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定西市高考情况
2014年全市高考成绩喜人
定西教育信息网http://jy.dingxi.gov.cn2014-06-27 15:50
——应届生二本上线5310人上线率为24.97% 比去年增长了3.57%
自去年陇西教育现场会议后,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一步统一思想,分析形势,寻找差距,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立足实际,开启思路,一心一意抓教育教学工作,千方百计抓教学质量提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全力推动高中教育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从考试情况看,今年我市高考的总体情况好于去年。
据统计:今年全市共有38433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其中文化课考生33822人,实际参加考试33575人,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为9529人,上线率为28.4%,比上年提升了1.79%。文化课应届生实际参加考试21269人,应届二本以上上线人数5310人,上线率为24.97%,比去年提升了3.57%。
一是全市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比去年增加较大。安定区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186人,上线率为25.6%,比去年增加467人,上升6.7%;陇西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666人,上线率为36.6%,比去年增加121人,上升2.2%;临洮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051人,上线率为28.6%,比去年增加52人,上升2%;渭源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355人,上线率为18.2%,比去年增加122人,上升7.9%;通渭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685人,上线率为17.9%,比去年增加191人,上升4.7%;漳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68人,上线率为17.4%,比去年增加80人,上升7.2%;岷
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99人,上线率为12.1%,比去年减少183人,下降7.3%。其中陇西县、安定区、临洮县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分别达1666人、1186人和1051人。
二是12所省、市示范高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优势明显。定西市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665人,上线率为67.9%,比去年增加248人,增长了19.31%;安定区东方红中学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485人,上线率为42.7%,比去年增加310人,增长了24.69%;通渭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444人,上线率为52.9%,比去年增加248人,增长了23.08%;陇西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859人,上线率为73.7%,比去年增加100人,增长了7.61%;陇西二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299人,上线率为29.4%,比去年增加8人,增长了2.53%;陇西文峰中学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452人,上线率为45.1%,比去年增加2人,增长0.24%;渭源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263人,上线率为29.9%,比去年增加76人,增长了13.30%;渭源二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62人,上线率为11%,比去年增加34人,增长了6.78%;漳县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68人,上线率为20.3%,比去年增加80人,增长了9.03%;临洮二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328人,上线率为40.6%,增长了4.7%;临洮中学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68人,上线率为55.3%,比去年减少10人,减少了0.76%;岷县一中应届生本科上线人数149人,上线率为25.7%,比去年减少91人,减少了9.3%。
三是高分考生比去年大幅度增加。全市文理科进入全省前
百名考生19人(文科12人、理科7人),比去年增加8人。
其中安定区4人(文科1人、理科3人);陇西县5人(文
科3人、理科2人);临洮县6人(文科4人、理科2人)漳县1人(文科1人);岷县1人(文科1人)。全市文、理科600分以上的考生有230人(文科21人、理科209人),比去年增加176人。按县区分,安定区66人(文科5人、理科61人),比去年增加62人;通渭县16人(文科2人、理科14人),比去年增加10;陇西县94人(文科7人、理科87人),比去年增加67;渭源县4人(理科4人),比去年增加2人;临洮42人(文科5人、理科37人),比去年增加63;漳县3人(文科1人、理科2人),比去年增加3人;岷县5人(文科1人、理科4人),与去年持平。定西市一中考生徐正同学以672分荣获全市理科状元,居全省第10名;通渭一中黄馨怡同学以628分荣获全市文科状元,居全省第19名。(供稿:办公室)
第二篇:定西市马铃薯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
●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
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
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
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
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2001年是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基于安定区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年7月被中
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荣誉和桂冠的取得,更加坚定了安定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情激奋,以“无
污染、无公害、绿色标准化”为方向,引进良种,扩大面积,敞开销售,加工增值,马铃薯
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全区完成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量达到96
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604元。昔日小土豆,今朝大产业。马铃薯被推
上了干旱山区脱贫致富的大舞台,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黄金产业”,无尽地演绎着自己的辉煌。
第三篇: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6年1月11日在定西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市长唐晓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定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纷至叠加的自然灾害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积极应对风险,全力攻坚克难,坚持补齐短板与促进增长统筹推进,调整结构与转型升级协同发力,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十二五”规划目标顺利完成,为到2020年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提质扩量,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抢抓政策机遇,狠抓工作落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预计“十二五”末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49亿元,年均增长12.7%,经济发展步入起飞阶段。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1倍和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别达到24.3亿元和19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4倍和2.2倍。农业生产连续八年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突破160万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成倍增长,分别达到697亿元和55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290元和5854元,比“十一五”末增加8300元和2811元。
(二)致力精准施策,扶贫攻坚实现重大突破。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推动“双联”行动与“1236”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五年来,全市减少贫困人口70.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不足50%提高到80%,解决了1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网综合改造率达到90%以上,所有村社全部通电,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6%以上。建成农村公路6600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93%,通渭、临洮、漳县提前实现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11.45万户,易地扶贫搬迁14.3万人。869个贫困村实现互助资金全覆盖,全市实施互助资金项目村达到1137个。建成“蚁巢”青年等省级众创空间6个,实施“一村一电”工程65个,在218个贫困村建成电商服务网点。通渭200户光伏扶贫完成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并网发电。强化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年均输转城乡劳动力6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超百亿元。倡导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437户企业主动结对帮扶406个贫困村。临洮、陇西分别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管理子系统建设和全省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县,全市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全面建成。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议、全国“三西”扶贫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定西扶贫攻坚的探索与实践在全国同类地区产生重大影响。
(三)合力攻坚克难,灾后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科学组织抢险救灾,努力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共实施重建项目293个,完成投资21.7亿元。“7.22”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共实施重建项目1431个,完成投资116.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98%。重建城乡居民住房6.88万户,维修加固7.95万户。岷县梅川、漳县大草滩等7个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15个重灾村和48个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省内异地安置区基本建成,1690户7713名群众顺利搬迁入住。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4.15”临洮地震灾后重建已建成住房、学校等项目18个,完成投资5800万元,占规划投资的80%。通过灾后重建,群众住房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幅跨越,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灾区面貌焕然一新。
(四)积极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末的31:25:44调整为25:22:53。投入财政资金9亿元,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中医药、马铃薯、草牧、蔬菜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22亿元、135亿元、130亿元和6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6.4倍、2.4倍、2.3倍和4.3倍。“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全省草牧产业大市、高原夏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到139万亩,总产量达到30万吨,静态仓储能力、饮片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5万吨和35万吨,陇西一方等191个中医药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年产脱毒原原种8亿粒,贮藏和加工能力分别达到350万吨和60万吨。国家级定西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顺利推进。围绕中医药等产业转型升级,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9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1家。安定、陇西分别创建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国中药材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定西马铃薯”“岷县当归”“扶正”荣获中国驰名商标,36个产品荣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圣大方舟变性淀粉公司荣获省政府质量奖。扶贫纪念馆、马铃薯博物馆、陇药文化馆基本建成。草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草加工总量突破300万吨,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60%,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2200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43%。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总产量达到270万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我市荣获2013工业强省二等奖。实施甘肃招金贵金属冶炼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785个,完成投资66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65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0户。发起设立“甘肃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整合建立“助保贷”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累计为企业融资2.54亿元。中天羊业、巨鹏食品等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大河中草药公司实现境外上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9.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02户,完成投资450亿元。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渭书画产业园、漳县贵清山遮阳山景区及渭河源大景区建设加快推进。西部国际汽车城、荣芳汽配城、陇西桥南家居建材城等20个专业市场建成运营,亿联国际商贸城、甘肃(南部)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帆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等12个现代物流项目迅速推进,电子商务、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不断兴起,助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五)着力改善条件,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6873”交通突破行动、“6363”水利保障行动和生态屏障行动,千方百计改善发展条件。