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

时间:2019-05-13 21: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

第一篇: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

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

——谈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统一运动

历史与行政学院世界史06060108005潘立勇

内容摘要:近代西方对东方的侵略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较量,西方文化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对近代印度,东南亚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文化统一世界的新的征程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而重新开始,亚洲国家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文化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文化统一

读过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感受颇多。马克思对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其结果进行了深入而有远见的分析。我对《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的“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影响不了他们。英国人消灭了印度的文明。但是,不列颠人在消灭印度文明的时候,其建设性的工作在大堆大堆的废墟里使人很难看出他们的建设性工作。不过,马克思说,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算已经开始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也提到,英国不管做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总之,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结构,实质上是英国对印度的文化统一。但是,我认为不列颠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完成全面的革命和建设任务(不只是在印度,也包括在东南亚和中国)即不列颠在印度的文化统一没有胜利完成。我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近代西方列强对东南亚、印度和中国的侵略,本质上是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较量和某种程度上的融合。这一较量和融合的过程和方式因各国的情况和当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各有不同。不管是以战争的方式还是以和平的方式,也不管是从经济,政治还是从教育文化的角度。但归根到底都在文化的层面上得到了体现。总之,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西方文化显示出了对东方文化的强势。在佛教思想中有这样一种认识,事物未起作用是因为条件尚不具备;事物发挥作用是因为条件已经具备;而事物失去作用则是因为条件已经过时。在东西方文化的较量中究竟是各处于上述三种阶段中的哪一阶段值得我们思考。

近代西方对东方的胜利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暂时胜利,主要是西方工具理性对东方的胜利。西方的科技,各种制度充分显示了西方文化的优越之处。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到过程的尽头谁也不能说究竟哪一方是最后的胜利者。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看来,英国对印度的胜利主要提到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胜利。其中,马克思也说过这是“英国人消灭了印度文明” “不列颠人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影响不了他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英国文明是高于印度文明的。我们继而可以推出,西方文明高于东方文明,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而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到的主要是英国对印度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即西方工具理性对东方的影响,但对西方价值理性的影响则没有注意到。在印度,也包括东南亚和中国,西方工具理性的影响随着东方各国相继成为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日益增强,西方文化开始以一种普世文化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西方文化想统一全球。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东方文化虽然在工具理性方面输给了西方,但在价值理性的层面上也并非是毫无还手之力。由于二战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统治先后结束,东方各民族国家实现了独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这种直接影响的方式也算结束了,马克思所讲的英国对印度的“建设任务”当

然也没有完成。东方各民族国家为了巩固独立,他们一方面利用西方的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科技和各种制度,当然利用的方式、程度和多少都是有区别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核心的价值理念则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当然,西方的价值理性的影响也并不是一点也没有。可以说,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目的是掠夺,西方文化在马克思看来才是印度走出“衰弱”的途径。在这里,马克思更强调的应是西方科技的胜利,西方工具理性的胜利。在文章中,马克思似乎认为只要印度学习了不列颠的科技,军事等各项制度,印度就能实现历史的发展。当然,马克思认为这中学习并不能使印度赢得最终的解放。

可以说,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是西方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文化对东方的侵略。那么这种不完全的理性给印度也包括东南亚和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未来结果呢?真能给东方带来解放吗?事实真如马克思所料吗?我们知道,西方工具理性的传入令亚洲人大开眼界,但是如何来驾驭和使用这些先进的制度和科技呢?我们知道西方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存在一种制约关系的,理性的完整性使得西方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而现在的东方国家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殖民地经历使得他们更多的学的的是相对来说处于较浅层次的工具理性,而深层次的价值理性则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抵制和各种不利原因的存在而知之甚少。随着西方从东方的撤出,“亚洲现代化的任务”只能由亚洲人自己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文化在经历过殖民统治的痛苦经历后又获得了“新生”。东方的价值理念与西方的工具理性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结合。我们称之为“民族化”“特色”„„。传统价值观念深入到了西方传入的各项制度的深处。虽然各国程度不同,方式各异。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民族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近代的入侵不屈服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最后阵地,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地方,这块阵地的得失牵涉到传统文化的生存,更严重一点来说是一个民族的生存。总之,西方文化冲破了东方文化的外壳,但核心基本还是传统的或者说传统还在文化的核心领域发挥着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东方的一些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些“变态”,使得西方人和东方人都对其有一些疑惑和不解。东方的价值观念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驾驭西方的工具理性那是一个只能由历史来回答的问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随着深度全球化的到来,文化商品化,当然商品也是一种文化,可以说印度,东南亚和中国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已是现实。西方文化通过现代的商品通过各种理论和文化思潮通过交流又开始源源不断的发起了新的统一世界的运动。这一次与近代的以殖民侵略为手段的文化统一相比,可以说来势更猛,更深入,更持久,威胁也更大。可以说东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较量已经开始。东西方文化的生存能力将会在这场新的统一运动中表现出来。我们知道,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内在的问题,但究竟哪一种文化更适合人类,我相信,这场文化统一运动就是人类的一种选择,上个世纪,人类选择了以西方的工具理性为基础的文化,在新的世纪,人类应该进行一次价值理性为基础的文化的选择了。不管是印度还是东南亚和中国都将在这场新的世纪运动中展现自己的价值文化,证明自己在世界民族中存在的权利。

