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可 波罗行记》是怎样诞生的
《马可·波罗行记》是怎样诞生的?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从而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马可·波罗浓厚的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们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木兹,他们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最终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一到这里,马可·波罗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庶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波罗行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59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中国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行记》。这本书在欧洲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第二篇:加油站诞生发展记
从上游到下游百年变迁 ——加油站诞生兴起发展记
综合整理/本刊记者 冯为为
20世纪初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在美国诞生,“加油站”这个新名词也因此被历史记载。经过百年的变迁与发展,加油站不仅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更促进了各国GDP的增长,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一百多年前,全球的石油公司都在上游找油、采油与中游炼油中忙活,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促使了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经历了很多周折摸索,世界上第一座加油站在美国诞生,它的出现轰动了全球。当时美国《全国石油消息》报也做了相应的报道,在内页登了一则题目是《为开车人设立的车站》的小消息,使加油站走上了历史舞台,从而揭开了它的发展序幕。
诞生:杂货店后的大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汽车运输行业迅速崛起,当最早的汽车开始在城市和乡村道路上穿行的时候,加油是件不大容易的事,因此为汽车服务的加油站便应运而生。
到这里大家也许会问,一百多年前的加油站和现在的加油站有何区别呢?原始的加油站只是一个成品油零售商,通常附属于杂货店,一般在屋后储存大桶的汽油,遇有汽车来加油的时候,就用5加仑的桶自大桶灌取,然后倒入汽车油箱。这时,加油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原始的加油过程需要至少3个人来操作。同时,五金店、杂货店也在经营汽油,1加仑的玻璃瓶包装是当时的标准售油方式。
1905年,手动加油机发明后,自此便开始了加油站的发展史。虽距离美国人亨利·福特他那著名的发明,被视为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T型汽车——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真正意义上的燃油汽车还有三年的时间,但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商人哈利·格伦纳与克雷姆·雷辛格已经嗅到了某些潜藏的商机。他们一起研究了在车流较大的公路附近建立一座汽车加油站的具体方案,投资兴办了世界上最初的“圣路易斯汽车加油站”,采用重力注油罐连通一根橡胶软管给汽车加油,极大地方便了路过此地的驾驶员,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极为可观的收入。
两年后,当一座具有现代建筑物的房檐前伸,由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即雪佛龙公司的前身)建设而成,有宽大停车场的“加利福尼亚汽车加油站”在美国的西雅图挂牌营业。此时,油站里仅有一台手动加油机和一条管线连接的油罐。又过了3年,这里出现了以地下油罐、油泵、管线和加油机构成的加油站。这个时期,各种各样的加油方式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随后,汽车加油站作为新兴的产业在美国乃至世界各地迅速崛起,成品油销售被市场规范化,因此带动了相关行业的经济复苏。1912年,路易斯安那标准石油公司在田纳西州开张营业的“孟菲斯汽车加油站”不仅设有13台加油泵,还专门建造一间女用洗手间,雇佣一名女招待员为来此加油的驾驶员免费供应冰水,开创了加油以外的服务项目,促使进出加油的汽车安全有序。
1913年,海湾石油公司在匹兹堡建造了第一座非路肩(OFF—STREET)加油站,包括混凝土地坪、围栏、站房及装备新式的加油机,这种整体结构成为现代加油站的雏形,一直延续到现在。
兴起:统一标准助发展
1920年到1930年,这十年的时间汽车工业发展迅猛,油品需求大增。早期的加油站,只需要和一个炼油厂签订一个供油合同,配备一台加油机,一个地下油罐,再加上一个招牌,加油站就可以开业了。如此简单的投入,加上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使加油站蓬勃发展,石油公司、汽车修理厂、汽车销售点、杂货店、五金店都在门前安装加油机提供加油服务。而石油公司为了更多更快地卖出油品,就放任并推动了这一进程。
从1920年开始,石油公司开始大规模建设自有油站网络,开始了加油站的标准化过程。包括标准化设计的站房和罩棚,标准的品牌标志,标准的颜色,统一的加油设备,统一的客户服务规范等等。这一行动旨在建立品牌和形象,树立油品用户对石油公司的信心。标准化的过程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应。
1922年,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西海岸的加油站达1841座,其中有200座经标准化改造后的油站销量上升到当年所有加油站销量的40%。1928年,油罐汽车的原始型出现在纳席维尔,使油罐汽车与油库结合在一起,从而出现了初级的油品物流体系。这时期最有名的加油站是马刺联销站。
1931年到1940年,是美国加油站的大发展时期,到1933年全美加油站数已经达到17万座。这时的加油站,大多是简陋的路边加油点,通常有一到两台加油机,无罩棚,经营者只想着以最少的投入赚最多的钱。由于政府尚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缺斤少量、质量数量的问题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石油公司的形象,于是加油站成了当时油品行业名声最差的机构组织。