城镇建设完成投资49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多,市县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0.4%,较“十一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市区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并重,完成投资227亿元,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8万人。新城区建成定西公园、关川河景观带、生态园、体育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市级行政中心实现整体搬迁。旧城区重点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交通及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陇西县和安定区巉口镇等“一县四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完成总规和控规编制,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兰渝铁路、宝兰客专加快推进,渭武高速定西段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公里,建成二级以上公路875公里,县区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引洮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二期开工建设,146万城乡居民喝上了甘甜的洮河水,新增灌溉面积16.1万亩。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80个,完成投资8.83亿元。退耕还林23万亩,造林封育84万亩,新修梯田146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分别达到12.6%和51.1%。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80%以上,退出全省PM10不降反升行列。河道“警长”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六)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财政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资金39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35%提高到58%。为民办实事50件,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保障性住房2.94万套,惠及近10万城镇居民。改造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1656所,改扩建校舍176万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消除,教育“两基”达标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90%,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突破万人大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市医院迁建等重点卫生项目顺利完成,新建村卫生室1100多个,争取中国初保基金会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价值1.8亿元的医疗设备。在全省率先试行大病保险、分级诊疗和支付方式改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陇西等5个县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认真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3%。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年均分别提高13%和23.5%,较“十一五”末分别提高85.6%和186%。发放各类救助资金45.7亿元,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和特困群体基本生活。深入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安定等5县区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行列。建成“乡村舞台”456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和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实现全覆盖,市县区本级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70%。市文化艺术中心、博览中心基本建成,市县“四馆”免费对外开放,定西剪纸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定西游泳馆、临洮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基本建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双拥共建成效显著,安定等6县区创建为省级双拥模范县区。大力实施“天网工程”,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平安定西建设全面推进,我市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禁种铲毒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漳县等4县区被命名为省级平安县,全市“六五”普法考核获得全省优秀等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震、粮食、气象、通信等工作,以及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社会慈善等事业都取得新进步。
(七)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整、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77项。顺利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精简机构22个。“三张清单一张网”全面建成,市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便民服务事项已向社会发布,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成运行。组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县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统一上划市级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实施。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全国试点深入推进,中药材产值保险等省级试点扎实开展。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全面推开,下移执法权1461项,执法力量实现集中下沉。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流转土地135万亩、林地12万亩。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组建水务投资集团,水务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基层医改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定西师专、定西卫校整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市医院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合作办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甘肃银行、兰州银行入驻定西,临洮农商行、定西农商行、金城村镇银行组建运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互助资金担保增信等金融创新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陇西渭水酒业集团完成改制。扎实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5.79万户,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3%。“千亿元大招商”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中国·陇西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博览会、全国第一届青贮及牧草保存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大型节会,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00个,到位资金42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5倍。
(八)加快转变职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不断提高理论政策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促进政府各级各部门不断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凝心聚力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全力推进市县区政务大厅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政务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坚持经济形势月调度、季分析制度,不断完善问题导向机制、目标倒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改进和加强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工作,依法治理信访突出问题。电子民生平台高效运转,办理民生诉求事项27万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省委“3783”主体责任体系,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处理问责干部381人。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市委相关规定,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信息,“三公”经费年均下降16%。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报告工作、接受询问、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500多件。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坚定的信心和务实的举措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别增长13%和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3%。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五力齐发”,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在补齐短板上用劲发力。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制定并认真实施“1+16+5”精准扶贫措施,集中优势资源打攻坚战,预计脱贫17.72万人。整合加强市县扶贫机构,设立乡镇扶贫工作站,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所有贫困村,扶贫工作力量明显加强。全市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51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70.8%。积极争取并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33.26亿元,扶持7.62万户贫困户发展脱贫产业。解决了1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4430公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坚持在促进增长上出招聚力。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88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项目资金61亿元。17个省列重大项目和150个市列重点项目完成建设计划。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69个,到位资金450亿元,增长16.6%。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确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项目64个,总投资477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14个,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项目156个,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陇西华盛欢乐世界等项目建成运营。渭河源大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纳入全省20个核心大景区建设范围。
三是坚持在创新驱动上持续加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工作起步良好,中药材配方颗粒生产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道地中药材认定及标准审颁工作进展顺利。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成立定西市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率先制定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实施方案,投入财政资金7000多万元支持产业开发,4家马铃薯加工企业被确定为全国主食化试点企业,开发主食化产品10余种。成立定西市草牧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培育规模以上草产业龙头企业8家。牛羊扩群和规模养殖稳步推进,畜禽饲养总量达2595万头(只)。强化产业深度开发科研支撑,聘请20名高级专家开展咨询服务。
四是坚持在夯实基础上聚焦着力。全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夯实城乡统筹发展基础。市区建设完成投资53亿元,新城大道三期及桥梁等18个项目全面建成,南川滨河西路等49个项目加快建设,正龙路顺利打通,东关什字和交通路过街人行天桥建成使用。各县城实施城建项目195个,完成投资65亿元。临渭高速路基全线贯通,马云二级公路建成通车,通榜二级公路开工建设,国道212线、316线改造和兰州至定西天然气输气管道等项目加快推进。
五是坚持在改善民生上倾心施力。省、市年初承诺的实事全面办结。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新建行政村幼儿园148个,改造校舍16万平方米,定西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工作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市县两级卫生计生机构完成整合,率先在全省推行“13885”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我市及临洮、岷县分别被命名为全省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示范市、县。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10%和21%,农村五保人均供养标准提高29%。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信访突出问题,全市非正常上访量较上年下降67.2%,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砥砺奋进,迎难而上,努力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这五年,是我市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不会忘记,在定西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亲临我市视察扶贫攻坚,李克强总理深入灾区一线指导救灾重建,让全市人民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五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和中央、省属驻定单位,向为定西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定西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艰辛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不移走项目带动之路,集中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持续强化投资拉动。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引领之路,全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拓宽多元富民产业发展途径。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培育引领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坚定不移走民生优先之路,倾力解决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定不移走务实苦干之路,把树立“三严三实”作风与弘扬“三苦”精神统一起来,不断强化抓落实、促发展的作风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制约长期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在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依然脆弱,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促进农民增收面临多重挑战,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传统支柱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优势特色产业亟需在转型升级中拓展发展空间;土地供应、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不断趋紧,部分在建项目推进缓慢,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城镇发展功能还不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加大工作力度;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创业、教育卫生、食品安全等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较重;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要求更加紧迫;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廉政建设、法治政府建设还需付出更大努力。我们将正视这些问题和差距,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指导定西未来五年的发展意义重大。市委三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规划编制提供了科学指导。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围绕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益借鉴。市政府把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作为去年的一项重大任务,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咨询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定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本次大会审议。
