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读书笔记
11307090048 葛明星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是英国学者彼得·斯坦和约翰·香德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在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上层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本书在行文中引用了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学者的理论,同时贯穿以大量的案例,使得全书具有了实证主义的色彩。当时世界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东西方文化、社会的交流十分有限,彼此也相互敌视与孤立。也许有此类原因,本书介绍的是完完全全的西方法律价值,其中没有涉及任何东方法律文化的内容,也使得我们缺少了一个对比的视角来全面的看待西方的法律价值。
本书作者在立足于对西方社会的法律运作的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进而层层剖析出法律价值在社会运行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在各种基本价值互相冲突的情况下该如何对之加以权衡的问题。西欧的法律,部分源自罗马法,部分源自日耳曼习惯法,作者把一些基本价值的理论,从希腊到罗马法为我们揭开历史的源头,然后把近几个世纪的西方法学家的理论加以罗列和对比,从而展现出理论发展的整个历程,最耐人寻味的是以大量的实例来为我们解释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法律的地位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法的价值有这么几层含义:法促进那些价值;法本身有哪些价值;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本书也无形当中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分别体现在溯及法律的历史与发展历程和人们对于法律的期待,立法的程序与标准,以及法律困境中。法律的终极价值是法律所追求的人的终极关怀,亦即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而我们所看到的法律价值就是这些终极价值在当时当代的表现。本书开篇即提出西方社会的核心的法律价值:秩序,公平,个人自由。“这三个基本价值都不可缺少,而且,三者之间的平衡十分微妙。人们都希望法律能够保障社会秩序,但人们同时还希望法律能促进公平。另外人们还希望,法律保护自己不受过分热心的政府和对政府百依百顺的立法机构的妨碍。”①此后各章节即是对这些基本价值的解释与论述。
法律理论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描述了法律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实现社会秩序、公平、个人自由这些基本的价值。②法学学者百家争鸣,有的倾向于法律与秩序联系在一起,有的倾向于法律是基于公平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还有将法律与道义相联系,但是所有这些只是对于法律基本价值的不同倾向而已,他们认同三个基本价值的地位,只是对它们的定位有所区别。这些争论也引领着西方法律社会稳定正常的发展。①
②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许张润,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 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许张润,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40-41
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这些价值在古代的发源以及在近代的发展,这无非是告诉我们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有着牢固的社会基础,植根于西欧两千多年的社会历史当中;西欧社会经历了各种政治经济形态,但是不管人们与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价值作为一种法律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塑造今天西方法治架构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中体现着法律的价值,法律价值无处不在,书中提到个人自由的价值观念即在生命权,隐私权,财产权等多方面都可以表现得出来。法庭对于社会案件的思考很多是基于对事实的价值判断,例如在财产权中公共财产与私人财产的区分,市场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取舍,道义上的义务与合理的期望的比较。法律价值已经成为人们判断社会的重要标准。
本书同时把个人隐私权和财产权也作为一项价值进行思考,其实这也可看做是三大法律价值的延伸和体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法律价值的冲突:隐私范围该如何确定,有些是在传统上界定比较模糊的;国家对经济的干涉是不是对私有财产的干涉;等等。我们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机构来面对这些,但是当这些价值冲突出现的时候不是单方面的决定就可以平息的,单方面的声称权利也是没有价值的。
最重要的是这些法律价值的实现,法律价值的维护有具体的法律规则,当规则已不能完美的解释问题时,还有适用范围更广的法律原则,最后还可以诉诸事物的本质。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无法适用辅助标准,也无法找到可以适用的有利原则,那么,法律专家们将求助于大陆国家所谓的“事物本质”来适应特定案件的具体情况。”①当法律面临困境,人们还可以采用诸如衡平法这样的妥协性的折中的手段。不仅如此,正确的法律应当有合理的程序来运用,合理的程序是法律的以正当运用的基础。另外,在法律价值实现过程中法官是具有自由裁量权的关键砝码,法官依据成文法和判例在现有的社会司法架构下对已有的社会冲突做出自己的判断,又因为法官是保守的,法律也因此具有了虚构和连续性。法庭对案件的认定,不仅是只依靠法律内容,还会受到诸如人性,道义,宗教,政治形势,经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不管怎么样,法律所涉及的是人类的外部表现和活动,通常它对人类的内心动机不感兴趣。②现今,西方法律体系继续发展有赖于公众对于法律信任的保持,更有赖于立法者和法官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适当地综合西方法律传统中各种价值的能力。
为了得到普遍的尊重和遵守,法律要求社会成员的道德信仰具有最低限度的一致性。法律的根基在于人民观念的普遍一致,这种一致即是说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明显,并且人们有发表自己看法的自由,并不要求人们的看法都一样。这种一致性使得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才能在社会历史的变革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一致性的获得有赖于法律对价值的追求。③
在西方存在着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两大法系,虽然这两大法系在发展过程中彼此独立,①
②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许张润,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49 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许张润,舒国滢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5 ③胡钰:《<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之书评》【J】.《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11期:第141页