汽车和道路的高速增长,造成石油行业对需求大幅上升的憧憬,新油田的开发使大石油公司提高了炼油能力,全球油品供大于求。同时,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美国国民收入大幅度减少,大约250万辆汽车被搁置,需求下降,油价开始大幅下跌。1931年,油价从17.9美分/加仑下降到10美分/加仑,下降幅度达44%。
盈利的困难使石油公司开始出租自有油站,希望独立油站的运营者能吸收盈利下降的风险。于是市场上首次出现“自有他营模式”的加油站。盈利的困难也使经营者开始考虑到业务多元化的问题,商品和其他服务的销售被引入加油站,TBA(轮胎、电瓶和冷却液、刹车油等其它用品)销售、汽车修理和润滑油换油服务成为油站的标准业务项目。现在,招标租赁与业务多元化已成为各跨国石油公司加油站的“标准”做法。
1931年,加油站经营者发现舒适和便利是吸引汽车驾驶者的最主要的因素,全程服务加油站开始出现。在加油完成的同时,加油站人员已经帮你擦完前窗玻璃,检查好了油位与电瓶,打足了车气,加满了冷却水。
石油公司加油站标准化和品牌建造的持续进行,为加油站营造了更友好的氛围吸引了大量客户,使加油站经营人员开始研究和思考如何提高销售的问题,加油站管理和油品分销也首次成为美国高等学校的授课课程。
30年代是现代化加油站经营管理的形成期,主要有:经销商制度;租赁制度;汽车保养制度由埃索石油公司推出;汽车零件代售TBA出现。
1940年,德克萨斯石油公司推出了加油站的整体设计,在一个罩棚下,加油、商品销售、卫生间、洗车和汽车维修等功能科学地融为一体,各功能区用不同的字母标识,这种既方便又适用,充满了现代风格的加油站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到了1940年底,德士古公司按照Walter Dorwin的设计新建或改造了 500多座加油站。原先繁琐严谨的加油站建筑模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加油站不再像古希腊的纪念碑、中国的古塔或乡村民居,而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加油的地方。
定型:自助服务大推广
1941年开始,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汽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首先要保证军方和盟国的需求。油源的短缺使大部分独立的加油站被迫关闭,美国加油站开始了大规模的整合,自定价格出售油品的时代结束了。大型石油公司开始掌握市场的主导权,长期经销合约成为规范石油公司与加油站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主流做法。
1946年到1956年,是战后加油站发展的高峰期,系统化收购和并购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大型石油公司建立起品牌制度,中小石油公司则积极发展炼油业务,加油站的经营模式逐步定型。
1947年,美国加州的一独立加油站经营者George Ulich,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加油理念——客户自助服务。这一年,Ulich在洛杉矶开设了3个自助式油站,随后,就有两家竞争者加入了这一行列,并持续至今的影响了这一行业50多年的变革。Ulich声称自助式加油可以在短到2.5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加油,真正做到了让加油者快速地进入和驶出。
不久,客户自助服务销售模式很快在全美流行,加油站经营者原来热衷的检查发动机油位、擦洗车窗的全程服务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而开始了24小时自助服务模式。于是许多油站开始减员,只雇佣几个姑娘穿行在加油岛和油机之间进行收款,而加油站的其他服务,比如打气、加水等都被重新设置到其他的位置,客户在加完油后可以到那里自行服务。
美国的24小时营业的加油站很快就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平均每月的销售量可超过100,000加仑,而当时其他的加油站每月的平均销量只有10,000加仑。这种新的自助模式开创了加油站运营的新纪元。
同时,在一座加油站里集中加油、超市、健康美容、汽车修理、配件及运动器材等项目的超级加油站的出现,促使多元化经营成为这一时期加油站发展的主流,更成为以后加油站经营的趋势。
发展:提升品牌集中度
1956年开始,全美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建设对初步成型的加油站网络进行了重组。
1959年,美国政府拨款兴建州际高速公路网,由于高速公路网的建成,许多原有老旧公路旁或远离州际公路的车流量都大幅下降,大批加油站门庭冷落,被迫关闭或改行。石油公司开始在高速公路沿线建设新的加油站,使整个加油站网络跟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的重组。
1960年,环境保护运动的先声—“美化美国”运动,迫使石油公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和改造“景观加油站”,目的是让加油站站房融入周边社区,因此出现了一些“别墅型加油站”,这也成为加油站发展史上的一段花絮。
60年代末,一切都以吸引顾客为目标的加油站的设计和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站房、灯光、商标、非油品服务等规范化管理,24小时营业、自助投币加油得到普及,现代加油站品牌开始定型(如埃索、美孚等)。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使用了“石油武器”,一系列的限产、禁运、国有化和提价的措施,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石油的短缺使那些刚刚从高速公路建设的**中生存下来的加油站面临又一次危机,由于没有油品,成千的独立加油站被迫关闭。行业分析师甚至预言6个月内所有的独立加油站都将纷纷关闭、转让或被遗弃。仅在1973年,全美就减少1万多座加油站。
两年的困难时期过后,加油站行业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1977年,全美加油站总数达到历史高点26万3千座,竞争的加剧使加油站运营进入市场自然淘汰的过程。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到来更加重了加油站经营的难题,独立加油站除了依靠大型石油公司,已没有什么生存空间。极少数幸存者依靠开发便利店和多种经营,进入了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便利店加油站,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跨国石油公司垄断了加油站市场,品牌集中度提高;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强,中小石油公司和独立加油站纷纷倒闭;石油工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加油站利润空间下降,只有走多元化经营的路子,靠非油品经营求生存。
