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

时间:2019-05-13 21:5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

第一篇: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

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把握专业课复习的主动权

记得大一的时候,辅导员开班会的时候说:“全国的大学分为金牌大学、银牌大学、铜牌大学,:“你们觉得咱们学校是什么牌?”我说:“算是个铜牌吧”,老师摇摇头说:“充其量是个铁牌大学。”

当时老师的话可能是无意的,但是名校的观念已经深深烙在了我的心里。关于进入名校学习的好处,我是在听Haiwen免费考研讲座的时候体会到的,讲座老师是他们的总裁,叫做张锐。张锐说,进入名校学习可以享受学校深厚底蕴的熏陶,最重要的是平台高,还有人脉资源,也就是有很多瞬间可以改变你一生命运的一些机会。

我决定考北大了,我明显感觉到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可能觉得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吧。我选择的是新闻专业,英语和政治各100分,专业课两门,共300分。关于这个专业,老师都建议我不要去考,因为我是三本的学生,而且还是三跨考生(跨校、跨专业、跨地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别无选择,我没学过数学,只能考300分专业课,把这300分专业课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报考学校。

对我来说,其实英语和政治的复习难度并不是很大:我高中学文科的,政治基础还不错,英语我也已经过了六级。专业课,就是专业课是最让我头疼的一块硬骨头。

北大的新闻专业根本就没有指定参考书目,太困难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Haiwen的老师讲座的时候说,对于这种从来不指定专业课参考书目的学校的来说,并不是没有参考书目了,而是以潜规则形式出现的参考书目,这个需要大家去咨询考上的师哥师姐,问他们复习的时候用的哪些书,这个叫做建议参考书目。

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我去哪里找北大的师哥师姐呢?由于我是Haiwen的政治英语全程班的学员,总部是北京的,通过Haiwen的平台我认识了一个在Haiwen北京总部上班的钻石卡咨询师,他是北大新闻专业在读研究生,他给我提供了参考书目。

我把参考书目通读了一遍之后,对新闻专业以及北大新闻专业的学术体系和构架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就开始了专业课的针对性复习,我在Haiwen考研买到了北大新闻专业的历年真题,本科生上课的笔记,还有命题老师上课的课件和讲义。在这里补充一句,历年真题特别重要,因为通过历年真题可以把握该学校的命题规律,而且历年真题的重复率也特别高。如果网上有的,大家可以在网上下载,如果网上没有,可以找Haiwen购买。专业课的复习就是这样,信息到位了,主动权就有了,也就是说,所谓跨校的壁垒就少了。第二轮重点复习之后,我的知识体系逐渐清晰。2009年10月,我报了Haiwen的专业课班,亲自去了北京一趟,上课的老师是之前几年命过题的老师,他上课的时候给我们圈定

了一些核心考点,这对于我最后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我还结识几个北大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他们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内部信息,而且成为了我永远的朋友。

剩下的两个多月,我把之前圈定的核心考点集中精力干掉了,还看了很多命题老师写的核心论文,论文不用多看,只把核心观点理解了就可以了,就是这样,我的专业课一考了125,专业课二考了130,我的北大梦想也终于成为了现实。我创造了我们学校的一个奇迹,从三本学生到北大研究生,老师说这个奇迹是不能复制的,我不这么认为,我希望更多的师弟师妹能够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想,如果有师弟师妹咨询我复习的诀窍,我会告诉他(她),把握了专业课的主动权,名校的梦想就已经实现了一半。

第二篇:高三,从三本到北大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 英语 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

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 高考 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第三篇:从自考生到北大研究生

回望那破釜沉舟的美丽

——从自考生到北大研究生的风雨历程

不要以为只有有成就的人才是天之骄子,其实谁都可以。只要懂得不在虚无飘渺的希望中沉沦,懂得拾起希望并付诸行动,懂得怎样把希望握在手中一点点接近现实,还有,永远都不要放下希望。

——题记

记得谁曾说过,只要还有记忆,过去的永远不会过去。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在我的书桌上,近在咫尺,我终于可以平静下来,写下艰难考研历程中发生的许 多故事。我想,无论将来再发生什么事情,这几年的点点滴滴,我是不会忘记的。在江南淅淅沥沥的雨声里,一些从未磨灭的印象渐渐清晰……

