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时间:2019-05-15 15: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篇: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

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依法设立的武装性质的执行法律监督任务的司法力量。它既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又是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活动的法定成员。随着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司法警察作为检察系统一支特殊的半军事化武装力量,其任重而道远,作用亦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特点和发展趋势,司法警察必须

专职化,真正建立一支高素质,战斗力强的司法警察队伍。要有效落实的司法警察作用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检警分离,理由如下:

一、有利于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专业性本是检察官的职业特点之一。目前,一些地方对检察官、法警的分类管理意识十分淡薄,“检警混用”、“以警代检”、“以检代警”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根据规定,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应由司法警察执行,而现在有的地方习惯做法还是由检察人员亲历亲为,检察官本身办案力量紧张,却要耗费精力去从事法警业务实行检警分离,把检察官从一些本应由法警承担的辅助性、服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本职工作,才能名符其实,依法切实、有效地履行专属检察官的各项职能。

二、检警分离有利于司法警察职能作用的发挥。司法警察切实承担和履行法警职责,是法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法律对法警最核心的要求。但一些地方的法警往往流于形式,只是一个“空壳”,法警队人员不到位、不集中,无法实现统一培训、统一调度。不能统一培训,法警的素质不能保证,不能统一调度,法警的整体作战能力受到限制,大部分法警从事的是与检察官一样的工作,给人一种司法警察是可有可无的“鸡肋”的印象,“一心二用”,工作很难两全齐美,法警工作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如果实现检警分离可以有效杜绝这种“空壳”式兼职,从而保证法警充分履行职责,正常发挥法警保障职能。

三、检警分离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办案机制。与“侦诉分开”、“捕诉分离”一样,“检警分离”也是检察机关完善内部制约机制的重要体现。如侦查活动中,侦查人员集调查取证、传唤、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搜查、看守、押解等事务于一身,难免疏于防范,滋生一些本应可以避免的违法违纪现象。实现检警分离、各司其职后,则可以从不同的环节强化相互制约,促进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依法建院。

四、检警分离符合检察改革的基本方向。法律监督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检察机关性质的定位,也是检察机关的立身之本。方兴未艾的检察改革,理应始终坚持这一价值取向。检警不分管理模式中的一些不恰当兼职和混用只会导致检察机关人、才、物的内耗和浪费,削弱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发挥,因而背离宪法的定位,背离改革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对其纠偏求正,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这一主题,实现检警分离,将法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构筑于现代化的管理,可以缩短目前检察机关管理与刑诉法、检察官法、司法警察条例规定之间的差距,检警分离是提高法警战斗力的需要,也是由法警工作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法警工作具有技能性、危险性的特点,其法律、业务、体能等综合素质的独特要求与检察官迥然不同,必须实行与检察官不同的管理的使用模式;更为明显的是法警工作实行军事化管理,高度集中是绝对服从的保证,只有将法警从检察官、检察行政中分离出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统一的调度安排,从而充分发挥法警的整体职能作用。因为在检察机关内部,长期以来,检警一体、检警不分的错误观念长期存在,要彻底实现检警分离有相当的难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观念。法警工作不是检察工作整体的重心,并不代表法警工作不重要,正确认识法警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认真克服法警工作无所谓的错误观念,基层院应给予高度重视,把抓法警队伍建设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直接抓,健全组织,配齐人员,配强力量,帮助解决法警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要加大司法警察履行职务细则的宣传力度,明确办案人员的职责,树立“法警代行检察官职责是违法,检察官代行法警职责同样也是违法”的观念,用正确的观念指导检警分离的开展和实施。

二、加强人员配置。由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新的检察官的门坎大大提高,一些基层检察院出现了检察官断档的现象,一些无法通过司法考试的新进人员纷纷加入相对容易进入的司法警察系列,造成了检察官无人而司法警察过剩,在案件多的现实面前,一些司法警察就从事起了检察官的职责。要彻底检警分离,必须从人员的素质抓起,提高检察机关的司法考试通过率,增加检察官的数量;同时提高司法警察的门坎,严格按照司法警察的要求挑选真正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法警系列,把司法警察建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具有整体优势和更强的战斗力队伍。