革新:竞争提升高效益
1978年后,加油站开始进入新的电子时代。
五十年代,信用卡的出现和普及,给加油站的支付过程带来很大的影响,加油站开始采用电子收银机和POS系统进行支付及销售的自动管理。
七十年代,商品销售和便利店的引入,带来了商业领域的销售管理、货品管理和配送管理的概念。
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各种新技术:条码扫描仪、机端读卡机开始被普遍采用。开发于这个年代初的油罐液位监测系统,对油品库存数量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油站进销存管理的精度,同时可以严密监视油罐可能的微小渗漏,减少了加油站泄漏的风险,一经推出,便被广泛采用。到1998年,全美加油站安装液位仪的数量超过80%。
九十年代,随着便利店商品销售在加油站经营中重要性的日渐突出,更加速了加油站管理的自动化进程。九十年代末,始于欧洲的超级市场加油站开始进入加油站运营市场。这类加油站以低价、自动化、大销量作为主要运营模式,给传统的油品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根据加油站发展历史,以美国为例可以得出:政府的政策、法规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的发展决定着行业发展的前景;石油工业的发展是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选址决定着加油站的生存寿命;规模化经营和高技术含量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抗风险能力;自助加油、多元化经营和与其他行业融合(如超市)是发展的方向;发展客户关系、培养忠诚客户是行业发展的新课题;经营者与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经营质量。
纵观近一百年的加油站发展历史,客户对便利性的追求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加油站运营商只有做好准备迎合快速变化的行业竞争环境,不断采用新管理模式或新技术,推出新的增值服务,提高竞争优势,才能在持续增强的竞争环境生存下来。而成功的管理模式或新技术在市场上推广速度很快,率先采用先进技术与成功模式的运营商可以享受更高的利润。
中国:阵容强大类型多
在中国,加油站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分散经营到规模经营、由单一经济成分向多种经济成分、由经验型管理向专业化管理、由单品种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加油站已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在国内南北地区形成各自的加油站分销网络后,便开始相互渗透,双方在竞争中加强联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社会各业加油站经过十几年的竞争,已成为中国加油站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外跨国石油公司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成品油零售市场,与各地方及中国石油合资经营的加油站相继在中国亮相,目前世界几大石油公司在中国都有加油站。
50年代中国加油站总量只有70座左右;60年代末不到200座;70年代末发展到600座;1985年中国加油站大约有3600多座;1990年底为5000多座;1993年猛增到38000座;1996底达到42600座。到2000年底,中国加油站总数已经达到8万多座。
截至2006年底,中国93879座加油站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18207座(其中自营站16906座,特许站1301座),较2005年增加43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19.4%;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28801座(其中自营站28001座,特许站800座),较2005年减少846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30.7%;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共计46871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49.9%。
2007年,中国的93879座加油站中,中石油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18207座(其中自营站16906座,特许站1301座),较2005年增加43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19.4%;中石化自营及特许加油站数量为28801座(其中自营站28001座,特许站800座),较2006年减少846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30.7%;其他国有、民营、外资加油站共计46871座,占中国加油站总数的49.9%。
第三篇:《小羊多利是怎样诞生的》教学设计
《小羊多利是怎样诞生的》教学设计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教学资源开发
克隆,是Clo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克隆羊多利的出生,克隆技术也逐渐的广为人知了。本课通过对克隆羊多利是怎样诞生的问题的探讨,不但要使学生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体会到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紧密相关的。
本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了解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繁衍后代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无性繁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殖方式。
