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实施超市农业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县。在**上海两地的经济交流中,农业曾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上世纪80年代起,除了“百万雄鸡下江南”外,其它特色农产品亦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地区,活跃了上海市场,促进了**经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超市农业战略,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全力打造富民经济的新平台,开辟接轨上海的新途径。
一、大力实施超市农业发展战略,接轨上海初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超市农业战略,围绕农业品牌建设、基地建设、质量建设,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本地农产品打进上海市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到今年5月份,全县共申请农产品注册商标96个,建立了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先后有南通品王酒业、德心食品公司、富思源牧业公司、茧丝绸集团、海林集团、金土地绿色食品公司、天恩食品厂等20个企业,30多个产品进入上海农工商、上海联华等20多个大中型超市,全年销售额达近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丰富上海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实践证明,没有农产品基地的支撑,就不会有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入超市;没有区域特色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基地,就不会有应对上海市场激烈竞争的回旋空间。**县兰波实业有限公司建成了无公害条斑紫菜养殖基地4000亩,其优质条斑紫菜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6,其紫菜种苗培育场是亚州最大的紫菜育苗基地;**县李堡镇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建成了2万亩的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万亩优质蔬菜基地;角斜镇建成了9000亩无公害韭黄生产基地,生产的韭黄、韭苔进入了上海华联各个连锁店;富思源牧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年产2万头的无公害猪肉生产基地,其产品也进入了上海欧尚等大中型超市销售;以水质清澈、生态环境优良而著称的里下河水乡,现有水稻面积18万亩,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的核心区达2万亩,“里下河”牌无公害大米已成为农工商等超市的大米主供产品之一。
二是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产品之所以能够在上海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靠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以及一贯的环保优势。李堡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开发了“绿浪”牌马铃薯、冬瓜、大白菜、丝瓜、甜椒、小方柿、毛豆、番茄等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里下河大米加工销售中心的“里下河”牌大米、大公果业公司的“五水一高”梨以及冬瓜、大椒等蔬菜、县种畜场的猪肉、鸡蛋等20个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过硬的质量和天然环保优势已成为**农产品进军上海的通行证。
三是品牌建设态势喜人。处于买方市场状态的上海农产品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只有创自己的农业名牌,才能站稳脚跟。**县委县政府及企业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目前,全县已获国家工商局颁布的农产品品牌96个,这些品牌由于品质好、信誉度高,尽管价格高于一般产品,但市场仍供不应求。“里下河”牌大米2001年荣获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一直是上海、南通一些超市的畅销产品;“德心”牌系列肉制品参加省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展示会获金奖;“赐福”牌鸡蛋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带动了我县禽蛋产业的快速发展;“品王”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被列为南通市政府接待用酒,步入了国家和省“两会”宴堂,在上海地区的销量不断上升;“鑫缘”牌丝绸制品获北京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事实表明,只有开发出自己的品牌,才能在上海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名牌。
四是生产效益明显看好。“金叶”牌韭黄、韭苔进入农工商超市各连锁店,售价高出市价10%;截至今年5月底,**县城东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申海”牌大米,在上海联华超市已销售600多吨,销售额达105万元;**县杏鑫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心果等产品,在上海农工商超市销售达200多万元。该镇已经完成县下达的农产品进超市全年任务的50%以上。
二、实施农业接轨上海战略,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县农业企业发展壮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要求的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上海超市业空前激烈的竞争导致各家超市对上架产品质量、品牌、规格、包装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这无疑将促进本地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从而整体拉动农业企业质量建设,提升了产品质量标准,也就是增强了我县农业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能力。
其次,能够借助上海零售业成熟的经验模式,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发展超市农业是通过建立基地、狠抓质量、培植名牌、产后加工,借助于超市连锁经营、配送等产业环节来实现的。上海超市业在这些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
第二篇:普定国税实施税源专业化战略实践与思考
普定国税实施税源专业化战略实践与思考
普定县国家税务局 徐建东
2010年以来,普定县国家税务局为了实现把县级税务机关打造成为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实体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为推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通过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强化税源管理职能配置,整合归并机关行政管理职能,突出县级税务局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主要职能定位,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积极实施税收专业化战略,经过近两年来的创新与实践,税源管理专业化能力及纳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了符合辖区税收征管实际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机制。
一、主要实践举措
