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5:0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

第一篇: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

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

崔诣晨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37)

摘要: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目前,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为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利,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便于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并为青少年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必须逐步实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生态学视角研究人的发展和教育问题是当代研究的新视点之一,也是社会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本文从道德生态角度阐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探索出有效途径,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

关键词:道德生态;青少年;法制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不再是“象牙塔”,它与社会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相伴而生的法律纠纷案件也越来越多。近几年,青少年刑事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家庭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1]。因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迫在眉睫。研究和实践表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法制教育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个体,并以此为中介与其他生态系统实现良性互动[2]。然而,由于这一生态系统存在内部矛盾,因此培养出来的个体存在各式各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些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些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学生有了法律意识后就不容易管理了。这是一种传统教育理念的体现,是不足取的。其实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后,不但不会影响学校日常管理,而且更能主动约束自身行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课题(编号:09SJB880101)、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GSY2009YBO42)、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课题重点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二)法制教育针对性不强,普及性不够,难以引起大学生的重视

有些教师因为对学生了解不够,法律教学课程体系没有针对性。一方面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是非专业课,学生抱着应付的态度学习,又反过来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就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基本法律常识,很多大学生既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也不了解国家机构的设置,自然难以重视法制教育。因此,学校加强对关系学生基本利益的相关国家法律进行宣传和普及,任重而道远。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与用结合不够紧密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主要渠道是法律基础课,教学形式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少开展具有学生特质和时代气息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忽视了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法治精神的培育。这样一来,学生不能把法律知识活学活用,在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法仍然是感性的,法制教育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实际作用。

(四)受不良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冲击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时刻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如金钱与权力凌驾于法制之上,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社会上屡有助人为乐反而被讹诈等等。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导致一些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甚至使他们不能辨明是非,更何谈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此外,新一代独生子女,尤其是90后的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集万千宠爱一身,在成长过程中,很少自己体验困难和挫折,这不但不利于个体的成长,而且有悖于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社会发展环境。

二、道德生态的内涵及其现状

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犯罪率居高不下,归结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学校教育缺失,社会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青少年的自身因素等方面。针对青少年犯罪案情的分析,不难发现一个共性:青少年个体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因而当其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容易引发冲动性犯罪[3]。可以说,道德生态的缺失已经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易被忽略但极其重要的原因。

道德生态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的存在与分布状况。在一些学者看来,我国道德生态的现状不容乐观[4]。比如,经济领域中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合同欺诈;政治领域中部分官员行贿受贿、买官卖官、贪污腐败;文化领域中一些学者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5]。社会的道德生态对个体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总之,社会中的不良道德现象给

青少年法制教育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不良的道德现象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使其思想上发生混乱,造成价值观与人生观的蜕化、道德知行的分离。

其次,不良的道德现象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大学生怀疑这些教学内容的真理性。

再次,不良的道德现象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而且很容易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片面的、偏激的认识,致使其信念缺失、道德滑坡。

三、青少年法制教育生态系统优化策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新形势下,法制教育的载体、方法、途径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应从教育环境—教育载体—教育对象环境入手,即以生态学为基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使青少年树立牢固的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6]。

(一)必要性分析

之所以要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采取生态学的视角,主要是因为当下青少年法制教育中,传统的灌输接受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外界环境的变迁。我们可以将这种外界环境的变迁归结为如下几类: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7]。首先,经济全球化使中西文化价值在国际交流中相互冲突。其次,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总量增速很快,但人均GDP、以及各种社会福利仍然未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也会使一些人在认识上出现误区,只谈经济利益,不谈社会价值。第三,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复杂多样,一些人将西方意识形态伪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影响了学生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的高扬。第四,少数人持有严重的崇洋媚外观点,将一些社会问题恶意归结为社会制度上的不同,影响了青少年甚至教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社会多样化。社会多样化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伴随着经济独立性的增强而增强,但社会主义集体观的作用却随之减弱。其次,人们生活的自主性给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导性带来冲击,加之思想活动的多样化与动态性,给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第三,社会分层与社会分工的加剧,使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加剧,良莠不齐的伦理观念与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3.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多样化造成了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可能造成大学生信仰危机,怀疑甚至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其次,可能造成道德失范,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奉行一切向“钱”看的原则等。第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产生迷茫感与挫败感,丧失对良好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中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在转型期间,作为社会构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质或量的改变,同时也必然会引起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而使上文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被进一步加剧。

长期以来,青少年法制教育都采取灌输接受的模式,这一模式之所以有效,根源于如社会结构相对固定、计划经济体制、单一文化环境等特定背景。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社会转型的发展,这一模式越来越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结果。因此,我们要转变视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问题,探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生态优化问题,以提出更好的对策。

(二)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态学归因,不难发现,从道德生态出发实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条创新途径,既要进行系统内优化,也要进行系统外优化。

采取生态学视角的可行性可以从两个侧面分析:

第一,学校教育。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一方面,它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与群体构成相对稳定,形成了类型化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它与外部环境构成持续不断的输入与输出关系,外部环境向学校输入各种物质(资金、设备、图书等)、能量(政策、价值、情感)与信息(知识),而学校也向外部环境输出人才以及学术成果[8]。在这个意义上,一所学校就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

