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闫秀玲有效课堂的“六个不等于”读后感
有效课堂的“六个不等于”读后感
徐庄实小闫秀玲
其实,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一节课45分钟,要想上出精彩,大有文章可做,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耕细作”。否则,永远停留于完成任务层面,课是上了,到底有多大的效果,不得而知。的确,上好一节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也并非高不可攀。依我看,首要的也是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眼中要有学生,尽最大可能站在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流程。在很多人看来,转变观念是一句空话。其实不然。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正确的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有的教师,教学模式基本固化,可以说上课还是满堂灌,甚至认为自己讲得很好,很精彩。殊不知,台下的学生昏昏欲睡,索然无趣,自己却全然不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最可怕的。
第一,“教教材”不等于“用教材”。教材教材,顾名思义,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材料,不是全部,更不是所谓的“金科玉律”。如何用好手头的教材,合理整合,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一味的教教材是无论如何称不上优秀与高水平。第二,“讲得好”不等于“学得好”。也许很多老师认为,我讲得这么“精彩”,学生应该会学得很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与学,根本不是一回事。犹如“百家讲坛”,台上讲得精彩,敢保证台下的观众都能及时掌握与消化?殊不知,消化吸收不仅有个过程,而且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奏效。第三,“记住了”不等于“会用了”。对学生而言,很多知识都要靠记忆。那么,是不是“记住了”就一定“会用了”?显然不是。进行当堂训练非常重要。“熟能生巧、水到渠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建议教师每节课无论如何,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当堂巩固所学内容。
也许继续梳理,还能找出一些类似这样的“不等于”,但这不是我的本意。教学首先是一门技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是一门艺术,而技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艺术需要不断追寻才能精湛。倘若我们都能带着一份兴趣与执着去研究课堂,用心教学,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教学原来真的很有意思。
第二篇:牢牢盯住六个不等于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应牢牢盯住六个不等于
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经济、法律、科技和行政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强化安全管理,但是,从对事故报道的情况看,各类生产事故尤其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仍时有发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生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牢牢盯住六个不等于。
一、没有事故不等于没有事故隐患
所谓事故隐患,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上的缺陷。一只没有熄灭的烟头足以毁坏一片森林,缺失一颗道钉的铁轨可能会使一列火车倾覆。前者就是隐患。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现实工作中,人们更喜欢自我放松,盲目的沉浸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中,隐患也往往被表面的风平浪静所掩盖。表现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诸如多年没有戴安全帽某人也没有出事故,没有车不闯红灯是胆小,带电作业是艺高人胆大,等等。而一旦发生了事故,许多人便成了事后诸葛,在一片如果中追悔莫及。如果我能提醒他一句,如果他再谨慎一点,如果我们早点发现„„事情就不会这样呀。生命不可复制,时光不会倒流,安全容不得事后假设。无危则安,思想上对事故隐患的漠视则是安全的最大的隐患。对安全而言,任何满足现状,心存侥幸,盲目乐观的行为都有 1
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事故猛于虎,安全绝对不能等到事后三思。事故隐患是潜藏的危险,它客观存在着,比如,用了十几年的线路都没有引起火灾,但是线路老化的事故隐患的确存在。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不发生事故绝对不等于没有隐患。因此,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上真正重视隐患的存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签订了责任书不等于都在全面履行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于是,为明确各级干部和各个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便成了安全管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事实表明,签订了责任书不等于都在全面履行职责。究其原因有:一是签订责任书走过场,做样子,应付了事,责任书签订后便束之高阁,于是责任书成了一纸空文。二是内容上不够规范严谨,责任内容大同小异,缺少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去设定,可操作性较差,致使责任人无从抓起。三是监督考核乏力,往往是出现事故了才想起了安全和考核,或者年终在一片平安声中大家都是满分。四是借口中心工作太忙无暇顾及,或受抓安全看不到效益和政绩,出力不讨好思想的影响,很难在行动上真抓实干。五是有些人签订责任书内心里只是想在出现事故后摊卸责任,出发点就搞错了。鉴于此,首先要完善责任书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条件,不同的工作职责,区别设立责任书的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做到权责对等,使每个参与人知道该干什么。其次,对已经签订的责任书要广
泛进行宣传和公示,发动大家对执行情况共同去监督。再次,把对各责任人履行责任书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与其他工作的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年总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同时做到奖罚分明,及时兑现,切实防止责任书流于形式,不断促进各岗位安全职责的全面落实。
三、隐患排查出来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
所谓隐患,就是没有被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故此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排查中一定要认真、细致、系统、彻底,决不能流于形式或被动应付。任何的疏忽大意,任何的细小盲点,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隐患不仅需要花大力气排查,更需要彻底根治。现实工作中情况则不容乐观。一是对排查出的问题总认为不是大事,能拖就拖,能推便推。二是不花钱能整改的好落实,花小钱能整改的也不难落实,花大钱整改的便无从落实了。三是现场隐患容易引起重视,而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往往被忽视。四是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隐患,满足于“前段时间查过了”,殊不知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即使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也会产生。排查了隐患不等于可以万事大吉,隐患得不到整治,依然是祸患,而且小隐患往往也会发展成大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用客观,全面,发展的态度,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及时的发现隐患,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适当的方法将隐患消除,做到不懈怠,不拖拉,不推诿,不疏漏,不留后患。
四、实行了例会制度不等于安全工作已经常态化
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安全形势的好转。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召开了例会绝不等于安全工作已经常态化了。这是由于事故本身的特殊性而决定的。首先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的活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事故。其次,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往往包括很多偶然因素,再次,事故是一种动态事件,他源于各类危险因素的激化。第四是操作一线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因此,安全管理的常态化应包括如下内容:把人人要安全,人人讲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落到实处。一级抓一级,一级监督一级,每个岗位的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安全,都在规范操作,都在认真履行安全职责。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常识等深入人心,并化作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尤其要注意时时加强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和监督,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础。
五、预案不等于完美的操作规程
