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0年)
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专业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全系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特制定本系专业建设2008-2010年发展规划,以指导未来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贴近市场,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授课教师到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现状
我系现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五个专业,均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是我系的传统专业,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稳定性;酒店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为07年度新申报专业,07年8月首次招生。目前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为骨干,酒店管理为特色,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为主体的复合专业群。并且规划在09年度申报新专业——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专业申报的前期调研工作及可行性分析工作正在进行中。
我系现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17人,初级职称15人,高、中、初级职称分别占13%、38%和33%。目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5名,占专任教师的33%;“双师型”教师20人,占专任教师的44%;师资队伍结构整体趋于合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系重视发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全系共有5名专业带头人和11名青年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6%,教师素质优良,教学梯队建设良好,具备较好的师资条件。
三、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定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名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
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5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学校规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培养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
1.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3.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
4.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
四、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0年,专业设臵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数力争达到8个;建成1个院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培育2—4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门。
2.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传统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我系的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结合程度。
此外,不可忽视旅游管理等传统专业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应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臵专业方向模块两个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3.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育新的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要结合我系自身特点建设1~2个体现我系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积极发展具有行业特色与学校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酒店管理专业,培育特色,稳步发展为品牌专业。
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在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五、专业建设的措施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我系专业发展规划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定如下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
设规划指导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制订并落实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2.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激励
开展每年一度的系级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优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加强调查研究,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书”制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加大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4.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在争取条件建设校内实训室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重视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产学研工作
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参与人才培养,最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为切入点,加强产学研工作。
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臵、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
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6.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7.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8.争取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是系重点建设与特色专业的经费投入,促进系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2009-2011年)
专业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专业建设的状况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和体现了一个系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根据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我系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系2009-2011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以指导未来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文件精神,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紧靠市场,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式,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我系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写作、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和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从专业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到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都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现状
我系现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连锁经营与管理和市场营销七个专业,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我系的传统专业,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稳定性;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今年新申报专业。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专业为骨干(重点),市场营销专业为特色,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和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复合专业群。
我系现有专业教师21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0名,占专任教师的51%;“双师型”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的40%;教师素质优良,教学梯队建设良好,师资队伍结构整体较为合理。
三、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意见,严格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围绕学校定
位与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调查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发挥优势,注重培育特色,积极树立品牌,巩固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大力发展与扶植新兴专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指导,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经过3年努力,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能适应学校规模发展需要的专业框架,形成一个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
1.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相结合,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3.应有利于形成专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在行业和地区内形成一定影响,有利于形成专业品牌。
4.应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
四、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到2011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数力争达到8个;建成1个院级示范专业、2个院级重点专业;培育3—5门院级以上精品课程;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5门。
2.传统专业建设目标
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社会急需的、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传统专业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一步巩固优势,强化特色,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上层次,要充分体现我系的教学水平和产学研结合程度。