另外,作为一种人工系统,学校具有目的性、开放性、社会性与脆弱性。这几个特征是紧密相关的。首先,目的性是指这个系统的运行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要。其次,学校需要依赖外界提供的各种物质、能量与信息,因而具有开放性。再次,正因为学校具有开放性,要依赖于外界,也就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干预与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这也导致了它的脆弱性,即自我调节能力在外界强力影响面前显得非常微弱。

第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指对客体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其法律修养,提高法律意识水平。它通常是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来分析讨论的,面向的受教育者主要是更广泛的人群。

法制教育作为实现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9]。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在法制教育前加上青少年这一个定语,就将其限定了范围。青少年阶段是儿童至成年的中间阶段,也是一个人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各国对青少年的年龄阶段划分不尽相同,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将青少年界定为14-28岁。青少年法制教育就是指的对这部分人进行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即普法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

总之,正是由于法制教育具有如此广泛与深刻的影响,受过法制教育的主体最终才能影响社会中的其他领域的生态系统。而学校与法制教育分别构成了组织机构意义上的生态系统与活动领域上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运用生态学的视角考察青少年法制教育。据此,这种考察实际上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学校生态系统为参照基准,来考察法制教育;另一种是以法制教育生态系统为参照基准,来考察学校。这两条路径在考察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时,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与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2,(3): 39.[2] 夏旭阳.生命教育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5): 33-34.[3] 李琼瑶.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37-39.[4] 陈贵玲.当前我国道德生态及道德资源涵养[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7.[5] 彭小凤,付增光.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研究.法制与社会,2008,(1):223-224.[6] 蒋常香.论生态学视野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77-80.[7] 王宏彬.经济全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6-8.[8]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98.[9] 罗南石.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思政课改革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与

探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62-166.On leg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al ecology

CUI Yi-che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Abstract: Juvenile leg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so improving teenagers'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legal quality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whole nation.At present, Youth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has many deficiencies.To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young people, to create a good study and living conditions, to facilitate the school management work, and for adolescent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of society, juvenile legal education must realize the standardized and scientific.From the angle of ecology to study huma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s a new viewpoint of the contemporary research, but also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ethods in sociology.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necessit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juvenile leg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ecology, 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to implement leg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Key words: moral ecology, teenagers, legal education.[作者简介]

崔诣晨(1979-),女,山西临猗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办公室主任,讲师,理学硕士,注册心理师,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崔诣晨E-mail:zzcui@njfu.edu.cn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邮编:210037)通讯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联系电话:025-68224709***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结合实例写课程论文,立论明确,顺理成章,避免大话套话。2000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审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期望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自然”,即没有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含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从二者的概念意义上看,“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为人化自然,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层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自然界的典型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且具有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第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过程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2]。第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随着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加紧防治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真正绿水青山、草长莺飞、虫鸣鸟叫、孩童嬉戏的美丽乡村。

(二)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无公害、高品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样的诉求促使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农村“产业美”。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实现“生活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使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技术集聚于城市,城乡间差异化增强。伴随着城市大工业的蔓延,农村地区也成为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进军地”,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原有生态现状,经济效益掩盖了社会效益。因此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能助力实现农村“生活美”。

(四)提升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限,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农民更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生态道德水平较低。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不断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继承中国特有的乡土文明,助力实现农村“人文美”。

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以安吉县为例

近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树立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利山村、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乡镇青田县小舟山、乡村漫游典范笕川村。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安吉县为例进行探讨。

(一)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但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日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生态立县”的新决断。

2.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3],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4]。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5]。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3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安吉县高举“两山”理念的旗帜,坚定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使其乡村产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创建美丽乡村。1998年,安吉为了治污太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拉大了与浙江省其他县的差距,但也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2003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通过生态建设完成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目标。2008年,安吉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安吉县完成了美丽乡村的首轮建设,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四季比拼”和“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015年5月,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模式”把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都作为重要成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举措,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一批示范乡村的建设发展,使全县美丽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实行长效管理,营造美丽环境。安吉县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长效管理[6]。“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这成为所有安吉人的共识。安吉已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化处理,以确保植被、森林覆盖率始终维持在75%和70.1%。三是立足生态资源,做大生态经济。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安吉始终坚持产业与生态组合发展,将农业、工业、旅游业与“生态+”相融合,走出安吉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竹、茶产业一直是安吉县的支柱产业,新时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休闲旅游持续向好,全县拥有500多家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并成功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中外各地游客,安吉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

4 安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

近年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回顾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

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只有宣传手册及电视广播,缺少了有力的引导,致使村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或有偏差。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使得政策的传达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导致了居民对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了应有的意愿与积极态度。

