真正的成為歷史。極左年代的紅歌、紅戲,紅書,還依然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不時從嘴邊流落出一段旋律和詞句。也正是伴隨著權力贊歌的越來越紅,我們見證了權力的失控和墮落。國民手中分得的一點實惠還沒有焐熱,饑謹、貧窮與迫害即接踵而來。這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卻是被涂抹、打扮最嚴重的歷史鏡鑒。噩夢還沒有全醒,這段歷史就換個馬甲出來表演了——打黑和分配公正決不是復闢左潮的理由,高大空的說教是社會道德的腐蝕劑而非營養液;當權力的一次俯身即被視為親民的姿態,當權力抬頭之後必然是膨脹與失控——

“當代史”這面被涂抹、遮掩的鏡子,折射出轉型期中國面對的巨大危機︰改革,如果不能深入進展的話,就有可能出現劇烈的倒退。歷史的列車需要千萬人的血汗努力向前推行攀升,也許只要某個人的彈指一揮,就可以驟然滑落後墜。而身後,是萬丈深淵。

第四面鏡子,叫做法制。

2009年,在中國政法大學主辦的“中國首屆法學名家論壇”上,三位資深的法學教授失聲痛哭。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法制建設非但停滯不前,而且開始了大步的後退。每一次的法律修訂,權力都獲得了對法律的最終解釋權;每一次的法律程序的設計,都為司法腐敗留下了可乘的空檔;而每一次的法律修訂,都在有意無意間,為民權設置了一道屏障,甚至,是套上了一條絞索——2011年,當《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公開時,我們再次看到了在法律程序設計上的文字游戲。當法律不足以約束權力,法律必然淪為一紙空文——甚

至,比一紙空文還糟︰它使得濫用權力合法化。

法律是一個體制生存的基石,在法制這面鏡子前,我們今天照出的,是這基石的沙化。

第五面鏡子,叫做“稅收”。

《福布斯》公布的2011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名,中國位居第二。2010年,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突破8萬億元,如果考慮到預算外的收入(比如土地出讓金),實際的財政收入應當在11萬億以上。11萬億是個什麼概念?那就是全國每個人拿出約8000元的收入,上繳了國家財政;一個三口之家,負擔約24000元。而政府用于社會福利保障方面的財政投入,不足8%,排名在世界墊底。

此外,各種壟斷性的國企或部門,無不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上,從公眾的口袋里掏錢。即以食鹽為例,每噸食鹽的成本不足200元,而零售價卻至少2000元,利潤率是1000%。煙草、石油、交通、電信,等等壟斷行業從國民身上掠走的財富,是一個天文數字。

稅制改革的呼聲已持續多年,而改革的步履,卻裹足不前。2011年,在經過兩個月的“征求意見”之後,個稅征收做了微小的讓步。而個稅,只是整個財稅收入的冰山之一角。稅制改革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

“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在稅收這面鏡子里,我們看到的是公權力無限度的膨脹,民生以及“民聲”的無助與無奈。

第六面鏡子,名字叫做︰教育。這是今天中國社會最沉重的一面鏡子。如果在法制的鏡子前,我們听到過專業學者的哭聲,在教育這面鏡子前,我們的整個民族在痛哭。如果腐敗的風氣已經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能不能留下一角潔淨的校園? 如果政治腐敗已經裹脅了每一個成人,能不能放過我們的孩子? 百年樹人,百年樹人,我們應當為一代人創造怎樣的教育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怎樣的價值觀念,交到我們的下一代手里? 能不能把歷史的、現實的、人生的真相和真諦交給我們的孩子,而不是向他們灌輸迷藥和謊言? 能不能把教育變成社會公正的起跑線,而不是斷崖? 能不能把我們的孩子,培育成文化的傳承者,而不是政治的應聲蟲? 能不能,為我們的民族的未來,培育一代有獨立思想和人格的公民?

