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专题
加快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思考(2011-07-18 17:12:30)
标签:杂谈
现代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到达旅游目的地所进行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一切活动的总和。游客在旅游中无论开展哪一种活动,都涉及到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展示文化的载体,二者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催动人们旅游的内生动力。面对扑面而来的文化旅游气息,如何抢抓机遇,进一步彰显特色,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一、泸州文化旅游资源状况及特点
当前,泸州旅游产业发展正处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共进的关键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市旅游资源荟萃了特色突出、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
(一)名酒文化特色鲜明。泸州有着两千多年的酿酒历史,以盛产国家级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驰名中外,享有“中国酒城”之美誊。国宝窖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中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酒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郎酒天然储酒库—天(地)宝洞和“美酒河”摩岩石刻,已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二)生态文化得天独厚。泸州地处中国西部最大的川黔渝“金三角”生态旅游区,张坝、佛宝、黄荆、画稿溪等就处于该生态旅游区的腹心位置。张坝桂圆林“十里翡翠长廊”是中国内陆唯一的桂圆种植基因库;佛宝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低海拔山水型亚热带常绿原始阔叶林;黄荆老林被誉为北纬28度线上最后的“处女地”。
(三)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泸州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缅怀和记忆,其中,以太平、二郎滩渡口和四渡赤水纪念馆为核心的古蔺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已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四)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以方山、法王寺、玉皇观为代表的寺观佛塔;以春秋祠、龙脑桥为代表的木雕、石刻;以佛宝古镇、尧坝古镇、太平古镇为代表的明清古镇;其中佛宝古镇被专家誉为“中国山地民居建筑的精华”;尧坝古镇享有“川南影视基地”之美誉;还有以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等为代表的民间文化及传统手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五)长江文化独具神韵。泸州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城市,长江与沱江在此交汇,两江缠绕,承长江之豪迈,聚沱江之妩媚,具有“肘江负山,枕带双流”的独特景观,沿长沱两江,悠然领略巴蜀风光、水上风情,感受的是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另外,长江奇石、桂圆林、荔枝、兰花、桃花水母等等,都是泸州值得利用和推广的长江特色文化资源。
二、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旅游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存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含量偏低,文化优势没有凸显,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一)品牌优势发挥不够。就目前来看,我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多,精品却不突出,尚未形成拉动全市文化旅游的龙头产品。虽然我市拥有独特的名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但由于缺乏旅游整体包装打造,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没有打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品牌。特别是文化的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文化旅游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自我发展的传统事业层次,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等。
(二)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产业综合体系。泸州机场实现了与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昆明、贵阳等地直航互通,西安至泸州航线即将开通。泸渝、泸赤、川黔等高速公路2012年通车后,将在很大程度改善了通往景区主干线的交通状况,但总体来说,影响我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仍然是旅游基础设施问题,主要是连接景区的道路及景区内部的交通状况在一定时期内得不到彻
底的改善,景区供电、供水、通讯、环保等设施还很差。
(三)民俗文化展示不力。民俗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情文化,许多是无形的,属于生活形态的、分散的,要向游人展现、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没有高质量的载体,没有高品位的固定的场所,再精粹的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也不能给游人以强烈的震撼。目前我市优秀的民俗风情文化还没有形成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形成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交流、民族风情展演、大众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展示基地。目前全市仅有古蔺以大黑洞景区为中心,建起了一个苗家文化展示基地,但仍属于粗放型的。
(四)视觉品位提升不足。旅游产品开发应注意对旅游地独特民族文化的挖掘,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目前我市对许多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精华,却未能将其潜在的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比如在民族建筑的包装上,或让原有的水泥建筑“穿衣戴帽”,或兴建不伦不类不知何朝何代的“仿古一条街”,或改造、包装所谓的川南民居,仅仅是涂脂抹粉乔装打扮,既不能赋予文化内涵,更不能从深层次去挖掘、开发、展现民族文化的特质。
(五)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文化旅游作为消费品,离不开品牌、包装、营销方面的精心策划和宣传促销。目前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还很乏力,主要表现在没有统一的既城市又旅游的宣传口号,营销模式单一,权威媒体介入不够,难以产生轰动效应。
三、推动泸州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先进的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泸州迈进旅游强市的重要保证。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规划为龙头,引领文化旅游大发展