第二部分,教材以“小羊多利是如何出生的”这个问题入手,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并初步感受到克隆技术对人类的独特贡献。克隆技术是随着小羊多利的诞生才逐渐广为人知的,可以说多利是克隆明星。虽然很多学生已从科普书等途径早认识了多利,但是多利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学生大多还了解得不够。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第四部分,让学生简单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任何科学技术的诞生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克隆技术也不例外。克隆是随着小羊多利的诞生才被大众熟悉的新名词,往往会使学生误认为克隆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克隆的发展历史,了解克隆技术的进展历程。
《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课独特的教学内容正好非常适合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渗透,为此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了克隆技术之后,设计了让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感受这一环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建议教师事先收集一些关于克隆技术以及克隆人的资料,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作为参考,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对克隆技术的态度价值观。至于克隆技术的发展史,我们将之作为机动内容,视具体的教学情况灵活处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会迅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对克隆人问题进行比较、评价。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克隆技术;
●了解克隆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反对克隆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一套电脑网页课件、复印一些有关克隆技术、反对克隆人的资料。
学生也可自由收集一些关于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其实啊,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也有它们所特有的繁殖后代的本领,想了解一下吗?
2、利用挂图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3、提问: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跟人类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用经过雌雄体的结合,也就是无性繁殖。)
4、提问:据你所知,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无性繁殖的?
【评析】本环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述自己在无性繁殖方面的知识积累,二是能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部分的教学,因为可能会有学生提出:小羊多利也是通过这样的繁殖方式出生的。
二、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谁来说一说有关多利的事情?
2、学生回答。
3、播放课件第一部分,介绍多利是怎么出生的。
4、提问:多利和一般的羊有什么区别?
5、讨论汇报。
6、讲解:一般的羊要经过公羊与母羊交配,通过卵和精子结合以后繁殖出来的,而多利只是利用了母羊的细胞就培育出来的,换句话说,多利是个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孩子。
7、总结:它跟上面提到的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不过由于多利是人类利用生物技术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出来的,所以这种技术就叫做克隆。
三、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1、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结合教师分发的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
3、教师提问: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能变出几个孙悟空来,现在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克隆技术,那么你认为克隆人类自己行不行?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它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有没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
4、学生辩论活动。
四、机动部分:了解克隆技术发展史
主要是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自行阅读。
教学片断赏析
“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与感受”的教学片断
师:齐天大圣孙悟空本领非凡,他有七十二种变化,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他拔几根猴毛就能变出几个孙悟空来。现在人类有了克隆技术,就相当于有了孙悟空的本领。那么你认为克隆人类自己行不行呢?大家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非常多了,资源也越来越少,如果再进行克隆人的话,那么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生:我觉得可以进行克隆人。资源的问题可以解决,比如说利用太阳能,开发新的能源等。关键是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随便就进行克隆。
生:我听说克隆出来的人和提取细胞的原来的那个人长相会一模一样,这样一来好像有些不太好。
师:如果这两个人遇在一起,的确是有些怪怪的感觉。
生:这没有关系啊,我们可以将克隆出来的人送到火星上、月球上去进行探测工作,这样不就行了吗?
