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信仰上帝
为什么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信仰上帝
最后都要导归到这个终极问题——世界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
高智商的人都有心理病,中国有些天才没信仰大都自杀了。。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信仰上帝,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几乎全都是基督徒。按照圣经教导,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因神给予的理性,人有能力接受神的启示去认识宇宙,进而认识神。同时,神要人治理环境,管理各种鱼类、飞鸟、走兽。只有对所要管理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当好神的管家。为了认识神荣耀神,为了不负神的重托,一大批虔诚的基督徒以极大的热忱献身于自然科学,取得了举事瞩目的成就,成为各个学科的奠基人。在一八六五年,英国科学会发表了一篇由617人签名的关于宗教(专指基督教)与科学的宣言,现保存在牛津博德伦(Bodleian)图书馆,其宣言如下:
“我们以自然科学家的立场发布我们对于科学和宗教关系的意见。现在科学界若干人士,因为探求科学真理,从而怀疑圣经真理及其正确性。我们对此深感遗憾!
我们认为神的存在,一方面写在《圣经》上,一方面写在自然界中;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却绝对不能彼此发生冲突。
我们应当牢记:物理科学尚未臻于完善,尚在不断改进之中;目前我们有限的理解,仿佛是对着镜子观看,还是模糊不清。
现在许多自然科学的学者,对于圣经不加研究,徒凭其不完善的定律和一知半解(就对圣经)怀疑反对。这种态度,实在不能不令我们为之痛惜。
我们深信,每一位科学家研究自然,其唯一目的,是在阐明真理。倘使他们研究的成果,发现圣经和科学有所抵触(其实只是对圣经的曲解),千万不可轻率武断,以为他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圣经的记载是错误的。而应该持客观的态度,平心静气,听神的指示,确信二者必然相符,绝不可偏执成见,以为科学和圣经有冲突分歧之处。”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牛顿(1642—1727)
牛顿是这一大批基督徒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18岁进剑桥大学学习,竟然在27岁时就当上了剑桥大学的教授,这足以证明他的成就是多么辉煌。他的科研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他发明了数学上的微积分,出版了近代科学奠基性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他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世界各国的许多教师和家长所采用,作为向儿童进行科普启蒙教育的经典素材。
牛顿虽然在科学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他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毕生认为,人类理性的能力有限,不能包容一切经验。所以,他研究圣经的兴趣不在研究科学之下。据统计,牛顿所发表的科学著作只占他所有著作的16%,其他84%的著作是他生前未出版的神学作品,总数字超过140万字。他写道:“我深信圣经是神的话,圣经是人受神默示写成的。因此,我每天都研读圣经。”“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之信而有证,实在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的。”牛顿研究天文学,察觉到神的手的工作,他说“无神论是无知的。我观看太阳系,看见地球与太阳保持一定的距离,得到适当的热能和光线。这绝不可能是机缘巧合。”“惟有这位智者有大能力,创造、计划如此美丽的太阳系,各大行星、慧星……一切都由他支配统治,他是万有的主宰。”
(2)爱因斯坦(1879—1955)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是继牛顿之后科学界耸起的又一座高峰,他提出来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引起了物理学界一场深刻的变革。
爱因斯坦相信有一位上帝,他说:“无限高超的神在我们微弱心智所能觉察的琐细小事上显示他的存在,我对之心悦诚服。我的信仰由此构成。在我心灵深处,确信有个超越的智能彰显在不可思议的宇宙中,这构成我对神的信念。”虽然他是科学泰斗,但他却不相信科学万能,他指出:“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意味着要有宗教信仰。”
(3)法拉第(1791—1867)
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基督教会长老,他以发现电磁感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电学之父”,电容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法拉”,他又是个发明制造家,发明了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最早的电动引擎。
法拉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担任着伦敦一教堂的长老圣职,每周讲道多次,保留至今的讲章有150篇之多。他的名言是:“圣经说什么,我们便说什么;圣经没有说的,我们也不应说。”他相信上帝创世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他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为了使社会大众认识上帝智慧的创造,他公开示范在电学上的发现。他在晚年更是勤读圣经,当他被记者问及对死后有何猜测时,他回答道:“猜测?我从没有任何猜测。我深信所有的确据。我知道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圣经提摩太后书一章12节)。”
(4)焦耳(1818—1889)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他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奠定下基础,能量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焦耳”。他提出焦耳定律,被誉为当时新科学的热力学的始祖,他为热力学第一定律(暗示宇宙不是自然衍生出来的)提供了实验的基础。
焦耳是个基督徒,他认为科学研究工作与圣经真理协调一致。他坚信神就是宇宙创造者,他列出他优先考虑的事:“承认信仰,服从神的旨意,然后从他手的工作体会他的智慧、大能和美善。”
(5)麦克斯韦(1831—1879)
麦克斯韦是英国物理学家,他的电磁理论及其相关方程式,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开辟了新里程。
科学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公认麦克斯韦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是教会的长老,经常研读圣经,他的笔记本里记着他的祷告:“全能的神啊,你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赐予他生命的灵魂,让他寻求你。你统治所有受造物,教导我们研习你亲手作的工,好使我们开垦土地善用资源,加倍努力事奉你;又使我们领受你可称颂的话语,相信你差派主耶稣来,带给我们救恩和赦罪的知识。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