三、强化制度管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实现检警分离的根本保证,是

推动检警分离的基石。各级检察机关都应当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检察官法》和《司法警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迅速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让检察官依法履行法律监督、公诉、侦查和法律赋于的其它职责;认真执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的有关规定,突出参与、配合、服务、保障办案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好司法警察的“九大职责”,充分

发挥司法警察的保障作用。

四、走职业化道路。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应当职业化,从培养的方向、履行的职责、管理的模式都应当区分开来,具体而言,就是在人员的挑选和后备人员的储存上,检察机关应当根据个人的意愿和条件考虑不同的人员从事不同的职业;根据职业的需求定向培养作为现代检察官要具备的法律知识、检察业务、办案技能和需要熟悉金融、税收、审计、电脑等相关知识;定向培养作为司法警察要具备的参与、配合、服务、保障办案为重点的履行职责的技能和必备的法律知识;在管理上检察官实现文职化管理,而司法警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从而彻底实现检警分离。

第二篇: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内容摘要:社区参与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区参与机制建立是必要的。它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培育市民社会,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的体现。关键词:社区参与

政治和谐

法治和谐

文化和谐

在西方的社区参与理论中,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社区公民治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公民借助于各类非赢利性的组织,在市场和政府之外寻找到了第三种力量,以此来参与到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以及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再西方,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开始积极地参与并作为主人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包括帮助无家可归者、戒除毒品、维护居民健康、介入环境保护、参与公共交通和犯罪预防等管理事务,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3]随着社区公民治理的发展,美国有学者注意到了公民参与的弊端,他们开始建议不要盲目谈论公民参与,而要通过良好的参与途径保证参与的有效。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公民参与运动起步较晚,而社区参与更是伴随着社区的出现,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虽然公民参与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但是真正的公民社会并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到研究公民参与的弊端的时候,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去创造条件,加强引导,让更多的公民有参与的意识。而公民的社区参与,是其走向政治参与的现实途径之一。

和谐社区是社会经济、政治、法治、文化和谐的统一体,是和谐社会的缩影。“一个健康、成熟的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自然、[1]社区与居民良性互动的社区。”而这种良性互动的前提应该是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诸如邻里之间的和睦,居民与物业、居委会或业主委员会,居民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诸多关系是否和谐,是否良性互动,关键在于社区居民的态度。因为“社区建设主体是社区居民,核心是社区参与。”社区居民是冷漠,还是关心社区发展;是消极抑或是暴力解决矛盾,还是积极寻求法律制度内的解决方式;是珍惜权利、漠视义务,还是权责明确„„“居民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决定着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 [2]因此,和谐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参与机制的建立尤显必要,本文着重从政治、法治、文化和谐的角度来分析和谐社区参与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从社会政治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

“如果完全没有政治冲突,政治制度便没有必要存在;如果完全没有社会和谐,[4](p9)政治制度也无从产生”我们的和谐社会首要的应是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不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何谈社会的和谐。而这种保障更多的在政治上体现为制度,正是一个又一个为了公平平等而求助于法律和社会媒体的事件,让我们的政治制度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在冲突中呼唤政治制度,在和谐中诞生了政治制度。由此看来,政治的和谐在于权利的分配,而在这种分配中,人民的民主权利首当其中。“人民当家作主”需要 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公民意识才会养成。在城市中,这种实践越来越依赖于社区。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现代社区的功能,一方面是“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又协助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同时通过有组织地集中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参政议政。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是具备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的社会,是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那么和谐社区也应该是一个能够体现公平和正义,体现民主和法治的社区,和谐社区是政治发展的原动力。在社区中,同样存在着党的领导、政府的行政、居民的自我管理三方的权力分配问题。居委会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行政区划,社区中的成员是平等的,因此,居委会不会拥有强制权力来治理社区,只能通过居民自治来实现。因为许多现实的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却带有很强的行政性,而不能充分体现出居民自治。随着城市社区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居民委员会改革为社区委员会,社区成员通过业主委员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来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