此外,要认识到国际贸易专业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面临老化、市场需求面变窄等新问题。为使专业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系应从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两个方面对老专业进行调整改造。
3.重点专业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培育新的专业发展的增长点。
4.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建设,要结合我系自身特点建设1~2个体现我系特色,市场化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积极发展具有行业特
色与学校特色,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看好的市场营销和连锁店经营与管理专业,培育特色,稳步发展为品牌专业。
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要争取在职业能力和从业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省内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
五、专业建设的措施
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全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使我系专业发展规划达到预期的目标,确定如下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各专业的专业建设工作,制订并落实专业建设实施计划。
2.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激励
开展每年一度的系级教学评估,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3.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优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加强调查研究,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书”制为切入点,加大改革力度,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加强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教材的建设。加大实验实训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
4.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要加快、加强会计综合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和企业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重视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5.加强产学研工作
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参与人才培养,最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合作方式为切入点,加强产学研工作。
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由企业参与专业设置、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以保证专业发展的社会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就业属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保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系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师资队伍,教学任务也比较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爱岗敬业。为了适应专业建设的需要,要大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学术交流、科技合作,不断更新知识、开拓视野,以适应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需要,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支持并要求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或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以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培训,且力争取得专业证书。贯彻引进人才和引进实践能力强的方针,聘兼职教师,积极从其他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专业来校任教,是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有效手段。
7.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积极推进“双证书”、“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同时兼顾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8.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9.争取加大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加大对我系重点建设专业与特色专业的经费投入,以促进我系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经济管理系
2009年5月8号
第三篇: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范文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指导未来五年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特制定学校“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现状
学校目前开设重点专业有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骨干建设专业有农业机械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酒店服务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特色专业有农村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助产、幼儿教育;此外我校还开设有国防与体育、畜牧兽医、矿山机电、矿井通风与安全、采矿技术、民族服装与服饰等专业。
专业涵盖医药卫生、教育、加工技术、信息技术、农业、交通、旅游、文化和休闲等十大类20个专业小类,初步形成了科类较全,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为当地和外界输送了上万名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
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渐进摸索,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专业人才困乏,专业整体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专业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改造和调整任务比较艰巨;二是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专业突显不出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三是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当地,服务社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不与农民工抢饭碗,要与大学生抢饭吃。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将我校建设成为县内一流、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总体发展规划,我校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根据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以服务行业为主,兼顾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
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完善和优化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快速适应能力和较强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2.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充分考虑专业结构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积极调整和优化现有部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对市场经济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传统专业要加以大力改造和调整。
3.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专业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使我校“十二五”期间的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势和特色更加明显,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4.加强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增强已设专业在本地乃至全省的竞争力。根据学校的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办学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及有关部门的要求指导下,想方设法及时申报联合办学的国控专业,以市场、就业为导向,1
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支撑条件和关联度,积极慎重地分批增设新专业。
四、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试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采取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办法,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评选具有本校特色的优势与特色专业,形成资源配置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构建与示范性学校建设相适应的,覆盖旅游管理、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数量适宜、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体系。
到2015年,专业数量由目前的14个发展到25个,即专业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1-2个。建成在省内有影响、有优势、有特色的品牌专业2-3个,建成县级优势特色专业5-8个。
(二)具体目标
1.专业建设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体系,拓宽专业内涵,细化专业方向,巩固和加强优势专业,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服务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十二五”期间拟申办新专业15个(见附表),申办专业主要涉及医药卫生、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旅游服务与管理、制造与加工、材料与能源、农林生产、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10大专业,到2015年,专业数量达到25个。
2.专业结构调整
