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官职业化建设
法官职业化建设
近些年,面对越来越多的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这就要求法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素质。因此法官职业化建设提上议程,法官职业化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唯一选择,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面对严峻的形势,法官职业化建设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在法官遴选方面,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许多基层法院地 法官都是由一些军队退伍人员任职,他们自身缺乏法律知识,没有审判经验,对法院审判程序不甚了解,缺乏最起码的职业素养,近几年我国虽然引入了司法考试,通过司法考试遴选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很难进入法院系统,这是与已有的体制相违背的。而且在人才分配方面,人才的分配在各地区极不均衡,造成了发达的地区人才济济,落后的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法官选任注重年轻化,我国法律规定年满23周岁即可担任法官,基本上大学本科毕业既具备了选热播法官的资格,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这一规定是脱离现实的,过于年轻使得法官缺乏经验,容易造成案件误判错判,而西方国家的基层法官只有在年龄达到40岁以上才可以担任,充分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另一方面,中国法官退休过早,这是对人才的浪费。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加快法官职业化建设,应规范看是制度,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法院系统,设立法官助理人制度,将优秀的法律人才补充道法院,同时加强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地区之间的法官职业水平差距缩小,建立地区同等的待遇制度,从而使得偏远的地方也可以吸引人才,同时建设和培养一批复合型法官&和专家型法官,规范法庭秩序和提高法律的公正权威。
其次,对于法官的任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延长,不要一刀切,对于那些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法官可以适当延长其任期,同时对于法官的任职年龄也应相应的提高,个各地区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标准,注重法官的知识素养和从业经验,提高法官队伍的素质。
根据我国的审阶制度的规定,基层法院无疑是处理各类案件最多的法院系统,因此基层法院应当侧重培养一批复合型的实用型的法官,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应当尽可能更多的懂得各类纠纷案件相关法律知识和相关程序,以适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
多年的法律建设,使得我国的法律职业化建设初见规模,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法律人积极地找出问题,尽快的完善我国法律职业化建设。维护法律的尊严。
第二篇: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女法官
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女法官
中国女性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更多地是处于附庸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发言的权力,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自上世纪初开始,女性中的杰出人物开始涌现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舞台上。妇女解放,成为变革社会、变革一切不合理的权力关系的新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股新思潮,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新一代女性,正是在这一系列妇女运动之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女法官队伍。
推荐阅读:法官职业化
一、女法官的现状与特点
五年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大力加强女法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女法官的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成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到2003 年全国法院系统有女法官及其他女工作人员67000余人,约占法官总人数的20%.在法院各项工作中,她们展示着女性特有的无边魅力:自尊、自信、自强、坚韧、优雅、洒脱。因为知识让她们更美丽,而法律让她们更睿智、更聪慧。女法官成为展示人民法官队伍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与封建思想,女性的作用仍然远远处于男性之后,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于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优秀的女性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女性仍然秉承着古老的思想,默默地工作和生活,她们放弃了自己成就事业的可能,把青春和智慧埋没于家庭之中,用奉献和牺牲作为男人事业的奠基石,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让女性回家去”已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的口号,这一切都给女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是进是退,是留是走,摆在女性面前的是两难选择。女法官和其他女性一样,首先作为一个女人,同样要面临这些困难,同时由于法院工作的特殊性,她必须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育小孩,还要支持丈夫的工作,学习、工作、家务,自己、孩子、丈夫,在取舍的时候,她们常常牺牲了自我。
