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最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__________________定义:__________线平行平行线及其判定判定1 :同位角相等,两直平行线的判定线平行判定2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相交线与平行线直线平行 的两直线平行判定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 的两直线平行命题、定理平移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相交 和平行,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
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与互为邻补角。+= 180°;+= 180°;+= 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90°时,⊥。
a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图2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b 时,====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这样
1图3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图3中,共有对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与是同旁内角。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图4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4所示,如果a∥b,则+= 180°;+= 180°。
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8、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或=或=或=,则a∥b。图5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或=,则a∥b。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如图5所示,如果+= 180°;+= 180°,则a∥b。
判定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a∥b,a∥c,则∥。
9、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由成立,这样的命题叫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 不一定 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真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它可以作为继续推理的依据。
10、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平移后,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形状 和 大小 完全相同。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平移性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①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对应线段相等;③对应角相等。
第六章 实数
【知识点一】实数的分类
1、按定义分类:2.按性质符号分类: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知识点二】实数的相关概念
1.相反数
(1)代数意义: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侧,与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表示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或数轴上,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之和等于0.a、b互为相反数 a+b=0.2.绝对值|a|≥0.
3.倒数(1)0没有倒数(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a、b互为倒数.4.平方根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a(a≥0)的平方根记作.
(2)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a≥0)的算术平方根记作 .
5.立方根
如果x3=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是零.
【知识点三】实数与数轴
数轴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知识点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靠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较大.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两个正数,绝对值较大的那个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无理数的比较大小:
【知识点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几个非零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4.除法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两个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5.乘方与开方
(1)an所表示的意义是n个a相乘,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2)正数和0可以开平方,负数不能开平方;正数、负数和0都可以开立方.
(3)零指数与负指数
【知识点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有效数字: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2.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数用(1≤ <10,n为整数)的形式记数的方法叫科学记数法.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知识网络结构
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
二、知识要点
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
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4、坐标:对于平面内任一点P,过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在x轴,y轴上,对应的数a,b分别叫点P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作P(a,b)。
5、象限: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个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内。
6、各象限点的坐标特点①第一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第三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第四象限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
7、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①x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②x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③y轴正半轴上的点:横坐标0,纵坐标0;④y轴负半轴上的点:横坐
标0,纵坐标0;⑤坐标原点:横坐标0,纵坐标0。(填“>”、“<”或“=”)
8、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 |b|,到y轴的距离是 |a|。
9、对称点的坐标特点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 互为相反数;②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③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互为相反数。
10、点P(2,3)到x轴的距离是; 到y轴的距离是; 点P(2,3)关于x轴对称的点坐标为,;点P(2,3)关于y轴对称的点坐标为(,)。
11、如果两个点的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如果两点的则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如果点P(2,3)、Q(2,6),这两点横坐标相同,则PQ∥y轴,PQ⊥x轴;如果点P(-1,2)、Q(4,2),这两点纵坐标相同,则PQ∥x轴,PQ⊥y轴。
12、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的点的纵坐标相同;平行于轴的直线上的点的横坐标相同;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如果点P(a,b)在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相同,即 a = b ;如果点P(a,b)在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则P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 a = -b。
13、表示一个点(或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一是准确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二是正确写出物体或某地所在的点的坐标。选择的点不同,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也不同,得到的同一个点的坐标也不同。
14、图形的平移可以转化为点的平移。坐标平移规律:①左右平移时,横坐标进行加减,纵坐标不变;②上下平移时,横坐标不变,纵坐标进行加减;③坐标进行加减时,按“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规律进行。如将点P(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将点P(2,3)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再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的点的坐标为(,)。
第八章
一、知识网络