一纸之间梦灭,梦生

记忆中的1999年,骄阳似火,周边洋溢着希望与快乐,中考后的张张稚气面孔仿佛都扬起了向远方象牙塔宣战的神态,而我,只是敛起所有的希翼,学会漠 然。因为家里的贫穷,让我失去了梦想的可能,连高中都念不起的我,又怎么去想象那遥远的大学?于是,我带着全县第一的中考成绩走进了大专。

大专生活的前两年,我生活得很痛苦。百无聊赖的日子里,我虚度青春,画地为牢,那个微笑着面对生活的女孩,那个用美妙的诗唤醒意志消沉同学的女孩似乎 已经死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老乡曾华锋的《风雨考研路》。他也是湖南邵阳人,师范毕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自考的本科文凭,并考取了北京大学中 文系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看完这篇文章,我兴奋得差点在教室里大叫。曾华锋的经历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我想,我不应该再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既然已经错过了太 阳,我不能再错过群星。晚上,我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沉睡得太久,我要飞翔了!

2002年,寒风萧瑟,我踏上了追求梦想的道路。

一开学,我就跟老师请了一周的假,除了同桌我没有再和其他人打招呼,悄悄地去往长沙报名自考。在那个陌生的城市,我无所依靠,独自背着大书包,到湖南 师范大学文学院办理所有的手续。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疲惫地睡去,在颠簸中以梦想温暖二月阴冷的空气,梦中,我依稀听到到故乡的呼唤。凝望着那渐远的小小校园,我发誓,这里,将成为我生命的拐点。

我一直是个有梦想的人,那些梦想华丽而遥远,我总是远远地看着它们。第一次,我为了实现梦想而踏上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为着梦想忙碌奔波,做很多很 多事情,只是为了离它能近一些,再近一些。这种努力的过程,艰难而又甜蜜,我第一次感到青春的美好,还有,澎湃的激情。

在遥远的梦想里独自前行

回到学校,我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连睡觉对我来说都是奢侈的,更不用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种幸福生活。

学校熄灯熄得很早,我每天晚上都打着手电筒在阳台上看书,夜里两三点才强迫自己去睡,而且往往无法入睡。幸而,我的精力在梦想支撑下变得无比的充沛,熬夜的辛苦没有让我贪恋床的温暖,每天五点半,我都保证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我们学校的学风不太好,整栋教学楼时常就只有我一个人。空荡荡的教室,呼呼的风声,让人觉得分外凄凉。人是寂寞的动物,只有不断地做些什么才能忘记这种寂寞。我没日没夜地看书,基本没有休息时间,只有这样,我才觉得充实。

师范后面几年的时光,对别的同学来说无比美好,对我而言留下的只是关于寂寞的惨淡回忆:我很少说话,心里无比苦闷,却无人可以倾诉,也没有人会懂。但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报的所有课程一次性全部通过,而且门门都在80分以上。2004年,我大专毕业同时也顺利通过了主考院校的论文答辩,拿到了湖南师范大 学的本科文凭。由于成绩优秀,我还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希望和信心犹如苏醒的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冬季之后,在荒芜已久干涸的土地上重新萌发了生机。

现实睡了,梦想醒着

我以为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好好准备报考北京大学,然而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北大有着美丽的校园、古朴的校门,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心情愉快地迈进那道门槛,粥少僧多的尴尬让每个想考北大的人在现实和梦想的巨大落差前狼狈不 堪。而我,是那极少数扔抱着幻想不放的人。

