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科集团背景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1年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目前业务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中西部地区,共计53个大中城市。近三年来,年均住宅销售规模在6万套以上,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面积1075万平米,销售金额1215亿元,2012年销售额超过1400亿。销售规模持续居全球同行业首位。
1991年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持续增长的业绩以及规范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赢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入选《福布斯》“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业”、“亚洲最佳小企业200强”、“亚洲最优50大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获得《投资者关系》等国际权威媒体评出的最佳公司治理、最佳投资者关系等奖项。
在多年的经营中,万科坚持“不囤地,不捂盘,不拿地王”的经营原则;实行快速周转、快速开发,依靠专业能力获取公平回报的经营策略。产品始终定位于城市主流住宅市场,主要为城市普通家庭供应住房,2011年所销售的144平米以下户型占比89%。坚持快速销售、合理定价,要求各地下属公司楼盘推出后当月销售率达到60%以上。同时,公司坚持规范经营,不追求高利润率,过去2005年以来公司累计纳税额超过500亿元,且每年的纳税额均高于净利润。
万科认为,坚守价值底线、拒绝利益诱惑,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是万科获得成功的基石。公司致力于通过规范、透明的企业文化和稳健、专注的发展模式,成为最受客户、最受投资者、最受员工、最受合作伙伴欢迎,最受社会尊重的企业。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公司连续八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称号。
经过多年努力,万科逐渐确立了在住宅行业的竞争优势:“万科”成为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旗下“四季花城”、“城市花园”、“金色家园”等品牌得到各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公司研发的“情景花园洋房”是中国住宅行业第一个专利产品和第一项发明专利;公司物业服务通过全国首批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公司创立的万客会是住宅行业的第一个客户关系组织。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聘请第三方机构,每年进行全方位客户满意度调查的房地产企业。
自创建以来,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倡导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2011年,在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翰威特组织的“2011年中国最佳雇主”评选中,被评为全球TOP25最佳雇主企业,连续两年蝉联“中国最佳雇主”。
万科致力于引领行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及住宅产业化。2011年,公司共成功申报绿色三星项目273.7万平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0.7%。2007年,万科建筑研究中心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公司持续推进住宅产业化。2009年,万科北京假日风景项目B3#、B4#楼被授予“北京市住宅产业化试点工程”称号。东莞市万科建筑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获得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联合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是行业内第一家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实现工业化开工面积达272万平方米。
公司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至2011年,万科共有26个项目获得“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其
中天津公司水晶城、广州公司四季花城、中山公司城市风景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万科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实践自身的社会责任。2008年,经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经国家民政部、国务院审核批准,万科公益基金会正式成立。至今为公益项目累计捐助超过5907万元,2011年度总支出1795万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孤贫儿童大病救治及环保领域。
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劳务工在万科的工地上辛勤工作。劳务工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一致困扰着他们的家庭、影响着其子女的教育、成长,这些问题一直为万科所关注。2011年4月,万科宣布将从股东大会批准的企业公民专项费用中拨出五百万元人民币,启动 “春天里行动”项目,为因贫困无力承担自身或其配偶子女的大病治疗费用、或因贫困致其子女无法完成教育的劳务工提供救助;并协助与支持施工单位等合作伙伴建立劳务工互助共济制度。
自2008年6月,万科公益基金会开始资助孤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在30个月里累计完成近1700例手术资助,救助范围遍布全国各地。万科公益基金会本着对所有捐助者善款负责的态度,通过企业志愿者走访及回访的方式,确保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得到最及时的救助。
万科始终关注在自身专业领域发挥优势、实践社会责任。2006年以来,万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各地保障房、廉租房建设。2007年,万科在广州落成万汇楼,该项目是国内首例由企业出资、探索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的廉租房,被广东省建设厅列入“面向低收入群体租赁住房试点项目”。项目入住三年以来,不仅成为了近1800位居民的栖息之地,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成为国内在廉租房领域有益的实践,为廉租房的广泛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目前,万科已竣工和在建的保障性住房共367万平方米。2008年,万科捐资1.24亿元,无偿建设四川绵竹、都江堰等多个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公共建筑。在捐建项目中,万科综合运用了17项防灾减震技术措施,不仅显著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使所有项目均达到最高抗震设防等级,同时更关注了减灾、备灾、避难等理念的实践。
标签:万科
第二篇:万科集团知识管理分享
万科集团知识管理实践分享
作者:万科副总裁陈东锋博士
首先,欢迎全国各地的房地产行业同行们,今天下午来到这里交流房地产行业的知识管理。我觉得今天下午的讨论特别有意义,特别刚才跟世联地产等几位老总沟通,我觉得他们做得特别好。我相信在座的同行可能也做得特别好,可能以前没有机会做沟通,我就先抛砖引玉,把房地产行业管理的思考给大家做这样一个分享。
房地产行业除了资金密集型,还是知识密集型。知识管理特别特别重要,可能比其他行业还重要。
第一,我们这个行业知识管理为什么这么重要?这是业务的需要和战略的需要。一是我们业务特别复杂,房地产整合了十几个行业,从钢筋、水泥、家具、绿化等等,要跟这些都打交道。这个行业特别复杂,因为整个资源很多,要做好很难。
第二,我们大部分企业都是多项目、多城市。不同的城市文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第三,我们这个行业跟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小孩子怎么玩,老人怎么散步,怎么做饭、教育、配套。这个行业基本上跟衣食住行都非常紧密,但是细节、体验都要考虑,要做好一个楼盘不容易。
第四,变化多和快。客户的需求跟五年前、十年前比,人家要看房子的设计和景观到整个配套完全不一样。现在全球对节能环保、绿色要求很多,导致这个行业如果不学习就退步了,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潮流。