真正的市民社会需要很强的自治,市民的平等决定了管理方式的自治性,而“结社从一开始就是市民社会自我满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形式,是国家之外的次级共同体。” [5](p235)社区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等都属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委员会的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的进驻对社区居民来说都是社区参与的实践,是社区参与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社区参与最明显地体现了城市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这是社区管理的第一步。作为社区管理者,同时也是社区的被管理者,通过民主的形式选举自己的社区管理代言人,从而推进我国的人民城市人民管理。“未来成功而稳定的社区将是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团体,公开的会议、沟通,还有平等的参与,都将成为普遍的社区准则。”

[6](p161)这些社区组织是我国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是培养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的实践,是推进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是一个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过程。社区担负着重要的社区教育功能。美国的约翰·克莱顿·托马斯主张在社区中要有对应的公民学习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怎样证明他们团体的合法性。”“他们必须清楚应该到市政厅的什么部门寻求帮助以及寻求何种帮助。”“他们需要学会怎样游说和谈判” [3](p125)作为自治组织中的社区居民应该清楚自己的意愿如何表达,如何成立合法的社团。随着社区组织自治性的发展,社区参与的制度化,我国的社区组织会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形成国家权力之外的一种合力,从而更好地为公民代言。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我们走向市民社会的必经之途。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的社区参与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他们会更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关心自己的社区事务,关心政府的权力的运用,人们的政治诉求更容易通过自己的自治组织传 递给政府。

二,从社会法治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公民意识,培育市民社会,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单位的身份控制,开始了契约生活,开始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订立必须遵守的协议。这是一种人的解放,一种自由的象征,但契约意识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形成的。比如,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首先想到的是权利,物业公司首先想到的是收费,而不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双方自始就是一对矛盾。矛盾的解决需要双方的努力,其中重要的就是契约意识,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的处理。居民从购房开始就已经订立了一个个的契约,和开发商的契约、和物业公司的契约、和煤气公司、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等,居民在这个过程中订立的契约构成了其生活中的契约链条,简单些说,居民离开这些契约已经无法生存。伴随着这些契约的产生,公民意识就在成长,权利义务关系越来越明确,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也在增强。人们也会逐渐习惯以法的精神来解决问题,让契约不只成为权利义务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形成。

当契约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契约意识、法的精神才可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必然。这种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契约的遵守。为什么要强调非必然性呢?以我国的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能说法律法规多了,人们就会自觉守法吗?很明显不会划等号的。契约意识、法的精神说到底就是公民意识,在社区中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宣传、动员,需要有效途径的建立,让公民通过实践逐渐增强公民意识。法治的和谐要达到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法成为社会和谐的一道真正的保护屏障,让法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社区和谐离不开人们的法治意识,离不开立法、执法、守法的和谐,这是一条坚固的锁链。社区居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公民社会才可能造就。

靠法治来解决矛盾是和谐社区应有之义。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和谐社会同样充满矛盾,但与**、专制的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是更理性、充满理智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特色和优点在于,它能够及时而公正地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7](p7)社区中的矛盾一方或双方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很多通过社区居委会或邻居的调解而化解,社区居民和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的政府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可能会激化。以一个已经建成的居民小区来看,矛盾激化比较多的体现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在业主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占的比例更高,而且通过法律救助解决的居多,在2003 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为了审理物业管理纠纷专门作出了意见规定,物业管理纠纷是指居住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因物业管理行为发生的民事纠纷。物业管理纠纷很明显是委托合同中的聘用与被聘用、委托与被委托的法律关系,业主与开发商之间同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业主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则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了。不管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关系,不管是通过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对于单个的社区居民来说,他们的力量是 弱小的。解决矛盾的途径很多,但是必须合法、公正、合理。有了参与管理意识的居民认识到在社区管理中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管理对象,明确自己是权利义务的集合体,才会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主动履行义务。作为公民个人认识到权利义务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减少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成为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砝码,促使物业管理公司也要依合同管理,从而使社区步入一个良性循环。