用教育這面鏡子,我們探照一個體制良知的底線。這一條底線,血淚湮然。

第二篇: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

说起马克思主义,人们是即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从很小开始就知道马克思,听说马克思主义,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认证贯彻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后,取得了抗战与革命的最后胜利。除了少数研究哲学与历史等体系的人对马克思主义很是了解外,在当代,可以说,很多人不知道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它在当代究竟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重要的角色,对当代中国究竟有什么作用,最主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如何发挥它在中国经济,民生,国力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提出的,在当时它只是一种思想,是一指导当时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思想,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之中,它通过对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揭示了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从而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传至我们当代,在经过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修补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已成为我们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瑰宝。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革命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第三篇: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当代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柴玲/包智明

2012-7-24 15:44:24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昆明)2010年

2期第44~49页

【作者简介】柴玲(1980-),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瑞士弗里堡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包智明(1963-),男,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

1【内容提要】 作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差序格局”概括了这种社会结构的三个特征,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在变迁了的中国当代社会,差序格局得以延续,但其内容和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在父系血缘关系之外,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得到开发。感情、利益与伦理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行为,而行动中的个人又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

As a key word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summarizes three characters of this kind of society: acquaintance society based on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as the cor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rite order whose members are differentiated by the sequence of ethics.In the transforme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is mode is inherited but its contents and orientation have changed.Besides the patrilineal relationship, in-laws, quasi-blood relatives, geographical and occupational relations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than before.Ethics, emotion and interest constitut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of China's rural society.“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precedes individuals and determine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individual behaviors in which some new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will emerge.【关 键 词】差序格局/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礼治秩序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acquaintance socie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rite order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7X(2010)02-0044-06

从江村到云南三村,通过对多个中国村庄的比较与综合研究,费孝通在1947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的某种特有的体系。“差序格局”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农村社区甚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形象描述。但这个抽离于任何一个具体中国农村社区的理想类型,随着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其内容和取向都在发生变化。

一、“差序格局”及其变迁

(一)解读“差序格局”

某一类型的确立需要与其他类型形成对比,“差序格局”的含义正是在与“团体格局”的比较中得到揭示的。“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束捆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1](P24-30)虽然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可能并存于一个社会中,但在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是主要的,西方社会则以团体格局为主。笔者认为,费孝通笔下的“差序格局”有如下几个特征: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和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1.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任何社会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某种特定的经济基础。农业与游牧或工业不同,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游牧的人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从而不能自由流动。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很可能是从初民民族的‘部落’形态中传下来的。部落形态在游牧经济中很显著的是‘团体格局’的。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在山林里求生,他们必须依赖于团体生活。”[1](P31)费孝通还引用了迪尔凯姆的“有机的团结”和“机械的团结”,以这两个词分别来指代“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法理社会是因着某种目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结合的社会。通常,人们认为这种社会发生于工业革命前后,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可见,西方团体格局的形成,既有远古游牧经济的留传,也有现实的工业经济作为基础。

差序格局是以农业而且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农业为生决定了人们的不流动与封闭,而小农经济则需要人们聚村而居,以便互相帮助、照料。“封闭”是由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不流动、缺乏相互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人们生于斯,死于斯,形成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熟人社会中每一对个体之间都是特殊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规定了互动双方的行为规则。这种规则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每天的接触自然习得的。差序格局就发生在这样的熟人社会中。

2.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亲属关系遵从差序格局的原则。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之所以先提生育再提婚姻,是因为社会的继替需要家庭的生育,而生育需要婚姻的保障。纵向的亲子关系支配着中国的亲属关系。而中国的继替原则是沿着父系的单线进行的。“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1](P39)中国的家之所以要扩展成为家族,是因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核心家庭不足以发挥所有的社会功能:核心家庭可以生育,但其他经济、政治、宗教的功能则非扩大了的家庭不能胜任。这样的家庭中,不同代际之间的同性关系要比夫妇亲密,夫妇之间太过亲密反而会遭到社会舆论的指责。

