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稿6-专题集中培训
余庆县城关一小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专题集中培训讲稿
主讲教师:毛本芹
时间:2012年4月12日
地点:多功能教室
内容:
组织学习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建2011年6月3日在全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明确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外,还必须重视和加强法制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论断。2000年,江 泽 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也放松不得”。胡 锦 涛总书记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也历来高度重视。瓮安“6.28”事件发生后,省委领导多次就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在去年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栗战书强调:“对学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栗战书书记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强调“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良好风尚。”
我们要根据中央和省委领导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
校的一项法定责任。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受教育者或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既然是法定责任,就应当认真履行,否则就是失职、渎职。第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明确要求和任务。要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需要加大立法、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力度,更需要普遍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使青少年从小就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到今年启动的“六五”普法,中央和省都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第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从统计数据来看,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位世界著名法理学家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二、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2008年,我省发生了瓮安“6.28”事件。根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对瓮安“6.28”事件的深层次原因和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虽然我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未成年人学与不学法律常识关系不大错误倾向的影响,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法制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
不力的现象;二是法制教育尚未按照国家要求进入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学校课堂主渠道尚未充分发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作用;三是法制教育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问题始终未解决好,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有效途径和有效载体尚未真正形成;四是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由于专业的局限性,法律常识水平参差不齐,对学生应该掌握的法律基本常识点难以作出正确、形象、生动、全面地讲解。五是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六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格局有待进一步健全。
省委、省政府领导也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王富玉副书记要求将课题成果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抓紧实施;刘晓凯副省长认为课题研究及其成果的出版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
在全省中小学实施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我省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创新性的教育工作,也是目前我省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教育厅通知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落实相关工作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省教育厅已成立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要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地、各中小学校要根据要求,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和做好本地、本学校实施工作,筹措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由法制工作机构牵头组织实施、有关职能科室参与配合、教研机构实施教师培训并指导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建立教导处牵头组织培训和实施,教研组组织开展教研、备课的工作机制,以确保整个实施工作扎实推进、步步到位。
(二)切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教师是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实际操作主体,决定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成败、质量和效果。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对全省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必须加强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求,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培训工作职责。省教育厅主要负责组织编印书面培训材料;组建省级辅导员队伍;组织省级培训;搭建全省教师网上互动平台并组织专家答疑释难;指导、协调、监督各地培训工作。
(三)抓好教师用书的配置工作。教师用书配置是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及其配套的《教师法制常识》,作为教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指南和教学用书,要求教师人手配置一套,是经省教育厅慎重研究决定的。
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我省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投入必要的经费。没有必要的经费投入,法制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取得突破,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素质教育讲了多年,之所以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真正的投入。况且,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从成本上看,事前预防的成本比事后处置的成本要低得多,风险也要小得多。各地、各学校要认真按照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求,将教师用书配置费用纳入必须的教育教学投入,切实做好教师用书配置工作。
(四)抓好示范县、示范校工作。实践证明,抓示范点建设,是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是迅速形成工作亮点的重要途径。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各地也要抓好示范点建设。原则上,每个市(州、地)至少要确定1-2个县作为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示范县,每个县至少要确定3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均需有)作为示范校。各地要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强对示范县、示范校的建设、指导、和管理,以推动全省中小学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五)建立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督促检查机制。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全省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年度考核的内容,纳入全省教育系统“六五”普法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考核内容;将教师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情况,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并按规定兑现奖惩。
(六)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抓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的同时,对以往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中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进一步采取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个别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努力形成学校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