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远航的轮船已经启航,我们的命运将会怎样,近代的那一幕是否还会重演?这应该靠我们自己,靠我们冷静的选择。

第二篇:《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读后感

由于一直对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的大英帝国很感兴趣,并且很想更加深入的了解东印度公司的那段历史,所以在课外时间阅读了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文中马克思对英国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谴责,与殖民主义的辩护士不同,马克思毫不掩盖西方统治下的恐怖景象。

众所周知,不列颠人给印度带来的灾难与印度过去的一切灾难比较起来,毫无疑问在本质上属于另一种,但是在程度上不知要深重了多少倍,尤其是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式的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欧洲式的专制。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其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

内战、外侮、政变、闹饥荒„„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的影响显得多么复杂、猛烈和带有毁灭性,只不过触动了它的表面,然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并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也就是说,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并且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自己的全部古代传统,同自己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西方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带来进步,而且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另外在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时,他提出一个了重要观点,即:不但要看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要看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首先,是关于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估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印度社会的变化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一个方面;还应当看到与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且阻碍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其次,是关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的问题。马克思充分肯定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但他不是孤立地,而是联系着一定的生产关系来考察生产力的。对于作为殖民地的印度来说,“生产力归人民所有”是根本无从谈起的。

在文末的分析中有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

自觉的工具。总之,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结构,实质上是英国对印度的文化统一。

在印度,“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尽管“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但资产阶级和工业却“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这个新世界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进步的矛盾性质。他从未忽视资本主义的邪恶面,但他同样坚信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对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因为它为“伟大的社会革命”准备了道路。

第三篇:读《窥视印度》有感

读《窥视印度》有感

miss方

看了奥尔森的《国家的兴和衰》然后突然感觉想要了解印度的文化,那么我去搜就看到这本书,相对于《国家的兴和衰》专业性很强,看了好几天,而这本书读起来就挺好玩,大概花了几小时就看完了。作者既是画家又是作家,这种感觉好棒!在书中大量的插画,我也是很感兴趣。正如老师说的因为不同所以浪漫,我对印度文化很是感冒!特别是饮食啊,当插画是关于饮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我的眼睛睁的有多大(虽然不喜欢吃饭,但是对美食很有向往,以前会看印度美食的视频)。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很具有吸引力。

印度的国度很大,当然地域差别也很大,其实我很想深入的了解一下他们的种姓制度,他们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使法律上规定不能有这种歧视,但是种族制度深入人心,正如老师说的我们的城市向所有人开放,但是会通过资本排出一些人,而印度就是很光明正大的排除不属于同一等级的人,居然没有反抗。他们的贫富差距更甚,暂且不说这么这么深刻的话题,因为我的储备有限,而且我希望自己看杂书掺入更少的功利性,享受谈感受。