但在很多领域中这两大法系都具有相同的法律基本价值观念。秩序,公平和个人自由是两大法律体系都推崇的最高价值,两大法系的差别在于形式和方法论,但他们所针对的对象和价值目标有很大的相似性。笔者认为,法律价值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仅是由于立法者的制造和法院案例的实践,最根本的是来源于西方的人文社会基础。本书亦名为《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社会的架构与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着这个社会的上层架构——法律价值。法律的制定与施行显然也与各种社会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法律的作用也会因社会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书中列举了法律与伙伴型关系、法律与契约型关系、法律与权力型关系、法律与冲突型关系的不同社会关系中的法律的表现。
作为一个研究者,也许我们对西方社会法律价值展现给我们的表面表现得很能够理解,但是当我们真正深入研究他们的社会,就会不可思议地发现在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这些价值。中西法律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在立法思想、制度安排、基本概念上都有差异。造成了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中西方国家的形成方式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结构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法律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真正理解西方社会这些法律价值还需要我们真正理解他们的社会,充分的把握西方社会的文化,历史,政治形态,经济形式,思维方式等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的法律价值。
第二篇: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读书笔记—西方法律思想史
一、摘要:由古春德主编的西方法律思想史首先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然后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意义,接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的法律思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西方法律思想发展的整体方向,掌握西方法律思想的精神,开阔了自己的法律视野,对西方的法律思想有了重新的认识。
关键词: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思想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结构和内容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结构
该书由30章组成,共5编,第1、2章重点介绍了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意义。第一编介绍了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思想,重点介绍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古罗马的波利比、西塞罗和罗马五大法学家的法律思想。第二编介绍了中世纪西方法律思想,先介绍了中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和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然后介绍奥古斯丁、阿奎那、马西力、马基雅维斯的法律思想,第三编介绍了17、18世纪的法律思想,先介绍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介绍了格劳秀斯、洛克、哈林顿、布莱克斯通、杰弗逊的法律思想,重点介绍了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法律思想。第四编介绍了19世纪的法律思想,先介绍英法工业革命及各国思潮,然后介绍边沁、奥斯丁、萨维尼、梅因。第五编先介绍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主要法学思潮及其发展,然后介绍新康德主义法学、新黑格尔主义的法律、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社会法学、新自由主义法学、经济分析法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和综合法学。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内容及读书感想
1、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和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及意义。
(1)西方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研究西方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①论述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论著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和推进依法治国发挥重要的作用。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西方法律思想是的理论法律体系正在不断的构建,当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了,西方法律思想①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古春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页
史就能向前迈进一步,不断的推进我的法制建设。
(2)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是西方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观点、理论和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是政治思想、理论、观点、学说,主要是: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政体及其分类,主权的概念和特征,人权等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内容是法律思想、理论、观点、学说,主要是:法律的起源、概念、特征、部门法、法律学派。
(3)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西方法律思想史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扩大知识面,只有正确认识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才能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近代的民主和法治起源于西方,西方的民主法制建设首先在西方建立和发展,因此我国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习西方的民主法治理论和经验。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助于繁荣法学事业,西方法律思想史是法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整个法学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法律思想、理论可以不断的补充我国的法律理论体系。