预案从文种性质来讲,他应当属于工作计划的一类,是根据分析和经验针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一定意义上讲,他具有专一性,专业性,时限性和周密性,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预案也不例外。尽管在制定预案的过程中大家都力求完美,但是,基于他源自评估和经验,必然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现场环境的假设不可能完全准确,看待问题的深度和精度有所不同,技术和设备的不足等。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个预案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操作规程,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修改和完善它。一是对
预案要常翻常新,对预案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审核,不断提高预案的预见性。二是注意收集事故信息,把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的补充到自己的预案中去。三是通过反复演练,不断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四是密切关注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救援的效率。
六、抓了宣传不等于抓了落实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这样的话几乎每个职工都会讲。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安全知识小册子,开展安全培训等,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在做。形式搞了,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宣传是对人思想认识的一种引导,但知与行却有着一段的距离。《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难”,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曾经说过一一一一知先行后,知轻行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通过宣传提高认识是必要的,但只关心知而不关心行便失去了宣传的意义。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必须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既要重视抓好宣传,更要重视抓好落实。为有效促进知向行的转化,首先要健全工作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以制度强化责任,以责任促进规范,以规范推动落实。其次要加强督促检查,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要严字当头,持之以恒,一丝不苟,不要怕麻烦,要时刻牢记“平时有张婆婆嘴,胜过事后妈妈心”。四是生产和安全要统筹推进,做到生产中讲安全,讲安全不忘了生产。
每一起事故的教训都是深刻的。每一个生命都应当精彩。与其在事故后悲痛欲绝,不如我们充分重视六个不等于,不折不扣地贯彻执
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到防患于未然。
萧县管理处
郝朝峰
第三篇:有效课堂读后感
《有效课堂》读后感
我们平时的听课和评课时常提到一个词儿——有效课堂!什么才算是“有效课堂”?这是我们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力求达到的教学目标。那么有的专家指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常常感觉不够用,一晃而过,不一会儿就该下课了。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每分钟的时间,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常常萦绕我们教师脑海的问题。通过观看王杰教授的讲座后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对“课堂的有效性”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明确概念。
我认为,首先提法要准确,考察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应说“这节课有效还是无效”,而应说“这节课是高效还是低效”。任何一节课,哪怕是教学设计很糟糕,学生完全不在状态,但每个学生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收获,不可能上了四十五分钟的课,学生会在原有水平上倒退。所以,谈不上无效,每一节课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效率高还是效率低的区别罢了。在同样的四十五分钟内,学生收获大,就是效率高,学生收获小,就是效率低。
二、追求高效课堂,必须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应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不钻研教材、不把握教材的教学都是盲目的。没有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把握,任何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都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导致教学的失败。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我们教师不得不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来钻研教材。平时多与同行的老师交流教学进度;批改作业本时,抓紧时间与其他教师探讨探讨上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利用学校、市的教研活动机会多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就这样,咱们的专业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也一点点地深入起来。形成了很好的教研风气。使每个教师在教材的专研上都有不程度的提高。
三、追求高效课堂,必须研究学情。
课堂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尽相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符合每个学生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当然,要完全做到针对每个学生都因材施教,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老师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并掌握较差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尽己所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是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收获,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作为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真是任重而道远啊!让我们扎扎实实地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切切实实
地使每个学生更快地进步吧!事实证明,成功有效的教学在于教师和谐、开明、优质的工作,在于学生能从中获取他人生的未来。我想:作为一名十几年教龄的教师,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探索和研究,那就让我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吧。这是我看了讲座之后所收获到的,相信会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四篇:《有效课堂》读后感
读《有效课堂》有感
武汉市汉铁寄宿初级中学李柏生
《有效课堂》一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九种策略,行文中有理论有例证,条理分明且饶有趣味。特别是其中的合作学习对指导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课程》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一、合理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办法通常有固定分组与动态分组两种。
1、固定分组。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状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同质编组或异质编组。同质编组(组内同质,组间异质)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辅导;异质编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有利于开展“帮教”活动。
2、动态分组。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应用较多,若一成不变,学生渐渐地缺乏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必须要有动态分组来调节和补充。动态分组主要有自愿分组与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自愿分组有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按见解的不同分成正、反两组进行争论与辩论,在争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弄清问题本质。
固定分组和动态分组是课堂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中常用的分组方式,笔者认为两者无优劣之分,应针对教学内容与课型,灵活选择,交替运用,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时,应做好示范工作。主要是给学生的小组合作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而开展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怎样进行操作,需要示范指导。如一年段上册的“数学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教师先选一个水平较高的小组(2人)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两个学生手里都有1-10的卡片。一个学生举3,并说3与几组成8。另外学生接着举手5,并说3与5组成8。这样依次进行、2和6组成8,4与4组成8„„ 没等8组成全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
2.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和热情的帮助环境,并选择恰当时机适时适当的激励。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气勃勃。
3.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
