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时间:2019-05-15 15:15: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第一篇: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2011年01月19日08:24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南方日报讯近日,省委印发了《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现摘要如下。

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对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促进《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作用。

(二)坚持以民主法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四)坚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五)坚持先行先试。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省、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区等立法主体的作用,加强实施性、先行性、自主性地方立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三)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推进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复议权、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权工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探索珠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协调运行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立的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到2014年,全省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上下级法院裁判标准统一。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执行工作,建立健全执行威慑机制和执行联动长效机制,制裁违法规避执行行为。加强公安、检察业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积极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阳光狱(所)务制度建设。加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制定并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

和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健全人民陪审员、特约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

(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到2012年珠三角地区所有镇、街建立健全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到2015年全省镇、街基本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农村基层10%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规范政府直接提供、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体系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的有效衔接,加强监所教育改造(挽救)工作,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开展平安建设示范点活动,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七)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机制。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

(八)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健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入贯彻我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抓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搞好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活动,办好“法治广东论坛”。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重视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建立健全由政府“一把手”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法院、检察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各级政协要加强民主监督,积极为法治广东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渠道,强化依法治省、市、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

(二)加强依法治省督促检查。抓好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建设珠三角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行区。

(三)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负有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建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完成依法治省工作任务。

(四)加强依法治省队伍建设。健全行政部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重视和加强市、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司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第二篇: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

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省工作的决定》(粤发〔1996〕14号)实施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2010年目标任务。

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为新一轮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对于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进一步开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加快法治广东建设,促进《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科学 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能力普遍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综治信访维稳格局总体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健全,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初步建成地方立法完善、执法严格高效、司法公正权威、法治氛围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法治省。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人大的主导作用、“一府两院”的执法主体作用、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二)坚持以民主法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切实把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倡导阳光法治、法治惠民。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使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

(四)坚持在全社会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依法规范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坚持先行先试。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从法治层面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创科学发展的法治新优势。

三、主要任务

(一)切实提高各级党委依法执政能力。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在宪法和 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等职权,把有利于推动广东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功经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支持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支持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二)完善推动我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法规规章。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和立足本省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省、经济特区、较大的市、民族自治地区等立法主体的作用,加强实施性、先行性、自主性地方立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全面实施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立法,推进以促进自主创新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的经济领域立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立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立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立法,抓好《规划纲要》的配套立法。进一步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创新立法论证制度,规范立法论证程序;创新法规起草工作机制,完善委托起草和人大、政府、专家学者等各方联合起草的方式;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完善立法听证制度;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在立法中的作用;创新法规规章清理常态化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后评估制度。

(三)基本建立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决策听取公众意见制度,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行政执法 体制改革,完善便民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程序,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积极推进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行政复议权、政府法律事务处理权工作,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行政效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大阳光政务建设力度。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自觉履行法院判决和裁定。强化政府法律顾问工作,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行政运作安全。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市、县(市、区)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探索珠三角地区行政体制协调运行机制,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区,取得经验后在全省推广。到2011年,基本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立的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建立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到2014年,全省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四)深入推进公正司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增强司法工作的公信力、权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促进上下级法院裁判标准统一。深入开展量刑规范化试点工作,探索推进量刑制度改革。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积极探索繁简分流和速裁机制,研究建立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审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执行工作,建立健全执行威慑机制和执行联动长效机制,制裁违法规避执行行为。加强公安、检察业务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刑事犯罪活动,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积极推进阳光审判、阳光执行、阳光检务、阳光警务、阳光狱(所)务制度建设,增强司法透明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司法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健全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政协民 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纵向联动、横向配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综合运用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询问和质询等形式开展监督,确保法律法规有效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制定并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和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以执法监察为重点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度,推进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切实强化对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加强对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完善对有案不立、违法立案的监督机制,强化对侦查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强制性侦查措施的监督,遏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加强督促起诉、支持起诉等工作,强化对刑事、民事和行政审判的监督,探索开展民事调解和民事执行法律监督工作;加大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力度,促进监管场所依法管理。健全人民陪审员、特约监督员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公民依法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

(六)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到20 12年珠三角地区所有镇、街建立健全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到2015年全省镇、街基本建立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农村基层10%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规范政府直接提供、委托社会组织提供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综治信访维稳体系建设,完善工作平台,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推进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的有效衔接,将调解工作和综治工作、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化解矛盾纠纷多元联动 机制。加强监所教育改造(挽救)工作,推进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开展平安建设示范点活动,完善“打防管控”工作网络,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建设平安广东。着力化解信访积案,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七)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程序。开展阳光村务活动,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比例,扎实开展“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指导监督业主委员会的机制,形成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社区物业管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工作格局。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各行业、各单位依法治理工作,着重抓好教育系统的阳光校务、依法治校等工作。