2、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1世纪的法律思想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律思想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2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法律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思想对后世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古希腊罗马的法律思想和制度,就不会有当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思想。
古希腊早在公元前2000年出现了诺萨斯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古希腊奴隶制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产生,公元前5世纪,雅典城邦战胜波斯帝国,从此雅典城邦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古希腊主要的法律思想:
(一)智者的法律思想,主要的法律思想:
1、哲学上的自然主义,智者们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根据意见或风俗习惯,是违反自然的。法律是少数人制定出来的,不能代表正义。
2、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智者不相信存在客观真理,他们相信“正义即强者的利益”,律是立法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制定的。
(二)苏格拉底的法律思想,主要思想:(1)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主张“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对人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2)美德即知识,苏格拉
底认为人类运用理性就能够发现善的本质。(3)守法即正义,苏格拉底认为合乎法律的就是正义的,公正的人就是遵守法律的人。
(三)柏拉图的法律思想:1、国家与法律的伦理基础——正义论。
2、理想国与政体理
(四)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主要是法治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对西方法治的价值定向,法治包含两重含义:
1、是对现有法律的服从,2、是法律本身是良法。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了解到古希腊法律思想的法律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所作的阐述。同时了解到古希腊的自由和民主的思想,为现代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古罗马的法律思想:
(一)波利比的法律思想主要是第一政体循环论,第二混合政体论,第三制衡原理。一切非混合政体的形式,都会退化与衰败。
(二)西塞罗的法律思想:
1、理性、法和正义的关系,西塞罗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来解释人类理性法与正义的关系。人和上帝的第一份共同财富就是理性。正当的理性就是法。
2、法的定义,法就是理智,支配正当行为和禁止错误行为就是法的自然职能。
3、罪行相应原则,西塞罗提出罪行相应的原则和公开审判的原则。
(三)古罗马五大法学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是自然法,万民法,市民法,司法理论。自然法: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的法,是自然界交给一切动物的法。万民法:罗马人和其他民族共有的法。市民法:为罗马人所特有的法律制度总和。私法理论:人法,即私法主体理论,只有拥有自由权的自由人才能成为私法主体。物法,即权利的客体,所有权取得变更和区分,以及继承和债。
古罗马法律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的法律思想,并且继承古代东方的法律思想。古罗马时期的法律制度是古代欧洲最发达的法律制度,现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是古罗马时期的法律制度的完善,古罗马法律思想具有高度的实践性,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研究,而是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罗马由市民法转向市民法和万民法并存。
(2)中世纪的法律思想
神学的世界观,神权政治论和君权神授论。教会法条成为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马丁路德的法律思想:
1、对教皇救赎理论和封建教会统治和特权的抨击。
2、确认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3、反封建不彻底性。
阿奎那的法律思想:
(一)法的类型:
1、永恒法,即神的理性。
2、自然法。
3、人法,国家制定的法律,由自然法而来,以城市福利为目标,由统治者颁布。4、神法,即《圣经》。
(二)永恒法高于一切法。
马西利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分为神法和人法。
(二)认为立法权高于其他任何权力。
“政治和法律都掌握在僧侣手中,成了神学的分枝,一切按照神学中通用的原则来处理。”①这是恩格斯对中世纪欧洲政治和法律的看法,通过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我赞同恩格斯的看法,这一时期的法律思想家奥古斯丁和阿奎那都是神学政治家,积极鼓出神学政治,神学政治法律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3)
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法律思想
第一时期,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和的宗教改革。自然法的锋芒针对与中世纪的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特点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主权学说的崛起,宗教中新教的独立、经济上重商主义的出现。代表人物格老秀斯、霍布斯、斯宾诺沙。第二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特点为防止封建专制复辟、经济上要求实行自由主义,预防政府违反和侵犯自然法所确定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安全。分权思想应运而生,洛克和孟德斯鸠是主要代表。第三个时期,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前后,特点是强烈要求实行人民主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和捍卫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代表人物卢梭。
洛克的法律思想:分权和自由的法律思想,分权: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相分离。自由: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自由的生活。自由与法律的法律思想:自由以法律为约束。法律是包括每个人意志在内的公共意志,是自由的保障。
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一)法分为自然法、人法,神法。
(二)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他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