熟人社会除了包括亲属关系外,还有地缘关系。在不流动的乡土社会,家族这个概念包涵了地域的涵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人口的增长势必造成流动,农业社会中的人口流动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举家搬迁,“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1](P71)移民的后代还记着自己的籍贯,籍贯来自父亲,是跟姓一起继承的。因此,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另一种移民不能成长为新的村落,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新移民若想成为“村子里的人”,第一要在村子里有土地,或者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然而,这些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因此,这些与当地人没有血缘关系的新客,就经常从事血亲所不便从事的商业。[1](P69-75)

3.以伦理为差等的礼治秩序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稀薄。”[1](P27)在费孝通看来,这种从自己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的有差序的社会关系就是人伦。《礼记》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伦用以区别我群和他群。在水波波及范围之内的,属于自己人,反之则是外人。[1](P24-30)但是水波波及范围之内的我群,并不是没有区别的。我群所涉及的人,以我为中心,按关系的远近、亲疏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离中心越近的,与“我”的关系就越亲近。这种亲近是伦理上的亲近。人们表达亲近程度的方式,最明显的莫过于红白事上的礼信。徐平在调查羌村社会时发现,以农为主的羌人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远近形成了家庭、家门、房族这三个不同的亲属圈,不同的亲属圈在结婚、丧葬和建房时送的礼是有厚薄之分的。[2](P71-98)

中国人的伦理维系着私人的关系。在差序格局中没有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而团体社会中的道德是超己的。因此,基督教有不分差序的兼爱。差序格局还具有伸缩性,即私人关系所编制的社会关系网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缩小或放大。越到圈子的外围,“我”所属的群体界限就越模糊。对于处在中心的“我”来说,最容易辨识的权利和义务发生在圈子的中心区,由内向外推的结果就发生了家族主义。

乡土中国的治理不是依靠从外部强加的法律,而是依靠从小习得的礼。礼最初是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由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独立的意志,因此可以强加于未成年者。礼内化于人,人们只要各安其分,社会就会平稳运转。在封闭社会中,年长的人总是比自己经历的多。因此,长者、老者承担了爸爸式社会教化者的角色。礼治秩序是由长老统治的,乡土社会中的老人往往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

(二)乡土中国的变迁与“差序格局”的发展

乡土中国的变迁从何时开始,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孔飞力在《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一书中将清朝的衰亡与中华文明的衰落区别开来。他认为,尽管帝国的行政机构在分崩瓦解,但旧秩序的重要基础——绅士的权威并未动摇。[3](P1-11)在孔飞力看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秩序至迟到清末仍然稳固。杜赞奇对1900-1942年华北农村的调查则发现,在20世纪前半期的乡村中国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历史进程。其一是经济因受西方入侵而受影响;其二是国家企图加深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4]这两种外在于乡村的力量都在有意无意地改变着中国的乡土社会。对于这一点,费孝通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已经察觉到。《乡土中国》开篇就指出,近百年来东西方接触的边缘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只是这社会成长于乡土社会的基层之上。我们的社会在急速变迁中,在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只是这个过程比较长,从清末到现在我们仍处在这个过程中。

变迁的过程虽未结束,阶段性的回顾总是必要的。历时性研究通常都取不同时点对同一对象进行观测。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乡土社会,其变化不可谓不大。近20余年来,中国农村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大事。其中有两件,乡镇企业崛起和农民流动,既是乡土中国变迁的结果,也引起了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变迁。乡镇企业崛起和农民流动使农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甚至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工厂建设、城市化过程中的征地还使农民失去部分或全部土地。传统“差序格局”的经济基础似乎受到了冲击。