(一)重新定位内设机构职责实施职责整合。一是本着扁平、精简、效能原则,将原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和监察室进行合并,成立行政后勤保障中心,强化了后勤服务和保障支持;二是将政策法规科、征收管理科、信息中心职责全部归并到新的征收管理科,赋予其数据信息支撑、业务指导、技术支持和“二级专业评估”职责,把征管科打造成为业务支持保障中心;三是整合收入核算科和办税大厅职责,强化税款征收核算及税源监控分析;四是把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的职责转变为税源管理,税源管理部门从2个增至4个,从机构上强化了税源管理机构配置;通过人力资源配置重心的调整,实现人力资源向“双核心”业务转移:一方面通过整合行政后勤和业务保障“两个中心”的岗位设置,减少人员配置,把精减出的人员充实到征管一线;另一方面按照专业化分工要求,通过合理设置征管服务岗位,增加人力配置,使改革后直接从事税收业务的人员增至48人,占总人数的比例从45%增至81.35%,行政管理的人员减至11人,从55%减至18.65%,极大地夯实了专业管理人本基础。
(二)突出专业分工,科学集约分解税源管理责任。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结合辖区税源实际,立足集约专业要求,全面实施分类管理,按照行业兼重点、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规划等分类要求,科学合理的划分四个税源管理部门工作管理职责,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管理部门,重新明确夜郎湖税务分局、税源管理科、政策法规科、收入核算科四个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三)流程再造,完善优化岗责体系。通过流程再造,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结合税务机关发起事项,开展定岗、定责、定能力需求、定作业标准、定工作流程、定绩效指标、定内控机制、定考核措施的“八定”制度体系建设,新岗责体系突出体现了:一是职责前移,将一般纳税人认定、企业自印发票审批、定额核定、所得税核定征收、纳税人注销等12项业务前移管理部门,将原信息中心负责的企业发行等业务前移到大厅,通过前移,简化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办税服务效率;二是流程不断优化,从业务描述、设立依据、资料要求、办理时限等方面重新制定优化了业务流程,使新流程涵盖了204个常涉税事项,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强化内控,把监督贯穿于两权运行全过程。构建内控机制,在204项征管业务和93项行政业中查找风险点,进行风险描述,确定防范重点,把内控措施贯穿到“两权”运行的全过程,强化流程控制和各环节监督制约,构建了职责清、责任实、控制紧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
(五)建立一体化征管运行机制。通过建立一体化运行配套机制,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新的《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赋予机制新的内涵,形成了专业分工—信息采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税务稽查—预警管理—责任追究—结果应用为一体的环环相扣的专业管理新机制,强化了对全局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税收征管工作深入开展。
(六)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税源管理责任。制定实施了《领导班子挂管重点行业制度》,明晰了领导班子挂管行业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备,班子成员直接参加税源管理,开展重点纳税评估,强化县局领导班子的税源管理责任,更进一步突出税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七)建设完善纳税服务机制。认真总结纳税服务工作成效,查找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县局通过建立《纳税服务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搭建了《纳税服务QQ平台》,完善内部、服务对象、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畅通了信息渠道,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八)认真总结,深化拓展,持续改进。新机制运行一年来,有力强化了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初,县局在对新机制运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的基础上,查找运行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积极谋划进一步深化拓展的措施,拟定了《普定县国家税务局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实施方案》,并于五月一日开始实施,本轮改革的重点及目标:一是强化办税服务能职,通过职能的进一步调整,把征管科(业务支持保障中心)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强化办税服务厅功能,基本实现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二是深化提高税源管理部门专业化管理能力,针对四个税源管理部门的不同特点,探索管事与管户相结合按事项、分环节、按不同工序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税源管理机制,突出了内务综合管事、日常管户,集中评估的专业化分工,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纳税评估能职,不断提高税源管理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的;三是强化监督职能,按照全国税务工作会议,肖局长讲话中指出的“监察职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的要求,将监察室从办公室(后勤保险障中心)独立出来,并拓展原有监察室职责范围,把所有监督考核职能全部划归到监察窒,强化了对“两权”运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对,深化日常监督和内控管理,强化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和防范,进一步深化了惩防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修定岗责体系,按照调整后的职能,介定各部门工作职责,从17个方面优化办税流程,减少中间层级,突出体现纳税人涉税事宜在办税厅一次办结,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五对现行征管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县级税务机关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通过清理归并,规范征管资料收集内容,强化资料实用性、完整性,认真落实好“两个减负”,提高工作效率;六是深化《普定县国税税务局税收征管良性互动机制》建设,将其拓展为《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化为依托,以行业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内控机制为监督,以执法责任追究、绩效管理为保障的全局一体化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六是实施全员绩效管理。认真总结2009年在办税服务厅窗口,2010年在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的成功做法,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推动和保障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几点体会思考