(三)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三类,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四)孟德斯鸠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因为他的直接目的是政治自由。而实现政治自由就必须实行三权分立。
卢梭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与社会契约,国家是由社会契约产生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社会契约的关系。订立社会契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是它能以全部共同力量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
(三)人民主权,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不可分割的和不可代表的。
(4)19世纪的法律思想
边沁的法律思想:
(一)边沁反对契约论,认为国家不是基于契约而是基于服从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感到不服从的祸害较服从祸害更大的时候,人们便要求成立国家。
(二)法律①摘自西方法律思想史古春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01页的概念和特正,边沁反对自然法学说。边沁认为法律是主权者自己的命令或为主权者采纳的命令的总和。法律的特征:(1)普遍性。普通人和普遍行为。(2)规范性。(3)义务性。分为政治义务、宗教和法律义务、道德义务。(4)强制性。(5)目的性。法律的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量的幸福。
(三)法律的分类:程序法和实体法;法的应用范围,分为地方和普通法;法人的地位分为国内法和国际法;法的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习惯法;法的时效分为废止法和现行法;法的部门角度分为基本法和具体法。
奥斯丁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的定义和特征。法是掌握主权的人向下面的人发出的命令,如果不服从这种命令就要受到制裁。法的主要特点:(1)命令性。用来普遍支配和禁止某些种类的行为的命令就是法律。(2)强制性。(3)义务性。(4)主权者。(5)习惯。
(二)法的分类:(1)神法和上帝法。(2)人法。即由人制定的法律。(3)实在道德规则或社会规则。也可称为道义法。(4)万物法。
(5)当代的法律思想
新康德主义法学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概念,法律是集体意志,法律是社会合作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的武器。
(二)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指一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的社会。第一这个社会的成员人人有其合理的生存,有其特殊的目的,由此推论出尊重的原则。第二这个社会的成员大家都具有共同的自由意愿,由此推论出参与的原则。根据这两条原则,可以肯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相互间是平等和和谐的。
社会法学的法律思想:
(一)法律的社会工程,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的学说,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工具论。
(二)利益分类和法律的价值准则。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分为人格利益、家庭关系利益、物质利益。公共利益可分为国家作为法人利益、国家作为社会利益捍卫者的利益两种。社会利益分为一般安全利益、社会组织安全的利益、一般道德的利益、保护社会资源的利益、一般进步的利益、个人生活的利益。法律价值准则是:是人们尽可能地在最少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得到满足。法律并不创造任何利益,法律的根本任务和作用在于承认、确认、实现和保障利益。
(三)预防刑法理论。论证犯罪是特定的人与生俱来的属性,这种典型的社会危险分子,必须对他们采取所谓的预防手段。
三、总结
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了西方的法律思想。从古希腊到当代的法律思想,古希腊的法律思想源于民主政治的发展,随着政治的发展产生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一直到古罗马时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法律思想不断发展促进了法律的发展,罗马由原来的十二铜表法发展到市民
法,由于罗马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市民法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随后出现市民法和万民法并存,罗马的法学家对法律的性质、分类等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为后代的法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中世纪的法律是神学的分枝,教会法是最高法,所有的人必须遵守,神学政治法律观占据统治地位,随后的宗教改革运动虽然动摇神学政治法律观,但是未能从根本上摆脱神学政治法律观的束缚。
17、18世纪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期,民主和自由的人权思想的提出,代替了原有的教条和神权,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法学世界观,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以孟德斯鸠为首的提倡“三权分立”和“议会至上”的思想,而卢梭主张“主权于民”即人民是法律的创造者,任何人都必须服从法律。19世纪的西方社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法律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主导的法律思想,特别是边沁的功力主义法律思想,边沁积极倡导改革政治和法律制度,主张政府应该为大多数人谋求最大的幸福。当代的三大法学学派由新自然法学、新分析法学、社会法学组成,新自然法学强调法的价值判断,新分析法学侧重于法的形式分析,社会法学强调的事实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三大法学学派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西方法学思想史古春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北京大学出版社
3、试论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发展特征,沈奇志
4、西方法律基本属性夏妍
第三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读书笔记
《西方法律思想史》读书笔记
刘爱斌25007122
《西方法律思想史》是西北政法大学严存生教授主编的一本适用于大学法学教育的教利,属于高等学校法学专业选修课程教材。
一、西方法律思想史整体定位恰当
西方法律思想史实以研究西方的法律观念演化历史为对象的一门学科。所谓西方,即一般所指的西欧和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谓史,是指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约三千年的历史。
按理说,与“中国法律思想史”对应的应为“外国法律思想史”,但编者却将书名处理为《西方法律思想史》,笔者对这一做法较为赞同。因为国内学术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思想史尚欠缺深入的研究,加之西方法律思想在当代世界中的特殊地位,如它是当代最强势的、影响最大的,也是发展水平最高的法律思想,当代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在它的指导下产生,因此,了解它也就基本可以理解当代各国的法律制度。如果生硬地冠以“外国”之名,不免会承担有名无实之嫌。
二、西方法律思想史阶段划分科学