第五,行业不成熟。这个行业发展太快,行业成熟度、精细管理意识不足。
第六,人才经验不足。我们的设计师、工程师、客服服务人员,因为行业发展太快,所以人才培养跟不上。
所以,房地产企业知识管理显得特别重要,比零售、快销品更复杂,知识更多,更容易犯错,做好更难。所以知识管理对我们行业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
可能各企业都深有感受,行业问题反复出现。第一,重复错误,一个错误可能是五年前发生的错误,但是今天另外一个项目出来,他又犯错了。比如空调位置没有做好、厨房洗菜的地方太小、拐角冰箱放不进去,重复错误是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来,基本上很难避免。第二,浪费特别多。因为没有一次做好,导致很多返工、变更、维修投诉,这些都是浪费,如果一次做好了,后面就不需要了。为什么没有做好?就是因为前面很多知识没有传递到位。一个新的城市、新的设计师、新的施工工程经理,没有传承过去的经验教训,导致了很多问题。前面没有卡住,所以后面出现很多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背后还是能力问题。还有重复创新的问题,地产项目总是有人在折腾,一个地方做很好的户型、景观,可能类似的客户群体、项目,因为知识传承不到位,很多人要重复重新设计、重复摸索、重复出错这个问题比较大。另外,客户体验,我们对客户的理解、知识体验、生活体验,对城市的需求偏好,这种东西无非是跟着人走,它不能传承过去。所以设计、规划、创新也是低效率。有这么多的问题,更暴露出这个行业对知识管理有很高的要求。
再看典型的地产开发流程,从拿地、规划、设计、施工、采购、交付、维修、物业等等方面,这些跟政府、总包、监理、各材料供应商、政府多个部门互相有个紧密配合。分两个部分,前面需要通过知识管理为我们产品创新、规划提供更好的知识体系。怎么看同行的户型进行参照,像国外好的户型,怎么看到城市客户的偏好,怎么看到客户提的一些新要求,怎么帮助设计师做好他的规划。后面这块属于流程管理、知识传承。从设计开始到施工图,到后面的建造,到采购、交付,这个流程比较成熟。较少创新,只要执行到位和持续改进就可以了,把细节做好。所以房地产知识管理分两个部分。一个是要通过知识管理帮助我们设计新的户型、新的规划,不同的城市借鉴一些其他成功经验,给他一些参考、灵感,这一部分是知识创新。另一部分是知识传承。传承就是说能把最佳实践传到不同的地方,传到我们新的员工。我们看一个简单例子,如果我们能达到这样的愿景就好了:“你最新雇佣的客户服务代表回答问题能与最资深的代表一样好”;“每一个产品设计者不仅了解目前正在进行的每一个项目,而且了解以前尝试和抛弃过的东西,同时对出现的失误有全面的了解”,“在实地工作的每一个销售代表只用提前很短时间通知就能获得最丰富的老销售代表的集体智慧。”。听说麦当劳招新员工,他们有一套手册,有一套操作指引,有一套培训体系,很快就能上岗。而有些公司新员工一个月还不能熟练工作,说明你的知识传承体系没有做好。如果设计师在设计项目的时候,有能力参考过去的项目、同行的项目、国外的项目,他就能够更好地创新,避免失误。假设企业每个员工都能通过知识管理提高能力,组织就能保证一个很持续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客户满意度,组织能够产生规模效应。
从整个企业管理来看,为什么过去知识管理提的比较少,谈得比较多的是流程管理、IT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跟流程相关,大部分的知识积累通过流程积累出来的,大部分的知识要反映流程中一些关键点怎么操作更好,怎么接个电话,怎么推荐个楼盘,怎么设计个阳台。所以它一定是跟流程在一块的,大家通过流程,作用流程,但这一块过去是被忽视掉的。大部分的IT系统是没有包括知识管理在里面的。
我们看所谓的隐性知识跟显性知识的转换。隐性知识还没有形成文字,还没有形成一个手册,通常通过人的对话、交流,虚拟社区互动来做好。从隐性到显形有一个知识管理的流程、平台,通过激励,大家愿意总结、写出来。显形知识有了,就可以大规模传播了,我们说有这个平台、有这个知识库、有这个激励,它就能够传播,通过培训各个方面。显性知识通过培训、知识库学习,变成个人一套独特的风格、技能,又成为一个隐性知识,它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要做好知识管理,就要把这样一个循环做好。怎么把隐性知识能够传到不同的人身上,我们把它显现化,使更多的人知道,最主要还是要学以致用,学完之后能够用到工作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打法,会有一套跟个人习惯结合的东西。这个流程是需要我们管理的。我看见很多企业大概有个混淆,把很多公司新闻当作知识,像公司新闻,哪里拿了一块地,什么庆祝活动,哪里又报喜说我们封顶呀。这不叫知识,这属于一个信息、新闻。我们说的知识是能重新运用的,能带来效益的东西,不能再用了就没有什么用,这不是我们要管理的知识。知识管理是个人和组织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所以我分两个大方面,一个是提炼分享使用,第二个就是知识传承,传承之后你需要不断地改善、创新,就是知识创新。
如果你们跟你们老总谈实施知识管理,老总可能会对你说知识管理没有用,不用做了,我们已经有了。确实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像知识传承,我们员工之间的非正式交流,打电话,通过个人关系也能够交流,这也是一个传承。我们很多人有岗位轮岗,到各地学习,这个也是传承。师傅带徒弟也是一种传承。还有经理主管导师、教练也是传承。我们也有这种教育,像员工大学、教育、MBA,它也是一种传承。像培训、岗位说明书、工作指引都属于个人的知识传承。团队组织方面也有一些传承,比如团队学习、专题讨论、专业会、实践活动等等。我们还有一些显现的,像制度、流程管理手册、专业手册、客户信息库、规则制度等等。为什么还要做知识管理?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不可能带五个徒弟,你带五个以上累死了。你培训最多30个人,培训还要跟进。但是我们知识管理没有限制人数,可以在几千、几万个人中进行知识管理,而且人越多,知识管理效果越好,可以带来更多的提炼、讨论、反馈。如果你这个公司只有五个人,那师傅带徒弟就可以了;如果只有几十人的规模,通过培训和跟进也就可以了。如果有几百人、几千人,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机制,才能把每个人的智慧提炼、传播。
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个是知识库,平台社区搜索,还有流程管理手册、专业手册、设计手册,还有客户信息库、产品知识库、竞争情报库,还有专家组。你要做好工作,一定各领域要有一帮专家,他能够不断地总结、提炼知识。还有团队学习,我们个人学习还不够,我们工作是整个团队一起工作,所以需要整个团队一起学习。还有虚拟社区比较重要,我们大部分东西都要靠讨论、聊天得出一些创新。所以你一定要提供一些机制让大家做。
这是我们总结出的一套知识传承方法,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一开始叫个人学习,你参加了什么培训,参观了什么样板房,好的项目知识需要与团队进行分享,使你的团队也认可你的想法,提升团队组织能力,最后你的团队运用知识产生效益。个人也可以运用知识产生效益,但是随着合作的重要性增加,个人的贡献越来越小,团队的贡献比较大,所以一定要把个人的东西变成团队的,团队一起使用才能做好。个人学习有很多方法,我们需要知识管理的流程、平台。组织学习方面,大家怎么达到共同认识,决定我们怎么改进,我们怎么样提升,把这个东西落到我们的工作当中,落到一些制度流程当中,用知识进行提升能力。最重要的还是体现企业效益。
这是蓝凌总结出的一套规律(如下图),我觉得挺有道理,知识管理确实跟一般的项目不一样,它的技术层面,文档、平台、搜索只是一部分功能,它很重要的是后面两块,一个是管理,知识管理组织架构、激励模式、相应的考核,还有怎么把知识通过团队学习、固化,这个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是文化方面,慢慢形成每个人都很主动地总结、分享、用知识,形成这样一种行为。它不像一个ERP项目。ERP不这么麻烦,ERP搞一个采购还是生产,它更多是流程,强制执行的。但是知识管理如果没有这几套东西,转不起来,因为你不能强迫。他想不想学习,你很难强迫,他想不想总结,你也很难强迫。所有的信息化项目中,这个项目是最难的一个,一定考虑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考虑激励因素。我们当时做用的一些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知识管理要跟企业战略挂钩。去年,我们做知识管理,我们营销怎么卖楼是一个热点。我们第一个发布的知识就是怎么卖车位。今年我们要强调质量控制、客户服务,知识管理又结合这些热点起来了。
第二,确定知识地图。我们有两种地图,一种是按照专业、部门的,一种是按照流程的。你可以通过流程找到知识,你也可以通过专业找到知识。
第三,成立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是一个持续动作,一定要有知识管理员、专家组,就像队伍一样,才能持续提炼、更新。房地产发展很快,如果你不提炼过时了,过时就没有用了。第四,制定知识管理的流程和衡量指标、激励机制、宣传与文化建设。我们的知识不能只是发布,发布了没有人看,或者没有人去评价、反馈、使用,等于还是没有用。所以要建立一套怎么发现好的实践和总结,怎么分享,怎么看,怎么评价,回头怎么拿去用,用了之后怎么反馈回来,这个流程要打通。
第五,还要有一个技术平台,流程要有一个承载的平台,不管对专业知识、流程知识、各种知识体系,还有互动社区讨论形式的,建立一个很有效的平台。第六,开展组织学习,从个人学习到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六种方法。第七,固化企业知识管理机制、组织、考核激励、运营机制,使它不断循环。