在旅游规划中,应着眼科学发展,体现现代旅游业特征,在全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产业布局、产业聚集、新型业态融合发展以及产品开发、目的地体系建设等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展示文化,形成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两倍,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24%以上,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3%。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稳步增长,城乡居民年均出游达到2次,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
(二)以城市为依托,带动文化旅游大提升
应把旅游中心城市作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空间载体,树立以城市带动旅游的理念,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带动全市文化旅游大发展。
——打造城市景观体系。以城市视觉印象为主要表现力,重点打造包括城市建筑、城市标志物、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环境小品、城市特色街区、城市夜景、城市道路景观以及其他公共活动空间等,形成兼具功能性、美观性、文化性的可游赏系统,如建设一批体现“中国酒城”特色的酒文化街区、主题公园、城市雕塑等。
——打造城市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国际品牌酒店、高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和经济型酒店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并规划和营造一批餐饮、购物、休闲的特色街区。在城市交通方面,开辟更多的城际旅游直通车,增设旅游观光专线,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方便游客出入和旅游。同时要认真规划和建设旅游功能服务体系、泸州游客服务中心等,为游客提供租赁、导游、咨询、票务等服务。
——打造城市生态体系。包括城市绿化系统、空气质量、水环境、垃圾处理、卫生环境等。可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使城市环境成为游客前往目的地的吸引要素。应着重提升泸州城内的国窖广场、百子图、龙透关、张坝桂圆林,以及城郊的石洞花博园、方山、天仙硐等主要景点档次。同时塑造城市精品游憩与度假空间,对沿江带的观光旅游产品、服务设施等进行全面升级。
——打造城市人文体系。重点营造城市的旅游文化氛围,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打造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人文环境,形成城市的特质。应围绕“中国酒城”广泛征集,提炼出响亮、贴
切的城市形象宣传口号,适时推出一台类似“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的标志性文艺演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坛论道,从而在更宽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泸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加大媒体宣传,向广大市民普及酒文化知识,加深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塑造以“酒”为特色的城市人文之魂。
(三)以要素为统筹,促进旅游功能大完善。
应以公众的反映与认同为基础,认真搞好文化旅游产业规划与布局,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全面提升泸州市优秀旅游城市品位。
——餐饮:挖掘和开发泸州名酒文化特色餐饮、菜肴、小吃、饮品等,形成泸州市旅游餐饮和美食品牌,结合旅游区、度假区和休闲城镇的建设,打造以餐饮为主题的酒文化特色街区和品牌旅游餐饮店。
——住宿:建设高档次度假酒店群和一批风格各异、与名酒文化相匹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临江酒店、乡村度假酒店、温泉酒店,借助“城市旅游+风情小镇”旅游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度假公寓、青年旅馆、休闲农庄、民居客栈等住宿设施。
——交通:完善旅游交通体系,配备高中档、大中小型的各种旅游车辆,完善各类旅游标牌标识,建设和完善连接景区的旅游通道。
——旅游产品:加快黄荆、太平两个4A级景区的创建,以黄荆景区为龙头,带动其它景区的开发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品质。
——购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建设和完善旅游购物点,形成旅游购物免税店、旅游商业区、风情购物街、特色店和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的旅游购物店等配套产品。
——娱乐:发掘、整理和整合富有鲜明地方性的泸州民俗、历史、艺术和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发展健康、休闲、多元化的旅游娱乐形式,开发泸州地方特色旅游娱乐产品,创造国际化文化氛围。围绕泸州的四季,举办民俗古镇文化节、苗族踩山踏青节、生态休闲旅游节、徒步穿越旅游节等各类精彩纷呈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四)以资源为载体,促进文化旅游相结合——促进名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利用独具特色的酒文化,将旅游业和酿酒业结合起来打造泸州旅游业的动力和亮点,推出美酒文化主题专项旅游产品。一是以深度休闲情景体验区的模式,促进国宝窖池和郎酒为主的名酒文化旅游项目的深化;二是增添新的酒文化主题旅游项目,着重打造城区高档酒吧一条街;三是将泸州城区建设为酒文化主题城市,在目前麒麟温酒器雕塑标志物等酒文化城市符号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建筑物或构筑物文化符号、街头小品等城市建设的细节上,设置酒文化元素;四是延长酒文化链条,从生产能喝的酒,衍生创造出能看、能吃、能玩、能综合体验的美酒衍生物,如酒景观、酒食品、酒休闲娱乐、酒文化创意等产品;五是开发酒主题的文化产品,结合科普活动,开展一些展示类的酿酒、品酒体验项目;六是落实“中国白酒金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启动酿酒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引擎,依托川南黔北地区的水源、土壤、气候、微生物环境,整合泸州与宜宾五粮液、贵州茅台等名酒文化资源,利用原粮、老窖、技艺、洞藏等酒文化优势,促进跨区域的旅游节点串联,打造顶级美酒主体产品。
——促进历史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充分挖掘和利用泸州的名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当代知名画家蒋兆和故里,发掘明代状元杨升庵、西周宰相尹吉甫等名人遗址遗迹。开发“天生重庆,铁打泸州”,老泸州“神臂城”遗址,再现泸州军民历经34年抗击蒙古军,保卫中原,反抗入侵的壮丽史诗。二是充分挖掘“两江”文化资源。着重抓好对泸州长江文化的保护、挖掘、包装、宣传、推广,倍加珍惜和保护好长江奇石、桂圆林、荔枝、兰花、桃花水母等特色文化资源,要围绕这些特色资源搞一些城市的新景观、新亮点。三是有机融合独特民俗文化,比如获得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雨坛彩龙、古蔺花灯、分水油纸伞、川剧“泸州河”,佛宝唢呐、班打狮子、少数民族舞蹈等,增加文化体验类项目,进一步做好历史文
化的传承性和现代旅游趋势的结合。