一是县级税务机关是税收工作的主战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其主要职能是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从目前县级国税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力资配置现状来看,机关机构设置过多,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消弱了税源管理力量,核心业务主体地位不突出,打造征管服务实体难以实现。因此,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上实施全面的改革。普定县局经过2010年和2011年的深化改革,一是压缩归并了机关职能,突出决策支持和后勤保障,强化监督职能;二是在机构和人员上向税源管理倾斜,按照专业管理需求,扩大税源管理机构,增加税源管理人员配置,从机构和人员上为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打下基础,税源管理部门结合人员和税源实际,探索符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全面推行专业化管理;三是把征管、税政、法规、信息中心、收入核的职能全部前移到办税服务大厅,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办税服务厅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办税服务厅超市,让纳税人所有涉税事宜均能在办税服务厅一次办结,机关基层一体化,税源管理专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是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必须针对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来决定,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税源管理的目的,工作中要勤于探索,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最终形成符合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切实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征管质效的不断提升。
三是实施科学的行业分类管理,在辖区税源集约化基础上,以行业和重点分类为主,兼顾一般纳税人、个体工商户、区域经济等不同情况来分类,普定县局就是在认真分析辖区内税源分布和税源结构情况的基础上,将全县所有税源按电力、煤炭、水泥、砖砂、所得税、高能耗、个体及其他税源共八个方面进行分类,合理划归到专业管理部门,明晰税源管理部门职责,实施专业化管理。分类管理有利于对同行业的主要涉税原材料消耗、收入变动情况、税收收入弹性系数、税负率、利润率、征管措施等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有针对性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税源管理部门把握行业风险特征,有针对性的采集、排序、识别风险信息,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推动税源管理工作从过去的日常经验管理向以风险为导向的专业管理转变。
四是实施管事与管户相结,按事项设岗,分工序、分环节实施专业管理,有利于发挥现有人力资源是最大效用,有利于强化精细化管理,普定县局将涉税管理事项分为综合业务、日常管户、日常评估、专业评估等不同事项和环节,在管事制方面,设立办公室综合管理岗位,有利于管理人员坚守工作岗位,能全面及时为上门办税的纳税人提供管理服务;设立纳税评估岗位,可以集中管理部门主要力量,实施纳税评估工作,加强评估环节工作力度,突出管理的重点;在管户方面,实行管户到人,有利于落实管理员日常管户责任,强化户籍管理。实施管户与管事相结合,还能够有效解决管理人员统管一切,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繁杂的事务中,出不了门,下户少,管理不到位,纳税评估面低,评估质量差等问题,专业管理能将管理人员从平时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强化纳税评估工作。
五是税源专业化管理探索和改革,要把握人力资源向征管向服务倾斜的原则,充分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现壮,树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充分了解每一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因事设岗,因岗配人,合理配置现有人力资源,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用,集中优势兵力,强化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六是建立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以信息为依托、以风险为导向、以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为手段,以预警管理和执法责任为监督,以考核评价和绩效管理为保障的一体化税源管新模式,有利于强化对辖区内税收征管工作的统一部署、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普定县局现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是原《征管良性互动机制》的拓展和深化,按月运行《税收征管一体化运行机制》,有利于深化信息数据的采集和运用,强化信息管税,发挥现有信息数据的最大效用;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识别风险,强化风险导向;有利于集思广益,强化对征管措施的督促和指导,拓展纳税评估思路,提高纳税评估质量;有利于形成稽查与管理之间相互制约机制,管理为稽查提供稽查方向和重点,增强稽查针对性,稽查对管理提出稽查建议,有利于税收管理措施不断强化,同时,为执法责任“双向”认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形成全局各工作部门的良性互动,确保全局征管工作分工合作,协调运转。
七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要强化征管基础资料建设工作,按照税源专业管理需求,清理归并现有征管资料,从科学、法定和实用出发,兼顾落实“两个减负”,探索建立《征管基础资料建设规范》,形成符合税收征管实际需要的征管基础资料收集管理办法,简化事项,整合内容,规范行为,提高效率,发挥征管基础资料的使用效率。八是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把改进纳税服务工作放在以税收征管同等重要的位置去进行探索和深化,重点要解决好信息不对称,反应不及时,服务能力低下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普定县局在原有服务措施基础上,不断探索纳税服务新举措,通过建立《QQ服务平台》,畅通信息交流通道,及时收集到纳税人需求,主动向纳税人提供服务;通建立《普定县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工作职责,规范流程,把首问责任等机制贯穿到响应机制中,提高税务机关快速收集需求信息,快速处置纳税需求的能力;通过建立纳税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服务措施落到实处,促进服务质效不断提升。
九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普定县局2009年以来分别在办税服务厅、税收管理员系列推行绩效管理,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今年在认真总结运行成效基础上,准备推行全员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有利于客观公正评价工作质效,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形成科学实用的能力价值评价和实现机制,充分调动全体人员投身税源专业化改革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专业化战略全面实施。
第三篇:大庆油田实施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大庆油田实施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4日 16:30
来源:《求是》期号:2007.15作者:王玉普
大庆油田在共和国十年庆典的礼炮声中诞生,历经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考验,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国有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48年来,大庆油田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累计生产原油19.1亿吨,上缴国家财政及勘探开发基金9734亿元,创造的价值是国家投资的数十倍。大庆油田的历史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创业史,也是一部辉煌的科技自主创新史。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庆油田以创建百年油田战略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依托自主创新,创造了全国年产油量第一、原油采收率第一、纳税第一的骄人业绩。面向未来,我们大庆人将继续走好科技报国之路,谱写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光辉篇章。