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遵循。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生态美不美,光是为了表面美丽进行“涂脂抹粉”“大拆大建”,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也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实现的速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二者是生命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首先,要着力解决以往过渡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不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防风固沙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形式,通过专业部门检测将不善于耕种的田地种植适合的植被,将绿水青山还给乡村、还给自然。其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乡村规划的时候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流于形式、止于面子。同时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文明的生态行为造福家乡,利用文化墙、乡村舞台、宣讲课堂等为村民宣传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处理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可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状态已经逐渐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因此为了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生活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全面覆盖、齐头并进。其次,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要实现与乡村共享,并且要逐渐促进服务下乡,尤其是农民普遍关心和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要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地区。再者,要拓宽资金技术等引入乡村的渠道。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企业、银行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资金共通。最后,要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吸引村民返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美丽乡村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通过产业更新、文化挖掘、设施改善等方面不断吸引农民回乡就业,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统筹乡村全面发展

乡村是承载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所以美丽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底色、以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做到同向发力。同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准,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其次,不能忽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加快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以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做好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鼓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口袋。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乡村本身就独具特色,村落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但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原有风貌,虽然我们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跟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不完全支持村落的“改头换面”,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借助现代重新焕发传统的魅力才是最终选择。这也在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农林牧副渔哪种适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就鼓励发展,三种产业哪一种具有发展优势就大力支持,切不可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跟进。其次,做好乡村景观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十里八村都是“白墙子”、家家户户都是“砖房子”,这样规整得美是美,但是缺少了特色。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底色,缺少了这层底色乡村建设就缺少了特色。为此要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的热情、锻造勤劳勇敢的品性、永葆团结奋进的信念,做新时代的农民。其次,要深入挖掘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之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数千年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声的载体,因此乡村文化不能被摈弃和遗忘,需要代代传承、辈辈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最后,要培育一代代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实现优秀文化永续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和新生的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是时代的责任,而乡村独有的文化传统更加需要一批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乡村建设者为之去坚守和奉献。

(六)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催生乡村发展动力

科技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会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科技带动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要多向“三农”倾斜,科技成果要多向农村投入,要不断拓宽科技走向乡村的渠道,扩大科技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多方面开展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知识成为农民田间地头探讨的话题,让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培育造就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科技骨干,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乡村代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村讲解,利用科技平台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村民的科技能力。并且发挥好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衍生乡村发展的科技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3]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

(4):48-52.

[4]

刘合光,顾莉萍,刘忠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6]

李小燕,吴奕婷.太湖之洲:

“两山理念”湖州样板[J].城乡建设,2018

(16):20-27.

第三篇:生态文明视域下凤凰古城的开发与保护

第十三届USRP活动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

生态文明视阈下

——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研究

王计平

副教授 杨小倩

10113826 10113808 10112588 学生团队

李小康 陆旖旎

定稿日期:2014年 5月 11 日

生态文设视阈下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研究

杨小倩 李小康 陆旖旎 王计平

副教授

摘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从凤凰古城旅游开发现状出发,对古城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有效途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倡乐活游,为凤凰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凤凰古城,旅游开发,环境,乐活游

1.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对内严抓建设、管理。“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逐步打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天下凤凰”名声大振,旅游资源最大限度的被开发,八方游客大量涌入,宁静、和谐的小城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一种,它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在排入自然环境时,如果旅游区的环境容量能够承受的时候,大自然会利用其自身的自净能力将这些废弃物消纳、循环掉,也就不会对旅游区的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但是随着旅游活动的扩大,人类旅游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超出旅游区环境的容量时,那么污染的现象就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对环境照成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如大气污染。在旅游区内交通工具使用增多以及对生活能源使用增加的前提之下,二氧化碳、或是二氧化硫之类的有害废气也会排放到旅游区内,在旅游过程中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也会大幅度的增加,当旅游区水体无法自净、分解这些生活污水的时候,水体污染现象也就形成了。此外,凤凰古城旅游景区还存在着严重的垃圾污染。

凤凰县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盲目地、过度地、简单粗放地开发旅游资源,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行为,使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地破坏。一般来说,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存在着倒“U”型曲线增长状态。当前,凤凰县旅游业发展迅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根据其它地区发展实践表明,目前凤凰古城环境质量出现一定恶化是必然趋势。同时,古城承载空间有限,特别是到旅游旺季数以万计的游客集中在2 km左右的古城区域,超出了古城的承载能力。2.古城开发带来的影响

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著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1原生态资源的破坏

原生态资源是凤凰古城文化旅游资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沱江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源体现了凤凰无与伦比的天然美景与本土原生的文化, 沱江清澈的江水, 一直是凤凰古城为之骄傲的资本, 同时, 沱江边上依江而建的吊脚楼, 更成为凤凰的名片。随着凤凰古城旅游产业的发展, 大量的游客涌入凤凰古城, 对沱江的原生态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仅江水受污染, 吊脚楼等凤凰本土的特色原生态文化也受到威胁, 对沱江、对凤凰古城的整体都将是一个灾难。