在确保优势专业与特色专业的建设的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到2015年,将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调整与重组,实现师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要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人才强校”的战略,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奠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要树立一批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以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中;二是要加大招聘引进力度,充实专业课师资团队;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稳定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四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主要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专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树立创新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在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注重办学效益,推进专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专业交叉与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每一个专业必须结合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同时,大力加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并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重视基础课程,加强校本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力度,改
变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和课程体系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要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中真正体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三)紧密结合专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专业基地的建设
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抓好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全面推进实验室开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加大与本地相关单位、企业的联系,尤其要加强与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基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前后,各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基本达标,且形成稳定的学科梯队。围绕专业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调整并充实培训内容,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分期分批对教师进行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和考核,鼓励教师积极从事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和使用。
专业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同时也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专业建设的目标进行。全体教职工要提高对专业建设工作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团结协作,努力使我校的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附表
威宁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
2011-2015年专业建设规划一览表
第四篇: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院
经济管理系“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重大发展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发展建设极为关键的五年,为使我系在“十三五”期间各方面的工作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协调发展,根据学校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1、系部调整整合
学院从2015年建立经济管理系,将师资力量、课程、实践实训等进行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2、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
成功申报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餐饮管理专业。新专业的申报成功进一步推动我系和学院的发展。
打造院级“教学团队”,带动全系教学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我系校级课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顺利结题。
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老师申报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获立项通过,我系教师申报的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1项结题4项在研。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2项结题4项在研。校级课题《导游服务技能》优秀课程建设顺利结题。
3、专接本工作取得成效 我系成立学前教育、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三个本科班,加上原有的会计班,我系共有4个本科班,考试通过率较高,本科班的教学组织提升了我系人才培养层次也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工作成效显著。
4、实践教学开展得较好,有一定特色
设计制作校内实训室标牌,做到每个实训室简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内容上墙。并对餐饮服务实训室和形体礼仪实训室进行重新设计和装修,已经投入使用。
为使实习实训有序开展取得成效,我系预先制订相关计划,各项资料齐全,做到校外实习必有协议、有实习鉴定表,校内实习必有实习报告。通过校外实训和校内实训教学的组织安排,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
5、学生管理工作成绩显著。我系不断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突出“严、细、实”。坚持“深入学生经常化,工作方法科学化,解决问题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学生日常操行量化考核系统,逐步形成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规范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保证学生工作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断推进学生工作上新台阶。同时,积极开展礼仪大赛、征文、文娱晚会、技能竞赛、大学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文化系部建设收效显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部在转型建设阶段,急需学校的政策扶持和加强内涵建设; 2.系部管理制度和管理效果还需进一步提高;系部文化建设还需深化。
3.专业课教师总体职称低,科研能力弱;对口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4.缺乏必要的实训设施,教学组织、专业竞赛水平受限。
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全面实现系部转型提升,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办学规模适度发展,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努力把我系建设成为和谐院系、创新院系、实力院系。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办学规模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面向**,服务商贸行业发展,到2020年,将院系建设成为拥有休闲与观光、商贸服务两个专业群,在校生1500左右。
2、实训条件建设
加大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重视加强与改进实习、实训教学规范管理,保证实训课程教学质量。对校内实训室进行装修、添置设备和购买相应软件。新建综合会计模拟实训室,购买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沙盘模拟软件,重新装修客房服务实训室。重点建设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以现代化校内实训场所。争取建成1个省级重点实训基地。
深化与校外实训单位合作力度和深度。探索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如为企业员工培训、教师挂职锻炼与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兼职教师聘用、专业建设与教材开发、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室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合作,新增20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3.专业建设
根据“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要求,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对现有专业适时调整、优化和提升,优化休闲与观光、商贸服务两个专业群,打造校内有较大影响、1-2个省内有影响的特色专业。
4.队伍建设
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力度,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和3-5名骨干教师。引进高职称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组织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进一步改善在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和氛围。鼓励系部各位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提升学历水平,积极申报高级职称。
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达到7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0%,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加强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要进一步落实专业负责人制,强化专业负责人的职能,优化专业教学团队。力争在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等培养工作上有所突破。
5.教研与科研
坚持“以教研科研促教改、以教研科研带队伍、以教研科研强服务”的方针,积极配合我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着力推进教研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强教、科研工作,培育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创新能力较强的教研科研团队。
6.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树立“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双转移”战略,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内涵,建立稳定、长期的校政、校企、校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7.招生就业
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积极开展招生,全员参与,实行招生责任制。构建招生和就业工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使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继续完善“项目驱动”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
