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总结

时间:2019-05-13 21:4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不等式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不等式总结》。

第一篇:不等式总结

不等式总结

一、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建立的基础)两个实数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 (1)a-b>0a>b;(2)a-b=0a=b;

(3)a-b<0a<b.

(4)

若 a、bR,则(5)(6)a>1a>b;ba=1a=b;ba<1a<b.b

2.不等式的性质

(1)a>bb<a(对称性)

a>b(2) a>c(传递性)b>c

(3)a>ba+c>b+c(加法单调性)

a>bac>bcc>0

(4)(乘法单调性)

a>bac<bcc<0

(5)a+b>ca>c-b(移项法则)

a>b(6)a+c>b+d(同向不等式可加)c>d---不等式相加 a>b(7)a-c>b-d(异向不等式可减)c<d---不等式相减

(8)a>b>0ac>bd(同向正数不等式可乘)c>d>0---不等式相乘 a>b>0ab(9)>(异向正数不等式可除)cd0<c<d--不等式相除

(10)a>b>0nna>b(正数不等式可乘方)nN乘方法则

a>b>0(11) >b(正数不等式可开方)nN开方

(>b>0111<(正数不等式两边取倒数2))aab----倒数法则

3.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a(a≥0),(1)|a|≥a;|a|=-a(a<0).

(2)如果a>0,那么

|x|<ax2<a2-a<x<a;

|x|>ax2>a2x>a或x<-a.

(3)|a·b|=|a|·|b|.

a|a|(4)||=(b≠0).b|b|

(5)|a|-|b|≤|a±b|≤|a|+|b|.

(6)|a1+a2+„„+an|≤|a1|+|a2|+„„+|an|.

4.基本不等式

(1)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2注意: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是利用重要的不等式推导的,即

a,bR,则2ab,即有ab2

(2)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定理、均值不等式等。其中22ab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ab称为a,b的2几何平均数。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3)均值不等式中“当且仅当”的含义:

ab=ab 2

ab②仅当a=b时取等号,即=aba=b 2①当a=b,取等号,即a=b

(4)几种变形公式

ab2a2b2aba2b2

ab≤()≤(a,b∈R)ab≤≤(a>0, b>0)2222

5.柯西不等式

(1)代数形式:

设a1,a2,b1,b2均为实数,(a12+a22)(b12 + b22)≥(a1 b1+ a2 b2)2(注:等号成立条件:a1 b2= a2 b1)

(2)向量形式:|α||β|≥|α·β|,α=(a1,a2,…,an),β=(b1,b2,…,bn)(n∈N,n≥2)

等号成立条件:β为零向量,或α=λβ(λ∈R)。

(3)三角不等式:由|α|+|β|≥|α+β|可得:设a1,a2,b1,b2均为实数,则

√(a12+a22)+√(b12 + b22)≥√[(a1+ b1)2+(a2 + b2)2](注:等号成立条件:存在非负实数μ及λ使得μa1=λb1,μa2=λb2其中“√”表示平方根)

(4)平面三角不等式:设a1,a2,b1,b2,c2均为实数,则

√[(a1-b1)2+(a2-b2)2]+√[(b1-c1)2+(b2-c2)2]≥√[(a1-c1)2+(a2-c2)2](注:等号成立条件:存在非负实数μ及λ使得μ(a1-b1)=λ(b1-c1), μ(a2-b2)=λ(b2-c2)其中“√”表示平方根)

(5)设α,β,γ为平面向量,则|α-β|+|β-γ|≥|α-γ|。当α-β,β-γ为非零向量时。(注:等号成立条件:存在正常数λ,使得α-β=λ(β-γ)向量α-β与β-γ同向,即夹角为零。

(6)一般形式:设a1,a2,„,an,b1,b2 „,bn均为实数,则

2222a12a2an12b2bna1b1a2b2anbn 注:等号成立aa1a2n b1b2bn

6.排序不等式:

(1)定义:设有两组数 a1 , a2 ,…… an;b1 , b2 ,…… bn 满足 a1 ≤ a2 ≤……≤ an, b1 ≤ b2 ≤……≤ bn,其中c1,c2,……,cn是b1,b2,……,bn的任一排列,则称a1 b1 + a2 b2+...+ an bn 为这两个实数组的顺序积之和(简称顺序和),称a1 bn + a2b{n-1}+...+ an b1为这两个实数组的反序积之和(简称反序和),称a1 c1 + a2 c2 +…+ an cn为这两个实数组的乱序积之和(简称乱序和)

(2)定理:(排序不等式,又称排序原理)设有两组数 a1 , a2 ,… an;b1 , b2 ,… bn 满足 a1 ≤ a2 ≤…≤ an, b1 ≤ b2 ≤…≤ bn,其中c1,c2,…,cn是b1,b2,…,bn的任一排列,那么

a1 bn + a2b{n-1}+...+ an b1 ≤ a1 c1 + a2 c2 +……+ an cn ≤ a1 b1 + a2 b2 + ……+an bn.当且仅当 a1 = a2 =...= an 或 b1 = b2 =...= bn 时等号成立,即反序和等于顺序和。

排序原理可简记作:反序和≤乱序和≤顺序和。

7.贝努利不等式:

定理:设x>-1,且x≠0,n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1+x)n≥1+nx.二、不等式的证明

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1)实数的性质:a、b同号ab>0;a、b异号ab<0

a-b>0a>b;a-b<0a<b;a-b=0a=b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

①|a|≥0;a2≥0;(a-b)2≥0(a、b∈R)(非负数)

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333+④ a+b+c≥3abc(a,b,c∈R)③

bc⑤a

abc

⑥ |a|-|b|≤|a±b|≤|a|+|b|.