考研向我抛出的第一道杀手锏,是用残酷的事实去挫败我看起来强大实则脆弱不堪的自信。

得知我决心报考北大,一位平常待我极好的老师专程找我谈话,说北大的门槛高不可攀,考北大的风险实在太大,还不如换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学校。我的神经变 得空前脆弱起来,在难以企及的梦想与相对保险的退步中飘忽不定,犹豫不决。一位北师大的朋友也说:“报考我们学校嘛,把握大多了。要是真考得特别好,大不 了你以后去未名湖大哭一场嘛。” 我有点想放弃了。可是放弃之前,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要去看一眼我如此深爱的北大,去哀悼这梦想的破灭。于是一个人坐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北大比我想象的更漂亮,未名湖杨柳依依,杜鹃花花香醉人,学生骄傲快乐,恰到好处地映衬着肃穆、神圣的北大校园。那是一个燥热无比的星期天下午,而我 取得了一场胜利,我再次寻回了自己的执着信念。那个下午宁静美丽的北大校园,我定下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我还是要考北大。

我的斗志再次被唤起,我不甘心一个做了十几年的梦就此清醒,我不甘心这几年来不顾一切地拼搏就为了“保险”两个字而葬送。即使在现实面前我会撞得头破 血流,即使在考场上我会输得一败涂地,我仍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执着到傻气的劲头会有多大的魔力,让我坚持北大梦,我甚至没有 意识到要用什么样的代价去交换这个儿时就有的美丽的概念,只是紧紧地跟着它,一遍又一遍地默念它。

我在毫无知觉得情况下用自己的狂妄换来了一丁点的优势,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实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执着,让梦想终于如愿

从北京回来后,我在床头贴上一张“杀进北大”的特大标语,每天入睡前都大喊几遍,以增加自己的信心。

看书和做试卷再次成了我生活中的全部内容,睡觉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叫醒的闹钟却越拨越早。有时候我在家里背书背得眼泪都要掉下来,想把书都扔到窗外 去。可是,只要默念几遍“北大”马上就会平静下来。我带着沉重的脑袋、空白的心,心甘情愿地埋在那间似乎要被枯燥的时间腐蚀掉的小屋里,一遍遍地看政治、英语、专业书和学术著作。几十大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笔记,半米多高的仔细做过、修改过、分析过的试卷,还有三百多本看了两遍以上的专业学术著作。在冷得 要命的冬日和气候反常的春天里,我用龟裂的双手和粗糙的笔迹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地编织着心中那个神圣而又惟一的梦想。

这一年来,我带着一名自考生的自卑,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悲壮和现实做着最后地搏斗。苦闷中我曾试图握住手中的筹码——然而什么都没有,除了努力。我 想,那些曾经拼搏过的考研人一定都能体会这种断掉所有退路、别无选择的狭隘的美丽,都会感受过那种悲壮而无助的心情。

报完名以后,以为会在这忙碌而踏实的日子中走入考场,可就在考试前两周,由于压力过大,我生了场大病。重感冒,吃什么药都不见效,后来打了6天点滴才 好,考试时手臂上还满是针眼。由此我得出一点结论:备考时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还是必要的,考研实际上是智力和体力的双重比拼。

考试的那两天,紧张是免不了的,但对于身经百战的我们来说,像平时做模拟试卷一样,坦然面对就没有问题。最后一门考的是专业基础,我最后一个交的卷,教室里已经没有人了,监考老师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考完了?”“嗯,我的考研生活终于结束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脚有一点发软,脑子里面嗡嗡作响。疲倦 像大山一样压过来,我累了,真的累了,交上了考卷,仿佛交走了半生的寄托。

几百个饱含汗水与泪水的日日夜夜啊!

排山倒海的感觉涌过来,把我无声无息地淹没。

4月6日,北大在网上公布了录取名单,我被录取了。就这样,我的考研生活轻轻地划上了一个句号。那一段让我流泪让我忧愁地倔强成长,带走了自己青葱岁 月里数不清的往

事。但是那些远去了的故事呵……是怎么也抹不去的涂不掉的,像夜风中的一曲竖琴,颤巍巍地撩拨着人的心弦,直到永远,永远。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高考过来人分享:高三一年大逆转 从三本到北大

高考过来人分享:高三一年大逆转 从三本到北大

几乎所有认识人都觉得,我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我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我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我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我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我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我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我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我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我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我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我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我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我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我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我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我想“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我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我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我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我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我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我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我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 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我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我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我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让我感到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我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我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我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一次考试时,我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我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我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我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的出路。那时的我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我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我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打击,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我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我进入了高三。我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我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我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我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我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我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我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我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我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我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我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我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我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我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我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我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我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我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我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我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我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我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我过得如鱼得水。我先学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我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第五篇:从北大到军营——一位毕业生的人生感悟