定义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代入法二元一次方程组 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2、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byc(a、b、c为常数,并且a0,b0)。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
3、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使二元一次方程组每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般有一个解。
4、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观察方程组中,是否有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果有,则将它直接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如果没有,则将其中一个方程变形,用含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再将表示出的未知数代入另一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
5、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1)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如果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既不相等又不互为相反数,就用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2)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4)将求出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求出另外一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方程组的解。
6、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方程组中未知数的系数特点,确定先消去哪个未知数;②利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把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与另外两个方程分别组成两组,消去同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关于另外两个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③解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得两个未知数的值;④将这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较简单的一个方程中,求出第三个未知数的值,从而得到原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一、知识网络结构
不等式 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相关概念 不等式的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 性质1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的性质性质2性质3 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实际问题
二、知识要点
1、用表示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号主要包括:、、、2、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这样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①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那么acbc ;
如果ab,那么acbc;如果ab,那么acbc。
②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正数,不等号的方向 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如果ab,c0,那么acbc(或abab);如果ab,c0,那么acbc(或); ccccabab);如果ab,c0,那么acbc(或); cccc
abab);如果ab,c0,那么acbc(或); cccc③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 负数,不等号的方向 改变。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ab,c0,那么acbc(或
如果ab,c0,那么acbc(或abab);如果ab,c0,那么acbc(或); cccc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1。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在解时要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步骤。
5、不等式组中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不等式组叫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不等式组中的每个不等式都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组的解,一个不等式组的所有的解组成的集合,叫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解(简称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6、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①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②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得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如果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没有公共部分,则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此时也称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为空集)。
7、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后,确定不等式组的解的口诀: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处找。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知识要点
1、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2、数据收集过程中,调查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3、除了文字叙述、列表、划记法外,还可以用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4、抽样调查简称抽查,它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被抽取的那部分个体组成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这个样本的容量。
5、画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数差(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确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直方图。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1.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
2.垂线的性质:
①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②又可称作垂线段的性质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平行线的概念(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4. 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5.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7.平行线的判定: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⑤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平行线的性质: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 = 2(a+b)正方形周长 = 4a
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 a·b 正方形面积 = a²
三角形面积 = a·h
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 = a·b·c 正方体体积 = a³
行程问题: 路程 = 速度×时间 速度 = 时间 =
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频数和频率的关系,抽样调查,普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数量的关系。?
(1)
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2)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3)在调查过程中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的主要依据:若要求全面了解数据,且总体个数较少时,采用普查的方式;而若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调查时具有危险性、破坏性或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采用抽样调查。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1)频数:在统计中,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叫做频数。
(2)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叫做频率。
频数和频率都能反映一个对象在实验总次数中出现的频繁程度,我认为:
(1)频数和频率间的关系是______
频率=频数/样本数
(2)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样本总数
(3)每个实验结果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1
样本容量、频数、频率的关系