⑦ |a1+a2+„„+an|≤|a1|+|a2|+„„+|an|.

⑧ |x|<ax<a-a<x<a;

⑨ |x|>ax>ax>a或x<-a.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较法:要证明a>b(a<b),只要证明a-b>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比较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判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2222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判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4)三角换元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如果所给条件较复杂,一个变量不易用另一个变量表示,这时可考虑用三角代换,将两个变量都用同一个参数表示,此法如果运用恰当,可沟通三角与代数的联系,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为三角问题。

注意:根据具体问题,常用的三角换元技巧有:

① x2+y2=1,可设x=cosα,y=sinα;

② a≤ x2+y2≤b,可设x=rcosα,y=rsinα, a≤r2≤b

③ 对于

④ 对于

⑤ 对于x2,由于|x|≤1,可设x=cosα(0≤α≤π)或x=sinα(-π/2≤α≤π/2),可设x=tanα(-π/2<α<π/2)或x=cotα(0<α<π)x2x2(0≤α<π/2或π/2<α≤π)或x=sin(-π/2≤α<0或0<α≤π/2)1,可设x=cosαα

⑥ 对于x+y+z=xyz,由于在ΔABC中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设x=tanA,y=tanB,z=tanC(A+B+C=π)。

(5)放缩法:要证明不等式A<B,有时可以将它的一边放大或缩小,寻找一个中间量,如将A放大成C,即A<C,后证C<B,这种证法叫放缩法。常用技巧有:舍掉(或加进)一些项,在分式中放大或缩小分子或分母;应用基本不等式放缩。

放缩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不等式的传递性、等量加不等量为不等量、同分子(分母)异分母(分子)的两个分式大小的比较。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基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综合分析法、放缩法、函数法、几何法、其它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导数法、构造法)、柯西不等式等。

(5)利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实数大小或证明不等式

① 利用均值定理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各项均为正数、“二定”和或积为常数、“三相等”

等号必须成立。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

② 构造定值条件的常用技巧:加项变换、拆项变换、统一换元、平方后利用不等式。

③ 基本不等式:

若x,y是正数,有x+y=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最大值S;

42若x,y是正数,有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y=取最小值;2P。

三、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f(x)>0f(x)<0(1)f(x)·g(x)>0与  或同解.

 g(x)>0 g(x)<0

f(x)>0f(x)<0(2)f(x)·g(x)<0与 或同解.g(x)<0g(x)>0

(3)f(x)>0f(x)<0f(x)>0与或同解.(g(x)≠0)g(x)g(x)>0g(x)<0

f(x)>0f(x)<0f(x)(4)<0与 或 同解.(g(x)≠0)g(x)g(x)<0g(x)>0

(5)|f(x)|<g(x)与-g(x)<f(x)<g(x)同解.(g(x)>0)

(6)|f(x)|>g(x)①与f(x)>g(x)或f(x)<-g(x)(其中g(x)≥0)同解;②与g(x)<0同解.

f(x)>[g(x)]2 f(x)≥0(7)f(x)>g(x)与 f(x)≥0或同解.g(x)<0g(x)≥0

f(x)<[g(x)]2

(8)f(x)<g(x)与同解.

f(x)≥0

(9)当a>1时,af(x)>ag(x)与f(x)>g(x)同解,当0<a<1时,af(x)>ag(x)与f(x)<g(x)同解.

f(x)>g(x)(10)当a>1时,logaf(x)>logag(x)与同解.f(x)>0

f(x)<g(x)当0<a<1时,logaf(x)>logag(x)与 f(x)>0同解.

g(x)>0

第二篇: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等式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不等式:①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②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④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不等式的解集:①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②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③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①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③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符号方向:

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像等式那样,等号是不变的,他是随着你加或乘的运算改变。

在不等式中,如果加上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正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减去同一个数(或加上一个负数),不等式符号不改向;例如:AB,A-CB-C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不改向;例如:AB,A*CB*C(C0)

在不等式中,如果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改向;例如:AB,A*C

如果不等式乘以0,那么不等号改为等号

所以在题目中,要求出乘以的数,那么就要看看题中是否出现一元一次不等式,如果出现了,那么不等式乘以的数就不等为0,否则不等式不成立。

第三篇:不等式证明常用技巧总结

不等式的证明

一、常用方法:

作差、作商法;分析、综合法;换元法;构造函数法;反证法;放缩法;归纳法;

(分析综合法)已知a0,b0,2cab,求证:cc2abacc2ab.二、不等式证明中常用技巧:

1(x1)的值域。1.加减常数

求函数yxx112.巧变常数

已知0x,求函数y=x(1-2x)的最大值。

25x23x33.分离常数

已知x,求f(x)的最值。

22x44.巧用常数

若x,yR且满足

4161,求x+y的最小值。xy11)的最小值。abc5.统一形式

已知a,b,cR,求(abc)(证:a2b2c2abbcac..6.轮换对称

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7.重要不等式 ab0,求证:a21616

b(ab)8.逆向运用公式型已知a,bR,且ab1,求证:a11b2.22ab1111(提示:将a,b转换成1a,)1b然后运用公式ab22222如何巧用常数:

111.若a0,b0,且a2b1,则322.ab1112.已知a,b,cR,且abc1,求证:9.abc113.已知a,bR,且ab1,求证:119.ab1已知x,y,z均为正数,且xyz1,则x2y2z2.4.3 5.已知x,y,z均为正数,求证:abc3.bccaab2abcabcbcacab111bccaabbccaab11111911(abc)(bc)(ca)(ab).bccaab2bccaab2不等式证明中的放缩法

11111.1.已知nN*,且n2,求证:2nn12n2.已知nN*,求证:1222332nn23.kk21kk222kkkk(k1)kkk1k(k1)(kk1)2(kk1)112(()k2).k(k1)k1k

3.设n∈N,求证:

(2)引进辅助式,设

比较两式的对应因式可知

第四篇:高考常用不等式全面总结

高考常用不等式

(1)基本不等式:a,bR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2)均值不等式:a,bR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bbmana1

aambnb(3)分式不等式:ab 0,m0,n0,则(4)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换元法、判别式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5)放缩法常用不等式:

tanxxexx33,sinxxtanx,x2x1xln(1x)x,1

1n1x(x0),1x1,(1x)n1(6)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平方平均数

ab222ab2ababa,bR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2ab

(7)a3b3c33abc(a0,b0,c0).abcabbccaa,bR 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222(8)理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①ababab

②∣a-b∣≤∣a-c∣+∣c-b∣;

③∣ax+b∣≤c;∣ax+b∣≥c;∣x-a∣+∣x-b∣≥c.(9)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

①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α|·|β|≥|α·β|.②(a2b2)(c2d2)(acbd)2,a,b,c,dR.③平面三角不等式.(10)贝努利不等式:(数学归纳法证明)

(1x)1nxn+ ≥,x1,x0,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第五篇:初中不等式(组)考点总结

第四章不等式(组)

考点

一、不等式的概念(3分)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集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任何一个适合这个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都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

对于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它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3、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方法

考点

二、不等式基本性质

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考点三、一元一次不等式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一般地,不等式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且不等式的两边都是整式,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x项的系数化为1

考点四、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所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当任何数x都不能使不等式同时成立,我们就说这个不等式组无解或其解为空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下载不等式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不等式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均值不等式公式总结及应用

    均值不等式应用a2b21. (1)若a,bR,则ab2ab (2)若a,bR,则ab2ab**2. (1)若a,bR,则ab (2)若a,bR,则ab2ab 222(当且仅当a(当且仅当ab时取“=”) b时取“=”)ab(当且仅当ab时取“=”(3)若a......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第六章不等式

    高中数学第六章-不等式考试内容: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求:(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总结归纳)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教材分析] |x|的几何意义是实数x在数轴上对应的点离开原点O的距离,所以|x|0)的解集是 {x|-a0)的解集是{x|x>a或x0)中的x替换成ax......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总结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总结西安高新三中张霁一.比较法(作差比较,作商比较)例1.已知x0∴(x2+y2)(x-y)>(x2-y2)(x+y).例2.已知a>b>c,求证a2b+b2c+c2a>ab2+bc2+ca2.证明:∵(a2b+b2c+c2a)-(ab2+......

    不等式知识点整理

    不等式知识点整理一、不等关系:1.实数的大小顺序与运算性质之间的关系:abab0;abab0;abab0.2.不等式的性质:(1)abba(自反性)(2)ab,bcac(传递性)(3)abacbc(可加性)(4)ab,c0acbc;ab,c0acbc(可乘性)(5)ab,c......

    不等式基础知识汇总

    不等式基础知识一、不等式的概念1.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两个解析式所得的式子,叫不等式.不等式组: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不等式组成的式子,叫不等式组.2.不等式的分类(1)按......

    不等式知识点

    不等式 一.知识点: 1.不等式的性质: 2.不等式的解法: (一) 整式不等式的解法;(二)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三)指对不等式的解法; 重点:含参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3.不等式的证明:(1)作差变形;(2)分析法 4.均值......

    不等式证明

    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研究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和竞赛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等式的证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