一、党中央的殷切期盼,祖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庆油田取得的光荣业绩是党英明领导的结果。毛主席亲手树起大庆红旗,邓小平、江泽民曾多次来大庆视察,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胡锦涛总书记殷切嘱托大庆油田领导班子“珍惜大庆光荣史,再创大庆新辉煌”。温家宝总理2006年8月亲临大庆视察,对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给予充分肯定。可以说,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寄托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殷切期盼,意义重大,责任崇高,使命光荣。
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两个大局。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占全国石油产量1/4的大庆油田,在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们精心谋划百年油田战略,倾力打造油气并举、内外并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百年企业,力争到2020年年产油气当量保持在4000万吨,到2060年油田开发百年时,仍能以较高水平持续稳产,以缓解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减少进口压力。
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型城市持续繁荣具有示范效应。大庆是因油而生、依油而兴的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我们要在“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总体战略框架下,解决好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的矛盾,以油田的科学、和谐发展支撑城市的科学、和谐发展。一要着力解决好后备资源的接替问题,为城市经济转型赢得更长的机遇期;二要着力构
建油气资源与新能源并举的产业格局,为城市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要着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城市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四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带动城市外向型发展,奋力开创石油、石化、地区工业等各类特色经济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大庆油田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居于主体地位,年上缴税费占大庆市税收的85%以上。黑龙江省财政收入的65%、工业增加值中的70%都来自大庆。我们要以发展天然气工业为契机,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新发现的我国东部第一大气田,大力发展天然气经济,助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加快发展。促进国家北气南输的实施,推进我国天然气资源宏观布局的调整和优化。要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与地方合作共赢的机制。目前,大庆油田与地方合资合作开发了21个外围小油田,累计向地方上缴税金60多亿元。
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力。作为全国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中央企业的中坚和骨干,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石油工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整体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大庆油田战胜产量自然递减带来的困难,以持续高效发展的生动实践,向世人证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振雄风是完全可能的。
二、构建支撑平台,创造百年辉煌
创建百年油田,就是要把大庆油田建成一个以本土开发为基础,以海外业务为补充,以优势技术、一流人才、先进文化为支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兼备的高科技、综合性、现代化的世界一流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构建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实现企业战略的转型、素质的提升、品牌的升华。以世界眼光超前谋划企业的发展思路,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战略支撑。近50年来,大庆油田依靠战略引领,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上世纪60年代,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定,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的帽子,迎来了中国石油工业振兴的曙光。70年代中期以后,又在两个10年稳产规划的引领下,实现持续高产稳产。进入新世纪,大庆油田勇敢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挑战,以全球视野超前谋划发展战略,特别是通过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体系,明确了面向国际
国内两个市场,整合自然、社会、智力、文化四种资源,发展资源、合作、服务三大经济,做强资源、业务、能力和环境四大支撑体系,努力实现在本世纪头20年内由区域发展向跨国经营转变的发展思路。
走自主创新之路,以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体系,成就百年辉煌。大庆油田始终把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制胜武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一是坚持以“三个超前”(超前15年研究、超前10年试验、超前5年配套)的研发战略引领创新。这一研发战略的实施,使大庆油田做到了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创造了持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世界奇迹。
二是构建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创新。以基础储备技术研究、生产难题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三支队伍”为主力,以5个世界领先水平的研发基地和15个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形成了一套世界领先的创新体系,累计取得技术成果6500多项。
三是依托核心技术的转化促进发展。目前,大庆油田形成了以注水驱油、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为主导的技术应用格局。聚合物驱油技术使油田主力油层采收率突破50%,比国内外同类油田高出15个百分点;三元复合驱油技术是国家973重点项目,应用后可再提高采收率10%以上;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已经在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获得发明专利,应用后将新增可采储量4.2亿吨;以微生物采油技术为代表的四次采油技术已着手研究储备,应用后可使大批“死井”复活。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创建百年油田筑牢人才基础。大庆油田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坚持以机制激励人才,以文化凝聚人才,以事业发展人才,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核心人才队伍。