同志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出亮点,是我省教育工作在全国教育系统“创先争优”的必然选择。我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已引起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广泛关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大力度,切实抓好实施工作,努力开创全省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向省委、省政府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方法集中培训讲稿及教案
余 庆 县 龙 溪 小 学
(2014年下)
新 方 法 培 训 讲 稿
主讲:田艳1
(教案)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5日上午8:00—12: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八章:一视同仁第1、2、3节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了解一视同仁的意义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自己评价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做到了一视同仁。从相关情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并进行照镜子、找出不足和优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相关情境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胜任特征的说明
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们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老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就要合情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对待学生时加上个人偏好,是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最基本的要求,属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体现了教师以对学生的尊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心灵好比露珠,需要老师加倍呵护。”作为老师要使自己被学生接受,就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个学生正是所有学生所期待的,也是老师都渴望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是要学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第二节、评估方法
1、你是一个公正、公平的人吗?你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了吗?请一一回答16道测试题吧。每题选是得0分,选否得2分。0分你是一个标准的好老师,完全能够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教学还是与学生的关系,你都处理得游刃有余。6分以下,你对你的学生基本做到一视同仁。8---18分你对你的学生还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有些方面仍需改进。20你以上你已严重偏离老师职业道德中的公平对待学生的准则。
2、教师了解题目,自己评价。(P157至159)
3、教师交流自己属于哪一种。
第三节、相关情境 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体现在教育目标方面:对每个学生的目标要求都要相同,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基础差就在教学目标上给定位低一些。教师在设立教学目标时,要做到所设立的目标对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合理的。不论学习好坏、基础如何,都要相信他们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待基础稍微薄弱的学生老师更应呵护有加。
1、阅读P160至165三个情景,2、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对待,是怎么想的。
3、教师交流。
总结:
教师谈学习感想。作业:
什么是一视同仁?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5日下午2:00—6: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八章:一视同仁第4、5节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根据自己从指导与训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学难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过程:
第四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65-170页)
4.1老师能够从大局出发来考虑问题,固然好,但是在教学中老师充当的不是和事佬,而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做老师的往往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讨厌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会产生“偏心眼儿”的现象,要知道,这样不仅是伤害了学习差的学生,还害了学习好的学生,差生因为不被老师重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学习不好就受老师批评,这样就会恶性循环,越来越差。好学生会侍宠而娇,将来面临一点挫折或困难就承受不了。
4.2相对比较冷静和公平的处理问题的老师,基本上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同学,在处理师生之间和同学这间的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具体做法方面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可能会收效很慢,而且不太乐观。
4.3能以一个平等垢、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这是教育教学所期望的,也是每个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拥有这种态度和做法的老师无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
第五节、指导与训练(教材第170-176页)
5.1.1 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用爱的力量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1.2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 5.1.3 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
5.2.1 多方面理解学生,因材施教 5.2.2 积极关注学习中下等的学生 5.2.3尊重学生
5.3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时可借鉴以下建议:
一、全面了解学生,老师要爱所有的学生。
二、深入学生之中,从产生问题的症结上下手,及时与家长沟通。三、一定要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的严重性,爱护不等于纵容。
四、老师要信任 学生,要坚持尊重、理解的原则。
五、加强与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与合作。
新方法培训讲稿及教案
(集中培训)
时 间:2014年11月16日上午8:00—12:00 地 点:学校多功能室 学 时:4学时 主 讲:田艳 对 象:全镇教师
内 容:《教师管理智慧》第九章:尊重、信任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让老师们了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意义以及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自己评价自己对待学生是否尊重和信任。从相关情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并进行照镜子、找出不足和优点,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从指导与训练中找出自己解决策略,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学难点:指导与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节、胜任特征的说明
信任与尊重学生是教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在情绪上获得满足,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节、评估方法
1、《人际信任量表》你想了解你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吗?使用P179至180的25道测试题进行测试吧。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2、教师了解题目,自己评价。(1)项目6、8、12、14、16、18、21、22、23和25正序记分。(2)其余项目1、2、3、4、5、7、9、10、11、13、15、19、24反序记分。(3)如得1分则记5分。(4)所在的项目得分累加则为总分。(5)高分都人际信任度很高
3、教师交流自己属于哪一种。
第三节、相关情境
信任与尊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信任、尊重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思想转化以及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说信任与尊重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也是当前教育实践对教师提出的理性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应有之义。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没有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就难以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关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理应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阅读P181至P186的情景三个。想想自己会怎么做。
第四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86-191页)