编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特别是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一直呈现着大一统的局面,基本上没有产生其他对立的学派。在其发展中由于一直维持着封建社会的局面,所以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
西方则不同,由于较为充分地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
主义社会,因而明显地分为四个阶段,这与中国法律思想在发展中长期于封建社会中徘徊是明显不同的。这四个阶段分别为:古希腊罗马阶段,中世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而编者进一步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整合,以不同时期各流派为主线、以各流派代表人物为珠玑,串联起了整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而最大的划分层次为古代、近代、现代上中下三编,从而建构了一部脉络清晰、曲肉相连的西方法律思想史。
三、西方法律思想史内容丰富全面
前文已经提到,本书在涉及具体内容时,是以各时期、各流派的代表人物为主体加以对法律思想进行阐述。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西塞罗,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到近代的格劳修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以及康德、黑格尔、拉德布鲁赫,再到现代的哈特、庞德、富勒、德沃金、博登海默,放眼望去,一代代大家像一棵棵苍天大树一般站成了一片繁荣的法学森林,又如高耸入云的一座座山岳一样勾勒出了法律思想史的半壁江山。
四、西方法律思想史语言流畅优美
作为一本法学教材,本书在语言方面也有所顾及实属难能可贵,这一点无疑让读者在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同时,不仅受到了法律思想的洗礼,也得到了文字美的熏陶,不乏如沐春风之感。
如在上编古代编中,在论述古希腊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因素时,作者写道:“希腊的地理环境,一是驳杂多样,山岭与平原交错:岛
屿与城邦共生,像一把明珠撒在地中海里,形成了希腊民族多中心善变动的生活。”这个句子使用了一个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希腊的地理特点,并生动地传达出古希腊文化之美有如明珠之光,光耀四邻、泽被后世的喻义。该旬中还有一个不完全工整的对偶句,即“山岭与平原交错,岛屿与城邦共生”,而这足以让读者联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该句的典雅之美随之溢出不绝。
五、结语
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张床。第一张是“理式”的床,这张床是人类未有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柏拉图称之为“床的真实性”,这是关于床的最高真理。第二张床是木匠按照“理式的床”做出来的现实的床。这张床是对理式的摹仿。第三张床是画家摹仿木匠的床创造的艺术的床。这是一种摹仿的摹仿,它和真实体隔着三层。
那么,我们不得不反观自身,中国的法律移植能算第几张床呢?是彻底搞清了法律运行的原理,还是仅仅全部照搬、依葫芦画瓢呢?研读西方法律思想史无疑对透视制度背后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帮助。而当获取了这台精妙的法律机器运行的原理之后,还要对其作用的客体进行深入的了解,即中国的具体国情,以精确调整其不适用之处,二者才能如一丝不苟、紧紧咬合的齿轮一般永续运转。
第四篇: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西方社会学理论读书笔记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
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
1、亚里士多德:社会结构是由根据功能及社会财富而形成的各种社会集团。(群体主义)
2、托马斯·霍布斯:通过契约把个人同某个主权国家联结起来,由国家以成文法规保障秩序与和谐。(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的自然状态是和平友善的,但私有财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不平等导致了社会冲突和利益分歧的发展。
3、乔巴蒂斯塔·维科:社会是一个动态结构,制度与人的关系都是人们行动的产物,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为联结起来形成的统一体。
4、孟德斯鸠:社会是一个整体结构,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例如法规,不能接受只有立法者制定的。
5、亚当·斯密: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社会分化的基础、权势的本源,是财产。每个人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受到“利己心”的支配。
6、奥古斯特·孔德:社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结构。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而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
孔德最基本的社会学思想——“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孔德从生物学中引申出了几个整体性方法论公社(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本身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
1、社会是一个整体。
2、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有机体,即社会有机体。
3、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
4、人类历史也是一个整体。
孔德把人类现实的统一性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秩序的原则
社会整体的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社会秩序是社会最基本的整体性特征。
(青年人由于不被社会所需要,他们不仅在物质方面感到不满,而且在精神上感到痛苦,这种痛苦被称为“世纪病”。他们无法从理论上解释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作为生活的准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某些现象
社会秩序原则:
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一旦社会制度符合自然法则,支配人类和社会现象的自然法则就成为社会和政治改革的基础,就会出现一个新的社会。
第五篇:思西方社会潮读书笔记
政法学院10级思政3班罗琴201021016
3《人生智慧录》读书笔记
——从自身寻求长久的快乐 一选择这本书的原因(版本及人物介绍)
了解叔本华先生之后,我也确实读了他的一些哲学专著,像《思想随笔》、《生命与意志》、《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但有些东西看不懂,有些东西看懂了又觉得它和我的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毕竟把高深的东西和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时间,在理论和生活中建立联系也不是我这种理论知识不充分的人能做到的。出于功利的想法,我翻起来叔本华先生的《人生智慧录》,有其他译本把该书翻译为《隽语与箴言》。我读的是2006年1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由胡百华先生翻译的中文版本。为什么选择了这个版本呢?
