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加强京津冀三地区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崛起
[内容提要]京津两市是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这里既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北方的经济中心,交通运输发达,工业及科技实力突出,对外开放程度高,有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
济发展一体化、全国新一轮区域合作掀起高潮、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将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等宏观背景下,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将这一地区发展成为新世纪中国经济最为活跃地区之一,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发展的启示,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机遇和发展思路,提出抓住“十一五”规划发展良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为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中国三大经济圈
(一)基本情况。
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近年来,这三大经济圈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好范文 wenmi114.com以建立超级都市圈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九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5.4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千万。2002年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9561.03亿元和773.9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9.1和9.1。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区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地区),共计15个沿江城市。总面积为10.02万平方公里,人口7571万人。2002年长三角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3的国内生产总值、16.1的地方财政收入。
京津冀经济圈(亦称“京三角”)指的是以京、津为核心,辅以周边河北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城市。2002年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8994.96亿元和835.27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8.6和9.8。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崛起的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合作势在必行。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单靠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形成综合的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求区域一体化步伐紧跟全球化进程。其二,面对全球制造中心东移的大好机会,如果不注重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为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创造一个好的软环境,必将处于劣势地位。
启示之二:区域经济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腾飞主要得益于香港的辐射,香港是自由港,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具有相当高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港粤两地一为“前店“,一为“后厂“,功能互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香港80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香港对珠三角的影响力无法替代。从长三角来看,随着浦东开发,上海发展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定,瞄准四大中心,整体经济抬升,对江浙起到明显拉动作用,江浙与上海互动发展,提出主动接轨,共同打造上海,使长三角重振雄风。
启示之三:用足用好政策机遇助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之初,抓住国家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的契机,开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先河,实现了历史性的腾飞。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对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借助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进而带动长三角重新确立龙头地位。
启示之四:市场经济发展是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产业链拉动区域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仍带有较浓的行政区划经济色彩,主观想把一个区域划分成什么经济区是比较难的。当一个区域内的市场经济发育日渐充分,相互间逐渐具有了合作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政策方面的优惠已不很明显,但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逐渐超越了政策的作用,尤其是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广东经济总量仍居全国第一,其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东南亚除印尼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珠三角和长三角市场化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形成较好产业配套。珠三角主要分布于珠江东西两岸的IT制造业和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了较好的上、中、下游产业配套链,如深圳、东莞、惠州到广州的IT制造业走廊,以及日趋成熟的产供销网络。从长三角来看,上海是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等企业控制中心所在地,而周边城市群则发展生产、制造等下游环节。
启示之五:产业结构升
级是区域经济中心发挥龙头作用的关键。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曾唱主角。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左右,而珠江三角洲年均增长率达到13~14,一直发挥着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近年来,外国直接投资(FDI)投入的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产业,与以廉价劳动力为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型
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扩大内需、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已表现出明显优势,中心城市向现代服务业、金融、航运和科技研发中心方向升级,腹地向生产基地方向发展,长江三角洲型经济发展模式谋求通过技术和资本集约型产业全方位地生产从消费品到高科技产品的多种产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簇群”现象,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启示之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提速。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经济一体话步伐不断加快,而且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自发的互补发展模式最终都转向制度性的整合发展。中国加入WTO,迫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从国内看,长江三角洲从去年以来显现出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劲趋势,正在着手进行深层次合作。“长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机制,从交通、市场、信息、金融、人才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以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随着珠三角各城市的急速膨胀扩张,需要区域整合,最近粤港联席会议,推出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提出通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中心基地之一。最近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从行政区划为界的区域竞争向以产业互动为基础的经济区域竞争转变。
二、京津冀经济合作现状
北京和天津是渤海湾区域的两大直辖市,相距137公里,呈现特有的“双子星座“态势。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主要包括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7个城市,20世纪90年代,环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近60,是河北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区域。
1、北京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市场,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工业基地。
北京是一座传统的消费型城市,2002年末户籍人口1136.3万人,暂住人口将近36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64元,全年社会零售总额1744.8亿元,相当于天津的1.9倍。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17.72亿元,比北京多344.22亿元,在全部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天津涉及到的有35个,产业配套能力强,工业是全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北京“总店”、天津“后厂”成为大企业集团的最成功的运营模式。
北京具有良好的亚太区域性商务中心职能,又是中国教育、科技最发达和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北京设立总部和企业研发中心,将天津作为生产基地。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多家以总公司名义在中国开办各级办事处、代表处、中国总公司,其中一半以上设在北京,摩托罗拉、三星集团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将总部和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将其在华最大的生产基地设在天津。
3、天津港成为北京和河北货物进出的重要通道。
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港口,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保持着贸易往来,天津港历史上就是北京的外港和河北的重要出海口,北京出口总值的三成、河北出口总值的六成经由天津港。
4、京津教育、科技实力拥有难以比拟的优势。