(6)帕斯卡(1623—1662)
帕斯卡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他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16岁写成投影几何的名著《圆锥曲线论》;他研究了代数中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对概率论和摆线的研究也卓有贡献。在物理方面,他提出了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帕斯卡定律,压强的单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帕斯卡”。帕斯卡是个少有的“不爱世界爱上帝”的基督徒科学家。正当他的科研成就如日中升的时候,他竟从24岁起放弃了科学研究,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他的主要著作《思想录》和《外省通信》,被看作是神学经典。帕斯卡的科学方法带有基督徒信仰的深刻印记,他对唯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对上帝的启示,人们必须接受(或拒绝),而不能仅仅因其不符合理性便予以怀疑。上帝的无限性是超越理性的,那种主张借助于科学的原理就能解释万物的观点,是极为狂妄自傲的臆断。通过《思想录》,我们能看到一个基督徒的心声:“没有耶稣基督,世界是无法生存的,因为那必然要么就是世界毁灭,要么就是世界活象一座地狱。”
(7)伽利略(1564—1642)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是和著名的比萨斜塔紧密相联的,他在斜塔上所作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论点。伽利略首次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推导正确与否,由此奠定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在天文学领域,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写下《关于两种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宣布哥白尼的“地动说”是完全正确的。
伽利略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修士,他相信圣经来自上帝的启示,相信科学与圣经不能互相冲突,他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之间并无矛盾。1633年6月,天主教皇乌尔班八世有感于基督教新教的影响日隆,决心维护天主教的利益,压制伽利略《对话》的观点。异端裁判法庭审问了伽利略,但伽利略始终认为自己正确,他说:“我难道不是一个基督徒吗?我难道不能算教会的骄子吗?我难道不是敬拜全能的上帝和他的独生子耶稣吗?要我悔改什么?难道让我将真理隐藏起来,亵渎上
帝,替(天主)教会丢脸吗?”作为天主教徒,他又承认宗教会议、圣传和教义的权威性;他在法庭上宣布:“我宣誓,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相信依靠神的帮助、神圣天主教及使徒建立的正统教会所教导和传授的一切。”伽利略在信仰和科学的关系方面坚持了正确的立场,认为哥白尼的学说符合圣经,而天主教皇是出于维护教廷的权威而迫害伽利略的,这一事件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旧教的一场冲突,不能简单笼统地说成是宗教迫害科学。实际上教皇并非为了维护圣经,而是利用天主教组织的政治权力压制基督徒或倾向于基督教新教的科学家。
(8)开尔文(1824—1907)
开尔文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他以研究热力学而闻名。他用精确的术语系统地阐述了焦耳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两条定律都反映出进化论并不科学。开尔文发现了绝对温标,国际上就以他的名字作为绝对温标的单位。
开尔文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说:“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是智慧和慈爱的构思的证据……无神论的概念实在愚昧,笔墨难以诉说。”他认为科学与圣经根本没有冲突,并相信:“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科学正面肯定了创造的力量。”一次,他的学生问他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他没有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说:“在我生平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主耶稣基督。”
(9)普朗克(1858—1947)
普朗克是德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00年,他提出了震惊科学界的“量子假说”,后来被科学家们用于解释各种物理现象,验证了量子论的正确性。量子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普朗克为开创物理学革命性发展的新纪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朗克信仰上帝,从1920年起直到逝世为止,他一直担任基督教会的执事圣职。他相信上帝是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律由上帝支配;他一再强调科学与信仰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他在《宗教与自然科学》这篇代表作的末尾呼吁科学家“朝上帝走去”!
(10)笛卡尔(1596—1650)
笛卡尔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用坐标系来描述空间的点和坐标值的相互对应关系,他认为:“数学真理,如同其他一切受造之物一样,也都是由上帝所确立,并依赖于上帝。”
笛卡尔坚信上帝的存在,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中,他写道:“当我专心地想到上帝,完全向着上帝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任何产生错误或虚妄的原因;可是片刻之后,回想到我自己的时候,经验就告诉我,我仍然会犯无数的错误”。他还说过:“如果世界上有某些物体、或某些心智、或其他的本性,并不是完全美满的,那它们的存在一定要依赖上帝的力量;如果没有上帝,它们就一刻也不能维持下去。”
(11)莱布尼兹(1646—1716)
莱布尼兹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和牛顿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现在高等数学中所采用的积分符号,就是莱布尼兹发明的。为了纪念他和牛顿对积分学的突出贡献,国际数学界便把“积分学基本公式”称做“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莱布尼兹相信上帝是最高的创造者,他赋予这个世界以一定的规律,因而社会生活也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自然法。莱布尼兹认为;数学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的渊博知识、他的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在一起,对他来说,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他工作的最高目标。他说:“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事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智慧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12)波义尔(1627—1691)