4.1权威式的解决方式:权威式的解决方式有利于维持班级的良好秩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你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控制班级像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可以有效地控制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4.2中等的解决方法:具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占多数,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这类老师能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并且可以灵活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反思。在解决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时,他们能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效率较高。
4.3尊重信任的解决方式: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师注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动地表现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构建起了通畅的沟通平台,进而在相互理解伯平台上师生之间相互信任,从而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信任的幸福,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唤起学生的自尊,增进师生情感。
第五节、解决策略的辨析(教材第191-195页)
5.1.1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
5.1.2 教师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并及时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5.1.3 采用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改变单纯的批评方式 5.1.4 要用亲切的语言引导学生 5.2.1 信任学生,建起沟通的桥梁 5.2.2 鼓励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 5.3.1 在工作中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5.3.2 明确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
总结:
学生谈谈学后感想。作业:
谈谈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去尊重和信任学生。
第三篇:集中教育讲稿
集中教育讲稿
适时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目的:按照常规的警示教育活动,达到配合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使大家服从监外执行的纪律。二是间接目的:通过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来成为一名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三是根本目的:预防再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诚然绝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都能积极改造,按时报到,认真履行请销假制度,取得了可喜进步,希望在座的社区服刑人员激发改造热情,坚定改造信心,加速改造步伐,争取早日解除矫正,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长沙镇自社区矫正工作试行以来至今共接收监管社区服刑人员78人,其中期满59人,目前在册的还有19人,近年来,司法所积极探索改造社区矫正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实施人性化管理,努力推进改造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人防、技防取得了明显进展(手机定位),司法工作水平有了新的进步,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认罪伏法有了新的认识,为维护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今天借这个月的教育活动,我强调三句话:
一、失足未必千古恨,回头才会春满园。
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失足未必千古恨,回头才会春满园”。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伤害,受到了法律的应有制裁,也给自己的家人亲属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创伤甚至心理障碍。但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家人亲属并没有嫌弃你们,不抛弃不放弃,对你们的未来仍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迷途知返。我们司法行政部门怀有开放心态包容你们,不歧视不另眼看待,对你们的未来仍然关怀、关爱。去年底,我们组织对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积极分子奖励、扶贫的活动,一种是表现最好的、一种是生活上最困难的,我们给他们送上慰问品。今后,我们将加大奖惩力度:对表现好的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其中一部分慰问品将由我们矫正对象捐助的);另一种是在监管过程中表现最差的,我们将进行批评教育、训诫,警告乃至行政处罚(我们评选出这三类人员是有依据的,是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从改造积极分子身上折射出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表明广大社区服刑人员真诚悔改,弃旧图新,重新做人的强烈愿望。所以,希望你们“常怀感恩心,珍惜靠自己”: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认罪服法,彻底悔罪,改恶从善,切切实实告别昨天,认认真真把握今天,堂堂正正看好明天。二是要通过公益劳动改造,脱胎换骨,用汗水洗刷过去肮脏的灵魂,把走记功减刑之路作为唯一的选择。三是要把刑期当学期,努力学文化、学法律、不断提高自身学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四是要深挖违法犯罪根源,重树生活信心,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都要做到悉心改造知廉耻,励志修身成新人。
二、依法履职抓监管,关爱帮教暖人心。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记住,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并痛改前非,在日常监管中在座的有个别对象不服从监管,日常报到不自觉,也有个别对象不请假私自外出,外出不配带GPS手机,这一次先不点名,在这里我可以告诫你们,你们现在是在铁窗门口再次徘徊,改变了就能成为新人,我们的立场、我们的方针是“尊重人、教育人、关爱人”的工作理念,大力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疏导、帮扶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你们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但有些人如再不服从改造,不服从监管,不遵守纪律,我们决心将用铁的手腕、铁的决心,铁的纪律该上报到新区司法局的绝不手软,该上报收监的,绝不姑息。(案例:某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现已提交新区司法局提请法院收监)你们要成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守法公民。一是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服刑在矫意识,积极接受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要强化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强化学习意识,学政治、学法律、学文件、学技术,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立足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把握正确的教育改造方向。要把认罪服法作为决裂旧我的转折点,把遵规守纪作为重新做人的起点、把刑期当学期作为重塑新我的关键点,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完善自我的着力点,把掌握一技之长作为重返社会的保障点,把自我改造作为早日新生的根本点。(案例某矫正对象对自己犯的错误认真反省,现在找了一份学修车学徒的工作,这样的对象的想法就值得学习,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汽车维修行业确实是朝阳行业,大家要想着去学这样的一技之长。)
三、浪子回头金不换,守法创业是前途。
社区矫正是一座“没有高墙、没有电网的监狱”,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人员,将其分“四类人员”:一是领导管理类人员,即负责社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二是亲属类人员,即社区矫正对象的夫妻、儿女、父母兄妹等;三是志愿者类人员,四是心理学专家等人员参与其工作。还要强化社区矫正人员“六必访”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最根本、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是入矫后必访,主要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犯罪成因等个性化因素。二是重大节假日必访,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假日必访。三是有思想波动时必访,不管是社区服刑人员还是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都有一个情绪反复的过程,心理上无形给自己贴上标签,自卑心理严重。当受外界不良现象影响后,思想波动强烈,一念之间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这时进行走访,谈话交心,化解心结。四是遇到困难时必访。五是受到奖惩时必访。六是解除矫正后必访。这是为巩固接受矫正期间的成果,对解除矫正后进行跟踪随访,对其家庭成员或亲友通报矫正对象的不足之处,指导家庭及亲友继续督促其改正,真正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希望在座的各位要加倍珍惜改造机会,用心构筑未来,把过去作为新的起点和加油站,在改造的道路上严格要求,继续奋进;希望还存有抵抗情绪的社区服刑人员,要加大人格重塑力度,自觉将自己的言行纳入法纪轨道,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改造目标,把握正确的改造方向。
人生短暂,你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珍惜所以与你们结缘的亲人、朋友,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更不要与过去计较,坦然面对现实,不要在某些事中死钻牛角尖,记住人的一生中其实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痛恨告别昨天,珍惜已到的今天,憧憬、奋斗明天,做好过好三天的准备,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和造福社会,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大家都从今天起,决心彻底告别昨天,做好今天,迎接新的明天!