大量生活废水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给古城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的直接原因是居民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就直接流入沱江造成的。在沱江边,游客使用过后的床单都是由客栈老板在江边使用木槌来捶的。在游客眼中,这是很富有民族特色的古色古香,却不知游客流通量的增大,使得床单的使用率增高,每天在沱江里清洗的床单带着丰富的泡沫在江水里漂荡。除了满足游客住宿需要,还有游客的吃,鸡鸭鱼肉大部分就在沱江里宰杀清洗,使水质变差。到了晚上,为了满足爱玩浪漫的游客的需求,当地的居民又拿着自己用纸折的河灯出来卖,这些河灯的制作不仅浪费纸,更重要的是还没等装在里面的蜡烛燃烧完,那些质量低劣的纸和蜡烛就会被河水打湿,沉入水底,导致水底躺着许许多多蜡烛的残骸。

[1]2.2古城规划建设落后

在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这里随处可见保留完整的古城楼和城墙,不受破坏的民间集会场所以及其他古建筑。而在旅游开发中对于这样的古街、古建筑保护,要有一个整体保护的思想。重点恢复街巷和古建筑的传统环境与风貌,包括空间形态、建筑群体环境、历史建筑和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居民风俗。[2]

这些古街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留下的历史财富,而古城旅游开发至今存在着各种不符合规划的做法,这使整条古街的格局和面貌都受到较大的冲击。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也逐渐富裕起来,对于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对原来的老房子进行修建、扩建甚至将原来的房子推到重建。新生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堆建的现在风格楼房,而这些后起之秀与正条古街甚至是整个古城的风格格格不入,正逐步摧毁这美丽的古城;另外,众多现代化生活设施使古民居只有其表, 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内涵却随着改造改建而不复存在。的确,古城里有很多建筑物都是木制的,年代久了容易腐朽,而凤凰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潮湿多雨,更不利于木制材料的保存。年代久的建筑物需要定期翻修,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移花接木”的形式,将一些没有历史价值或不可修复的古建筑的部件拆下并保存起来。凤凰古城以吊脚楼闻名,而虽然有些建筑形制不一样,但是组成构建却基本一致。定期翻修时,可以将用其他建筑拆卸下来的部件替换。这样既修缮了建筑物本身,同时又不破坏其历史价值。

2.3市政交通的不合理规划

伴随着常吉高速公路以及湖南省内多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据凤凰县交通部门统计,逢旅游黄金周期问有近6500余辆驾次的自驾车停满县政府、民俗园、栗湾等4个主要停车场,以致不得不在凤凰路、建设路、桔园路、南华路等主要街道增设临时停车区。承载着旅游者的交通工具蜂拥而至,这些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毒尾气、扬弃尘埃;景区内的宾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再加上古城区的寺庙内常年焚烧香纸等,常使古城旅游景区内烟雾缭绕,灰尘满天,空气污浊不堪。风凰县的地理结构为典型的山区、谷地构造,所以这些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受阻,导致空气污染加重。

2.4高度的商业化

旅游业的兴起,使人们尝到经济利益的甜头,促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发展商业,在沿江的好地段,酒吧一条街在夜夜笙歌,原本清净的地方每天晚上12点过后仍是热闹非凡。大量的游客来到古城观赏,使得古城喧嚣吵闹,使原本安静的小镇受到噪音的严重污染。出于商业需要,林立的广告牌、缤纷的霓虹灯已成为凤凰司空见惯的景象。在沿江两岸,家家户户悬挂着红灯笼,更有甚者在屋顶围墙装满霓虹灯,给人看到古城“五光十色”、“夜色斑斓”的景象。然而,由于产品质量不佳和缺乏及时维护,广告褪色和剥落,不免大煞风景。在古城区内过多的广告和霓虹灯,不仅遮挡了观赏视线,强烈的色彩刺激也加速视觉疲劳,在凤凰古城,这种“视觉污染”更会对旅游效果形成直接损害。

2.5不当的管理

当然,旅游环境问题是多来源的。旅游管理者的管理缺少前瞻性,体制不全,法规缺乏,资金不足,旅游经营者在面对利益面前追逐短期利益,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欠缺,当地居民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欠缺,未从旅游活动中受益以及旅游者的行为即期性,对旅游区环境的压力增大都会使凤凰古城受到不小的环境破坏。

3.探索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的有效途径

3.1合理规划

凤凰古城地形十分复杂,总体上呈阶梯状,因此凤凰的建筑基本上都是依山而建,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容易形成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在山体上多植树造林,不仅有利于形成丰富的景观带,同时有利于防洪。因为每年游客的大量聚集,当地的废气物污染也日益严重,同时有利于净化空气,形成一道天然的净化剂。

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形式“吊脚楼”是凤凰古城最典型的一种建筑形式,自然成为凤凰名扬中外的招牌。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监督并禁止居民私自违章搭建并大力宣传,逐步让当地居民形成保护古城的意识。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量不断增多,适当的修、建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时可以将古城规划成新、旧两个区域。在老城区,毋庸置疑以保护为主,修缮为辅,并限制商贩的数量,还是以原有居民居家生活为主,保证以古建筑和古街巷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完整性和民俗风情的延续性。在新城区,可以适当兴建一些建筑物,虽然是新生物但还是要保持古城原有的风格。同时现代商业也可以集中在新区发展,这样形成观赏为主和购物为主的两大游览主题,既可以减少对古城的破坏也可以尽兴的游玩。