根据市委对“十三五”时期八大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和确定的八大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定西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市委“八个坚持”和“八个更加注重”的决策部署,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统揽发展全局,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突出协调发展,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以上和12%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要求,“十三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举全市之力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确保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力争我市脱贫攻坚走在全省前列。强化资金投入,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扶贫的资金逐年增长,2017年达到财政支出的80%以上。进一步抓好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分类扶持。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等富民多元产业,通过发展生产就地脱贫25.37万人。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从根本上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搬迁7.07万人。争取实施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把有条件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管护人员,通过生态补偿脱贫4000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乡村办学条件,认真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就惠政策,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通过发展教育卫生脱贫7.48万人。统筹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低保,通过社保政策兜底脱贫4.87万人。持续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农村公路通畅、危房改造等工程,2016年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2017年解决所有贫困户饮水不稳定问题,实现贫困自然村动力电、危房改造全覆盖。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及乡村旅游、光伏、电商等扶贫工程。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全覆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计划,用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加大企业扶贫力度,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经营,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深化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建立结对帮扶常态化机制,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二)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1235”的发展定位,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from 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来自 end#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中成药新产品、中药制剂、配方颗粒、饮片加工和养生健康产品研发。完善中药材仓储、流通、销售体系,建立中药材流通追溯制度,把定西建成西部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现代中医药产业中心。发挥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作用,深入推进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提升定西马铃薯品牌效应,加快实施以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为重点的精深加工项目,提升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科技研发水平,把定西建成国家级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战略核心区。坚持畜草并重,依托草牧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把定西打造成全国最大的草产业基地和全省草牧产业大市。科学高效利用引洮水资源,加快发展果蔬产业。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培育种苗、花卉、小杂粮等富民多元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竞争能力。
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加快改造提升有色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加快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耦合、集群发展,力争定西、陇西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组建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十三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此链接!。全力释放商事制度改革红利,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
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搭建融资平台,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争贵清山遮阳山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渭河源大景区建设全面推进。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中国定西军民应急物流基地等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打通以陇海、兰渝铁路和连霍、兰海高速为轴线的现代物流通道。加快构建电子商务、服务包装、融资租赁、售后服务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支持培育汽车后市场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保健养生、休闲餐饮、社区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引导消费朝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
(三)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按照“五个三统筹”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努力探索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发展道路。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围绕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建设道路桥梁、供排水、地下管廊等市政设施,规划实施一批湿地公园、休闲广场、农贸市场、购物娱乐、社区卫生、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着力优化路网结构,构建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畅通新老城区连接通道,加快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用足用活“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利好政策,加快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转移,城市务工人员就地市民化,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城人口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支持陇西、临洮撤县设市。因地制宜发展交通商贸型、加工制造型、文化旅游型等多种类型特色小城镇。加强城镇管理和服务,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治理脏、乱、差、堵等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组织实施690个总投资7700亿元的“十大支撑工程”,力争“十三五”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100亿元。统筹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力争建成定西机场、临洮军民两用机场和定西至通渭、定西至临洮、陇西至漳县等高速公路,实现7县区高速公路全部通达、干线公路衔接到乡、铁路网络全面连通。完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邮政快递服务网点延伸到乡镇、覆盖到村。加快建设引洮供水调蓄工程、引洮二期及配套工程和城市供水工程,加强渭河、洮河等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天然气输送管道建设,建成兰州至定西等输气管道,民用管道天然气覆盖市县城区。大力推动“数字定西”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发展,促进信息资源城乡交流共享。
(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打造绿色家园。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污染专项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300万亩,鼓励社会力量植树造林,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巩固提升城镇面山绿化和封山育林成果,森林覆盖率达到15%以上。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新修梯田10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5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努力建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等制度,规范和约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全力推进水、大气、土壤保护治理,加快城区和开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集中节能供热改造,全面淘汰小型供热锅炉,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善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完成陇西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任务。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碳排放。坚持“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五)全力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建设幸福定西。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全面落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各类免费职业培训行动,提高就业保障能力。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促进新模式,强化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创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健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全面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在更多领域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多元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全方位抓好安全生产,全过程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构建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安全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定西建设,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调处化解机制,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全力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统揽,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制定落实一批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各项试点,完成陇西县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重点加强对小微企业、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推广公私合营模式,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建立清理规范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长效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充分利用中国—中亚对话合作战略平台,加强与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在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方面的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契合市场需求的贸易加工业,争取在霍尔果斯口岸设立定西外贸合作协调机构和企业产品展示窗口,支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对外贸易总额年均增长8%以上。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2016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扶贫开发工作、城市工作、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总体部署,着力促进经济增长,着力培育发展动能,着力深化各项改革,着力强化开放支撑,着力加强风险防控,着力保障人民生活,推动全市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倾力抓好脱贫攻坚。切实强化“一号工程”意识,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进一步调整充实扶贫机构和工作力量。积极对接中央和省上政策,完善“1+16+5”扶贫措施,认真抓好省上“十件大事”落实。严格按照“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强化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规范退出程序和标准,夯实精准扶贫基层基础。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抢抓国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快制定完善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方案,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实施好总投资2.4亿元的8个中央财政移民搬迁补助项目,确保完成易地搬迁5万人。全面落实贫困村互助资金配套政策,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7.9亿元。把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专项贷款、互助资金、市级特困村产业补助及草牧业、设施蔬菜“双业”贷款贴息和牛羊产业发展等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探索推广直补到户、企业带动、联户经营、中介服务、代耕代管等发展模式,巩固提升马铃薯、中药材、全膜玉米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优质林果、设施种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核桃、金银花、小杂粮等区域性产业。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引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积极实施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输转劳动力63.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0亿元以上。确保年内减少贫困人口30.11万,陇西、安定、临洮整体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00元以上。