环渤海地区教育资源密集,共有300多所大学,相当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总和,其中北京是全国最大的教育中心、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科研院所360个,居全国第一,普通高等院校62所,著名高校密集,全市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天津有37所大专院校,具有发展教育产业的独特优势。北京科技经费投入居全国之首,2002年北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93.2亿元,相当于天津的6倍、河北的6.4倍,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14.7,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9.5亿元,相当于天津的7倍、河北的6.5倍,占全国的17。创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末北京拥有孵化器53家,居全国之首,2002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中一半辐射到北京之外的全国各地。
5、京津冀区域合作还没有达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紧密程度。
京津冀合作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在一些领域的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略显松散,还不够紧密。
一是促进流动、加强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完全属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不同,长江三角洲15城市分属3个省市,但三地高层互访频繁,已在交通、旅游等领域展开合作,浙沪苏交通主管部门在各自的公路网规划和城际公路接口方面拿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最终实现省际公路接口的无缝衔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长三角“三小时高速网络都市圈”已雏形初现。与之相比,京津冀之间的融合还没有进入实质性阶段,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还没有很好地流动起来。
二是龙头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与香港和上海作为珠三角和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相比,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经济圈的双核心城市,京津之间的关系摆位还比较模糊,京津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不足。
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2002年北京和天津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6.5和41.9,河北低于40,而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8,广东为54.3,整个珠三角非公有制经济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中小企业为主,京津冀与全国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有关部门对北京市400多家研发机构的调查,2002年北京市共转让出1400项研发成果,其中大部分转让到京、津、唐以外的地区,北京强大的研发成果没能近距离扩散。
珠三角产业集中度高,专业化特征显著,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京津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能够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不多,产业链配套主要是把自己本地区企业消化掉。摩托罗拉除了在京津冀为数不多的几个厂为其生产少量配件外,绝大部分零配件产品来自珠三角和长三角。
四是投资环境有待改善。从实际直接利用外资情况看,2002年长三角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35,珠三角占28,京津经济圈仅占11.5。从利用内资情况看,近年来出现了巨额资金舍近求远的投资现象,2002年上海吸收国内投资总额506.5亿元,其中设立企业注册资本额最多的是北京市,达229.9亿元,占总量的42.1。北京流向天津的资金却并不多,近几年北京与天津市、县(区)、乡(镇)的经济合作金额没有超过60亿元。
五是腹地城市群实力较弱。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实力相当,均具有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很工业化的现代城市。从珠三角来看,广州、深圳、佛山3市GDP超过1000亿元,其他城市在400~700亿元之间。从长三角来看,除湖州、舟山两市外,其他13个市的经济总量均在500亿元以上,其中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6市超过1000亿元。从京津经济圈来看,除北京、天津、唐山GDP超过1000亿元,保定800多亿元以外,其他城市多在二、三百亿元左右。京津冀地区是很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市之间经济差距很大,总量规模掩盖了总量不平衡,中小城市不发达,没有很好配套条件,核心城市的能量很难辐射和发散出来,这是京津经济圈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很明显的一个差别。
三、京津冀合作契机与合作构想
从京津经济圈经济发展现状看,核心城市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协作,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以及河北周边各市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没能协同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京津,要抓住合作契机,选准联合的切入点,推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1、加强规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促进区域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区域经济崛起的启动点,这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证明。由吴良镛教授倡导的以京津融合为主基调的“大北京“方案,从学术界和专家角度为京津冀区域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大的框架,提出以北京、天津“双核”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疏解大城市的功能,调整产业布局,此方案已于2001年10月12日由建设部审定,这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区域规划活动,旨在改变京津冀北地区城市发展长期缺乏协调的状况。
我市应在“大北京“方案基础上,继续加大各方面工作力度,争取将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争取更为有利的政策支持。
2、新一轮亚太发展,结构调整迎来契机。
京津冀面向东北亚,现阶段韩国、日本正在进行产业调整,目标主要锁定中国,主要是看重中国的大市场,看重中国制造业生产加工能力,这对隔海相望的京津经济圈是一次良机。京津既是东北亚连接中国北方的通道,又因其劳动力素质、产业配套能力、科技研发等优势成为承转辐射的节点。截止2002年,天津韩资企业和日资企业分别为1565家和1385家,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市的6.7和10.1,三星、LG、丰田、松下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在津投资建厂。京津冀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互补作用,两市一省之间在技术、产业上存在梯度性以及生产要素方面赋存互补性,京津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水平都高于河北,并且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三地地域相连,三地间的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结合成本低廉,要加快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在京津经济圈的流动,促进这一区域接受韩日产业转移并在区域内实现梯度转移。
3、“入世”拓宽开放领域,金融业发展大有可为。
中国加入WTO,为服务业开放带来机遇,金融体制滞后这一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待改变。天津是中国入世后服务业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之一,作为服务业核心产业的金融业已经成为天津重点发展的产业。
天津应谋求建立中国北方区域性的离岸金融市场。在具体操作进程上,可以先在保税区进行离岸业务试点,然后逐步扩大稳步前进,最终形成天津离岸金融市场;在市场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先建立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严格分离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规模的渗漏。通过此举,可以为京津冀大规模利用外资开辟一条简捷、低成本的新渠道,同时可以增加天津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经验,培育一批高素质专业金融人才,以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为把天津建成以离岸金融业务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奠定基础。此外,还可以给本地区带来税收、就业、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天津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界的声誉和地位,从而进一步促进天津的国际交往与发展。
4、奥运经济前途广阔。
奥运契机正带动京津冀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北京将在2008奥运会之前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发展到890公里,也为天津、河北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北京---这个中国最大的国际旅游中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京津冀三地要为支持奥运、服务奥运、发展奥运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在交通体系方面,借鉴京津机场整合经验,三地在港口、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规划方面做好衔接,形成合理的交通布局。同时,积极推进区域运输一体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国际投资青睐的“三小时经济圈”。
在旅游合作方面,可以建立“京津冀”旅游联合体,以奥运会为共同品牌,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和商务活动。充分发挥北京历史名胜旅游、天津的近现代旅游、滨海旅游、河北的秦皇岛滨海旅游和承德皇家园林旅游特色旅游优势。
5、以实施五大战略举措为载体,积极拓宽经济协作领域。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三步走”战略,全面实施五大战略,要实现战略目标,其中一条基本途径就是扩大开放,把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引进来。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协调,激发民营企业与中小城市的经济活力,不断拓宽经济协作领域。天津正在进行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打造全新的服务型经济带,现在北京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服务业,北京服务业如何参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应作为京津经济合作重点推进的工作。天津要借助北京国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关村的技术优势,使天津成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构建知识型经济带,做大做强优势行业。
机遇与挑战并存。市场主导、政府推动,是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面对诸多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大发展的契机,三地政府要齐心协力,相互依托,优势互补,共谋合作发展大计,实现共赢。要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以“十一五”规划编制为契机,争取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构筑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总体框架。力争通过合作发展,使京津冀经济圈在未来五年实现腾飞,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的“第三引擎”。
