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3 21: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邹昆林

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在州委、州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政府推动、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市场运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培育发展我州资本市场主体,引导优势企业制定上市发展规划,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协调解决上市培育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上市培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进程,全州上市培育工作初见成效。

一、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基本情况

自2009年以来,结合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我州启动实施了《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五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上市培育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规范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整合优化经济资源,健全公司商业模式,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水平,支持上市培育企业做强做大。通过制定实施年度上市培育工作指导意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帮促、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落实上市培育扶持政策、组织证券专家现场指导、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组织企业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有效推动了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的全面展开。

(一)实施上市培育五年行动计划,创造条件有序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在深入分析研究我州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组织了首批8户即云南开关厂、楚雄明宏生态科技工贸有限公司、云南岭东纸业有限公司、楚兴包装有限公司、楚雄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重点上市培育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提升及股份制改造工作。通过业务指导,组织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知识培训,推动了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同时,结合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优选储备了一批成长性好、主营业务突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州上市培育资源。按照“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战略,突出重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重点培育我州机电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路桥建设、民族文化旅游、生物药业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以此推进我州经济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坚定优势企业上市信念

根据省工信委推进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工作意见,我州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全省首次中小及非公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座谈会议”在楚雄召开,会议邀请了在楚部分上市培育企业负责人参加,组织全体参会人员到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和云南开关厂进行现场参观及指导工作;会议还交流了我州近年来推动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的经验。通过交流和学习,找到了我州在推进企业上市培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学到了省内先进州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进一步坚定我州企业家改制上市工作的信心,营造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全州上市培育工作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上市培育推进工作

自2009年以来,我州企业上市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定期深入“上市培育企业”开展专题调研帮促工作。采取“点面结合、梯次推进”方式,分别对已

完成股份制改造的企业指导其加强与保荐机构的合作,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突出主营业务,增强盈利能力,制定上市规划;对拟改制上市企业则指导其依法开展清产核资、明晰股权、引进合作伙伴、增资扩股增效,加快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对拟上市培育后备企业则组织其参加上市知识培训班学习,熟悉上市运作,树立上市信心,明确目标定位,整合业务流程,提高盈利能力,积极为企业整合上市创造条件。分层次按行业分别在楚雄、南华、元谋等县市召开了食品加工、天然药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旅游地产等行业上市培育专题工作调研座谈会,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州企业上市资源分布情况,建立了企业上市储备资源动态信息库。向省级有关部门推荐上报了年度我州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名单,积极争取纳入省级培育扶持;引导国内知名券商及保荐机构到我州开展上市培育服务工作,通过发函邀请和登记备案工作,国内已有10家知名券商与州上市办建立了稳定的联系,建成了我州上市培育保荐机构及专家咨询信息库,及时帮助重点企业制订中长期上市培育规划,积极推动优势行业整合,指导上市培育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优势中小企业改制上市进程。

(四)多方支持,注重工作实效

根据上市培育工作指导意见以及政协委员提案,及时起草上报了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实施意见;通过筛选上报,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和南华云华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省工信委列入云南省第二批上市培育企业扶持;组织6户上市培育企业到天津及成都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创造条件积极争取省级扶持资金支持,2010年我州3户企业被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培育企业名单,争取省财政扶持资金130万元;5户州级重点上市培育企业争取州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认真履行州上市办职责,深入上市培育企业开展调研帮促,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召开州政府专题办公会议,先后为楚雄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云开电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云南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协调解决了改制上市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企业上市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目前,云南宏源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云开电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岭东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楚雄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完成了清产核资、引进合作伙伴、资产重组、股权优化等工作,注册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进入上市培育阶段;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楚雄明宏生态科技工贸有限公司、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广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黄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小水井金矿、元谋闵中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已进入清产核资、资产整合、股份制改造阶段;云南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材料已上报省证监局审核进入上市辅导阶段。通过加强与证券交易所和券商以及有证券资质的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完善了我州企业上市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平台。促成了上海申银万国证券、云南红塔证券、云南太平洋证券、北京东兴证券、深圳国信证券等保荐机构以及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与我州上市培育企业签订了上市融资战略合作协议。