叔本华先生的意志本原论、世界表象论、人生痛苦论不用我多说,大家都了解的。叔本华先生在哲学界的显赫地位我们也都懂,所以就不用我多说。看他的东西确实能让我们有所收益。
胡百华先生大家就未必熟悉了。胡百华先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修英语教学)和英语研究所(主研英国文学),留原校执教,曾参与名著翻译(《哲学的趣味》)。稍后转往美国夏威夷大学和澳洲Monash大学攻读语言学,并在该校开设中文课程,致力发展亚洲语言与研究学习。曾在香港岭南大学任教,并在城市大学从事语言资讯研究。他是位中英兼通著作等身的真正学者。他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华语的句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让汉语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汉语文问题讨论集》等等。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语言学专家,精通外文,了解西方文化和哲学术语,所以他翻译的版本是相当真实相当可靠的。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录》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怎么可以说看这本书是出于功利的想法呢?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地位和内容就不难明白了。《人生智慧录》丛劝勉世人和实用观点着手,以卓然的智慧与洞见,平实而又精妙的笔触,论述应该如何看待财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另外,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国学大师王国维、著名学者梁实秋、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等一大批有造诣的中外学者艺术家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看《人生智慧录》对我们追求人生的幸福和成功的作用,就像我们在为我们将来要走的路安装路灯。
二、《人生智慧录》的经典之处及其带给我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先生说:“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它,所以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他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对这一点我有深刻的认识,同样的一种情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这样一个案例,桌子上有一个水杯,水杯里装着半杯水。有人会忧伤地说:“真糟糕,只剩半杯水了。”有人会兴奋地说:“哇,还剩半杯水呢!”出去郊游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雨。有人说发愁地说:“什么破天气啊,都让我们给赶上了。”有人会则会说:“世界如此美好,居然还给了我们一个雨中漫步的机会,真浪漫。” 1
卖伞的老婆婆的故事我们也都听过。故事大意如下:老婆婆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雨伞的,二女儿是卖扇子的。天晴的时候老婆婆就担心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就担心二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这样一来,不管什么天气,老婆婆总开心不起来。有一天邻居开导她说要换个方式想问题,于是自此以后老婆婆晴天就为二女儿能卖出扇子开心,雨天就为大女儿能卖出伞开心。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不多说也罢。
在中国我们会说,“态度决定一切”,“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等等。但不管变换多少种方式,我们说的都只是一个主题:我们的心态和意念决定世界在我们眼中的样子。
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乐观一点,看到事物的积极一面,比如宝宝长大了、这个月拿到了奖金、科研立项完成很好、毕业论文得了优秀、老公送我了小礼物等等,这样我们才能时常地发现开心事儿,感受到生活的小幸福。相反的,如果我们总是对一些东西耿耿于怀,比如今天因为堵车又迟到了、脸上长了小痘痘、看上了一条裙子可是价格太高了等等,我们的幸福感自然不会高到哪儿去。尤其当我们的学业、事业、日常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看开一点,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坚定的信念熬过不幸的关头。
在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先生还对影响人生幸福的因素归了类。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据我观察,人的命运的根本不同点,可以归结为三类:
一、人的自身:换言之就是从人格一词的最广泛意义而言,其中包括健康,精力,美,脾气,品性,才质和教养。
二、人的所有:就是指财产和其他各种可能占有的一切。
三、人的地位:就是大家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们是根据什么看待你。这可以从别人对你的看法透露出来,而别人对你的看法,又从你所获得的荣誉、地位和名声中明显地看出来。”
在这三类因素中,叔本华先生认为人生幸福的最首要的因素在于我们自身。他说:“我们的品质和性格,‘自身’是在所有的情况中都在那里发生作用的一个因素。此外,它跟其他两类所指的福祉不同,他不由命运任意操纵,不会从我们手中被夺走,这类福祉有绝对价值,其他两类的价值是相对的。”