从北大到军营——一位毕业生的人生感悟

《北大人》

从异彩纷呈、思维活跃的北京大学来到纪律严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军营;从一名心理学博士成为一名军人,这种角色反差之大令我感慨万千,颇值得回味。经过三个月的军政训练,我认为我基本上实现了从老百姓到军人、从一介书生到部队干部的转变。现将北大与军营的异同点及我的一些心理变化轨迹如实地写出来供大

家品味和思考。

北大特征----门槛高、走廊长

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我终于考入梦寐以求的北大心理系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两位朋友开着凌志车送我入学报到,我不禁喊到:“这比上花轿还开心”。因为北大历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学思想著称于世,三年内,我既可以经常聆听各级名人的学术讲座,又可以拿到含金量很高的博士学位。我发现在北大,行动上、思想上确实很自由,没有人告诉你怎样做,也没有人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上课没有人考勤,宿舍里也不会有人追问你何时来又何时走。并且各种诱惑铺天盖地地向你招手:每天都有重量级名人的讲座、数不清的学生团体招新、大礼堂有最新的电影、最优秀的芭蕾舞、歌舞等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将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毫无重样。但我同时也很快感到了无形的和有形的各种压力。无形的压力来自周围一流的学子。导师轻轻一句话“这是一份本科生的论文,请将你的论文拿来对照一下”就会让我羞愧难当。有形的压力来自六个学期的六道很难逾越的关口:一关扣

一关,一关比一关难。容不得你有丝毫的懈怠和半点喘息的机会。首先是外语的听说读写关,四个外教听说读写轮番轰炸。5%的淘汰率逼得我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第一排的正中央,不管外教愿意不愿意,逮住他们就“胡侃”一通。意想不到的是“老外”偏偏喜欢我这种厚脸皮的学生,所以期末考试时我甚至可以和老外口头探讨或用作文表达怎样考和考什么。这种“discount”能力表明我的外语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中文和英文专业知识关是追随北大优秀教授夯实心理学知识。期间我在导师指导下翻译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著《意识的舞台》,涉及哲学、文学、心理学、社

会学等知识,最后交稿时我几乎得了信息焦虑综合症。

综合考试关是一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考试,即邀请心理学界专家教授对每一个博士生进行口试和笔试,其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成绩分为优、良和及格三等,如果是“及格”就意味着卷铺盖回家,所以每一考生往往胆战心惊。由于我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医学,所以心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加上从剑桥大学归来的一名教授在口试时“打破沙锅问到底”让我狼狈不堪,最后我勉强获得“良”的成绩,差点被淘汰,至今想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开题报告关更是严格,心理学界前辈聚集一堂,其目的就是为你的科研思路“横跳鼻子竖挑眼”,对论文的可行性、科学性及意义等一一论证,不会有半点含糊,否则一切从头再来。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站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的最前沿,写出有分量、有创新、有开拓意义的开题报告谈何容易?也就是在这

一阶段,我不知不觉地长出很多白发,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年内没有一个节假日,没有电影电视的概念,甚至几个月也顾不上看儿子一眼。为了一种方法、一个数据往往废寝忘食,没有在夜里12点以前睡过觉,听近在咫尺天涯的大师级讲座成了我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那时我这个心理学博士生也需

要心理医生来为我缓解巨大的心理压力了。

终于我通过了预答辩关。又经过无数次地修改、核对,迎来了正式答辩关。由于北大从2001年开始率先实行导师回避的匿名答辩制度,所以答辩前夕,我和导师都非常紧张。但过硬的论文质量和答辩技巧使我获得了“全优”的成绩。我永远难忘2001年7月20日下午顺利通过答辩后,我身穿博士服与导师在美丽的燕园未名

糊畔摄影留念时,我情不自禁地为胜利的来之不易流下了欣喜的热泪。北大人才济济,一入龙门,身价百倍。但从我的亲身经历还可以看到,要想得到北大文凭更需要你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泪水和代价。真可谓门槛高、走廊长。在北大三年,我的心理路程是:开始入学时盲目自信,常常很自豪地宣称自己