(五)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新三版”股权挂牌交易融资

针对我州企业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营业务变化大、持续盈利能力差、创新能力较弱、资金需求紧迫、多数企业仍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

段,直接在主板以及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较难的实际,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着力探索多方位拓宽融资渠道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大力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传统资产抵押贷款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实施股权抵押贷款、仓储货物抵押贷款、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票据融资等金融新产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担保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我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支持云南大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楚雄州工商联非公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理事会、云南富达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贷款担保业务。2010年,我州3家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78583万元。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云南省首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及票据发行申报工作,先后筛选上报了8户中小企业参加发行集合债券及票据,经省工信委筛选确定了3户企业纳入全省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及票据的重点企业名单。引进国内基金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到我州企业开展战略投资机会研究,积极争取基金投资我州上市培育企业。重点实施了与天津股权交易所的战略合作,筛选成长性中小企业在省内首次试点实施非上市企业股权挂牌交易融资(新三版)。促成了楚雄明宏生态科技工贸有限公司与厦门市同邦资产管理公司(天交所股权挂牌交易保荐机构)签订保荐合作协议,全面开展企业清产核资、增资扩股以及股份制改造工作,力争尽快在天交所实施股权挂牌交易融资。

(六)加强协调服务,突出重点抓落实

针对云南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需要政府研究解决的国有资产整合、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盈利水平以及募资项目等重大问题,及时组织调研,提出对策措施建议并上报州政府和省金融办分别给予协调解决;积极推进楚雄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楚雄明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改制上市工作,指导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增资扩股、股份制改造等工作,收集整理汇报材料,召开州政府专题办公会研究解决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进有上市意愿,基础好的上市培育企业整合主营业务、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盈利模式,延伸产业链、制订上市规划,优选券商等中介机构,创造条件改制上市;及时协调解决楚雄老拨云堂药业有限公司、云开电气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重大问题;加快推进楚雄明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拓展和股份制改造工作,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指导,邀请券商和保荐人到企业辅导,协调冷鲜肉加工厂用地,推荐财务专家帮助企业完善基础管理等工作。

(七)建立企业上市融资后备资源库

通过深入重点企业和行业调研分析,筛选储备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成长型优势企业纳入上市培育资源动态数据库,列入后备企业名单;同时,针对我州成长性好、资源控制水平高、盈利能力强的冶金矿山资源型企业采取借壳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纳入后备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通过主辅分离,整合业务,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为企业借壳或参股上市创造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通过几年努力,我州上市培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企业上市意识还不强。有关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对上市工作的宣传报道少,导致企业对证券市场的各种新政策、新变化、新形势的了解认识不多,认识较为模糊,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上市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规范经营意识较为淡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差,特别是规范化的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上市推进联动机制还未形成。目前我州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上市工作推进机制,由于认识不统一,办事效率较低,增大了企业上市推进工作的协调难度。三是相关配套措施还不完善,政策落实到位难。由于企业改制上市及规范管理面临着较高的运作成本及风险,影响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积极性;四是我州上市后备资源数量偏少,符合上市培育条件的企业不多,企业创新能力及盈利水平较低。以2010年为例,在全州195户重点企业中,盈利100万元以上的有90户。其中:盈利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3户、盈利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6户。在盈利企业中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企业较少。五是人才匮乏,缺乏一批高素质的资本运作及证券融资专业人才,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普遍缺乏金融证券类专业技术人才。六是州内的社会化中介机构不健全,服务能力极为有限。我州现有会计、审计、法律、评估、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难以适应企业改制上市的要求,缺乏企业改制上市中介代理服务机构。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为加快推进我州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着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瓶颈制约因素,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工作力度,实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培强壮大优势企业,已成为当前推动我州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州“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着力构建有利于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结合州情实际,抢抓发展机遇,加强领导,围绕目标,明确责任,狠抓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广泛调动有关专业机构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合力推动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力争实现上市融资工作新突破,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州中小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全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