这种观点,我最同意不过了。钱能买到什么?钱能买到鲜花,却买不到爱情;钱能买到药品,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文凭,却买不到知识;钱能买到车子、房子,却买不到幸福。人的地位又算什么?刘少奇的遭遇、邓小平的起落、高官的宦海浮沉让我觉得所谓的名声只不过是一份虚荣,如果真的伟大,一块无字丰碑也不会让后人把自己遗忘。随心所欲的那份快乐最可遇不可求。
大学中我们一直在疯狂的忙碌,为了什么三好学生,我们花大量的时间背诵那些可记可不记的课程基础知识。为了获得社团积极分子,我们在各种无聊的活动中来回穿梭。美其名曰“刻苦学习”再或者“提高能力”,实际上我们早烦透了这些,不是吗?至少我是这样的。大学,我们要学的是思想是方法,多看看学术名著,多做做试验,这才是真正的获取才气的方式。为那些设定好的名誉生生不息地奋斗,结果也不过是空虚一场吧,走了无数场形式却没获得任何实质性的知识。最后的最后,拍毕业照的时候,拿着厚厚的一叠荣誉证书却找不到用人单位的时候,都会懂的荣誉和才气的轻重的。
本书的第二章讲的是人的自身,叔本华先生在文中强调这一点:“主观方面的福分——高贵的性格、精明的头脑、愉快的性情、乐观的精神、健全的身体,总之,身心健康是构成幸福的最为首要的因素。所以,比之获得外在的财富和外
界的荣誉,我们更应该提高和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这些措施中,叔本华先生尤其重视运动,他说:“每日没有适当分量的运动,没有人能保持健康;生命的所有过程,都要求做运动,以使各种功能的运作正常,不仅比较直接和有关的肢体要运动,而且应该是全身。”
这一点我们都应该谨记,健康是第一位的,不管我们面临多大的诱惑都不能拿健康做抵押。生活中我们常常听说这样的故事,谁谁加班过度,拿了点奖金全花在医院了;谁谁近来时常废寝忘食的写文章,昨天体检通知下来说他患了胃癌;谁谁肺癌治疗无效去世了,烟真不是什么好东西;谁谁压力过大,成了神经病了„„这些遗憾我们听的太多太多。哭过了、唏嘘过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爱惜自己,保持身心健康。
在第二章,叔本华先生也为我们解释了至圣的人注定孤独的原因。他说:“只有那些智慧力最高、我们称作‘天才’的,能达到那么浓烈的程度,会整个地、绝对地把存在和事物的本质当作主题,用来表达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念,无论是经由文学或哲学,对人生有所探讨。”“只有这类人,他们的中心完全在自身之中。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些人不管他们的性格多么美好,对于朋友、家人及周围的一般人,总不像其他人那样的热切和充满兴趣。因为只要他们拥有自己,即使丧失其它的一切,也不无安慰。这就使他们的个性趋于孤立,因为其他人的性格不大相同,从来不能真正的让他们感到满足,孤立就愈见其效果;而且,因为他们时时感到这种区别,他们就逐渐习惯于在人类中以‘怪物’自居,这些人一想到人类,就说是‘他们’,不说是我们。”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想到了深受叔本华人生哲学影响的王国维先生,他就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太有才华,太不融于这个社会,所以选择了葬身未名湖。我也想到了梁实秋先生,那样一位耐得住寂寞的一位学者、翻译家。我还想到了三毛、张爱玲、海子。以及那些古时的隐士,我想他们归隐的最真实原因不是走终南捷径,而是为了给自己的心灵找个归宿。
我终于懂得,为什么那些有巨大成就的人大都选择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些复杂的社会原因和众说纷纭的解释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录》面前都显得滑稽,他们静静的离去只因为他们愿意,只因为他们在活自己。
在我的身边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爱社交,但他们却颇懂人生、懂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果让他们去搞社交,被他们吸引的朋友定是不计其数的,但他们选择了孤立。当我看着他们茕茕孑立的身影、读着他们的思想时,我才懂得了崇高的真谛我才知道了敬重的由来。教我宗教学的高新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研究宗教解释宗教带来的影响。他的身上有你学不完的学问,他的脑海里有你永远猜不透的神秘现象,他的思想中有你始终无法企及的高度。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大环境中,如果他没有特别的智慧,他定无法在这个领域坚守。我的同学中也有这样的人才,唐培根可以不上课不去KTV却不能不看文学作品不能停止写小说。卢伟同学,可以不参加同学聚会,不说说笑笑,却不能不看哲学名著,不读亚里士多德、康德。
我想成功的必修课就是打心底里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自己的思想丝毫不受外界的纷扰。
第三章讲的是“人的所有”,叔本华认为人的弱点是“人们习惯于增加要求,因而对于眼前能够满足自己的财富量感到冷漠”,他劝谏正在追求幸福的人说要在所求与所得之间维持一个比例。
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我们从小都读过,因为贪图小便宜而上当受骗的例子也不
少,这点教训我们自然都有的。但在生活中我们依然充当了一位愚者,始终不懂控制我们的欲望。在大学,有许多人谈恋爱了,在处理与另一半的关系中时常感到力不从心。矛盾点无非是这样的,女孩儿对男孩儿特别贴心的那一对人中,男孩儿希望女孩儿对她更好一点再好一点;男孩儿对女孩儿特别贴心的那一对情侣中,女孩儿希望男孩儿对她更好一点再好一点。结果是什么呢?无限的扩大自己的欲望,其中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不够好不够爱她、他而抱怨,另一个人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离开。在任何关系中我们都不应该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否则我们就会成为那个被抛弃的对象。
