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开放”
在一节《数的整除》复习课的课尾,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1、2、4、15和28中,哪个数与众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回答:因为只有2是质数,所以2与众不同;因为只有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1与众不同;因为只有28是7的倍数,所以28与众不同;因为只有4比1多3,所以4与众不同;因为只有15的十位上是1,所以15与众不同……教师随机小结:由此可见,每个数都能与众不同,你们的每一种想法都是正确的。
课后有人提出质疑,说这道题设计欠妥,将开放性转变成随意性,有悖于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有人认为,这样的“开放”太过分了,会让学生陷入“任何一种解答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一误区……
笔者认为,对于“在1、2、4、15和28中,哪个数与众不同”这个问题,如果站在我们成人的角度来讲,或许真的有些“过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中找出无数个可以推翻这个问题的理由。但是,我们应该清楚,这个问题的对象不是我们,而是学生。孩子们年龄小、知识面窄,当面对老师的开放性提问时,他们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知识储备中寻求答案。从学生的发言情况来看,虽然个别学生的回答有些牵强附会(只有4比1多3,所以4与众不同,等等),但是大部分学生的观点还是很在理的(只有2是质数,所以2与众不同;只有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1与众不同;只有28是7的倍数,所以28与众不同),并没有出现太多我们成人所担心的“过分”的“奇思妙想”。
曾经在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美国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在教完“20以内的乘法”之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孩子们写出乘积等于20的算式,写得越多越好。一位名叫比尔的学生在他的作业本上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2×10=20,4×5=20,5×4=20,1×20=20,20×1=20,2×5×2=20,5×2×2=20,5×2×2×1×1=20,5×2×2×1=20,10×1×2×1=20,4×1×5=20,5×4×1×1=20,1×1×1×1×20=20,5×2×2×1×1×1=20。当坚持读完这些算式时,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觉:这不是胡来吗?怎么能这样让学生胡编滥造呢?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出一些乘法算式,让他们能熟练计算才行啊。可是,这只是我们的观点,人家美国的教师却对此赞赏有加,认为这是孩子创造性的最好表现,因为那些重复相乘的数字里,很可能就藏着一个神秘的世界。
“开放”这个词伴随着新课改已经被提了很多年,可是究竟该如何来理解它、应用它,很多教师依然在迷惑着、彷徨着,即使有勇于探索者,也只是在自己脚底下撒网,唯恐撒远了收不回来。我们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开放”,多站在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好好呵护这一点“开放”之火,让它早日在课堂燎原。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乡草南联小;2008年9月3日《教育时报·课改导刊》《课堂》版发表)
第二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演讲稿
河北邢台南宫中学
刘志峰
教育故事演讲稿
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宫中学的刘志峰。
演讲开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爱学生吗?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也爱我的学生。据调查啊,95%的老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是,90%的学生却认为老师不爱他们。为什么我们的一片真心学生感受不到呢?下面,我想用一段亲身经历来阐述我的理解。
那是我 河北邢台南宫中学
刘志峰
教育故事演讲稿
这么看来,她偷窃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庆幸宋老师的一句提醒,给我一个机会了解小言,而不至于让这个孩子在人情淡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是多么的重要,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老师都说爱学生,学生却感受不到的原因吧!