新区司法局孙科长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和谈话,并提出具体要求:
1、认清自己的身,摆正位置,要珍惜党和国家“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所给予自己的改造机会,引以为戒,积极配合社区矫正工作,彻底份改过自新;
2、在服刑期间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己,努力改造主观四项,坚决克服各类恶习,彻底从思想上、心理上得到转变;
3、要严格遵守社区矫正相关制度,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及汇报思想活动情况,积极参加社区矫正机关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
4、要时刻注意遵纪守法,要学习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劳动,早日走上自新之路。矫正对象纷纷表示一定明确自己的身份,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社区矫正工作纪律,服从司法所管理,彻底改过自新,争取早日解矫。
截至目前,洋河镇社司法所在矫对象67人,都已落实了社区矫正工作的相关制度和措施,进一步维护了全区社会稳定。各位社区矫正对象:
你们从现在开始,必须接受社区矫正管理,要严格遵守各项管理规定,服从教育矫正,服从司法所领导,否则将承担治安管理处罚和被收监的后果。在此期间,要珍惜法律给予的宽松的服刑环境,要珍惜与家人共同生活的机会,要珍惜服刑期间还能工作的机会,实现由罪犯向正常公民的转化。同时,要正确对待所犯罪行;要自省、自爱、自强、自信、自立;要认真服刑,重新做人。训诫完毕
社区矫正中训诫的适用
一、训诫的条件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执行期间发生下列行为应当视为不服从管理:(1)不按时向司法所汇报活动情况,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又不请假的;(2)无故不参加公益劳动的;(3)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4)对抗管理教育或故意逃避监督管理的 社区矫正对象发生上述行为后,社区矫正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训诫谈话,经训诫谈话后仍不改正的矫正对象,按照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对受到两次的记过矫正对象,根据社区矫正的种类,按照法定程序提出撤消缓刑、执行原刑罚、撤消假释、收监执行的司法奖惩建议。矫正对象被撤销社区矫正后不得再适用社区矫正。
二、训诫的主体
对表现较差或有重新犯罪倾向对象的管理,采取司法所、派出所联合谈话的方式进行训诫,对其他矫正对象也起到警示作用。同时社区民警参加,发挥执法主体的作用
三、训诫的内容
社区矫正组织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训诫时,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一是指明基本事实,这里主要是指社区矫正制度方面以及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事实。二是指明违反的相关社区矫正制度的条文。三是指明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可能按照法定程序提出撤消缓刑、执行原刑罚、撤消假释、收监执行的司法奖惩建议。四是指明训诫后应履行的义务。如有被害人的案件,如何有效地对被害人进行补偿;对没有被害人的应如何痛改前非。
四、训诫与责令具结悔过的形式及程序
对矫正对象进行训诫的形式,应坚持因案制宜。既可由社区矫正人员独立进行,也可以视案件情况邀请被害人及社区民警参加,如不按时向司法所汇报活动情况,不参加社区矫正活动、又不请假的或者无故不参加公益劳动的;可以由社区矫正人员独立进行;而对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或者对抗管理教育或故意逃避监督管理的,进行训诫时,就应该适当扩大参与者的范围,并邀请社区民警参加,发挥执法主体的作用,以加强对矫正对象的威慑力。因为训诫的目的,是教育、感化、挽救被不起诉人,促使其真诚悔过,从而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社会效果。所以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训诫应作为提出司法奖惩建议的一个前置程序,并将训诫的相关情况,做为是否提出司法奖惩建议的重要依据。具体操作方法为:
第一、社区矫正组织在作出训诫前,要口头或书面传唤社区矫正对象到指定地点接受训诫,并制作训诫笔录,训诫完毕后交由被训诫人签字确认
第二、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训诫,视案件情况决定参与人员的范围。如违反社会公德,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应邀请被害人及社区民警参加,先由社区矫正人员向被害人赔礼道歉,或赔偿被害人相应损失,然后由社区矫正人员或者社区民警进行训诫,最后被害人发表意见。