一是以政策激励人才。出台了调动各级各类人才积极性的若干政策规定,使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收入最高的群体、备受青睐的群体、大有作为的群体。二是为员工成才搭建阶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努力建设高级管理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专门人才、生产操作高级人才五支核心人才队伍。为专业技术人员搭建从技术员到资深
专家的成长阶梯,为生产操作人员搭建从助理技师、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阶梯。
三是加强全员培训。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采取联合办学、委托教学等方式,“十五”期间,共培训各类高级人才1029名。制定《员工自学成才奖励办法》,激发员工勤奋读书、自学成才,涌现出自学成才典型1000多名。建立系统配套的员工培训基地,全员培训率达到80%以上。
培育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激励员工创建百年油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油田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创建百年油田的精神动力之源。
一是以优秀文化引领发展,不断充实和丰富大庆精神。我们认为,大庆人在新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以产业报国,始终以维护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发扬创业精神就是要持续创新,顽强拼搏,矢志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扬求实精神就是要努力打造诚信企业;发扬奉献精神就是要忠实践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二是以优秀文化培育先进典型,打造英雄的铁人式队伍。始终坚持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造就了以王进喜、王启民为代表的两代铁人,先后选树了会战时期、新时期“五面红旗”,做到行行有样板、队队有标杆、岗岗有典型,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
三是以优秀文化凝聚人心,提升创建百年油田的执行力。结合创建百年油田的实践和员工思想的实际,开展“创百年油田,做百年先锋”等主题教育,鼓舞士气、激发斗志。面对特大洪水、20年不遇的暴风雪以及5.1级地震等自然灾害,广大员工不畏牺牲、团结奋战,充分体现了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哺育的英雄队伍高度的执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与时俱进地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创建百年油田提供制度支撑。一是着眼于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融合,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大庆油田的“岗位责任制”是中国石油行业第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期,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建立了以“四个不一样”、“亲情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模式。二是着眼于企业管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借鉴国际著名石油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在实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
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积极推行作业区、小油区模式。
三、创建百年油田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为主动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大庆油田坚持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发展思路,以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升整体素质与企业品位,以自主创新和知识武装增强发展动力。为达此目的,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如下关系。
一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要留给后人以持久的繁荣,就必须千方百计谋求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不断适时调整、充实和完善百年油田战略,使之更具科学性。要落实好“十一五”及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做“稳”石油,发展天然气;做“精”老区,发展外围;做“强”本土,发展海外,不断夯实长远发展的基础。其次,要着力加强油田的科技自主创新,一代为一代奠基,一代为一代储备。在做强做精已有勘探、开发技术的基础上,瞄准制约长远发展的瓶颈技术进行攻关,扎实推进“十大现场试验”,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为油田长远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技术支撑。
二要处理好本土发展与对外合作的关系。囿于一隅求生存,限于一途谋发展,往往是资源采掘型企业的致命伤。要以本土为根基,积极发展海外业务,以优势技术合作换取资源来源。要依托大庆独有的优势技术,在站稳已有海外技术市场的同时,做强海外勘探开发业务,探索海外勘探开发新模式。三要处理好做强主业与多元发展的关系。经过40多年的高效开发,后备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接替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以做强主业为基础,构建多元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才能使企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在巩固石油资源的同时,加快天然气储量探明和产能建设步伐,构建“油气并举”格局。在原油产量递减的情况下,以气补油,保持油气当量的相对稳定。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进一步深化对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继续勘探稠油、地热等新能源。
四要处理好弘扬传统与不断创新的关系。既要发扬优良传统,又要创造新优势,谋求新发展。要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和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转变,着力构建学习型企业。实现由粗放型企业向集约型企业转变,着力处理好产能大户与耗能大户的关系;实施精细化管理,降低系统运行能
耗,提高综合运行效率;推进技术创新,优化工艺技术,降低开发成本;实现由传统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变,大力推进信息化油田和数字油田建设。五要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与地方、相关企业一道,加大油区改造力度,建设“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将主动承担城市文化场馆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运用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以已建成的30多个教育基地为载体,不断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底蕴;以“责任共担、发展共促、稳定共抓、城乡共建”的实际行动促进和谐发展,实现企地和谐双赢。
(作者: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第四篇:我市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战略实践与思考
我市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
战略实践与思考
铜仁市地处贵州东大门和大西南与中部、东部地区的连