附:环京津部分城市简要情况。
唐山:北依燕山,南临渤海,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京、津毗邻,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总人口702.7万,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102.29亿元。是全国较大城市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对外经济开放地区。唐山资源丰富,是全国焦煤主要产区和三大铁矿区之一。唐山工业历史悠久,基本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陶瓷、纺织、造纸、食品10大支柱产业。
沧州:沧州东临渤海、西界保定、北靠天津、南接山东,土地面积14053平方公里,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531.33亿元。油气资源丰富,华北和大港的原油产量在我国各油田中分别为第六和第七位,其中在沧州境内的产量分别约为各自年产量的49和59。沧州是全国四大产盐基地之一。黄骅港将成为西煤东运新通道的出海口。
秦皇岛: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临辽宁、西近京津,是华北、东北、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面积7812平方公里,人口270.46万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335.66亿元。工业初步建成了建材、机电、食品、化工、金属压延等支柱产业,旅游经济的支柱地位突出,是中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旅游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秦皇岛港年货物吞吐量超亿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之一。
廊坊:位于京津两大城市之间,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459.98亿元。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处于经济发展得当主导地位,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冶金、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是其优势行业。
承德:北靠辽、蒙,南邻京、津,东和东南与秦皇岛、唐山接壤,西与张家口市接壤。面积39513平方公里,人口358万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00.01亿元。食品饮料、冶金矿山、机械电子、建筑材料、化工医药等五大行业已成为工业支柱产业。境内有著名的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旅游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到有利的支撑作用。
保定:地处北京、石家庄、天津之间的三角地带,面积22109平方公里,人口1070.13万人,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823.46亿元。是河北省最大的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城市。保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野三坡、白洋淀等著名景区,张家口:地处京、晋、蒙交界处,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278.37亿元。张家口是河北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现在全市有工业企业近万家。张家口市还是北方正在发展的粮食、蔬菜、果品、畜牧四大基地。有泥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明代建筑清远楼、坝上草原渡假村、翠云山滑雪场等独特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第二篇:关于我市区域经济合作的调研和思考
错位发展建立珠三角深惠经济圈
[内容提要]__和__是珠三角两个经贸关系紧密的重要海滨城市,建立深惠经济圈是珠三角总体发展需要和大趋势,两地合作的潜力非常大。文章提出:应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
]__与__;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
__、__是珠三角两个经贸关系紧密的重要海滨城市,深惠两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珠三角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珠三角的总体利益,有利于珠三角形成更紧密的区域经济。我们认为,深惠应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护水资源。从而建立‘‘深惠经济圈”。
一、实现“三大合作’’。建立深惠经济圈
(一)以环大亚湾为重点,加强石化工业的分工和协作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是__与__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契机。该项目总投资43亿美元,规划年生产乙烯80万吨,年产值17亿美元,每年实现利润2亿多美元。
按照行内专家的估计,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对下游产品产值白争带动非常大,将产生1:5o的拉动效应。此外,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不仅仅有巨大的本产业效应,还会产生带动房地产、商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综合效应。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合资项目,特别是有世界著名企业荷兰皇家壳悼集团的背景,该项目虽然落户在__,但面向的是全球。即在全球招聘人才、在全球采购原材料、在全球招投标项目、在全球销售产品。受部分化工产品易好范文 wenmi114.com燃易爆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虽然有“隔墙销售”的产品,但总的来说是面向全球。因此,__、__受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并不一定“近水楼台先得月”。
lI、__作为互补性非常强的两个城市,作为距离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最近的两个城市,应联手发展石化工34业,特别是精细化工业。
—是打破行政区划,建立跨区域的石化工业园。__与__可以将各自资金、土地的优势结合起来,在__大亚湾石化区与__龙岗交界处,合作建立石化工业园。二是进行产业链条的分工。石化工业是产业链条较
长的工业,包括上、中、下游产品,如果按1:5o的产业
链条效应,中、下游的发展空间非常大。为了避免重复建
设和产业同构,__和__可以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惠
州生产中游和下游产品,__生产下游和再下游产品;惠
州生产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隔墙销售”的产品,__生产
“隔墙销售”以外的产品。
三是石化服务领域的合作。中海壳牌石化项目除石
化主体的巨大投资外,还将带动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
业、商业、建材业、酒店业等等多产业的发展。因此,深
圳与__除石化工业的合作外,还可以围绕石化工业进行
相关产业的合作。
(二)以珠江东岸为依托,全面加强互补性产业的合作
深lIl1与__区域经济合作的潜力大,主要是两地产
业的互补性强。根据深II和__两地发展需要,并根据两
地优势互补的原则,以下方面可以加强合作:
1.旅游。__有良好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如西
湖、罗浮山、南昆山及优质的海滨沙滩、众多的海岛等;
__有经营旅游项目的经验和人才,有国内外知名旅游品
牌。深惠两方面资源的结合,可以使__的旅游创新有更
大的空间挥发,可以使__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
2.农副产品。__广阔的土地、良好的气候适合发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___
展农副产品;__具有经营农副产品的市场、品牌和人
才,如布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大、知名度
高,已形成全国性市场网络。__和__可以共同建立农
副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利用__的品牌在__建立农副产
品交易中心,或将__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延伸到__。
3.外贸出口。__既有集团这样年产值近4430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又有众多的一般加工贸易企业。深
圳猢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率先突破I(}00亿美元大
关,外贸企业多、人才集中。同时,__还有名列全球第4位的集装箱港口,有90多条海上国际航线,机场有1
1条国际航线,具有出口的便利条件。__的外贸企业可与
__的工业企业形成—体化,~jVJ,1.贸出口;1)~.gll港可与
__生产基地建立畅通、快捷、方便的货运通道,使__
港成为“__港”。
4.会展。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__非常重视会展
业,已成功举
办了两届“中国__国际数码节”。__是
会:展业发展较陕的堀疖,每年有几十个国际会展在ll举
行,其中“中国国际高勃教f产品交易会’’成为国内影响
较大的国际性会展。l~JJll和__可以统一规划会展业,将
深惠两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会展中心。
5.交通网络。随着深惠两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交通
流量
明显增大,但是,目前连接两地的交通网络存在较多
问题,如干线公路布局不完善、公路密度不高、技术水平
总体较低、部分干线公路交通拥挤、缺乏铁路和城市轨道
交通等等。为配合中海壳牌石化项目建设,可建设__稔
山至汤Il自沙沿海公路,建设__港至涮il盐田港铁路,建设城际轨道交通。
(三)以东江为纽带,治理环境切实保沪水资源
彰lI与__在水资源方面有共同的利益。__水资
源十分丰富,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__、涮lI、东
莞、香港等地的主要水源;__与__共享大亚湾。因
此,__的水资源保护是珠三角共同的责任。涮Il淡水资
劫稀奇缺、淡水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
但是,东江及支流污染严重,水位逐年下降,__水资源
现状令人担忧。作为东江上中游城市,__放弃了一些有
污染的工业项目,并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污染,__为
保护东江水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关系到几个城市的东江水资源保护,不能长期由__一地承担。
两地政府应协调有关政策,严禁在水资源保护区进
行工业开发,对河流两岸污染严重的化工、皮革等工厂坚
决搬、芷缔。并着手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区,切实维
护生态平衡和安全。
二、建立深惠经济圈是珠三角总体发展需要和大趋
势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一)建立深惠经济圈,有利于使珠三角成为世界制
造中心
首先,两地装备制造业合作前景广阔。深惠两地都
叠一步发鐾备制造业的强烈欲望。深9II的j盘业结f勾显
得比较“轻”,涮lI要想继续领先珠三角各城市,必然要
实现工业的‘锺度重型化’。__也有发展重工业的设想,并已走在__前面。__要成为汽车生产基地,分得汽车
生产这杯羹,必然要加强与__的合作。
其次,两地IT制造业联手,有利于构建珠三角东部
电子底息产业龙头。目前,珠三角东部地区电子工业在生
产、销售、出口、效益等各项指标上已占全省的80%以
上,涮lI已经形成强大的电子产业市场和IT制造业基地,连续成功举办四届高交会,推出中xbCNk板,建立投资风
险机制。__有大批企业集团,正在打造“数码石化名
城’’,深惠两地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合作,有利于强
化两咆在全国IT制造业中自勺地位。
(二)毫牌石化项目给深惠带来进一步合作的双
赢机遇。
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不仅奠定了__百年发展格局,而目还为周边地区尤其是__提供了发展重化工业的平
台。涮II与__海陆相连,尤其是深il龙岗区,正处在该
项目的杨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白勺=『理优势。但是,目前
1)~.gll的发展空间有限,特区内已无成片的土地可供重化工
业项目落户。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落户近邻__后,显然有
助于__改善工业结构,促进__竞争力的提升。
