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信息化建设及西山煤电信息化进程
煤矿信息化的发展
——西山煤电信息化进程
裴新宇
西山煤电屯兰矿
煤炭安全、绿色、高效、智能开采,既是是现代化煤矿发展方向,也是煤矿信息化和自动化重大需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煤矿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百万吨死亡率和事故率,减少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提高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实现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等无人或少人作业,地面远程控制,实现瓦斯、水害、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报警和预警,是现代化煤矿的必然选择。
1、信息化矿山建设现状
建设“智能化矿山”的说法已经成为了日常,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建设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矿井,是一个汇聚了多学科、多主题、多维空间信息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研究智能采煤、智能运输、矿用机器视觉、煤矿大数据、煤矿物联网、矿井移动通信网络、矿井无线电安全、矿用与救灾机器人导航控制、煤矿重大灾害监测报警与预警、防煤炭盗采监测、矿用可见光通信等技术。加拿大在采矿自动化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完成论证并开始实施采矿自动化项目(MAP)五年计划——基于国际镍公司研发的地下高频宽带通信系统,研发遥控操作、自主操作和自调整系统等核心技术。加拿大还制定出一项拟在2050年实现的远景规划,即在加拿大北部边远地区建设一个无人化矿山,通过卫星操控矿山的所有设备,实现机械破碎和自动采矿。
从我国来看,国内采掘和冶金行业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偏低,不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大,甚至远远落后于国内其他行业。除了已经走在信息化矿山建设前列的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多数中小型煤矿依然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步阶段,距离“智能化矿山”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国内采矿装备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其自动化及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满足智能开采要求;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综合通信、定位导航等实现智能开采的支撑技术与软件平台;相关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信息化进程。
2、建设智能化矿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长期战略
信息化及自动化将有效提升煤矿生产效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按信息化及自动化的应用水平,可将煤矿信息化建设过程分为数字煤矿、智慧煤矿及无人(少人)煤矿三个阶段。
(1)数字煤矿
数字煤矿是实现煤矿高科技开采的第一步,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手工或办公数据处理和管理模式而言的,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现有管理模式的改良,但它缺乏决策支持系统的强大功能(有一些决策支持功能),人为的参与或人机交互的工作还占有很大的比重。数字煤矿的工作主体仍然是人。基于各种传感器、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实现采掘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数据处理的自动化。(2)智慧煤矿
智慧煤矿是在数字煤矿的基础之上,加入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3DGIS、TGIS 和虚拟矿井技术、动态决策支持和专家系统技术,把真实矿山的整体以及和它相关的现象整合起来,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地上和地下信息的可视化,从而了解整个矿山动态的运作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即时管控,实现煤矿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决策和管理,是对现有管理模式的革命。
智慧煤矿可以分成三个关键部分: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物联化,即全面的感知。煤矿生产流程的任何事物,这里包括各种机电设备及其状态、煤矿井下重大危险源(如水、火、瓦斯、顶板等)的相关信息或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都可以被感知到。
(3)无人或少人煤矿
无人或少人煤矿是高科技采矿的最高形式,其技术基础是智慧煤矿系统,手段是机器人、地面遥控以及先进的井下导航系统等。无人或少人煤矿将使采矿作业的零人身事故成为可能。
3、信息化的难点
信息化不是手工管理的简单模拟,同样“数字矿山”也区别于传统矿山的管理模式。在“数字矿山”条件下,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矿山管理体系,实现商业模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是实现“数字矿山”价值的最重要保证。数据采集是矿山行业信息化的难点,也是“数字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根据管理需求,综合投入产出率等考量,合理确定数据采集方式。
矿山企业一般分布较广,作业环境比较恶劣,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数字矿山”建设必须考虑一个部署方式问题。能集中部署当然最好,如果条件不具备,则要考虑分布式部署、多数据中心的问题。还有一个集中部署的层次问题,生产执行和过程控制系统一般不需要集中部署。
“数字矿山”由多系统、多网络构成,需要集成的内容很多,包括通信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和门户集成等层次。这方面,选择合适的系统平台至关重要。