接地带,东与湖南相连,北与重庆市毗邻,是贵州东部三省交界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面向东部发达地区开放的前沿。目前铜仁市已基本形成了以玉铜高等级公路、320国道、渝怀铁路、湘黔铁路和大兴机场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随着杭瑞高速公路、大兴至玉屏高速公路、威吉铁路、渝怀铁路复线、湖南至贵阳客运专线和大兴机场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铜仁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构建城市经济圈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现代物流、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怎样去抓住有利的条件?
怎样去利用有利的条件?怎样去发展?怎样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铜仁上下明确了实施工业强市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在基础设施、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那么我们要怎样去稳定持续的发展“工业化”?怎样去做好做强“城镇化带动”呢?怎样去利用我们的优势力量来结合二者?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一一向我们
提出,对此,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工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切实认识“工业强市”战略
“工业强市”指一个地区从三次产业对比来看,工业基-1-
础很好,工业产值占GDP比例最高,就业人数最多,对本市的经济发展贡献最大,是本地区内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铜仁市目前已结合实际条件,统一规划在川硐镇开工建设起大兴工业园区,目前前期场平等基础工作等已基本完善。那么现在我们要考虑的就应该是继续完善基础工作,合理的划分区域,在吸收和建立起新型工业时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争创发展优势,要切实吸收一些好的企业,有资产的企业,做强做大,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要着力实施产业集团化发展计划、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着力在提升工业综合实力上实现突破,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首先我们就要做到提高园区基础建设、产业集聚、运营发展等三项水平,各级各部门要着力在提升服务工业发展的能力水平上实现突破,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只有做到这些,好的企业才入驻铜仁大兴工业园区,才会落地生根直至发芽成长,才会给铜仁市的经济增长带来源源不断的血液。
二、正确对待“城镇化带动”战略
“城镇化带动”战略,是指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带动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民进城进镇、城乡一体化发展。
既然要带动,首先我们要做到一是突出特色推进城镇
化,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二是推进城镇化与产业成长、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融合,逐步形成城区以三产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主、郊区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城镇产业由内向外、合理布局的新格局;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民变市民相结合。以我市川硐镇为实例,目前工业园区前期征地拆迁等场平工作已结束,教育园区、安置区的征地拆迁场平工作正在开展,群众因为发展突然得到数额较大的补偿,在发展范围内的家庭基本上都拥有了私家车,也都在开拓思维谋求发展,人民群众的思维不在是停留在男耕女织的时代,他们在跟着时代的步伐走,那么我们政府部门现在需要的就是切实加强城镇的统一规划、加强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解决物质需求和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要引导人民群众解放思维,才能更好更快的实施城镇化建设。
三、贯穿利用“风险评估先行”经验
我市在大兴工业园区在自前期工作开始就探索总结出了“风险评估先行、防范化解联动,建设与调解并进、发展与稳定统筹”的一套经验,破解了征地拆迁难题。该项目涉及我市川硐镇、滑石乡7个村、30个村民组、2365户(需拆迁387户)、9695人的实际利益,没有发生越级上访,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较好地防范和化解了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稳定风险,实现了重点工程建设与社会稳定工作统筹推进,该经验在全国得到的了总结和推广,那么在今后的市内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以及包括在城镇一体化、工业化发展起来后依然要保持着风险评估先行的工作方法,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够真正的保障发展的最终目标——全心全意服务好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
四、有机的将“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结合起来 “工业化”必然会带动“城镇化”,那么“城镇化”必然也会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我们要切实的结合好二者,才能做到更好更快的搞好经济建设。一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大兴工业园区的建设就很好的诠释了,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的过程要有选择性的,要时刻关注是否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一大批新型工业的进驻,必然会带动园区周边的城镇化建设,那么作为政府职能部门要做的是怎样去改善园区及园区周边的环境,促进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的形成一个共同体,互相促进发展。二是抓好城镇的规划和定位工作,统筹发展新型工业化。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城镇规划和工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举足轻重。要充分发挥铜仁市的旅游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提高产业集聚度,通过产业支撑聚集人气,拓展城镇空间,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规划建设城镇,做好城镇和工业化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和工业园区,留足空间距离,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立足自身的能源、交通和区位优势,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推进工业化与社会就业良性互动,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
体化,助推新型化工业大发展,同时全面提高城镇规划和建设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打造城镇亮点,建设现代文明城市。
总之,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支撑,适度超前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载体,只有积极利用通道优势,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才能让铜仁市的经济建设的步伐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及精神生活水平。
第五篇: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仵西居