(众学生私语这个办法不错。)
师:让克隆人将来去外星球从事危险的工作,听上去是个不错的建议。可是他自己会愿意去吗?要知道克隆人和平常的人一样,也有思想和感情的啊!
生:我觉得一个国家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克隆人的行为。如果要克隆一个人,必须经过它的批准才能进行克隆。
……
师:关于克隆人的问题,是现在世界上争议很大的问题,课后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查一查有关资料,了解更多的情况。
【片断评析】通过讨论克隆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可以引导他们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方法,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克隆人的问题正是一个需要辨证对待的新事物,同时又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开一个克隆技术讨论会,可以把它和第四部分的教学结合起来,单独作为一课时,让学生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一场科学辩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树立一种对人类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四篇:好作文是怎样
·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2012-5-24 14:02:00)王跃平
中考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据“半壁江山”,作文得分的高低决定着语文成绩的优劣。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以前更重视作文了,但是很多人都想走捷径,往往只在作文的局部追求“亮丽”,如:择一个靓丽的标题,秀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磨一个明朗点题的句子,想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打造一个整洁美观的文面„„这些做法在短时间内也许可以奏效,但从评卷实践来看,这些招数也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真正的高分作文必定是作文的整体出彩。高分作文怎样“炼”呢?笔者认为不仅应该使标题、开头、结尾等局部出彩,更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如何大题小作,如何变化角度,如何智慧地表达。
一、大题小作显真情
纵观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情况,往往“大题”较多,如命题作文“寻”“日历”“祝福”,半命题作文“也幸福”“像一样”,话题作文、不规定话题和立意的材料作文等,这类作文题具有开放性、宽松性、灵活性,弱化了以往作文的强制性和封闭性,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说自己想说的话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行文的主旨和体裁都趋于多样化,有利于优秀作文的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学生以往作文时多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习惯于带着沉重的镣铐跳舞,面对这种新的命题方式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如何大题小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如何才能从“人人心中有”的题材中,提炼出“人人笔下无”的主题来呢?相信下面的方法对同学们会有所启示。
作文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进行“大题小作”,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因为,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比如,习作《一碗面条》里有这样的情节:
每次回家,钥匙刚插进锁孔,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地出现在门口,当我把目光移向桌面时,准会见到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那一瓣瓣的蒜头和绿绿的葱丝,看着就让我心动,面里的佳肴更是天天变换着式样。品尝着面条,户外带来的寒气顿时无影无踪。几口热汤下肚,一种家庭的温馨便渐渐地从心头升起。
本文小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从一碗面条里看到了母亲对自己的一片浓浓的关爱。又如,晚上看书时,父亲送来一杯茶,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有位同学从父亲生病时送来的一杯茶里,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殷殷期待和严中见慈的深沉父爱。由于把事件提炼得真实深入,像《一碗面条》、《一杯热茶》这类文章,采用的都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方式,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如何大题小作呢?关注生活中的小事情、小细节,尽量选择“点”,而不是“线”或“面”,请看下面两篇习作:
1、我是这样成长的“哇”的一声,我来到了这个世上。我降生后,首先“被迫”认识了自己的父母,还“被迫”认了个姐姐。聪明的我,六个月就学会了说话,9个月大时就会走路了。过了婴儿时期,就进入了童年,童年的生活过得“了无生趣”。4岁“被迫”进了幼儿园,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喊了自己根本不认识的老师,学了最基本的“火、土、水、木”和“1+1=2”……一切都在进行着。
读完了幼儿园,进入了小学,分别了熟悉的同学们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们和老师,成绩平平,没有一点起色,但当我懂事时,就一头扎进了书海中。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让我为海的女儿而哭泣,为玫瑰仙子的幸运而赞叹,为白雪公主的美妙奇遇而陶醉。
可直到六年级,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成绩如梦幻中那样上升到前几名。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六年级时,我们必须进行小升初的考试,面对人生的第一战,我放弃了自己的最爱———课外书,但同时也获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
升入初中后,我告别了自己低幼的童年,逐渐迎来成熟,同时又告别与自己相处六年的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又“被迫”认识了陌生的同学和老师。初中阶段比我想象中辛苦一些,并且有了较强的竞争意识,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成绩自然提高了不少。这就是我目前的成长历程,以后怎么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从这些成长历程中,我也懂得了许多道理,不信,自己去瞧瞧吧!