1、样本容量越大,所分组数越多,各组的频率就越接近于总体在相应各组取值的概率。
2、通过样本的频数分布、频率分布可以估计总体的概率分布。
3、研究总体概率分布往往可以研究其样本的频数分布、频率分布。在实践中,往往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扩展资料:
一、样本容量计算方法
确定样本容量的大小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既要有定性的考虑也要有定量的考虑。从定性的方面考虑样本量的大小,其考虑因素有:决策的重要性,调研的性质,变量个数,数据分析的性质,同类研究中所用的样本量,发生率,完成率,资源限制等。
具体地说,更重要的决策,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准确的信息,这就需要较大的样本;探索性研究,样本量一般较小,而结论性研究如描述性的调查,就需要较大的样本;收集有关许多变量的数据,样本量就要大一些,以减少抽样误差的累积效应。
如果需要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复杂的高级分析,样本量就应当较大;如果需要特别详细的分析,如做许多分类等,也需要大样本。针对子样本分析比只限于对总样本分析,所需样本量要大得多。
二、累计频数
累积频数就是将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其方法有两种:
一是从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向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累加频数(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小的一方向变量值大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上累积。
二是从类别顺序的最后一方向类别顺序的开始一方累加频数(定距数据和定比数据则是从变量值大的一方向变量值小的一方累加频数),称为向下累积。通过累积频数,可以很容易看出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下及某一类别(或数值)以上的频数之和。
三、频率计算
随机事件在n次试验中发生m次的相对频次m/n。一般物理科学中频率指每秒中的振动次数,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确定性的。
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的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同质性是确定统计总体的基本标准,它是根据统计的研究目的而定的.统计总体还应具备大量性.统计总体应该由足够数量的同质性单位构成.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组成总体的各个个体.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单位可以是人、物、机构等实物单位,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或活动过程等非实物单位.总体和单位的概念是相对而言的,随研究目的不同,总体范围不同而变化.同一个研究对象,在一种情况下为总体,但在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变成单位.由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又称子样).样本也由一定数量的单位构成的,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样本容量与样本个数
1.样本容量.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出的部分单位的集合,这个集合的大小称为样本容量,一般用n表示,它表明一个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数.一般地,样本单位数大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不超过30个的样本称为小样本.2.样本个数.样本个数又称样本可能数目,它是指从一个总体中可能抽取多少个样本.总体单位总量:一个总体内包含的总体单位总数,即总体本身的规模大小。
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人口数是数量总体。这句话判断是否正确。考试需要,谢谢啦!
要想彻底弄清这一问题,需要弄清这几个统计范畴: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
统计总体又称“调查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构成总体的这些个别单位称为总体单位。
例如,所有的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这是因为在性质上每个工业企业的经济职能是相同的,即都是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说,它们是同性质的。这些工业企业的集合就构成了统计总体。对于该总体来说,每一个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单位。确定总体与总体单位,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不能把不同质的单位混在总体之中。2、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题中:全国人口普查,调查对象当然是全国人口,即全国人口就是总体。
而对总体的分类,是依据总体单位性质来进行的。如总体单位个数数得清,就称这样的总体叫有限总体,比如全国所有车床;对总体单位个数数不清的就叫无限总体,比如海里的所有鱼。
还有一种对总体的分类,是依据总体单位某种特征来划分的。如人的年龄,年龄是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或叫数量标志)。这时称全国人口这个总体为变量总体。而人的健康情况,这个“健康”标志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的。只能用好或不好,健康或亚健康或不健康特来描述。这时称全国人口总体为属性总体。(真让人琢磨不透为啥要这么理论一下,呵~~)
所以没有什么“数量总体”或“品质总体”这样的说法。可见,“全国人口数是数量总体。”这句话不正确的。
指标是反映统计总体的数量特征,标志反映的是总体单位的特征。
那么“全国人口数”是在统计叫它啥呢?统计学家叫它总体单位总量,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所以也叫它统计指标。某人50岁是总体单位年龄标志值,而全国人口500亿岁就是总体年龄指标值。
第三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平行线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在截线的同旁,被截两直线的同一方,把这种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位角(corresponding angles)如图:∠1与∠8,∠2与∠7,∠3与∠6,∠4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如图:∠1与∠6,∠2与∠5均为同位角。
两条线(a,b)被第三条(c)直线所截,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一侧,且在两条被截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互为同旁内角(interior angles of thesame side)。如图:∠1与∠5,∠2与∠6均为同位角。
2、平行线的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4、平移
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5、平移的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二、三角形
1、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依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此得三角形的两边的差一定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在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等于60度,也至少有一个角小于等于60度)(一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中最少有2个锐角)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
6)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7)三角形的外角和是360° 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9)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①不等边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含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①锐角三角形②直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统称为斜三角形)
4、三角形的有关定义
1)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为高。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垂心。垂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叫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交于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每条三角形中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三、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段首位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按照不同的标准,多边形可以分为正多边形和非正多边形、凸多边形及凹多边形等。
2、n边形内角和为(n-2)*180° 3、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为360°/n 5、n边形具有不稳定性(n>3)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ower)指乘方运算的结果。ɑ指将ɑ自乘n次(n个ɑ相乘)。把ɑ看作乘方的结果,叫做ɑ的n次幂。对于任意底数ɑ,b,当m,n为正整数时,有
mnm+n ɑ•ɑ=ɑ(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mnm-n ɑ÷ɑ=ɑ(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nmn(ɑ)=ɑ(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nnn(ɑb)=ɑɑ(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0ɑ=1(ɑ≠0)(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nn ɑ=1/ɑ(ɑ≠0)(任何不等于0 的数的-n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