作者写这本书的视角,根本不像一个50多岁的男性,我觉得完全是我的视角啊!对什么都报有好奇心的感觉,而且感兴趣的点跟我也很像,所以我内心认为作者应该是一个很具有浪漫主义的人,通过描述住宿水平、建筑外形、饮食情况、宗教等等感觉能进一步了解印度,正如作者说的很多人去过一次印度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一种是去过一次还想再去的那种,另一种则是去过一次再也不想去的那种,我感觉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是属于那种能吃苦的那种,可能去过一次还会想去的那种,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矛盾体,生活很是枯燥甚至外人看来我是一个无趣的人,但是我又会向往那种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最近萌发了一个念头,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可以我想去支教,嗯,我是那种没有职业规划,就业意识非常弱的那么一个人,甚至不想竞争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那种。人生那么短,多么希望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我也知道很多的支教并没有那么的纯净的目的,我也知道我可能不那么能胜任,我也知道在自己经济基础不能支撑自己生活的时候,谈愿望应该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对于这种因为地域、出生而产生的不公平,我感觉我内心是那么的不舍得。希望自己能够慢慢强大起来,有一天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能够在阳光下开怀大笑。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深入的了解印度,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性别制度,感觉自己又开辟了新天地。

第四篇:读文章有感

读《纸有几种命运》有感

(一)暑假里,我读了《纸有几种命运》这篇文章,当我一看到文章的标题时,就想:纸有几种命运?纸不是只有两种命运吗?我带着问题仔细地读了这篇文章,读完了,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有一个学生因为求职受挫,所以忧心忡忡,整天无精打采。教授请了这位学生来回答一个问题:纸有几种命运?这位学生说:“它只有一种命运。”教授又踩了这张纸、又把它撕成了两半,又在上面画了一匹骏马、又点燃了这张纸。

这就是这张纸的命运。

起初并不起眼的一张纸片,我们以消极的态度看待它,就会使它变得一文不值。我们再使纸片遭受更多的厄运,它的价值就更小了。如果我们放弃希望将它彻底毁灭,很显然,它就根本不能有什么美感和价值了,但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它,给它一些希望和力量,纸片就会起死回生。一张纸片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人的生命很宝贵,但时间更为宝贵,学习也一样宝贵,不要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灰心,耽误了学业,要不然的话到了以后,人财两空,如果你不学习,那你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不要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而灰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哪里都可能需要你,这里不要你,并不代表别的地方不要你,这只是目前的情况,而且你的人生还很长,你的前途无限呀!

一个人的价值和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他有什么样的信念,他有什么样的希望。一个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尽管难免遭遇挫折,前途也必然是光明的。

读《养花》有感

(二)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自己想要什么,爸爸妈妈都尽量满足。而且不用劳动,也可以吃上好吃的饭,穿上好看的衣服。

自打我读了老舍先生写的《养花》这篇课文后,我懂得了许多……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每当读到这里,我就会有许多的感触:我们现在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这一切是爸爸妈妈为我们创造的,我们更应该珍惜,不应该挑三拣四的。在学习上也一样,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成天无所事事的,将来只会一事无成。要想把学习搞好,我们现在必须劳动,也就是认真学好功课,向着学习好的同学奋起直追,不怕困难。用今天辛勤的劳动,换来明天成功的喜悦。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啊!多得些知识不是坏事。”每当读到这里,我也会有许多感触: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我们不仅要劳动,而且要学会正确的方法。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而且也要掌握课外的知识,也就是博览群书,使自己的知识面更为广泛,才能更好的运用。在生活上,我们要学会从无字句读书。从生活中寻找知识,掌握生活中的小窍门,才能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是啊!在劳动的同时,难免会遇到一点小麻烦,一点挫折,但是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用自己的才智去克服它。要成功嘛,哪有那么顺顺当当的,只有历经了风雨得到的成功,那才叫有意义呢!

我得感谢老舍先生,是他使我懂得了这么多,更是这篇课文使我长大了许多。

读《詹天佑》有感

(三)《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詹天佑 课文读后感。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京张铁路开通了,这虽是100年前的事,但仍然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一直带着人民的希望去告诚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大概’‘差不多’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工作是多么一丝不苟啊!他夜以继日的工作、不耻下问,去请教当地的农民。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钦佩。詹天佑,他终于凭着自己和工作人员的努力,建成了第一条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在1909年4月,那些帝国主义者不敢在轻视中国人,因为中国有了自己的工程师,也有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在如此和平的世界里,我们不会再为打仗而担心。我们而要学习詹天佑那样,为中国着想。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人在外国可以在外国人面前昂首挺胸,还自豪的说:“我是中国人!”