质量兴省战略是在省级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激励下,通过各市、县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省域经济的运行质量总体水平,进而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发展竞争力,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它以质量优先为基本理念,以广泛参与为工作基础,以以质取胜为核心内容,以质量水平为评价标准,以科学发展为最终目标。2009年9月9日,我省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陕政发〔2009〕54号,以下简称《意见》),两年多过去了,这一《意见》实施情况如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对质量兴省战略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为次我们组成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思考。
一、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及部门以《意见》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全省质量兴省活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全部开展了质量兴市、兴区活动,106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县(市、区)活动,各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积极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也纷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兴业、兴企活动。据统计,2009年以来,我省质监系统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发放各类质量宣传资料21.5万余份(册),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培训和服务人数6万余人,服务企业5500余家。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宏观质量管理不断加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86%以上;28大类525种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0年达到97.3%;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全省共创建国优工程“鲁班奖”9个,省优工程“长安杯”102个,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在30多个服务领域发布了地方标准,2000多家企业编制实施了5000多项服务标准,我省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部超过300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名牌战略的扎实推进,我省涌现出了“西电”、“法士特”、“陕汽”、“陕鼓”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认定305家企业416个产品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企业数量虽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82%,但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24.78%,纳税额占20.98%。形成了1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2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4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在现有的416个名牌产品中,8大支柱产业的产品218个,占52.4%,涉及12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产品133个,占32%,涉及20个产业集群的名牌产品201个占48.3%。
(三)质量兴省的工作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省政府设立了“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荣誉奖项。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用于质量兴
省的奖励经费达到3172万元。渭南、商洛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分别拿出60万元、30万元作为质量兴省工作专项经费。延安市政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无偿划拨土地17.5亩,投资4000万元,用于国家油气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榆林市政府一期投资4000万元,用于10000平方米的国家煤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共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5个,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12项,依法设立和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82家,建立了20家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本满足了我省量值传递工作的需要,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质量兴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质量兴省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性战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持久性强,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健全的组织领导、明确的目标责任、有效的措施推进、严格的考核评价和科学的技术保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质量兴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完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兴省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目前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但与质量兴省直接有关的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尚未列入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名单,而且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也没有从事质量兴省工作的专职人员,对质量兴省工作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建立,各主管部门在质量工作主抓、主管、主推上的指导性、包容性、一致性和推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不紧密、不到位等问题。
(二)目标责任不够明确,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我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7项重点目标任务,但还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特别是质量兴省工作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考核制度、评价细则等尚未建立。