这里面有一个门槛,每个企业做知识管理,一开始大家不愿意总结、不愿意学,通过一些推动、奖励、强迫,慢慢他就进入一个门槛了,这个门槛一过去,就可以自己转起来了,你就不需要再费力推了。我们在几个月前就过了这个门槛,新增知识和浏览量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我们怎么绩效考核呢?知识管理到底好不好,对业务有什么帮助。第一,发布多少知识贡献出来,发布通过审批的、合格的知识。第二,知识浏览量。然后是被重新运用的知识量,你的知识被拿去用了,说明你的知识有用。被重新运用了它产生什么效应,例如,我用这个东西避免了错误或不需要再重新创新了,很快把工作做完了。还有被固化的知识量,就是被集团认可、成为我们一套专业或流程手册,这个是持续用的。后面就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个数,知识创新产生的效益是多少?从上到下越来越跟经济绩效有关,但是越到后面越难衡量,我们可以从一开始简单做起。前面第一、第二个领域到后面第三四个还好,但是再到后面就比较难了,我们可以从简单地做起。
上面我们讨论还是以知识管理传承到个人,那怎么过渡到组织呢,这个就更难。我们说的一个公司的组织能力,无非就是他的专业能力,设计、营销、财务等专业能力,或打通专业的流程管理能力。还有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或者你经营的方法、能力。企业能力有多强,是指这些能力,这个能力是可以来提升,做好的。
我们通过在业界搜索、学习,把原来一家公司学习的四种学习方法扩展成六种。分成四个纬度,一个是按照学习来源,是自个内部学的还是外部学的;第二是开发一个新领域,还是利用已经有的机会,还是创新。将分成六种学习方法。其中最容易的“固化方法”,你把知识固化下来就可以传播了。第二种是持续改善,这个也很容易,固化了之后每次用不断改善。第三,通过试验学习,通过试验去创新、总结。还有借鉴他人,比如标杆学习,学习龙湖、星河湾等企业的户型、绿化、景观。另外一种是团队学习。团队可能跨专业,大家通过分享,最后对一个做法达成统一意见,统一创新、统一改善,以团队来执行,这个非常关键。还有吸收和培养能力,你挖一个人过来,内部怎么培养一些人才,这样一些方法。六种方法中比较实际的,像固化实践、持续改善、试验学习、团队学习,这些相对都是比较容易做的。团队学习可能我们以前听过,觉得这个没有什么用。我觉得团队学习从第五项修炼就提了很多,但问题是它只提了概念没有给它方法、工具,落不了地。后来我们总结了一套方法,使它落地。团队学习最好把团队弄清楚,团队指的是哪些团队,最好是自然工作团队,在一块合作的人,他们做起来最有效。不管是案场、维修、客户投诉,这帮人在一块工作往往学习起来最有效。
第二,团队怎么学习呢?大家应该针对业务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根据我们下个月要干什么,根据这个来进行分享、讨论、学习。假设我们下个月要交付了,上个月我们交付弄得很狼狈,没有做好。我们听说另外一个公司做得很好,我们把他们的优秀实践学过来,通过找问题、学习我们下一次交付怎么做。我们下个月交付就按这个做,就容易成功了。我们为什么说团队学习比培训重要呢?我们说培训都是个人的培训,个人学了,但团队没有去培训,所以就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所以我们必须以团队形式来学习。我们发现很多公司也在慢慢改变,很多公司的培训都是按照团队培训,团队一块参加培训,不要一个个来,培训完了就回去一起用,这样效果很好。像日本有很多质量小组,他们都是一个团队来开会,进行讨论、改善,也是这种团队学习的概念。
最后,我们总结几个关键点。团队学习一定要跟业务相结合,如果团队学习跟业务没有什么关系,跟未来工作没有什么关系,就没有用,紧跟业务学习是最有效的。第二,把学习作为业务运作的一部分,把团队学习当做是一个总结、创新、改善的一部分,也就是成为工作的一部分了,你会把它固定下来去学。第三,学习它的流程管理,怎么学习、落地,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流程。第四,注重落实、学以致用,产生业务成果。
下面把我们项目的结果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项目启动是一年前,知识传承已经基本正常运营,现在开始进行组织学习。我们有一个知识管理项目组,我们20多个分公司中,我们有一个知识专员队伍,总部和各部门都有一个知识专员,总部下面还有一个专家组。我们这个知识管理平台,每个月都会评知识英雄榜,我们评出贡献知识质量最高、大家评价最好、大家学以致用最多的,评几个人出来,把他们的头像放在这里,这个对员工来说特别有激励。这是我们的精品知识,我们会把一些特别有价值的知识、精华列到这里,由知识管理项目组判断。这里有最新知识,按时间顺序的。还有一些专题,比如这段时间你想推什么热点的主题就可以在这里写出来。还有订阅知识,你订阅了之后,系统每天就把知识通过邮件传给你。这样每个人不用专门去看知识平台了,直接看邮件就可以了。这边是我们的知识地图,这个是按专业、流程分的。也有很多搜索功能。
这个平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是知识地图。第二,我们把知识质量控制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知识在发布之后还有一个审核过程,审核之后才能真正发布上来。因为我们过去有一个经验教训,如果质量控制不好,你发一个质量太差了,员工发现知识质量这么差,就不想看了,把整个形象搞坏了,所以需要知识质量控制。还有,就是知识的反馈与讨论。你发布知识了,大家可以对知识进行评分、讨论,你什么地方总结得好,什么地方还不清楚,还可以推荐给别人看。还可以看了之后怎么用,反馈回来;运用这个知识产生效益了再进行反馈,感谢作者。这样使这个流程串起来了,有人来评价,有人来看了。我觉得这个效果特别大,很多人贡献知识,最怕放上去没有人看,或者看了之后没有反应,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很多人给他反馈、投票、提意见,他很开心,他觉得很有价值,用它了就更有价值了。这是个人荣誉感的要求。
我们还可以看看跟踪浏览次数、下载次数,我们可以统计这个。还有知识联想,你发布知识了,他会把跟它相关的链接出来给你看。比如我看一个销售车位知识,他会把过去的车位知识一块挑出来给你看。还有搜索,我们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我们会每天实时把知识发布量和浏览量统计排名列出来,你们一看就知道哪个公司这个月到现在排名怎么样。当然我们还有知识社区,为某个团队、某个项目组进行讨论。
这是我们的知识管理平台,公司每个月有70%的人在浏览,平均每个人都要看10个知识,每周大概看两个多一点,我们也觉得达到了我们的目标。
第二,知识评论和知识评分很重要。总体上评价和评论是增长的,说明大家都在看,看完之后还有感触、讨论。还有搜索也是在增长的,过去都是看首页,还可以搜索一些以前的知识,你去搜索以后可以学习。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知识传承,使我们的经验能够传播到更多的公司、更多不同的人。从明年开始我们开始做知识创新,产品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套知识支持。例如,优秀产品知识、城市顾客的体验要求、城市客户的偏好。可以帮助启发灵感和创意。
总结我们体会。知识管理是比其他信息化项目都难的项目,在这个当中,从策略上一定要跟集团的战略挂钩,集团抓销售你要去抓销售,集团抓质量成本你要去抓成质量成本,如果集团抓客户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你知识传承的重点要放到那上面去。这是第一。第二,一定要建立一个组织,你没有组织的话很难落地,特别是在一线的组织很重要。一定要有知识管理员来推动,进行宣传、推动。知识管理员可以是兼职的,像培训专员、总经理秘书、信息员都可以。到后期了一定要有专家来提炼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流程要做好,从开始的知识总结,到怎么看发布,到怎么学用、反馈、学以致用,要不然你学了之后没有什么用。还有激励考核,这一点可能很多公司一开始觉得东西一定要给钱,要用金钱来激励。我们这个好像不用。可能与我们的文化相关,可以给他荣誉认可,给他虚的认可,像评分、推荐、排名,给他上英雄榜,给他一些小礼品就够了,但是对公司的表现需要排名,对他们要有一个硬要求。还有是与企业文化结合,看你们企业是哪种文化,看哪种情况大家愿意来引导、激励,可能各企业不大一样。
第三篇:万科集团企业文化分析
万科集团企业文化分析
这学期选修了企业家与企业文化这门经管类的课,使我受益颇深。老师的讲解让我有了一定的能力去自己分析一个企业的发展和深厚的文化。可能是专业的原因,一直以来我都对万科这个集团倍加关注。在此,我就谈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开始关注万科是因为加入了职业发展协会,每到招聘季的时候各大公司就进军东大进行宣讲。在职业发展协会干了这么久,万科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不需要我们帮忙布置会场的企业。我们只需要提供场地,会前的一切工作都由他们的公关部门自己派人来安排。大到横幅的位置,小到矿泉水的摆放,在万科这些都有明确的规定。就连职业发展协会帮忙分发的宣传单也是万科自己制作的。当时我就深深地被这个企业所感动。