大家一定还记得《狼来了》的故事吧?那个撒谎的男孩至今还被我们当成反面教材批判,可是你想过吗?他为什么撒谎呢?十来岁,正是贪玩的年龄,整天与羊为伴,他寂寞啊!人们都说他做错了,可又有谁想过他为什么会犯错呢?设想如果我们让他带上一本童话书,或找一个小伙伴陪他一块放羊,我想结果不会是这样的。我们试图纠正他撒谎的行为,只是想解决大人的问题,只有解决他寂寞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危险的职业,一句话可能成就孩子的未来,也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那让我们想想,成就孩子的那句话,很可能是你将心比心说到他心坎上的一句话;毁掉孩子的那句话,很可能是因为没能设身处地而误解了他的一句话。
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但愿,我们都有这种意识,但愿,遇到问题时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
第三篇: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 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
曹增坤(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聂满欣(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李灵燕(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小学高级)曹老师
什么是教学策略: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认识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施良方,1996)
聂老师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李老师
“教学策略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曹老师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聂老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生成性,重视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李老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关注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曹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有多种,如: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采用平等的对话策略等,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前三种。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调整教学资源。
李老师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适度的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学生更好的探究与研讨提供空间和发挥的余地。调整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在《丧权辱国之痛——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中,使学生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恶行径,并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痛定思痛,也要使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为学生分三步提供了三份不同的教学资源:首先提供的是一份文字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到火烧圆明园的一些社会原因:当时社会不稳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八里桥大战的失利,使北京失守 „„ ;接下来教师又为学生出示了一段八里桥大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那惨烈的场面中认识到武器的落后使得这场战役失败已成定局,但是这并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教师又组织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从中了解到其实乾隆皇帝早就拥有了洋人的洋枪洋炮,却从未试图改变自己落后的武器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意识的落后才是战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曹老师 三份学习材料在不同时机出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似的逐渐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认识的难点。
聂老师 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在讲《形态各异的民族住所》一课时,由于学生家住北京,有些民族的住所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对于民族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深入探究,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土楼、吊脚楼、蒙古包、冬室夏室、雕房、为探究重点,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⑴引导欣赏吊脚楼雕花图案、土楼的大门对联、土楼排列成八卦阵型等,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⑵讲土楼来历的相关故事:为抵御敌人,背井离乡建土楼认识到民居特点与民族历史有关;讲述蒙古人民中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领会民居中的奥秘。
⑶出示反映维吾尔族——伊斯兰教、藏族——佛教,文化图案的装饰挂件,引导思考:这两件饰品在装修过程中,你认为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民居特点中蕴含着宗教文化„„
⑷组织学生欣赏精美的土楼雕饰图案,以及介绍土楼独特的建筑方法,地震时出现裂缝能自动修复的奇迹,教科文组织官员对土楼的高度评价„„感受到建筑特色蕴含着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激发学生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感。
李老师丰富又极具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整后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学重点也迎刃而解。
曹老师 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基础是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时对于教材的使用应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经验特点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对其教材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教学逻辑关系更清楚,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在讲《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一课时,在学生对古老丝绸之路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分别组织学生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友好使者进行具体探究,将原本融在一起内容分开来看,这样的调整对学生来说更清晰易懂。
聂老师 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也有就在学生身边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寻找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却经常忽视身边的宝贵资源 —— 学生。
李老师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互动性资源--学生存在的差异;生成性资源----学生课堂的状态。教师真正 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那么,学生发挥出的巨大潜能将是令人震惊的。
曹老师成功的课程改革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奠基的教育,是调动学生生命内驱力、激扬学生生命精神的教育。教师要树立学生课程资源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个体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如何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由于生活在各自的家庭,又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生活经验、兴趣、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课堂言行及其表现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具有很深刻的潜在价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对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促使其向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转化。师生、生生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加以发挥和引导。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研讨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深化认识,也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聂老师例如:在教学《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背景不同,对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觉得自己的家不温馨,自己不幸福。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虽然家庭环境不同,但家人对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课下还要进行进一步疏导,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曹老师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
李老师我们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的思想和观点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只要怀着一颗接纳、包容的心,就一定能够运用好学生差异这个课程资源。
要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其次是交流互动,资源互补。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馈自身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学到的生活经验。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加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神奇的中医药》一课时,学生对常见的中草药和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够说出山楂、桔皮、人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名称及其疗效,能够说出针灸、按摩、刮痧等治疗方法,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和家人看中医的经验,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出生在医学世家的学生,健康保健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还能够为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教师只要巧妙发掘、利用学生的这些经 4 验,在基础性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引导、提升,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感受到祖国医学的精妙。
曹老师再如:在教学《独特的汉字》一课时,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的动画片,对甲骨文、小篆等都有所耳闻,有许多学生还报了书法班,对隶书、楷书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则写得一手好字。这些资源都十分宝贵,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体验到汉字之独特、之神奇。
聂老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再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应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李老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人感受、已有经验、思维特点和学习困难,适度的对其进行调整,努力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真正的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曹老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资源。其实,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表现在选择教学资源上,还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又一策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说一说如何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有条理的将备课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有时候,教师也会害怕上公开课,不是不会上课,而是害怕学生的“不配合”。
聂老师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大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力。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正是这看似无法预见的的情形,才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聂老师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 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曹老师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生成犹如无心所插之柳,往往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社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教育效果。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呢?