波义尔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用实验阐明气压升降的原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力和体积成反比,这就是中学物理教科书上著名的“波义尔—马略特定律”。波义尔又是现代化学的先驱,他首次引入化学分析的名称,将元素定义为未能分解的物质,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
波义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科学和神学方面均有建树,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科学是宗教的一个卓越的学校,是一项宗教任务,是对上帝展现在宇宙中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的揭示,科学是宗教的盟友,甚至受宗教的指导。波义尔相信,上帝创世时,除他之外不存在任何实体,没有任何受造之物需他承担义务或者能够束缚他。如果上帝中断对宇宙的维持,宇宙就会土崩瓦解。神力量的持续参与是必须的,因为规律并不是真正的力量,而只是规则性的一个表现方式而已。这就批判了仅仅把上帝作为宇宙运动的最初动力,从此就不需要上帝的错误观念。波义尔在他的《基督教巨匠》一书里,认为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并无冲突,科学和信仰都承认人的智慧有限,只有借助于上帝创造自然的模式和启示,人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波义尔对基督教护教学甚有研究,他还支持圣经的出版,在美国发行的第一本印第安语《圣经》就是由他资助出版的。
(13)道尔顿(1766—1844)
道尔顿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原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他因出版《化学原理的新体系》而获皇家勋章,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道尔顿在信仰上属于正统的牛顿派学者,是虔诚的基督徒。他12岁时就在教会学校里担任一些职务。他相信上帝掌管自然法则,使不可见的基本粒子成为可变的或可毁灭的。
(14)巴斯德(1822—1895)
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了微生物学及细菌学两门新学科,他又发明了免疫种痘和低热消毒法,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他提出生源说定律,说明生命只能来自生命,反驳盛极一时的自然衍生的进化论观点。
巴斯德在信仰上是虔诚而保守的基督徒,他认为科学与基督信仰并无矛盾,坚信科学拉近人与神的距离,他说:“对大自然越有研究,就越感受到造物主奇妙的工作。”他对上帝和福音都有坚强的信心,他说:“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敬拜了。”他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巴斯德相信,上帝由于他无限的慈善,不可能为人类创造一种惩罚的灾祸后,不同时为人类造出一种救药来。为此,他孜孜不倦地寻找特效药,发现了各种抗毒素,找到了预防和治疗牛羊炭疽病、鸡霍乱病、狂犬病等方法,大大发展了免疫学。
(15)孟德尔(1822—1884)
孟德尔是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孟德尔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文章,提出遗传单位(基因)的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年轻时曾大病三次,他感到前途渺茫,在1843年进天主教修道院做修道士,学习了4年神学课程后,担任了教会神甫圣职,后来被任命为天主教隐修院院长,专门从事神学教育工作。
(16)林奈(1707—1778)
林奈是瑞典著名植物学家,他对现代植物学的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尤其以植物分类法闻名,他将自然界分动物、植物、矿物三大类,再细分为纲、目、科、属、种、成为现代自然分类法的基础。林奈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青年时就想为福音事业奉献一生。他一生敬畏上帝,他的住所里有花园,他说:“夏天坐在那里听布谷鸟和其他鸟类的鸣声,昆虫的啾唧声,观看光彩夺目的艳丽花朵,人们为上帝的无比智慧而陶醉,惊叹不已。”他研究植物与他对上帝的信仰密切相关,在他的著作《植物的纲》中,林奈声明:“物种的数目和上帝当初创造出的各种形式的数目是相同的。”所以在他的漫长生涯中,他丝毫不赞同进化论的推测,坚信物种是不变的观念。他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上帝的创造,自然界中没有新种”;他在1735年出版的《自然系统》中说:“由于不存在新种;由于一种生物总是产生与其同类的生物;由于每种物种中的每个个体总是其后代的开始,因此必须把这些祖先的不变性归于某个全能全知的神,这个神就叫做上帝。他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万事万物。这是被每个有生命个体的机制、原理、定律、体质和感觉所证明了的。”
(17)开普勒(1571—1630)
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为后来的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先河。
开普勒自始至终都属于基督教路德宗的信徒。22岁以前,他一直喜欢神学,每天领悟上帝的旨意,准备当牧师;后来为了生计才勉强放弃了这个念头。他研究天文学,祈祷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他说:“几乎整个夏季我都消磨于这项苦闷的工作中,最后在一个十分无关紧要的场合,我更接近了真理。我相信上帝过问了,因此,我偶然得到了我自己的努力无法得到的东西。更相信这一点,因为我曾不断祈求上帝,如果哥白尼说的是真的,那就让我成功吧。”他认为,天文学家作为上帝传达自然之书的牧师,不仅应当把自己智慧的荣誉牢记在心,而且还必须将高于世间一切的上帝的荣耀铭刻在心。
(18)哥白尼(1473—1543)
哥白尼是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在人类科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日心说”给人们的宇宙观带来了一场革命,开创了天文学的新起点。
哥白尼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从24岁开始担任教会神甫直到逝世。哥白尼对天文学有很大的兴趣,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天文学研究是在教会工作的业余时间里完成的。他在教堂箭楼上安置一个小天文台,在繁忙的教会工作之余进行天文观测,他说:“假如真有一种科学,能使人类灵魂高贵,脱离世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因为人类若看见神管理下的宇宙所有的庄严秩序时,必要感到(有)一种力量,催迫自己趋向于规律的生活,去履行各种道德,可以从万物中认出造物主确是真善之源。”
(19)莱特兄弟
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于1903年12月发明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有动力装置的飞机,把人类自古以来的飞行梦想变成了现实,成为航空史上的先驱者。
