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所理解的法律援助心
我所理解的法律援助工作
重庆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盛红斌
作为一名从事法律援助的党员,在此想谈谈自己对法律援助的理解,以此为契机,力图思考在平常的法律援助工作中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一、法律援助是仁义之术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他流传后世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具影响力的文件之一,它的精神内涵可概括为四个字,“医乃仁术”。法律援助律师与医生这两种职业都关系到人的健康、自由乃至生命,从这个意义来说,法律援助也是仁义之术。仁的含义很多,包括仁爱,仁慈,仁义,仁道,一视同仁,法律援助律师应是仁人君子,仁人志士,为人处事仁义至尽。正如培根所言,“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以公平为念,而勿忘慈悲,应当以严历的眼光对事,以悲悯的眼光对人。”法律援助的职业道德,就是在司法中对被告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怀有慈爱之心,体恤之情,对法律怀有无限崇敬之意,理性,平和,公正,仁道进行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仁义之术,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司法人文关怀。在现代文明国家,刑事司法都被注入了一种人文精神。人们认为,法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
敬。法律应实践这一人文理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关怀,无论他是谁,无论他做过些什么,无论种族,肤色,宗教,性别,收入,阶级、地位、职业或其他特点。法治的理想,就是去创造和维持一套原则,规例,程序和机构,以保障每个人的权益,防止它受到政府或其他人的侵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一种合乎人的尊严的生活。将人文精神注入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实践中给予犯罪嫌疑人以人道主义关怀,保障其各诉诉讼权利,以诚感人,以情动人,这才是从善如流,顺应司法文明的进代要求的做法。将这样的精神和做法发扬光大,无疑将提高诉讼文明的程度,促时这司法乐章的和鸣。
法律援助是仁义之术,体现在法律援助律师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深切关注。每一起死刑案件,都是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生死之间,稍纵即逝。
当2009年炎炎酷暑里,我远赴巫山,会见抢劫案被告人张令,张令因为二次抢劫、五次盗窃,并且抢劫过程中致一人死亡,一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在等待二审开庭的日子里,那双眼睛充满焦虑等待,整个人被悲哀、恐慌和痛苦所笼罩。其后,通过会见其亲属,了解到张令系独生子女,刚从学校毕业,在网吧从事网管工作,由于经济原因,误入歧途。他的父母作为三峡移民,通过辛苦打工,在县上才挣了一套房子,价值十来万。一审开庭时,被害人亲属声称,如果不能给五十万,就坚决要求判处被告人死刑。面对一审结果,他的父母均说,只要给保命,把这套房子卖了,就回乡下住土墙房。面对当事人母亲声泪俱下的述说,面对一个二十岁小伙子白白胖胖稚气未脱
脸上对生的渴望,面对云遮雾障的三峡烟云,我知道如能做到刀下留人,枪下留命,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希望,一家人能团聚的希望!正是对当事人的深切关注,才有了后来发现了一审未曾注意到的重大立功,由于张令的协助才抓获了第二被告,也才有了其后多次电话联系协助被告人与被害人亲属的赔偿谈判事宜,最后才有了二审改判死缓的这一结果。
法律援助是仁义之术, 体现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生成长的温暖关怀。
法律援助是仁义之术, 体现在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交通事故,工伤事故,人身损害众多伤者的同情与仁慈之心。法律无情,而法律援助有情。面对被害人或死者近亲属伸张正义的躁动情绪,面对民事受援人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来之时,自己的一句关切劝慰,一杯白开水,都会让他们感受到法律援助对于受援人的深切关注和真诚的同情与体恤。
二、法律援助是专业之术
法律援助有一颗仁慈之心是不够的,法律援助是具体而烦琐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法律援助律师要获得当事人及社会肯定,应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之术。
法律援助是专业之术,要求律师在工作注意研究司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学习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法学研究动态,进行知识更新,与时俱进。同时,不仅对法学理论了如指掌,还要经历各种疑难复杂案件的千千锤百炼,积累丰富的庭审经验。正如岳飞所说,“兵
无常式,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是法律援助是专业之术的最高境界。
2008年,代理龙孝书诉某厂工伤索赔案中,由于该案发生在1985年,23年了也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当事人情绪激动,甚至于威胁称,如再不能公正解决,将抱炸药与法院同归于尽。最初接触案件,自己也称提出来,爱莫能助,法律上找不到支持点。看到当事人年仅五十来岁看起来一头白发,面容憔悴,好像七十多岁的老者。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中结合本案事实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既然单位同意再次鉴定,诉讼时效就理应重新计算。最终通过开庭审量,龙某顺利获得执行款3万余元,龙孝书亲率乐队前来司法局感谢法律援助的优越。