李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情况进行冷静的思考。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时预料之外的情况会成为新的问题“生长源”。如果教师巧妙的抓住这样的生长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案例《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下)《尊老爱幼是美德》一课
教师通过一些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孝敬老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老师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并且问这个学生:
“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会儿说:“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老师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表现的十分沉着,她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 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学生的妈妈也尊敬奶奶,才能让爷爷奶奶高兴”。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曹老师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应该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不要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不要把道理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当教师播放行人被机动车撞倒的画面时,有的学生发出了哄笑。当时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恼怒,而是问:“怎么了?你为什么发笑?讲讲你笑的原因。”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全体学生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发笑的学生,目光中饱含着批评与愤怒。这个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先是尴尬,接下来是惭愧。这时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如果画面上是你的亲人呢?”学生纷纷发言:“太让人痛心了。”“为死去的人而悲伤。”“他不应该横穿马路。”“他太大意了,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在这里,教师机敏地抓住学生的错误,利用宽容的做法,把一个学生的错误变成一种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曹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建立平等的生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对话氛围。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
李老师 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诚实的人》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说话声很小很轻,这说明同学们在说做人要诚实,可有的同学并不认可,因为现实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教育就会落空。这位教师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另一学生马上又说:有一次,我在小区玩时,不小心把别人停在那儿的自行车撞坏了。后来我站着等车主来进行道歉,可结果被车主大骂了一顿,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四下传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
师: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黄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认为应该做诚实的人的红队仅有 10 人,仅占班人数的 19.5%)。
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曹老师教学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老师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聂老师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在辩论会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曹老师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德性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教育契机。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精心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越具有针对性,为课堂“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例如:在教学五年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组织讨论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有那些,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的回答也表现得尤为积极,有的说有鸡、鱼,有的说猪肉、牛奶,还有的同学列举了小麦、面粉等。这位教师几次试讲情况大体都是这样,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就在正式讲课时,但讲到这一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地站起,提出质疑:老师,刚刚 xx 同学说的不对,面粉不能算是农产品,它是经过工厂加工过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卡在那里,教学也陷入了尴尬的氛围。因为在教师之前的备课中根本也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足预设,面对这一情况就显得束手无措了。
曹老师因此说只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李老师这位教师如果在课前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对学生的回答做一定的预设,便可能会冷静的处理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面粉是不是农产品,并说出理由。学生家里的面粉来源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是农产品,理由是自家的面粉是自家用小麦磨的,一种认为面粉是工业品是因为自家的面粉是超市买来的,是有生产厂家的。应肯定他们的分析,同时引出,农产品经过工厂的加工,也 8 就成为了工业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聂老师教师要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课堂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天空。
李老师主说,聂老师、曹老师配合下面请老师们依据上面讲到的观点,分析下面这则案例。
一位老师,正在进行主题是“教室是我家”的教学,教学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一名学生朗诵自己的作文《我的教室》,(文章表达的是小作者对教室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教室,为什么?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说:“我喜欢教室里的灯,因为阴天的时候它能给我们照明。”有的说:“我喜欢教室后面的黑板,因为那里经常有我们书本学不到的知识,还记载着我们进步的点点滴滴。”还有的说:“我喜欢教室里的电视机,因为我们学习累了可以看一看电视,调节一下心情。”等等。就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时,一个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老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就叫了他。可谁知,这位同学却很着急的说:“老师,丁丁的鼻子流血了。”老师愣住了,这不是回答问题,这是真的出现了突发事件,这是在老师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后面还有许多听课的老师。这位老师暂时放下教学,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耐心的帮助这位学生进行了处理,几分钟后,待这位学生情况好转后,教师继续按照自己的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完成这后面的教学任务。
下面请老师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位教师的教学有何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如何去做?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尽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聂老师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变得枯萎、凋零。曹老师课堂应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
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而那种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执着追求的!