2、点击成长
打开青春的电脑,点击成长的图标。
惊
“哇!怎么搞的,是不是我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我鼻子下面一丁点小绒毛在向我招手。“怎么一惊一咋的。”妈妈走进屋里。“妈,你瞧,”我指了指。“唉哟,长胡子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现在可14岁了!”“好啊,多吃点饭,身体长得壮壮的,为咱们家又添一名男子汉。”爸爸附和着。
忧
一张画满“红灯笼”的试卷飘到我手里,居然这么差,真笨真蠢!我拧了一把大腿„„“怎么搞的,饭白吃了,这么差。”试卷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我捡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走进了我的小巢,真想哭,可又哭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呀?
拼
“你连续这几次考试都不理想,真不知你这阵子在干什么。下去认真反思一下,好好抓一下学习。”我带着班主任那恳切的教诲灰着脸从办公室走了出来。回到教室,我重重地拍打着书——拼了,看谁与谁争锋。埋头于题海书丛中„„
乐
“哈!我就知道能行的,果然不出所料。”我接过那布满红勾勾的试卷,一吐晦气,抬着头,向春光灿烂中走去„„
成长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可见,有惊有喜,有忧有乐„„我明白自己会走得更稳更坚定„„
前者从出生落笔,婴儿幼儿小学初中全不放过,所选材料呈线条状。后者撷取成长路上的几朵浪花,精彩呈现,所选材料就是几个“点”。这就是窍门了:要选“点”,忌写“线”,最好不写“面”。“写线”,犹如聆听一位老太太不停地唠叨“那过去的故事”,波澜不惊而绵绵不绝,有谁愿意听呢?这种选材思路因其“历时”过长,用笔过“粗”,而往往很难出彩。写“面”更是很难驾驭,做到具体感人。“选点”,更容易去粗取精、去旧取新,更方便用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变换角度出新意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应该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诠释话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立意“高人一等”。比如,面对命题作文“关心”,绝大部分同学写的是生病或遇到困难时,老师和家长是怎样关心自己的;有些聪明的考生偏偏转换视角,将目光移到了大家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上,从而写出了新意。有写申奥的:一位考生把“体育一窍不通的妈妈”对报刊的那种关注,把“球迷爸爸”在等待中显示出的那份孩子般的烦躁,描写得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是对楼上楼下邻居们言行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位普通的中国人、一个个普通的家庭对奥运寄予的巨大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一颗颗正在跳动的爱国心。有写环保的:作者把地球比作一位美丽的少女,通过古今比照,写出了她正在遭受的严重破坏,表现出当代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极大关注和对自然的无比热爱。还有写动物的:有考生将青蛙拟人化,用寓言的文学样式,对社会上残害生灵的丑恶现象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虽是同一文题,切入角度各有特色,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再如,命题作文《成长,需要挫折》,两个同学分别是这样写的:
1、成长,需要挫折
从小到大,我经历了无数次考试。如今,我走到了自己学生生涯的关键时期——初三。我暗暗下了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中考的成功。
大大小小的测试一个接一个的到来,我的成绩却犹如坐了摆荡船,忽上忽下。这次月考,我是那么认真地复习啊,本以为能考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谁知道……唉!