第三、根据社区矫正对象接受训诫后的表现,决定是否提出提出司法奖惩建议。如训诫后仍然不悔改的,应依照法定程序撤消缓刑、执行原刑罚、撤消假释、收监执行的司法奖惩建议。各位社区服刑人员: 今天召开洋河镇社区服刑人员及监护人警示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目的:按照常规的警示教育活动,达到配合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使大家服从监外执行的纪律。二是间接目的:通过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来成为一名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三是根本目的:预防再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最近了解到绝大多数社区服刑人员都能积极改造,按时报到,认真履行请销假制度,取得了可喜进步,希望在座的社区服刑人员激发改造热情,坚定改造信心,加速改造步伐,争取早日解除矫正,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
洋河镇社区服刑人员目前在册的还有67人,近年来,司法所积极探索改造社区矫正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实施人性化管理,努力推进改造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效。主要表现在:人防、技防取得了明显进展(手机定位),司法干警公正执法水平有了新的进步,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质量有了新的提高,认罪伏法有了新的认识,为维护全镇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贡献。今天借这个月的警示教育,我强调三句话:
一、失足未必千古恨,回头才会春满园。
古人云,一失足成千古恨,我想对你们说的是“失足未必千古恨,回头才会春满园”
服刑人员因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伤害,受到了法律的应有制裁,也给自己的家人亲属带来了严重的身心创伤甚至心理障碍。但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和家人亲属并没有嫌弃你们,不抛弃不放弃,对你们的未来仍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迷途知返。我们司法行政部门怀有开放心态包容你们,不歧视不另眼看待,对你们的未来仍然关怀、关爱。去年年底,我们组织召开了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积极分子奖励、扶贫帮困大会,特意安排了三种对象参加,一种是表现最好的、一种是生活最困难的(从中我们还给他们送上慰问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今后,我们还要分几批进行,对生活困难的我们还要伸出援助之手,其中一部分慰问金是我们矫正对象献爱心捐助的),另一种是在监管过程中表现最差的,也进行了批评教育、训诫,警告(我们评选出这三类人员是有依据的,是根据他们的平时表现)。从第一批评选出来的改造积极分子身上折射出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表明广大社区服刑人员真诚悔改,弃旧图新,重新做人的强烈愿望。所以,希望你们“常怀感恩心,珍惜靠自己”: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位置,认罪服法,彻底悔罪,改恶从善,切切实实告别昨天,认认真真把握今天,堂堂正正看好明天。二是要通过公益劳动改造,脱胎换骨,用汗水洗刷过去肮脏的灵魂,把走记功减刑之路作为唯一的选择。三是要把刑期当学期,努力学文化、学法律、不断提高自身学法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四是要深挖违法犯罪根源,重树生活信心,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都要做到 【悉心改造知廉耻,励志修身成新人】。
二、依法履职抓监管,关爱帮教暖人心。
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记住,要悬崖勒马、回头是岸并痛改前非,经过了解,在座的个别对象不服从监管,日常报到不自觉,也有个别对象不请假私自外出,这一次先不点名,在这里我可以告诫你们,你们现在是在铁窗门口再次徘徊,改变了就能成为新人,我们的立场、我们的方针是“尊重人、教育人、关爱人”的工作理念,大力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疏导、帮扶等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你们的心理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社会消极因素。但有些人如再不服从改造,不服从监管,不遵守纪律,我们决心将用铁的手腕、铁的决心,铁的纪律该上报到新区司法局的绝不手软,该上报收监的,绝不姑息。(陈某案例……)你们要成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守法公民。一是要强化三种意识。即强化服刑在矫意识,积极接受社区矫正的监督管理和教育矫正;要强化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强化学习意识,学政治、学法律、学文件、学技术,不断增强综合素质,为今后的立足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把握正确的教育改造方向。要把认罪服法作为决裂旧我的转折点,把遵规守纪作为重新做人的起点、把刑期当学期作为重塑新我的关键点,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完善自我的着力点,把掌握一技之长作为重返社会的保障点,把自我改造作为早日新生的根本点。
三、浪子回头金不换,守法创业是前途。
社区矫正是一座“没有高墙、没有电网的监狱”,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社区矫正心理咨询人员,将其分“四类人员”:一是领导管理类人员,即负责社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二是亲属类人员,即社区矫正对象的夫妻、儿女、父母兄妹等;三是志愿者类人员,四是心理学专家等人员参与其工作。