__在实施“石化名城”战略中,遇到百年难求的机遇,同时也遇到资金、人才、技术等高高的门槛。而深
圳具有资金优势,也有从事精细化工的技术和人才。深惠
两地合作,将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三)深惠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地合作的重
要前提
珠三角城市群重整,要打破过去的“以邻为壑,防
范对手”的心理,建立“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思
路。深惠两地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自的优势都很突
出。相对来说,__方面的比较优势主要有:
1.资源优势。__水资源丰富,广东省三大水系之
一的东江、西枝江横贯境内,是供给深II、香港等地的主
要水源。同时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全市陆地面积占珠三
角地区的I/4,是深il的5倍。海域辽阔,拥有海域面积
4500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
洋大市之·。__旅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粤东重
镇”和“岭南名郡”之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集
湖、海、山、泉、瀑布之大全。有足以与杭州媲美的__
西湖,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罗浮山,有“北回归线上的3
5___
绿洲”国家级森林公园南昆山,海滨旅游胜地大亚湾等。
2.大项目优势。__发展和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如
1、德赛、华阳、LG四家企业集团入选广东工业企业
5O强。去年,1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成为广
东最大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中海壳牌石化项目总投资达
43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再加
上敝资160亿元的中海1200万吨炼油项目,总投资为
36亿元的华德石化160万立方储油罐项目,总投资达8
5亿元的大亚湾石化项目,共同构成了大亚湾石化区基地。
3.交通优势。__市已形成由深水港、航空港、高
速公路、铁路、内河航运以及发达通信系统构成的立体交
通和通信网络。__港已成为国家一级口岸,年吞吐量近
千万吨;两条高速公路从__过境,还有两条高速公路正
在建设中;京
九、广梅汕、惠澳铁路在__形成枢纽。
相对来说,__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是大贼市优势。如果从城市的经济规模看,__
是—个大城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城市发展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__市GDP仅次于广
州,名列第二,居于第一梯队,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4位。__将在二十年之后建成为国际化城市,成为国际化的高科技城市、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
市、美丽海滨旅游城市和高品位的文化一生态城市。
到时Il将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资金、人才和制度创新优势。__资金、人才
优势明显。2OO4年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
余额6059.24亿元,显示了较强的资金实力。同时,__的企业也有很强的投资意愿。
三是产业优势。__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为惠
州的基础工业提供物流、研发、金融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业。__市紧邻深}¨
1、东莞和广州,但距离广州市153公
里,几乎是__距__的2倍,与广州的高速公路也才开
通,使得广州的产业转移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较少辐射到惠
州,__目前重点承接来自深=}lil、东莞的产业转移。
相比下,__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如工业轻型化、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相对较少等,严重制约了__的发
展。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__的优势恰恰是__的弱
势;__的优势恰恰又是深州的弱势。__土地资源、淡
水资源丰富,而深Il最紧缺的就是土地和水资源;__人
才相对缺乏,特别是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缺
乏,而__企业引进人才就相对要容易,仅2OO3年上半
年就引进博士10O多人。因此,深惠两地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两地目前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在差异中找互补,在互补中寻合作,深惠两地合作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果。
(四)深惠两地民间资本早已相互渗透
深惠两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__原名宝安县,在成立特区前是__自q一部分。成睁区后,深9Il才从惠
州划出,__不仅为__输送了大量干部,而且还为特区
建设提供大量物资支持。同时,两地山水相连、交通便
利,有着共同的客家文化背景。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地民
间资本互相渗透。近两年仅__新墟镇就从汤怊J进了数
亿元资金,正在新墟建厂房的香港上市企业恒昌涂料厂就
是刚从深Il迁出的,预计投资过亿元。
在商业方面,__人人乐、华润万佳、丽日等3家
大型零售商先后在__开办大型连锁商场。由于其经营模
式先进、服务到位、管理完善、品种齐全,迅速获得__
市民的认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华润、民润等超市,金
海马家具、国美电器城、铭可达电器商场等专卖店也已立
足__。__零售企业入驻__,带动了__零售业的调
整升级,形成了零售业缸互竞争、共同繁荣的局面。
在旅游业方面,__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将__
打造为滨海生态丽城、文化旅游名城,成为粤港澳地区旅
游度假胜地,必须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旅游环境。
__旅游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铝.4亿元,目前已投入约8
亿元,其中,来自__的旅游投资资金占了相当部分。
三、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强力推动更紧密深惠经
济圈的形成市场经济主要由“看不见的手”引导,同时,现代
市场经济也需要“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目前深惠区域
经济合作,企业行为多于政府行为,民间合作多于政府合作。在深惠自发行为日趋突出时,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引
导,有意识地引导形成深惠经济圈。但是遗憾的是,两地
区域经济合作还存在种种问题和障碍。一是两地都有“老
大”思想,__曾管辖过__,是__的“老上级”,而
__目前经济实力较强,容易以老大自居;二是两地政府
合作意识不够强,都把眼光放在外面,导致重外轻内、舍
近求远;三是两地经济发展不平衡,难求互惠互利的平衡
点。
(一)形成政府引导、民间为主体的合作机制
两地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全局视角,全方位开展合作,并充分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和民间合作的意愿。
第一,两地政府可以仿照粤港、深港及长江三角洲
城市合作模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常设合作机构,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两地合作论坛,经
常进行信息沟通,形成信息交流平台。两地政府的各个部
门也可以设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具体协调解决规划、产
业、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两地政府应联手治理市场秩(下转第55页)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JINGJ
___
从表4中可以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与香港、新加坡相比,广州市休闲市场份额
较低。
2.广州市商务客源市场相对较高。
3.新加坡市场表现出多样性,其他类的旅游市场份
额较高。其中:修学市场占到1%,中转站市场占到
11%;香港的其他类市场中中转站市场占到9%。
根据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个城
市的客源市场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原因在于
不同城市的定位不同。而城市发展状况是影响各细分
市场特点的重要因素。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自身特
色定位的前提下更多地体现在客源市场结构的相似性
上,是城市整体实力的提高。
因此,可以初步推论,广州市现在仍然是一个以
商务旅游为主要市场特色的旅游城市,但是广州已经
表现出某些大都市的旅游市场的特征,随着广州城市
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大都市的客源市场特点越来越表
现出与其他大都市更多的相似性。现有的大都市客源
市场特点就是广州明天的市场特点。
四、讨论和结论
本文在分析大都市特点与市场需求特征的基础
上,初步形成对大都市的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框架,并把广州市的客源市场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客源市场
进行了细分与对比,希望能够借助有效的对比得出广
州市旅游市场的特点。经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广州
(上接第36页)序,如打击跨区域的生猪非法屠宰和
贩卖,跨区域的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目前由于两地
没有联手行动,往往是一地打击,违法分子就藏匿另
一地。同时,由于两地市场容量、市场价格的差异,地下工厂往往是在这一边生产,在另一边出售。
第三,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强两地媒体、中介机
构、民间团体等机构的联系,加强相互问的宣传推
介,引导企业合作、投资。
第四,加强教育合作,共享两地教育资源,扩大
__大学、__职业技术学院、__信息职业技术学
院等高校在__的招生名额,为两地经济发展培养人
才。
(二)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做好两地产业发展
规划
两地产业的过“轻”问题已经引起两地政府的高
度重视,并着手解决。__近几年正在借中海壳牌石
化项目着重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在已有i~il'-J
NO.122004南方经济NANFANGOINGO
市正处在国际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客源市场的特点受
到城市自身定位的影响;而广州市进一步的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影响到广州市客源市场的特点,使其客源市
场结构更趋向于大都市的客源市场。本文所选择的研
究方式,只是提供了一条对大都市客源市场进行分析
认识的思路,具体是否实用,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
于到实践中去检验。
参考文献:
[1]Lew,A.andB.McKercher,2002,TripDestina—
tions,GatewaysandItineraries:TheExampleofHongKong
[J].TourismManagement.23(6):609621.
[2]~nith,S.,1989,TourismAnalysis:口Handbook
[M].London:Iangman,41.
[3]鲍勃·麦克尔彻,2004,吸引看不见的旅游市场——
澳大利亚奥尔伯里一沃尔加的探亲访友型旅游.见:H.Lynn
andH.Winstion主编,周长春等译,2004,国际旅游规划案
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724.
[4]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
·w.麦金托什著,贾秀海译,2003,旅游业教程:旅游业原
理、方法与实践(第八版)[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
社,569.
[5]丁健、李林芳,2003,广州市居民的旅游偏好和出
游时间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4(1):
32—36.
[6]范能船、朱海森,2002,城市旅游学[M].上海:
百家出版社:168.