拖着沉重的脚步,推开家门。不敢正视妈妈期望的目光,只好低着头。“考得怎么样?”妈妈问。“不好。”我的泪水差点儿不争气地落下来。妈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说:“孩子,没关系,你已经尽力了。就当这是成长道路上的一次挫折吧。”
是啊,成长需要挫折。妈妈说过,比起我的好成绩来,她更希望看到我的勇敢和坚强。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又振作了精神。我朝妈妈笑了笑,提着书包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进行我初三的奋斗。
2、成长,需要挫折
孩子,不知不觉地,你在我身边已度过了十五个春秋。跟你说话,我已从俯视变成了仰视的姿态了。你从小就知道我期望你的学习成绩好,懂事的你也总是克制着玩玩具、看电视、打游戏的愿望,每天数小时地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完成一项项作业。初三了,你更加用功,然而,天不遂人意,你的成绩常常让我摸不着规律,也让你自己倍感烦恼。
这次月考,看得出你很想考好。每晚看着你埋头苦学的身影,我既为你自豪,又为你担心。这回你应当拥有满意的分数了吧,可今天,你为什么又垂头站在我面前呢?
又一次没考好,你像霜打了似的。尽管我是多么希望你带回喜讯,不是为我虚荣心的满足,真的,是希望你能得到多一些的自信心和成功感,这对人生太重要了。但是,不是所有付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种瓜得豆的情况其实很寻常。所以,“孩子,虽然你又失败了,但请你抬起头吧,走过这些挫折,你会更勇敢,更坚定的。”
看着你含着泪水、咬着嘴唇,慢慢走向自己的房间,我笑了。因为我知道,你其实心里很明白:成长,需要挫折。
看到这个题目,不少同学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而第二位同学站在妈妈的角度写,就显得
3、反面着笔求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或人之常理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使情节变得
曲折,主题变得新颖而深刻。比如就话题作文“关心”而写的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前半部分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一个百日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于是大姨为他取名“野草”,舅舅取名为“狗儿”。正当大家争论不休时,突然听到一个清脆的响声,原来,躺在小黑屋里病床上的爷爷――脏兮兮的,瘦瘦的,热天还盖着被子――想喝水,由于身体虚弱,一不小心摔碎了杯子。面对围过来的客人,老人挣扎着坐起来,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就叫„„‘爷爷’好了,那‘野草’、‘狗儿’,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这位考生从反面落笔,对比鲜明地点出了大家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4、靓化语言添情味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女孩子的皮肤如果白一点,可以遮掩其他长相方面的不足。同样,如果作文的语言美一点,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其他方面的欠缺。如作家刘亮程的《对一朵花微笑》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这样的语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富有情味的,是美的。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满了种种荆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口舌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的开篇。短短一段,言辞丰富,书卷气浓郁。如此开篇,哪有不征服阅卷老师的道理呢?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同样的道理,中考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富有文采的语言表达是必须的。优秀作文的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
当然,作文要想得高分,还有很多的方法,有待于我们不断去探寻,去实践。下面的一篇考场佳作《祝福》也许会带给大家一定的思考。
祝福
(南京市玄武区一考生)
但愿我的祝福跨越千年的阻碍来到你的身边。
——题记
红砖高墙阻不断你莺雀般明媚动人的欢笑。只见你慷整纤纤玉手,攀上秋千。风扬起你的流云水袖,笑声扬起你唇畔的弧度,无意间瞥见那一角青衣袂衫,你匆忙躲进小廊。回头时却把那青梅一嗅,九双年华的你是那样清新自然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水莲,清俗得不近世人。
我祝福你,祝福你的人生总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欢愉,愿我的祝福是那翩翩而至的清风,扬起你嘴角自然的弧度...时光翩跹,擦过岁月的枝桠,你难忘心中的愤懑,“靖康耻,犹未雪”。伫立在滚滚流逝的乌江前,清泪滑过你未及粉饰的脸,憔悴的你映在乌青的江水上,一脸笃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般的豪言壮语是你积聚内心多久的郁积?“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这是多么的可悲,然而,这血雨腥风的战场又岂是你一个赢弱女子所能左右的。可是你恨,你恨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你恨朝中小人的曲意奉承,你恨自己面对这些的无能无力……
暗青色的乌江仍然静静地流淌,静静地冲刷着千年的罪恶与血腥。那泔青的水流动静止,然后凝固像是你此刻的心情,皓腕执青毫,你要将丹心字句笔摹绘“金戈铁马,执剑护山河!”