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可以说是业主维权之基础。业主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的现实途径,确实体现了居民充分参与管理的自治,但据调查,在现代社区中,业主委员会却是难产的。在社区中参与管理的退休人员居多,上班族工作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社区的管理,除非触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但业主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从另外的角度看,它是一个为居民维权的组织,是为百姓代言的组织。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去和物业公司这样的企业对抗明显优于个人和企业对抗;业主委员会作为百姓的代言者,当百姓和行政机关发生矛盾时,业主委员会的意见更容易被行政机关采纳。业主积极参与到业主委员会的选举中,实际上体现的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当物业管理等纠纷发生时,业主可以通过业主委员会寻求法律的救济,从而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社区参与机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问题应该是社区矫治。社区矫治是一个法律问题,但同时更是一个社区问题。在我国,社区矫治发展步伐缓慢,与我国的刑法适用模式和社会的传统认识密切相关。从立法和谐的角度来说,我们呼唤社区矫治的发展,同时也希望配套的社区矫治的相关法律出台。犯罪分子在社区接受再教育,对每一个社会人来说是一种警示,起到了社区教育的功能,教育更多的人遵法守法,不要触犯刑律。同时,作为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创设环境,树立正确的认识,帮助矫治对象更好地生活、工作,营建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社区矫治需要社区组织的参与,需要每个社区居民的参与,从而培养社区居民的法治意识。

在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中,权利和义务同生,利益和矛盾同在,要让社区真正和谐,居民必须积极参与,享受权利,履行义务,获得利益,化解矛盾。以物业管理公司进驻小区为例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基于业主大会以合同形式的授权对小区的物业进行管理,从而获取一定的报酬。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是委托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方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健身器材安装好了,居民在享受利益的同时,还要尽到爱护的义务,一旦出现问题,物业公司要及时负责管理维修。不管是对于居民还是物业公司来说,双方都是一种积极的参与,没有推卸责任,没有漠视。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要为社区居民创造更有效的管理社区的途径,比如社区组织的建立,这需要的不仅是物业的管理、居委会的动员,同时更重要的是居民的参与。应该说,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和谐的社区是以个人的自由为基础的,而自由只能用公正来限制,只有把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的公正秩序,才可能是和谐的社区。社区参与机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社区的自我治理功能,造就一代代合格的公民,为公民社会的形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石。

三、从社会文化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公民参与意识“展现着公民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双重组织生活中的个性与共性,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根本上呈现的是一种主体自由自觉的现代文化。” [5](p177)

社区拥有一定的规模,包括土地和人口,这是人们生存的必备地域空间。在这个范围之内人们逐渐形成了邻里关系,社区的凝聚力、居民的归属感通过社区参与日益增进。社区中可能有不同的民族,甚至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人们参与社区活动,遵守公共秩序,求同存异,形成的是一种社区文化的内涵,达到社区的和谐、自治,从而为全体居民营造一种舒适的精神空间。“参与同时还意味着融合。成功的社区将不仅拥有实体场所,还为社区中的不同种族、信仰,以及意见而准备了足够的精神空间” [6](p161)这就是和谐社区的和谐文化所起到的作用。“在一种经济体和政治体形成以后,文化的和谐起着重要的维持作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作为社会和谐的最深层次,往往发挥着隐性的规范功能。” [8](p17)从社会文化和谐的角度来说,社区文化既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多元文化,也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街道办事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社区的文化宣传中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从宣传栏中的报纸、从社区的板报以及社区网络上都能感觉到。同时,一些亚文化毕竟也有一定的市场,诸如西方节日在中国的盛行便是一种体现。每一个社区人都有权利参与社区的管理,由此看来,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必然体现的是文化的和谐,是个性与共性,是自由与责任,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一种现代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在社区中的真正体现就是社区参与的有效机制的形成,社区的文化是更有包容性和张性的体现,尤其体现了社区居民的自由和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利益,现代的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治,现代的西方文化更强调法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上而下的统治,现代西方文化更强调自下而上的治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臣民的服从意识,现代西方文化更强调公民的创新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遭遇到西方文化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社区参与尊重每个社区居民的权利,培养的是公民意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的过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恰恰是一个居民成长的过程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应该说社区文化的和谐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社区的文化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基础,文化和谐造就了人们之间和谐的邻里关系以及社区精神,从而促进了社区参与;社区参与的发展使社区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因此,从文化和谐的角度看,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必要的。