乍看起来,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的“非农化”似乎使农民逐渐摆脱了乡土性,但折晓叶的研究发现,分散的农民在村里办工厂、寻求合作时,他们并不仅仅是对外来工业因素和内在变革冲动进行回应,他们的背后也有深厚的乡土基础。[5]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对差序格局既有继承,也有扩张,其取向也从伦理倾向于利益。

二、传统“差序格局”的继承

作为“差序格局”的经济基础,农业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人均耕地也在下降,但是这并没有使人们放弃土地。地处鲁西北的于庄,乡镇企业发达,人均耕地仅1亩多。这里的村民享有乡镇企业的补贴,比周围村庄的农民收入略高,但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土地,没有一处撂荒。土地仍是他们的命根子,因为种地最起码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不用花钱买粮食。[6]而广州的城中村羊城村已经彻底地嵌入城市,既无耕地,也无农业,其土地已经转变为村里的股份分红保障、家庭的租屋收益。虽然羊城村已经丧失了传统上定义“村落”和“农民”的典型特征,但是由血缘和地缘联系的村落魂灵,在它农民和农业的载体消失后,仍然会长时间地活着,羊城村的村民仍然处在熟人社会中。[7]

在农村新兴的非农产业中,经济活动的差序格局也有迹可循。郭于华以苏南乡村工业化过程为例集中讨论了亲缘关系在乡镇企业发展运营中的角色。首先,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过程不同,中国的乡村工业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乡镇企业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特征。其次,在新的经济结构启动和发育的过程中,亲缘关系是获得资源的重要途径。第三,企业内部和村级经济的运作也遵循了亲缘关系规则。这具体表现在内外有别的用工制度、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和企业管理中的亲信原则与家长权威。这些特点使得亲缘关系规则与市场规则为交融状态。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是在两种机制中寻找平衡,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道路。[8]

流动的农民工把“差序格局”带到城市,形成城市版的“差序格局”。乡土社会中的农民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未知的世界。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基础的纽带关系,是外来者最可靠的社会基础,也为他们在城市中实现基本的生存提供了条件。[9]陈阿江从四川、安徽两省四县的农村劳动力首次外出的信息来源中发现,在农村劳动力就业首次外出主要是通过亲缘、地缘关系的牵动。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依然比较封闭,而对于在封闭环境中生活拥有较少社会关系的人来说,亲缘、地缘关系最有可能被开发利用。其次,首次外出的农民通常为了求稳,通过已有的亲缘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手段。[10]不仅如此,流出者与老家的紧密联系是关系网络的根基,也是农民工遇到风险时的退路和保障。

三、“差序格局”的扩张:姻亲、拟血缘关系、地缘和业缘关系

传统“差序格局”是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随着乡土社会的变迁,以往不被人们重视的人际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得到了开发,差序格局包涵的内容更为丰富。

差序格局中姻亲本来就占很重要的地位,民间的舅权就是一例,羌村社会中还有“天上的雷公地上的母舅”的说法。大母舅(奶奶的兄弟)和小母舅(母亲的兄弟)发挥了社会监控功能,使社会平衡协调的发展。[2]如果传统差序格局中的姻亲主要是因为伦理的关系而“应该”这样重要,那么现实中的姻亲则另有经济准入的理由。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计划生育的施行使女儿的地位提升了。霍宏伟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通婚圈范围在不断缩小,直接后果就是姻亲之间的互动成本降低,频率加大,姻亲地位不断提升。[11]富裕村庄的女子尤其不愿外嫁。这在乡镇企业发达的于庄、羊城村都有体现,甚至已经嫁出外村的女儿也会因为利益关系举家迁回,发生倒流现象。嫁到别村的姑娘又回于庄居住的,村里给以优惠的条件。首先,嫁出去的女儿的承包地村里不收回,家里的宅基地也可以让女儿盖房子;第二,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丈夫在企业做工或者做生意,都享受于庄村民的待遇。但是姻亲与血亲还是有差别的,村里不给女儿的丈夫和孩子承包地。羊城村的姑娘如果嫁到村外就会丧失她在本村持有的股份。为了可观的分工,村内婚的比例大大超过了以前。