2011年,力争1户上市培育企业实现在国内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力取1-2户上市培育企业实现在国内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引导和支持国内私募及创投基金参与我州优强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作;支持1-2户优强企业参与发行企业债券(票据)融资;推动实现3-5户中小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优选8-1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纳入我州上市培育资源库;组织5-10户上市培育企业参加国内上市融资务实研修班培训;举办1期上市融资知识普及培训班。通过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及资本市场的认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我州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推进工作措施建议

1.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和跟踪服务

全州各级各部门要对企业上市过程的相关审批事项要开辟“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减少环节,特事特办,落实服务承诺,建立为重点上市培育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企业上市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好企业上市培

育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对企业争取上市过程需要申请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要及时予以办理,并限时办结;要根据上市培育企业的不同层次需求,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培训班、研讨会以及提供业务指导,积极为企业提供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私募基金等中介机构沟通交流的平台。

2.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证券专业人才

要把金融证券专业人才列为我州“紧缺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熟悉证券市场、精通证券业务、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制定相关鼓励措施,支持拟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发达地区和上市公司引进相关证券操作专业人才。各县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也要为引进证券专业人才提供方便和服务,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我州企业上市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着力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相关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正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各地政府都在积极研究对策,从制度、政策、资源配置、上市企业资源库等方面进行大力度的建设,为本地企业及早成功走上资本市场营造最有利的环境。加快推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大担保基金数量和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贷款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大力鼓励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战略联盟,研究制定高新技术和人才引进新政策,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服务外包集聚区、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生产型服务业园区,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进入和创业。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品换代、技术和装备更新,积极实施和推进品牌战略。加快实施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格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执业信誉度高的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及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为我州企业上市提供服务。4.抓好专业知识培训、宣传报道等基础性工作

针对部分企业及县市政府对推进上市工作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认真做好引导上市知识宣传及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继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灵活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上市知识培训。今年拟在全州举办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知识普及、提升、务实操作三个层次的培训班,并组织重点上市培育企业负责人参加国家证监会和有关部委举办的上市务实运作培训班。要在主流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上对我州上市培育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加大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上市培育工作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5.培育后备资源,推进企业改制上市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信息资源库,设立企业改制上市规范性文件库、证券中介机构信息库、州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和企业改制上市政策咨询平台。通过“三库一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积极为改制上市企业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机构信息、后备企业发展情况等基础信息。对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后备企业,要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改变目前我州上市后备资源不足问题。各

县市要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营业务突出、市场占有率高、诚信度高、经营业绩优良、产品科技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好的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当前,要重点推进云南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楚雄明宏生态科技工贸有限公司、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云南广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有上市意愿、增长业绩突出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争取我州后备企业纳入第三批全省重点中小企业上市培育推进计划的盘子。6.创新思路,实现多渠道直接融资

鼓励上市培育企业与基金和创投公司合作,通过实施行业整合及收购兼并,做强做大公司主营业务。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扶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减免税以及技改项目贴息贷款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提升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和公司质量。支持上市培育企业参与行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占有率和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实现优势资源向优质企业聚集。创新企业兼并和拆分上市的思路,依法稳妥处置好公司不良资产和债务。创新商业模式,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和上市培育企业的成功率。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的特点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积极推进不同层次的中小企业在天交所实现股权挂牌交易、上交所和深交所实现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上市融资。要充分利用好资本证券市场资源,通过参股上市融资、借壳上市融资、整合上市融资、改制上市融资、股权挂牌交易等多种模式,全面推动我州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彝州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楚雄州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第二篇: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9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熊建国

摘要:文章分析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阐述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迫切任务,提出了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之对策。

关键词: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现状;任务;对策

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60%~65%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但总体来说,江苏中小企业无论其规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高,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还很少,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了解,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单打独斗的被动地位,很少从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来规范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很难适应我国入世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民营科技企业应如何构建知识产权战略,如何提高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增加中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与质量,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现状