莱特兄弟都是虔诚的基督徒,礼拜天坚持去教会敬拜神,拒绝在主日工作。有一次,西班牙国王邀请他们在主日那天驾驶飞机,被他们毫不迟疑地回绝了,因为他们要去做礼拜。
(20)爱迪生(1847—1931)
爱迪生是出生于美国的世界最杰出的发明家,一生的发明有1000多种,白炽灯泡、发报机,留声机、油印机、碱性蓄电池都是他的发明,他甚至对照像机和电影摄影机的发明也有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
爱迪生是一个有非常明确和强烈信仰的基督徒。他的实验室里放着《圣经》,他说:“我深信有一位全知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上帝。”他认为,向上帝祷告是人生力量的源头;每当他遇到难题,他就在实验室里祷告,祈求上帝的帮助。他曾肯定地表示:“神的存在,对我几乎可以用化学来加以证明。”
以上这20位杰出的基督徒科学家(有三个是天主教徒),可以说全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名字如璀璨的明星,照耀着科学的天空。他们同时又都是耶稣虔诚的信徒,他们以荣神益人为动力,在科学的领域开疆拓土,把取得的科技硕果作为祭礼献给上帝。
此外,还有一批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是基督徒。他们是:发现欧姆定律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电动势(电压)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现安培定律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发现库仑定律的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发现X射线的伦琴,发明无线电的马克尼,发明电报的莫尔斯,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大数学家高斯和欧拉,现代原子能专家普莱特、康普敦、费米,还有英国核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以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等等。前面所举的都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实际上社会主义国家也有信主的科学家,只不过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自己不便公开信仰,媒体也不敢予以披露;目前已被人们知道的有:前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
据统计,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286位科学家中,有73%的人是基督徒,19%的人是犹太教徒,也就是说相信神的科学家占92%。可以预期,未来科学方面世界性的重大突破仍然会由基督徒来完成,因为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第9章10节)。“你求告我,我就应允你,并将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难的事指示你。”(耶利米书第33章3节)。
第二篇:现代著名科学家
现代著名科学家有
钱学森、赵忠尧、华罗庚、钱三强、邓稼先、孙家栋、王选、袁隆平、钱伟长、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桢、陈景润、苏步青、侯德榜、周培源、严济慈、吴有训、吴阶平、张钰哲、熊庆来。
中国著名现代科学家的贡献
1.钱学森(1911.12.11~今)
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3.邓稼先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4.钱三强(1913~1992)
:原名钱秉穹,浙江湖州人.导师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第三篇:信仰必修1--第一课上帝
第一课 上帝
是否有上帝?
我是大陆赴德的留学生,看到身边有不少朋友变成了基督徒,有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我很羨慕。可是真的有上帝吗?我为什么从未见到?怎么能让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相信上帝的存在呢?
没有人能真正证明有一位上帝的存在──我是指,用人们通用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完整描述的方式。我没有能力叫神现身给你看:头上发着光环站在你面前,使你得以用肉眼看见──除非上帝自己愿意。
可是,是不是不能用这种方式证明的事物就不存在,或不可信呢?我看未必。当你的女儿要你证明你“爱”她的时候,你完全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向她证明:你既不能把你的“爱”从心里掏出来放在手掌中端给她看,也不能当面把“爱”放在天平上秤秤,好让她看到刻度真的有变化。你只能提醒她:上一次你划破手指时我是如何心疼地把它含在嘴里;前一个星期你想吃某种冰淇淋时我跑遍全城为你买;两个月前你生病时……你的女儿多半会被你说服。为什么?因为这些证据虽然仍不足以严格地证明你爱她,却似乎都极其偏向那一方向。
在“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举头仰望广袤的穹苍,你看到了什么?璀璨的星空、秩序井然的宇宙;低头俯视内心,你看到了什么?爱和道德律;再转头看看周遭:自然界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人类社会中虽有邪恶,但正义最终得到伸张,善良总有报偿……这一切是否已使你认识到,这个世界不可能是偶然的,这个世界有目的、有理性、有公义,还有爱……黑洞收缩和粒子碰撞产生不了这些属性,这些美好肯定是一位超越的创造者赐予的。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科学证明,我凭什么相信神?
上帝是否存在,确实不能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证明。不过,这既不是上帝的过错,也不是科学实验的过错,而是那些决定把科学实验作为手段,检测上帝是否存在的人的思维方式出了偏差。
科学实验的对象是什么?是物质世界;科学分析的基础是什么?是人的理性。
可是,上帝是什么?不管是信还是不信的人,都会同意上帝这个词即代表超越人和自然界的神的含义。神超越物质,也超越人的理性和智慧。换句话说,神根本不属于科学证明的范围。所以,想用科学证明上帝,简直像用嗅觉判断色彩──用错了器官啦!
又有人说,既然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用科学证明,我总不能闭着眼睛信吧?我凭什么信神呢?凭你的心灵啊!看东西用眼睛,听声音用耳朵,认识上帝要用心灵──那才是正确的器官。你虽不能用科学去证明上帝,却可以用心灵去体验神。
你可以去读圣经──不是像以往一样抱着先入为主的态度,而是为了能客观、全面地了解基督信仰。你还可以去教会和团契,听听基督徒的见证,增加一些对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感性认识。或许有一天,你忽然感受到:如果有这么多和我有相同文化背景、同等知识程度的人,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经历上帝,那么我也能!
那时,我就会建议你,不妨做这样一个探索式的祷告:上帝啊,我看过了圣经,也听到了不少基督徒的见证,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祢、体验祢,求祢按照祢的方式来启发我。
我相信任何人只要不固执地一昧拒绝,上帝的光就必会照进他,把他的心充满。
如果有上帝,上帝是谁?
我接触到“上帝”这个词已经有不少日子,好像对基督徒而言,“上帝”就是“完美”和“全能”的代名词。“上帝”真的是这个含义吗?真有这样的上帝存在吗?