拟似血缘关系不是基于生物上的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情感+利益”的关系。乡镇企业中企业主与管理人员之间具有一种从地缘和业缘关系中生长出来的情感。企业主仿佛是家族中的家长,管理人员对企业主就像家族成员对家长一样忠诚。因此,这种泛家族关系的发展导致“差序格局”包容范围的扩大并波及日常生活领域,虽然这样一种差序格局已被深深打上“利益”的印记。[12]

在乡土社会中全体从事农业的农民固然是同一职业的,但这种业缘在缺乏分工合作的社会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职业分化的现代社会,业缘才成为有意义的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的调查显示,并非所有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就业都以亲缘关系作为最基础的社会关系网和最常用的社会资本。很多流动人口还利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获得就业机会。显然,只是在家庭和亲属关系中间打转,能够获得的社会和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们必然要突破家庭及亲缘关系的局限,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以获得扩展的社会资本。除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亲缘关系可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之外,常用的主要关系网和社会资本便是地缘和业缘等家庭之外的关系(如同学、同乡、战友等)。这并非是进城务工者不想依靠亲属关系,而是因为他们的亲属大都在家乡,靠不上。[9]

笔者曾在2006年10月对北京市丰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过访谈。访谈对象的职业包括技术员、装修店老板、服装店老板、绣花女工和服务员。他们初次进入城市就业时,无一例外是依靠熟人介绍的。技术员来自辽宁白山市,到北京来投奔中学同学;装修店老板是河南人,从十几岁就跟着村里的大人到建筑工地干活;服装店老板是在北京大红门有店铺的“浙江村”人,不到二十岁就跟着家里人到北京学做生意了;绣花女工来自河南,早先也是村里人带她出去学绣花的;有着红脸蛋的服务员是甘肃人,到北京之前,曾经在兰州姐姐家开的餐馆里打工。然而,他们二次或再次就业的方式就发生了变化。技术员在工作中认识了其他老板,在高工资的承诺下跳槽;装修店老板艺高人胆大,在山西打工时听说北京的建筑比较赚钱,就孤身来到北京创业;服装店老板在生意中遇到了同是浙江人的丈夫,两人强强联合,生意做得更加红火,他们自己进货,自己当会计,但请的导购却是高挑、漂亮、泼辣、能撑得起北方衣服模版的东北姑娘;绣花女工在给浙江老板打工,靠着别的绣花女工介绍,在“浙江村”已经跳了好几次槽,她平时喜欢上网,在南方打工的网友给她描绘了一幅在南方发展的美好前景,接受采访时她正准备辞职到南方找工作;红脸蛋的服务员来到北京,在一家饭店门口看到招服务员的启事,又看到从饭店里出来了一个也是红脸蛋的服务员,就去问她是不是甘肃人,于是原先在饭店里工作的红脸蛋甘肃姑娘就给新来的红脸蛋姑娘介绍了工作。

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去找谁呢?一般的回答是老板、朋友、老乡。很多受访的外来就业者都意识到,关系是变动的,必须在变动的经济和变动的关系中不断地编织自己的关系网,才能立足和发展。人们的关系可以从无到有,也可以从有到无;可以从强到弱,也可以从弱到强。为了某种利益,好朋友可以变成仇人,新结交的同事则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原有的社会关系或者太狭小,或者不够用,必须不断地建立、调整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四、“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伦理、感情、利益

对于“差序格局”的发展取向,杨善华、侯红蕊指出差序格局越来越呈现出“理性化”的趋向。“理性化”是以现实的利益考虑为基础提出的。也就是说,“理性化”的农民被认为更多地从个人、家庭利益的考虑去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理性”一词在社会科学中颇有争议,我们可以说那些斤斤计较的理性经济人有理性,也可以说那些花费大量礼金维持亲属关系的农民有“社会理性”。实际上,人们追逐的经济利益总是嵌入到了某种文化和社会规范中,没有纯粹的利益,所有的利益都被人为地赋予了价值。但是,在乡土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原先处在某一群体中的“自我”觉醒了,在伦理的阴影下,人们开始发现自己的感情和利益。伦理、感情和利益一起,构成了现实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