(三)质量建设投入不足,技术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质量兴省工作没有专门的预算工作经费,奖励经费也一直没有完全到位。在质量监管和技术保障方面还存在人才短缺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例如食品大市咸阳,有1600余家食品小作坊、小企业和283家获证企业,而全市专职食品监管人员却只有21人;2010年底,我省新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达到1000兆瓦的规模(产值约130亿元),但是拟建的国家级检测检验中心受制于土地、资金的瓶颈,进展缓慢,致使政府服务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能力减弱。
(四)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基础薄弱。当前,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导致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共受理质量投诉举报11133起,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22434起,涉案货值达2.24亿元。在我省的企业构成中,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工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技术构成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10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我省小型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77%,分别低出大、中型企业21和15个百分点,质量兴省的基础依然薄弱。
(五)质量兴省工作的群众参与度不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质量涉及大众,关系民生,只有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整体提高,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兴省的宏伟目标。近年来,虽然我省开展了系列质量活动,但仍然存在重专家、轻群众,重规模数量、轻质量效益
等问题,人们对质量的重要性和质量兴省重大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上,大质量的理念还不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
三、对策和建议
质量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形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抓好质量工作是永恒的主题。省委书记赵乐际2011年7月1日对我省质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的生命线”。这一批示不仅是对质量的重新定位,把质量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着眼陕西“十二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质量兴省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对陕西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起步阶段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要通过开展质量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品牌意识、政府推动、企业责任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质量兴省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质量兴省的发展规律,总结和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把质量兴省战略引向深入,从而持续夯实全省质量基础,推动陕西由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迈进。
(二)构建齐抓共管质量工作的新机制。首先要加强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领导和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将所有涉及质量兴省工作的省级部门列入成员单位,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其他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次要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领导有力、沟通顺畅、反应迅速、持续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三是要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建立健全质量兴省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与《意见》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将质量兴省的目标任务,从省政府与省级各职能部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下级机构三方面进行分解;省级各部门和各市政府的目标责任,分别从行业、职能和产业结构、历史区划两个范畴明确质量兴省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责任,从纵深和横向两个角度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的全面落实。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明确考核评价对象、内容、方法和细则及奖励惩戒等内容,确保质量兴省各项目标实现。
(四)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质量兴企是质量兴省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质量兴省必须从质量兴企抓起,而质量兴企的根本在于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因此,一要抓好对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督促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加大确保质量安全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二要着力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实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实现“守信便利通行,失信寸步难行”。三要针对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基础薄弱的现状,创新服务方法,加大质量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对质量兴省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质量兴省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大对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热爱质量事业、精通质量专业的人才队伍;二是要着力完善质量法规体系建设,为推动质量兴省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三是要加强标准、计量、认证三大质量基础建设,建立重点突出、技术先进、优势互补的质量技术机构网络和运行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六)努力营造质量兴省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质量的建设者、发展者和推动者,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促进形成“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常识、质量典型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重视质量。三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让人民群众对质量问题有地方诉说,对质量工作有平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