(八)深入开展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健全法治广东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上下联动,构建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入贯彻我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抓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突出做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村(居)民等重点对象的普法工作,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全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促进自觉守法和依法办事。搞好法治广东宣传教育周活动,办好“法治广东论坛”。加强高等学校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法治理论研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鼓励公益法治广告、漫画等法治作品创作与宣传,大力繁荣法治文化。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依法治省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领导,把依法治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各级人大常委会要重视依法治省工作,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人大的职能,有序推动本地的民主法治建设。各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依法行政负总责,建立健全由政府“一把手”直接挂帅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本地依法行政工作。法院、检察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切实做到公正司法。各级政协要加强民主监督,积极为法治广东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渠道,确保法治广东建设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广东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强化依法治省、市、县(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各自在依法治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依法治省督促检查。抓好法治广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促进法治广东建设在各个层面、各个部门的落实。完善市厅级领导干部民主法治考核指标,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好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建设珠三角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行区,每年推出一批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对不重视法治建设、造成重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予以通报。

(三)落实依法治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在依法治省工作中负有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本地依法治省工作的重大问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每年将依法治省工作任务和责任逐一分解到各个单位,抓好落实。建立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汇报工作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检查和指导,督促各地各部门完成依法治省工作任务。

(四)加强依法治省队伍建设。健全行政部门学法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 设。

重视和加强市、县(市、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在推进本地依法行政中的统筹规划、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协调指导的职能作用。按照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提高法官、检察官和司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法官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审判人员与执行人员违法审判、违法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检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基层检察队伍管理制度和机制。保障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权利,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第三篇:韶关市浈江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

韶关市浈江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

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共韶关市委关于<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意见》(韶市委发[2011]3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韶关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韶府[2011]55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障,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法治建设在政府工作中的核心性、基础性地位,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依法行政工作部署,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着力推进政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着力规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着力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浈江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工作目标

根据《意见》、《实施意见》和《通知》对我区提出的法治政府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结合我区依法行政工作实际,在“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工作目标:

——依法行政机制进一步健全。2012年,基本完成国务院、省、市规定的依法行政配套制度建设任务,基本形成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建立依法行政考核制度,依法行政配套制度完善并逐步有效实施。

——行政制度供给进一步规范。在“十二五”期间,要求全区行政机关已颁布规范性文件被上级撤销率为零、因法律瑕疵被媒体报道或公众申诉后自行撤销率不高于15%。下级政府规范性文件报备率高于90%,各部门规范性文件未经审查或未统一编号发布率不高于10%。

——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高。力争到2015年,在不突破编制总量前提下,与群众接触、直接作用于一线的行政执法人员较2010年时增加20%。全区不发生被省级以上单位通报查处、或造成群众人身伤亡、或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严重财产损失的重大行政执法违法案件。行政决定、行政裁决在行政复议中被维持率达到80%以上,因程序不当被依法撤销变更的比率不高于5%。——纠纷救济渠道进一步畅通。与“十一五”期间相比,行政复议立案量增加10%以上,各调解组织对行政纠纷的调处率基本相当。涉及行政行为信访案件总量同比有所下降,案件重访率同比不再上升。

——行政外部评价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在接受人大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时获得的满意率同比基本持平。行政诉讼胜诉率同比有所提高,因行政行为程序不当造成的败诉率不高于5%。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行政诉讼裁判、行政复议决定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要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便民高效的要求,着力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行政工作资源配置,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将政府工作重心转移到宏观经济调控和公共服务发展上来,避免对微观市场行为的不当干预。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根据国家、省、市的决策部署,在行政机构调整中继续实施大部门体制,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防范和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职能交叉、争权诿责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处理好简政放权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做到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权下放和机构设置于法有据、程序适当、公众了解。上级政府部门应协助下级政府提高执行专门法律的能力,不得因对口单位撤并或管理方式变化而减少业务和人财物上的指导支持。要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工作。稳妥开展事业机构分类改革,逐步

实现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行政职能与检验、检测、检疫、鉴定等技术职能相对分开。确保行政机关与市场中介机构、营利组织不存在利害关系,提高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公信力。要落实编制法定原则,结合部门职能调整建立动态编制管理体系,实施编制实名制。禁止以印发文件、擅挂牌子、超编进人等方式干预编制工作。(责任单位:区编办牵头,发改局、法制局等部门配合)