(责编:冰)
子汽车音响、普利斯通轮胎等汽车产业的基础上,正
在商谈引进汽车发动机项目;__近期也想寻求发展
精细化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对即将形成的新的产业结
构,两地政府应特别强调规划先行,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使两地
在发展中共赢。
一是根据产业互补原则,统一安排两地的产业布
局,如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
二是根据产业合作原则,统一安排产业链条上的分工和协作,如上、中、下游产品生产的分工;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工;生产与销售的分工等等。
三是根据产业升级原则,超前规划两地产业的未
来发展和布局,从而在较长战略期内保持两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课题组成员:汪开国、袁晓江、许英鹏、中勇、丘战、王治洪、杨小平)
(责编:翔)
第三篇:区域经济合作方法
区域经济合作方法
区域经济合作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新事物,只有认真研究总结其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成功经验,为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政府积极引领是发展引擎。我县最初以农贸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经济合作,处于一种民间自发演进的状态,缺少政府间的组织协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县不断提升“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档次和规模,使得县域经济合作走上了政府牵动、快速发展的轨道。一方面,我县通过政府出面跨区域协调,联合推动合作项目顺利发展,例如,通过协调黑、吉、蒙三省区有关县市区旗,联合为景星牲畜交易市场创建贩牛车辆绿色通道,为景星牲畜交易市场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再如,通过松辽委协调雅鲁河、罕达罕河、绰尔河等河流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盟市,杜绝其干旱时期拦河浇地的极端行为,保护了我县沿河农业区的正常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我县倡导成立跨区域的政府间合作组织,以行政办法引导区域经济合作优化升级,例如参加了雅鲁河经济合作组织,以农贸合作为重点,定期协商推动区域合作项目,使我县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来。
二、骨干企业拉动是支撑条件。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县域经济的活力源泉,更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柱。从 我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度和效果来看,都得益于骨干企业特别是产业龙头型、集团覆盖型企业的积极拉动。诸如齐齐哈尔江源重型铸造有限公司,由于产业链条拉伸和市场对接,一方面拉动了我县与扎兰屯市的铁矿石采购合作,另一方面拉动了我县与齐齐哈尔市的铁水输送合作,并将通过新上铸件配套加工项目,把产业衔接合作范围延伸到韩国。以元盛食品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跨台湾、上海、东北的集团型结构,使得原料肉牛羊、熟食深加工制品的区域合作更为广泛。飞鹤乳业集团在我县先期投入集中榨乳站建设,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奶源,促进我县乳业健康发展,为两年内投资建厂创造原料支撑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该集团甘南县分公司暂时性奶源不足。实践证明,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可以在区域资源配置中发挥整合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合作沿着市场化轨道健康发展。
三、市场体系带动是核心动力。由于我县同周边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端于农业贸易,很早就产生了带有区域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通过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建设,一个网络健全、专业搭配、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专业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粮食贸易、牲畜交易、蔬菜产销之所以繁荣兴旺,关键就在于以白山物流中心为核心载体,实现了商贸产品的公路与铁路联合运输,并依托景星牲畜市场、龙兴 综合市场等传统市场的发展,福山永杂粮市场、龙景路粮食市场等新兴市场的壮大,华民、广厚、龙兴、济沁河等蔬菜无形市场的发育,进一步助推了农畜产品产运加销一体化发展,构建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支撑平台。
四、支撑条件完善是坚实基础。区域经济合作以互利互动为本质特点,并得益于合作区域内支撑条件的逐步完善。我县着力打造农业强县,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产业支撑条件。从2006年开始,农村公路建设加速推进,今年完成了通乡公路建设任务,通村公路覆盖率达到了60%,城乡公路网化程度、与国省道沟通水平全面提升,加上滨洲铁路横贯东西,最终有效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流通速率,推动了各乡镇产业资源的广泛整合,拓展了县内外各类经济实体的合作空间。与此同时,我县重点实施城市化建设,提高城镇承载物流、吸纳人口、发展产业能力,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功能。其中:龙江镇已经成为辐射面积较广的冶金建材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和教育医疗中心;景星镇成为富乌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城镇,以及我县南部乡镇的区域中心;龙兴镇与临近的碾子山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所属扎兰屯市的六个乡镇形成良性互动;山泉镇依托大理岩资源优势,成为支撑我县水泥企业发展的原料基地,以及联系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的中继站;七棵树镇成为龙甘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城镇,与甘南县的中心等南部乡镇形成 良好互动关系;头站乡大力推动以内需促发展战略,迅速成长为我县最南部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新城镇。
五、合作模式完善是活力源泉。我县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历经了“民间自发—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全面发展”的渐进过程,从而促进了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一是政府主导,产业对接,协作发展;二是企业支撑,资源整合,集团经营;三是市场聚合,特色发育,辐射拉动;四是农民联合,协会联结,企农对接;五是城镇带动,要素组合,综合提升。这些合作模式得以充分运用后,区域经济合作呈现范围拓展、速率提高、效益增加的良好态势,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升级的活力源泉。
第四篇:京津冀旅游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对少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景区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合作逐渐形成共识,在一些地区,合作形式不断创新,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处于中国旅游业发展龙头地位的北京、天津、河北三个行政区,长期以来,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合作,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虽然在一些地区和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合作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说,至今尚未取得突破胜的进展。因此,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和认真对待。
一、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出发,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京东旅游区,致力于京东地区两市一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景区的合作,这个区域包括北京平谷的金海湖,天津的盘山、黄崖关、蓟县和河北省的清东陵等,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联合开发、联合营销的合作方式,效果明显。后来由于多种因素,没有能够坚持下去。1987年,由北京旅游学会发起,联合天津旅游学会、河北旅游学会,在北京密云白龙潭召开了第一次“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讨会”,与会代表表达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愿望,从而使这样的研讨会成为例会,每年大家在一起探讨区域合作问题,而且参与的省市越来越多,一直到后来发展为北方十省市旅游联谊会,并促成了每年-届的“北方旅游交易会”,由各地轮流举办,2003年河南郑州举办。2003年9月19日至21日,京津冀三地旅游局还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场举办了“京津冀旅游宣传周”活动。应当说,在推动这三个地区的旅游合作方面,三省市的旅游学会和旅游局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实质性的发展,还停留在形式单-、规模有限、参与不足、随意性强的较低层次上。
二、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13日,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北京发布了《旅游及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国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告,《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国具有成为世界旅游大国的潜力,中国旅游及旅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未来的十年间,“中国的旅游及旅行业需求将有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旅游及旅行业高增长国家’。根据这个《报告》,2004年中国旅游及旅行业总需求预计将达到15367亿元人民币,有望直接创造136000万个就业机会。届时,”广义的旅游及旅行经济(直接和间接)将创造12736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0.2%。“虽然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的数据和国内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具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是根据这一报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旅游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天津是最早的直辖市之-,河北是华北的大省,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天然、紧密的联系。同样,它们在中国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三个行政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如果它们合在一起,其在全国的位置则非常突出。京津冀都被列入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30万人以上、接待外国旅游者20万人以上和外汇收入在~亿美元以_上的省市名单之中。京津冀的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外汇收入总额的18%。因此说,在未来中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京津冀应当、也一定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认真探讨京津冀三地发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加强旅游发展中的合作与联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二)旅游活动”无边界行为“特征的需要
旅游活动的核心是人员的流动。旅游者流动的方向是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旅游者本身和旅游目的地处于某种行政管理的区划之中,而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和实际旅游时,并不关心目的地的行政归属,而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这一意义上说,旅游活动是无边界行为。但是,基于行政管理和地方利益的需要,一些政府机构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强调行政区划的范围,人为地划定了界限,设置了藩篱,制造了障碍。也许在封闭时代这显得很自然,这些小圈子在不断被加固和强化;也许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样做更能够实现计划,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样做显得是不和时令的,因为它限制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也许农业或某些制造业可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范围内会发展得很好,然而旅游业则不行,它的发展就需要打破疆界,多方联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实现区域的多赢。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点,国内各个省市也都朝这个方向努力,试图打破长期以来计划经济运行的惯性,探索旅游业发展的新路。