二是全力加强项目建设。抢抓国家立足补齐短板、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实施一批等级公路及“最后一公里”水电气路、城市地下管网、信息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筹集项目前期费6000万元,加快兰州至天水城际铁路定西段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项目资金60亿元以上。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80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筛选100个重点项目,继续实行市列领导责任制。加快通渭风电基地、光伏扶贫产业示范园等10个新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全力配合省列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兰渝铁路全线开通、宝兰客专开展联调联试、渭武高速路基开工建设、临渭高速建成通车。全面完成“7.22”岷县漳县地震、“4.15”临洮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并通过审计验收。继续开展“千亿元大招商”活动,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以上。鼓励企业组团上市发行债券,充实完善拟发债备选企业库。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合作,谋划论证公私合营项目80个,力争更多项目进入省级项目库并启动实施,努力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工作,建立标准化药源基地80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6万亩。争取开展配方颗粒生产,加快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中药材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静态仓储能力达到90万吨。实施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注重新药创制和中药食品、养生保健品及大健康产品开发,争取将党参、黄(红)芪等品种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加大“岷归”等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和保护力度。以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为方向,认真落实《定西市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实施方案》,强化资金扶持和科研支撑,加速推进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建立主食开发标准化基地120万亩,主食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注重供给侧调整,增加科技投入和机械化投入,强化农机农艺融合配套,积极支持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加强良种扩繁体系建设,生产脱毒原原种10亿粒,原种基地达到6万亩,一、二级良种基地稳定在150万亩以上,马铃薯种植单产和品质不断提升。抢抓国家加大扶持的机遇,推动草牧产业总量迅速扩张,争取在全省全国产业布局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认真落实《定西市草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种植优质牧草136万亩,牧草青贮加工能力达到350万吨以上,玉米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65%。新建规模养殖小区200个,肉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肉牛饲养量达到60万头。依托草牧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引进畜牧养殖、加工企业,延长草牧产业链条,草牧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加快发展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新增设施农业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发展经济林果8万亩。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359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
四是培育壮大新型工业。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围绕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制定去产能实施方案,坚决遏制和淘汰没有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重点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出清”一批“僵尸企业”。扎实开展降低实体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运营成本,鼓励市内企业互为市场,支持困难企业去库存、去产能,尽快扭亏增盈,渡过难关。编制完成定西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圆明碳素预焙阳极生产线等132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力争华润岷县新能源、甘肃印象核桃精深加工等15个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史丹利年产50万吨复合肥等38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坚持扶优扶强,扶持岷海、扶正、一方等中医药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支持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机制,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建立小微企业互助贷款风险补偿担保基金,支持小微企业提质增效,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凯凯农业、民祥牧草等企业在“新三板”上市。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6户。
五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抓好临洮马家窑、陇西李氏、岷县洮砚、通渭书画等文化园区及卧龙湾水镇、大渭河风情园、陇中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34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快亿联国际商贸城、九洲通现代中医药物流园等重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定西马铃薯交易中心等市场建设任务。探索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加快宽带网络和物流快递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网店,积极支持岷县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支持金融机构延伸服务网络,加大便民服务点建设力度。顺应老龄化趋势,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健身、家政、保险等互动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科教、商贸等服务业扩量提质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六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市级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定西市城镇风貌规划和西川、南川、北川(巉口)片区控规,完成陇西县“多规合一”规划报批,力争实现市区、县城和15个重点小城镇控规全覆盖。坚持市区联动、抓主抓重,建好新城、完善旧城,强化管理、提高水平,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带动能力。市区实施各类城建项目85个,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启动实施宝兰客专站前广场、天然气供气工程、燃煤锅炉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力推进亚行贷款西环路等19个道路和桥梁建设项目,打通友谊北路、中华路北段、中华路南段3条丁字路。各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实施项目200个,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鼓励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促进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有效释放,健全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积极化解商品房库存,引导建筑业加快转型。全面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治理乱贴广告传单、乱占道路经营、乱放烟花爆竹、乱倒垃圾污水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市区交通秩序,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通榜二级公路等省道提升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定西综合客运中心及南北客运站。加强国省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加快高效节水、中小河流治理等68个水利项目建设进度,完成投资9.8亿元。
七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完成造林封育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3%,草场覆盖度达到75%。积极推进安定、通渭、陇西、临洮4县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大力实施渭源、漳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和洮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项目,新修梯田2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0平方公里。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建筑施工扬尘、燃煤锅炉、裸露土地、机动车尾气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加大洮河、渭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乡污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量1600吨、垃圾日处理量45吨。推进定西、临洮、岷县省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项目。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
八是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扶贫、产业、财税、金融、社保、生态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临洮县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和陇西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5项全国改革试点,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中药材产值保险、“一县四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促进模式、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全省改革试点。加快养老制度改革,完善个人账户,坚持精算平衡,提高统筹层次。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补偿力度,建立完善法人治理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医院控费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做好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完善全口径债务管理。深入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充分发挥水务投资集团融资平台作用,加快组建交通、文化等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不断完善集体林权综合配套制度体系。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2016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两会专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严格实行诉访分离,通过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引导群众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纠纷,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九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争取设立定西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全面改薄”项目621个,新建校舍11万平方米,临洮县率先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县达标验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和提升教师能力建设,持续提振教育质量,高考应届生二本上线率提高3个百分点。优化整合市区教育教学资源,确保中和教育港等项目全面建成投用,有效缓解市区入园难、大班额等问题。完成市医院儿童病区和住院部、市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推行市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努力实现乡医全科化、村医中医化。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创新管理服务方式,提升市医院与兰大二院合作办院成效。加快先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服务。积极推进县级城市数字影院、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博览中心、市体育馆装修工程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市体育场。