作为一名女性,女法官具有男法官通常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五心”,即细心、耐心、热心、关心、爱心,正是这“五心”,构成了女法官在工作中的特色,她们以其独有的细腻情感洞察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她们以心细如发的认真细致精神判断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她们以女性的热情和关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切切实实地体现了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法院为人民的根本原则,她们以自己的爱心使多少个行将破裂的家庭重圆,换回多少浪子回头,使老有所养,使邻里和睦。当然,女法官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归纳起来就是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参政议政的意识,政治意识不强;二是缺乏竞争向上的意识,满足于现状;三是缺乏深研法理的意识,在法学领域创新意识不足,这些缺点势必会成为今后工作中的障碍和羁绊。目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全国各级法院都开始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探索道路,法官职业化建设对法官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作为法官队伍中的一部分,女法官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做好各项工作,是当前女法官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法官职业化建设
法官职业化,就是指法官以行使国家审判权为专门职业,并具备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并且要根据审判规律和法官职业特点,采取一系列措施,培养法官的职业素养,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
执行法官法,大力提高法官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法治国家对法官队伍建设的唯一选择,是今后法院队伍建设的一条主线,它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通过确定法官员额、法官遴选、法官助理、书记员制度等改革,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通过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在职法官的素质;通过建立职业保障制度,确保法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通过建立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官管理、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司法廉洁。一句话,就是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法官队伍。它要求法官要强化职业意识,一是增强法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时候都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二是增强审判独立意识和中立意识,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和对法律事实的判断作出裁判,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三是增强平等意识,依法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四是增强司法公正意识,严格遵守公开、公平的司法程序,确保司法公正;五是增强司法效率意识,坚决消除拖拉现象,确保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审结;六是增强自尊意识,提升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七是增强司法文明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遵守司法礼仪;八是增强司法廉洁意识。要严格执行《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通过职业化建设,使“准则”的要求成为每一位法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成为其生命和灵魂的一部分,从而培养法官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树立职业形象,加强法官的职业保障,完善法官的职业监督。法官职业化建设可以从制度上彻底摒弃法官职业大众化现象,确保法官队伍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法律素养,逐步形成一个拥有共同专业的法律知识结构、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具有强烈社会正义感和公正信仰的整体,从而形成特有的法官职业传统和职业气质。法官职业化建设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是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的关键。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女法官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要打破陈规,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淘汰,才能成为职业化建设进程中的佼佼者。
三、法官职业化建设对女法官的要求
在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女法官应当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长处,以其独到的“五心”,在审判工作的各个岗位上作出成绩。在民事审判中,由于民事案件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案情纷繁复杂,应当依据案件的特点,多方了解情况,积极做疏导工作,把法律的睿智、刚性和冷静与女性特有的细致、耐心、热情揉合在一起,入情入理入法地息纷止戈,取得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在婚姻家庭案件方面,女法官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深入浅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常常能使案件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刑事审判中,女法官的突出作用应体现在少年刑事审判和家庭暴力犯罪两大方面,女性的母爱是与生俱来的,对未成年犯能像母亲那样循循善诱,不是以一个执法者的冰冷和严肃“严厉”执法,而是通过案件找出原因,研究未成年犯的犯罪心理,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个案中找出普通规律,找准感化点,因人施教,用法律、用亲情、用爱心来打动被告人,从而对被告人的认罪服法及教育、挽救、感化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暴力犯罪多因家庭琐事引起,女法官可以根据自己处理纠纷的原则和经验,分析利弊、因势利导,以女性特有的触觉和细腻触动犯罪者心灵,促使其自觉认罪,及早悔悟。在信访接待工作方面,女法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女性的特长,热情、礼貌地接待当事人,一杯温热的清水、一句暖心的话语也许足以打消当事人心中的怨愤之气;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发表意见,不随意制止和打断当事人的发言;用女性的善解人意和独到的理解能力化解矛盾,做好调解和裁判工作。在其它工作诸如统计、内勤、档案、财务等方面,女法官因其细致、认真而独具优势,虽然这些工作繁杂、琐碎,但和审判工作一