——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依托泸州红色旅游资源所具有的优势,促进红色游与白色游、绿色游互动发展。一是集中展示一个红色旅游精品旅游区:以红军长征文化为背景,突出“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红色旅游主题,推出以太平、二郎、美酒河、黄荆等景区为支撑的四渡赤水旅游区。二是推出一条红色旅游大环线:即泸州(泸州市博物馆、龙透关遗迹、朱德纪念馆、护国岩)-叙永(春秋祠)-古蔺(黄荆、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天地宝洞、美酒河)-尧坝古镇的区域红色旅游大环线。三是重点打造一个红色旅游小镇:以赤水河为依托,以少数民族风情为配套,以红军文化为特色,建设太平古镇,改善相关配套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营造浓厚旅游氛围,着力将其打造成具有旅游接待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红色旅游小镇。四是打造建设三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把朱德况场旧居陈列馆,龙透关、太平四渡赤水纪念地和二郎红军街建设成内涵丰厚、品牌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管理服务水准的泸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促进城市休闲观光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挖掘泸州老八景文化。泸州老八景体现了泸州历史城市观光文化风韵。目前,“白塔朝霞”、“宝山春眺”、“方山雪霁”、“东岩夜月”、“龙潭潮涨”五景依旧存在或还依稀保留有当年美景的影子,而“琴台霜操”“余甘晚渡”、“海观秋凉”三景由于城市发展与建设原因,现已不复存在。泸州老八景,遗留有历代名人留下的宝贵诗画,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沧桑,这些诗画仍然闪耀着泸州历史嬗变凝聚和沉淀下来的人文精神的光芒,始终展示着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应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形成比较丰富的文字材料广泛传播,可考虑采取诗配画的形式,组织专业人员将已绘制成图的老八景印成画册,或以实物实景微缩景观的形式再现老八景。二是打造泸州新八景。可以采取专家和广大市民投票的办法,在市区的诸多景点中评选出新的八个景点,同时要及时抓好形象建设工程,使之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著名景点,从而充分体现城市休闲观光文化的魅力。——促进乡土田园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根据泸州近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应着力考虑开发挖掘乡土田园文化,从而丰富城市旅游文化。一是抓好城郊新农村及现代农业观光基地建设。将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二是抓好城郊农家乐建设。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比如在城市附近的胡市、石洞、弥陀等镇建设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的农家乐村落,将此定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三是举办各种农事节庆活动。依托农耕活动中经济作物生长特点,利用其花季和挂果季节举办各种赏花节和采摘节,如油菜花节、梨花节、枇杷节、桂圆节等,吸引游客参与乡村深度体验游。
(五)以措施为保障,推动旅游发展大跨越。
一是巧力借势,突出招商引资。通过市场机制、政府扶持和优化发展环境,激励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产业主体做大做强,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和重组,积极引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构建多元的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主体,敞开城市大门,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旅游企业集团来泸发展,包括知名旅行社、国际品牌酒店、旅游创意策划机构、旅游人才培训机构等,激发产业活力,推动泸州文化旅游业开放发展。
二是聚力谋势,突出整体联动。应实现区县联动部门互动,形成上下一盘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围绕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旅游组织中心”这个目标,在落实政策、营造环境、招商引资、优质服务上定目标、定措施,出实招。应着力抓好旅游推进,制定工作时序,细化工作责任,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旅游任务的推进和工作的落实上,把共同的责任具体化为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努力形成推进旅游工作开展的强大合力。
三是强力攻势,突出项目推进。应围绕“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特色,精心策划,统一包装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建立文化旅游项目储备库。同时通过工作推进,强
力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按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要求,从长远着眼,大气布局,细微入手,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四是全力造势,突出品牌效应。应尽快确立泸州的城市口号及旅游宣传口号,积极推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大旅游促销战略,精心选择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近期可在重庆、成都等主要客源地媒体宣传),加快形成全方位的旅游营销体系。加大节庆活动策划组织促销力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互动”的宣传格局,扩大泸州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第二篇: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阿坝州发展出谋划策,深入分析我州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对阿坝州旅游业现状的分析、存在问题的查找及个人的对策建议,浅谈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阿坝州旅游概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旅游始于1984年,2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旅游业认识的不断深化,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实现了由接待型向产业型、由产业型向支柱型、由支柱型向主导产业型三次飞跃。二十多年来,全州旅游开发初具规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九寨沟、黄龙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世界级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对拉动全州经济增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全州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亿元人民币。
阿坝州以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卧龙、大草原等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享誉国内外,有国家5A级景区1个(九寨沟)、国家4A级景区2个(黄龙、四姑娘山,目前黄龙正在积极创建5A景区),国家2A级景区1个(三江)。中国的8个世界自然遗产中,阿坝占了3个(九寨沟、黄龙、大熊猫)。另外,还有三江、米亚罗、黄河九曲第一湾、花湖等众多的自然生态旅游景区。
当年红军长征在这里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革命奇迹,因此阿坝州被称为“雪山草地”,阿坝州是红军长征经过的雪山草地,是红色旅游胜地。全州13县224个乡镇中有9县114个乡镇被命名