2、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应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减少行政审批,防范行政审批成为权力部门化的工具。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许可项目,执行部门应依权限及时调整或向设定机关提出调整建议,定期组织全面清理。要进一步减少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备案事项,制止和纠正以备案等名义搞变相审批和权力上收的行为。要提高行政审批效能,改进行政审批方式。审批流程应坚持合法合理原则予以优化。对影响经济社会效率而又有法律空间的,应压缩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对公众关注、监管难度大的事项应严把每道关口。要继续完善行政审批载体,加强部门联动,增强行政服务中心协调整合审批项目功能,提高“一站式服务”水平,为市民咨询、办事提供更大方便。(责任单位:区行政服务中心、各行政审批部门)

3、强化公共服务。要落实行政机关及公共服务单位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AB岗工作制、服务承诺制、岗位责任制,切实转变公务工作作风。深入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认真开展收费项目清理。对确有困难的行政管理相对人依法予以减免收费等服务。对不属于法定或上级确定必须收费的审批、备案等行政管理项目,应实行或创造条件逐步实行“零收费”,减轻市民使用公共服务的负担。要建立健全公正公平、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在人、财、物投入上向镇、办倾斜,保障镇、办履行实施综合管理、协调社区资源、指导自治组织、强化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发改局,责任单位:各行政机关)

(二)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抓住行政决策这一核心环节,加强流程管理,强调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并围绕法治政府目标完善制度建设,健全机制规则,落实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行政管理树立正确指向,为我区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1、规范行政决策程序。依法明确重大决策的具体范围、事项和量化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保证决策合法、科学、民主。决策应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主流。重大行政决策除依法保密事项外,应向公众公开,听证或征求意见率应达到100%。决策应防范政策和法律风险,不符合决策程序、未通过合法性审查的事项,不能提交决策会议讨论,不能做出决议,对论证存在实施风险的应慎重决策。(责任单位:区府办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

2、完善决策智力支持系统。依托政府法制机构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其他行政资源基础上,建立法律咨询专家库,集中处理政府及各部门法律事务,防范和降低行政运作的法律风险。到2013年,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高专业性的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其传达民意、专家建议等辅助决策作用。(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司法局)

3、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

一是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重点加强促进科学发展、保护资源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制度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现实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扩大征求意见范围,保证公众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听证、论证、协调制度,强化政府法制机构在规范性文件制定中的主导和协调作用,坚决克服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的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倾向。进一步改进制定的方式方法,探索不降低文件质量前提下加快制定程序的有效措施,增强各文件的协调性、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不发空文、不重复上

位法发文,尽可能减少政府发文量。鼓励各部门调动行政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自行或联合履行规范性文件制定职责,政府规制资源集中于部门协作程序多、制度实施难度大或法定专属领域。

三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加强规范性文件和合法性审查,健全落实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和备案审查制度。对未经法制审查通过、不依法上报备案、不履行统一编号发布手续、不经规范载体公布或抵触上位法的规范性文件,政府法制机构应及时纠正,必要时应依法宣布文件无效或提请本级政府予以撤销,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落实有效期管理制度做好规范性文件及时清理、修订和废止工作,降低公众执行和监督成本。(责任单位:区法制局、各行政机关)

(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政府要重视行政执法在实现决策意图、执行法律规定、调节社会利益中的主要环节作用。吸取“十一五”期间国内一些地方发生钓鱼执法、养鱼执法、暴力执法、怠于执法从而引起政群矛盾、突发社会事件、食品卫生问题的沉重教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

1、加强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合法委托,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没有通过考核确认,取得省政府统一核发的《行政执法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严禁使用临时工执法。要创新行政执法培训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人员定期统一轮训制度。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评议考核机制,对群众不满意、业务不过关、多次发生责任事故的人员应调离执法岗位。(牵头单位:区法制局、人社局,责任单位:各执法部门配合)

2、完善行政执法体制。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减少执法层级,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的问题。重点开展文化市场、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减少在机构设置、信息传递、权限配置上的中间环节,配强一线执法力量,使基层执法能力与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相适应。着力构建职能集中、管理规范、层级协调、上下一致、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牵头单位:区编办,法制局、各行政执法部门配合)

3、整合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效能。各行政部门要坚决纠正行政执法队伍机关化和机关事务占用执法力量问题。执法任务较重的单位应着力挖掘自身潜能,针对自身职能特点和管理事务繁简轻重变化,实施灵活的内部人事管理,完善本系统人员跨部门协调运用机制。在保持一定的机关办公能力同时,让具有管理经验、符合执法要求、办妥上岗手续的公务员脱离一般事务、走到现场、专注于行政执法。要全面履行各项行政执法职责,着力提高现场指导率和反应敏捷性,进一步扩展执法覆盖面,堵塞执法死角。对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安全生产事故等热点难点问题要保持高压态势、严抓严管,强化源头监督,防范于未然,消灭于苗头。在办理行政许可等场内执法方面,继续实施行政服务中心相对集中管理、电子平台监察等措施。在巡查、检查等外场执法方面,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督促,结合实际就现场执法对象、频率、方法等做出具体安排并认真实施。(责任单位:各行政执法部门)