(三)旅游活动发展”内聚外拓“规律的需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表现出”内聚外拓“的规律。一方面,大范围”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活动将逐渐减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逐渐兴时。随着人们出游能力的加强和出游次数的增加,身心愉悦功能会不断增强,走过几个地方很难成为骄傲的资本,人们更加强调为自己而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让人疲于奔命,人们更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验异地文化和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区域尺度旅游将会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另一方面,郊区游的范围将逐渐向外拓展,也会向中小区域尺度的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和时间的增加、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的丰富和快速传播、私家车的增多,人们一日游、周末游的范围被拓宽了,通过距离的增加人们能够获得更加完整、新鲜的旅游体验。京津冀三地地域集中,区内北京和天津等特大城市是巨大的旅游市场,旅游活动的这种”内聚外拓“作用更加明显,对区域旅游合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业区域竞争态势的需要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的阶段。从国际上看,欧盟东南亚等区域的旅游合作颇为成功,特别是在欧盟,旅游者的流动和旅游业的经营都实现了无障碍,申根协议的制定和扩展,都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致使欧洲一直保持着全球国际旅游最大的份额。从国内来看,区域旅游合作掀起新的热潮。先是西部旅游投资规划、长江三峡旅游规划、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等的启动,拉开了我国旅游新一轮区域合作的序幕。随后跨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涌现:皖赣两省联手推出”江山风清’旅游线,江浙沪共筑长江三角洲旅游圈,西藏、青海、甘肃开展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合作,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闽粤赣金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上跨出了很大的一步,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浙江等周围地区联合打造旅游品牌,联合促销,大范围内整合资源,甚至建立了“绿色旅游通道”,实现了旅游投诉无障碍,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包含港澳粤的珠江三角洲,在促进旅游的联合发展方面也有了许多新的进展,特别在边境旅游方面做出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五)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欧盟的出现成为经济一体化的范例,北美、东盟等也是朝着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就国内而言,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分别成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京津冀区域经济融合,加快经济一体化步伐,是这一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区域旅游合作不仅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起重要作用。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可以增加京津冀地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促进交通、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良好的区域形象,为区域经济合作营造更好的环境。
(六)提高旅游供给能力的需要
旅游供给涉及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区域旅游合作有利于区域生产要素的互通有无,提高供给能力。区域旅游合作,对内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旅游地域分工;对外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发挥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目前北京已经建设高尔夫球场40多家,河北也拟发展高尔夫项目,极易形成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局面。从比较优势上说,北京具有客源市场近的优势,而河北具有空间广阔、环境条件好的优势,如果从区域合作角度考虑,这时就应该根据具体地形、交通等条件,统筹安排,以发挥最大的效益。再如大型现代娱乐场所的建设,北京、天津甚至河北都在争取,但是与其三地都建,不如选择一个地方建设好,上规模、上档次,成为游客到京津冀地区游玩必去的旅游地,成为游客想到京津冀地区来游玩的旅游地,以此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
三、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一)地理区位紧密一体
从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是彼此难分的区域。河北人说,河北省像“胸膛”,而北京和天津就像河北“胸膛”中的“心脏”和“肺叶”。京、津、冀三地虽然各有疆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交叉,或怀抱,在全国来说,这样的区域也是唯一的。这样的格局,对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二)旅游资源类型多样
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丰富游客游玩内容。北京是中国首都,又是明清故都和现代国际大都会,无论对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北京可以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区点包括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王府井、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北京胡同等。天津从天津卫发展起来,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旅游资源以近代文化、街头小吃、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则有山有海,著名旅游资源有北戴河、避暑山庄、木兰围场、赵州桥、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三地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形成综合效应,有利于区内市场流通和共同拓展区外市场。
(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京津冀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形成了海陆空交通立体网络,可进入性强,从北京到天津、承德等地均有高速公路,北京、天津以及河北主要城市均在3小时城市圈以内,非常有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住宿设施更是门类齐全,各有特色,可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四)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良好机遇。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投巨资全力改善北京交通拥堵状况,目前463公里的高速公路将发展到890公里,也为天津、河北与北京的无缝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除了主要举办地北京以外,也离不开河北和天津的支持,服务奥运将京津冀地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必将促进这一地区的旅游合作。
四、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意义重大,具备非常好的条件和机遇,但是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也较多,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看,主要是企业自发行为,还没有上升到政府间合作的层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地的旅游合作一直没有间断,只是这些合作主要是旅游企业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本身业务和利益的考虑而进行的,规模小,层次低,随意性强。例如旅行社之间的相互代理,景区之间的联票互惠等。在政府层面上,在旅游资源整合、重大项目的协调、联合促销等方面,没有看到突出的进展。更多的是旅游研究工作者的良好愿望和情感,政府并没有真正的介入,或者说,相关决策机构并没有真正把这个问题放到议事日程上。
(二)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行机制看,主要是市场推进,还没有进入到政策协调的阶段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是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主要依赖企业间的经济纽带联系。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上步于北方交易会,河北省提出京津冀合作,天津市提出环渤海合作,都没有最终实现。政府合作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政策,没有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没有为企业合作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从区域旅游合作支撑系统看,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还缺乏协调
在公路交通方面,还存在关卡林立、互设障碍的现象,在海上交通、机场等方面还缺乏相互协作,没有形成流畅的区域交通格局。在通讯网络、旅游信息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仍有画地为牢的现象存在,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四)从区域旅游合作运营基础来看,跨区域经营的连锁企业、旅游集团还非常欠缺
京津冀整个地区还缺少在资产、资金、人事、管理、运作、品牌等方面联系密切的旅游连锁企业和企业集团,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多为一次性或短期的,旅游企业之间缺乏长期、规范、稳定、深入的联系,区域合作微观基础并不牢固。虽然三个地区都有各自颇具规模的旅游集团,但集团之间似乎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没有真正合作的行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的态势。
(五)从区域旅游合作认识基础看,互利互惠的“共赢”观念还没有形成
各地政府没有充分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合作互利互惠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区域旅游合作最终可以形成“共赢”局面。落后观念制约着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一是面子观念。北京作为首都,总有一种“老大”的派头,事事不求人,而津、冀也觉得必须保持“尊严”,有必要自成体系,没有必要依附于人。虽然口头上唱合作,心里头也觉得应当合作,但一落实到行动上,架子就放不下来。二是自利观念。自觉不自发地强化了自己的山头,有意无意地为对方设置障碍,而不是主动地为对方提供方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河北提出“河北人游河北”,北京就提出“北京人游北京”,那么“天津人”也就自然强调“游天津”了。在相互设立办事处方面都强调属地管理,很少讲实行互惠互利,为对方提供方便;原本很通畅的一条路,处处设卡,不断地提醒游客在跨越“疆界”,不断地要客人留下“买路钱”,执法人员当然对外来人更是铁面无私。三是攀比观念。在交通上,你有个机场,我也必须有个机场,你有航空公司,我也要有自己的航空公司;在景点建设上经常是相互攀比拼杀,你有的我也要有,你建的我也要建。四是求全观念。恪守“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的祖训,结果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
(六)从区域旅游合作利益机制看,存在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条块分割的财政体制使得各地必然将本地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为了增加本地的财政收入,造成资源利用、道路交通、企业发展等很多方面的障碍,而区域发展不平衡又加剧了这些障碍。特别对于区内市场合作来说,河北、天津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份额,但是北京对河北、天津却缺乏相应的依赖,这种不平衡使得三地区域旅游合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
(七)从区域旅游合作产品基础看,缺乏区域旅游凝聚力
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缺乏一个统一的形象。北京是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但却很将河北、天津和北京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河北、天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处在北京的阴影之下。旅游者到北京来,冲的就是故宫、颐和园、天安门、长城,要他再跑到赵县看赵州桥,跑到天津看盘山,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这些景区点和故宫等不是一个层次上,如果没有故宫,可能游客就冲着赵州桥、盘山来,因此故宫的存在对这些资源反而起到一种屏蔽作用。再如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也很难和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组合在一起,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很难通过北京旅游产品的延伸,带动河北、天津旅游发展。
五、加强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和措施
京津冀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已经有了基础,也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当务之急是更新观念,提高层次,寻求突破。所谓更新观念,就是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谈合作,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谈联合,看自己能够为此做出什么贡献,实现共同受益;所谓提高层次,是要各级政府决策层来共商旅游发展的大计,实现政策的协调,决策的落实,真正见到成效,而不是说说而已,也不是只是在老停留在企业一对-的具体业务合作上;所谓寻求突破,就是要有新的理念,大的动作,真正能够使合作的结果影响全局,把区域旅游的全盘棋走活。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外部环境,我们国家都在努力和外国合作,实现更大区域的贸易自由区,而京津冀这样天然的邻居,难道在联合与合作的步子不能更快一点吗?如果说其他行业或领域在这方面的障碍更大一些,那么,在旅游方面我们为什么不能率先跨出一步呢?