4、西山煤电集团的信息化进程(1)西山煤电信息化现状
根据前期信息化内部调研,西山煤电目前有100多类、400多套信息系统,覆盖集团200多个部门、分子公司,信息化供应商150多家。2016年,西山煤电信息化建设投入约800万元,运行维护投入约400万元,主要包括煤炭监管信息平台建设、集团私有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集团办公OA整体升级改造、矿级核心交换机更新、网络用户安全准入、通信光缆改造等项目建设。
比较明显的曝露出没有形成集群化的统一管理;在基础IT资源利用率、信息横向集成、纵向贯通能力、信息化投入方面相对薄弱;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缺少信息化路线的引领等等一系列问题。(2)西山煤电信息化发展路径
一个规划和六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数据、统一流程、统一服务、统一门户)。规划西山煤电的集团级高阶管控蓝图;IT 规划梳理各业务信息化规范管理;提供业务管控的标准规范规划。规划信息化未来3-5 年技术平台规范及标准。数据资产架构规划,构建西山可应用的大数据蓝图。信息安全、信息规划、建设规范统筹规划。IT 咨询的阶段划分、成果交付清晰规划。咨询规划的演进路线设计,让规划执行更可控。规划联合技术合作模式,创新规划咨询建设落地。多技术模式的合理规划及市场分析提供清晰的建设参考。整体IT 咨询规划可支持西山煤电未来3-5 年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建设有标准,有目标,有依据,能交付,有效果。
建设集团数据中心和两个平台(安全生产集中管控平台、经营管控平台ERP)。安全生产集中管控平台针对安全监测、矿井环境监测、自动化生产系统等生产调度指挥集成一体化的矿井生产管理平台。ERP是针对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财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集成一体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它将包含客户/服务架构,使用图形用户接口,应用开放系统制作。除了已有的标准功能,它还包括其它特性,如品质、过程运作管理、以及调整报告。)
数据中心
ERP平台
安全生产集中管控平台
建设“移动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将矿井的各个子系统完善、更新、升级、融合后,将各项数据、信息等集中上传到移动终端(电脑、智能电视、手机),初步形成“移动互联网+煤矿管理”系统,实现高效、快捷、实时、动态、准确,并可异地移动进行矿井管理与安全生产指挥。将“矿压监控”“安全监控” “员工信息” “电子图书”“班前学习”“技能考试”等模块在移动端展现,实现移动的煤矿管理。
5、结束语
绿色煤炭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打造智能化矿山是每一位煤矿人的梦想,利用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速度;提高信息化渗透经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快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坚持推动煤炭工业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煤炭转型升级,我们将实现煤炭工业向安全、高效、智能、清洁、创新、融合的发展,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西山煤电贷款调查报告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贷款前调查报告
一、企业基本情况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山集团)是山西焦煤集团的子公司,总部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其前身为1956年1月成立的西山矿务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壮大为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跨地区跨行业,产权多元、产业多元、产品多元的大型国有能源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煤生产基地、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拥有全国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电厂。企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社会贡献卓著,社会形象优良,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朱镕基、李瑞环等先后亲临西山视察指导工作。
西山集团现有22座矿井、9座选煤厂、3座发电厂、3座焦化厂和机电修造、建筑建材、商贸服务等生产经营单位,拥有1个A股上市公司——西山煤电股份公司,初步形成煤—电—材、煤—焦—化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截至2010年9月底,共有子分公司165个,职工81166人,资产总额411亿元。
西山集团与宝钢、鞍钢、华能国际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韩国、德国、印度、巴西、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西山煤电”股票自2000年上市以来,连续9年跻身中国股市100强,备受投资者青睐。
西山集团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联合国清洁煤技术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企业财务状况及市场分析
(一)财务状况
1.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1年6月30日,账面资产总额3777124.36万元。其资产结构如下:
1)流动资产为1717314.58万元,主要是货币资金 830201.93万元,年初余额667999.6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37万元;应收票据净值336193.58万元,比年初328688.41万元增加7505.17万元;应收账款120049.18万元;预付账款135371.00万元;其他应收款120049.18万元;存货241450.46万元,比年初78765.45万元增加546203.99万元;
2)长期投资66360.94万元,比年初149578.07万元减少了83217.13万元。