读《你凭什么考上北大》有感

(四)这是一个普通女孩记述了靠自己的艰苦拼搏在两年的时间内创造北大奇迹的。文章本来我看到文章的题目后觉得这又是一个浪子回头的奇迹故事,但静下心阅读后才体会到了很多道理。她和别的北大生不同的是,她在高一的时候是个自甘堕落、自欺欺人的学生。她迷茫、沉沦,就像刚开始吸毒的人一样,开始可能只是好奇心指使,而后来就慢慢成了习惯,最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这样子不好却抵抗不住诱惑,任凭毒素慢慢腐蚀着自己的身体,就放弃了挣扎,习惯了这种习惯。而她高二时才开始醒悟,觉醒的理由很简单:“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这样过。”读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我们政治老师在第一次月考结束后跟我们说的一句话:“那些在初一二三很乖的学生在到了初四后就想,我都听了三年的话了,这一年就不要那么听话了,而那些调皮了三年的学生又想,我都皮了三年了,这一年就好好学吧。”也许只有经历过人生最颓废的时候才会得到最深的感触吧,她想要开始学习了。第一次月考,她考了全级第12名。可这并不能满足她的野心。她对那个整日只知道死读书的年纪第一不屑一顾,可这时候,一次班会又让她更上一层楼,这次考试的大跨越和她平日表现出来的自以为是让她的班主任老师忍不住在班会上侧面批评了她。()而这个批评,却让她心头一震。为什别人可以我就不行?本着拼一拼的态度,她开始了一个月的努力学习。行为改变习惯,一年来养成的坏习惯想在短短几天内改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她仍然靠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第二次月考,她真的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了自己。就从这一次往后,她彻底改变了自己。她用行动改变了习惯。他的野心真的很大,对于她那所上三本都难的学校里,她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要上北大,“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她的自信让我佩服。她也真的没有在说空话,她考上了北大。

上帝总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他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当你放弃了一些东西也会得到一些东西。而你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回报。

无论是政治老师的话还是这个姐姐的亲身经历都让我深有感触。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想我就属于那种乖了三年想在初四变坏的学生吧。还有半年我就要为我的初中生活画上句点了,这三年半来,我的成绩真的是一波三折。初一的时候,是小孩子不懂事,不知道要好好学习,总觉得自己做的很不错了,自傲自满,可实际上还差一大截。而初二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大,自己也懂事多了,知道开始学习了,所以那时候的成绩上了一大步。再后来,到了初三,慢慢总结出自己学习方法的我,发现了学习了乐趣,越来越爱学。直到现在我也认为那时候的学习是我初中生活里状态最好的。可是花无常开时,从初三的下半学期开始,我的成绩就走了下坡路。那段时间里我就像那个姐姐高一时一样,上课睡觉、聊天、看小说、吃零食,晚上一到家就上网,作业想做就做,不想做就早上去学校抄,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却也像那吸毒品一样,无法抗拒,无法自拔,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陷深,也只是麻木的看着。那时的我和高一的她真的很想,她是要从坏变好,而我是从好变坏。半年后的现在,我看到了这篇文章,甚至有点遗憾为什么不早点看到。我用了半年来解决我所所存在的问题。也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看了那篇文章又激励了自己。靠天靠地真的不如靠自己,只要你从内心想学了,一切都不是困难。希望大家都能仔细的看看那篇文章,也许它会使你产生巨大的变化。

读《凡卡》有感

(五)今天,老师领我们学习了《凡卡》这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凡卡9岁做学徒穷苦的悲惨命运,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我读到凡卡做学徒的时候受到的种种折磨时,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凡卡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一双又小又细的赤脚都冻的红彤彤的,在想很心老板就是因为凡卡给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睡着了,老板就用皮带抽打他。在想想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家长也不打我们,只是说了我们几句,我们就跟大人翻脸,在往下读我仿佛看到了小凡卡的老板娘,也不给凡卡吃一点东西,每天只有一点面包,凡卡的老板还叫他睡在过道里,冻得他只打冷战,在想想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天冷了家长又送来了棉衣、棉裤,在家里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声声呼喊:“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在也受不住了!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这一幕幕悲惨的情景,那一声声哀伤的呼唤,就像尖刀刺痛着我的心,泪水不断地在眼里打转,我不禁想到了和自己同龄的孩子都在家里享受这快乐,我们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着,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一次妈妈给我做好了饭,她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她就去工作,我就偷偷的把饭到进了下水道,在学校里呢,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有一次我肚子疼,老师就不让我跑步,还让一个同学给我一块上楼给我讲故事,我们受到了一级的教育,教室里有电脑、电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我,让我们吮吸了知识的营养,正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成了一个有知识的青少年;而凡卡呢,本该和我们一样在教室里沐浴知识,可他却在做苦工,多么可怜啊!他生活在一个俄国沙皇统治的时期,与我们比之上下,真是天壤之别!