还要强化社区矫正人员“六必访”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最根本、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一是入矫后必访。主要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犯罪成因等个性化因素二是重大节假日必访。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假日必访。三是有思想波动时必访。不管是社区服刑人员还是刑释解教人员,在回归社会后都有一个情绪反复的过程,心理上无形给自己贴上标签,自卑心理严重。当受外界不良现象影响后,思想波动强烈,一念之间可能重新走上犯罪道路,这时进行走访,谈话交心,化解心结。四是遇到困难时必访。五是受到奖惩时必访。六是解除矫正后必访。这是为巩固接受矫正期间的成果,对解除矫正后进行跟踪随访,对其 第9 / 10页
家庭成员或亲友通报矫正对象的不足之处,指导家庭及亲友继续督促其改正,真正脱胎换骨,弃恶从善,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梅某案例……)。
希望在座的各位要加倍珍惜改造机会,用心构筑未来,把过去作为新的起点和加油站,在改造的道路上严格要求,继续奋进;希望还存有抵抗情绪的社区服刑人员,要加大人格重塑力度,自觉将自己的言行纳入法纪轨道,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改造目标,把握正确的改造方向。
人生短暂,你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珍惜所以与你们结缘的亲人、朋友,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更不要与过去计较,坦然面对现实,不要在某些事中死钻牛角尖,记住人的一生中其实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痛恨告别昨天,珍惜已到的今天,憧憬、奋斗明天,做好过好三天的准备,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和造福社会,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大家都从今天起,决心彻底告别昨天,做好今天,迎接新的明天!最后,祝给位社区服刑人员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司法所工作人员对小Y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要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强化在刑意识,自觉接受矫正管理。二是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管理规定,积极参加集中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各项活动。三是要认清形势,摆正自身位置,珍惜在社区服刑的机会,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摒弃不良行为和恶习,开始全新的生活。
第四篇:集中培训
2013年试用期新教师集中培训阶段作业
(三)(集中培训阶段作业共100分)
学校: 梨杭小学 姓名: 耿小丽 学历: 本科 所学专业: 英语 现任教学段学科: 语文
每天进步一点点(30分):
1.(10分)经过和校长的互动式培训,我想说(或者我想到、我的点滴感悟是、原来应该这样去做、也可以自拟题目)
教育是个良心活。多读书来拓展知识面,读好书来提升个人素养。成功路上人不多,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老师就是老是把学生当老师。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2.(10分)经过和一线教师的互动式培训,我想说(或者我想到、我的点滴感悟是、原来应该这样做、也可以自拟题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必须做到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3.(10分)经过和优秀班主任的互动式培训,我想说(或者我想到、我的点滴感悟是、原来应该这样去做、也可以自拟题目)
累并幸福着。在培训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取得高水平成就的心理条件包括: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强烈的成长动机,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独立性、创造性和求新求异性,反潮流精神。这本来是指导我如何引导学生的,但此刻这对于我的成长同样有着启迪:要在教师这一行业获得成就,自己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第五篇:培训讲稿
[培训讲稿]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让语文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新课改,让语文教学在简单朴实中呈现生动与实效。在激情似火,硕果累累的季节里,2007年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赛课活动奉献了精彩,呈献了朴实,激起了思潮。反思56堂语文课堂教学,透析语文课堂的实效性特征,顿悟深远,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呢?