十是努力保障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技能培训工作,新增城镇就业2.6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启动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共服务项目。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加强价格调控和市场监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坚持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实行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弘扬法治、共创平安”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围绕脱贫攻坚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1.市级财政为33个脱贫难度最大的贫困村投入富民增收产业发展资金3300万元,引导撬动县区相应增加投入。2.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15万人,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50件。3.解决21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4.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000公里,实现行政村沥青(水泥)路全覆盖。5.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65万户、城镇棚户区改造5024户。6.提升改造城区面山绿化林3万亩。7.为396所学校装配“班班通”多媒体教室1616个,新建行政村幼儿园271个。8.培训行政村幼儿园教师600名、农村中小学校长600名。9.改扩建15所乡镇卫生院,为13个乡镇卫生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为1.1万对计划内怀孕的农村育龄夫妇免费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0.在市区新建3个停车场、4个市民休闲广场,全面治理东河、西河沿岸污水排放问题。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面对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坚持勤政廉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以厘清责任为前提,以健全制度为保障,以责任追究为抓手,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推进反腐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3783”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逐级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日常管理和监督约束,层层明确责任、传导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相关规定,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全面完成行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二)强化学习培训。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府、学习型机关建设,加强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努力把中央和省上的政策吃透,把市内的矛盾问题找准,把促进发展的举措靠实,增强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能力和自觉性。坚持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常态化,促进各级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完善集中学习培训制度,每年至少举办一期领导干部法治专题培训班、两期以上法治专题讲座。健全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全面实施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三)推进依法行政。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健全规章起草、论证、协调、审议、备案机制。注重发挥法律顾问和法律专家的咨询论证、审核把关作用,加强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推行重大民生决策事项民意调查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完成行政综合执法试点任务,推进执法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实行公务员晋升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完善“三张清单一张网”运行,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刚性约束,促进有效运转。认真落实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等制度,支持配合市人大开展调研、视察、评议、询问和执法检查等工作。及时办理人大审议意见、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规范办理流程,提高办理质量。
(四)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简政放权,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区实施更方便有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下放县区管理。加大取消和下放束缚企业生产经营、影响群众就业创业行政许可事项的力度,做好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制度,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收费基金项目。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务公开信息化、集中化水平。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使市场和社会活而有序。发挥政府诚信建设示范作用,加快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设。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
(五)改进工作作风。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集中精力抓落实、干实事、求实效。完善政府绩效管理,进一步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责任到领导、到部门,严格时间进度和质量标准,及时督查考核、兑现奖惩,做到令必行、行必果。规范电子民生平台日常管理,切实提高民生事项办理质量。加强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互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等制度,做好对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加大问责力度,坚决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庸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神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全面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4年定西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8日在定西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定西市市长 唐晓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克服地震、冰雹、暴洪、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统筹推进扶贫攻坚与小康建设、救灾重建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50亿元,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509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亿元,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30.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76.9亿元,分别增长32.1%、30%和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37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增长16%。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18亿元和315亿元,分别增长26.4%和31.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4%,人口自然增长率6‰,城镇登记失业率4%,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科学组织救灾重建。去年的定西灾害频发。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顷刻成灾;8月23日,安定特大暴雨突如其来;9月16日,暴洪泥石流再袭地震灾区。纷至叠加的灾害,给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105个同胞鲜活的生命瞬间被灾难吞噬。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快速反应、紧急动员、科学应对,全力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特别是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后,我们认真贯彻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李克强总理视察灾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始终把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紧急运送救治伤员,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抓紧抢修基础设施,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疫,严密防范次生灾害,灾后32小时内失踪、被埋人员全部找到,22小时内损毁道路全部打通,34小时内受损电力、通讯设施恢复运营,伤员救治零死亡。建立和落实市县领导包抓责任制,设立救灾物资直供点,强化价格监管,调拨搭建帐篷3.5万顶,发放救助金3.5亿元,131所严重受损学校如期开学,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恢复,26.9万受灾群众温暖安全过冬得到有效保障。灾后恢复重建顺利启动,重建实施方案和重灾村、集中安置点、小城镇建设等重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居民住房重建开工率33%。“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的318个项目已开工309个,完工236个,到位资金24.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9.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5%。
(二)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实项目前期经费6560万元,谋划生成“3341”项目工程入库项目4642个,总投资7272亿元。争取国家政策性资金86.9亿元,增长32.2%。《甘肃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专家审查。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666个,较上年增加340个,其中亿元以上250个,较上年增加95个,完成投资248亿元。临渭高速、马云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文殪、定临二级公路及安定过境段建成通车,兰渝铁路、宝兰客专、兰州至定西输气管道等省属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中盛铝业25万吨铝型材等100个市列重点推进项目和陇西中天红芪口服液等100个市上督导、县区推进的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加强和改进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投资项目337个,到位资金298亿元,增长63%。积极参加第19届兰洽会暨首届民企陇上行活动,签约项目131个,总投资581亿元,到位资金138亿元,创历年新高。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得到全省项目建设观摩活动与会代表及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
(三)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72.1亿元、68.5亿元和109.4亿元,分别增长6.5%、15.3%和11%,三次产业比为29∶27∶44。
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投入财政资金1531万元,推动“中国药都”建设。引进试种金银花、半夏、石斛等中药材1000多亩,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7万亩。种植中药材116万亩,总产量24万吨。一方制药中间提取物、奇正藏药特色饮片及深加工等58个项目加快推进,完成投资33亿元。饮片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其中新增6万吨,实现加工产值30亿元。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271亿元,增长69%。投入财政资金6420万元,扶持“中国薯都”建设。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6亿粒,建立一、二级良种基地134万亩。种植马铃薯320万亩,总产量500万吨。薯香园公司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圣大方舟公司生物质基材创新创业示范园等项目进展较快,清吉淀粉公司年产3亿桶马铃薯无矾方便粉丝生产线建成投产,马铃薯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增长34%。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扶持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30家,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500万头(只),增长38.9%,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38%。草食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增长42.8%。投入财政资金3775万元,推动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新建日光温室1070座、塑料大棚1.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积极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综合示范区建设,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83个,规范提升100个,发展家庭农场12户,流转农村土地15万亩,累计达到70万亩。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389万亩。通渭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实现“六连增”,总产量达到153万吨。
着力扩充第二产业。认真落实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倍增计划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措施,实施华能华家岭风电二期等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96个,陇西顺泰铝业年产10万吨铝型材、漳县祁连山水泥二期等65个项目建成投产,宏腾油气公司油气装备加工、甘肃招金难处理金精矿冶炼等131个项目完成计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4亿元,增长37%。投入财政资金1.3亿元,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累计达到122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27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9%,增速位居全省前列。投入财政资金6.3亿元,强力推进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实施循环化改造,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新入驻企业53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29亿元、增长21.6%,实现税收3.7亿元、增长17%。新增建筑企业6户,入库企业累计达到73户,建筑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2%。