为革命老根据地。国家确定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要分布在我州。全国确定的100个、四川确定的24个经典景区项目中,我州的小金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旧址和松潘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5个经典景区项目名列其中。
阿坝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全国羌族主要聚居区,浓郁的藏羌民族风情、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阿坝州是民俗旅游胜地:松州古城、桃坪羌寨、萝卜寨、卓克基官寨、色尔古藏寨、甘堡藏寨、黑虎羌寨、神座村等。藏传佛教文化、羌族释比文化赋予了我州更多的神秘色彩。九寨沟舞、南坪小调,茂县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黑水卡斯达温舞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州多彩的文化遗产。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经营,阿坝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九寨、黄龙等一批世界级景区享誉海内外。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使我州旅游业遭受重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和矛盾更加凸显。
一是重现有景区的管理,轻市场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地的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和开发,应该将两者紧密结合,加强旅游地的开发暨游客市场的开发。
二是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不足。阿坝州地理位置特殊,旅游资源富集,各种旅游资源并存。草地、雪山、冰川、森林等旅游资源,民居、民俗、刺绣、传统节日等旅游资源,红军长征路线、会议旧址、革命纪念碑园等应有尽有。但是除自
然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民族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开发相对滞后,旅游线路单一,旅游旺季和淡季相差悬殊,旅游资源未发挥出应有效益。
三是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重视旅游景区的管理和开发,对旅游附属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旅游产品作为增加旅游业收入,扩大地区旅游知名度的重要作用未被真正发挥。旅游产品的研发缺乏特色,缺乏吸引力,没有卖点,没能将旅游产品的研发同地方民族文化相结合,同特色景区相结合。
四是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先行。要看到我州陆路交通在去年“5.12”特大地震中受到重创,旅游业受交通制约遭受严重打击。游客接待量成阶梯状下降。空中通道承运任务不断加剧,进州通道或是说其他旅游通道严重不足,导致一方受损,全盘受损,无挽救的强力措施。
五是旅游体制障碍。阿坝州没能实行旅游业地陪制度,给民族地区旅游业造成重大影响。旅游从业者为了达到更高的利益要求,不断出现丢景点、重购物、胡乱介绍景区的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的现象。地方旅游管理部门无法正常发挥市场监督管理职能,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民族地区旅游形象。
三、对策建议
一是在保护开发现有景区的同时加大对旅游地市场的开发力度。在不断完善景区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旅游地暨游客资源的开发力度。将加快景区发展与增加游客数量精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景区品味。
二是突出民族特色,精心设计旅游项目。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着眼点必须放在民族特色上,能发挥自身优势的旅游内容和景点上,积极发觉各种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人物掌故等优
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使他们更具浓郁的民族性、地方性、区域性,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
三是在州县机关参照“千名干部下基层”模式,每年抽派50-100名中层干部到内地大中城市客源地搞旅游促销,统一规范宣传内容,把阿坝州的旅游景区作为一个整体打包营销,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工作实绩考核抽派干部,提拔使用一定比例的干部到副县级工作岗位,形成激励机制,促进我州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是广泛组织促销会,宣传会,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我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宣传必须注重针对性,因为旅游者中包括男女老幼,包括不同地域、国籍、阶层、职业、文化教养和宗教信仰的人,因此,宣传不能一刀切,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传统观念、审美情趣、欣赏习惯、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宣传模式上一定要兼顾整体,不能顾此失彼,要把阿坝州的旅游作为整体宣传促销。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全州旅游整体轮廓促销。争取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民族地区旅游的公益宣传,做好网上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信息发布和促销,使民族地区旅游业全面走向开放市场。
五是加大地方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旅游是一项综合消费过程,只有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制造完全具有地方特色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形成产业链条,走专业化、正规化渠道,对特色产品申请专利保护,促进旅游产品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发展。
六是针对我州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多种自然气候条件并存的有利条件,开发休闲型、多季节旅游产品。针对我州海拔高,气温低的优势,在离内地大中城市
较近的地方修建避暑房,在夏季炎热天气吸引成都、重庆等城市游客,特别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游客到我州避暑休闲旅游,通过开发避暑旅游,促进房地产和消费市场的繁荣。
七是设计合理的旅游环线,在现在已有的旅游线路基础上,科学制定并完善空中旅游环线、铁路旅游环线、公路旅游环线、自驾游体验式旅游环线,做到各线路、各景点互补互利,科学合理,相互依存。
八是体制上实行地陪制。实行地陪制十分有利于我州旅游市场的开发,外地游客进入我州,由我州指定本地导游组织游客游览,有利于更好的推介我州的旅游资源,让游客真正领略“大九寨、大草原、大熊猫、大冰川”的魅力,把我州最好的旅游资源推介给广大游客朋友。制定合理的旅游收入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所得,规范民族地区旅游市场,提升民族地区旅游形象。
第三篇:加快发展我县旅游业的一些思考
县文化(旅游)局我县处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的总量和发达地区比,明显不足,且处于欠优势地位。但我县有自身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种类比较齐全,对外交通通畅快捷,配套服务设施比较健全,只要我们面对现实把握机遇,超前思维,科学规划,扎实工作,就一定能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县旅游资源种类及其发展现状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根本。无论是制定我县旅游业总体发展规划,还是思考旅游规划的具体实施,都必须对我县旅游资源情况有个比较详尽的了解。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分六大类。