而万科的招聘理念就更让我敬佩了。“人才是万科的资本,是万科的核心竞争力”,尊重人,为优秀人才创造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环境,是万科成功的首要因素。自创建以来,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倡导“阳光照亮的体制”、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众所周知,万科是我国四大房地产之一。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总部设在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2008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52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29.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478.7亿元,结算收入404.9亿元,净利润40.3亿元。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486亿,营业利润142亿,毛利率29.2%,实现净利润52.8亿。在企业领导人王石的带领下,万科通过专注于住宅开发行业,建立起内部完善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团队,树立专业品牌,以所谓“万科化”的企业文化享誉业内。
“万科化”的企业文化包括四个方面:
一、简单不复杂;
二、规范不权谋;
三、透明不黑暗;
四、责任不放任。
它是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总部,总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职能部门与子公司职能部门之间也并不完全是指挥与被指挥、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种类,有些部门总部集权的程度极高,比如财务管理部门、资金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等;而其他职能部门,包括营销企划部门、工程管。同时,万科内部形成了万科“忠实于制度”、“忠实于流程”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使这些制度和规范得以自觉和充分落实。
不同于别的企业,万科在制度和流程管理上有不少创新,它把很多具体事务性的工作上升到了制度和流程层面,这些都标志着企业系统的健全
和成熟。譬如,企业如何对待媒体采访,如何对待媒体的负面报道,就各有一款专门的制度来指引、来规范,制度内容中涉及了负面报道的定义、适用范围和接待负面报道的流程等条款,还有“要避免沟通内容成为采访内容”的字句。在国内很多企业还不太会接待媒体采访时,万科已经把应对媒体不同种类的问题都制度化了。不难发现,万科制度之规范、条款之专业、逻辑之严密见于字里行间。
有了这套系统,使得万科在顺境时表现为企业肌体的健康、运转的正常和发展的稳健;而当市场大势低迷甚至险恶时,这套系统又能保障万科能将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缩短度过难关的时间。就像现在楼盘大跌一样,很多房地产公司都处于困难期。房子卖不出去,但又无计可施。万科却懂得张弛有度,适时地低价开盘,让企业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运转。可以说,当房市再度升起时,万科仍然是最风光的那个。
不过,总裁郁亮认为,万科的核心能力虽然表现在这套系统、制度和流程上,但制度不是万能的,因为制度的执行是有成本的。而以“七个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认可,是万科这套系统正常运转、制度真正执行、指引充分使用的基石,这才是万科最珍贵的。
万科注重的是这套系统对社会责任的反应。
从2000年开始,万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年销售额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现在万科面临的是“顺境中求突破”。
2004年初,万科总经理郁亮在企业发展的顺境中提出了“3+1”的经营管理目标——万科的目标是:成为最受投资者欢迎、最受客户欢迎、最受员工欢迎和最受社会尊敬的企业,万科的经营管理会围绕这个目标来运作。郁亮认为,这“三个最受欢迎、一个最受尊敬”是对万科愿景“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领跑者”的具体解释和最新阐述。把最受社会尊敬列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之一,这在国内企业中是少见的,也是领先的。2008年由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大奖评选活动在京展开,在住宅品牌类的评选项目中,万科地产凭借优异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一举囊括“2008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和“中国购买者满意度第一品牌”这两项荣誉称号。
很多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更多地是停留在口头上,而万科不是这样。当拖欠民工工资成为政府部门重视、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时,万科这套系统又开始运转了。这时,万科这套系统就不仅仅是人们心目中想象的只对“利润”、“经济效益”敏感的冷血的赚钱机器了,而更像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充满良知和温暖的慈祥老人了。
早在2003年12月18日,万科集团工程管理部和财务部就向自己的一线公司发出通知,要求防止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情在万科的项目上发生。2004年1月8日,万科集团工程管理部、财务部、审计法务部等四部门又制定出了防止拖欠民工工资的具体措施,从而实现未雨绸缪的目的。并增加了相应的内容,对有这方面不良记录的承建商应取消其投标资格。而对那些已经签订、还未履行完毕的施工合同,应尽快要求施工单位出具承诺函,如果承建商发生拖欠、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万科有权从工程款中扣除相应款项,直接支付给工人,并有权解除承建合同。
万科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理念,它充分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建筑与生命紧紧相连。
一、建筑为了生命
住宅建筑为了生命而存在,又为了生命而发展。只有在适宜于个人的生活空间中,人们才能更多地感受生命的价值。而人类生命的升华又在呼唤着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更优美、更自然的居住空间。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满足各种人群多样化的居住需要,为人类生命所必需的生活空间提供无限新的可能。
二、建筑延拓生命
住宅的建筑和使用过程充满了人与环境的对话。优秀的建筑不仅倾听人类生命的呼唤,而且也努力响应自然生命的需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在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的今天,万科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未来住宅的建造和使用都成为自然生命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一些试验将有希望大幅度减少建筑过程的资源消耗,也将帮助人们在住房使用中更多地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使用各种资源。
三、建筑充满生命
住宅建筑本身可以因扎根于历史、尊重自然、或因其独特创意而让自身充溢着生命。我们看到,很久以前我们前辈留下的住宅到今天还在为我们提供着关于采光、通风、人居交流的设计灵感;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保留更多“都市的记忆”,以便能够更好地领悟历史的沉积,让新的住宅建筑更多地获得与特定土地紧密关联的人文记忆的滋养。因此万科人越来越以培育生命的心态满怀敬畏地精心建造每一栋住宅。
而万科的logo也随着这样的理念而改变。2007年,万科集团更换logo标识。标识语由“建筑无限生活”更改为“让建筑赞美生命”。新标识由四个“V”组成。其寓意如下:
1、四个“V”旋转围合而成中国传统民宅中常见的窗花纹样,体现了万科专注于中国住宅产业的业务战略。
2、四个“V”朝向不同角度,寓意万科理解生而不同的人期盼无限可能的生活空间,积极响应客户的各种需要,创造性的为人们提供各种差异化的理想居住空间。
3、四个“V”形状规整有序,象征万科推进更加工业化的全新建筑模式,从而提高住宅质量水准,减少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
4、四个“V”相互呼应循环往复,代表万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
5、四个“V” 鲜艳活泼,寓意万科员工生趣盎然、健康丰盛、充满自信的性格特征。
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完善而又处处充满人性的企业在引领着中国的房地产业。我想,拥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万科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好!