致力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发展。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论证储备重点项目127个,总投资594亿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积极参加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和第九届深圳文博会,成功举办中国·通渭国际书画艺术节、第二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会,通渭书画、陇西李氏、岷县洮砚等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完成投资15.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61%,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市场、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首阳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跻身全省8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之列,其中文峰药材交易城年交易额突破16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和北方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与信息发布中心。康美公司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西北金泽物流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开始破题,“12346”改革框架初步搭建。建设银行、甘肃银行在通渭和安定设立支行,农业银行建成惠民服务点1300多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建成金融服务便民点280多个,61%的行政村就近享受到了基本金融服务。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18.5亿元,增长89%。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全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中药材仓单质押贷款取得突破,草食畜牧业保证保险贷款首创全省银保合作新模式。
(四)统筹加快城乡建设。坚持做大城镇,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率提高2.3个百分点,达到28.1%。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中期评估,市区、各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率分别达到95%和90%,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提高到68.5%。实施各类城建项目230个,完成投资95.5亿元。同步推进市区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实施项目66个,完成投资45.5亿元。政府北路、小碱沟治理等18个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建成,定西公园、中和教育港等25个项目快速推进,西岩新村、南环路两侧旧城改造等23个项目进展顺利。各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0亿元。城镇供水、供热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得到新改善,综合承载功能明显增强。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907公里,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率达到58.8%。引洮供水一期定西市支渠及配套工程建设进入收尾阶段,田间配套工程全面建成,支渠、城乡供水水厂工程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21.9亿元。修编完成引洮一期农村供水工程调概报告,获批调概投资2.9亿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34项,完成投资7.2亿元,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解决了农村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修梯田28.3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71.5平方公里。完成重点林业工程26.4万亩,其中天定高速公路等通道绿化2.8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8.4万亩,新增耕地1.9万亩。
(五)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围绕提振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召开全市教育工作陇西现场会议,制定出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意见和教师培训、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市区中小学布局等规划。高考录取率68%,其中二本上线率26.7%,提高3.5个百分点。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9.6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学364所,消除D级危房25.5万平方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紧缺专业教师120名。甘肃中医学院定西校区挂牌成立并开始承担药学类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与兰州中和投资创业集团共建职业技术学院进展良好。财政投入医疗卫生经费13.3亿元,市人民医院和陇西、渭源县中医院迁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村卫生室133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陇西、临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中医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陇西、岷县、临洮争创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通渭县争创为全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290元增加到340元,付费方式实现“一卡通”,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赔付6722件、3117万元。争取香港“健康快车”第三次停靠我市,为15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了复明手术。紧贴产业开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实施道地中药材产业化推广及惠民示范工程,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立运行。定西“百姓舞台”机制建设被列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市县区广播电视农村覆盖网试点顺利启动。市级体育运动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面落实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公共资源交易等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常态化市场监管机制基本建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不断靠实政府属地管理、部门日常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救援综合演练,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暴雨冰雹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管理办法,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定西地区志》正式出版发行。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得到加强。统计、物价、工商、质监、气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和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社会慈善等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86亿元,增长52%。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7300多人。新增小额担保贷款4亿元,扶持创业8600多人,带动就业1.7万人。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28%,农村五保人均供养标准提高18%,发放临时救助和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3亿元。重特大疾病救助实现城乡全覆盖,为3.1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7752万元,为57.4万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代缴参合参保金1238万元。城镇职工各项社会保险稳健运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为9724户城市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34万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289套,改造农村危房2.3万户。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万人。扎实开展“双联”行动,发放“双联”贷款7.1亿元,社会各界投入帮扶资金20.5亿元,贫困村富民产业培育、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取得新进展。培训城乡劳动力21.5万人次,输转68.7万人,劳务收入87.2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2382元、增长18%。减少贫困人口13.7万人,贫困面下降5个百分点。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定西建设,积极推行“两个全员参与”机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面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七)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效能风暴”和“效能问责”行动,认真开展“政策规划落实年”和“管理服务创新年”活动,对工作落实不力、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69个单位和143名工作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主动加强与市政协联系,95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14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按期办结。修订完善市政府工作规则,进一步规范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效能。严格执行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制度,坚持不懈在政府常务会议上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修订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全面落实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报送备案制度。取消、调整和下放市级行政审批项目101项。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完善农村信息公开平台,21个“数字农村”试点乡镇完成任务。电子民生平台办理群众诉求3.8万件次,解决了群众反映的一些实际问题。组建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政府集中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土地矿产及国有产权出让等一系列交易活动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全面启动公务卡改革试点,大力推行预决算公开,“三公”经费支出实现了中央和省上规定的压减目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遭遇的困难前所未有。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特别是“7.22”岷县漳县6.6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切、鼎力支持,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快速反应、紧急行动,广大干部以身作则、奋勇争先,部队官兵和公安民警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灾区群众不等不靠、奋力自救,各级新闻媒体积极呼吁、忘我工作,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严峻。针对经济增速放缓,我们认真分析研判,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经济增长,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围绕重点工作任务,我们不断靠实责任,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做到前有目标计划、中有跟踪督导、后有考核评价,不间断、链条式推进工作。着眼破解发展难题,我们不断拓宽思路,顺应产业转移新趋势,创新就地举办产业节会招商,主动“走出去”上门推介招商,并建立跟踪服务和领导包抓推进机制,引进和落地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绩,是市委正确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主动监督、倾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定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定西发展进步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定西正处在扶贫攻坚、后发赶超、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艰巨。农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建设用地整体比较紧张。支撑长远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项目和生产性项目还比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产占比大,二产总量小,三产整体实力不强。项目建设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缺乏,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发展体制机制不活,少数部门和干部创新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不断优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扎实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扶贫开发为核心,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坚持不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跨越发展、城镇做大做强,坚定不移调整优化结构、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水平,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努力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之内。
围绕上述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灾后重建进度,建设幸福美好家园。严格按照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要求,统筹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重点抓好7个小城镇、48个集中安置点、15个重灾村和192个国省道沿线村庄风貌改造等规划设计,加紧编制岷县梅川镇、茶埠镇及县城,寺沟乡及火车站,漳县大草滩火车站小城镇和遮阳山景区,三岔镇、殪虎桥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月底前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并与群众讨论形成一致意见,3月底前完成各项开工准备工作,4月份开工建设,8月底前完成受灾小学、幼儿园恢复重建,年底前完成受灾中学、乡村卫生院(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启动实施国道316线陇西至会川段、省道306线岷县茶埠至马坞段、省道210线岷县巴仁口至铁尺梁段等交通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全面完成“5.10”岷县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切实加强质量安全和资金使用全程监管,确保高效廉洁重建。