1.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实践。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二十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江苏和全国一样,特别在“十五”以来,知识产权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截止2006年底,江苏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已达214 873件和106 062件,均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注册商标累计达14.75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6件,省“著名商标”817件,列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各类作品自愿登记量累计达47 740件,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苏具有较好的科技优势和经济基础,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不断增长,截止2005年底,申请和授权量累计分别52 052件和32 525件,居全国第三位。“十五”期间,江苏企业申请专利达38 259件,为前十五年专利申请量的2倍多。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5年至2006年的22年来,在全省企业申请的71 830件专利中,中小企业约申请了约43 000件。

就专利而言,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有如下特点:(1)专利拥有和分布上,股份制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是集中拥有专利的大户,民营科技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高于全省平均知识产权拥有量。(2)机构建设上,中小企业与规模以上企业有相当差距,设立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较少,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分管领导,配备专职人员的企业所占比例也很低。有近五成的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未能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其中,年销售3 000万以上的大中企业建章立制较好,年销售3 000万以下的小企业未能足够重视。机械、电子行业知识产权制度相对其他行业建制较好。(3)纠纷发生与解决上,企业所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是专利、商标的问题较多,有限责任公司、中型企业、机械、电子行业是知识产权纠纷多发企业。发现被别人仿造后,82%企业选择以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制止,18%的企业表示没有办法。被他人警告或起诉后,多数企业选择积极应诉,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表示要据理力争,这表明企

业在面临知识产权纠纷具有一定维权意识。大多选择以法律途径加以解决,选择了一条成本较高、收益较大同时也是风险较大的途径。对于研发成功的技术成果,三分之二的企业采用申请专利加以保护;三分之一的企业选择作为商业秘密或其他保护方式加以保护,多数企业认为通过法律手段防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为有效,比如注册商标、申请专利等。法律手段仍是民营企业防范知识产权侵权的首选。(4)知识产权的运用上,企业规模小的、私营等其他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明显不足,知识产权管理与运用能力比较弱。对专利信息的应用上,约半数直接使用过专利信息,有部分企业间接使用过专利信息,而有些企业从未使用过专利信息。

2.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存在之困惑。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对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仍存在较大问题:(1)成果多专利偏少,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企业领导意识缺位,不懂得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和市场,导致知识产权拥有量不多,特别是专利申请量较少。许多中小企业专利意识淡薄,对发明创造不愿申请专利。不少研发人员有了发明创造,首先想到的是发表文章、成果鉴定、申请评奖,误认为这样做就可最先拥有发明创造的所有权,造成了知识产权的大量流失。许多中小企业基本上还处于知识产权意识启蒙阶段,对知识产权制度意义认识不足。(2)专利结构不合理,信息的运用能力差。中小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少,和全省企业总体水平比,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发明专利量少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开发前期都没有作相关的专利搜索。专利信息尚未得到充分利用。(3)工作发展不平衡,企业之间差别悬殊。拥有专利的企业极不平衡。前十强企业申请总量为3 524件,占58.3%。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知识产权为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状况不容乐观。国外专利申请明显滞后。经济发达县(市、区)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较好,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较为薄弱。(4)专利获权维权难,企业缺乏专门人才。企业的知识产权被侵权而得不到及时保护,成为广大民营企业集中反映的焦点。专利行政执法力量不够,遇到跨省侵权等就更显得无能为力。通过法院维权,一个案件往往要几年,有时一案未结多案又发,即使赢了,也是赢了官司赔了钱,久而久之,企业由于 被侵权而得不到及时保护,影响了积极性,许多企业干脆放弃了维权要求,有的企业只能靠不断推出新产品,产品被人仿制了就淘汰的办法来对付侵权行为。企业维权步履艰难。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技术又善于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企业要找适合企业需要,能胜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事务的人才十分困难。(5)内部管理制度缺乏,专利难以有效运营。企业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方面有相当差距。这说明一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仍不健全,没有把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奖酬政策只在一部分企业得到落实,大部分企业没有全部兑现和没有兑现奖酬政策。企业这种知识产权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及奖酬激励机制严重缺位的状况,已经严重地挫伤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之迫切任务

1.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树立“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的观点,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关键是企业领导。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激励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坚持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