当我读到最后一节时,又不禁陷入了沉思,凡卡虽然寄出了信,但是地址不详细,爷爷是收不到的,就是收到了爷爷也不会来接凡卡,凡卡仍然是逃脱不掉孤独、凄惨的生活,我想:如果我,我来让你坐时光飞船,接你到我家来,让你享受我能得到的一切。当我读完全文,掩卷沉思眼泪不住的流,但我是多么幸福、快乐呀!我应该珍惜这幸福的生活,长大一定要做祖国的栋梁之材。

第五篇:读李镇西文章有感

读《在平等中培养平等》后感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是优秀教育家李镇西在其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的一篇小文章。虽是一篇小文章,但读后,感触颇深,唤起了我脑海中那有些怠慢的平等教育。

文章一开始,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学生进办公室向他借一次性水杯,李老师随口说了一句:“喏,在柜子里,自己拿。”学生便自己拿了走。下午课上,学生都在写作业,李老师在讲台上批作业。批着批着,红笔没墨水了,于是,李老师问大家:“谁有红笔借我用一下?”马上,有红笔的学生纷纷拿出红笔,争着喊到:“我有,我有。”有几个学生甚至小跑跑到老师身边,把红笔递给老师。回想自己对待学生借水杯的态度,与现在学生对待自己借红笔的态度,李老师有些羞愧了。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一直遇到。而当自己接过学生递过来的红笔,随口说一声谢谢以外,也就不再多想任何平等的问题。我们一向倡导师生平等,但这种平等怎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把它体现出来。我想,除了蹲下身子与学生交谈,我们也可以选择一起坐着与学生交谈;当学生亲切地向我们问好,我们也应回一句“你好!”当我们向学生借雨伞,我们也应让没伞的学生与自己合撑。点点滴滴的小事,虽然没有波澜壮语,但我们的学生能感受在融融的平等关爱中,相信平等的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要让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同在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这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话,其中最后一句话尤其令我感动,也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的责任。老师是许多小学生模仿的对象,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面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期望明天的社会是一个平等和谐的社会,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在学生心中埋下平等的种子。小学生是社会的接班人,成就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人生活在平等中,那么今天的我们就应该在平等中教育他们,明天的他们也就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下载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及未来结果两篇文章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毕淑敏文章有感

    读书感悟 学号:姓名: 读毕淑敏散文有感 平淡而山高水深 毕淑敏,女,出生于新疆伊宁。 17岁时毕淑敏便来到海拔15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

    读胡适文章有感

    (一)近日翻看胡适的著作,读到了他的《我们走那条路?》(载《胡适论学近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1930年《新月》二卷10号上。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

    读《文章讲话》有感

    读《文章讲话》有感 城北中学 王东轲近来读夏丏尊和叶圣陶合写的《文章讲话》颇有收益,尤其是读其中关于阅读甚么和怎样阅读的两个章节。(跟大师学语文系列《文章讲话》第140......

    读李开复文章有感

    我既然敢放任你飞翔,我就愿意等你累了再飞回到身旁!!这几天,放了寒假,我读了李开复自传-- 《世界因你不同》。 一、李开复的简历 李开复出身在台北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议员,......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李明华 本书是姜汝祥先生针对企业和商界情况给出的一些独特而有用的解剖和建议,全书分为7个章节,第一部分阐述了任务是行动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明白完成......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读《请给我结果》之锁定责任才锁定结果有感 当看《请给我结果》一书中“锁定责任,才能锁定结果”一章时,感受颇多,特别书中讲到“销售业绩下降,因为俄罗斯的矿山爆炸了?”这个“......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从执行到结果,完成任务≠结果,执行是要做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行动不一定成功,但是不行动一定不会成功。时间是永远守恒的,永远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才能在有效......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说实在的,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很讨厌,又是一本成功励志类的书,这样的书在书店随便一找就有一打,一点实用性也没有,读《请给我结果》有感。或许对于企业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