样是法院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化建设进程中,女法官还应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将这些工作做出特色,为审判工作服好务。
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女法官不断地学习,不断实践,争做学习的表率,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学理论水平,通过广泛涉猎和深刻理解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审判实践经验和技能,提高驾驭审判活动的能力。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每年都会出台相当多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这些都和我们的审判实践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所必须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与日俱增,如果仅仅停留在过去已学的知识层面上,势必会导致裁判的不公正和对法律理解的不全面。女法官身兼工作和生活两副重担,工作量大,家务事繁杂,或许没有时间和过多的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要付出比男法官更多的精力,必须下决心排除各种干扰,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心不旁鹜,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抓紧学习,自觉接受培训,潜心静读,“精研法理,汲取新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既继承前人,又不墨守成规,既扬弃旧义,又创立新知识,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驾驭庭审、判断证据、制作裁判文书等各项司法技能,不断适应法院建设的要求。
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女法官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更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树立求实、严谨、刚直、廉洁、文明等职业形象,以女性独特的魅力展示法院的文明形象,提高法院的公信力,使法官成为社会上受信任的人。虽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与司法公正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它足以影响人民群众对法院和法官的看法。试想当事人来到法院要求解决纠纷,心中对法官是怀着何等敬畏的心情,如果遇到的女法官衣着不整齐、蓬头垢面或者浓妆艳抹、或者一脸冷漠、或者态度粗暴、说话粗鲁,当事人对这样的女法官做何感想?只怕她尚未审理案件,其公正形象已在当事人心中大打折扣,还有的工作疲疲沓沓、拖拖拉拉、马马虎虎、模模糊糊、心浮气躁、敷衍塞责、胡乱应付,或者华而不实,好大喜功、花拳绣腿,毫无疑问只会对审判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首先成为一位好公民,女法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还必须首先成为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楷模。有人认为,生活作风仅仅是个人隐私问题,完全没必要大题小作,也不会妨碍形象审判形象。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此只有在日常生活和处理个人事务以及社会关系中,模范地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公众的尊敬,才能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进而树立法官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树立法官的良好形象。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女法官能够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甘于寂寞。新的社会主义时期,我们法官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已渐渐地渗透我们的文化生活,而封建主义思想和其他剥削阶段思想也还大量存在,加上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为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言论自由、舆论自由、行为自由等各种自由化思潮铺天盖地,而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已被有些人抛之脑外。女性虽然不像男性贪图名利,追求权力、金钱和美色,但是她们也有自身的不足,女性容易被一些事物的外在表象所迷惑,容易受情感因素支配,容易产生虚荣的思想和消费攀比现象,追逐时尚,贪图享受,爱慕虚荣,感情脆弱等都可能成为女法官审判工作中的弱点和障碍,而这些弱点又最容易为某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进行感情拉拢和贿赂,或者用金银珠宝、高档服饰、化妆品或者施以小思小惠、或者进行金钱交易。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求我们的女法官一定要胸怀大度、善守其本,不为享受所累,更不为名利所惑。同时女法官要能耐得住寂寞,不随便出入歌厅、舞厅、娱乐场所,不随便出入高档美容场所,不随便摸牌赌博。要能够时刻检点自己,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甘耐孤独和寂寞是法官的一个基本职业素养,因为寂寞使人廉洁、使人庄重、使人权威、使人公正。女法官亦应如
此。
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女法官要有进取精神。女人的事业是家庭,男人的事业是工作,因此我们相当多的女法官把家庭看到比工作更重要,办案只是办案,调查只是调查,开庭只是开庭,判决只是判决,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缺乏进取精神,对于自己身上的毛病和缺点视而不见,对于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不以为然,缺乏闯劲,缺乏一种深层次的钻研精神。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事业如峰回路转,唯有登攀。女法官并不是没有男法官有知识,也不是没有男法官有魄力,她们缺少的就是一种进取精神。在这个优胜劣汰,强者上,弱者下的时代,在这个以能力为主要参数的职业化建设中,如果不奋斗、不拼搏,抱残守缺,只会在这场建设中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不可否认,女人比男人喜欢安于现状,女法官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作为一名法官,女人要从普通的女人圈子中跳出来,要有一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不断自我加压,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把审判工作做为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前进,就会做出比男法官更大的成绩。尚秀云、顾双彦等等女法官楷模,正是我们女法官学习的榜样。