在办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我尽力争取通过民事非诉讼调解机制处理,为快速有效处理民事纠纷创造了条件。例如为赵洲交通事故案,通过非诉讼调解,获得12000元赔偿款;蒋坤林工伤十级伤残案,通过非诉讼调解,获得25000元赔偿款,李明武人身损害赔偿案十级伤残,通过调解撤诉,获得30000元赔偿款;谢学海人身损害赔偿案,获得490000余元的赔偿款。
由此我才深刻理解到,法律援助是专业之术,除了明白询问与讯问之别,还要明白调解还是诉讼各有优劣,更要明白能获得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法律途径才是我们的指针和目标!
三、法律援助的三种境界
正如诗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法律援助律师也应有三个境界,最低的就俗务,每天埋头办案,不考虑法律的精神与要义,沦为法律
工匠和法律机器,只知无前科,初犯偶犯,如实交代,认罪,悔罪,请求从轻减轻;第二境界就是事业,要善于思考,有独到见解,把法律援助作为一项事业来做;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就对法律援助有真兴趣,有崇高的信仰,把法律援助作为一种艺术,力臻完美,锲而不舍。俗话说,取法乎上,则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则得乎其下。因此,法律援助律师理应向更向目标迈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篇:我所理解的鲁迅
《 野草 》的 力 量——我所理解的鲁迅
从小学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大学,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是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经典篇目。几乎是从小学开始,语文课本中就开始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了,并且几乎每篇都要背诵。而在当时看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免是有些晦涩难懂的。那时的我总把鲁迅先生想象成是一位严肃的“钢铁战士”,就好像是主旋律影片中的硬汉,举着投枪,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战斗就是他生存的全部意义和寄托。
现在的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我便重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其中的《题辞》让我惊讶地发现文字又显示出新的意味:穿过文字,我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斗士形象的一个真实的鲁迅。
在《野草》中,我最偏爱的是《好的故事》。这是一篇相对轻松的片断,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篇幅并不长。但是鲁迅先生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我们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是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是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他以精美的文字呈现了出来。
《好的故事》描绘的景物虽美,但总让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中学时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中,记忆深刻的是《社戏》,对其中描绘的浙江农村的风景心向往之。因为那代表了一种单纯的美好。而同样是描绘水乡的景色,《好的故事》中的景物就闪现出一种诡异的色彩。在水波荡漾中,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这其中,“昏沉的夜”即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在阅读《野草》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鲁迅的真实。他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战斗符号,不是一个从躯体甚至到心灵都用金属包裹起来的“铁人”。他只是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他也有想要找一个温暖的港湾休憩的时候,他也有着我们普通人都有的情感与困惑,他的情感甚至比常人更加敏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容易受到伤害。他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向往着美好而自由的生活,可是现实的黑暗却往往让他不能自己,他只能选择投入到战斗当中去,为自己而战,为家而战,为了所有的我们而战。
在《野草》中,我总能感受到自己随着鲁迅感情的汹涌的波涛沉浮却无法看清这汹涌的波涛中到底包含了多少情感。我可以体会到波涛一次又一次重重地拍打在沙滩上,却无法掌握自己的方向,身不由己地在黑暗中期待曙光。
幸运地是,鲁迅终于走出了死亡的阴影,穿越坟墓重获新生。我们终于又看到那个嬉笑怒骂、充满坚定信念的鲁迅。许广平的出现是帮助鲁迅走出绝望的一盏灯,但更重要的是,鲁迅心中的那盏希望之灯,虽然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洗礼,但是始终都没有熄灭!