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主要体现了伦理上的关系。伦理的基础是道德,表现在相互关系上,强调的是“应该”如何,是彼此能在权利之间保持一种平衡关系。情感的基础,则是“情愿”或“愿意”。“关系”的另外一个维度是利益。相对于伦理和情感,这里的利益是指各种现实、世俗、功利上的“好处”,包括权力、地位、金钱、物质等种种有形无形、被生活中的人们称作是“实惠”的东西。[13]

以伦理为取向的“差序格局”重视父系血缘,尊重长者的权威。但乡土社会的开放性与农民的流动性增强,使靠传统习得的行为规范不再是灵丹妙药。农业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比重持续下降,非农活动收入占农村家庭的收入比重持续增长。非农化削弱了农村家庭的生产功能,从而作为生产单位领袖的“家长”也随之大权旁落。同时,老人在家庭中的经济贡献下降。这些因素共同造成老人权威的衰落。[14]纵向关系的削弱伴随着横向关系的加强,夫妇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农村家庭关系中的主轴。笔者在2005年、2006年夏天曾分别在河北、山西农村进行调研,发现婆媳关系紧张的现象较为普遍。媳妇在场时,婆婆往往不敢说媳妇对自己不好。媳妇一走开,婆婆就开始哀叹自己的命有多苦:自己做媳妇时要受婆婆的折磨,如今熬成了婆,又有厉害的媳妇骑在自己头上。有趣的是,婆婆们对自家和别人家的婆媳关系评价是不一样的。对于自家,往往指责自家媳妇在品德上的问题,也会责备儿子太软弱,总护着媳妇;说到别人家的婆媳关系时,就会说那家的婆婆不懂事,霸着家里的财政大权不交给媳妇,儿子自己都成家了还要把打工、种地的钱都交给父母,难怪婆媳关系处不好。

人们利用既有的和新开发的“差序格局”去获得利益。在以利益为取向的“差序格局”中,个人归属的群体边界相对清晰,人们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更为平等和一般化,私人关系的色彩被弱化了。人们仍然要区分自己人和外人,但区分的标准更多是以现实利益为差等。

晋南的S村,解放前没有可供灌溉的水源,全都是靠天吃饭。1967年,在大办农业的浪潮中,县政府在S村的临村F村建成了一座扬水站。扬水站依靠电力把地下水和附近的河水抽取到地面上来,使周围分属两个乡镇七个村庄的旱田变成了可浇灌的水田。扬水站水资源的管理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县政府下属的扬水站,第二是各村的水官,第三是各小队的水官。扬水站的管理人员有事业单位的编制,村民们非常眼红,也千方百计地想让自己或自己的亲属能进入编制。事实上,能进入扬水站的人往往不是上过学、聪明能干的人,而是在村里家族势力比较强大的人。各村的水官负责上传下达,联络扬水站和各小队的水官。村一级的水官活儿轻,而且有扬水站和村委会发放的双份补贴,也是一个肥差。往往是那些跟村长关系好的人才能捞上这个差事。各小队的水官并不是正式的职位,它的产生是因为浇水按照小队为单位进行、必须有人统筹负责产生的。小队的水官本身就是要浇水的用户,县里和村里都不给他报酬,他的好处是通过自己精打细算,掌握好用水量和每家的水费得来的。小队的水官不仅要精明强干,而且要在队里有人缘:他要么家族势力强大,要么跟村里人的关系处得很好。同一小队的人、同村人、家族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认同方式联合或分裂,其考量的标准是利益取向的。