(二)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坚持扩充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紧盯国家政策及产业投资导向,筹措前期经费6000多万元,围绕基础设施改善、扶贫攻坚、结构调整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谋划千万元以上项目1200多个,进一步充实项目储备库。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深入开展“千亿元大招商”活动,优化招商落地服务,市直部门完成招商引资任务300亿元,各县区分别完成100亿元。争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0亿元以上,增长35%。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落实国家政策性资金70亿元以上。抓紧实施《甘肃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力争《定西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国家层面获批。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700个,力争完成投资660亿元以上。配合抓好兰渝铁路、宝兰客专、临渭和渭武高速公路等省部属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国道212线临洮水泉至漳县殪虎桥段、通渭至榜罗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按照全省项目观摩“看高不看低”要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协调抓好甘肃东化新材料、定西西部汽车城、香港彬立汽车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以扶贫工作重点乡镇、贫困村为主战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努力在持续增加收入和解决不愁吃、不愁穿方面,探索建立产业、技能和城镇化带动机制,夯实扶贫攻坚的增收基础;在强化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以及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易地扶贫搬迁、金融资金支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突破等方面,探索建立多渠道增加投入机制,增强扶贫攻坚的基础保障能力。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性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富民产业。加强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监管,建立以奖代补激励促进机制,鼓励和引导享受财政扶持的各类龙头企业增强社会责任,积极到贫困乡村建立种养基地,吸纳贫困农民务工就业,形成利益共同体。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以职业技术学校为主,培训“两后生”5000多人,输转剩余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0亿元以上。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争取力度,增列扶贫专项预算,抓好“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和世界银行第六期贷款项目,全面落实国家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强贫困村互助资金运行监管,千方百计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充分利用国开行贷款,加快推进以农村公路、安全饮水为重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通渭扶贫攻坚交通先行试点县工作。以促进动力用电率先覆盖贫困乡村为目标,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优化贫困乡村发展规划,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乡实施撤乡建镇,结合产业培育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市场改造建设和交通道路完善,规划建设小城镇,形成带动扶贫开发的区域经济中心。强化“双联”单位扶贫责任,充分发挥行业扶贫和社会帮扶作用,努力构筑“大扶贫”工作格局。完成整村推进项目60个以上,易地扶贫搬迁1.4万户7万人,确保10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138个贫困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7.3万人。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大力培育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现代农业建设。围绕“中国药都”建设,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标准化药源基地60万亩,示范扩大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岷归等道地药材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陇西县创建为全国中药材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化改造。陇西、岷县、渭源等县以县城投公司为主体,建设农户加工中药饮片园区,并以成本价为农户办理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努力把家庭作坊式加工转变为工厂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新增中药饮片GMp认证企业5户、GSp流通企业20多户,新建中药提取物生产线6条。饮片加工能力扩大到30万吨。积极开发中医保健、日化和制药产品,不断提高附加值。力争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380亿元。围绕“中国薯都”建设,突出良种繁育和精深加工“两头建设”,组建马铃薯种薯产业集团,脱毒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7亿粒,一、二级良种基地达到140万亩,形成良种梯级繁育体系。以多用途工业变性淀粉产品、高档休闲食品开发和循环利用为主攻方向,鼓励扶持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延长产业链,力争安定区争创为全国马铃薯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结合“两都”建设,积极推进地方名优产品商标注册工作,提高当地商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战略性产业,加快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市建设。多渠道投入资金30亿元,扩大玉米秸秆青贮规模,改进技术服务,完善市场流通,新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2万户、家庭养殖场2000个、规模养殖场40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00个,培育养殖专业村120个,争创省部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个。积极引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充分利用引洮水资源,加快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和小杂粮、林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新增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1.9万亩,以高原夏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加强粮食储备,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村区域发展综合示范区,不断扩大农业机械覆盖面,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384万亩。
(五)推动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百亿级园区、十亿级企业,深入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和倍增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6个,重点抓好甘肃招金难处理金精矿冶炼、华家岭风电三期等4个投资10亿元以上和中盛铝业25万吨铝型材、江能医药公司中药材综合加工等4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力争陇西一方科技产业园、蓝天年产20万吨淀粉糖等45个项目建成投产,普尔康道地药材精深加工等91个项目完成计划,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扶持小微企业提升产能、扩大规模、增加效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10户以上。投入财政资金2.6亿元,加快全市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循环化改造,加大扩容升级力度,统筹“一区多园”建设,新引进入驻企业50多户,积极申报争取定西经济开发区升格国家级开发区。严格企业入园标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鼓励工业企业互保共建市场,积极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改进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推动中医药和马铃薯精深加工、铝冶炼及深加工、矿产建材及新能源开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省、市政府质量奖。
(六)壮大提升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抢抓国家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机遇,力促第三产业提质增效。紧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定西丝绸之路国际商贸物流城、中邦华运物流园、金帆现代城市流通综合体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定西荣芳汽配城、西北金泽物流园等商贸物流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培育工业研发设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等新型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快发展。实施“十园百市千店”工程,新建或改扩建农贸市场10个、乡镇商贸中心10个、村级商品服务社380个。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临洮马家窑彩陶、通渭书画、陇西李氏、岷县洮砚等文化产业园及临洮卧龙湾休闲水镇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临洮太石水城一期工程,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抓好贵清山、渭河源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5%。用足用活省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机构在县区合理布局,加快乡村金融网点建设。积极吸引银行、证券、保险和股权投资机构到定西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数字农村”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推进农村信息公开平台与金融服务有效融合,促进农村信用贷款稳步增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改革重点破解担保难题,加大农民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推进中药材种植保险等特色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开展农房保险等涉农保险。加强银证保合作,探索建立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与保险保障融合机制。认真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布局优化、功能配套和产业支撑,统筹推进城镇道路、供热供水、供电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和湿地水景、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和工业发展、市场物流等产业功能区,着力增强综合承载发展功能,逐步形成市区、县城和建制镇优势互补、合理布局、连接畅通、特色鲜明的发展新格局。继续完善市区和各县城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定西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区市场建设、商业网点、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编制,争取村庄规划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定西市区实施项目86个,完成投资50亿元。新城区重点启动建设湿地公园、电网工程、亚行贷款城市道路和关川河景观带改造等项目,加快污水处理、供水管网、体育馆等公用设施建设进度,完成市人民医院、市行政中心等单位搬迁,确保定西展览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按期投入使用。旧城区围绕完善功能,重点抓好南山根安居小区集中供热工程、定西宾馆周边等片区和永定路市场、东关市场、再就业市场等改造项目,加快实施南环路、教育东路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通断头路,构建新旧城区顺畅通达的路网体系。各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实施项目191个,完成投资60亿元。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降低城镇建设准入门槛,推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政公用设施运营市场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城镇化率提高到30%以上。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解决冬季供暖、物业管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临街经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力抓好引洮供水一期支渠及配套工程扫尾建设和质量监控,确保4月底前完成管道打压试水,6月份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通水。抓紧制定引洮支渠及配套工程运营管理办法,确保工程全面稳定发挥效益。建设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27项,农村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70%以上。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定西片区项目,新增耕地1.9万亩。
(八)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认真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行政审批、投融资体制和工业领域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企业投资项目除国家明文规定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完成市、县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控机构编制,确保人员编制零增长。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绩效预算试点,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合理划分市与县区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加快农民住宅产权确权登记,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制定农村空置宅基地退出补偿办法,拓宽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全面推进水利改革试点,深化集体林权配套制度改革。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教育管理激励、约束、保障机制和校长、教师引进交流机制。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市、县区医院同省内外大医院、医学院合作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加快县乡医院一体化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落实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探索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模式,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市县区与企业共投共享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引导更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抢抓省上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有利机遇,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打造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抓好通渭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争取安定区列入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县(区)。