(一)利用行政手段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
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在发展区域旅游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典型。但其中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区域内的各级政府主动拆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藩篱和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例如,是否可以首先在京津冀或在京津冀三个行政区域内最紧密的范围内,撤销公路分散收费的关卡,使公路交通通达通畅?是否在京津冀范围内主要的城市设立联合旅游信息中心,相互为到访的或潜在的旅游者提供整个区域的旅游信息,甚至做到联合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预订,而不必各个城市各自设立单独的旅游办事处?是否在京津冀的范围内旅游企业经营全部开放,取消企业经营的属地限制?是否三个行政区联合颁发一定数量的导游证,导游人员可以自由受聘于各个旅行社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是否为旅游经营部门创造条件,使旅游车专线的经营更加合理、方便?是否制订统一的旅游者投诉程序,实现区域内处理投诉的联合机制,提高整个区域旅游形象和可信度?总而言之,要从拆除制约整个区域内旅游发展的障碍入手,为旅游长期发展的合作“搭桥铺路”,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
(二)利用规划手段进行总体布局
最近几年以来,大家都非常重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因为有了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够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出适合市场需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现旅游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是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制订的,一个城市制订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一个县(或区)制订一个县(或区)域的发展规划,虽然在一些规划中也考虑了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但是多从竞争的角度采取应对策略,而很少从联合的角度整合资源。实际上,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也不可能来整合别人的资源。所以,尽管规划上提及了,也很难实现,这样做的结果,虽然看起来在这个行政区内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产业布局有很好的合理性,强调了数量的“多”,品种的“全”,而在更大区域的范围内看,则会出现重复建设,布局失衡,造成相互抵消、形不成比较优势。因此,尤其是像京、津、冀这样地域关系如此紧密的区域,非常有必要联合编制一个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从全局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地域均衡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突出和强化该区域内的骨干城市的特点和形象,利用一个纽带使这些城市群的形象在全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上凸现,形成吸引力。这样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好请独立的专业规划机构来编制,充分借鉴国内外大都市圈发展旅游的经验和教训。这件事宜早不宜迟,以避免宏观决策上的失误。
(三)利用资本手段实现利益共享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公报中特别指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并强调,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还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原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中央这一决定,必将大大推进现有旅游企业的改制进程,也为京津冀提供利用市场机制加强联合发展旅游的新契机。在政府层面联合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集团化经营,扭转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要在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上入手,例如在大型或超大型的主题公园的建设、大型综合性景区的开发、大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项目上,可以在这三个省市区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也要创造条件,协调政策,利用资本的手段,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充分发挥国家和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促进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这样做才能把旅游做大,这样的合作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利益相关、休戚与共的合作,而不是“同床异梦”的“拉郎配”,也只有做到利益共享,联合和合作才够持久。
(四)利用特大型项目带动津冀地区参与合作
特大型项目对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最著名的例子如美国奥兰多的迪斯尼世界。从区域旅游合作角度看,为了将天津、河北从北京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在这两个区域上特大型项目比在北京要好,可以用特大型项目带动这两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使它们具备真正能够和北京联合构成产品的项目,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取得更为平等的地位,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旅游凝聚力问题。基辅号航空母舰落户天津,在天津旅游业发展和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进程中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天津、河北两地除了争取建设类似环球影视城的特大型现代娱乐项目,也应该选择将合适的传统旅游产品做大,如天津的“五大道”地区以及毗邻的和平路、多伦道一带,汇聚了风格独特的西洋建筑230多栋,完全可以建成“欧洲城”,演绎欧洲风情,成为与北京风格迥异、外国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都向往的旅游区。
(五)利用区内市场合作带动区外市场合作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首先要解决区内市场合作问题,通过互相开放市场,促进区内旅游者和旅游业资金、资产、人才、知识、管理、品牌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生动、流畅的区域旅游发展局面,通过区内市场合作,为共推产品、联合促销、进行区外市场合作创造条件,最终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的目标。各个地区要为旅游者在区内旅游活动创造条件,给予一视同仁的区域公民地位,不要人为设置障碍;要为旅游企业在区内业务拓展创造条件,鼓励开设分支机构或特许经营机构,鼓励兼并、收购以及各种方式的联盟和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产品共推、互为市场、互相提供产业支持。
结束语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市场机制是基础,但是政府行为也可以起到推动或阻碍的作用。京津冀在旅游发展上都有联合与合作的愿望,也有实现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还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大家要有诚意,要下决心,寻找突破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确定京津冀旅游发展合作的新起点,政府的作用最为关键。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对京津冀旅游发展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大家统工思想,拿出真正的行动,促进合作,这毫无疑问对整个地区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篇:重庆市2011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
重庆市2011年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报告
2010年,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全市上下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招商引资保持高增长,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效,为“十一五”顺利收官和“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一、2010年区域合作亮点纷呈
(一)招商引资情况
实际利用内资强劲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资项目7878个,到位资金1408亿元,增长84.9%,同比提高33个点。预计全市全年实际利用内资总额能够达到2000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内资超过5000亿元。
大项目大基地推动新型工业化步伐。一是一批颇具行业影响的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富士康笔记本电脑基地、忠县海螺水泥一期、东方希望綦万基地甲醇、长客轻轨车辆等项目投产;正新长寿1000万条轮胎生产基地、格力电器北部新区制冷基地、大全万州1000兆瓦硅碇片、北大方正北碚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开工;合川义乌小商品市场、广东名品直销中心等项目开业。二是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北汽集团西南生产基地入驻合川,浙江永康工业园花落江津,东方希望黔江PVC一体化项目,海装风电垫江风机轮毂及大型锻件生产等项目加快实施。三是市级百项重大招商项目签约实现新突破。前三季度成功签约41个、总投资1139亿元,完成全年成功签约40个的目标任务。香港九龙仓和北京金融街总投资110亿元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房地产开发、国桦投资公司总投资67亿元合川中国本部安全(应急)生产基地、山东昊龙和浙江越美总投资52亿元涪陵PTA下游纺织产业、广达、英业达笔记本电脑及配套生产基地、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投资65亿元北碚机电仪器仪表生产基地等项目相继签约。