第四篇: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课件资料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这是高等学校应有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对我们民办本科学校来讲更为贴切,更为重要。在评估专家进校考察期间,傅大友教授在不同场合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既然是消费者,你们在服务上有哪些做法、想法。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们理解“教学以学生为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既要习惯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感受和判断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工作。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就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人才培养方式。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清楚各类学生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其次要在人才市场中找准切入点,确定培养人才的层次定位,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即为社会输送哪一类、哪一个层次的人才,保证学生好就业,就好业,这既是我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的要求,又是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
一、我校学生的现状和需求
综合我校学生入学成绩和学生毕业后的反馈意见可以较为清楚的知道我校学生的现状和真实需求。
(一)新生现状: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能力不强
下面分析我校2014年在陕西本科录取学生的语文、外语、数学成绩和文综、理综成绩。文史类专业684人,其成绩分布如表 1所示;理工类专业958人,其成绩分布如表 2所示。
表 1 文史类新生各科成绩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综合 合计 总分 150 150 150 300 750
最高分 126 137 122 222
最低分 85 20 25 115
平均分 106.3 84.2 78.4 166.8 435.7
百分制 70.6 56.1 52.2 55.6 58.0
表 2 理工类新生各科成绩统计
科目 语文 数学 外语 综合 合计 总分 150 150 150 300 750
最高分 124 131 119 199
最低分 65 51 21 64
平均分 102.5 93.5 70.0 121.4 387.4
百分制 68.3 62.3 46.6 40.5 51.6 比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平均成绩,我校学生的语言能力整体不强,平均分仅为70分,而且理工类考生(分差59分)的语言能力差异大于文史类考生(分差41分)。数学成绩整体偏低,说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文综、理综成绩40-55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强。
整体而言,我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明显弱于公办院校,如与西安交通大学的考生相比,其学生考分换算成百分制在88分至92分之间,差距比较大;与同类民办院校相比较,我校学生录取的最低位次低于其他学校,说明与同类民办院校也有差距。
(二)毕业生需求: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培养方式、方法亟待改革 2014年11月,学院邀请专业调研机构新锦程公司对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学生反馈的统计数据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反映其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就业竞争力不强,以及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图 1 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均值
如图 1所示,在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反馈中,“母校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方式满意度”、“母校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满意度”、“母校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母校教师满意度”分值均在2.3分以下(以上分值最高分均为5分)。说明我校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有不足之处,不能使毕业生满意,或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表3 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 专业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 计算机应用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动手能力 分析能力 信息收集
平均满意度
6.86 4.85 4.56 4.53 4.50 4.46 4.46
满意度百分比(%)
68.58% 48.45% 45.61% 45.33% 44.97% 44.57% 44.59%
时间管理 人际沟通能力 实干与执行能力 组织与协调能力 外语能力 领导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
4.45 4.44 4.42 4.42 4.33 4.31 4.22
44.48% 44.43% 44.22% 44.24% 43.26% 43.06% 42.22%
此次调查中还让毕业生对自身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18项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如表3所示,除了专业能力突出之外,问题解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17项能力的均值均属中等偏下,且各项能力之间无较大差异,均低于5分。用人单位看重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都较弱。说明我校学生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其它能力普遍较弱,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就业竞争力,即缺乏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之中的必备素质。
图 2 2014届毕业生目前工作适应度
图2所示表明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不合理,工作适应度和稳定性也会较差。
从此次评估的整个过程来看,虽然我们逐步认识到要以教学为中心,但是无论从学生视角还是社会视角,都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所以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必须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重视均衡学生的能力结构。
二、我们的学生适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我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反映出以下问题,一是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掌握的全面、准确及深入程度处于群体末等位置;二是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逊色于较高层次高校的学生。然而,上帝是公平 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不代表我们的同学不能成才,而是该引导和培养他们在那一方面成才。
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的学生有他们成才途径和方向,其他层次、类型的学校的学生也有成才的途径,并非不能成才。