法官职业化建设要求女法官更好地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既要在工作上不致于落后,也要不能因为公务繁忙而忽视家人的存在。这是令女法官最为棘手的事情。因为审判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它不仅要求法官有精深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法官要做细致入微的调查取证工作,对女法官来讲,永无止境的学习是必须的,但她可能随时面临出远差的情况,有时甚至会面临危险的处境。工作上要求我们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对工作要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将自己的位置摆于男法官之后,女法官所担负的工作和责任与男法官是平等的,没有谁会因为你是女法官而为你减轻负担,开脱责任,因此我们女法官在工作上要力求做得更好、更突出,不因为家庭生活和感情因素影响我们的工作,不因为繁琐的家务拖我们工作的后腿,树立起新时期女法官的光辉形象。“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剑上吟”。回到家里,我们的女法官应当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不把工作角色带到家里,不把工作压力带回家里。人言道,做女人难,做女强人更难。我们女法官虽然并不一定要做女强人,但要做好审判工作,合理地处理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势必要付出比男法官更大的努力。只有家庭幸福美满,才能更好地支持女法官的工作,两者相符相成。
法官职业化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法官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法官应当清醒地认识目前所面临的形象,积极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按照职业化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严肃执法,秉公办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金钱、人情和关系对审判的侵蚀和影响,始终保持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法官职业化建设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第三篇: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解析
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学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但其相对自然科学来说,又是一门准科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法学特别是司法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些法律原则和法学理论都随着历史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在计划经济时代,作为司法机关的法院是专政的工具,所处理的事务范围无非是打击敌人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在整个国家的动力结构中只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角色,然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却将法院推到了权力的前沿,成为社会各种矛盾的聚焦点,当行政权力不再主导经济生活的时候,当法治的合理性、正当性得到越来越深刻的认同的时候,法院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深度进入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调整过程中,而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权力。
法院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便是这道防线的守门员,其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水准对社会正义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司法活动是专业化程度极高的专门性活动,必须要求具有高深的法学理论知识,崇高人格和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理解力的法官群体来对法律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适用,进而调整其作用的社会关系。法官除应具备国家公务员的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具备其它一些特殊的职业要求,即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但多年来,尤其是在“法官法”施行前,法官职业的特殊性却一直被忽略了。因此,在当今的中国,建设现代法官制度,走法官职业化之路,是时代迫切要求。
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困难
1、全局性的问题。法官职业化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在最高法院的推动下,司法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是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国家2002年确立了司法考试制度,并规定法官从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中择优选任,但至今未见出台有关的具体规定,司法考试制度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司法改革是一项全局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它涉及宪法和法律的修改及相关部门利益的调整,法院体制创新的问题,因而最高司法机关是不能也不可能进行全局、全方位的司法改革。据互联网报道,2003年“非典”时期,中央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最高司法机关积极行动,但在讨论和论证时,部分法学专家出现了一些过激和敏感的言论,以致这次极不容易起动的改革在中央层面搁浅。因此我国的司法改革是一个渐近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2、地方党政机关对法院进行行政化管理的问题。