黄珺
05310102
第四篇:万科集团培训管理制度(模版)
万科集团培训管理制度(MHKG-RL-ZD-002)
1.目的
为了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适用范围
2.1.本制度适用于万科集团(以下简称公司)的全体员工。
2.2.集团各子公司参照本制度制定本公司的培训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3.职责
3.1.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培训的相关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3.1.1.培训制度的制定及修改; 3.1.2.培训计划的制定及审议、报批; 3.1.3.各项培训计划费用预算的拟定; 3.1.4.公司、月度培训课程的拟定、呈报; 3.1.5.聘请培训公司和培训师; 3.1.6.公司通用性培训课程的举办;
3.1.7.通用性教材、课件的编撰、修改与存档管理; 3.1.8.培训实施情况的督导、追踪与考核; 3.1.9.公司外派受训人员的审核与办理;
3.1.10.建立公司培训工作档案,包括培训范围、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往来单位、培训人数、培训时间、学习情况等;
3.1.11.建立员工培训档案。将员工接受培训的具体情况和培训结果详细记录备案。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自我评价、培训者对受训者的培训评语等。
3.2.各部门和子公司负责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培训的实施、评价,同时也要组织部门、子公司内部的培训。3.2.1.全培训计划汇总呈报;
3.2.2.专业培训规范制定及修改,培训师人选的推荐; 3.2.3.内部专业培训课程的举办及成果汇报; 3.2.4.专业培训教材的编撰与修改; 3.2.5.受训员工完训后的督导与追踪。3.3.受训者的权利
3.3.1.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员工有权利要求参加公司举办的相关培训。3.3.2.经批准参加培训的员工有权利享受公司为受训员工提供的各项待遇。3.4.受训者的义务
3.4.1.培训结束后,员工有义务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并有向公司内其他员工传授的义务。
3.4.2.凡公司出资外出培训进修的员工,须签订合同,承诺在本公司的一定服务期限。4.程序与内容 4.1.培训积分管理办法
4.1.1.培训积分管理指每位员工一年的培训按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累积。4.1.2.培训积分计算方法:培训积分 = 培训课程系数 × 该培训的净课时数 4.1.2.1.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的集中授课,培训课程系数为1。
4.1.2.2.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内部集中脱产培训(如拓展培训),培训课程系数为0.5。
4.1.2.3.外出参观、考察,培训课程系数为0.25。
4.1.2.4.进修或业余攻读学位、考证,培训课程系数为0.1。
4.1.2.5.集中授课形式的培训,该培训的净课时数为授课时间。其他形式的培训,半天以内(含)或相当于3小时课程的该培训的净课时数为3;1天以内(含)的该培训或相当于6小时的净课时数为6。
4.1.2.6.凡迟到、早退在30分钟以内,该次培训积分按一半计算;凡缺席或迟到、早退在30分钟以上,该次培训积分为0。
4.1.2.7.培训考核不合格者该次培训积分为0。
4.1.3.培训积分的要求和应用:培训积分主要用于对员工年终的评优、晋升和绩效考核方面。4.2.培训需求分析
4.2.1.培训导向分析:分析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访谈公司高层和重要部门负责人(形成访谈记录),分析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应充分考虑公司战略和公司工作重点。
4.2.2.岗位培训需求分析:根据岗位胜任度(比较岗位任职资格与人才测评结果)、绩效评价结果,结合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员工培训档案分析培训需求,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各部门填写《员工培训需求表》(见附表1)。4.2.3.培训需求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根据需求分析拟订初选课程,发给员工进行初步选择。
4.2.4.培训需求确认:人力资源部根据以上分析调查,确定员工培训需求。4.2.5.临时培训需求分析:由于临时性、阶段性事件的出现引发新的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分析,确认临时性培训需求并出台相应的临时性培训计划。4.3.培训计划
4.3.1.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有: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形式、培训对象、师资、培训时间、培训班开班方案、培训经费等。
4.3.1.1.培训目标:通过此次培训应获得什么效果,如学员在本次培训中应学到或掌握什么,在培训结束后应该如何做,应该做到怎样的标准。
4.3.1.2.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模块及组合。
4.3.1.3.培训方式:培训的方式或每门课程的授课方式。
4.3.1.4.培训时间:根据约束条件的分析,确定培训开展的时间段。4.3.1.5.培训师资:规划师资的来源及数量。
4.3.1.6.培训后勤资源:培训所需要的主要后勤资源,如场地、设施、设备等。4.3.1.7.培训的经费:培训费用的概算或预算。
4.3.2.培训计划: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培训计划表》(见附表2)初稿,经主管副总裁审核,并上报总裁审批。审批合格后,形成公司《培训计划表》正式稿,发给各部门和子公司。4.3.3.临时培训计划
4.3.3.1.部门主办的临时培训,由部门负责人填写《计划外培训申请表》(见附表3),报人力资源部,由行政人事副总裁审批后执行。
4.3.3.2.人力资源部主办的临时培训由培训主管填写《计划外培训申请表》,由行政人事副总裁审批后执行。
4.3.4.临时提出参加各类外派培训或进修的员工,均要经所在部门负责人同意,填报《员工外派培训申请表》(见附表4),由行政人事副总裁审批后执行。4.4.培训实施 4.4.1.培训前准备
4.4.1.1.培训师应于开课前一周将电子版课件送至人力资源部审核并确认。4.4.1.2.人力资源部向学员发出正式的培训通知,并确认参到人员。4.4.1.3.发放学习材料:将有关教材、讲义发给学员。
4.4.1.4.后勤准备: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前准备核查表》(见附表5)逐项完成培训准备工作。
4.4.2.培训过程
4.4.2.1.培训师和培训班学员于培训班开课当天至培训地报到,学员填写《培训考勤表》。
4.4.2.2.人力资源部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根据《培训中跟进与支持服务核查表》(见附表6)保证培训的正常进行,做好培训员工的食宿安排等后勤工作。
4.4.2.3.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培训过程进行记录,保存过程资料,如书面资料、电子文档、录音、录像、幻灯片等。
4.4.3.培训后工作
4.4.3.1.人力资源部根据《培训后服务与管理核查表》(见附表7)完成教室清理、数据整理等相关工作。
4.4.3.2.人力资源部整理学员的出勤记录、考试成绩、培训总结等,存入员工培训档案。
4.4.3.3.人力资源部整理本次培训的相关资料,进行归档。一般性档案由人力资源部自行保管,重要档案由人力资源部完成档案后交行政部存档。
4.4.4.培训成果呈报:人力资源部在每次培训结束后一周对该次培训作出书面总结分析,向行政人事副总裁呈报,并在公司内进行公布。4.4.5.培训出勤规定
4.4.5.1.请假规定:学员应按时参加培训,如因事不能参加,应于开课前及时向人力资源部请假。一般员工请假应经部门负责人及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批准,经理级员人请假应经主管副总裁及行政人事副总裁批准,公司领导请假应经总裁批准,批准结果通知人力资源部备案。未经批准而未参加培训者,按公司相关工作考勤制度处理。
4.4.5.2.学员应准时出勤签到,不能中途离开或早退。
4.4.5.3.遵守培训现场秩序,尤其注意将手机调为无音状态、场内禁止吸烟或吃零食。
4.5.培训评估
4.5.1.人力资源部分别对每次培训的效果作出相应的追踪和评估。培训效果的评估由浅入深可分为四级,分别为反应层级、学习层级、行为层级和结果层级,各级评估的主要内容如下:
4.5.1.1.一级评估:反应层级,这是培训效果测定的最低层次。主要利用问卷来进行测定,针对学员对培训组织、课程及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4.5.1.2.二级评估:学习层级,为培训效果测定的第二层级,可以运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等方法来测定受训者与受训前相比,受训后是否掌握了较多的知识、较多的技能,是否改变了态度等。
4.5.1.3.三级评估:行为层级,这是培训效果测定的第三层次,通过上级、同事、下级、客户等相关人员对受训者的业绩进行评估来测定,主要测定受训者在受训后行为是否改善,是否运用培训中的知识、技能,是否在交往中态度更积极等。
4.5.1.4.四级评估:结果层级,这是培训效果测定的最高层次,可以通过销售量、成本、技术、利润、离职率等指标来测定,主要测定内容是个体、群体、组织在受训后是否改善。
4.5.2.培训评估流程
4.5.2.1.制定培训计划时,人力资源部应根据培训班类型、培训的内容、目标以及培训时间等因素确定培训的评估方法及内容,并组织进行反应级和学习级评估。
4.5.2.2.培训实施结束后,人力资源部按照规定时间调查和收集培训效果评估数据,进行行为层和结果层评估,内训讲师、学员以及学员的直线经理和下级应积极配合培训效果评估工作。4.5.2.3.人力资源部应及时对收集到的评估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应在培训效果调查和收集工作结束后一周内撰写相应培训效果评估报告,报行政人事副总裁。
4.6.培训经费、设施、设备的管理
4.6.1.公司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培训,培训经费专款专用。公司的培训经费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管理,预算内培训经费由人力资源部备案后拨发,超预算培训经费或预算外培训经费由人力资源部申请,报总裁批准后拨发。4.6.2.凡公司同意参加的各种培训(进修),其学费、报名费、资料教材费用由公司承担。培训人员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核准报销。
4.6.3.内部培训师如须支付教材或课件编撰费用(编撰者在编写教材、制做课间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费用)时,向人力资源部提出申请,经核批后凭此予以支付。