3.2适当控制游客数量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而旅游也普遍成为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旅游的人日益增多,凤凰古城的游客也一直处于超饱和的状态。不仅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游人游玩带来了许多垃圾和废弃物,当地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原来清澈见底的沱江也污染严重。政府和旅游公司不应只图眼前蝇头小利而不顾古城未来的发展,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限制源源不断的游客量,从而限定对古城的破坏度。

3.3强化景区管理

凤凰县旅游产业在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利益的驱动下, 众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 组建各种各样的旅游股份公司, 特别一些旅游景区, 在引入社会资金后, 成为股份制经营模式。而这些公司都是以营利为第一目的,景区的管理机构都处于绝对的弱势。而各股份公司出于投资收益的迫切需求, 难免出台一些急功近利的措施, 从长远来看, 这种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行为将给景区景观带来破坏。特别是对于凤凰古城这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 一旦遭到破坏, 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应制定一个长期的计划,分权管理。政府不应急于求利,把古城全权委托旅游公司,外来的旅游公司只以营利为目的,而这也不是他们从小生长的故土,并没有太多的感情,所以在管理和保护方面绝对的欠缺。政府应和旅游公司分权管理,相互协助共利,同时相互监督,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古城旅游业。

加强监管, 协调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是凤凰旅游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发展是为了提升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当古城遭到破坏,他们不仅得不到幸福同时还是他们的一大损失。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整体考虑古城的旅游开发。要坚持短期利益让位于长期利益的原则, 古城的旅游开发, 都应该是在古城的文化遗产受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既不能为了获得更大经济利益而胡乱改动古城面貌, 处另好新旧建筑的冲突, 处理好古城保护与人民生活需要的冲突, 使古城得以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存续。[3]4.提倡乐活游的旅游方式

4.1乐活游的概念

“乐活”即“LOHAS”,是“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的缩写,意为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乐活旅游是一种以乐活生活方式为基础,高度生活化的旅游消费现象。人们通过对这些旅游产品的选择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这种消费现象突出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本身的健康生存,突出了消费过程的低影响、少消耗或者无消耗、有益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实现了旅游过程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景互换而获得了社会的迅速接受和广泛认同。

4.2乐活族旅游的消费理念

乐活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绿色消费群,其形象越来越清晰。乐活族在消费过程中身体力行,主动购买绿色产品,并主动寻找有关绿色产品方面的信息,加深对绿色产品的认识。绿色消费成为他们的身份象征,也是他们表达生态理念的主要途径。乐活族不仅仅是注重自身生活的环保, 而且关注地球的环保。乐活族人透过乐观健康的绿色生活, 倡导以下生活理念: 亲近自然, 注重环保;关爱社会, 分享乐活;身心健康, 有机生活。因此,乐活族在旅游中相对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旅游方式,乐活旅游者更注重旅游本身的质量和深度式的旅游体验:乐活旅游者可以自主安排旅游行程,选择出游方式,根据个人喜好游览景点;通过深度式的旅游体验,追求刺激,寻求身心的平衡,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携同同事、朋友或家人作短途的旅行,享受休闲化的旅游体验,释放工作的压力。

4.3凤凰古城在生态文明视阈下可为乐活族提供的旅游规划

凤凰古城位于湘西黄金旅游线上,对于凤凰古城乐活游的规划,必须使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交相辉映。因此必须在严格细致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吃、住、行、游、购、娱、管、服”八大要素协调配套的旅游产业格局,制定旅游发展策略,并且要融入乐活游的理念。

首先,乐活族钟情于深度式的旅游体验,凤凰古城可以向游客提供“农业旅游”体验,旅游者可以选择“苦旅”的方式来完成体验, 以充分体验旅游的乐趣,同时使其参与到旅游景区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获取对“回归土地”全新的诠释。

其次,乐活族乐于寻求自然和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凤凰古城可以提供无碳或低碳的旅游交通工具、有机旅游餐饮和“零距离”接触自然的另类居所等。在凤凰古城实施“无发动机”的游览活动,所选道路和水上路线不仅要开发成熟,设施完善,而且需要具备当地特色,可将旅游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降至最低。

另外,乐活族注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凤凰古城可以为游客进行分组,使来自各个城市的游客有充分的交流的机会,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为每项活动配备经验丰富的翻译和导游,以帮助旅行者对当地环境的学习和认识,除此以外还可同时也要控制每一个导游和翻译所带游客数量,使每个游客都能够有良好的体验。

4.4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乐活游存在的必要性

其一,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乐活游意在健康和可持续的旅游消费现象,与生态文明建设方向相同,必将成为今后旅游的新模式。