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司法独立,这种独立不仅指司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单独存在,行使独立的权力,更为重要的是支撑这种机制的一套知识体系亦是独立的,它具有自身运行的理念和逻辑,具有自家独立的语言系统。而在中国当今的司法体制之下,支撑法律规定司法独立的知识体系已基本形成,但在地方党政机关首长的思维体系中,司法独立的理念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在地方行政首长的眼中,法院只是为地方中心工作服务的工具,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政府可以强令法院违规实施破产,按照政府的意图强制实施拆迁。在地方党政首长的这种知识体系的支撑下,司法不可能展现自己独有的逻辑,造成地方政府对法院的行政化管理,司法权力地方化,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不听话的法院领导随时有受到指责的危险,不得不参加地方的招商引资和选优评差活动。在司法不能展现自己独有的逻辑的状况下,何谈司法独立和法官职业化,法官职业化只能是空想。法院在司法过程中,不能完全服从于法律。指望通过最高法院几次教育整顿便可以使法院院长及法官们秉公执行而不考虑地方领导的意志是徒劳的,这是要求他们在做超越人性的事。在法院管理行政化的体制下,法官职业化建设也就丧失了应具备的基础和条件。
3、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法院的地位问题。中央“十六”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的号召,而法治国家要求法院应居于社会关系调整过程的重要地位。我国的法院在整个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相当边缘化的地位,在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政治问题都要演变成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司法权的影响力不仅及于狭义的法律领域,而应是整个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法院越来越多地对政府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对议会立法的合宪性作出判断,而我国的法院至今仍在夹缝中生存,“人财物”等重要生存环节依赖于同级党政机关,司法机关不过是地方党政机关的下属科局而已,并且不是重要的科局,这是因为法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不会给地方行政首长的政绩添光加彩。因而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必须对法院的地位予以明确,地位明确之后,才可以引发全社会对法院地位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只有在人们认识到法院应成为整个国家政治权力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之后,法官的职业化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其进程才能加快,效果才能明显。而中国的法院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处在国家权力结构的边缘地位,司法改革和法官职业化仍将处在缺少政治保证的环境之中。
二、法官职业化的改革
要实现司法公正,重要的问题仍在于制度,只要认真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司法不公甚至司法腐败,多半是源于制度的缺陷,而非法官的个人品行。当今司法公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所谓的司法腐败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可以说这为法官职业化注入了难得的契机和动力。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职业化制度,我们认为,下面的几个设想值得考虑。
1、改变目前司法权实际从属于地方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法院的司法管辖范围与行政管辖范围完全重合,宪法规定法院院长以及法官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财政也完全受制于地方,这直接导致地方法院对地方的严重依赖。甚至在中国还存在企业管理的法院,如铁路法院,森林法院,石油法院等。本来是国家设在地方的法院,却变成了从属于并听命于地方或是企业的法院,于是地方法院各为其主,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统一性的依赖,司法的公信力明显下降,以至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该体制弊端的解决,部分学者和法院人士比较热衷于“法院重直领导”的改革方案,这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误区,这种方案虽然改变了法院从属地方的缺陷,但却造成下级法院从属于上级法院的后果,而司法独立的本质应该是法院的独立和法官的独立,每个法院从行政上应独立于它们的上级法院和地方机关,只有这样才是法院应具备的“人格”。“重直领导”说,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亦是值得研究的,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其法官的待遇是相当高的,“重直后”,最高法院能否解决他们的高待遇问题,就是解决了,落后地区法院的法官待遇是否应同发达地区法官的待遇一致,这部分资金如何解决。所以这种方案是不可取的。最客观的方案就是在不与宪法和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即在保证改革的合法性前提下,可以从制度上确保法官职业化的进程。在人事上,法院院长及法官的选任仍由地方组织部门和上级法院负责,然后履行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程序,但要对法官的员额加以严格的限制。同时以党的文件形式规定地方组织部门和人大不得以任何非法定的理由和非经法定程序对法官特别是法院院长进行调整、调动和交流,从而确保其法定的任期。在财政上,按照法官的待遇高于同级公务员的法律规定,及法院物质装备的实际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法院经费数额,交由地方权力机关审议批准,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由行政机关给予严格的执行,即将法院的物质装备和经费在法律层面上给予保证,无需法院再耗费精力到行政机关去谋取。这种作法,将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地方对法院的非正常控制。以上关于法院人事和财政问题的变革,不涉及法律的修改,操作也易行。只有在法院取得了基本的独立之后,法官的职业化和法官追求正义的热情与智慧便会被激活。法院和法官才取得了法律上独立的“人格”。法官职业化才能取得进行操作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2、尽快落实法官职级与待遇挂钩。法官的职级已经评定,但始终没有与待遇挂钩,法院法官的待遇仍然套用行政级别,“法官法”规定的法官待遇适当高于公务员的规定没有实现。