第三篇:我所鲁迅的理解
在中国作家里面,从系统的学校教育中,接触最多的莫过鲁迅,从初中时的《一件小事》、《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到高中时的《友邦惊诧论》、《论费厄泼赖应该缓刑》、《祝福》、《孔乙己》等等,可以列出一长串的文章。这些作品,每一篇都是学习的重点,老师会从中心思想到每段、每层甚至每句话,都要分析出个子丑寅卯。因此,在做学生的经历中,对鲁迅是又爱
又恨,爱的是他思想睿智、笔锋的犀利,恨他句句皆警语,考试时疲于背诵还总是顾此失彼。及至从学校那种大大小小的考试中解脱,真正从欣赏理解的角度去拜读鲁迅的文章,才渐渐有了新的看法。以前读鲁迅的文章,尤其是杂文,在头脑中可以给鲁迅画一幅形象非常鲜明的素描,用文字简单概括一下:一张棱角鲜明的瘦脸,傲然上翘的八字胡,加上一头倔强的如钢针的头发,其中最突出的还是他那双洞穿一切的眼睛,似乎能看穿“藏在皮袍下的国民的劣根性来”,俨然愤世嫉俗,睚眦必报的倔老头的网形象(虽然并不知道那时他是否年老,印象中却是如此)。现在已为人师的我,看过的书多了,思想也多少成熟了一些,再回过头去看鲁迅的作品,渐渐看出了一点别样的味道;在他那冷傲耿直的外表下,藏的是一颗火热、真挚、充满伟大情感的心灵。因此,在早期对他的肖像画中,作家的眼神中又多了一些柔和、深沉的底蕴。在鲁迅谈他弃医从文的根由时,曾谈到写文章是为了“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我想,这句话应该是他创作小说,塑造形象的一个主要动因。在鲁迅的诸多小说中,不管作家出现在文章中与否,给人的感觉却是作家的笔调或作品中的“我”的语言是冷峻的、客观的、不介入个人情感的,如《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药》等等。但在冷峻的背后,却是作家(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深沉炽热的情感。仅从鲁迅小说所塑造的一些主要形象中来分析作家情感的表现。姑且将他小说中的形象分成三类加以浅析。第一类便是彻底否定。对这一类,作家极写虚伪、冷酷、麻木不仁。这类人正是当时社会上真正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如《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药》中的康大叔等,这些人物是封建制度的支柱,彻底暴露了当时国民的劣根性,是应该被根除的。鲁四老爷一味遵循古制,恪守封建观念,才造成祥林嫂的最终死亡,他和众多帮凶一起,制造了祥林嫂的悲剧,四铭和高尔础是伪君子的代表,好女色而又欲盖弥彰,十足的无赖,满口的仁义道德,又满脑子邪门歪道。第二类是既愤恨又同情。孔乙已,一个深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而又不觉醒的知识分子,从“窃书事件”、“茴字的几种写法”中可见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已深入其骨髓,而他又是善良的、无辜的,正如此,才更能体现封建社会对他的毒害;阿q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可爱的人,他是中国当时大多数农民的代表,他的性格矛盾对立,诸如:既是革命的,又是保守的;既是单纯的,又是无赖的;既是慷慨的,又是自私的等等。在这种种矛盾之中,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对当时农民的深刻认识。华老柱,一个本份的小老板,一个慈爱的父亲,却也是一个愚昧的不觉悟者,他可以用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试图医治儿子的痨病,真是可悲可叹。存在于这些人物身上的缺点,作家把他解释出来,希望能被治愈。第三类主要是寄予作者深切的同情和爱,如祥林嫂、魏连殳、夏瑜等等,在祥林嫂身上,作家主要是对封建社会下层女性的同情,以及对造成弱者不幸的控诉。而魏连殳是虽有些觉悟但最终不能挣脱黑暗势力被罪恶的旧社会所吞没的“孤独者”。夏瑜是作者笔下的一个孤独的革命者形象,他独自奋斗去唤醒民众的觉醒,但最终还是成为痨病患者的一味“药引子”!这正源于作家深刻的爱,他才把这些人物完完全全地摆在读者的面前,不需要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而在他的字里行间却始终传达着一种让人心痛的感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作家也注意去表现他们身上的一些不足。如祥林嫂的迷信,夏瑜斗争的孤独等等。以上只是单借几部作品中的人物来看鲁迅的情感,只是为了说明鲁迅是人,而不是神,是一个情感丰富有爱有恨的人,用他的诗中的两句作为结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第四篇:我所理解的小康社会
我所理解的小康社会
在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国力日渐增强的今天,我想说我们小康社会又进一步啦!那么我所理解的小康社会是我们的贫富差距不再那么的大,中华儿女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青年人不再为就业而发愁、中年人不再为温饱而东奔西跑远离家乡打工生存、老年人不再为看病发难,也不用独守着一个家盼望着子女的归来等一些社会问题,我所想的小康社会是全民族全中国的大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画面。