其二,如今乐活成为时代趋势时,在欧美四个人中有一个人是乐活族,仅在美国就有40%的成人,约8千万人乐活族。中国有3000万精准,1亿准乐活族。若能在像凤凰古城这样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旅游景区提倡乐活游的旅游方式,无疑对生态的保护和游客的旅游体验都将是有利的。乐活理念融入旅游业,就是倡导旅游者关注并保护所到之处的自然环境,尊重、体验当地的文化风俗并为保护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发展经济最终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指数, 而不是短期内的政府官员政绩,如果凤凰人民祖辈生活的古城遭到破坏, 这不仅不能使古城人民幸福, 更将是所有喜欢凤凰古城人的损失。我们致力于处理好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提倡乐活游,并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主旋律,将“乐活理念”渗透到让凤凰古城的旅游开发中,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 熊 焱.凤凰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4):22.[2] 邹统钎.古城、古镇与古村旅游开发景点案例 [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5.[3] 徐 波.“长河漂泊古朴意, 边城泛化凤凰魂”—— 湘西凤凰古城有机保护原则的建立与实施 [D].天津: 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第四篇: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广东民间舞蹈形态论略

岭南文化视域下的广东民间舞蹈形态论略

[摘 要]岭南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主要以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其地域文化在动作、姿态、音乐、意境、色泽等方面赋予本土舞蹈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形态,造就了一方独特的舞蹈文化。

[关键词]广府文化 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 岭南文化 民间舞蹈

岭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地区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岭南舞蹈在大中华舞蹈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传承和发展,深受岭南文化的浸润与滋养。

一、广府文化视域下的本土民间舞蹈

广府文化中的饮食文化极具特色。广府饮食文化绵延流长,积淀深厚,形成不可替代的饮食趣味与审美意蕴。在广府本土舞蹈的创编中,以广府美食作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舞蹈作品《老火靓汤》就用活泼温情的形式,呈现了这道广东美食的加工过程;而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中的压轴篇章就是以饮食文化为主打的《大吃一顿》,将广州的茶楼饭肆搬上舞台,演员们手执筷子与茶杯敲击扣响,高呼“上梅菜扣肉”,将舞剧推向高潮。

广府文化中的建筑文化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以 “西关大屋”与“骑楼”最具风情。“西关大屋”汲取了中原园林建筑和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精华,又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是在清朝兴起的,其特点是矮脚吊扇门、趟栊、大门扇,根据广州的气候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如《岭南行走》、《骑楼晚风》等作品,以广府建筑为背景,静静地讲述着一个遥远又亲切的故事。

广府音乐源自粤剧的过场音乐,也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地方音乐,更重要的是广东音乐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特殊的艺术魅力,其悠扬、婉转的乐声给人以愉快和美好的感觉。以广府音乐为背景音乐的舞蹈,情感中亦会融入婉悦、愉快之绪。

二、潮汕文化视域下的本土舞蹈

广东潮汕地区背山临海,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独树一帜。茶文化是潮汕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部分。在潮汕地区,饮茶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潮汕工夫茶道可以归结为和(祥和的气氛)、爱(爱心的表现)、精(精美的茶具和精巧的手工)、洁(高洁的品性)、思(启智益思)共五个字。因此在舞蹈中亦会融入能表达这五种精神的情感与舞蹈情节。舞蹈作品《潮汕那壶茶》、《功夫茶》、《擂咸茶》等,都是茶文化舞蹈的代表作。

此外,潮汕音乐是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曲调高古典雅,旋律婉约多姿,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港澳和东南亚。在舞蹈应用中也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民间文学、潮剧、工艺美术、宗教文化等发展,丰富了潮汕文化,也给当地舞蹈创作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舞蹈题材。动物或图腾也是舞蹈创作的元素,有《蜈蚣舞》、《双咬鹅舞》、《布马舞》、《鳌鱼舞》等,如《蜈蚣舞》由对造型艺术素有研究的建筑嵌瓷师傅陈成锦制作而成,制作20米长的大蜈蚣躯壳,石文勇协助设计舞蹈动作,在伴奏乐声中,表演各种舞蹈动作,爬行蠕动出场模仿真蜈蚣的神态和习性。潮汕文化中颇多美好的故事传说,《战鼓舞》、《舞九鳄》、《钱鼓舞》等以此舞蹈的题材,以纪念和歌颂这些美好故事中的人物和精神。

三、客家文化视域下的本土舞蹈

客家 原是中原汉人,出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五次南迁。由此看出客家人有很强大的团结精神与向心力。在舞剧《大围屋》中得以体现出来:从《梁塌了》、《立柱了》、《山醒了》、《烛红了》到《歌哑了》、《灯亮了》、《龙腾了》,一个个富有诗意的舞蹈段落巧妙衔接在一起,通过对发生在主人公雪娘、梅子、天树之间的爱情纠葛和慨然大义的舞蹈化描述,聚焦于大山围屋中一户移民家族所经历的几代悲欢离合,展现了客家人千年流转、万里迁徙的浩荡历程,把客家人身上的民族精魂表达得淋漓尽致。

客家建筑土围子,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纵横,社会动荡不安,大户人家为保住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在客家舞《土楼神韵》中,共分为《荜路蓝缕》、《硕斧开天》、《客家灵秀》和《四海流芳》四个篇章,都是以福建土楼风貌为背景,浓浓的客家风情,反映客家先民扎根闽西山区建造土楼、奋力拚搏、艰苦创业的如歌岁月,引起深深的回忆。