是北大人;后来发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时,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有一个师弟曾戏称“我要状告北大,北大让我不自信”;最后毕业时磨练成八般武艺,这时用心

理专业术语称就是“从潜意识到意识都开始自信起来”。

军营特征----走廊阔、出口窄

军营与北大简直是两个完全相异的世界。如果说在北大你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话;那么军营里却是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有人管,有人教,有人帮,但却是以“集体”为单位。首先每一个从地方大学入伍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经过三个月封闭性的正规军政训练。被褥有棱有角,鞋子排列有序,毛巾错落有致,暖壶向右看齐,牙刷整齐划一,真是让我叹为观止。军校安排的科目既紧张有序又丰富多彩。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包括学习我军光辉的历程,优良的传统,伟大的使命,高尚的军人和严明的法纪,并且辅以讲座、演讲、录像、电影、英模代表团的精彩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地方大学毕业生献身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实现从老百姓到军人,从青年学生到军队干部的转变,为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政治理论课对我这个来自象牙塔的学者来说是轻车熟路的话,那么军事训练课却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但“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口号及“博士硕士学士争当合格战士”的口号鞭策我,使我很快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我练变为我要练。逐渐地,我觉得条令所要求的内务生活和队列动作都是客观上最简洁、最方便和最科学的行为方式。连续枯燥的训练之后,我养成的不仅是坐立、言行等行为

规范,同时养成的还有耐心和坚持、上进和追求完美的品格。

三个月里,在操场、靶场、体育场和磨基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和汗水。有条不稳、成千上万次的队列训练;紧张激烈的实弹射击;摸爬滚打的战术训练;累的腰酸背疼的地形学野外作业。大学生军政训练报上一篇题目为“我们的秦姐”的通讯中说我“丰富的阅历和学识,优良的作风和心理素质,因此学员均尊称为秦姐”,使得中队长和教导员认为我“政治责任心强,稳重能服众,值得信赖”,让我担负起枪械员的重任。我深知责任重大,思想上、行为上不敢有丝毫马虎,同时克服了仓库阴冷和机油味难闻的困难,很好地完成了这个繁琐而责任重大的任务。值得一

提的是我冲锋枪和手枪射击成绩分别是5发子弹37环和41环,在全中队名列前茅;另外战术训练时非常艰苦,教导员一句话让我声名大震,“全中队150多名学员不得请假,只有一个人可以例外,那就是秦博士”。我对这种礼遇倍感受宠若惊,我想教导员之所以这样说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是全中队年龄最大的学员;一方面我从没有请过一天假,这针对学员的畏难情绪是一个很好的鞭策作用,最终我的战术训练的成绩是“优秀”。真可谓“三十余载书生气,军旅三月添豪情,磨砺摈弃骄娇气,锻打铸就铮铮骨”。由此我明白一个道理:什么叫不简单?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地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就是把大家都认为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去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我的心理路程是:刚入伍时,我对每天都坐班和点名,大小事情都要逐级请假和销假等“形式主义”很不习惯,为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名“黑呼呼、傻呼呼、笨呼呼”的军人感到懊恼,甚至对军人开口闭口的信念不屑一顾,发出了“信念值多少钱”的疑问。但三个月的军政训练和英模代表团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信念二字是不值钱,她有时仅仅是一个善意的说教,然而,你一旦将您的信念坚持下去,信念就会迅速升值。这就是战斗在各个岗位上的官兵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的一个真理。再后来到了10月1 日,我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军官。从这一天开始,有一个名字不容任何人污蔑,有一个话题绝不容别人占上风,那就是“军人”。只要别人的话锋触及军人这个字眼,我就会一面谦卑地微笑,一面拔剑以待,只要有一言伤及她,我就会立刻挥剑求胜,事情过后我也常常为自己的敏感感到可笑。现在我开始为军人大书特书了,记得11月份在广州开会期间与