新修梯田30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以城镇面山、交通干道沿线、引洮灌区及村庄集镇为重点,整区域推进造林绿化。结合 “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实施,完成15个重点镇、145个示范村的绿化建设。抢抓国家恢复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扩大退耕还林规模。新增造林封育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4.9%。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各级水源地评估整改工作。加大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企业污染深度治理,严格新上项目环评审批。落实养殖污染减排措施,确保3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国家减排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农膜生产应用,强化废旧地膜、烂尾菜、生活垃圾处理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0%。建立完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城乡环境和交通秩序整治力度,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十)全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教师培训比例提高16个百分点,引进紧缺专业教师100名,确保高考应届生二本上线率提高3个百分点。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申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强化校企校地合作办学,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达到95%。加大协调力度,推动甘肃中医学院定西校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西北师大附属中和学校秋季实现高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引导组建农民文化专业合作社,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200多个。争取实施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宿舍和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项目,新建村卫生室240多个。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取安定区创建为国家或省级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面向农村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努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乡镇食品药品有效监管方式。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竞技水平,推进全民健身。全面靠实各级责任,切实强化全方位监管,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电子民生平台建设,探索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加快打造数字化、高清化、智能化、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双拥共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及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气象服务、公共节能等工作,推动老年人、青少年、社会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市政府将筹措资金8.5亿元,继续为群众办好10件实事:1.改造建设校舍3.8万平方米,改善63所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2.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3所;为137所乡镇卫生院培训急诊急救医师150名;免费为2.5万名新生儿进行遗传性疾病筛查。3.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新增农村沼气用户1740户。4.建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960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或沥青路率达到65%以上。5.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0件。6.新增小额担保贷款3亿元,支持6000人自主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15万多人次。7.建成安定区李家堡和陇西县机动车辆检测站,方便群众办理车辆检测业务。8.将100个贫困行政村列入互助资金试点,进行重点扶持。9.解决农村1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10.治理市区旧城区背街小巷10条2.2公里;改建公交站点42个;在公园路中小学、东方红中学路口修建过街天桥2座,对新旧城区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完成今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政府肩负的责任重大而艰巨。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组织结构,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职责,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加强理论学习。健全完善理论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法律法规、各项政策和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政府领导和工作部门负责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用法律政策推动工作、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紧密结合政府工作实际,建立理论务虚制度,深入分析形势,认真研究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升政府领导和工作部门负责人廓清工作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和狠抓任务落实的能力。建立完善政府工作人员教育培训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素质培训,不断提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发展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及时落实人大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并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对重大决策开展咨询、听证、公示、风险评估,建立规范性文件和政府签订合同法律审查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农资供应等领域执法力量和执法能力建设。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坚决禁止变相设定行政许可,依法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行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加强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从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切实精简文件简报、严格公务接待和规范评比检查入手,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更多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研究发展问题、推动工作落实上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联”行动、“效能风暴”行动,强化纪律作风整治,重点整治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纪律散漫、作风漂浮、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建立高效办事、扎实工作的常态化机制。
(四)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项部署,加强廉政宣传教育,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强化对工程建设、土地管理、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巩固清理办公用房、清退超标车辆、停建楼堂馆所等专项整治成果,继续大力压减“三公”经费支出,营造节俭办事、廉洁从政的清新政风。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不畏艰险、奋力拼搏;瞻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定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定西市市情概况
定西市市情概况
(2013年4月)
定西古称“陇中”,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灿烂的史前文化,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西起定西市临洮县。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定西位于甘肃中部,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临夏交界,座中四联,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距兰州98公里。陇海铁路和兰定、兰临、平定、天定高速公路及312、310、316、212国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宝兰客运专线也途经定西。2003年定西撤地设市。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户籍人口296万。总耕地770万亩,农民人均3.83亩。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600毫米,年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按2011年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115.83万,贫困面43.39%。全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高寒阴湿区两个自然类型区。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北四县(区)“十年九旱”。全市水资源总量62.9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量1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自产水资源量不足540立方米,仅为全国、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20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全省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且有限的水资源相当一部分水质超标、利用率不高。长期以来,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定西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和100万亩以上,分别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
一、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和第一。有天然草场9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200多万亩,发展畜草产业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全市已探明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36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岩盐、花岗岩、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三县,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
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同时,境内旅游资源绚丽多彩,有以漳县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清山、遮阳山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以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以及海内外李氏同胞寻根祭祖的“陇西堂”和被誉为“海内之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元墓群等历史文化遗址。
历史上的定西曾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半农牧区,《资治通鉴》 中就有“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的记载,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使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从1983年开始,国家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开展了以“三西”农业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借助国家扶持,定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坚持走好“三条路子”,即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梯田+水窖+地膜+种植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模式,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全市于1999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2000年以来,抢抓国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在改善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扶贫开发向纵深迈进,逐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路子。2008年定西被确定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盯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四个发展”、“五个更加注重”等一系列部署,牢牢把握“一项重大使命”,始终坚持“八个发展取向”,深入实施“十大重点行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精心打造“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实施民生、生态、科技、人才、党建“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宜居、特色、文化、活力、和谐新定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和市场化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2012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24亿元、增长13.1%,固定资产投资392亿元、增长4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5亿元、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亿元、增长17.3%,大口径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3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1亿元、增长31.1%,公
共财政预算支出148.7亿元、增长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81元、增长16.2%,农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增长17.5%。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0:27:43。今年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39亿元、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35.04亿元、增长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5%,大口径财政收入7.46亿元、增长31.2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3亿元、增长32.4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2.43亿元、增长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