4、认真实施行政执法各项制度。要建立健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迅速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部门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要依法实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按照国家、省、市的授权依法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的具体标准,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并向社会公告,杜绝人情案、关系案和随意执法行为。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罚款决定和罚款收缴应当分离执行,罚没物品要依法处理,禁止以任何形式下达罚款、收费指标。(牵头单位:区法制局、财政局。责任单位:各行政执法部门)

5、全面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一方面要继续做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提高行政执法质量。行政执法案卷应规范化管理,部门案卷自查率应达100%。政府法制机构每年至少应组织一次行政案卷抽查或交叉检查活动,评议考核结果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考核的主要

依据之一。另一方面要将惩处不作为、消极作为的“治庸”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全年没有任何行政执法案卷、执法记录的单位,政府法制机构应要求其说明情况,必要时还应通过对有关行政管理相对人问卷调查、分析各级统计数据等方式综合核实。对无行政执法记录领域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其他恶劣影响问题的,监察机关可以推定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观过错。另外,要加强行政执法申诉举报查处工作,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行政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责任单位:区法制局、监察局)

(四)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保护力度,引导社会矛盾依法化解,将社会压力稳妥合理地转化为建设依法行政、维护公平正义的推动力。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促进社会和谐。

1、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机制效能。按照国务院法制办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探索建立行政复议人员资格制度和办案津贴制度,将品行优良、专业精通、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补充到行政复议工作队伍中来,推动复议工作人员专职化。完善复议工作机构,确保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复议人员办理。采取便民措施,广泛开展宣传,引导更多行政争议进入复议渠道,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数量,逐步树立行政复议在行政纠纷化解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和解结案工作,提高复议效率,完善行政赔偿、行政补偿的程序和标准,用更加合法高效的方式促进行政执法正确实施。完善行政复议案件的统计分析,加强复议工作交流指导,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责任单位:区法制局)

2、进一步完善大调解格局。要把行政调解作为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职责,建立由政府负总责、司法局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体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推动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协调联动,促进调解工作与信访工作、司法程序的多层次多渠道衔接。协助和引导当事人以低成本方式、正常法律途径化解纠纷。理顺基层调解机构和所在镇、办的关系,落实调解工作人员补贴。(责任单位:区司法局、信访局)

3、健全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机制。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行政机关抗击风险和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信息通报、预防预警、指挥协调、应急处置、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机制。根据需要适当加强公共卫生、防汛防火、救灾抢险、反恐处突专业机构或队伍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安全。(责任单位:区应急办牵头,各单位配合)

4、正确运用信访机制。深入贯彻执行《信访条例》,畅通信访渠道,维护信访秩序,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和补救工作。积极引导当事人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使信访案件向其他法律救济途径有效流转,树立国家法律权威,避免信访渠道对正常纠纷解决方式尤其是司法程序不必要干扰和冲击。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考评标准,合理安排各级信访调处事务,避免基层责任过重。正确看待本辖区内的正常信访现象,避免因过分强调“零上访”刺激某些地方实施压访、匿访、拒访等不适当、不合法行为。(责任单位:区信访局)

5、积极协助公众增强守法用法能力。加快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健全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帮助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接近法律、实现正义。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活动,有效利用各种媒体,拓宽宣传渠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对建设法治政府的认识,为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区司法局)

(五)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按照权力运行规律,继续抓好内部监督问责,更加强调外部监督作用,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防范行政运行中的道德风险,构建廉洁政府和阳光政府,增强行政机关公信力。

1、加强廉政勤政制度建设。要深入实施《广东省<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加大问责力度。对决策重大失误、违法决策和执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机关、行政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直接责任人要依照事故性质、情节轻重追究相应责任。要严格控制公务车辆购置,规范公车使用审批,实施以货币化为主导兼顾公务用卡的改革。要实施惩防结合的廉政工作制度。进一步改进廉政教育方式,加强身边案、近期案、典型案为主警示教育。更加重视案件查办工作,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防止设立小金库。(责任单位:区监察局)

2、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审计部门要着力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金融审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加强社会保障基金、扶贫救灾资金等公共资金的专项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行政行为的效能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完善决策实施后评估办法,适时对重大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招商引资组织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反应等方面评价,注意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违纪违法和重大渎职失职人员应坚决查处并启动问责程序。政府要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监督,支持和保障审计、监察机关依法独立履行职责,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责任单位:区监察局、审计局)