4.6.4.培训设施、设备的建设、购置、维护和管理依照“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的原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管理,可利用现有资源的不再行添置。4.6.5.培训设施、设备的建设、添置由相关部门和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需要提出申请,所发生的费用例入专项费用,不列入公司的培训经费。4.7.培训资源的管理 4.7.1.内部培训师的来源
4.7.1.1.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皆担负有培养员工的责任,是内部培训师的主要承担者;
4.7.1.2.业务骨干或专业技术人员
4.7.2.内部培训师职责。内部培训是企业员工内部兼职的行为,不能因为培训或授受培训而影响本职工作。内部培训师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4.7.2.1.承担公司相关的培训教学任务;
4.7.2.2.负责培训教学内容的优化、资料的收集,总结本专业领域的管理、操作经验,编写教材和提高讲授水平;
4.7.2.3.根据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如有改动应事先征得人力资源部的同意。4.7.3.内部培训师的管理 4.7.3.1.资格评定与考核
由人力资源部组织有关人员从符合条件的人员中确定,主要考查人员资历、课件、讲授水平等条件,达到要求者聘为内部培训师。
人力资源部每年对内部培训师考核一次,不合格的解聘,认为一般的要协助、督促其授课能力的提高。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内部培训师的集体学习、提升活动。4.7.3.2.课时补贴:
内部培训师的课时补贴: 工作时间: 人民币(元)非工作时间: 人民币(元)
内部培训师的授课补贴由人力资源部提出建议,报总裁批准后执行。4.7.3.3.书籍费:
内部培训师可以获得一定金额书籍费,同时可以优先参加讲授领域的外部培训。
4.7.4.外部培训师的来源: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培训机构、顾问公司、优秀企业高级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4.7.5.外部培训师的资格审查。技术/业务类培训师:由技术/业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进行资格审查;其他类培训师:由人力资源部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专业背景、从事职位、教学内容、教学水平。
4.7.6.外部培训师的聘请程序:凡聘请外部培训师必须由主办部门申请,报人力资源部备案。课酬由各主办部门统一申请,经主办部门领导核实和人力资源部备案主管培训的公司级领导批准后,由财务部支付。4.8.新员工培训管理办法
4.8.1.培训目的:向新员工介绍公司的基本背景情况,使他们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帮助新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程序、标准,帮助新员工建立与同事和工作团队的关系,并使他们初步了解公司及部门对其期望的态度、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从而帮助其顺利地适应公司环境和新的工作岗位,帮助新员工消除进入公司所产生的焦虑,提高工作绩效。4.8.2.培训内容:通识训练、部门内工作引导、部门间交叉引导。4.8.3.培训管理:
4.8.3.1.新员工培训是员工所在部门及人力资源部的共同责任,最迟不应超过报到后一个星期内执行。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获得结业证明;不合格者,重新培训。
4.8.3.2.员工试用期满,由于个人原因尚未参加新员工培训和新员工培训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转为正式员工。
4.8.4.通识训练
4.8.4.1.通识训练是指对员工进行有关工作认识、观念方面的训练,以及培养员工掌握基本的工作技巧和基础知识。
4.8.4.2.新员工通识训练由人力资源部及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组织,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人力资源部向每位正式报到的新员工发放相关通用培训材料。
4.8.5.培训内容:公司历史、规模、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组织结构、相关制度、政策及职业道德教育等。
4.8.5.1.公司简介(公司历史与发展、公司文化、经营理念、未来前景、公司组织说明);
4.8.5.2.公司人事规章和福利(作息时间、着装、礼仪、加班、奖惩和薪酬福利等);
4.8.5.3.员工手册说明;
4.8.5.4.财务会计制度(费用报销); 4.8.5.5.办公设备使用和办公用品申领; 4.8.5.6.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紧急事件处理; 4.8.5.7.本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规程; 4.8.5.8.投诉及合理化建议渠道; 4.8.5.9.参观有关现场、企业荣誉室;
4.8.5.10.引领到本人岗位工作场所,并与同事见面;
4.8.5.11.指引存车处、乘车处、更衣处、厕所、食堂、饮水点等位置及注意事项。4.8.6.部门内工作引导 4.8.6.1.部门内工作引导应该在新员工通识训练结束后进行,其责任人为部门负责人。
4.8.6.2.部门负责人代表部门对新员工表示欢迎,指派专人介绍新员工认识部门其他人员,并协助其较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4.8.6.3.部门内工作引导主要包括:介绍部门结构、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岗位说明书阅读)、培训基本专业知识技能、讲授工作程序与方法、介绍关键工作指标等。
4.8.7.部门间交叉引导
4.8.7.1.对新员工进行部门间交叉训练是公司所有部门负责人的共同责任。4.8.7.2.根据工作与其他部门的相关性,新员工应到各相关部门接受交叉培训。4.8.8.部门交叉引导主要包括:该部门人员介绍;部门主要职责;本部门与该部门联系事项;未来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要求等。4.9.岗位培训管理办法
4.9.1.岗位培训的内容结合员工层级和序列,以素质模型为主要依据,建立课程库。课程分为职业化培养、管理能力、岗位技能三大类。
4.9.2.职业化培养针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精神、综合素质、工作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4.9.3.管理能力针对管理层进行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内容分为高层和中层。4.9.4.岗位技能针对不同的序列,按素质模型进行课程的设计。4.9.5.具体的课程体系详见《万科集团培训课程体系库》。4.10.专题专项培训管理办法
4.10.1.专题专项培训是指公司为了推进某项重大工作、进行某些重大改革等对公司有重要意义的事项而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培训。
4.10.2.专题专项培训计划:公司高层提出培训需求,人力资源部制定培训计划,报主管领导审批。
4.10.3.专题专项培训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与管理。
4.10.4.授课教师由公司高层、内外部培训师或其他行业专家担任。4.10.5.培训方式: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及其他方式。4.11.附则 4.11.1.本制度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4.11.2.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5.支持性文件 无。6.相关记录
6.1.《员工培训需求表》
6.2.《培训计划表》
6.3.《计划外培训申请表》
6.4.《员工外派培训申请表》
6.5.《培训前准备核查表》
6.6.《培训中跟进与支持服务核查表》
6.7.《培训后服务与管理核查表》
6.8.《培训满意度评估表(反应层评估)》 6.9.《员工培训总结表》
6.10.《学员直接上级培训效果评价调查问卷》
MHKG-RL-BD-009 MHKG-RL-BD-010 MHKG-RL-BD-011 MHKG-RL-BD-012 MHKG-RL-BD-013 MHKG-RL-BD-014 MHKG-RL-BD-015 MHKG-RL-BD-016 MHKG-RL-BD-017 MHKG-RL-BD-018
第五篇:万科集团环境分析报告、
万科集团环境分析报告
引言:
房地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基本要素,一种特殊的商品。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属于基础性、先导性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业逐渐地被纳入市场经济运行的轨道。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来自于宏观环境、市场供求、全球化竞争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风险,正威胁着各房产公司的正常发展。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房地产业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增长、运行模式等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万科集团简介: 全称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总部设在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在企业领导人王石的带领下,万科通过专注于住宅开发行业,建立起内部完善的制度体系,组建专业化团队,树立专业品牌,以所谓“万科化”的企业文化(一、简单不复杂;
二、规范不权谋;
三、透明不黑箱;
四、责任不放任)享誉业内。
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08年末,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31个城市。其中市场占有率在深圳、上海、天津、佛山、厦门、沈阳、武汉、镇江、鞍山9个城市排名首位。
万科2010年正式进入商业地产,多地成立商业管理公司,2011年正式宣布三大产品线,近两年,万科虽然一直强调以住宅开发为主,但其在商业地产领域却是动作频频。截止目前,万科已经形成万科广场、万科红、万科大厦、万科2049四大商业产品线,在全国在建、规划18个购物中心项目,商业面积达150 万平方米。
万科2013年在美国市场的举动主要是:在2月与铁狮门房地产公司(Tishman Speyer Properties)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万科持合资公司70%的股权,铁狮门持股30%。
1.万科外部环境分析
1.1政治环境分析