马云,当今的亚洲首富。他的简历如下:马云,汉族,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任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一手缔造了电商帝国,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曾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2014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于10月27日发布,马云以195亿美元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2014年12月11日更新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马云身家超李嘉诚,成为亚洲新首富。
成名以前的马云。马云从小就是一个傻孩子。小时候爱打架,打了无数次的架“没有一次为自己,全是为了朋友”。“义气,最讲义气”。打得缝过13针,挨过处分。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从小,马云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原因竟然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13岁起,马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数学31分。1982年,当18岁的马云想上北大,高考数学第一次考了1分他经历了第一次高考落榜;高考失败,弱小的马云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直到1984年,第三次高考,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当时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及格。马云就这样凑巧地上了本科,到了大学时期,因为他的英语太好了,总是班上前五名,闲得没什么事可做,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马云就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广交朋友。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HOPE,希望的中文译音)。结果第一个月收入是700元,房租是2000元。
他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梦想考北大,数学只考了一分,成绩还不如我们的同学;第二次,勉强被杭州一所二本高校录取到英语专业,毕业后做过教师、搞过翻译。成为首富的原因之一就是敢想、敢做,不甘平庸。他经营的是民企,却立志要做国家企业,比大型国企的老总还有担当。
像马云一样,我们的同学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必然会在另外一些方面优秀于他人。因为在其他同学专心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发展另外的知识或技能。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我们的同学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思想禁锢少、敢作敢当;感情丰富,有情有义,愿意与他人交往;喜欢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事情。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我们的同学适合做既与技术设备打交道、又频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具有典型的应用型人才的潜质。而不适合做对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过强,语言表达要求过高的学术研究比重高的工作。
三、我们的应用型定位
作为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我们必须清楚知道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使我校学生达到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义及内涵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均全面发展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所以,应用型人才除了有“知识”和“能力”外,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马云就是典型的应用型人才。
2.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定位
从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能力”、“素质”是应用型人才的三大要素。按照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三要素侧重点的不同,应用型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创造应用型人才等三个层次。(一般而言,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侧重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
识,扎实的技术技能,能够熟练地进行技术和技能的操作,一般在基层或一线岗位从事技术管理或操作的工作,是基础层次,相当于高职层次;知识应用型人才侧重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宽的知识面,扎实的技术技能,一般在基层或一线岗位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是中间层次,相当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创造应用型人才侧重不仅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面宽,还要有扎实的技术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具备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一般从事创造性的岗位或更高层的管理岗位,是最高层次。)
无论哪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无一例外地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即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工作实践之中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对应用型人才而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转化能力,才能称其为应用型。
根据我校生源状况,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结构型需求,我们应该将本科教育定位在能服务于中小型企业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多机会、多途径、多平台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成才 我校学生学习成绩差异大,个人能力的差异大且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我们需要因材施教,给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生群体创造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的空间,尽可能多的照顾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发展成才。这应该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的重点。
(一)因材施教,将发展、成长路径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以往固定科目,多且全,课时量大,追求理论体系完整的教学安排,把教师和学生束缚在课堂上、教室内。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你的胃口,“我做啥,你吃啥”。教学内容与方式没有针对性,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个人潜质与兴趣。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毕业后一般分成创业、升学、就业三种去向,正好对应着我校学生的群体特点既偏创新型、学术型的少、技能技术型多。不妨根据学生毕业去向确定三类因材施教方案。针对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设计的培养方式供学生选择。要改变以往“我做啥,你吃啥”的教育方式,做到“你要吃啥,我就给你做啥”。
1.创业型
每届毕业生中总会有少数人借助父母或亲戚朋友的支持独立创业,但受其个人知识和技术技能限制,其创办的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企业的创新、创造的技术含量都较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加强创业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训、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培育。