3)固定资产360788.7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1413839.62万元,在建工程332616.94万元。
4)无形资产200237.81万元。
2.账面负债总额2003643.06万元,其中:
1)流动负债总额1253415.45万元,分别为:短期借款162584.00万元;应付账款423240.30万元;预收款项174540.49万元;应付职工薪酬72403.72万元;应交税费52995.36万元;应付利息10760.00万元;其他应付款343015.56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876.00万元。
2)长期借款448862.00万元。
3.所有者权益1773481.30万元:实收资本(或股本)315120.00万元;资本公积94182.37万元;专项储备186871.29万元;盈余公积133303.50万元;未分配利润793800.83万元;少数股东权益250203.29万元。
(二)财务分析
1.公司偿债能力情况。2011年6月末工资资产负债率为53.05%,比年初43.29%增加9.76个百分点;流动比率137.01%,比年初168.40%下降31.39个百分点;速动比率102.63%,比年初139.62%下降36.99个百分点,表明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增强,但短期偿债能力有所减弱。
2.公司营运能力情况。流动资金周转率107.12%,比年初82.70%增加14.42%;存货周转率11.87%,分别比年初17.25%下降5.38个百分点,公司营运能力有所降低,流动资产总额比年初增加455122.18万元,而存货却比年初增加546203.99万元。公司为了加大贸易业务,采购贸易存货支付的现金大大增加,使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11.0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06%。2011年一季度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达54.5亿元,较上年同期18.5亿元增加194%。而由于购进的贸易存货尚未销售,期末存货241450.46万元,比年初多。
3.公司盈利能力情况。2011年公司1~6月实际营业总收入1507814.96万元,实际利润273127.27万元,利润率18.02%,比上年末销售利润率26.40%减少了7.38个百分点,公司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销售成本的增加。
4.现金流量情况。2011年6月末公司现金净流量830201.93万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27836.27万元,表明该公司的第一还款来源充足。
(三)市场分析
公司主营业务:煤炭生产、销售、洗选加工、发供电;矿山开发及设计施工;矿用及电力器材生产、经营。西山集团与宝钢、鞍钢、华能国际等知名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煤炭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德国等国家。已收购山西焦化19.02%的股份,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煤焦化能力。公司还将陆续收
购母公司的煤矿,进一步作大煤炭产业。并将继续做大电力产业,建设古交电厂二期2×60万千瓦,预计09年中期建成。
一、行业信用
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我行信用关系始于2000年,是我行多年支持的优良客户,2009年被我行评定为AAA级信用企业,经测算报告期仍为AAA级信用企业。山西焦煤授信总额度630 亿元,尚未使用额度为480 亿元。四级分类为正常贷款,五级分类贷款为正常贷款;公司到期信用偿付率、到期利息偿还率均达100%。目前影响公司还款能力的因素主要有:煤炭生产、销售、洗选加工、发供电;矿山开发及设计施工;矿用及电力器材生产、经营。煤炭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德国等国家。但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无论是原材料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还是财务费用,成本管理难度加大,带来一定的成本控制风险,同时煤炭价格受国家政策以及国际水平影响,这都影响西山煤电的盈利,影响其还贷能力。
三、借款理由、金额、期限情况
该公司目前处业务扩张时期,为了将业务多元化,使生产的煤炭更有有销路,拟与其他相关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山西西山蓝焰煤层气有限公司、山西西山华通水泥有限公司,标的金额2.3亿元,自筹资金900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1.4亿元。山西西山蓝焰煤层气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煤层气勘探,抽采和销售,煤层气压缩,煤层气液化,煤层气运输,管道输送与利用,煤层气工程总承包,咨询服务;山西西山华通水泥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水泥及水泥制品,料石,片石,石粉生产和销售,混凝土,墙体材料的生产与销售,编织袋生产,运输业务。均与煤炭相关,能使煤炭产业业务更加多元化,降低该公司经营风险。因贷款结算周期为3个月结算一次,致使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大,故贷款期限5年。
四、本笔借款担保情况
该公司本次申请中长期贷款1.4亿元,期限3年,担保方式为质押担保。以公司在山西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 39929.00万元中的2亿元作质押。经调查山西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月财务报表,该子公司资产总额44365.00万元,资产负债率32.82%,流动比率140.34%,说明该子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较强;1~6月实现营业收入18325.31万元,实际利润6321.43万元,利润率34.4%,说明该子公司营业能力较好。西山煤电2011年6月末现金净流量830201.93万元,其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227836.27万元,表明该公司的第一还款来源充足。
五、结论
面前该公司借款主体合法有效,生产经营正常,且业务处于扩张时期,经济效益良好,公司到期信用偿付率、到期利息偿还率均达100%,经调查同意为其办
理贷款1.4亿,期限为5年,担保方式为质押贷款,用其拥有的山西西山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 39929.00万元中的2亿元作质押,利率为7.62%(6.35%基础上上浮20%),贷款分类为正常贷款,请审查!