第四章讲“人的地位”。我读到了这样一段值得与大家分享的话:“我们对他人的意见,无论是迎合我们或是令我们痛苦的看法,都要认真的考虑,并适度的估计相对的价值,从而尽可能的减轻我们对他人意见的高度敏感性。因为不管是令我们高兴或是叫我们沮丧的他人的言词,都是诉诸我们的同一情绪。如果不那么做,我们就成了他人看法之下的奴隶。”
在你为别人的话哭或者笑之前,请记得叔本华先生的话,请记住坚守我们的真我。
再谈荣誉的时候,叔本华先生认为荣誉是消极的,荣誉还应该与武士精神的为荣誉区分开。荣誉的最大仇敌就是诽谤。到诽谤,叔本华先生说:“人愈是可鄙和可笑,愈是喜欢说他人的坏话。”这些我们都是有共同感悟的。
叔本华先生认为与名声相关的品质必须得到他人的承认。他总结出了两条获得名声的途径,他说:“这些异常成就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凭功业(立功),一是靠作品(立言或创作)。这样,通往名声的道路有两条。在立功这条路上,主要的条件是伟大的心胸;在立言和创作这条路上,需要伟大的头脑。两条大路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别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作品能够保存下来。”
在我看来,“立功”的意思是很丰富的,在往日可能单指立战功,但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赋予了“立功”以新的意义。比如发明了一个给世界人民带来方便的东西,像电灯、电话、电脑;为世界的安宁做出贡献和牺牲,像粉碎某个恐怖集团;为福利事业贡献力量,像长期提供支援志愿服务、建立基金会等。立言和创作的意思就比较单一,指写各类文章。不过我觉得在今天,获得名声可能还有第三条路,那就是创业,创业成功成了世界首富,福布斯世界首富排行榜上有名的自然也就出名了。
在本章的最后叔本华先生说他人的看法、勋位、荣誉、名声是相对的,只有间接的价值,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能够满足我们心灵需求的才智上的富足。这点劝勉对我们这些还一无所有正在汲汲追求的青年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永远不要为了虚无的东西迷失自己。
第五章讲“思辨与箴言”,第六章讲“人生的不同阶段”,这其中我摘录了这些来启迪自己。(1)对于我们在一生的重要关键时际的想法,我们应该仔细的保留下来。(2)追逐名利、作乐、过高级生活,是通往快乐的大错特错的途径。(3)我们应该学会节制,节制饮食能获致身体的健康,节制与人交往可导致我们心灵的平静。(4)如果我们要跟人们一起生活,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生存,不管其人的性格如何;我们应该努力从事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个性有所改变,或是直截了当的指责人家性格的不是。这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真正含义。(5)摇尾巴的狗可能是最凶狠的。(6)如果想要你的看法被人接受,用冷静不带感情的口吻的说出来。
三、我认为《人生智慧录》中存在很大争议的地方及理由
在第二章中,叔本华先生强调人的幸福首要的依靠人的自身即性格,这其中他过分的强调了个人对自身幸福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他人对自身的影响,尤其在当今这个人与人交往密切的社会中,孤立的生活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在第三章“人的所有”中,叔本华先生说:“人性中的这一特征能解释为什么婚前贫困的女子长较有丰厚妆奁的妇人有更多的要求也更喜欢花钱。”他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引用了约翰逊博士的话:“出身富贵的女子习惯了处理钱,用钱精明;婚后才首次有钱可供支配的女子,对花钱有兴趣,极为浪费。”他还劝谏人们说:“无论如何,跟贫家女子结婚的人,该听取我的劝告,不要把本金交到她手中,只给她利息,更宜小心的是,不要让孩子们应得的财产,由她掌管。”这部分观点我是极为不赞同的,在生活中出身富贵的女孩子大都娇气,对生活的品味要求极高,消费低不下来。而出身稍贫寒的女子懂得钱的重要性,容易减省。在第四章“人的地位”中,叔本华先生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对别人的话予以重视,无疑是抬举他们。”我懂他的原意是别让别人的评论影响我们的幸福,但是这句话实在说的有点重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我们都懂,有时候我们必须得考虑一下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这对完成我们手头的工作,完善自我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第四章“人的地位”中关于“自豪”,叔本华先生曾这样论述:“如果你忽视自己的优越之处,尽跟平庸之辈亲切交往,打成一片,他们就会老实不客气地把你当做他们的一份子。”他劝谏有能力的人不跟平凡的人交往是不对的,真正的朋友不应该在乎这些,而且每个人都有可贵之处。
在第五章“思辨与箴言”中,叔本华先生说:“欢乐只是不具痛苦,痛苦却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成分。”这样的言论无限夸大了人生的痛苦,陷入人生痛苦论,对我们追求积极的人生有负面影响。
虽然叔本华先生的这本《人生智慧录》里有一些悲观主义色彩,但认真读过一遍真的受益匪浅。从自身中寻求快乐让我明白了坚强的重要性,我们最后能靠的是自己。对需求的节制给我提供了一种最好的寻求幸福的路径,我们痛苦不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我们想要的太多。功名都带着很强的虚无性,不要以牺牲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为代价换取它们。修身、处世都有它的原则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