3、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全面及时准确发布重大决策、执法、人事、招商引资、招标采购、公共服务投入等政府信息。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和标准,稳妥有序地公开行政机关预算和出国(境)费、车辆购置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在镇级政府探索试点更直观全面的财务支出公开方式,在公开标准上逐步由功能项目向经济项目转变。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建设,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媒体情况通报制度,扩大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有序参与和监督。(责任单位:区信息中心、行政服务中心,财政局、各行政机关配合)

4、自觉接受外部监督。政府应主动接受人大依法开展的权力监督,定期报告依法行政工作情况、适时报告社会热点问题。要支持政协机关的民主监督,为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开展舆论监督创造条件,构建言路畅通、办理快捷、反馈及时的社会监督运转机制。应积极配合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开展的诉讼监督,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倡导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要提高履行司法裁判的自觉性,对确实因法律规定不完善导致的执行不便问题,应在尊重司法独立的前提下,主动与人民法院协商,借鉴外地经验共同制定合理规则,保护当事人利益、防范国有资产不当流失,进一步树立司法权威。(责任单位:有关行政机关)

(六)强化平台建设

根据新时期依法行政工作特点,积极高效使用科技手段,创新载体,降低成本,提高投入的针对性,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1、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优化和拓展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基本建立责权清晰、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网上透明运行机制。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建立网上审批、网上执法反馈、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共享和网上监督等系统,基本实现行政事项网上申请和查询结果。要强化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功能,确保对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有效监控和绩效评价。要建立各级政府统一、收集齐全、具有公开查询、到期提示等功能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方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公众使用。要大力开展网络会议、无纸化办公,以有效方式解决“文山会海”问题,降低行政运作成本,使行政工作更加符合低碳环保的时代要求。(牵头单位:区信息中心、监察局,各有关部门配合)

2、强化依法行政的人力资源支持。要完善宣教载体,积极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用法守法能力。根据政府领导施政需要,实行更具操作性的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坚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和培训制度,将依法行政列入各级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程。制定培训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公务员尤其是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依法行政知识培训。要根据上级部署和授权,适当调整基层工作人员和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福利待遇,健全公务员可上可下、依法进出的有效机制,从制度上激发其依法行政、爱岗敬业精神。(责任单位:区人社局、法制局、司法局)

3、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并建立公共资源统一交易市场,逐步将工程建设

招投标、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纳入统一交易平台,规范操作流程,充分依托科技手段,大力推行公共资源网上交易方式,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营造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环境,实现公共资源效益最大化。(责任单位:区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监察局)

4、依法发挥政府在诚信建设方面的引导监管作用。要研究整合关于劳务用工、金融借贷、工商登记、税收缴纳、司法裁判执行等方面管理信息,在尊重保障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经济交往的诚信服务平台,加大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力度,降低市场运作风险。要探索有利于政群互信的政府信用评价和反馈体系,注重从细节和个案上树立行政机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正面形象,加快诚信政府建设。(责任单位:区人社局、金融办等部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常务会议每年听取2次以上依法行政工作汇报。对本地区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统一规划部署。要按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新要求,进一步支持和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确保政府法制队伍力量和工作任务相适应。要落实省编办《关于加强县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建设的意见》,结合简政强镇改革进展,健全县级法制机构,推行镇、办法制员制度。政府法制机构应充分发挥本级政府依法行政的参谋顾问、研究规划、协调督促作用。区法制局应定期向区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上报情况,提出建议。各部门亦应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将之列入班子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相互协作沟通,对本规划实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二)完善工作推进和考核机制。由区法制局根据上级规定、结合我区绩效考评实际,牵头起草浈江区法治政府建设评价指标和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呈报区政府同意后实施。职责较重、人员较多的区政府工作部门应锐意进取,争当全区依法行政工作排头兵,为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区法制局应及时总结推广有关经验成果。区政府将适时对全区依法行政建设进展实施抽查。依法行政考核将作为各行政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部门应结合自身确定的依法行政目标管理体系,定期组织考察,将推行依法行政是否得力作为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参考,按照履行本职法律规定情况适时对有关人员落实奖惩,加强鞭策。

(三)促进公共参与。政府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公正人士对依法行政进行实时监督、评议,提出合理化建议。鼓励新闻媒体通过各种方式曝光违规违法行为,推动政府法治向前发展。