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国家宏观政策比较敏感。整体来讲,国家对房地产的政策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思路:扶持——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打压房价。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市场投资规模过大,房屋价格上涨过快,需求偏大、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愈发突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系列调控政策的接踵而至,如专项整治房地产市场秩序,治理“捂盘惜售”;加强国有建设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土地,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建立健全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等多种因素集体效力,都从外部考验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耐力。
1.2经济环境分析 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其发展态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超速发展,国外游资不断涌入,各大主要城市的房价持续攀升,整个经济呈现过热态势,政府接二连三地出台了系列的金融调控手段,试图稳定市场,保证经济长久健康的发展,同时也避免过高房价引来的社会潜在问题。
国家将房地产行业的外资投资行为列入“限制”行列,限制外商投资及热钱涌入;从紧的金融手段,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提升,对于房产市场的资金来源起到明显抑制,同时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地产需求。1.3社会环境分析
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要求决定了我国房地产仍将成为持久的消费热点。2005 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1703 美元,已经由温饱迈入小康社会,房地产消费将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消费热点,房地产产业相应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在过去的几年内逐渐增大,在居住人口数量的提升与人均居住面积的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住宅需求面积也将随之攀升,为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发展也存在着同样的内在联系,城市化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持续推动的作用。大量的人口将涌入城市,必然使房产这一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要素变得相对匾乏,这就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货款购房己成为当前人们住房消费的主流。随着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人们喜欢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对于住宅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升级。1.4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开发商及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性能与质量、节能与供热方式、节水、节地和治理污染、住宅装修的要求上。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总体框架已经建立,技术体系正在集成。低碳建筑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房地产业数字化和住宅产业化正在形成和发展。
信息技术将改造传统的房地产产业,推动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以环保、节能为主题的绿色生态住宅正在兴起。
住宅产业化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提高住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能耗。通过实施信息化实现了对企业运营的优化调整,有效的提高了房地产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城市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购房者住宅的品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倡导“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建设,提高住宅品质和性能,成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新的挑战。
2.房地产行业的分析
2.1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行业内竞争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行业集中度低、区域性强、产品差异性大、成本差异大。
2.1.1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多个巨头
如万科集团、合生创展、保利地产、中海地产等。其中至2008年末万科在全国商品住宅市场的占有率为2.34%,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2.1.2行业增长程度
房地产业市场处于成长之中,在争夺顾客方面的压力相对较小.竞争的压力往往来自于楼盘的位置、环境、设计、物管,当然也有价格。2.1.3高额固定成本
作为固定资产的房地产,耗资大,风险大,这一点阻止了进入此行业的企业的数量,使得该行业相对其他行业竞争程度小。
2.1.4高的退出成本
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旦进入这个行业,特别是已经开始进行房地产开发,如果想半途而退,成本是相当大的。2.2潜在竞争者分析
进入门槛高、新进入者威胁小。即使有新进入者,大多数也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做起,“练摊”积累经验和资本。2.2.1海外竞争加强
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外商进入我国房地产业的壁垒降低,海外资金和开发商进入中国房地产业的成本大大下降,将导致海外的开发商抢滩中国房地产市场,从而形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全球化竞争格局。海外的开发商运作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先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2.2.2产品差异化
房地产的性能风格差异化和品牌形象差异化明显,对市场竞争力有较大的影响。2.2.3资本要求
房地企业,它要求企业有足够、大量的资源投入,资本要求的限制使进入房地产业有一定的困难。2.2.4政府政策
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运行与操作规则给予了相应的规定,对新进入者也有也有一定阻碍作用。
2.3替代品分析
严格来说,房地产作为商品而言几乎没有可以替代的产品,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关注低收入家庭,并推出各类“政策保障房”,但市场中,商品房的地位仍不可动摇。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商品房买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将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2.3.1二手房市场的活跃
具有良好地理位置、较低房价、成熟社区配套服务等特点的二手房势必成为上海住宅市场的有力补充,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手房也必将成为住宅市场的交易主流。2.3.2租房意识的兴起
年轻的消费者开始逐步转变观点,考虑到依然难以承受高昂的首付价格,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在市中心租房,在享受优越地段带来的居住舒适,同时避免了承担过重的房贷压力。
2.3.3消费观念的转变
居民的消费观正不断转变,市场中房产消费力量正呈现被其它消费行为分流的趋势, 新消费时代的带来,房产已不再成为人们消费的唯一聚焦点。2.3.4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供应商是指能够提供土地、设计、建材、施工和营销等服务资源的公司或个人。
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资源,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讲,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即为土地供应商。向市场供应了的商品房用地仍然及其有限,由于土地作为商品的特殊性质,对于房地产企业包括万科来说,在土地议价方面空间极小。
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开发类供应商制约着房产企业的经营,但对于中海、万科等知名房企而言,自身品牌及设计能力,将帮助房地产公司获取更大的反议价 空间。
在建材供应方面,大公司的战略采购方针将帮助房地产企业获得更大的议价空间,当然,随着全球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部分材料,如钢材等的议价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总体来说,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开发类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十分有限,谈判与定标的主动权仍牢牢掌握在房产企业手中。2.3.5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由于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产品大多是零散购买,购买者分散而弱小,议价能力几乎没有。另外房地产开发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消费者的房地产信息成本较高,因此目前来说消费者力量相对较弱,但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房