2.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信息,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科技创新可分为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因地制宜,更多的情况下主要是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企业必须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机制。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应逐步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系统。

3. 努力推动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规模化。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知识产权)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根本目的所在。中小企业应努力寻求实现本企业成果商品化、规模化的道路。规范本企业成果许可转让,同时吸收和引进他人知识产权成果。

4.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应当将知识产权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针对本企业的产品定位、生产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市场形式、市场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知识产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增强企业的实力,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科学规范现代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以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重造企业技术创新流程。

5. 建章立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要做好各种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检查、落实工作,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档案,明确专人负责知识产权日常维护工作,及时办理各种知识产权维持手续,防止权利丧失。要积极应对企业有关知识产权方面法律纠纷或争端,注意搜集保存有关知识产权研发过程、投入、实施情况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和基础数据,以备作为主张权利或应诉时的证据材料。在本企业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及时主张有关权利。在强调保护好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防止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三、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之对策

1. 宏观指导层面上,加强领导,加大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引导和指导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与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知识产权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管理队伍。区别情况、分类提供指导服务。一是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二是加强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三是扶持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各区域的“十一五”发展规划,采取不同的工作重点和服务方式。点面结合、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在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抓好一批“知识产权优势民营企业”,选择重点行业的骨干民营企业进行试点示范,以此辐射带动行业内的企业。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推广,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协作分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

2. 中观措施层面,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政策措施。知识产权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强化政府角色,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为企业搭好知识产权政策的平台。好的政策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就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来看,需要明确有力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加快制定《江苏省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运用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实施办法》,认真贯彻《关于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和《江苏省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推荐实施办法》。加强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用好现有的支持政策,落实必要的管理规定和措施,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 微观技术层面,加速建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开设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渠道。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中介市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以省知识产权局为依托,建立专利信息利用综合数据库和技术创新专利信息服务支撑平台,加强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网站,开展信息发布、检索查询、专利技术转让、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信息的需求,重点支持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组建知识产权专家顾问团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创新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4. 社会层面,努力营造适合中小企业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提供政府财政支持。应逐步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扶持资金的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应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将更多的资金吸引到风险投资领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高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虽建立较晚,但2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提高,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工作正在运行和发展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五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加快知识产权保护,认真履行国际承诺,受到世人注目。

江苏省中小企业面广量大,充满活力,占全省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以上。但总体来说,江苏中小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还很少,所以江苏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严酷形势,我们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增加我国知识产权总量、提高原创性知识产权质量,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涛.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分析.电子知识产权,2003,(6):18-22.

2.范德成,贾爱梅.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商业研究,2004,(5):74-76.

3.张涛,胡耀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研究.企业活力,2006,(8):14-15.

4.郭洪波.论入世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2

第三篇: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现状及对策研究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班级:工商管理专业1223班

姓名:何怡梅 学号:20803122316

一、员工绩效考核的研究现状

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学者都致力于提出一种具有普遍性及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体系,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很多,所以截止目前还未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尽管如此,有关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取得了一些进展:

1,绩效考核目的的模糊化和关键业绩指标的空泛化

由于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事后考核的阶段,即当员工完成工作以后在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和惩处。这就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初衷,使员工对绩效考核谈虎色变。

许多人力资源环节衔接不上,只是提取的关键业绩指标过于空泛化,只是根据现成的模板和指标库生搬硬套。而没有根据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关键业绩指标具有普遍性,而不具有企业特征的针对性。由此必然导致考核结果失真,难以获得员工的支持。

2,绩效考核观测力度的形式化和管理到想选择的盲目化 由于绩效考核是等员工完成工作以后再进行评判,无法从根本上及时发现员工绩效的差距,并根据其差距提供有针对性的绩效辅导和绩效改进计划,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同程度很低,绩效考核的观测力度相当弱。