五、从“差序格局”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对费孝通“差序格局”的解读,到“差序格局”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费孝通四十年代的“差序格局”,是先于个人、外在于个人的社会结构,它决定了处于这个格局中的人的行为。个人即使有欲望、有感情,仍然会服从于社会结构的规定。对于个人而言,最好的莫过于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设置原本是为了满足社会中人的需要,这样个人就能更好地遵从社会的安排。后人对“差序格局”的再研究,除了发现“差序格局”的顽固存在之外,还发现了差序格局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在差序格局下有感情和利益考虑的个人。

个人与社会,孰先孰后,孰主宰孰服从,是社会学自开端以来就让人辩论不休的一个话题。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华正茂的费孝通接受了当时流行的结构功能理论,认为“差序格局”先于个人,决定个人的行为。而后人们则发现,个人并不完全听命于社会的命令,行动中的个人造就了新的“差序格局”。但是,后来的人也发现,新的社会关系的发现和构造,往往沿着传统的思路去进行。一个陌生人往往以某种我们熟悉的名分成为自己人。这正如上世纪八十年代吉登斯和布迪厄在讨论结构与能动性时指出的那样:具有能动性的个人在创造社会结构,而个人又是被结构化过的。

无论如何,个人能动性的发现使人对将来的世界充满期待,因为世界将变化,未来不是确定的,社会因而有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而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回顾一生学术历程时,也对年少时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他说:“社区研究必须提高一步,不仅需看到社会结构,而且还要看到人,也就是我指出的心态研究。”[15]社会结构并非脱离个人的社会事实,它类似某种虚拟的制度,以实践性知识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规范着不同情境中个人的行动。个人因为具有反思能力而自觉地接受了结构对其的约束,但个人的行动同时也是本能的、有策略的、有创造能力的。由此看来,社会生活并非可以简单地用社会结构决定个人行动或者个人行动产生社会结构来概括,它是一个鲜活的社会过程。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形式与内涵,仍然在随着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其丰富的意义,有待后代学人持续的关注与解读。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徐平.羌村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3]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M].谢亮生,王品泉,谢思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5]折晓叶.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于光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山东省于庄的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7.[7]李培林.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J].江苏社会科学,2004,(1).[8]郭于华.传统亲缘关系与当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J].读书,1996,(10).[9]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以迁移者的城市就业为例[J].民族研究,2004,(6).[10]陈阿江.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1]霍宏伟.我国北方一个农庄的婚姻圈研究——对山东省济阳县江店乡贾寨村的个案研究[J].社会,2002,(12).[12]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13]陈俊杰,陈震.“差序格局”再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8,(1).[14]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家庭三十年——一个社会学的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09,(2).[15]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第四篇: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转)

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

“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估量国际国内形势所做出的科学决断。谈到“以发展为主题”时,“两会”代表、委员兴致盎然。发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选择

今天,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既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更为我们提供了加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些代表说得好,未来五年至十年,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趋好。新经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有利,但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更多的却是挑战,所以,我们更要保持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全国人大代表、中共辽宁葫芦岛市委书记张东生说,把“发展”两个字作为“十五”计划的主题,我认为,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是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个环境,在既尊重现实又客观谋划长远的基础上,中央对当今中国社会趋势的科学界定,这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经贸委主任李现武说:西部地区的云南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不高,高新技术刚刚起步,信息化程度低,又是多民族地区,这样就更应强调发展。统观全国经济大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认为,云南抓住发展主题的关键是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两者并重,一个也不能偏废。这样艰苦卓绝地干上几年,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而使云南人民在“十五”期间迈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对于尚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不平衡”的着眼点还要放在全球,在不平衡中找差距,在潜力中找契机。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丛正龙说:对外开放是辽宁经济极其重要的发展动力。“十五”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过渡期。辽宁要把整体对外开放的旗帜打出去,努力创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人才:

构建民族复兴的柱石

记者采访了数位代表和委员,说起社会的发展,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说,谈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我认为人才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构建民族复兴的柱石,无论哪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归结到人。他说,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劲,也是我们在各个领域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可靠保证。培养人才就要靠教育,目前教育的投入相对而言是不够的,国家要把这件事真正重视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青年心血管研究专家韩启德对人才问题犹为关注。他说,健康的科技、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前提之一。下个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要使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真正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除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外,还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成功学 当代中国社会毒瘤空间(精选)

成功学 当代中国社会毒瘤空间.txt-//自私,让我们只看见自己却容不下别人。如果发短信给你喜欢的人,他不回,不要再发。看着你的相片,我就特冲动的想P成黑白挂墙上!有时,不是世界太虚伪,只是,我们太天真。成功学 当代中国社会毒瘤_天马行空_百度空间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2010激情世界杯5连发激情世界杯饕餮盛宴~ N97 ipod各种大奖等你拿!抢先参加>> 天马行空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成功学 当代中国社会毒瘤2009-07-18 02:00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 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

荣,非成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 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

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

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罗宾斯说:“如果孩子

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人 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

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并且基

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 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卖“成功法则”的人

倒真的赚大钱了。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 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

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

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

如此。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有 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

到钱了,而且还不少。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

道。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 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

向上、出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

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 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

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

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

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这是《阳光小美女》结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

并不绝对。

类别:默认分类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2780)| 评论(6)上一篇:有点意思

下一篇:印度和中国发展道路差异及其可怕...相关文章:•成功学 当代中国社会的毒瘤(反成...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就出现在这里。

jiikaiII自然之美羊wzafydabao0351正义的咸猪手灵魂漂白师kobezFETong 网友评论:1 958872 2009-08-12 18:49 | 回复 说的有道理,顶

2网友:刘潇奕2009-08-19 14:58 | 回复 说得好!我深表赞同!3网友:朱敏豪2009-09-02 22:33 | 回复 谢谢

4网友:shuen2009-10-11 22:38 | 回复 不赞同你的观点,你觉得人应该是很平淡的过吗

可是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你自己也是中了简单这样很好的毒瘤 这也是导致社会不能正常前进的一种心态

5匿名网友 2009-11-01 11:18 | 回复

您说的无道理!简单的很,所谓的成功你把她已经看成作为事业、金钱的代名词,那是错误的成功观点。其实教会与人什么是成功,包括很宽泛的内容:绝不是事业一项。

自然之美羊 2010-05-14 10:58 | 回复

发表评论:

内 容:

取消回复

©2010 Baidu

下载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社会的六面镜子[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何新2006年)1.阶级与分级利益集团 什么是阶级?直观的观察即可看出,任何社会之内部,都划分为不同的政治、经济等级。社会中的每个人处于不......

    论当代中国社会冲突及问题解决机制

    论当代中国社会冲突及问题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二十年带给中国社会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革命”,当代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力量进行着新的重组,随之而来......

    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 基督教作为世界宗教之一,在世晃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它的伦理 思想更是其中的奇葩。基督教进入中国社会,是中西文化交流......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摘要: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惨遭汽车连续二次辗压,血泊下,先后有18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救援,后在一位58岁的拾垃圾阿婆陈贤妹发现下才救起,......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中国社会思潮 张高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1、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冲击 第一,时代主题的变化 第二,国际趋势......

    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

    中国社会笔记

    中国社会 导言 见笔记本 第一讲 社会身份与集团角色 社会身份——主要讨论的是在社会中扮演的公共角色。 几个关注的问题: 1,集团的身份和角色 比如说,士绅的消失——是消......

    当代中国社会常常流行一些具有表征性的关键词

    当代中国社会常常流行一些具有表征性的关键词,人们了解了这些关键词就能了解和把握当下社会的时代热点。毫无疑问,“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强国”等词语会在相当一段时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