第四篇: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十二五”规划

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粤府〔2011〕47号)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增创广东改革发展的法治新优势,为我省进一步当好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和法治政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本到位,法治政府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法制学习和培训,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1.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建立健全政府常务会议及部门领导班子会议会前学法、领导干部集中培训、法律专题研究班、专题法制讲座等学法用法制度,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任用前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制度。对拟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要考察其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的情况,并把考察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重视培养和提拔使用政治素质高、法律素养好、依法行政能力强的优秀干部。

3.全面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法律素质。建立公务员录用法律知识测试制度,适当增加法律知识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相关科目中的比重。对拟从事行政执法、政府法制等工作的人员,要组织专门的法律知识考试。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内容和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坚持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相统一。依法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大部门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权责关系,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推进行政职能与技术职能相对分开。在符合条件的省有关部门和地级以上市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工作。

2.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积极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健全和规范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信息发布、投诉受理于一体的各级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规范和管理。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大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授权和转移力度,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转变。

3.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要导向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地区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能力

1.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建立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度。

2.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行政决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跟踪反馈、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追究的主体和权限、对象和范围、程序和形式,及时纠正决策偏差。

(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法制工作质量和水平

1.突出政府立法重点。科学把握立法时机和立法规律,重点加强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自主创新、改善和保障民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新社会管理、完善行政体制机制、规范行政行为等方面的立法,实现立法决策与改革发展决策相统一、立法进程与改革发展进程相适应。

2.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相结合的立法工作机制,提高政府立法的社会公众参与度,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和定期清理制度,探索开展政府立法成本效益分析、社会风险评估和相对集中政府规章草拟权等工作。

3.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和发布机制,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和有效期制度。

(五)规范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执行力

1.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加快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加大行政权限依法下放力度,进一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推进行政执法重心下移。

2.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审查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严格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快推进行政执法职权重新核准界定公告工作,建立健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

(六)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提高行政透明度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广东省政务公开条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加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力度,依法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健全政务公开配套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社会评议、报告、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检查。推进行政工作透明化改革,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监督和投诉机制。

3.拓宽政务公开领域。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要健全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逐步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政府预决算重点支出逐步细化到“项”级科目,“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有序推进。进一步推进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工作。

(七)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确保行政运作安全

1.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行政听证、民意征集等制度,规范信访行为,着力引导人民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政府网站政民互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民意表达及反馈机制,及时受理、依法处理社会公众的举报和申诉。

2.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畅通行政复议渠道,改革行政复议办案方式,完善办案程序,提高办案效率。扩大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范围,完善试点工作机制。强化监督功能,加大行政复议纠错力度,增强公信力。推行行政复议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加强队伍建设。

3.建立健全化解社会矛盾的联动机制。建立各级政府负总责、政府法制机构牵头、各职能部门为主题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完善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想结合的大调解联动机制。加强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作,建立健全信访、人民调解、劳动仲裁、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

(八)完善行政监督体系,强大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1.强化行政机关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向人大报告工作、接受质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及建议,自觉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虚心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落实依法行政定期报告制度。各级政府每年要向本级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本地区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每年要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3.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评议考核制度,完善政府层级监督、专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保障审计、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增强监督效能。进一步推进电子检查系统建设,强化对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的监督。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

三、组织保障和落实机制

(一)落实责任,强化考核。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行政首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定依法行政考核指标和办法,将考核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绩效考评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对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区进程。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在科学立法、依法决策、简政放权、规范执法、行政争议调解、行政问责、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和依法行政考核等方面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

(三)注重基层,夯实基础。加强市县(区)政府法制队伍建设,确保法制机构的设置及人员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按照《广东省县镇事权改革若干规定(试行)》的要求,明确镇、街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全面加强镇、街法制工作力量。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推进本地区、本部门依法行政中的统筹规划、部署落实、督促检查、协调指导等职能作用,不断加大依法行政工作力度,确保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五篇:法治政府

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与中国梦

简单地说,法治中国,既是中国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战略口号,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聚焦于“民族复兴”,那么何谓复兴呢,怎样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实现了这种梦想呢?总书记做了一个解释,他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全面的界定,它不仅仅着眼于某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并不是说我们GDP的总值达到了世界第一我们就实现了这个“中国梦”。中国梦聚焦于民族复兴,而何谓复兴?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概括而言之,实为文明之复兴。我把“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复兴理解成为“文明的复兴”。我们知道文明是有多方面的意义,它既包括了物质的文明,也包括了精神文明,还包括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文明,而制度文明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就是法律法治。