1、地文景观类。全国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共划分为13种,我县唯有内陆型的小型岛屿一种,即九龙口的龙珠岛。
2、水域风光类。全国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共划分为7种,我县有风景河段、荡滩2种。风景河段首推蔷薇河;荡滩建国初期约15万亩,现约有7万多亩,集中分布在蒋营、恒济、建阳、沿河等镇。
3、生物景观类。全国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共划分为6种,我县拥有古树名木、野生动物栖息地2种。古树名木指的是五谷树;野生动物栖息地,是因为我县芦荡众多,草密柴盛,食料丰富,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长,据不完全调查,在我县境内栖息、繁衍的珍贵禽类、爬行动物有60多种,水生动物30多种。
4、古迹及建筑类。全国古迹及建筑类旅游资源共划分为32种,我县有10种。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如上冈镇的“铁屎湾”;政治军事遗址,如钟庄镇古桥村左庄的新四军军部驻地,刘少奇住地、乔冠华故居;古城或城堡遗址,如蒋营的收成村;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如高作镇的高作寺,辛庄镇的古净慧寺,建阳镇的泰山寺,蒋营镇的龙王寺等;碑碣,如蒋营镇的晋东海王墓碑,建阳镇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碑等;陵寝陵园,如庆丰镇的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墓,如草埝口镇的汉墓群、恒济镇的汉墓群、庆丰镇瓦荡村的元代新兴场典史崔彬墓。塔,如辛庄镇的朦胧古塔;厂矿,如森达集团、建湖花炮厂;纪念地,如陆秀夫纪念馆。
5、消闲求知健身类。主要是文化、娱乐场所,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剧场、影剧院等,而且我县是全国“杂技之乡”、江苏“淮剧之乡”。
6、购物类。市场与购物中心,建湖地方特产琳琅满目,主要有森达皮鞋、建阳御饼、藕粉园子、建湖茶果、喜庆牌香醋、黄海牌三伏酱油、湖光牌糖心皮蛋、中国冻鸭、大桥牌龙凤高升。可以看出,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尤其是人们旅游意识淡薄,导致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景区(点)建设速度不快,现状不容乐观。以四个景区(点)为例:作为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的九龙口。八十年代初,兴建的龙珠楼为当时的九龙口增添了一道风景线,如今,龙珠楼黯然失色,九条河中围网纵横,河面上油污、杂草漂浮,除增添了几艘划船、小型电动游艇外,造成严重污染的柴油动力船还在使用。游人常常感叹:“九龙口没有多大变化,可看、可游、可乐的地方太少了”。近年来,县、镇两级政府已把九龙口的开发利用和景区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今年,国家旅游局拨款120万元,省财政厅拨款50万元,专门用于九龙口风景区的建设。2003年,县政府已把龙珠岛首期工程列为全县服务业“十大重点工程”,蒋营镇政府明确专人负责,正在抓紧实施这项工程,预计年底,龙珠岛驳岸、龙珠岛绿地将建成,龙珠楼将修茸一新。陆秀夫纪念馆和乔冠华故居是我县古迹与建筑类旅游资源。陆秀夫纪念馆是由建阳镇居委会通过民间集资、募捐筹款所建,首期工程已建成忠烈堂、读书处、碑林和盐城市陆秀夫研究会办公用房,年初已对外开放,后继工程资金还没有着落。乔冠华故居面貌依旧,庆丰镇政府计划对故居进行扩建,但由于多种原因迟迟没有实施。耸立千年的朦胧古塔,始建于宋、复修于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今年,辛庄镇政府通过民间融资,已在古塔东侧新建“肉身堂”,除此,“一河两水双流月”、“一里不到九座桥”等十大奇景、商贾如云的古朦胧街均有待开发。
二、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
第四篇:关于加快湘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湘乡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中共湘乡市委办公室
近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抓住建设长株潭休闲旅游城市这一历史机遇,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旅游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围绕将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精心规划,合理开发,实施精品战略
围绕“红色摇篮、湘军源地、山水龙城、魅力湘乡”的旅游发展定位,重点规划实施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四大精品战略。一是红色旅游。大东山红色旅游区作为“毛泽东成长之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要以东山学校旧址为依托,以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茅浒水乡为重要补充,加快建设“东山励志论坛”,丰富“毛泽东成长之路”文化内涵和项目内容,实现红色旅游新产品与韶山对接。将大东山旅游区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争取成为全国经典红色旅游景区。按照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将东山励志论坛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红色旅游和励志文化论坛。修缮黄公略故居,充分发掘湘乡二中校史陈列馆的旅游价值,加快开发以纪念陈赓、谭政大将为主题的红色将军主题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内容,提高 1
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二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突出加强水府旅游区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加快吃、住、娱乐等方面的设施建设,解决好留得住游客的问题;精心打造旅游核心项目,建设休闲度假小镇、商务和会议服务、湘军水师寨、湘军文化陈列馆、听泉园等项目,精心创作“天下湘军”主题文艺节目。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打造“中国生态湖泊第一湖”、“中国顶级湖泊型旅游休闲度假小镇”的目标定位,把水府旅游区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名镇。积极探索旅游景区开发的发展模式,创建全省第一个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实验园区。三是历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历史人文资源,抓好载体建设,开发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云门寺为重点,以凤凰寺、佛祖寺为主要节点,通过举办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和弘扬佛教文化,全面拓展湘乡的佛文化旅游市场;重建镇湘楼,续建凤凰寺,修复褚公祠、伏虎井、文庙、文塔、状元牌坊、洗笔池等历史文物古迹,展示和传承湘乡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湘军文化,加强对湘军文化的研究、开发,通过曾国藩诗文岛、镇湘楼等项目建设,打造湘军文化旅游品牌,树立“湘军源地、魅力龙城”的城市形象。四是乡村旅游。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为主、地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好涟水河沿河生态农业观光带。对现有的“农家乐”进行资源整合、提质升级,打
造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结合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二、精雕细琢,开发商品,打造旅游品牌