因法官的待遇低下,造成法院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法院很难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再就是留不住现有的高层次人才。另外由于编制的限制高层次人才进不来,而现有的不符合“法官法”要求的法官又不想退出法院的两难境地,所以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最高院必须推动有关国家机关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不要因为法官整体的素质低,就不愿提升法官的待遇,这样将造成恶性循环,法官的整体素质随着人才的流失可能进一步降低,只有提高法官的待遇,才能吸引到高层次的人才,只有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司法公正,素质低下的法官才能逐步丧失审判权或退出法院。在法官待遇与司法公正的关系问题上,最高法院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最高院包括财政部为何不利用从提升法官待遇这个投入较少的手段,来换取司法公正这个最大的价值(回报)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法官高薪,才有法官的职业化。在不违背现行的财务制度的前提下,对各级法院可在推行法官助理制度的过程中,对担任法官职务的法官给予相应的补贴,增强法官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3、改变法官管理行政化的倾向。行政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首长负责任,强调行政首长的个人权威,下级对上级的服从。在地方党政机关对法院进行行政化管理的模式下,法院的院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迎合和服从地方首长的意志,特别是在工作中,法院院长的潜意识也在支配其为地方中心工作服务,这样就给法官的管理带来行政化的问题。法院为了地方的利益及地方党政首长个人意志的需要不得不以牺牲国家法治的统一和司法权威为代价,来迎合地方党政机关,这就迫使法院院长和审判委员加强了对法官的控制。本来中国法官的整体素质就不高,监控加强的结果就是法官权力的虚化和内心的失落,加之当事人及律师的鄙视使法官进一步失去责任心和荣誉感,愈加不思进取,不注重学习和提高素质,重大和疑难案件推给院长或审委会就算完成任务,即使事后证明案件判错了,法官也不担责,同时也为部分法官故意误导审委会提供了条件,审委会成了少部分法官逃避责任的有力稻草。由于法官的责任心不强,业务能力处于较低的状态,又导致对法官进行更加严厉监控的正当性。现在法院内部的错案追究制,人大的监督办法的出台,检察院法律监督力度的加强,正是法官管理行政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在这种形势下,法官的独立意识、中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无法养成,从而无法形成追求公正司法的风气,法官的权威亦无法形成。没有法官的权威,就没有司法的权威,法院裁判的公信力可以说现在已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准,这就造成中国为何多年来不能产生著名法官、检察官、律师根本原因。纠其原因就是在当今的体制之下,中国法官没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所致。因此在改革时应对此问题引起重视,解决的途径就是加强独任审判员和合议庭的职责,弱化审委会的职能,使法官真正成为行使司法权力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法官职业从大从化向职业化的转变。
4、尽快实行法官员额制。法官员额制与司法公正、司法权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以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对法官按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以致法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而法官员额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法官的数量由法律加以规定,法官的任命和罢免应依照、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并赋予法官弹劾申辩权的制度。通过法官员额制,可为法官抵御非正常的干扰创造条件,法官员额制将从技术层面使法官被免除资格或调离审判岗位的随意性受到限制。由于没有实行法官员额制,造成法官地位不稳定,很容易使那些敢于抵制非法干扰的法官(包括院长)被调离审判岗位或被调离法院,从而使追求司法公正的个人努力变得苍白无力。另外,可以使被免除法官资格的法官获得一个申辩的权力,让那些非正常的干扰暴露在阳光之下,从而约束非法干预行为的实施,在法官和非法干扰之设立一道防火墙,确保法官能够以自己的学识、良心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公正地审理案件。现在各级法院在国家未来实行法官员额制的情况下,可进行法官助理制度的研究和探讨,并尽快实行法官助理制度,将审判权赋予少部分具有高尚人格和掌握高深法学知识,并对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理解力的法官,这对司法权威的树立,法院公信力的提升极具现实意义。
营口开发区法院
第四篇:谈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
2002年7月25日,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用正式文件的方式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概念,是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和推动。《意见》对法官职业化建设作了详细的步署,但笔者认为,由于基层法院工作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各上级法院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一)人手少、任务重,审判任务的逐年增加与编制精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确定法院的编制数往往根据辖区内案件数及案件标的等,基层法院的编制常常偏低。即使处理同样数量的案件,基层法院要比上级法院的工作量大,一审案件的工作量要二审案件的工作量大。这主要由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当事人中学历层次、文化素养低的多,法院取证、质证、庭审等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当事人中自然人、私营业主多,自然人财产的隐密性,住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文书送达、执行等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三是涉及婚姻、家庭的案件多,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却常常最为烦琐,耗费审判人员大量的心血。四是新类型案件多,增加了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各基层法院减编10后,原本就处于饱和状态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二)审判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