四、岭南民间舞蹈形态特征

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三大支流,其文化各有特色,亦有共同之处。其舞蹈在岭南文化的影响下,亦有相同之处:

1.姿态巧:岭南舞蹈中人物的姿态动作总是轻柔灵巧的,聪明伶俐,正义善良。如舞蹈作品《西关小姐》中,人物形象娇俏活泼,婀娜多姿,动作轻柔细腻。表现潮汕文化的《水乡晨韵》中描绘的是妙龄姑娘们在海边嬉戏的美丽动感画面,动作活泼俏皮,却不失妙龄女子的纯真稚气与灵气。《稻草香》中,多以模仿客家人在农作物劳动之时的动作,把劳动时的动作,通过模仿,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态轻巧灵活,一群客家妹子怀着愉悦的心情劳作田间,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与美感。

2.音乐轻:岭南舞蹈背景音乐一般比较悠美、轻快、积极向上。无论是《西关小姐》、《雨打芭蕉》、《客家风情》、《彩云追月》等的音乐都是较为悠美、轻快、昂扬的。更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三大支流文化中,都有各自明显的语言特点:广府有粤语、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舞蹈背景音乐也会用到方言歌词,音乐中加上语言的??唱,??唱也一般比较轻快,如畲族舞蹈《金稞红酿》中,舞蹈后半部分加上了酿酒时表达美好愿望的念词,再加上轻快的音乐,更能渲染气氛。

3.意境美:岭南舞蹈的幽美意境:小桥流水,缕缕炊烟,水流潺潺,人儿善,情儿长。岭南,是一个温柔的地方,好山好水好风光,低头见水,抬头见山,抹抹绿色在此方。

舞蹈作品《雨打芭蕉》中,姑娘手中拿着的片片芭蕉叶,似乎细雨轻打着芭蕉叶,正和这些姑娘们嬉戏。江南独特的绵绵细雨,轻拂手中绿绿的芭蕉叶,享受细雨如丝,轻打芭蕉的美妙。而在作品《西关小姐》中,舞者们手持宫扇嬉戏,尽显活泼开朗,转而宫扇又变为镜子,对镜梳妆,体现西关小姐重视仪容,风姿绰约。更有作品《西关风情》中西关大屋,虽然只是一个静物,但却带着厚重的历史沉淀的岁月痕迹,向观者慢慢地诉说着那逝去的往事,像一首歌悠远而沉静,耐人寻味。

4.色泽暖:岭南舞蹈在整体色调的把握上,以暖色为主。无论是服饰、头饰、道具等,大都用暖色调呈现温情雅致的风格。岭南地区,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凄凄,都是一种地域特色,一些小情小调,小伤小感,小愉小悦,都能烘托出岭南人的生活方式。《潮汕那壶茶》、《请茶》、《习?粤》中,姑娘们的服饰都是暖色调的,青、红、蓝、绿等,《雨打芭蕉》、《水乡晨韵》中的道具也属暖色调,皆诠释出岭南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幸福祥和的生活状态。

5.故事淳:岭南舞蹈的作品剧情质朴、淳厚、生活化,却非常深刻。比如舞蹈《摇啊摇》表现一对在水上靠摇橹讨生活的父女,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摹,展示出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父亲靠摇橹养育了女儿,而长大成人的女儿继续摇橹养活着自己的父亲。寻常的生活,酿出醇香的生活美酒,甘洌澄澈,道出了生活的本质。水边生活似乎是岭南生活的一个主要形式,创作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生活场景,通过富有风格化的动作动态语言,挖掘出了主人公内心的美好世界,呈现了一副古雅敦厚的生活图景。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岭南有独特的地域坏境及文化氛围,造就出独特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岭南舞蹈发展的土壤,两者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在岭南舞蹈中可以透视岭南文化的特色,在岭南文化中可以孕育岭南舞蹈作品,岭南文化为岭南舞蹈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广阔的题材,岭南民间舞蹈用独有的艺术形式将岭南文化视觉化,并将其继承、发展、传播。(责任编辑:晓芳)

第五篇: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常态”视域下依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在APEC会议上总书记重提“新常态”概念,向世界表明,中国有信心适应未来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并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让“APEC蓝”成为一种新常态持久光顾北京、覆盖华夏。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环节的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凸显其战略位置,表明我党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实践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产物,其必然将超越和替代工业文明。人类文明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期,加快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刻不容缓。昭平县将运用“新常态”的视域,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法治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这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只有通过最严格的法律制度的执行,才能为昭平的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昭平”:昭平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昭平地处桂江中游,是一座山水资源富集的山城。这里的茫茫林海,筑就了一道道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这里的葳蕤绿地,勾勒出了一幅幅景色宜人的优美画卷;这里的绿水飞瀑,奏响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清脆乐章。这座因绿而美丽的林邑之城,一处因绿而饱含灵气的生态热土,一方因绿而充满活力的宜居家园,宛若一颗绿色的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西东部这片神奇秀美的贺州大地上。