以湖南水府旅游区、大东山旅游区为突破口,以湘军文化为灵魂,重点开发滨水休闲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红色旅游、宗教文化和休闲观光农业为辅的旅游产品体系。制作、开发体现湘乡人文历史内涵、高档次、高水平的宣传纪念品和特色商品,打造湘乡旅游品牌。在旅游餐饮方面,推出湘乡特色餐饮,带动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如传统的蛋糕席(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及)、柴火饭菜、水府全鱼席等。在旅游购物方面,鼓励多种经济成分从事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努力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例。以毛泽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名人为题材,开发一批名人纪念品旅游商品,以褚遂良、曾国藩等名人诗、词、画、印为题材开发一批文化内涵丰富、便于携带、观赏性和艺术性较强的文化艺术类旅游商品;将湘乡蛋糕、湘乡烘糕、棋梓火焙鱼等湘乡特产开发成包装精美的地方土特产类旅游商品;以云门寺的千手观音、十八罗汉为题材,开发一批制作精美的佛教文化类旅游商品,丰富旅游商品市场。在娱乐方面,紧密结合文化内涵建设,开发和创作赛龙舟、踩高跷、皮影戏、舞龙狮等一系列文娱节目和文化活动,使游客感受到湘乡特色文化的熏陶。旅游、建设、卫生、质监、安监、文化、规划、环保、城管等部门指导、督促娱乐业在硬件建设、文化品位、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品位和档次。
三、精致服务,优化环境,扶持旅游发展
优惠政策有限,而优质服务无限。要以创新政府职能为手段,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抓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作风建设,练内功,树形象,全力为投资者和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改善环境。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旅游快速通道,提高旅游目的地的便捷性。按照“景在建、路先通”原则,优先建设好湘乡火车站改扩建工程、水府景观大道、湘韶旅游高等级公路、宁衡高等级公路,完善大东山旅游区三个景点之间的道路,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旅游交通体系。加大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力度,开展景区集中整治活动,治理污染源,确保“三废”达标排放,重点做好水府旅游区水资源的保护,拆除通往景区沿途的违章搭建,确保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和游道,推广绿色环保的旅游交通工具,切实提高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二是加大投入。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和重要景区景点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的运作形式,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红色旅游、环保治理、省生态示范工程、省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水利、交通、扶贫
等项目资金,带动旅游业的投入。社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支持。交通、建设、农、林、水、移民、文物、环保、民宗、物价、科技等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围绕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项目配套,形成发展合力。三是政策扶持。制定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良好的软环境吸引投资者,通过对外批租、承包、租赁等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现以资源换资金、以景点换资金、以经营权换资金。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指标,对相关手续的办理建立绿色通道。对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
四、精细管理,规范市场,创新发展机制
围绕“休闲旅游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建立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市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一是创新旅游发展机制。理顺职能,建管分离,旅游局主要负责全市旅游规划的编制、行业管理、市场监管、人才建设。组建由政府控股的旅游发展投资公司,作为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的主体,统筹全市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和市场营销,赋予旅投公司“四权”,即全市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建设权,景区景点各种政策性项目的申报权,景区景点的统一经营权,全市旅游的统一营销权。旅投公司可大胆融资,广筹建设资金,积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二是依法规范旅游市场。赋予
市旅游管理部门明确的职责权限,加强和健全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积极推广旅游投诉案发地受理制度,建立健全高效便捷的投诉处理机制。强化旅游安全责任制。健全景区景点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制定和完善重大旅游事故防范和处置预案,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应急处理、保险理赔等旅游安全机制。依法执行旅游准入制度,严把旅行社设立关、导游从业人员资格核准关、旅游运输企业及司驾人员等级资质审核关。三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把旅游专业人才的开发、培养、利用作为发展旅游业首要战略选择,进一步创新人才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业综合人才队伍,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实施“百、千、万”教育工程,即培养百名旅游行业排头兵,培训千名旅游从业人员,加强与高校旅游培训合作,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等培训竞赛活动,普及万名群众旅游知识,做到市民人人懂旅游,学生人人爱旅游,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篇:关于加快江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江安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江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高果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居民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度假、休闲等旅游需求迅速增大。目前,江安旅游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期,真正开始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变。与此同时,兴文县、长宁县、翠屏区等邻近区县也正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加大了开发和宣传力度,极力吸引游客,这对江安旅游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准确分析自身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对策措施,江安旅游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江安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旅游业发展大环境不断改善。