一、解读“实效性”
教学实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在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课堂教学论坛”上,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在线研讨。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这也是衡量教学实效性的唯一指标。”
由此我想,我们老师在对待语文有效性课堂的评价上,要审视以下几个方面:老师眼中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利;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在主动学习;学生对基础知识是否得到扎实训练,是否得到落实;学生通过老师的“教”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否得到提升。
为此,实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实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实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实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他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
(一)、新课程小学语文的理想课堂
崔峦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报告上对当前改革的建议是:删繁就简,削枝剪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全心全意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真、纯(语文味,语文课)、实(朴实真实 扎实 充实)、活(针对文本体裁,活用教材)。以及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
追求“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境界”,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 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风尚,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进行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只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二)、做有理想的教师
1、转变思想
要做到“一心一意”,“一心”指爱心(情感);“一意”指创意(科学地教、灵活地教、创意地教、反思地教)。因为一位专家曾说过“一个好老师等于一门好的学科课程,并将影响学生终身。”
2、转变观念
应试教育的要害在于“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教活书:充满活力的教材。教材的活力首先体现于开拓了“无字书”领域,把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引入语文教学范畴。
其次,把现行统编教材的“有字书”加以扩展,以古典和当代诗文精品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品诗品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情悟理悟无字书之文章,此之谓“教活书”。
活教书:充满活力的教法。死教书的典型招法是注入式。注入式的特点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抄照背;其要害是视教师为圣人,视学生为容器,彻底抹杀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注入式”的对立面是“开导式”:品德,由教师诱导自修;知识,由教师引导自学;疑难,由教师开导自悟。教师变“圣人”为“导师”,学生变“容器”为“主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此言固然不错,但究其底里,仍未摆脱“注入式’教学法的樊篱。
“教师拥有活泉水,学生才能有无穷水。”——此言才是“开导式”教学法的真谛。“活泉水”是什么?就是开导学生“会读书” “乐读书’的金钥匙。以“导”代“灌”,此之谓“活教书”。
教书活:充满活力的人才。“活书”与“活教”,势必收到“教活”的成效:造就知识鲜活、头脑灵活、观念新活充满活力的创造型人才。、学习与提高
叶圣陶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这样说:“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以后,他就不好当老师了。”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讲隋唐史时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三、语文课堂是实现实效高效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达成教育目标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求知、求真的主阵地。因此就要求课堂具有实效高效性。那么什么样的课富有实效性?怎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留下鲜明的形象,留下鲜活的语言,留下至诚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
(一)、浅谈名师眼中的好课观
1、贾志敏:好课“活力说”
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20世纪80年代初,贾老师以他形象生动、机敏睿智、充满亲和力的语言,一举成为上海教育界的一颗明星。他曾说过: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他的好课标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40分钟要质量”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
贾老师提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
A、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B、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C、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
2、孙双金:好课“登山论”
上好课有如登山,这就是“登山理论”。
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其一,攀登什么山?是登小山,还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巍峨的泰山、险峻的黄山。课堂上登什么山呢?我认为要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高山,因为知识是基础,知识就是力量;一座是思维的高山,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没有思维难度的课绝不是一节好课;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的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
其二,路径由谁选择?可由导游带领,可由登山者自己寻找从达到上山,大道的石阶早有前人铺好,两旁人文景观集中,走得顺畅,看得舒服。从小道虽然崎岖,虽然艰辛,但可以体验历险的快乐、获得征服的快感。
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路径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
其三,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筋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上出好课像登山,是因为学习者是登山的主人,是因为学习者经历了发展的过程,是因为学习者体悟了学习的快乐。
3、王崧舟:好课“三味观”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古人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也。”于永正也谈到:“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走进语文课堂。”
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对读的指导呢?必须要体现出朗读要求的层次性,因为我们指导必须根据不同年段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低段的读有三个层次:一是读准,要求达到朱熹说的那样“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二是读通;三是读懂。中高段的读也有三个层次:一是读通;二是读懂;三是品读(诵读),就是要求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因为语文是生活的浓缩,语文是情感的记录,语文是心灵的历史。生活的魅力有多么巨大,语文的魅力就有多么巨大!心灵和情感的魅力有多么巨大,语文的魅力就有多么巨大!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课堂上有了“书卷味”,学生也会因此受用无穷,在老师的潜移默化,感染下,也会喜欢“书卷味”,因为,小学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语言,语言积累的最佳时期,课堂上注重诵读积累,可以终身受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清朝学者陆世仪在《论小学生》一书中说道:“凡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就要不断的引导和推荐书目让学生诵读记忆。
(二)、富有实效性教学的基本特征(1)追求学生的发展