从世界各个国家文明的兴衰更替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伟大的民族离不开伟大的法治。比如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时期。以唐律为代表的唐代基本律法制度便是我们国家唐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所以从唐代开始,周边的各个国家受中国立法的影响形成了我们法学界所说的中华法系,朝鲜、越南、日本等都受到唐律的影响,学习唐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学制度。我们要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便一定包含了、并且离不开法治文明的复兴,离不开我们所建设的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又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期、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各种利益冲突频繁、社会矛盾凸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们把中国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一个个的陷阱——现代化的陷阱、工业化的陷阱等,能不能越过这些陷阱,靠什么越过?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也离不开世界性的视野。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遭遇的问题和现在中国遭遇的问题是极其相似的,因为美国在19世纪中后期也经历了一个大概30年的快速发展。在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实是一般化的,但是南北战争之后它实现了统一,经济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经济的产值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了。但这并不表明它没有面临问题,美国历史学院把这段时间叫做“镀金时代”,是说这个时代很多的数据金光闪闪,就像一层金子,但是在镀金之下却掩盖着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卫生、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非常突出。而西奥多·罗斯福成功地带领美国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型,走出了这些陷阱。在其执政时期,美国掀起了“进步主义运动”,是用法律手段解决美国当时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比如说垄断的问题。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法律手段,美国当时所面临的很多棘手问题才得到了良好地化解。我们中国要实现这样的转型,要成功渡过这样一个个陷阱,同样离不开法治的力量,我想这也是第为什么习总书记在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候特别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

全方位全覆盖的法治概念

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在我们国家提出法治以来,强调得特别多的是“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主要针对的是,在处理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府权力与法治的关系上应当遵循法治的方针。我们现在提出“法治社会”,是强调要将三个概念一体推进,离开哪一个都不行。

怎么去理解“法治社会”这一概念?理解“法治社会”要从三重含义去理解才是比较全面的。第一重含义是,法治社会意味着我们对社会的治理、管理需要法治化,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与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的难题,提升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第二重含义是,法治社会意味着社会自身的法治化,不仅国家要法治化、权力要法治化、政府要法治化,还有社会本身也要法治化。在法治社会当中,社会的各个成员、社会的各种组织都要依法行动,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第三重含义是,法治社会意味着法治建设的社会动力机制。我们原有的法治建设的主导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法治的推动动力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这种动力模式是存在局限的,因为法律原本是约束政府权力的。因此法治建设的动力机制需要转型,从“政府主导型”转变成为“政府与社会互动型”的法治模式,从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变为一种上下并进的模式,以此来发挥社会的参与作用,体现人民的主体作用。

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树立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环节。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这里把党的权威、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与宪法的权威性一致起来了,它们不是矛盾、不是冲突的。习总书记还说了这样一段语重心长的话:“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当中,不是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比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做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重新来修改宪法、制定新的宪法,所以1982年便制定了新的宪法。北京大学教授龚祥瑞先生曾说过:“宪法拥有权威的关键不在于公民是否服从它,恰恰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从它。”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有这样一句话:“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这句话。司法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一个重要方面。老百姓判断一个国家的法律有没有权威首先是看国家的司法有没有权威、法院有没有权威。那么我们国家的司法权威如何呢?判断这个问题有一个直观的方式,就是看法院的判决是否能够得到执行。通过观察发现,法院的判决执行确实存在很多困难的地方。困难的原因有很多,有当事人的原因,有法院的原因,还有政府的原因,有很多政府对于法院的判决没有给予充分的尊重。判决得不到执行,它的权威性地位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就会一落千丈,所以老百姓就容易不屑于司法,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司法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司法权限不足的情况下,司法改革必定成为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后的说明中讲到,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习总书记还说:“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要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司法工作与社会公平正义的联系是最密切的。习总书记说:“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意味着对于司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定位,他的判断是非常清晰的。司法太重要了,一旦司法失守,社会公平正义再也无法在制度的渠道之内获得救济,一旦老百姓在制度之内寻求不到对于社会公平的救济,便会采取在制度之外寻求,而在制度之外寻求,很多时候便是违法的、暴力的,社会代价是巨大的。因此,总书记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对司法非常高的要求。这句话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他要求让人民群众感到公平正义、要让司法能够实现公平正义、还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还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在过去的司法实践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些冤案错案。这些冤案错案对于老百姓对社会公平的信心的打击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对于政府和执政党的公信力、执政基础的削弱和破坏是要引起我们极大重视的。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司法改革,要对现行的司法体系做“大手术”。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一个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又对这一要求进行了细化,提出深化司法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块内容,其一是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破除司法地方化。司法权受地方的掌控在中国由来已久,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曾经有一个地方的中级法院在十年内所判案件没有一例是判当地的人、当地的企业败诉,是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和企业如此守法?显然不是,司法的地方保护主义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了一系列部署,提出的一个改革的办法,即省以下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其二是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消除司法行政化。与司法的地方化相比,司法行政化的危害甚至是更大的。我们的司法权为何与立法权、行政权不同,单列出来作为不同的权力?因为它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司法权严格说是一种审判权,所以在作出裁判前必须要经历“审”。但是在我们的司法审判当中,司法权力的运行机制很多时候与这一原理相违背,存在很多不审而判的现象。我们的很多案子在审理过程中存在请示汇报制度,如果说请示的上级并没有参与到案件的庭审过程当中,他们就没有权力来对这个案子的判决施加影响。这是原理上、逻辑上的一种背反,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大量地存在。因此这一方面需要改革。司法的行政化还体现在人员的管理上,我们的司法人员完全是一种行政化的管理方法。我国的公务员法将法官列入公务员行列,而公务员具有服从上级命令的义务,但法官判案依据的是国家的法律。显然,公务员的义务与法官行使权力的方式是存在冲突的。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此提出了改革,提出探索实行符合司法职业人员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其三是健全错案预防纠正机制,实现司法公平正义。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看,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完善司法的责任制。要裁判者作决定,让作决定者负责任,并且这种责任是终生的。其四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加强人权的司法保障。