2006年底召开的宜宾市第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实施“壮旅”战略,推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开发机制和模式,加大旅游营销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力度,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国家级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努力建设旅游大市。随着省、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全省、全市上下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不断加大,旅游业正在发展为四川和宜宾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发展大环境不断优化。同时,宜泸渝高速公路启动建设、长江黄金水道疏浚整治、江长路改造建设加快推进等,使江安县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
其次,江安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风景区——夕佳山民居,有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摇篮”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立剧专旧址,有四川省自然生态小区、竹类蕨类生态旅游区江安百竹海、古贤坝万亩橙林、南屏山天然公园等风景名胜,有青峰寺革命烈士纪念馆及红佛寺、睡佛寺、金仙洞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而且,江安毗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蜀南竹海和世界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文石海,有利于实施整体开发和整体营销战略,实现“借船出海”的目的。第三,江安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近年来,江安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编制了《江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断拓宽旅游发展的新领域,积极培育旅游管理人才队伍和服务人才队伍,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旅游商品的规模和档次,加快了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江安县正按照“十一五”规划着力打造三大精品旅游线,即国立剧专旧址—古城墙—滨江餐饮休闲走廊—竹都广场—钟秀峰名城休闲游,夕佳山民居—江安百竹海—蜀南竹海—红桥梅岭山度假生态游,江北万亩橙林—南屏山—蟠龙小山峡自然生态游。
第四,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提高了江安旅游的知名度。2006年,为迎接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江安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夕佳山景区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对旅游公路沿线近3000户房屋进行民居整治,对红桥至夕佳山公路进行全面改造。宜宾市成功承办第四届旅发大会,江安县作为重点区县之一,不仅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而且迅速提高了江安旅游业对外形象。目前,夕佳山景区、夕佳山镇、江安县城已被列入全省新五大旅游区规划。
第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总量迅速增大。2006年,宜宾市旅游总收入达
36.2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6%;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979.57亿元,增长35.81%。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23.55万人次,同比增长22.75%;实现旅游收入20391.56万元,同比增长30.63%。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非工作时间更长,旅游休闲的愿望必将更强,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旅游消费需求必将大幅度提升,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二、江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江安旅游业发展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
其一,缺乏精品品牌。发展旅游业应将充分反映特色和优势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给游客和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江安县在实际操作上,没有充分根据市场来科学设计具有江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对外宣传营销力度不够,游客数量相对较少,旅游淡、旺季差异极大,除了夕佳山古民居和已经划归长宁的蜀南竹海以外,缺乏强有力的旅游品牌。
其二,配套服务不优。在现代旅游市场中,不仅要求给予旅游者生理上、物质上的满足,而且要给予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否则必将被市场所淘汰。但是,目前江安县缺乏较好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吃、住、行、游、购、娱”不配套,特别是全县竟没有一家三星级以上的宾馆,导致了大量游客资源的流失。
其三,市场分散无序。江安的旅游景点较多,资源比较丰富,但没有形成整体互动开发市场的机制和体制,缺乏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制定长期的营销战略,没有形成整体推向市场的合力。在旅游市场开拓方面,往往抄袭、照搬别人的做法,或者在有限范围内宣传一番,严重影响了江安旅游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竞争力,致使潜在游客挖掘不够,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开发不够,导致了全县旅游业发展较慢。此外,一些旅游景点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法制和诚信经营理念,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损坏了江安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其四,市场营销滞后。旅游资源深层次的开发、旅游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旅游产业高效率的运营都离不开市场营销。然而,江安县在旅游市场营销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点子不多,手段不新,造成效果不好。旅游行业工作大都停留在日常业务上,极少运用互联网辅助工作,没有把网络技术等成本低、效果好的营销手段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营销策略,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明显落后于时代发展步伐。