你说得很对,上帝代表了“完美”,代表了“全能”,代表了一切“好”的东西。倘若“上帝”不是这个含义,倘若上帝也和人差不多,有好的方面、有坏的方面,有的事情能做、有的事情则力所不能及,我们还敬拜神干什么?人世间从来没有产生过完美和全能,人却创造了这些词、心中有这样的概念,为什么?就是因为人的灵性知道,完美与全能是存在的,在上帝那里。
上帝是谁?神的本体可以透过神的名字“耶和华”(Yahweh)表现出来。神宣称说:“我是我所是的(I'm who I am)”,意即“我是自在者;我是自有永有的。”
上帝的本质是灵,是至高神圣的灵,神被称为万灵之父。耶稣在向撒玛利亚妇人形容神时说:“ 神是灵,所以拜神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神。”(约四 24)
神是无限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所以神超越所有被造物之上。神既不受自然规律,如生与死的束缚,人类也不能单靠逻辑思维理解神。神在时间上是“永恒”的,在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在知识上是“无所不知”的,在能力上是“无所不能”的。这已经完全超越了人的感性和理性经验范围,所以人认识神光靠理智是不够的,还要凭信心。
我们常说上帝是有位格的,意即神是有自觉性、自决性、有智慧的生命本体。神有很多属性,例如圣洁、慈爱、公义等,神的每种属性,可以说是由神子民的处境引发出来,神藉以彰显自己。例如,在人的痛苦中有神的怜悯,在人的不配中有神的慈爱,在人的灾难中有神的恩典,在人肯忏悔时有神的宽恕……。因此,上帝属性的内涵是无限量的:神的恩慈不会多于神的公义,神的怜悯不会少于神的圣洁……因为神有全然丰盛的本质。
“上帝是谁?”这个问题与我们无关吗?不,上帝既超越我们之上,又贯乎我们之间,也住在我们之内。“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神。”(徒十七 28)你如果用心灵和诚实呼求神、敬拜神,必能体尝神丰盛奇妙的本质。
作业:
一.请从罗马书一章;希伯来书一章;诗篇十九篇;约翰福音十四章;约翰壹书四章和提摩太后书三章的经文中,找出哪些经文指明人认识上帝的几个途径:
1.从大自然的奇妙(罗一;诗十九)
2.从圣经的启示(来一;提后三)
3.藉耶稣基督(来一;约十四)
4.从认识人性的败坏(罗一)
5.从基督徒的爱心和行为(约壹四)
二.若有人向你提出:“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神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这问题,你要如何回答?
第四篇: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著名科学家的名言名句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讲到学习方法,我想用六个字来概括:“严格、严肃、严密。”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除了向别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有意识的刻苦锻炼。——苏步青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知识就是力量。——培 根
天然的才能好象天然的植物,需要学问来修剪。——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巴斯德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
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
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
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
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
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
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
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
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
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谷超豪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斯宾塞
知识和世故不同,真有学问的人往往是很天真的。——罗曼·罗兰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约翰生
自然赐给了我们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知识的本身。——寒涅卡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爱默生
知识有重量,但成就有光泽。有人感觉到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看到成就的光泽。——切斯特菲尔德
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马斯·富勒
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第五篇:美国科学家对上帝存在的否认(推荐)
美国科学家对上帝存在的否认
摘要:自20世纪开始以来,美国科学家信仰宗教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特点,尤其 是宗教信仰者与无神论者之间的争论日趋激烈.而这些变化、特点和争论已初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对 宗教信仰立场的一个观点的正确性:“上帝在信仰他的自然科学家那里得到的待遇比任何地方得到的都坏.” 关键词:科学家;宗教信仰;有神论;无神论
在世纪转折之际,美国科学界又出现了一场大辩论,最近出版的一些书刊呼唤所谓的物理学、生物学,乃至计算机信息理论方面的神性.前年,美国著名的杂志《新闻周刊》竟然在其封面上颂扬什么“科学中出现了上帝”.其他一些杂志也纷纷拣起如此之招牌.此外,有些单位或部门还举行了以“两种学问途径”为主题的会议.其中有一篇会议报告宣称,到目前为止,美国高等教育界已开设了1000多门有关科学与宗教信仰问题的课程,每60名学生中就有一名甘愿“刻苦钻研,以便发现上帝的存在”.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重新找到信仰证据只是时间问题而且.
当然,这一运动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而是2000年上半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举行标题为《科学与宗教探索》的一次重要座谈会之后兴起的.这次座谈会是在美国亿万富翁、大慈善家约翰·特姆普莱顿(John Templeton)赞助下举行的.他对宗教信仰与现代科学的关系极感兴趣.他呼吁信仰什么“谦让之神学”.他甚至愿意献出巨资赞助或奖励涉及此类课题的课程、学术论文、讲座以及学术会议等.在他的鼓励和资助下,美国有些大学的基督教组织,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最著名的“大学基督十字军”(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也不惜任何代价地资助会议和讲座,以便兜售其虔诚信仰上帝的观点.
然而,在美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许多闻名通途的男人和女人依然在高效地从事其研究工作,前进的车轮依然在迅速转动,而且越来越快.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而言,结果依旧是知识对超自然的嫌恶.倘若如美国《新闻周刊》所报道的那样,科学家可以发现上帝,那么,美国的科学家都会承认这种观点吗? 1调查与结果
美国《新闻周刊》的编辑以及特姆普莱顿等人之所以如此惊恐不安和匆忙上阵,这与20世纪美国的几位科学家所进行的关于科学家信仰宗教状况的调查与结果具有密切关系.