概括来看,这次司法改革总的路线图是先易后难,先内后外。从这次司法改革的设计来看,主要还是从司法机关内部先改起,我是非常赞同这一思路的,这样可以深化司法公开,提高司法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力。

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依法执政

党的依法执政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习总书记对“依法执政”这一概念做出了很好的阐释,就是“三个善于,一个支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依法执政在政法工作上的体现作为例子来说明如何做到依法执政。怎样处理党和司法机关的关系?其实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当中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好的阐释:“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党委政法委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呢?这便涉及到了职能定位的问题。一开始党委政法委并没有协调案件的职能,后来我们强调维稳、稳定时,党委政法委又逐渐把这个职能承担起来了。承担这样的职能对于党委政法委来讲其实是很重、很危险的,因为党是领导机构,并不处理很具体的问题,但是去协调案件就意味着要冲到第一线;同时,不可能在处理过程中作出的所有决定都是正确的,有时难免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决定。所以协调案件的职能必须要被很好地定位。2013年中央政法委《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中重新对其进行了定位:“各级党委政法委应当支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支持政法各单位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不予协调;协调案件时,一般不对案件定性和实体处理提出具体意见。”这样的定位相对来讲更加符合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要求。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个命题提出后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2012年12月4日习总书记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习总书记用这种带有鲜明风格的语言解释了什么是法治思维,就是要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法治思维的概念,也可以作出一些解释。法治思维从性质上讲不同于其他的思维形式。第一,法治思维具有本体意义上的逻辑性或者理性,是说法治思维是一种讲道理的思维,要以理服人。第二,法治思维具有描述意义上的确定性,是说法治思维追求一种确定的结论,而不是模糊的。第三,法治思维具有认识意义上的程序性,法治思维是指要靠程序来解决问题,这是法治思维最大的特点,程序就是法治的灵魂。第四,法治思维具有功能意义上的建设性,是说法治思维是一种建设性思维,不是一种破坏性思维,不是革命性思维,它是要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第五,法治思维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正义性,在法治思维看来,正义在价值序列当中永远是排得最高的。

法治思维还是一种分层的思维,它对于不同的群体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老百姓,认识判断的层次便足够了,大家根据法治的尝试和原理来可以判断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于法律职业者,他们需要达到更高一级的逻辑推理层次,要运用法治的原则、规范、条文推导出事件的法律后果、责任。在逻辑推理之上是综合决策的思维层次,在认识判断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还要依照法治对很多复杂的事物做出决策,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还有一个层次是制度建构,要求不但要对经常出现的问题提出当时的解决方案,还要提出长远的规划,就是要上升到制度。所以,对于不同的领导干部来讲,他们应有的法治思维的要求和标准是不一样的。

法治思维对法治建设至关重要,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不能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治的成败。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树立法治的底线思维,要带头守法,维护宪法与法律的权威。

下载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年重庆建成法治政府 分两步实施推进五个重庆

    昨天举行的市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率先在西部地区建成权责明确、决策科学、法制统一、行为规范、公正廉洁......

    汕头市龙湖区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

    汕头市龙湖区法治政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下称《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

    20110711无锡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划

    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已于2011年7月11日经市政府第38次......

    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5篇

    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 《陕西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6—2010年)》实施以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推进依法行政的......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5篇)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数据)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主要内容如下。 党的十八大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为深入推......

    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法治 政府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陕政发 〔2011〕2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陕西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规......

    政府规划

    在户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交大会讨论的政府报告提出,今年户县将重点做强产业、做靓城市、做实民生,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打造终南山世界地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