一是,在学校层面整合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各部门的职能,明确分工,配套充足经费;以创新创业文化节为平台,提升创新工作水平,开创创业工作局面,把思源学院创新文化发展好,让创新特色更加明显。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学生构建孵化创业的工作平台和通道。三是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创业,为其专业知识学习开绿灯,可考虑依据其创业过程置换某几门课程。
2.升学型
升学的学生,为数也不多,但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任课教师反映如果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升学比例可达5%至7%(2014届升学人数最多,但升学比例只有1.58%);针对这一群体要鼓励其选择升学,并当增加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相对加大学术能力培养力度。
具体做法,对基础知识扎实,能继续深造的学生,一是要求任课教师发现苗子、推荐苗子,做思想工作,鼓励其升学。二是应按照考研大纲要求加强其高等数学和英语的学习,开考研辅导班,及早规划,高要求、严管理。甚至将考研辅导班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来对待,专人管理,还需要给升学类学生分班教学,着重加强其考研专业课学习,降低其它课程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为其到更高层次深造保驾护航。
3.直接就业型
就业类的学生人数最多。这部分学生就业需求明确,应侧重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技术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良好的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把固定的、必须的教学内容降下来,给学生腾出时间与精力,多给他们提供非正式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擅长、有兴趣的方向发展,让他们更多地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
具体来讲,对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完最基本、最必须的知识技能之后,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深的发展。比如,对所学专业某一领域有兴趣的同学,创造条件让其深入发展,而对其他方面要求降低;对所学专业以外,其他专业领域或其他技能方面有潜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技能。多开选修课,多引进电子课程资源,可
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对教师而言,要适应就业型学生。在压缩了理论教学课时后,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多参与科研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得实、学生学得实、才能事半功倍。
(二)以社团建设为抓手,锻炼学生群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大力支持专业性、学术型社团,创业团体的建设和发展。摒弃放养式的社团管理,鼓励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建设,指导甚至负责学生社团,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聘请校外社团指导老师组建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社团,引进前沿项目,使学生不但在校内即能获得实践锻炼,还能获得指导老师的就业指导;要强化社团的项目考核,指导老师要找项目,学生也要找项目,有了项目,学生才能在团体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等就业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校对外进行校企合作的一个窗口,有了社团,才有了能履行校企合作项目的团队。因此,还应加快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建设,依据专业设置要有合理的布局,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钟意的基地实习实训,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锻炼学习。要充分利用省政府对民办院校资金扶持的机遇,依据各类各层次学生实际需求,统筹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场地建设,搭建校内实习实训平台,尽可能多的开放校内实验室,为各层次学生提供实验、实践条件。
另外,可以借鉴西安交通大学和国外一些高校的经验,在夏季开辟“第
三学期”做为学生的实践学期,为期3个月(一般单位都要求学生至少连续在岗3个月)。在第三学期之始,召开专门的校园招聘会,让学生和用人单位自主选择,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也能保证学生在参加实践后有时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就业目标做出修正。
(三)组织与制度支持
学校在组织建设,资源配置及信息化建设上,要不断适应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实际需要,做出积极安排;在教学管理、第二课堂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实验室管理就业管理等方面制度上都要有所调整和突破,全面支持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随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原则、制度以及工作重点、工作方法也要随之变革。辅导员要适应对学生的动态管理,要主动提高指导与服务意识,要修改学生管理、辅导员工作规范、辅导员考核办法等相关的规章制度。
第五篇: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在当班主任的这段时间了,感触有很多,有跟同学们嬉戏打闹的时光,又对他们严厉的时候,现在他们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已经占据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面对调皮的学生,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不服气的声音。面对他们的不满,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走进学生心里。
有一次,我照常来到班里,看到俩个在座位上的俩个学生桌子上干干净净,我就立即呵斥了他们,让他们抓紧今日学习状态,那个男生切了一声,不情愿的拿出了书,我悄声问了另一个女生,他说他们俩个刚打扫卫生区回来,我摸了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去值日,销售已经冻得冰凉,刚回到教室还没缓过来就被我呵斥了一番。我挺愧疚的,我在班里向他们承认了错误,我总是着急的否认他们,而没有多多听听他们的心声。
作为一名老师,爱学生会是基本要素。这个爱字可不要随口乱说。爱学生,就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此时,你不仅是一位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以后我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倾听他们的声音。
身为人师的我,有时侯会一不小心偏心了。有一次的自习课上,有一个班干部和另外一个后进生在高谈阔论,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当时我就只批评了那个后进生。小**虽然平息了,但后来有人向我打小报告,班上有人说老师不公正,两人做错了,却要一人来承担。说实在的,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但这的确是我做得不对的地方,掩盖了班干部的缺点,从某种程度看是纵容班干部破坏纪律。从此以后,对于“公正”一词,我就更加谨慎对待了。
也许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一个学生成绩优秀他就方方面面都好,但我们常常忽略了后进生同学的感受,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约束能力较差,但作为老师就应该一视同仁,有错误就应该一起承担,以后我会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他们。
在担任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班主任工作这方面的稚嫩,但同时也是我的推动力,班主任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能及时发现学生语言行为。心理等问题。我们跟学生的年龄存在差距,但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同时又是充满智慧的,我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