地产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买方的谈判力量有逐渐增强之势。在未来一两年内,我国政府将继续严格控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政策会使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更加浓厚,房地产消费也将更加理性,购房者的议价能力将有所增强。但我国商品房在未来十年内仍将供不应求,房地产企业在房价的走势中仍会占主导地位。
3.万科内部环境分析
3.1企业组织结构
创新组织结构——组织结构要根据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万科根据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才设立组织结构。产品线、运营线、管理线、监控线,这样使得专业分工更强,各线集中精力执行专门的任务,每一个过程都得到高度关注。3.2企业人力资源
“人才是万科的资本,是万科的核心竞争力”,万科尊重人,为优秀的人才创造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环境。
万科提供给每一位员工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是公平竞争的环境,致力于培养职业经理,聚集了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专业知识、不断超越自我的职业经理人。
万科追求个性发展与团队意识的协调一致,致力于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提升自我价值。让所有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在一起,共同工作,通过内部经验交流和外部知识引进,提高能力。3.3企业财务状况
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融资渠道通畅。即使在2008年行业整体资金较为紧张的背景下,公司仍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和健康的负债状况。
不可忽视公司的财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存货周转率近年来连续下降,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连续两年降低,资产负债率连续三年升高。3.4企业文化现状
万科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中国地产行业的领跑者。万科对内平等,对外开放,致力于建设“阳光照亮的体制”,万科把人才视为资本,倡导“健康丰盛的人生”,万科企业文化案例为业界所推崇。
以“七个尊重”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认可,是万科不断发展的基石。万科“阳光照亮的体制”让其“创造健康丰盛的人生”不断成为现实。
4.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
4.1.自身优势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努力,万科在品牌知名度、资金实力、规模、盈利等方面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资本市场上,万科以稳健的经营、良好的业绩和规范透明的管理赢得了来自众多投资者和资本合作方的青睐。
1)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主营住宅物业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价值排名第一。品牌知名度高,顾客和潜在顾客对万科品牌的评价都较高。
2)万科在制度和流程管理上有不少创新,把很多具体事务性的工作上升到了制度和流程层面,这些标志着企业系统的健全和成熟。
3)万科集中采购装修部品 凸显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约10%,技术、环保指标高于行业标准。
4)万科强大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其强大的销售规模和跨区域运营能力,还体现在其稳健的商业模式、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及快速应变的营销策略等。
5)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融资渠道通畅。即使在2008年行业整体资金较为紧张的背景下,公司仍保持充裕的流动性和健康的负债状况。4.2自身劣势分析
1)土地储备不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可能会影响其增长并增加土地购置成本。2)重视顾客,文化建设,但对员工关注不够,员工满意度不是很高。3)各城市顾客的评价不一,在某些城市万科的住房,服务等有待提高。
4)与政府的关系一般,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政府的“关爱”。万科获得的可开发土地,较多的来源于二级市场或公开拍卖市场土地资源来源渠道的限制,迫使万科只能走城乡结合部开发的策略。4.3面临机会分析
1)世界经济已经在逐步复苏并走向良好,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坚挺,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2)政府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国有资产布局优化的规划,将加速行业整合,有利于优势企业快速扩张。
3)中国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仍较低,万科将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4)万科获建设银行500亿授信额度建设银行,进一步增加对万科的授信力度。而500亿授信额度的获取,对于万科增强资金实力、抓住发展机遇无疑也将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5)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房地产行业属于增长型行业,发展空间大。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对商品房青睐。4.4潜在威胁分析
1)政府管制的力度正在逐步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受到的政策制约已大大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而且持续的行业政策的变动还会使企业在今后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
2)政府金融政策趋紧,既提高了对房地产商资金实力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3)对土地供给的宏观调控以及土地交易市场化,增加了土地获取的难度。政府对土地供给的调控以及土地招拍挂的市场运作方式,增加了开发企业获取土地的难度,加大了开发企业的资金需求。
3)市场竞争加剧,绿城、恒大等民营房地产公司的高速扩张,削弱了万科的竞争优势,对其未来增长构成有力威胁。来自境外的房地产企业则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加入战局,使得原本激烈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5.影响组织的关键性因素 企业战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着纲领性意义和重大影响,其在本质上是保障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途径和手段。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市场格局,企业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和稳健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形势,正确定位,准确进行市场预测,对公司自身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调整,研究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发展战略,以提高自身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实力。
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国家宏观政策比较敏感,其发展态势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相关性,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基于万科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要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满足市场消费热点,加强研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6.结束语
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和了解房地产业的特点、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增长、运行模式等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万科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在这方面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更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伟.浅谈房地产融资结构和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吴曦.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渠道[J].金融经济,2007(14).[9]李正洪.论体验营销在房地产领域中的应用,福建建筑[J].2007年第7期.[3]许 燕。浅析万科房产的体验营销策略无线互联科技2013.1 [4] 决策资源房地产研究中心:《大型地产项目全案策划应用指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张杰.房地产企业扩张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 , 2005.3.2 [6]王学发,我国城市房价上涨的需求动因与调控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3):41-42
[7]张岑尧,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双重压力假说[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6):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