我祝福你,祝福你“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一腔热情。愿我的祝福是那翩然而至的清风,吹散你眉宇紧皱的愁情.......光阴滤出尘埃,暮春的建康凋残了花儿一季的生机,一夜春雨未消,窗外却早已映上了红妆。你轻轻撩起流苏幔帐,望着案桌上的《金石录》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国破家亡的忧愁并不会暗淡了你人生的风光,那一行行情词的背后蕴含着你多少的幽怨情仇,可是,我相信你并不会被击垮,我祝福着你,祝福这你饱含沧桑的人生,看到了吗?风雨过后是晴天,阳光跳跃着落在你的肩上........但愿我的祝福是那清风穿越厚重的历史尘埃,萦绕在那个伫立的你身边。纤陌古道边,李清照,你走出愁情万丈的深渊,迎着一片光辉灿烂,走近我深深地祝福里面。
清风扬起流云水袖,看到了吗?那是我的祝愿。
第五篇:《追忆似水年华》是怎么诞生的?
许多文学考据家绞尽脑汁地思考着一个涉及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这位作家的一个巨大的不解之谜:190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驳圣伯夫》(Contre Saint-Beuve)一文——一篇抨击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论文——是如何转变成为小说《追忆似水年华》(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的开端?一封近期出版的由普鲁斯特致编辑瓦莱特(Vallette)的信函证实了法卢瓦(Fallois),这位《驳圣伯夫》1954年版的编辑,就论文与小说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一种本质上正确的猜测。法卢瓦提出,普鲁斯特曾试图于1908年开始写一部小说,后又因为某一原因——即圣伯夫长期以来所展现出的对伟大文学作品真正本质的盲目无知——而放弃了它,发现该率文引发了某些个回忆和小说虚构情节的发展,最终让这些内容以一部稳定发展的小说这一形式取而代之。
普鲁斯特1909年笔记本中的草稿段落表明,由论文向小说的转折始于《驳圣伯夫》一文,当时,普鲁斯特援引了一些实例用以例证不由自主的记忆对创作想象力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影响。事实上,为了试图证明想象力要比圣伯夫所假设的来得更为深刻,且并非那么易于屈服于理性,普鲁斯特引发了他自己的至关重要的记忆,发现它们之间不无微妙的联系,便开始为《似水年华》收集材料。至八月,普鲁斯特致函给瓦莱特,告知瓦莱特,他意欲将所收集到的材料扩充成为一部小说。莫里斯” 巴代什(MauriceBardeche)在《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家》(Marcel Proust,romancier)中,证明了在《似水年华》草稿中普鲁斯特的潜意识那些自发的且看若不规则的联结的重要性。随着各种事件和思绪发生在普鲁斯特身上,他连续不断地将新的段落插入进去,改变并扩展其叙事结构。但他发现难以控制其灵感的飘忽不定。各种有意义的联系在所有的层次上,自抽象的理性至深刻的梦幻般的情感,层出不穷并不断重新组合排列;正是这些有意义的联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致使普鲁斯特难于将它们错落有致地安排好。只有当他明白如何将其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才开始有了某种控制感。
普鲁斯特声称,他是在同一时候“开始并结束”了《追忆似水年华》。在这一断言的吸引下,亨利”博内(Henri Bonnet)揭示出,小说最后一卷的某些章节确实始于1909年。早在那一年,普鲁斯特早已草拟好了对那些年近迟暮的人物的描绘,这些人物则会出现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一卷中,而在该卷中,艺术之永恒被用以抗衡时间的蹂躏。致瓦莱特的信函,论文与小说的草稿,以及博内的研究,以一种宽泛的轮廊勾勒出了普鲁斯特的创作过程,揭示出他是如何从其论文的废墟上创作出其小说的。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与科尔布(Kolb)一起,期望科尔布新近出版的普鲁斯特1909年通信全集能够更为详尽地记载这一过程,结果是大失所望。这是因为,只有普鲁斯特信心十足地觉得他已最终为《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到一个可行的结构之后,他才开始告知与其保持书信往来的人,说他正在创作一部比《驳圣伯夫》更为雄心勃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