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教案
1、古诗三首
课时: 三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能力目标 能结合插图,讲解古诗意思.背诵并默写古诗.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
课程资源 插图、音乐、搜集描写山水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学习《忆江南》
1、背诵前两首诗。这一首描写怎样的景致呢?怎样的心情呢?
2、带着问题读诗、看图理解意思。
3、指读正音,借助注解理解意思。
4、说诗意,并诵读。
5、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收获。
6、作业:背诵《忆江南》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李白][唐]刘禹锡[唐]白居易
鸟高飞湖光秋月绿出江花红胜火
云独去潭水无风春来江水绿如蓝
两不厌山水翠
江南山水美
课后反思 利用情境法教学古诗,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引导学生入境,读诗文捕捉画面。利用画面景物描写,揣摩诗人心里及当时的思想感情,较好地理解古诗,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利用此法,还学习了宋朝徐俯写的《春游湖》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但学生表述诗意时,依赖参考资料,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相关链接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古诗推荐欣赏: 题君山(雍 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
第二篇: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文档
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教案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课前准备: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学习新课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教案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全班再齐读古诗。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2、读背古诗给家长听并签名。
第二课时
课前回顾
1、抽学生到黑板默写生字词。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教案
2、背诵古诗,引入新课。
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 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教案
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2、读背古诗给家长听并签名。
第三课时
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自读词,提出疑问。
细读《忆江南》理解词。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作业布置 2011学年下学期语文教案
1、抄写生字,并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
2、读背古诗给家长听并签名。
3、完成学辅
2012-2-13 5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敬亭山、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能正确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想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词。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敬亭山的资料(2)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历史背景(3)刘禹锡的资料
2、学生准备: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想想我们学了李白的哪些诗?我们再把这些诗读一读。(出示诗句)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诗,这首诗——《独坐敬亭山》。(出示课题)
(1)学习生字“亭”。这个字常用在亭子的名称上,如“醉翁亭、陶然亭”等。(出示生字)
(2)简介敬亭山。(出示敬亭山资料)(3)理解题目的意思。(出示题意)
二、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诗的节奏。(2)学生自读古诗,根据注释,结合插图,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要求)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提醒多音字“相”在诗中的读音。
3、小组内交流诗句意思。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出示诗句
(1)读一读,想想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分别是什么样的?(2)理解“高飞尽、孤云、闲”。(课件词意)(3)结合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孤单、孤独)(出示问题)(5)介绍历史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出示背景)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示诗句)(1)读一读,想想用了什么修辞?(出示修辞)(2)理解“相看、厌”。(课件词意)
(3)结合插图、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句意)
(4)在诗人笔下,万物都有感情,从这两句诗中找出这样的词语来。(相、厌)(出示相、厌)
3、体会感情
(1)自由读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同桌间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听课文朗读(播放朗读),欣赏诗的韵律美。(出示诗)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3)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4)学生读诗。
四、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1、出示这首诗中的生字。(出示所有生字)
2、说说写这个字时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师指导写字。
4、学生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出示作业)
1、背诵《独坐敬亭山》。
2、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课,走近作者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出示洞庭湖景色图片)
2、简单介绍洞庭湖。(出示洞庭湖有关资料)
3、欣赏洞庭湖秋月图,(出示洞庭秋月图)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你想用哪个词形容看到的景色?(出示问题)
4、引入课题
洞庭湖的景色很美,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洞庭湖的诗词美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出示课题)
5、介绍刘禹锡。(出示刘禹锡资料)
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作者写了洞庭湖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出示自学要求)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注意纠正“磨、潭、螺”的读音。指导朗读。(出示诗)
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出示诗句)(1)读一读,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理解“和、潭面、镜未磨”(重点理解)。(出示词语意思)(3)结合课本插图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4)“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5)谁能把这两句话美美的读出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诗句)(1)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2)汇报学习情况,重点讲解: A、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B、理解词语:遥望、翠、青螺。(出示词语意思)C、说说诗句的意思。(出示诗句意思)
D、这两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比喻)(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3)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真美,看看谁能把洞庭湖的美读出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5、这首诗学完了,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诗歌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洞庭湖的景色,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景色。(播放朗读)
通过学习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从诗句中画出要求写的字。
2、分析字形,说说书写应注意的问题。(出示生字)
3、重点指导“庭”。(出示“庭”及注意笔画)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出示作业)
1、背诵《望洞庭》。
2、想象《望洞庭》的景色,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释题入情
1、学生齐读《草》这首诗。(出示《草》)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词。
3、介绍词(出示:介绍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宋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可以配乐演唱。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忆江南》是词牌名,不是题目。常见的词牌名有:《水调歌头》、《清平乐》、《西江月》、《沁园春》、《菩萨蛮》、《蝶恋花》等。
4、了解“江南”
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欣赏江南的景色。(出示江南景色)
5、理解“忆”
同学们想想“忆”意思。说说“忆江南”的意思。(忆:回忆、思念。忆江南:回忆江南。)
二、整体感知,以知促情
1、学生自由读词,读准读通。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词,注意纠正“谙”的读音。
3、听朗读(播放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出示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学生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这首词哪个字点出了作者忆江南的原因?(好)(出示“好”)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出示句子)
在作者眼中江南好在哪里?用词中的话回答。引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自读这两句,说说写了哪些景物、哪些颜色?(出示问题)(日出、江花、江水;红、蓝。)
(2)学生结合注释及插图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3)想象画面:读一读,说说你眼前出现的画面。(出示问题)(4)这两句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同学们想想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学生回答时意思对即可。)
3.、风景旧曾谙。(出示句子)
作者笔下的江南很美,江南的美丽景色在作者的脑海里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在词中写到:风景旧曾谙。(1)理解“旧、谙、曾”。(出示意思)(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
4、能不忆江南?(出示句子)
这样的美景作者会忘记吗?从词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能不忆江南?)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出示要求)(2)学生读这句话,思考:这是个什么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问题)(反问句;诗人对江南的思念、赞美。)
5、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仅仅是思念江南的美景吗?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出示写作背景)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6、作者不仅思念江南的美景,还思念江南的人,让我们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吧!学生朗读这首词。
四、拓展诗词,浓情延伸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出示《忆江南》的另外两首)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词。
五、课外延伸,丰富积累(出示作业)
1、好美的江南,好美的词啊!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来表达你对这首词的喜爱呢?(画画、作词、写导游词„„)
2、有感情地背诵《忆江南》。
3、课下继续搜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第四篇: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 “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板书设计。1.古诗词三首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第五篇:《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课件出示词语:众鸟 独去闲 两不厌 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预设:为什么会相看两不厌?为什么只有一朵云飘来飘去?为什么这里的鸟都飞走了?