《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古代我们对小康社会要求的很简单,不复杂,其实很好实现但因为战争因为社会制度想要这样也是不易获得的,那个时代男耕女织也是一种幸福。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我所想的小康和古人相比其实也差不多,只不过时代在变化,今天我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对小康也有了不一样的要求,现在对小康的要求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其实这正是我心中所想,我很喜欢这样的小康的到来。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环境有过憧憬和畅想,那么我就希望我身边的人幸福,真正的实现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所谓的“大同”社会的原型是夏代以前的原始社会,通过对原始共产制社会的美化,展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美丽画卷,从而,“大同”的理想社会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再追求的最终目标。在今天我依旧希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们邻里邻居相亲相爱,希望我们的国家社会发展更加进步,人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奋斗,我们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人都有自己想法的表达权,九年义务教育也会更加进步,我们每个社会存在的主体都能过着充实幸福的生活。当我们不再愁衣食住行,闲暇时间可以去祖国的山川大河看看美丽风景,散散心、放放松时那就是我所想的小康社会。小康社会靠我每个人的努力建设,让我们都为小康社会得到贡献一点自己的微薄力量吧!
第五篇:我所理解的毛泽东思想
我所理解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毛泽东思想是实践的成果,不是纯粹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近现代时期,中国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大革命等改革运动中,中国人民逐渐意识到单单从器物、制度、文化是改变不了中国的。当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春风吹到中国时,思想觉悟的中国人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中国的国情毕竟和外国不同,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我们国情的思想指导。这是我关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原因中的重点理解。与此同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原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段曲折的史诗,是凝聚了无数革命前辈的智慧与血汗的劳动成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而军队中的错误领导给红军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损失,这时的革命者还没有成熟,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正确的思想的来指导。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此中国共产党便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伟大的革命征程。但是,毛泽东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毛泽东和革命前辈们在战争中根据中国实际国情不断修复、补充起来的。在毛泽东思想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辉煌的战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等人没有就此放松,而是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相继提出了三大改造、人民民主专政等切合实际的理论,逐步把中国引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虽然后期毛泽东本人以及党内有关人士由于思想过于急进而产生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的错误指导思想,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功大于过。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对待毛泽东思想,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方面,我们要铭记毛泽东思想为我们的祖国,甚至于世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记得学习精华,不断地完善不足。
对于毛泽东思想,我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根据国情采取了城市包围城市的作战方针,并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共产党在进行这个尝试时却遭遇了失败,几个大城市被国民党占领,革命力量在不断削弱。这时毛泽东等人果断放弃了城市包围城市的作战方针,转而向农村包围城市策略。这是根据中国实际国情作出的明智判断,可以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完善补充,是中国共产党的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之举。一个国家但凡要立于世界,创新是并不可少的。纵观当代中国,国人的创新意识不断削弱,我们更多地是模仿、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诺贝尔奖从没有地道的中国人问津就是一个明显的表示。我想通过对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我们应该树立起创新意识,在生活中敢于挑战权威,刻苦钻研,为我们的民族、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