(1)选好合作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应根据以往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发现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实现最佳学习效果的知识点进行解剖。设计出可供学生揭示规律聚集性的问题,设计出可供学生判断正误思辨性的问题,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出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设计出探究性问题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新知,培养他们合作能力。
(2)找准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段,即一是部分人已经弄懂,部分人尚未完全弄懂,部分人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二是当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出现时也可开展合作学习。三是一个探究性问题,需要学生分工合作,进行操作、探究才能解决时,就应开展合作学习,四是大部分学生尚未弄懂的疑难问题出现时,应当开展合作学习。五是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让思维相互碰撞,实现集体智慧的飞跃。同时要控制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富有成就的探究。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小学生不懂如何交流,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应加强训练,教给他们合作的技能。
(1)学会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每个学生都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会分工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集体意识。在小组学习时要有明确的分工。即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资料员(负责学习材料收集)、报告员(负责反馈本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如二年级教学“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黑板教室等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有人拿米尺测量,需要有人在旁边帮助扶平米尺,做好记号。也需要有人记录测量结果。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量、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
(3)学会与同学交流。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发表见解。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①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交流时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从中汲取对自己有帮助的思想或知识,对别人的发言做好评价。通过交流最终形成共识,促进共同提高。②学会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培养学生的胆量,又能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思维更严密,更有逻辑性。而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合作交流时经常处于听众的位置,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在交流时要敢说、多说,并且要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先说。③学会文明交流。在小组讨论时,要尊重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看法,要等人家把话讲完再各抒己见。同时,不要大声说话,控制适当的说话音量,不妨碍其他小组,防止互相干扰,还课堂一个安静的环境。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
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对于学优生,要指导他们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学会鼓励、帮助别人,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既组织好,又协调好,当好主持人;对于学困生,则要帮助其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参与到合作活动中去,指定一些适合他们完成的任务,使他们也能有所为,不至于被小组同伴冷落、搁置在一边。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独立思考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还会完全地“事”与“愿”违。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第三实验小学 闫宁宁
长期以来,在一线教学工作的我们总是忙碌地奔走在教室和学生之间,深埋在作业堆中抬不起头,虽也学习借鉴许多杂志上的先进理念,但终不能沉下心来细细思考。近期,我自学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品味其独到的视角,对现状深刻的剖析引领我反思其深遂的思想,然而反思的过程却又带给我许多痛苦和无奈,现实与理想目标的差距犹如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运用这些新理念才有可能让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受益。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从课堂教学、教育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文笔简洁流畅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它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问题,还为我们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
本书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
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辱骂、冷落、羞辱、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师“爱生”了,生自然也就“尊师”了。
(二)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我们低年级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个体,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综合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
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一起成长,不要以为他们年龄还小,就不敢去放手,从而剥夺了孩子们述说自己思想和主张的权利,抹杀了孩子们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迸发出的思想的火花。教师与学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下要多些关心和谈话,我们教授的低年级孩子心理上还远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相对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农村,部分孩子课堂之外长期居住托管,我们教师平时更应和孩子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像朋友般听孩子诉说,面对面交谈,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
另外,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少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总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具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低年级教师最是深有感触,孩子们的自制能力差,大部分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充分备好课的情况下,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处在课堂内外环境、学生甚至自身生理反应的各种刺激之下,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避免不良的情绪感染。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始终保持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还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教师也要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满足学
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加以分析比较,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准确科学、通俗流畅、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表达清晰、音量适中、语速适中、富有节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作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的失败。因此,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有效调控课堂。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只有在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实践,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没有获得实践的教育理念不过是教育的理想,要使理想变成现实,就要把教育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由实践来检验教育理念的可行性,并在实践中提炼出真正适合教学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