“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懂得如何运用规则的公正之人,而不单是制定一系列行为规范去约束公民的活动。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而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能力则需要自主的实践和普遍的教育。” [7](p7)社区参与机制是 为居民创造自主实践的机会,通过社区精神的培养,使社区居民有自由自觉的意识,将权利和义务、自由和责任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过文化活动这个媒介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联系起来,……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了社区的文明程度,营造了广大居民守望相助的人际氛围与和谐共处的人文环境。” [9]每个公民都肩负着一种责任,都有权利和义务去参与社区的教育,既教育自己,也教育他人,通过社区参与提升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社区文化的和谐。

和谐社区参与的有效机制的建立是培养社区公民参与意识的现实途径,这种参与意识和社会政治的和谐、法治的和谐、文化的和谐息息相关。社会的和谐最基本的落脚点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和谐,而社区是其生活的重要的实体场所和精神空间。社区居民能自觉地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分享社区为其带来的利益,包括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大家各得其所,一个个和谐的社区诞生了,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高国春·营造社区和谐·人民日报 [N] ·20050530第1版

[2]侯玉兰·加强社区党建,促进社区参与·人民日报 [N] ·20010607第9版 [3]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前言第10页译注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孙柏瑛等译·2005年1月

[4]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5]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M]·商务印书馆·2002年2月

[6](美)德鲁克基金会主编·未来的社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魏青江等译·2006年1月

[7] 宋希仁 黄显中·和谐社会与公民道德·道德与文明[J]· 2005年第2期 [8] 乔耀章 姚尚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J]· 2005第3期

[9] 邓伟志 张雄 · 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社区建设———上海市浦东新区塘桥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调查与思考)·人民日报 [N] ·20060117第14版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FOR ESTABLISHING MECHANISM OF COMPATIBL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NG SHANQI

Abstract: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of building the compatible community.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The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practice of pushing forward the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cultivating citizen awareness and civic society as well as governing the country with law, is the collision and hybrid betwe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ultur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 culture that is free and self-knowledge for the subject.Key word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political harmony;law harmony;culture harmony

第三篇: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

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实现途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指出,合规与银行内部的每一位员工都相关, 应被视为银行经营活动的组成部分。银监会《合规指引》指出: “商业银行应加强合规文化建设,并将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银行事业的成长离不开合规经营,更是与防控金融风险相伴。而农业银行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将为农行经营理念和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保证,也使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现长治久安的工作局面成为了可能。

一、新形势下农业银行必须培育合规文化。

1、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主动适应外部监管新要求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依法治理的进程明显加快,国家法律体系、法治环境日趋完善,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日趋规范、全面、严格。因此,农业银行必须建立一整套有效地管理各类风险的职业行为规范和方法,自觉地在其内部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

2、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上市后的迫切需要。从国际银行业发展规律看,合规管理是实施有效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上市之后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加速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合规文化,围绕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3、培育合规文化是农业银行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需要。当前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深、利益冲突的不断加剧,农业银行仅靠自身原有的制度已力不从心,因此,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实现银行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的有效互动,并以此促进农业银行从整体上优化流程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实现稳健经营,实现由制度管人到文化管人的转变是有效控制风险的重中之重。

二、农业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的现实途径选择

1、制度建立应充分体现流程控制。一要建立“制度的制度”。制度是人们相互的约定,制度的制定过程要体现流程控制,没有可操作性和流程控制的制度不能成为制度。农业银行要改变目前规章制度的制定模式,可聘请外部专业机构,发动各业务条线共同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实现员工手册化、标准化作业。二要避免制度的“破窗效应”。根据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理论”,当违规发生时,管理者要及时在业务政策、行为手册和操作程序上进行适当的改进,以避免任何类似违规事件像“破窗”一样重复发生。通过定期测试等工作,主动维护、强化事前预警和控制。进一步建立制度流程的后评价制度,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

2、流程再造应突出合规文化。农业银行在完成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过程中,要不断强化以“合规文化”为导向的内控体系建设。一是要对现有业务品种进行科学的分类。二是业务部门应打破原有的部门界限,“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对现有的操作规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按业务品种制作“活页式”《业务操作指南》或《操作手册》,提供给不同层次的操作人员使用,并确保实用性和可操