3,考核工具的随意化和考核方法的复杂化

考核工具必须根据企业特性,职业特性进行合理衡量和选择,不同的职位和不同的工作要求都应具有不同的考核工具。否则,会导致考核结果的不合理和不准确。

4,考核力度的片面化和考核结果应用的局限化

很多企业推行绩效考核时,只关注单个员工的业绩好坏,而忽略对团队的考核,这是不科学的。绩效结果应用性很差,只单一与薪酬挂钩,是考核于形式。长此以往,导致员工对考核的不信任和冷淡,最终导致员工业绩不升反降。

二、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存在困难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能,各企业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在绩效考核中往往会出现以下提及的问题,包括:对绩效考核体系认识不充分、考核制定的指标不科学、绩效考核信息沟通不畅。

1)对绩效考核体系认识不充分。许多企业存在认识层面的误区,认为绩效考核只单纯与HR(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关,认为只要HR部门将这个工作做好就可以,故高层管理者对绩效考核未加以具体的指导,只单纯做出批示要实施绩效考核,故往往出现HR部门不能较好地与其他部门协调,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另外,只有管理者在绩效考核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提高员工的绩效,同时,绩效考核结果也将用于岗位调整、提升等,而非单一的奖优罚劣。

2)考核制定的指标不科学。绩效考核时,需要设定绩效考核指标,需避免企业指标设定千篇一律。每个部门职能不同,工作性质也不相同,在设定指标时,应有针对性,否则考核结果的实用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难以保证。有效的绩效考核应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如服务意识,工作绩效,团队合作及诚信等),并且设定各个指标时应符合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激励的,可达到,与公司及部门工作相关性的,可跟踪的)。

3)绩效考核信息沟通不顺畅。一些企业缺乏部门主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使得在绩效考核中员工的参与率低。另外,绩效考核的周期也未合理地设定,导致了整个考核工作的有效性下降,考核结果难以令人信服,也达不到考核绩效的目的以及考核后预期的效果。

三、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改进对策

为了使绩效考核更加有效,企业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绩效考核真正的发挥作用。

1)正确对待绩效考核。首先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了解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以新的思维和理念来对待绩效考核,从而对绩效考核做出正确的指导,推动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需从高层着手:明确公司、各职能部门(季度/月度)工作目标及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培训,确保员工目标符合原则,从而推动企业绩效发展对话体系,真正地发挥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另外企业管理者需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避免过于考虑人的因素,应站在一个正确的高度看待问题,在绩效考核中发现员工的亮点及可提高的空间,分析原因,找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激励先进,鼓励后进,从而提高员工绩效,使企业与员工达到双赢局面。同时在绩效考核中定期安排双向沟通,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使员工真正了解考核意义所在,尽量避免其在绩效考核中的不公平感及顾虑。

2)制定有效的考核方法。有效的考核方法关系到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公正、客观。一般来讲,企业应采用全方位的绩效考核,也叫360度评定法,应该使上级、同级、下级,本身都成为评估者,这样会使考核更加公正,也使被评估者更加容易接受评估内容及自身需提高的方面。

当企业设定考核指标时,要联系实际。不同的部门要有不同的考核指标,并且每个部门每个指标所占的比例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尽量使绩效考核更加公平。同时,在进行考核时,要选定合理的考核周期,要根据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员工工作的性质来确定考核周期,试举绩效考核周期运作比较成熟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其在年初(一至二月)设定绩效目标,年中(六至七月)为经理与员工共同回顾目标,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年底实施目标评估并组织公司范围内年终评分协调会。

第四篇: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

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林业发展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林业产业不仅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下文将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对该省的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促进现代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达到1.7万种以上,占全国总植物种类总数的52.8%,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在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目前云南已经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已经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湿地公园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国家沙漠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40%上以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集体林确权面积2.7亿亩和营造林3634万亩。截止2015年底,林业总产值达到了2800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3倍林区群众来自林业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一)云南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气候适宜、森林资源的丰富等明显优势,为云南的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在林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科技力量较弱,林业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云南省的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发展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云南共有6559种天然药材,但是真正被开发出来的药物资源还是很少的。

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能力和科技力量较弱以及管理运行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林业资源的开采技术还不到位,云南省一些林业资源还沉睡在深山老林中,尚未被利用。所以林业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省内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云南省的林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滇中经济圈,而其他地方的林业资源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林产业的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地区间林产业发展的差距明显。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明显