三、江安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对外宣传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江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挖掘江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为旅游的灵魂,精心打造和推出国立剧专、民居民俗、竹工艺、长江奇石“四大文化品牌”,突出江安旅游的生态和文化两大特色。目前,旅游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转变,逐渐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向游客参与性强的民俗文化、体育健身等特色旅游发展;游客出游方式也正从随团出游逐渐转向自行组织、自驾私家车的自助旅游。因此,要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经济效益高的旅游新项目,打造新品牌,开辟新渠道,增加旅游业收益。要适应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大趋势,开发休闲、体验类的旅游项目,如百竹海探险游,努力提高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参与度。要在个性化服务方面下功夫,对不同的游客突出针对性服务,积极主动地征求游客对江安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尽量予以采纳,在进行旅游市场营销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时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树立江安旅游的良好形象,努力推进江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例如,夕佳山民居景区的核心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难在博物馆内做文章,但却可以在周边大力发展游客参与性强的婚俗表演、庄园生活体验、农耕生产体验等旅游项目,并制作成光碟赠送游客作纪念,从而既不破坏文物,又充分利用其国家4A级景区的金字招牌,扩大了景区规模,达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效果。
(二)要素配套,提升服务
从第四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和江安首届橙花节举办情况来看,各地游客和各旅行社对江安的旅游资源是十分满意的,但对配套的服务设施则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因此,要始终坚持旅游产业发展“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配套的原则,真正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带动全县商贸、运输、信息、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要加快完善配套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进一步改善餐饮、住宿条件,突出抓好三星级以上宾馆建设和江安特色饮食场所打造;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通畅的出行环境;进一步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打造精品景区和景点;进一步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和营销力度,重点抓好竹荪、竹笋、竹雕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并尽快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与此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教育旅游从业人员要注意仪表、举止、言谈等,引导其依法、规范、诚信经营,恪守承诺,搞好服务,努力为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三)整体营销,互利共赢
市场营销将在现代旅游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市场竞争的胜负。因此,必须强化市场营销理念,努力促进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县旅游和文化体育局要进行系统的营销整合,制定中长期的旅游营销规划,妥善处理营销定位的长期性与分阶段实施的关系,以此指导旅游营销体系的建设。要大力强化开放意识,树立“互动、竞合、共赢”的开放发展思维,突破行业分割、区域封闭,走大开放、大发展之路。要加强与市旅游局、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等部门和兴文石海、蜀南竹海等景区的联系与协作,整体制定景区开发建设与市场营销规划,捆绑推出精品旅游线路,整体推向旅游市场,打造旅游精品品牌,实现区县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互利共赢。要通过整合媒体广告、网络宣传、促销活动等营销手段,塑造江安旅游品牌。目前,网络营销环境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网络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网络营销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互联网引入旅游经营当中,与其他旅游景点和企业网络连接,作到信息通畅、快捷、方便,促进旅游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互联网营销要与传统营销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促进江安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江安旅游景点、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通过组织江安景点巡回展览、旅游知识有奖竞赛、旅游景点摄影比赛等活动,积极培育、发展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江安旅游、认识江安旅游。
(四)规范市场,合法经营
县旅游、工商等部门要定期深入旅游市场加强检查和监督,实行聘请监督员制度,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从严、从快查处被投诉行为并向投诉人反馈调查处理结果,强化对旅游经营活动的监管,对有问题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要停业或吊销营业执照,从而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和形象。要探索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对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进行指导,协会成员预先向行业协会缴纳保证金,协会对违规景点和企业给予制裁,从而为形成有序的市场环境打
下基础,使整个旅游业都在行业规范内运行。要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加强对2006年开始实施的《四川省旅游条例》的学习培训,大力提高旅行社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增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制止导游和旅行社乱收费和收受回扣行为。旅游、物价部门对旅游景区收费要进行公开评估和听证,实现景区收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加强对景区餐饮、住宿、娱乐、商品价格收费公示的督查,严肃查处乱收费等行为,杜绝宰客现象。
(五)创新思路,“订单”发展
笔者所谓“订单旅游”即景区景点经营管理机构与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组织之间签订协议,景区景点经营管理机构负责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提供优质的旅游环境;旅行社等中介组织负责在一定时期内组织若干数量的游客到景区景点参观旅游,保证有固定的游客来源和经营收入。当前,江安重点要大力推进夕佳山民居、江安百竹海、古贤坝万亩橙林等景区与各地各级旅行社组织的合作开发。要充分运用“橙花节”等活动载体,加大对旅游中介组织的宣传力度,积极发展“订单旅游”。
总之,江安县旅游业发展既有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竞争和挑战,必须抓住机遇,改善环境,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才能促进全县旅游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