作性。三是要在明确业务品种、梳理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明确业务流程中的风险控制要点,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优化。要加快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风险因素融入全面质量管理过程。

3、制度执行应营造“热炉效应”。“热炉法则”源自于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原则,认为有人在工作中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像去碰一个烧红的火炉,一定要让他受到烫伤的惩罚。通过加大惩戒力度,特别是对管理者违规的惩戒,及时有效制止违规操作,提高执行力,并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文化”予以渗透,是实现有效的全面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国外银行合规管理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违规成本高。

4、沟通应建立畅通的渠道。合规机制建设和合规文化的渗透,能为银行的业务管理垂直化和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提供必要的合规支撑,尤其是业务垂直化管理后的报告路线以及报告路线所涉及各方面的责任界定必须清晰,接受报告各方的责任必须予以明确,否则拿到报告的人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合规风险管理就不可能有效。农业银行应在合规政策中明确不同层次和条线的沟通渠道,制定并执行符合合规要求的沟通计划,明确管理内部报告流程,以确保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并建立管理报告核证流程。

个人金融部

2010-9-21

第四篇:作业:论网络伦理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论网络伦理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正在以巨大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在网络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诸多社会伦理问题,本文将从网络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指出网络伦理构建的必要性,并针对网络伦理问题从技术、管理、道德、法律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伦理 必要性 实现途径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交往方式出现了变化,而且它还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正以“飞速”或是“指数式”的增长覆盖整个地球,网民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然而,随着网络为人们所熟知和使用,它在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极大促进与诸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如隐私权侵犯、网络虚假信息横流、网络色情信息泛滥等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

一、网络伦理的必要性

对网络伦理缺失所引发的网络虚拟型社会的失范和秩序问题,人们往往更多地或强调个人良心自律,或诉诸法律强制实行技术监督。然而由于行为主体需求价值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所致的行为的不确定性,以致于确定行为基准的法律、技术规则总有力不从心、防不胜防之时,而良心自律更是一个自由意志把持的领域。所以,当前网络伦理的构建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一,网络伦理的建构可以为网络主体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道德行为准则,从而促成他们在网络社会中加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到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应严格要求自己,对网络社会环境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应做到自律。

第二,网络伦理的构建正好弥补了传统社会伦理的不足,从而就可以减少由于网络伦理的缺失所带来的网络伦理的失范,如制造谎言、侵入他人信息系统、发送垃圾邮件、侵犯隐私与知识产权、网上洗钱、网络诈骗等。我们应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基础上,借鉴传统现实社会道德的成果与经验,建立起适应网络伦理关系要求的伦理观。

第三,网络伦理的构建可以对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执法难度又很大的网络社会通过道德上的弥补,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提高人们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自觉性。

二、网络伦理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面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伦理问题,不能任其自由地扩展,必须对其进行治理和控制,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1.技术层面治理。网络社会的发生发展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技术手段无疑是实现网络伦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和控制,为网络社会提供第一道屏障。因而要治理网络伦理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开发建立安全的计算机

系统,尽量完善技术本身。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是防火墙、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等。例如: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提供者提供的内容加以审查;在网络站点对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用户无法接触;对需要保护的信息进行加密,以防泄露;对某些特殊局域网加强访问控制,防止侵害;对人们的网络行为进行登记,使人们的网上行为有踪迹可寻,等等。为了确保网络安全,国外一些政府机关和公司企业,纷纷利用黑客技术对自己的系统安全性、技术安全性进行测试,找出漏洞,从而尽快修补、改进,进一步完善系统技术的安全性。

2.管理层面治理。诚然,在技术层面上解决网络伦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在网络的管理上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同样重要。安全技术是控制网络伦理问题的一种手段,要让技术发挥应有的作用,必然要有适当的管理程序的支持。如果说技术层面的支持是网络安全的构筑材料,那么网络的管理层面就是真正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只有将有效的安全管理至始至终贯彻落实于网络建设的方方面面,网络安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所保证。具体说就是:建设网络安全管理机构并明确责任;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使网络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加强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网络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并进行网络安全培训和教育。只有这样,网络安全的管理才能实现,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和避免网络伦理问题产生的作用。