全面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不断推进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实现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主动引入行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加大“双证书”推行力度。
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增强教职工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机制。抓好学风建设,严格考核,营造刻苦学习的氛围,注重德育内涵的提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系部发展规划。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以更新职教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完善学院就业市场建设和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校企合作拓展就业空间,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就业长效机制。
(二)推进人才强院建设,构建高素质的教学和管理团队 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把好人才引进质量关,着力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引进高职称、高技能、高学历等高层次人才。师资配置要向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倾斜。
实施师资培养“三项”工程。一是实施“双高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培养对象在签约期内晋升高级职称,鼓励资助青年教师在职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同时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双高人才”的引领作用,形成人才梯队。二是实施“双师素质”工程,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技能资格聘任制度,有效激励教师获取“双师素质”资格。三是实施“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重点支持方向明确、队伍稳定、业绩突出的教学团队建设,构建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高技能的兼职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新模式,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服务区域转型升级,打造教育特色品牌
增强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教研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研科研激励机制,逐步将教研科研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和个人考核体系,提高教师教研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教研科研骨干力量和带头人,提升团队整体科研素质和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系部特色、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需求,建立和完善教研科研合作机制,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和谐平安校园
以办学理念、校训、办学特色为核心,凝炼学院精神,建立系统的系部价值理念。推进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系部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师生严谨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学习态度。搭建成长平台,创造良好氛围,实现系部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重视师生法制教育,大力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建设平安校园。
(五)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修订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抓好制度的制订、宣传、落实、监督四个环节,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在贯彻学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完善我系的教学管理制度、系部日常管理纪律制度、教研室工作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班导师考核制度等重要制度,形成班导师例会、教研室工作例会、系部每周大扫除等惯常性、周期性的管理方式,使系部管理变得简单有效。
四、规划实施
“十三五”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未来五年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和宣讲规划内容,使系部老师认知和认同规划,成为共同的愿景、自觉的行动。按照本规划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切实提高规划执行力。
建立动态的规划监测、评估和完善机制。定期监测规划目标的执行进度,并依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政策的调整及时修订规划。根据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第五篇:经济管理专业
专业:工业工程
班级:100
1姓名:汤宁
学号:10680111
由齐齐哈尔二药制药厂亮菌甲素注射液、安徽华源欣弗事件看实施GMP的重要性
5月3日,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接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发生紧急药品安全事件的通报后,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责令齐齐哈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该企业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市局连夜对该批药品进行查封、抽样检验,并责令企业对该品种、该规格的药品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就地封存,要求企业立即通知经销商及医疗机构停止该品种、该规格亮菌甲素注射液的销售和使用,对已销售到西安的600支该药品全部召回;5月4日,省局专门下发了文件提出7项处理措施,同时派出调查组赶赴企业进行现场检查;5月5日,向相关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函请求协查;5月9日,检验结果证实该药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省局立即责成市局对该企业进行了全面查封,市局于当日对此案进行立案调查。5月9日,国家局调查组到龙江后,省局迅速组成了由陈淑兰副局长带队,药品安全监管处、省药品稽查局、省药检所等单位组成的工作组,与国家局一起赴齐二药开展调查。调查组迅速行动,24小时内将产生问题的原因基本查明,造成该事件的系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
购入了标示为江苏省中国地质矿业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丙二醇作为药用辅料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生产,该辅料经检验是假丙二醇,联合调查组及时将假丙二醇的来源情况通报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迅速协查,以防止假丙二醇再次流向市场对人体造成危害。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据我省提供的情况,迅速采取措施,使造成人体严重危害的假辅料——假丙二醇的源头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目前,贩卖假丙二醇的嫌疑人王桂平已被江苏省公安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8月3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饱受丧女之痛的郭女士蹲在地上,双手捧着女儿刘思辰静脉点滴剩余的半瓶“克林霉素”,欲哭无泪。这幅照片在网上传播后,给人们很大震撼。从静点“克林霉素”到死亡,小思辰一共走过了82个小时。
医生诊断小思辰死亡原因为“输液反应引发多脏器衰竭”。她所使用的药品是安徽省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批号为06062602,正是通报的发生不良反应的“克林霉素”5个批号之一。
与刘思辰一样使用“欣弗”而死亡的还有两人。
7月19日,因肺心病急性发作,河北省沧州市一名70多岁的老人,使用安徽华源生产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过敏性反应。最终因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7月25日,因化脓性鼻窦炎,湖北省宜都市一名48岁的患者开始使用与卫生部要求停用的批号相同的“欣弗”,8月2日死亡。
截至8月5日下午4时,由于使用安徽华源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收到3例死亡病例报告,81例不良反应报告,涉及9个批号。“欣弗”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涉及范围已由原来的5个省区扩大到10个省份“不懂药的人制药,人祸导致药祸”是首要原因。齐齐哈尔第二药厂事件就是典型事例,有毒原料从进厂、验收、检验等各环节均能“过关”,化验工作人员无人会图谱分析操作。据齐二药职工反映,药厂在获得GMP合法外衣后,业主为追求利益,让60%老职工下岗,大量雇用临时工,而大多数临时工既无专业知识又未经过培训。涉药人员素质如此之低,药品完全没有安全可言。
其次,不顾质量,降低成本,不惜偷工减料以假乱真,靠低价占有市场。不少药企为了中标降低成本,一瓶“欣弗”出厂价是2.7元,医院卖给患者38元,99%利润被药品
流通环节占有,突破成本底线后无法保证质量,药害悲剧自然难以避免。
再次,药品缺乏有效监管。抽检是保证药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检验经费不足、人员不够,规定的抽检指标和数量难以完成,使假药、劣药不经检查而得以过关。
此外,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医药市场恶性竞争。目前全国药品生产企业6600多家,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零售企业22万多家,总数量是全世界的1/2,但市场份额却仅占全世界4%。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药业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弱。
实施GMP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① 从质量管理角度来说,实施GMP是药品质量保证的承诺,目的是为了使制药企业建立有效运作的质量体系,一切行为按GMP法规办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差错,防止药物污染、混淆等质量事故的发生。
②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目前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需要法制。实施GMP,是制药企业唯一的根本出路,是企业的生存线。
药品生产企业取得GMP认证之后,日常设备管理如何更好地
贯彻GMP的要求,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引起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或交叉污染呢?笔者就此进行探讨。1GMP对设备管理的要求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后,因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由于使用不当或缺乏应有维护、保养措施而导致机械设备的早期磨损、过度磨损、事故损坏,以及各种使原机技术性能受到损害或缩短使用寿命等不合理使用现象,力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零故障,尽可能减少计划外停机和紧急维修,以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产生污染、交叉污染,确保药品生产质量。从设备的自然寿命周期来看,设备故障可分为先天性故障、使用性故障两类。先天性故障受设计制造者的水平、责任心影响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是设备在设计、选材、制造、装配等方面的不当造成设备固有缺陷引起的故障,是设备前期管理所带来的故障。新型设备出现先天性不足是可以理解的,改进设计制造、改进设备性能、实现终生无大修是其技术改进的目标。使用性故障则是由于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操作、日常保养、维修检修以及自然磨损和劣化等因素所造成的故障,是设备后期管理所带来的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