大活动掀起聚焦重庆热潮。2010十大经贸活动一浪高过一浪,重庆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3800亿元,其中市主要领导率团出访韩日,开展重大引资项目专题招商,与浦项、三星等多家世界500强达成合作意向;第九届高交会结硕果,签约高新技术项目495个,合同交易额347亿元,比上届翻一番,西部地区12省区市科技部门签署合作创新协议;第十三届渝洽会签约项目753个、总投资3120亿元;全国知名民营企业重庆行、全球华人保险大会、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第五届年会、2010年世界出口发展论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广泛关注,使重庆在全国及至世界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入围美国《外交政策》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福布斯》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的城市、亚洲最佳投资城市、中国大陆最具软实力城市,更有外媒盛赞重庆是“世界的未来之星”。大平台构建内陆开放广阔天地。一是两江新区成为西部大开发新引擎,继浦东、滨海新区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招商势头迅猛,鱼嘴千亿汽车城,小康汽车、正泰电器、韩泰橡胶轮胎、玉柴柴油机等百亿级项目相继敲定。看好两江新区及重庆广阔发展前景,娃哈哈集团、深圳建业集团、中信集团、青岛仁和集团等企业纷纷来渝考察。二是进入“双核”保税时代。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全国最大的西永综合保税区陆续封关运行,重庆成为继上海、天津、苏州之后中国第四个同时拥有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城市。三是国际贸易大通道日渐多元。重庆—欧洲(比利时)货运航线开通,重庆—深圳铁海联运国际大通道启运,纵贯欧亚大陆的重庆—新疆—欧洲国际铁路“五定”货运班列试运行。四是成功申办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各项招展和场地建设工作加紧有序展开。
(二)区域合作情况
领导交流互访频率高。市主要领导率团相继出访四川、江苏、上海、天津等省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商谈合作发展大计。河南、成都、贵阳、大连、天津、江西等省市党政
代表团纷纷来访,强化了多层次、多领域交流互动。
国务院3号文件任务稳步推。武陵山协作区发展规划加快编制,计划年底前推出征求意见稿。争取国家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已上报,年底前有望获批。
省市合作协议落地见效。渝陕、渝鄂、渝桂、渝粤等双边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落实,重庆至西安客运铁路专线有望在“十二五”调整纳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重钢与陕西企业组建公司在陕开发铁矿资源项目相关核准程序已完成;渝鄂联合在渝举办首届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签约招商项目52个、总投资574亿元;渝桂推进陆路快速通关合作,凡我市在凭祥出口的货物享受优先查验、优先放行,通关时间缩短至24小时;渝粤经贸合作签约项目亚坤玻璃开工建设,广东湛江市商业银行重庆分行开业,北碚区中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重庆·山东周”合作效果好。总体取得五大成果:一是两省市政府及工业、科技、国资等部门签署“1 7”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渝鲁合作导向性、规划性制度体系。二是签署企业合作项目141个、总投资598亿元。山东重工重庆潍柴扩大再生产项目、东营蒙德金马机车与信义集团巴南汽车装备产业园项目、山东佳怡物流西南物流基地、海尔集团高档冰箱生产线、金锣集团高蛋白大豆精深加工等一大批项目落户,其中黑豹低速汽车、高分子改性材料等项目开工,完成投资7000万元。三是合川、巴南、綦江、忠县等8区县分别与山东12市(县)签署了13份结对合作协议,建立起长期友好战略合作伙伴,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四是配套举办“渝鲁相互支援·经贸合作展”,广泛宣传吸引市场主体跟进。五是10月初两省市又确立东西扶贫协作关系,山东省14个地级市“一对一”帮扶我市14个贫困县,每年将在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重庆·沿海省市周”合作继续推进。一是“重庆·江苏周”筹备就绪。渝苏双方拟在江苏党政代表团访渝期间举办双方党政领导座谈会暨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渝苏经贸合作成果展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渝苏投资合作推介会和江苏省企业代表团赴区县投资考察等活动。目前两省市政府合作框架协议已草拟完成,教育、科技、旅游、农业等部门初步达成专项协议;项目推介扎实有序,推出面向江苏招商项目295个、总投资3000亿元;相关区县多次组织招商小分队“上门对接”,初步形成拟签约项目78个、总投资768亿元。二是 “重庆·浙江周”筹备工作启动。按照市主要领导指示,市发展改革委先后多次赴浙江衔接前期工作,10月初浙江省相关领导部署此事,各项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对口支援合作成果丰。市政府相继在苏、浙举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共签订25个合作项目、协议总投资432亿元,主要有万州红太阳二期、华欣控股涪陵生态纺织制造基地和浙江国旅万州大瀑布群国际休闲运动公园等。“2010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经贸洽谈会”在万州成功举办,签约合作项目188个、协议总投资1236亿元,华能、保利等名企纷纷布局。
周边合作重互动。泛西南警务合作联席会首届大会在渝召开,渝川云贵青藏6省区市警方将在情报信息互享、重大行动互援、执法办案互助、治安管控互动、警务保障互补等方面强化合作。与巴中签署两市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将在战略规划、交通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商贸、金融、社会事业及人才培训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渝广联手打造川渝合作先行区,市发展改革委会同12个市级部门与广安市四大班子及市级部门召开渝广合作领导小组第一次联席会议;市政府印发《2010 年渝广(安)合作计划》,要求渝广合作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事项、具体部门,重庆—广安城际铁路规划纳入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重庆银行拟在广安设分行,渝广(安)经济合作战略规划形成初稿。达州加快融入重庆步伐,达州市政府与市发展改革委签署合作协议。渝西川东八区县协作会成功召开,各方签署了高速公路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生猪执法、招商引资等11个方面的合作协
议书。
二、2011年区域合作思路和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起始之年,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大有作为之年。综合来看,三大因素有利重庆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顺利开局: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更加强调区域互动发展,推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政,“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成为“十二五”规划强音;二是“五个重庆”建设重塑优质商务环境,汇聚要素整合资源的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强大;三是全市现代产业多元培育步伐加快,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链条及金融、物流等
2.5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吸引企业群聚的强大磁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显著增强。作好新一年区域合作工作,必须紧扣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乘势而上,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5%以上。
(一)招商引资方面
一是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入落实国家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指导和协调相关区县落实《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
二是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重点围绕两江新区建设,与沪苏浙粤鲁等发达地区行业协会、合作部门等联手,坚持“精确策划、定点引进”,推行“嫁接招商”、“点对点”上门招商、重点行业专业化招商。
(二)区域合作方面
一是拓展“重庆 沿海”战略合作平台。以产业互动、引进要素为核心,加强与沿海重点城市经贸联动。争取策划举办2次以上重庆·沿海周活动,积极吸引东部沿海投资主体来渝兴办重庆·沿海城市工业园、现代农业园、物流园等专业性园区和沿海名品重庆直销中心等。
二是深入打造“重庆 周边”战略合作平台。着眼优势叠加与资源互补,重点落实与川陕湘鄂黔桂滇疆等8个周边省级战略合作,加强与贵州等省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推进渝黔煤电化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尽早出台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规划,联合鄂湘黔三省紧扣协作与发展,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绿色与特色经济、公共服务等协作共建,成为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合作开发、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内陆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按市政府要求,抓好第八届园博会包头、遂宁参展园区建设及接待等工作。三是务实推进“重庆 腹地”合作。推进与环渝毗邻区县互动互融,支持广安、资阳、达州、内江、遵义等地实施“融入重庆”战略。重点抓好渝广合作2011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推进一体化发展进程。拓展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平台,建设腹地地市“无水港”,集聚货源,构建服务周边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推进渝南黔北、川东渝西毗邻区县合作互动专题会,扎实推进交通、能源、旅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合作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