首先进行调查的是20世纪初期的先驱人物、心理学家詹姆斯.H.雷马巴(James H.Leuba)1914和 1933年先后两次调查了美国一些生物和物理学家的宗教信仰状况.他调查的具体内容是关于对基督教信仰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你是否认为存在上帝?第二,人死后其灵魂是否不灭?
他认为没有这两条,对基督教的信仰就不可能延续迄今.他还认为有
无此两条信仰,对科学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科学家在当今世
界,具有重大影响.
但对1914年雷乌巴的调查及结果是需要加以说明的.当时,他先
是随意选择了美国的1000名科学家.调查结果是 58%的人表示不相
信或怀疑上帝的存在.接着,他又在这一数字中选择了400名他认为
是“更著名的”科学家.结果,他发现其中有超过 73.0%的人不相
信或怀疑上帝的存在(请参阅前面之图表).20年后,他又重复了1914年的调查,结果与前一次又有所不同,两个百分比分别上升为67.0%
和85.0%.
1996年,美国乔治亚大学两位历史学家爱德华.J.拉逊和拉利.威哲姆(Edward J.Lar.n and Larry wltham)重复进行了雷马巴的调查并将其结果发表在英国出版的杂志《自然》上.他们发现,美国一般科学家的宗教信仰状况又有所变化,表示不信仰或怀疑上帝存在的人的比例是60.7%.而在“更著名的”科学家中认为上帝存在的人数进一步下降,在回答调查问卷的人中只占70%.
雷马巴还认为,在“更著名的”科学家中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比例之所以较高,是因为他们拥有“卓越的知识、理解水平和经验”.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皮特·阿特金斯(veter Atkins)评论他们的调查结果时说:“你显然可以是一位科学家并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但用最深切的语言表达,我不认为你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因为他们与知识涉及的范围是多么格格不久.
”在如此之类评论的推动下,拉逊和威哲姆两位历史学家才又对雷马巴所说的“更
著名的”科学家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过,他们自己选择的“更著名的”科学家是美国科学院(NAS)的院士.他们的调查和研究发现,美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家几乎普遍不承认超越物质世界面存在的事物.在美国科学院的生物学家中,不相信上帝存在和人死后其灵魂不灭之说的分别占65.2%和69.0%.而在科学院的物理学家中此种比例分别是79.0%和76.3%.其余的多数人是对这两者持不可知论观点,只有少数人是信仰者.他们还发现,在科学院的数学家中,拥有此两种信仰的比例最高.他们两人1998年再度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和研究.而对1914、1933和1998年对“更著名的”科学家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结果的比较,均列于前面的图表之中,请参阅.
拉逊和威哲姆所采用的调查方法也并不是对雷乌巴所用方法的简单重复.就雷马巴的“一般调查”而论,他随意选择进行调查的科学家是列入美国标准参考文献《科学中的美国人》的早期版本,而拉逊和威哲姆使用的则是最近的版本.在雷马巴进行调查的年代,该书的编辑在其收录过程中设计了“更著名的”科学家项目,而雷马巴也就把这些科学家视为他所说的“更著名的”科学家了.然而,该书如今已撤消了此种设计.因此,拉逊和威哲姆在选择“更著名的”科学家时,自然就把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其选择对象了.他们采用的方法实际上可以比雷乌巴的方法更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精英,也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回答调查问卷者的极低的信仰比例.
1914年雷马巴对其选择的“更著名的”科学家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主要是采取邮政问卷的方法.两个问题如前文所述,但回答者可选择信仰、不信仰和不可知等三种答案之一而以匿名方式回复.拉逊和威哲姆进行的调查包括了相同问题,并同样要求以匿名方式予以回答.
但两者调查的具体对象则有所不同.1914年雷乌巴进行调查时是把调查问卷发送给400名“生物和物理学 家”,而后来拉逊和威哲姆进行调查时,其选择的对象除生物和物理学家以外,还包括数学和天文学家.但由于当时美国科学院的规模相对较小,拉逊和成哲姆只对核心学科的517名院士发寄了调查问卷.1914和1933年雷马巴收回答案的比例分别为70.0%和75.0%以上.拉逊和威哲姆1996年调查“普通科学家”的问卷收回率为60.0%,而对美国科学院院士调查问卷的收回比例仅仅略高于 50.0%.
拉逊和威哲姆编纂并发表的调查结果自然也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尤其科学院人士的关注.美国科学院主席布鲁斯·阿尔伯特(Bruc Alberts)说:“在本院有许多相当著名的院士是十分信仰宗教的人,而在相信进化论的人中有许多则是生物学家.”然而,从拉逊和威哲姆的调查结果来观察,此位主席所发表的言论显然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
2信仰的特点
自1914年以来,美国自然科学家在世界上的显赫形象并未有发生过根本性改变.但是,以对宗教信仰的尺度来衡量,其模式却是颇为可观:专业科学人员的信仰模式很像埃及的金字塔.顶部的科学家是不信仰宗教的.中间部分之无信仰的科学家的比例比一般市民的小一些,约占美国科学家总数的一半多一点.宽阔而又厚重的基础是具有牢固信仰的工程技术人员,有证据表明,在医生、工程师以及从事其他技术职业的人员中有较多信仰宗教的人.
此种金字塔模式的揭示或许使许多见多识广的人心慌意乱.美国被认为具有渊博知识的历史学家保尔K.孔金(Paul K.Conkin)获悉前述雷乌巴和拉逊等人调查结果之后说:“今天,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或者在智力或实际测验中获得的分数越高的人中,成为基督教徒的似乎就越少.”他或许还可以说,在收入较高阶层的人中的信仰状况同样具有类似模式.