四、深入研读,领悟意境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意境,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齐读古诗题目,你认为古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独)“独”可以组成什么词?这些词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孤单、单独、只有一个人。)
2、古诗中也突出了一个“独”字,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只有李白一个人?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画。
3、学生自由圈画,教师巡视。
4、指名汇报。
“飞尽”说明一只鸟也没有了;“独去”说明云也飘走了。
5、教师导学:鸟飞走了,云也越飘越远,这是怎样的敬亭山?(冷清、清净)李白心里会怎么想?(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过渡: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现在为什么只有敬亭山?(孤独)
7、教师引问:在生活中,鸟飞了,云飘走了是很正常的事,可在李白的眼里却认为“高傲的鸟、云是弃他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8、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理解。
9、教师导学:适当地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介绍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但他遭受权贵迫害,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已被朝廷贬官整整10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坎坷和艰辛使他感到孤独。
10、教师为学生配乐引读:
师:李白,孤身一人,流落他乡,饱尝世间辛酸苦楚——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此时,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课堂练笔,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导学:李白,你有什么话要对敬亭山说;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要对李白说。
(1)播放音乐,课件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它说:“________________。”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2)学生想象,完成小练笔。
(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句。
12、积累背诵古诗。
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
1、补充《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
2、安慰诗人:
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伦》,李白你不要孤愁,因为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思念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你不要孤愁,你一生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呢!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独,因为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一、创设情境,感知诗文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我们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展示洞庭湖风光,教师结合图片进行简介。(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物?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过渡: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质疑问难,自悟诗意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意思。
5、过渡:通过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
6、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相关词语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7、过渡: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课件展示画面,教师讲述古诗大意,学生对出诗句。
师: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
——(生接)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被磨过的镜子。——(生接)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生接)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1、品味“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1)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2)结合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3)这里藏着一个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4)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5)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
(6)请你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名读,师生评价。(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7)教师引读,升华情感。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多么宁静啊!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朦胧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是那么温柔,一起读。(8)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1)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的美。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方法运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2)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病故,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龙涎井、柳毅井、飞来钟等。)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同桌互读评价。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6)再看插图,齐声诵读后两句。
四、借助资料,感悟诗情
教师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补充。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五、欣赏名句,感受美景
(一)拓展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1、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2、教师简介诗意,学生齐声诵读。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尝试积累背诵。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
1、课件播放洞庭湖图片。
2、学生挑选感兴趣的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3、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忆江南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教师播放《忆江南》歌曲,请学生欣赏后,谈谈感受。
2、课件出示江南相关资料,指名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江南。
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的水乡——(江南)。
3、过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板书课题。
4、教师范读古诗,引问: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5、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明晰诗与词的不同。
诗的每一句字数都是相同的,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诗一般是四句,五言七言居多,而词的写法是根据词牌确定的。
6、教师小结:词又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二、疏通词句,整体把握
1、过渡:这么美的词,想读吗?
2、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看谁读得最好。
3、学生采用找伙伴、找老师共读,同桌对读,小组分配读等形式,汇报朗读情况。
4、指名读整首词,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谙”的读音,读好这首词的节奏。
5、指导书写生字“谙”,教师范写,讲清书写要领。谙:“立”的第二横长,与横中线重合,“日”瘦小。
6、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
7、引导学生再读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词的意思,并画出难理解的句子。
8、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旧:从前,指作者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红胜火: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绿如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过渡:“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景。
1、教师导学: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2、学生回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教师引问:读这两句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学生重点围绕“红与绿的映衬之美”展开交流。
5、教师引读: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所以作者由衷地说——
6、学生接读——江南好。
7、过渡: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8、教师导学:曾经,诗人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9、学生自由想象。
(二)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人。
1、过渡: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2、教师课件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卸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让他走,都哭着为他送行。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3、教师引问: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4、教师引读: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了、抹不掉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忆情。
1、过渡: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了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学生自由读。
3、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懂了什么。
4、教师引读: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义重,这叫诗人怎能忘记?
5、学生读词。
6、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词。
7、学生齐背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