朋友卡拉OK,我竟然选择一首军歌引吭高歌,全然不顾周围复杂的眼神。如果说北大藏龙卧虎,人才济济,那么军营里则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军营的人才结构合理,呈典型的金字塔型。如果你想攀上金字塔的顶峰,那绝对是经过千百次锤炼和无数次淘汰的“千之骄子”,因此军营特征是走廊阔,出口窄。

我庆幸„„

人字的写法是由一撇一捺构成的。有人说,这一撇代表了金钱,一捺代表了地位,有了金钱和地位就有了潇洒的人生;也有人说:人字的一撇代表了智慧,一捺

代表了财富,有了财富和智慧就能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的价值。但我这种有了军旅生涯阅历的人要说:“人字的一撇代表了祖国,一捺代表了保卫祖国的军人”,有了他们就有了播种和收获,有了和平鸽飞翔和吉祥鸟高歌。我庆幸我现在成为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一员。

说起实现人生价值的话题,有的人一味抱怨缺少良好的成才环境。环境对人的成才固然重要,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己的努力。诗曰“绿萍与荷叶,同此一水中,风吹荷叶在,绿萍西复东”。我庆幸,无论在北大还是军营,都有那么多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的领导,都给了我广阔的发展天地,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天高任

鸟飞,海阔凭鱼跃”的道理。

说不出做编辑和做军人有什么联系,但铸就了军人的品格再做编辑,人生历程就会更辉煌。我庆幸做过军人,知道了人的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有多大,知道了人的灵魂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有多高。

我庆幸在有生之年经历了北大和军营两种截然不同但均如火如荼的生活;在人杰地灵的北大熏陶了三年,燕园教给了我一种好学风,练就了一幅好脑瓜;在部队这个人才辈出、纪律严明的大熔炉里,我练就了一身好作风和一个好身体;我庆幸北大教给我活跃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使我能昂首挺胸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留连忘返;军营教给我规范的军人动作和优良的作风,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使我挺胸昂首地在纪律的海洋中游泳;北大更注重内容,军营是通过

内容来体验形式,二者对我的塑造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秦速励)

下载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三本毕业生到北大研究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技校生到研究生

     ·从技校生到研究生  http://www.xiexiebang.com[2008-11-14] 1997年,那个属于我的夏天和我的中考,39度高烧的我是在迷迷糊糊中度过的。原本是学校考重点高中的培养对象,最后......

    破茧成蝶:从自考生到北大研究生

    不要以为只有有成就的人才是天之骄子,其实谁都可以。只要懂得不在虚无飘渺的希望中沉沦,懂得拾起希望并付诸行动,懂得怎样把希望握在手中一点点接近现实,还有,永远都不要放下希望......

    从北大到台大读后感(大全)

    《从北大到台大》读后感 刚好陪同家人到定王台书市购书,看到一家书店文化型书颇多,估摸着有余秋雨先生的《从北大到台大》,当时有两位先生正在购书,他们和书店老板在聊点什么,三......

    从专科生到北大研究生 高考“失败者”的逆袭

    从专科生到北大研究生 高考“失败者”的逆袭 一名高考“失败者”的逆袭 目前在青岛工学院读大四的张国帅马上就要本科毕业,他日前刚刚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的研究生......

    从专科到研究生到工行

    从一个差的都要倒闭的学校的专科生到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一直到最后签约工行,成为工商银行的正式编制人员的路子是很辛苦的。从小我就是一个学习一般般,贪玩也一般般,智商也是......

    三本学生如何考上名校研究生(精选合集)

    考研故事:三本学生如何考上名校研究生 来源:北京考试报 编辑:考研之家 发布时间:2010-12-11 考研热度:720 分享 |大学4年生活一晃就结束了,身边的同学纷纷准备考研,我在仔细对比了......

    北大研究生自缢身亡

    北大研究生自缢身亡 2003年10月30晚,北京大学信息可以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成俊将自己吊死在屋子里。自杀前,他曾打电话给家人,说自己感觉学业压力特别大。 死者的哥哥成钢说,成......

    从二类本科到北大光华的考研之路

    从农大到北大光华金融的考研经验 从农大到北大,从北大到光华 ----“there was once a dream that was gsmer. you could only whisper it, anything more than a whisper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