n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或者小于1)的整数记为a×10的形式(其中1≤|a|<10),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
n
第九章 从面积到乘法公式
一、单项式、多项式、整式
1、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字母也是代数式。
2、单项式: 由数字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的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1)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不属于单项式。因为单项式属于整式,而分母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分式。例如,1/x不是单项式。
2y2)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单项式。例如,1和x也是单项式。如果一个单项式,只含有字母因数,如果是正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如果是负数的单项式系数为-1.3)单项式书写规则: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在字母前;乘号可以省略为点或不写;除法的式子可以写成分数式;带分数与字母相乘,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
3、多项式:若干个单项式的和组成的式子叫做多项式(减法中有:减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是有理式的一部分,在有理式中可以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但在整式中除数不能含有字母。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次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6、合并同类项: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可以合并,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7、去、添括号法则
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改成与原来相反的符号)3)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 4)遇到多层括号一般由里到外,逐层去括号,也可由外到里.数“-”的个数.8、单项式乘单项式,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9、单项式乘多项式,就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0、多项式乘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乘法公式
2221、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 2、平方差公式:(a+b)(a-b)=a-b33223 3、完全立方公式:(a±b)=a±3ab+3ab±b33224、立方和公式:a+b=(a+b)(a+ab+b)3322立方差公式:a-b=(a-b)(a+ab+b)
三、因式分解
1、公因式:各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2、因式分解(分解因式)Factorization: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最简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作分解因式。3、因式分解的方法:
⑴提公因式法: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⑵运用公式法:运用乘法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方法叫运用公式法。
⑶分组分解法:把各项适当分组,先使分解因式能分组进行,再使分解因式在各组之间进行.
⑷十字相乘法:有些二次三项式,可以把第一项和第三项的系数分别分解为两个数之积,然后借助画十字交叉线的方法,把二次三项式进行因式分解,这种方法叫十字相乘法. 4、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互逆的两种运算。
5、通常,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应用公式法,或者其他方法。进行多项式因式分解时,必须把每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linear equations of two unknowns)。
2、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带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5、加减消元法:当方程中两个方程的某一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去这个未知数,从而将二元一次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求得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6、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概括为“审、找、列、解、答”五步,即:(1)审:通过审题,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并用字母表示其中的两个未知数;
(2)找:找出能够表示题意两个相等关系;
(3)列:根据这两个相等关系列出必需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组;(4)解:解这个方程组,求出两个未知数的值;
(5)答:在对求出的方程的解做出是否合理判断的基础上,写出答案.十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不等式
1、概念: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不唯一,把所有满足不等式的解集合在一起,构成不等式的解集.2、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3、不等式组:由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不等式组的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
5、等式基本性质:
(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6、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若a>b, 则a+c>b+c;
(2)若a>b, c>0 则ac>bc若c<0, 则ac 7、不等式的其他性质: (1)反射性:若a>b,则b (2)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8、解不等式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9、解不等式组步骤:(1)解出不等式的解集(2)在同一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10、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实际问题步骤:(1)审题(2)设未知数,找关系式(3)设元,根据关系式列不等式(4)解不等式组,检验并作答。 第六章 证明 1、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2、命题结构: (1)条件: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2)结论:由条件所推出的结果。 (3)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3、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基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在证明时需注意:(1)在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 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一.整式 ※1.单项式 ①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②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③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2.多项式 ①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②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二.整式的加减 ¤1.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2.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三.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aaa(m,n都是正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②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③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④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a⑤公式还可以逆用:a四.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mnmnmn单项式整式代数式多项式其他代数式 manapamnp(其中m、n、p均为正数); aman(m、n均为正整数) mnmn(a)a※1.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mnnmmn(a)(a)a(m,n都为正数).※2.※3.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33如将(-a)化成-a an(当n为偶数时),一般地,(a)na(当n为奇数时).n※4.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nnnnn※5.要注意区别(ab)与(a+b)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a+b(a、b均不为零)。※6.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为正整数)。 ※7.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五.同底数幂的除法 mnmn(ab)nanbn(n※1.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aa(a≠0,m、n都是正数,且m>n).