把美国科学家划分为“更著名的”和“不著名的”两类似乎存在着某些风险,不过,区别必然是具有其价值的.当然,有神论者可以以其领袖人物为例而问道:哥白尼、克卜勒和牛顿不也是伟大科学家吗?今天在金字塔阶梯的顶部不是还有更坚决的有神论者牛顿类型的人物吗?当代最深刻的科学思想难道就终止于无神论者或达尔文的解释,精英科学的社会选择就只是为了发现不信仰的特征吗?
然而,事实终归是事实.美国科学院院士、传奇式进化论生物学家埃内斯特·迈尔(Ernst Magr)自 1954年以来对其所在哈佛大学的同事进行了一项有关信仰与否的调查和研究.他回忆说:“其结果竟然表明我们都是无神论者.我发现存在着两种情况.”他所说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像他现身说法所阐明的,他本人很早就成了无神论者,他不相信超自然事物的存在.另一种是其他人告诉他的:他们不可能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拥有一切罪恶的上帝.他还补充说:“多数无神论者都把两者结合起来.此种结合使相信上帝存在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美国华盛顿大学关于宗教社会世俗化发展的早期研究者、社会学家罗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指出:“倘若你想成为科学家之一,你就不得不使你的思想摆脱宗教羁绊,这类值得选择的方式已存在两百余年了.”他坚决主张,尽管人口学上的统计已给予区别:一位在南达科塔执教的教授似乎比一位芝加哥的学者更虔诚地信
仰宗教,但芝加哥的高等教育界已开始扬弃有关上帝存在的思想,或信仰他的人.斯塔克说:“在重点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里,信仰宗教的人供若寒蝉,而不信仰宗教的人则歧视他们.在那里的金字塔阶梯的高层存在着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褒奖体制.”斯塔克还认为更多的科学院院士可能仅仅是把信仰视为应当给予承认的政治事务才那么做的.
像其他许多科学组织机构一样,美国科学院是在脱离公众的背景下而幸存下来的.科学院的首要工作是平均每日编撰一份技术报告,为国会和其他立法机构提供咨询,排除公众对科学意外事件的担心,以游说的形式,筹集科学研究资金以及推进优秀科学成果的获得和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等.科学院也留意其应服务于公众的职责,但这一点也只能是漂亮的演练过程.不信仰和信仰宗教之事也经常成为与科学有关的主要公共关系问题.
不过,美国科学院的许多院士对进化论的关心也足以表明其对宗教信仰并不十分重视胸顿向.康乃尔大学的著名进化论者、科学史教授威廉B普罗温(William B.Provin)说:“我问科学院的一些人为什么他们不做进化论者中的一部分时,他们说,这是个存在太多争议的课题.”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承认进化论的.1998年,美国科学院发表了一份引以自豪的报告,推动公立学校讲授进化论.报告开宗明义但又十分小心谨慎地宣称:“上帝是否存在仅仅是个与科学是中性有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其置于对宗教存有异议的争论之侧面进行讲授.”然而,其所具有的讽刺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是一批几乎完全不信仰宗教而完全相信科学的专家才迫使科学院作出如此之结论的,它告诉公众在有关上帝的问题上,“科学是中性的”.
当然,问题并未到此为止.在科学院的报告被允许发表的新闻发布会上,宗教依然是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名声显赫的与会者反复阐明:“多数宗教是与进化论没有冲突的,而许多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美国科学院主席阿尔伯特发表献词说:“在本院有许多院士,他们既是相信进化论,又是信仰宗教的人.”当然,他并未宣告,像雷马巴在调查过程中所界定的那样,这些“信仰宗教的”院士是相信上帝存在的.无论如何,他的声明有可能成为许多人在面对普通公众时对自然进行解释的框架.
3西方的争论
尽管如此,雷马巴和拉逊等人关于美国科学家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和研究结果以及科学院推动公立学校讲授达尔文进化论的报告还是激起了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科学家之间的巨大反响和激烈辩论,尽管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当传播达尔文进化论有关的一些问题上.
信仰宗教的科学家甚至提出“智力设计”和“诺亚洪水”(intelligent design and Noah’s Flood)概念,用以抵制无神论者的主张和行动,竭力推行“创世说”.1996年,前述美国大学基督十字军组织在洛杉矾的思想比较保守的大学毕奥拉大学(Biola University)资助并召开了关于科学与上帝关系的《神抵创世会议》(Mere Creation Conference).在此次会议上,许多演说家大讲特讲所谓关于科学发展有利于上帝存在之观点的证据.这一翼主要是由“古老地球创世说”的拥护者构成的.他们钦佩传统的科学,因为其引出了宇宙和时间无限之长的概念,并可以接受除与进化论有关的现实部分之外的任何事物.他们渴望有一种所谓的“友好——上帝”之科学,允许使用“智力设计”和“有神论科学”等术语学科的存在.在这一辩论的背后,是20世纪初由雷乌己所界定的新教中的上帝,因为上帝可以为祈祷者作出“回答”,并预言人死后其灵魂不灭.