课前与课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因为有效的课堂就能引发多方面的变化:知识、能力、情感、心向的变化。同时要挖掘人文内涵运用到教学中,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性渗透不着痕迹地融合。为此我要问:有多少老师、多少堂可去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礼记'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沈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2)追求教学的高效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得益多少;二是学生受益面的大小。因此,一堂课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多少意义,是对评价课堂教学高低的基本依据,其次还要确保课堂没有局外人,没有边缘化的学生。
高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积累。一节课,学生该记住的知识就要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要求背诵的篇章、段落都应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感受成功感。
(3)追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叶澜教授在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强调师生活动中的能动性,教育终极目标的学生成长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生成性”。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预设目标、预设环节、预设能力、预设手段,更要预设课堂可能呈现的生长点的应对措施。因为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预设是生成学习的起点,怎样去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
选择预设,灵活生成。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 了多种“通道”,这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整合预设,机智生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时,教师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整合性。
放弃预设,创造生成。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课前 预设发生偏差时,我建议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定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做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将是: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此时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
(4)追求孩子的终身幸福
为孩子的发展而教;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教;为若干家庭的希望不致破灭而教;当然也是为教师自己的生命之树长绿、生命之花常灿烂而教。
四、实现实效性高效的途径
1、潜心文本:“三读”,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不深入钻研教材,是教学无效、微效的关键症结,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偏差与失误都缘于此。在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强调开放,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课本必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文本仍为教学之本。无论我们的教学观念如何更新,深入钻研教材谁说不是永恒的主题!因此,走进文本,潜心会文,与作者、编者心心相印,是备课的基础性工作与首要任务。
“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这是备课的基础性工作。《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阅读教学过程,是“调距”与“还原”的过程。学生与课文内容总存在一定距离,必须引导学生逐步缩小直至没有距离,效果才会好,称之“调距”;在此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所写的人、叙的事、绘的景、状的物,通过文字、语言再现,可歌处激情似火,可泣时肝肠欲裂,谓之“还原”。“调距”与“还原”,唯一的办法,读书。教师在接触一篇课文时,要反复诵读,读得准确无误,读得琅琅上口,读懂文章内容,加上体验、感悟,潜心会文,读出情感,形成自己对课文独到的认识。仅此,潜心文本“三读”中的“读懂”,只做到了读懂了文章,读懂了作者,达到了与作者心灵相通:明白了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而还应与编者心灵对话:为什么选编这篇课文,在单元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在落实学段目标乃至《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培育的语文素养应担负的任务。如今教参众多,网络畅达,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如只是草草拿来,抄写备查,不潜心读文,实是舍本逐末。所以建议,钻研教材,首先要抛开这些教辅材料,自读自悟,有了真切感悟,再借助资料,增删修补,取其精华,吸收创新。
2、处理教材:“三定”,为高效学习导航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曰“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礼记·中庸》有言“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要勇于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长远的取得,古语说战场上“与其伤敌十人,不如毙其一个”,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魄。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是学段要求,而它直观地体现在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据此,目标就易做到准确、简明,就能避免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普遍现象,有效克服常见的承载太多使命而把课文教“肿”了的突出弊端。准确、简明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的整合,做到在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掌握规律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突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个性。
二曰“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性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科学定点,是防止教学面面俱到、把课文教“肿”,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三曰“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总之,只有教师多角度读懂教材,语文课堂教学才会进入这样的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或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3、精选策略:“常”中求“变”,创新演绎精彩
“常”,常式,基本模式;“变”,常式的变式,模式的活化,继承中的创新。“常”中求“变”,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高效教学的“心理场”;“常”中求“变”的前提,遵循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比如,阅读教学应遵循“双向心理过程”,即理解须经历“语言——思想——语言”两个来回;阅读教学中的识字应随文,应在文中晓义;第二、三学段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语句——拓展深化综合提高”或“自读自悟:读通、读懂——交流点拨:深化、提高——读背说写:积累、运用”……在遵循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活化,张显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中就会因创新而演绎精彩。
如果说“潜心文本”是实现作者、编者、教师“三心”相通,那么,“处理教材”和“精选策略”则是致力于架设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心”相通的桥梁。四心相融,何愁教学效率不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愁不成?
“三读”、“三定”和“常中求变”,旨在朴朴实实、平平淡淡与删繁就简中追求有效教学基础上的高效。摈弃形式主义与繁文缛节,简简单单教语文,札札实实求发展,是近来语文界的共识。简洁,是教学的大气度、大智慧,是所有“高手”的共同特点——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为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真情、留下感悟提供广阔空间,为教学的从容推进给予充分的时间。
【名师名言】
“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叶澜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无痕迹。因此,课的至高境界乃是无课。
——王菘舟
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简单意味着要在课堂上需要我们放弃一切与学生的学习无关的东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将每一句话每一个句子都讲透彻,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薛法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