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森林认证等都属于社会化服务的范畴。

云南省虽然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林产业发展也更上一层台阶,但是其社会化服务功能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这可能会导致云南省一些林产加工企业在国际化贸易中面临着不平等待遇和关税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云南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林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云南省在对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相关林业产权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省内存在着树木资源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划分不规范的现象,这可能会降低大家对投身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事业的积极性,是云南省规模化建设商品林基地的阻碍。

5、林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短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到林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产的发展,投入的发展资金与往年相比增加不少,但是,由于由于云南的林业资源面积广且分布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等原因的制约,导致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和云南林业发展需求的资金数目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资金的短缺是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云南省林业发展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林业产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林业产业结构、例如:改善人工林种植和维护技术、定向单株培育技术、复合经营技术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培训,培养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装备,全面提高云南省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林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市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建立健全的林业产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

完善相关林业产业的制度和加强林业产业的管理制度,对云南省的林业的采伐必须要有政策的保障,明确森林树木的产权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保护林业户主的合法权益,调动大家的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促使林产业的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还要建立林产业的管理体制,督促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的步伐,促进林地的合理流转。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云南省林业产业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国家林业专项资金的支持、银行的投资贷款以及省内的经济支持。云南省的林业产业较为复杂,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补贴经费的,把云南的林业产业作为省内首要产业,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地利用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推动云南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还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林产加工企业合理地开采林业资源,延长产业链和鼓励个体林产业经营等方法提高云南省整体的经济效益,为林业产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四)积极学习现代化林业知识,改变传统理念

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经营林业产业在云南省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生态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改变陈旧的发展观念,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新理念,促使人们对林业经营理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五)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云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其他价值从而达到提升产品精加工的能力,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例,加快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云南省林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建立,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建立特色园区,发挥产业园的整体优势,推动附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六)建立林业产业的预警信息系统

要随时注意市场的动态并加以分析,及时掌握投资动向、价格变化、原材料信息等市场发展信息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向省内乃至社会发布实时信息,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帮助相关林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了解投资信息和争取的做出决策。

(七)科学的建立林产业工作队伍

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劳动者起到主导作用,我们要加强对林业农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鼓励大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到林业培育等技术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林业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要打造一批专业的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对云南省的林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八)充分发掘云南省林地开采的潜力

云南省有丰富的森利资源,我们在大力发展商品林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连木等树种,成立林木能源示范基地,推动云南省生物柴油项目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林草、林药、林菌等相关产业,提高林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促进云南省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语:

林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在今后发展中,我们要把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全面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周会娥.浅议云南林业发展的潜力[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02:133-134.[2]王利芳.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J].北京农业,2011,36:102-103.[3]何小洋,蔡春梅.浅谈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133-134.

第五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七大结构,主要为:一.目录; 二.对农村性用社的浅谈。其中有农村信用社的三大目标(合作制目标、经营制目标、“三农”目标);三.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五.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

关键字: 农村 信用社 合作制 改革 目标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浅谈.........................................1

1.1 合作制目标..................................................1

1.2 经营制目标..................................................21.3 “三农”目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3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3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3

2.3 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3

2.4 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3

2.5 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3

2.6 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4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43.1 农村金融体制现状............................................4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5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5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确题„„„„„„„„„„„„„„„..5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策„„„„„„„„„„„„„„„„„„„..6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6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6

4.6 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7 4.7 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7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7

5.1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7

5.2 对农村性用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加大力度………………………………..7

5.3 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7 6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研究对策………………………………….8

6.1 注重人员的选拔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8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8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9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9 结束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1.3 “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 2 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 4 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

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 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

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

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下载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楚雄州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水利发......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年5月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地进行着深刻......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精选五篇)

    国内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小企......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5篇范文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实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政府、企业、金融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

    我国民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营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来的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有......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灵活的生产方式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现状出发,以现代财务管理为......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及对策2007-04-17中小企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企业家的摇篮,是就业的蓄水池。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