3.道德层面治理。每个“网民”必须认识到,要想在网络社会中受益,就必须遵守网络社会的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同时还应考虑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要认识到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根本一致,是我们在网络社会立身处世的根本,从而能够自立规范,身体力行,在实践中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第二,实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是“从我做起”。只有建立了积极向上的高尚道德人格,才会有一种严肃负责的态度,并通过道德实践培养起独立自觉的判断、选择能力,从而自觉遵守、维护网络社会的伦理规范。

4.法律层面治理。法律治理是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强制性地保障网络安全运行的一种手段。我国公安部1997年12月颁布的《计算机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宣传封建迷信、淫秽、色情等信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泄漏国家机密,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尽管我国有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使我国网络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向着法制化与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总之,网络伦理的实现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网络伦理实现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将网络技术发展与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道德成为网络社会文明最坚实的依托,以保证网络的生态和谐,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洁 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期刊论文]2010(4)

[2] 李娟,吕世臣论网络伦理的构建[H].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百度网,网络伦理简介,http://baike.baidu.com/view/2126548.htm

第五篇: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检委会规范化建设

建立“四项机制” 强化检委会规范化建设

今年以来,河南省方城县检察院以开展“检委会工作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以“四项机制”为抓手,强化检委会规范化建设,使检委会委员的议事议案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建立涉检信访风险评估机制。该院针对近年来方城县域信访案件高发的形势,对提请上会的近20起拟在检察机关改变强制措施或终结诉讼的案件,要求案件承办人在提请检委会报告中对是否有涉检信访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界定风险的等级。

二是建立检委会委员跟庭考评机制。该院建立了检委会委员跟庭考评机制,通过庭后组织座谈会,帮助公诉人总结庭审中的得失,进一步开拓公诉人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公诉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庭后总结,扬长补短,查找不足,可以有效提高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

三是建立检委会评查案件机制。该院检委办每季度对全院所有业务科室办结的案件按一定比例抽取评查,随同案卷一起发给检委会委员。每位委员结合评查表,从实体、程序、引用法律条文、法律文书制作、卷宗装订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定。评查结束后,召开案件点评会,每名检委会委员将自己审查的案卷进行点评。

四是建立检委会工作信息化机制。该院制定了《方城县人民检察院利用多媒体召开检委会会议的若干规定》,要求凡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事件,原则上都要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通过直观、形象、有条理的多媒体演示,使检委会委员最大限度地了解案件全貌,提高检委会的议事质量和效率。

下载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建立检警分离机制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立“全警消防”工作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全警消防”工作机制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警消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消防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依......

    关于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途径的思考

    关于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途径的思考 二〇一八年一月 关于建立不能腐的防范机制途径的思考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为社会大众所深恶痛绝。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

    破解四个难题实现四个转变建立五项机制(5篇)

    破解四个难题实现四个转变建立五项机制 市财政局创新活动载体部署学习实践活动发布:xuguoyun3月20日上午,市财政局及时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全面动员部署......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当前,“以德治国”的思想深得人心,为全党全社会所普遍赞同。同样,在我们电信企业,也应“以德治企”,促进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4773字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4773字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当前,“以德治国”的思想深得人心,为全党全社会所普遍赞同。同样,在我们电信企......

    常德交警:建立涉警舆情控制机制 促进队伍建设健康发展(5篇)

    常德交警:建立涉警舆情控制机制 促进队伍建设健康发展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交警队伍建设健康发展,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常德公安交警直属......

    建立企检共建机制 强化合力监管预防(范文大全)

    建立企检共建机制 强化合力监管预防 企检共建活动是大力弘扬和倡导企业廉洁文化,培育廉洁典型,确保工程项目“资金安全、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目标实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浅谈电信企业以德治企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共5篇]

    当前,“以德治国”的思想深得人心,为全党全社会所普遍赞同。同样,在我们电信企业,也应“以德治企”,促进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现阶段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