※2.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 0a1(a0),如1001,(-2.5=1),则0无意义.③任何中a≠0.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 0 0 1 ap11(2)38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4,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 而-1-3-p-p0,0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1ap(-2)-2六.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2(xa)(xb)x(ab)xab,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到七.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22(ab)(ab)ab※即。(mxa)(nxb)mnx2(mbma)xab ¤其结构特征是: ①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②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八.完全平方公式 ¤1. 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口决: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 ¤2.结构特征: ①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②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222(ab)ab¤3.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ab)2a22abb2样的错误。 九.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除法单项式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一.台球桌面上的角 ※1.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90°(或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为180°(或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注意:这两个概念都是对于两个角而言的,而且两个概念强调的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两个角的相互位置没有关系。 它们的主要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二.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即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判定定理,共有三条: 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三.平行线的特征 ※平行线的特征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共有三条: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四.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1.关于尺规作图 尺规作图是指只用圆规和没有刻度的直尺来作图。※2.关于尺规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是: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圆规的功能是: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作一个圆;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一段弧。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n※1.科学记数法:对任意一个正数可能写成a×10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2.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3.统计工作包括: ①设定目标;②收集数据;③整理数据;④表达与描述数据;⑤分析结果。 第四章 概率 ¤1.随机事件发生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不总是各占一半,都为50%。 ※2.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3.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即P(必然事件)=1;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如果A为不确定事件,那么0 ※ 4.了解几何概率这类问题的计算方法 事件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所有可能结果所组成的图形面积 事件发生概率= 第五章 三角形 一.认识三角形 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 01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 这里要注意两点: 不可能发生必然①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在同一直线上,三角形就不存在; ②三条线段“首尾是顺次相接”,是指三条线段两两之间有一个公共端点,这个公共端点就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根据公理“连结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可得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性质定理,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另一个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对于这两个性质,要全面理解,掌握其实质,应用时才不会出错。设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为a、b、c则: ①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a<b+c成立;反之,只有|b-c|<a<b+c成立,a、b、c三条线段才能构成三角形; ②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a,那么这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3.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 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4.关于三角形的中线、高和中线 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如图1;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边,如图2;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如图3。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AFECBFA二.图形的全等 ABBCD¤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形。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只是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或者说只EDD钝角三角形是满足面积相同但形状不同的两个图形都不是全等的图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全等三角形 鹏翔教图1¤1.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所谓“完全重合”,就是各条边对应相等,各个角也对应相等。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各条边对应相等,各个角也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经常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和两个角相等。四.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五.作三角形 1.已知两个角及其夹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角边角”即(“ASA”)来作图的。2.已知两条边及其夹角,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角边”即(“SAS”)来作图的。3.已知三条边,求作三角形,是利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边边边”即(“SSS”)来作图的。六.探索直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1.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为“斜边、直角边”或“HL”。这只对直角三角形成立。 ※2.直角三角形是三角形中的一类,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因而也可用“SAS”、“ASA”、“AAS”、“SSS”来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可以归纳如下:①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有一个锐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③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1.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角、线段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5.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7.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表示重点部分;¤表示了解部分;◎表示仅供参阅部分;) C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64人,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4、作为我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第四篇:七年级下册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篇: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