此外,有神论的右翼甚至把所谓的科学创世论者聚集起来.他们寻求给圣经以“年青的地球”的概念,即科学领域中的一种华丽名称.他们的核心研究计划是“洪水地理学”,试图寻找诺亚方舟的赖以漂浮的世界范围的洪水,并利用这一大灾大难去考虑地球的主要地理特征,由于他们同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的“科学与宗教探索会议”(Science and the Spiritual Quest Conferenc)上已处于敌对者的包围之中,利用模糊不清的个人信仰的上帝的概念并对“创世”概念作出诗化的解释.主张世界曾有过洪水之说的地理学家与科学上的世俗学者都出席了此次会议,但主张“古老地球创世说”的阵营希望把后者转变成拥护他们观点的人,并且共同工作,把正统的新达尔文主义观点冲破,因为后者似乎发现了含糊不清的无神论.
这些有神论者不但拥有理论,而且还具有行动.尽管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9年前已作出强迫公立学校讲授“创 世科学”是违犯宪法的裁决,但进化论的反对者依然推行其“智力设计”.1999年,在有神论科学家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思维和伦理基金会”推出了题为《关于熊猫和人:生物起源核心问题》(Of Pandas and Peopie the Central Question of Biological Origins)的教科书,并在美国 12个州的公立学校兜售了19000多册.教科书告诉学生说,进化论与生命的复杂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然而,持有无神论观点的科学家,也无法保持缄默,他们撰写文章,著书立说,不得不采取针锋相对的立场.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女细胞生物学家、教授阿尔萨拉·古德诺丝(Ursula Goodnough)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1999年,她出版了标题为帕然的深奥》(Sacred Depths of Nature)的专著.她在该书中明确提出了两个无
神论观点:第一,“自然”不仅赋予人类对自然界的直接体验,而且也赋予他们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她雄辩地认为,此种理解可以是一种欣慰和享受的源泉c第二,对宗教信仰的体验作出了颇为有趣的定义.倘若宗教信仰像敬畏、感激或愉悦一样,它会使人感到惬意,就不管人是否把此种与传统宗教教条、神性或超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了.她毫不含糊地表明其本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并极为深刻地描绘了宗教与宇宙的关系.当然,她的描述是植根于她对诸如原子和行星等现象的详尽理解基础之上的.她的此种理解显然进一步澄清了她所说的“宗教自然主义”的实质.
倘若说古德诺兰在其专著中对有神论者观点的批评还比较隐晦,那么,美国哈佛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斯蒂芬J古德(Stenhenjay GOuld)针对有神论者反对传播进化论行径的分析和批判就更加明白元误了.1999年,他在美国《科学》杂志上作为社论而发表的一篇标题为“达尔文的更为庄严的大厦”(Darwin’s More Stately Mansion)文章中主张,应当把进化论与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从而在进入新千年时结束尚有一半美国人拒绝接受进化论的现实,使美国真正成为拥戴科学技术的国度.
为此,他还提出可以指导美国人向着这一方向努力的三项原则:①进化是真实的,而真理肯定会使美国人自由.②进化论可以使人类在精神上获得解放.从原则上讲,事实上存在的自然不可能回答有关伦理学以及所有人都要为自身而解决的深刻问题.当美国人停止向自然提出更多要求而甘愿作出奉献时,那么,美国人就解放其本身为E更清醒地洞察自我了,科学也就随之能够忘却与哲学、宗教以及艺术和人道的真正伙伴关系了,因为每种事物都应提供一份补充.③就全然之刺激而论,作为来自现实的进化论,已经击破了关于以光计算的人类起源的任何奥秘.“一种家系之结”可以追朔到40亿年之前,而现在的范围则仅仅是从地球表面以下几英里厚岩石内部的细菌到最高的红木树的顶端以及月球上的脚印而已.
古德在其文章中甚至发出了进一步传播达尔文进化论的呼吁.他还写道:“当真理的价值与内心的活动如此结合在一起时,那么,正如达尔文在其伟大著作中最后所说的‘庄严就存在于此种对生命的观察之中了’.” 4结论
美国科学家雷马巴和拉逊等人所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调查和研究成果已经无庸置疑地摆在美国公众面前,科学界人士对宗教信仰的金字塔般的模式——特点的认识也已十分清楚,但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科学家之间的辩论尚未结束,相反,其尚有继续进行下去的趋势,尤其对信仰宗教科学家而言.然而,两方争论的最终和实际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正如恩格斯100多年前在其题为《自然辩证法》文章中所精辟论述的.他说:“上帝在信仰他的自然科学家那里所得到的待遇,比任何地方所得到的都坏.唯物主义者只管说明事物,是不理睬这种名词的.只有当那些咄咄逼人的善男信女们把上帝强加于他们的时候,他们才加以考虑,并且简单地给予回答.”恩格斯还形象地指出:“但上帝不得不受他的保卫者的气!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历史中,上帝在他的保卫者那里受到的待遇,就像耶拿战役中的弗里德里希一威廉三世在他的将军和官兵们那里受到的待遇一样.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把恩格斯所作的形象论述与当今美国科学界发生的事情相比较,任何人都不得不佩服哲学家恩格斯的预言天赋.20世纪美国科学界在有关宗教信仰方面发生的事情,除了国家不同之外,它们与恩格斯所论述的有多么相似啊!而且,美国科学界未来的历史,看来也很难逃避恩格斯所预言的结局.随着美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科学家中维持有神论观点人的比例将进一步缩小.与之相反,淡泊宗教信仰,反对愚昧迷信,相信无神论观点的科学家阵营必将进一步增强.而且科学界由唯物主义科学家“主持沉浮”的时日的到来肯定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