昭平的山很青,境内群山叠翠、河流纵横,森林茶园、峡谷云海、流泉飞瀑随处可见。拥有国家级森林保护区七冲原始森林,动植物非常繁茂,种类达170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84.7%,绿化率达98.2%,居广西首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这里的水很绿,桂江在昭平境内总长108公里,江水如青罗玉带,两岸百里竹海青翠欲滴,绿波荡漾之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空气很甜,林区空气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3.5万个以上,在昭平可以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可以沐浴到温煦舒适的阳光,品尝着绿色食品,享受到的是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这里的人很美,昭平民风淳朴,乡亲善良厚道、热情好客,和谐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子孝家和、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氛围非常浓厚。

“生态昭平”:昭平生态文明发展现状

近年来,昭平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有昭平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我们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涵养了水源,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调节气候,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增强了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美化了全县人民的生活环境。县城大气环境质量良好,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内主要河流桂江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水质标准,初步形成了“以山造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以工生财,以财哺林”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昭平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之乡等十多张国家级金字招牌。但昭平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部分企业对发展生态工业存在“生态+工业”这种冠名式的理解,习惯于粗放型生产经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较淡薄,加之发展循环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资金回笼周期长,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部分企业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对发展生态工业支撑能力不足,即使发展起来的生态模式,也还存在循环链条不长、科技含量不足、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由于昭平地理边远、经济欠发达、市场不健全、创新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工业结构主要以林产工业、建筑建材、原材料工业为主,基础原材料工业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高能耗、资源型”工业仍是全县工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从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低,产业的配套程度不高,整个产业体系和内部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是思想观念的束缚。与大多欠发达后发展地区一样,昭平信息比较封闭,在一定程度上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特别是环境危机意识还不够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昭平发展的根本,但部分群众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对新时期价值观的认识还不足,树立生态意识、发展特色经济以及绿色消费观念仍较淡薄。

“法治昭平”:以法治思维推进生态文明

作为一个后发展地区、欠发达县份,昭平县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繁重,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又不能为了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要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质量,又要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要兼顾两者,达到当前发展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生态建设,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最终实现科学发展、突破发展。

(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完善生态制度体系。

一是生态文明决策制度。我们将针对当前昭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生态评价目标体系中,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是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标准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与司法部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四是生态文明考核制度。不能片面强调“GDP”,要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健全生态补偿体系。

一是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性原则,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着眼于长期保护和修复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创建生态补偿的政策平台。结合昭平河流多、森林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出台《关于建立乡镇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河流水库水源水域保护管理办法》《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关于深化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典型地区开展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鼓励。

二是探索多样式补偿方式。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安排就业等措施,对在七冲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贡献的乡镇给予合理补偿。

三是积极拓宽补偿范围。保护生态环境,会使镇财政及村集体经济由于承担生态保护任务而作出牺牲和造成损失。为此,我县将拓宽生态补偿项目范围来弥补产业发展滞后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村补偿和管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日常运行费补助,关闭或外迁污染企业补偿等等。同时通过以生态项目渠道向上级申报补偿资金、定向使用补偿资金的办法,防止乡镇在公共卫生、道路建设等公共事业上建设资金缺口严重,导致移用生态补偿资金现象的发生。

(三)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完善执法机制。

一是严格控制源头污染。进一步加强环保预审力度,对新开工建设的项目严格执行“环评”制度,环评通不过的一律不予审批,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探索实行“环保、工商联动机制”,对县区内餐饮、建筑、娱乐、服务等行业的环保行为作出评价,对存在环保违法行为整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工商部门不予注册和年审,改变“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提高环评执行率。

二是加强环保执法。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环保执法大检查,开展创建清洁通道和遏制污染反弹专项查处行动,依法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关停非法采砂采矿点,加大对林产、造纸、矿产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对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监控管理,确保全县主要工业污染源实现了达标排放。充分结合“清洁城镇乡村、建设美丽昭平”活动,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土壤、养殖业污染防治为重点,建设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对未按要求执行的乡镇和村屯,坚决给予处罚。

三是加强环保监管。实行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全县管辖的区域划分为林产企业、重点企业和一般企业三级网格,并明确每级网格监管责任人、监管目标和工作任务。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着重对林产、矿产、化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开展互查工作,制定现场执法模式、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现场询问模板,实现“三清三到位”,构筑全方位的监管网络。

(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把执政成绩与生态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强化管理、主动宣传教育、实行责任追究等方式,发挥政府在提高法制意识方面的示范作用。二是加强生态保护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要通过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组织,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宣传普及生态环境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在每年的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在县电视台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系列专题讲座,并对全县生态建设的情况进行及时报道,使之成为全县人民关注的热点。三是培育和发掘群众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自觉意识。动员群众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义务宣传员,引导建立生态志愿者队伍,营造人人“想环保、议生态、谈建设”的浓厚氛围。四是切实维护群众环境利益。探索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使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根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公益环境不受损害,可以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提起诉讼。

下载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道德生态视域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2012-11-7)(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