1、学历层次低,法学理论功底较差,基层法院人员的来源大多为转业军人、社会招干、党政机关调入人员,由正规院校法律专业分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硕士、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
2、部分人审判业务水平较差,虽经自学、函授、党校等学习和各类培训,一部分勤于学习、善于积累经验的人具备了一定的审判工作能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学习持应付态度,使得他们的业务水平远远达不到现代审判工作对法官的要求。如驾驭庭审的水平、法律文书制作水平不高等。从某法院“文书看台”中的文书为例,很多文书说理不清、对证据的认定不合规则,错用和漏用法律条文等,文书中遣词造名、标点符号不符合规范、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也时有出现。
3、司法理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对法律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化、片面化的阶段,纠问式庭审、凭经验办案在一些人中仍然根深蒂固,4、职业道德修养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作为一名法官所应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敬业精神不够,个人人格修养不够,对当事人缺乏耐心、不文明办案等行为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与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工作条件差,人员福利待遇不高基层法院的行政经费来源大多依赖诉讼费收入和少量的财政拨款,有限的经费,要应付各种行政办公费开支,还要负担法官及各类辅助人员的福利奖金等。由于经费紧张,基层法院要改善办公条件困难重重,法官及其他辅助人员待遇偏低,法官的培训、教育等经费得不到保障。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官的工资甚至得不到保证,有的法官被迫在下班后做小生意补贴家用。就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法官的办公条件和收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比仍然偏低。
二、几点建议
(一)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全国法院系统,无论是法院的数量,法官的数量,还是每年审结的案件数,基层法院都占绝大多数,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整个法院系统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健所在。而与各上级法院相比,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这些制约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困难和矛盾在基层法院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建议,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用于招录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二是合理确定法官的员额比例,目前全国各基层法院,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比例确定问题上做了各种尝试,有111样式、121模式及131模式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应以适应各法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确保审判任务及法院各项工作的完成为前提,因此,鉴于基层法院的实际情况和各地区的差异,最高法院在确定法官的员额时应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宽松度。三是加大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力度,在以往的各类培训体系中,给予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机会很少。从业务对口培训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从外派交流到出国进修培训,往往自上而下,先满足上级法院的需要,轮到基层法院时,名额已是少之又少。建议,今后,培训工作多向基层法院法官倾斜一些,保障法官平等地受培训的权利。
(二)建立适合基层法院特色的法官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现存法院机构体制有以下弊端:
一、有限的审判资源被浪费。庭室长大部分精力用于行政管理,办案数很少,作为业务骨干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二、给法官定额工作带来困难。庭室长占据了法官的名额,却只能审理很少量的案件,结果只能通过增加法官的数量来解决问题,这与法官职业化和法官员额制的宗旨有悖,而如果庭室长不任法官,使法官大部分业务骨干失去裁决权,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三、行政事务多头管理。法院的行政事务由院长、综合部门、庭室长同时担任,既浪费了人力,也因环
第五篇:谈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
2002年7月25日,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用正式文件的方式提出法官职业化建设的概念,是对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发展和推动。《意见》对法官职业化建设作了详细的步署,但笔者认为,由于基层法院工作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与各上级法院相比,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一、基层法院法官职业化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一)人手少、任务重,审判任务的逐年增加与编制精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确定法院的编制数往往根据辖区内案件数及案件标的等,基层法院的编制常常偏低。即使处理同样数量的案件,基层法院要比上级法院的工作量大,一审案件的工作量要二审案件的工作量大。这主要由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当事人中学历层次、文化素养低的多,法院取证、质证、庭审等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当事人中自然人、私营业主多,自然人财产的隐密性,住所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文书送达、执行等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三是涉及婚姻、家庭的案件多,鸡毛蒜皮的小案子,却常常最为烦琐,耗费审判人员大量的心血。四是新类型案件多,增加了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各基层法院减编10%后,原本就处于饱和状态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二)审判人员素质偏低,具体表现在:
1、学历层次低,法学理论功底较差,基层法院人员的来源大多为转业军人、社会招干、党政机关调入人员,由正规院校法律专业分配的大学生人数比例较少,硕士、博士生更是凤毛麟角。
2、部分人审判业务水平较差,虽经自学、函授、党校等学习和各类培训,一部分勤于学习、善于积累经验的人具备了一定的审判工作能力,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学习持应付态度,使得他们的业务水平远远达不到现代审判工作对法官的要求。如驾驭庭审的水平、法律文书制作水平不高等。从某法院“文书看台”中的文书为例,很多文书说理不清、对证据的认定不合规则,错用和漏用法律条文等,文书中遣词造名、标点符号不符合规范、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也时有出现。
3、司法理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很多人对法律的理解还停留在机械化、片面化的阶段,纠问式庭审、凭经验办案在一些人中仍然根深蒂固,4、职业道德修养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作为一名法官所应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敬业精神不够,个人人格修养不够,对当事人缺乏耐心、不文明办案等行为时有发生。所有这些,与法官职业化、精英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工作条件差,人员福利待遇不高基层法院的行政经费来源大多依赖诉讼费收入和少量的财政拨款,有限的经费,要应付各种行政办公费开支,还要负担法官及各类辅助人员的福利奖金等。由于经费紧张,基层法院要改善办公条件困难重重,法官及其他辅助人员待遇偏低,法官的培训、教育等经费得不到保障。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官的工资甚至得不到保证,有的法官被迫在下班后做小生意补贴家用。就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法官的办公条件和收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相比仍然偏低。
二、几点建议
(一)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政策倾斜在全国法院系统,无论是法院的数量,法官的数量,还是每年审结的案件数,基层法院都占绝大多数,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是整个法院系统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健所在。而与各上级法院相比,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等,这些制约着法官职业化进程的困难和矛盾在基层法院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建议,对基层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给予充分重视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一是适当增加人员编制,用于招录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二是合理确定法官的员额比例,目前全国各基层法院,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比例确定问题上做了各种尝试,有111样式、121模式及131模式等,但无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应以适应各法院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以确保审判任务及法院各项工作的完成为前提,因此,鉴于基层法院的实际情况和各地区的差异,最高法院在确定法官的员额时应给予基层法院一定的宽松度。三是加大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力度,在以往的各类培训体系中,给予基层法院法官的培训机会很少。从业务对口培训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从外派交流到出国进修培训,往往自上而下,先满足上级法院的需要,轮到基层法院时,名额已是少之又少。建议,今后,培训工作多向基层法院法官倾斜一些,保障法官平等地受培训的权利。
(二)建立适合基层法院特色的法官管理体制笔者认为,现存法院机构体制有以下弊端:
一、有限的审判资源被浪费。庭室长大部分精力用于行政管理,办案数很少,作为业务骨干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二、给法官定额工作带来困难。庭室长占据了法官的名额,却只能审理很少量的案件,结果只能通过增加法官的数量来解决问题,这与法官职业化和法官员额制的宗旨有悖,而如果庭室长不任法官,使法官大部分业务骨干失去裁决权,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三、行政事务多头管理。法院的行政事务由院长、综合部门、庭室长同时担任,既浪费了人力,也因环节过多,不符合管理透明化效益化的要求。笔者建议,在基层法院打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机构体系,取消庭室长,行政事务由综合部门直接管理,使所有业务骨干集中精力行使裁决权,为实现真正的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奠定基础。
(三)注意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在法官职业化进程中,随着法官员额制、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行政管理人员的分序管理等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在裁决权相对集中、法官的尊贵地位得以确立的同时,也使一部分原来有法官资格的人失去裁决权,同时失去一部分既得利益。利益的重新整合必然带来心理因素的种种变化。为了保证审判任务的完成,实现平衡过渡,必须处理好各种消极因素,调动各种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加强自觉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等,着力树立敬岗意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是为国家作贡献,都要勤奋努力,干出成绩。;奉献意识,个人的牺牲是为了改革的需要,是国家整体利益的需要。二是激发主观能动性,完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行政人员等各系列的考核、晋升机制,规定法官助理晋升为法官的程序等。三是建立法官及其
他辅助人员的职业保障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诉讼费收支两条线,由国家对基层法院的行政经费和法官工资进行统一预算和拨款,保证法官的收入和办公条件。四是完善监督机制,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对法官及其他人员的行为实行有效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