调查责任人:林子煜调查主负责人:肖文彪
第三篇:贵电信息化材料汇总
贵电信息化材料汇总.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
1、国家电网信息化建设概述;
2、贵州电网信息化建设概述;
3、电网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应用与特点;
4、电网信息化工程的项目管理要点和实例;
5、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要点和实例;
6、智能电网;
电网信息化建设,是电网企业业务管理系统和电网管理系统的紧密结合,即ERP+OA和智能电网的紧密集合,它既涵盖了电网企业“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的各个操作环节,也涵盖了“状态管理、可靠性管理、风险控制管理、效能管理”的各个管理环节;
电网信息化建设,兼顾了电网企业的现实和未来,它既对电网企业现有模式的改进,巩固“厂网分离”的成果,又引领电网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促进“进一步主辅分离”的改革; 国家电网的SG186工程,是国电“十一五”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其中,ESRI公司提供的电网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ARCGIS),将实现电网资源的结构化管理和图形化展现,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是企业级公共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的基础。
ARCGIS平台在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华北电网公司、西北电网公司、东北电网公司均得到了良好应用。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责任单位和实施单位】:
贵州电网是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注:企业整体实力在国电系统属于中下游阶段)。负责贵州省内的电网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电力销售。公司直属单位22个,并对全省88个县(市、区)供电(电力)局(公司)进行直管或代管。
贵州电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承担机构,分别是承担通信网和数据网建设的“贵州电网店里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承担企业业务管理软件开发的“贵州黔驰店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企业信息化培训工作的“贵州电网远程教育培训中心”。贵州电网信息化水平,目前已经通过B级,正努力实现B+/A级标准。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成果】:
到目前为止,贵州电力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已经开始由控制层、操作层、管理层向决策层延伸,其中涉及了电网调度自动化、营销自动化、电力负荷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仿真系统、专业管理等多方面,贵州电力的行业信息化已经呈现出“积极开发、稳步发展、整合系统、实现共享、确保安全”的发展特征,在电厂、电网变电站自动监控、电网自动化调度管理、信息网络安全、企业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整合、门户与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目标】:
以业务流程重组与再造为核心,把优质服务融入到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去,在技术上重点突出客户服务中心、市场营销服务、配网调度和抢修服务的连动式工作流运营机制,建立完整的营销自动化服务体系:实现配网自动化、客户服务中心、客户关系管理、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构成全面的客户营销服务信息化体系。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问题】: 贵州电力的IT管理和业务管理脱节,IT管理处于被动分散状态,并且成本高效率低,首先没有起到以信息化整合业务管理的功效,其次各类系统的基础平台、数据、应用都没有形成交互共享机制,并且,部分系统的业务可用性、可持续性和健康性等问题非常明显。
【贵州电网的信息建设概况】: 【基础网络】:
贵州电力通信网已发展成覆盖全省发供电企业,以光纤通信为主,数字微波通信、载波通信等为辅的现代综合通信网络,已建成光纤通信网络、行政交换网、调度交换网、综合数据网、视频会议系统、数字同步网和通信监控系统。
目前,贵州电力光纤通信网已建成光纤通信双“日”字形环网,线路长超过3300公里,光纤通信站97个,覆盖全省9个供电局、500千伏变电站及220千伏变电站和电厂,不仅承载传统电网调度电话、行政电话、自动化等通信业务,同时承载安全自动装置和继电保护信息等涉及电网安全的重要业务,成为贵州电力信息主要传输平台。
综合数据网络,满足了贵州电力生产运行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贵州电网已建和在建光纤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建成的宽带数据网络,为贵州电力提供了信息高速公路,它将充分整合各种业务数据与资源,为贵州电力安全经济生产提供高效率、高质量服务。【视频会议系统】:
已建成105个分会场的电力可视会议系统,这套系统在双视频流发送、公私网穿越技术、实现三级级联等技术方面,处于国内电力系统领先水平。
【呼叫中心】:
已建成和投运了覆盖贵州电网省、地、县三级电力95598客户服务系统。目前电力95598客户服务系统在省内地区级应用覆盖率达100%,县级局应用覆盖率达93%。【营销管理系统】:
已建成和投运覆盖贵州电网省、地、县三级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目前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在省内地区级应用覆盖率达100%,县级局应用覆盖率达89%。
【安全生产管理系统】:
在全国首家引入EAM平台开发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系统使用地区覆盖率达100%。该系统引入国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大量国家、行业、企业标准嵌入系统软件流程,初步实现贵州电网变电、输电、调度、技术监督业务实时在线监管。【贵州电网公司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长城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开发,含系统管理、电网规划、前期工作、投资计划四个功能模块。【数字档案馆】
贵州电网公司数字档案馆系统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推广至公司23家直属单位,2009年公司所属88家县级供电企业全部上线运行。档案目录数据、电子原文数据、音频、图像数据达1560857条,总容量达1.8T。系统与电力设计院CAD系统、公司基建信息系统、OA系统、数字档案馆离线系统联接并直接采集和控制数据,保证了档案收集的完整性。【贵州节能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
贵州省是全国实行节能减排发电调度的五个试点省份之一。按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要求,继2007年12月在全国率先以设计煤耗进行排序调度后,在2009年9月1日继续率先按“实测煤耗”排序进入调度试运行。“实测煤耗”的核心系统——贵州节能发电调度煤耗在线监测系统——目前贵州省300MW以上机组涉及9个电厂34台机组已经纳入该系统。该系统有机地结合了已有的集团实时生产监管系统和电站信息监管系统的技术成果,是信息化技术与热能专业技术交叉融合的成果范例。
【贵州电网的信息安全建设】:
贵州电网是南方电网实施“南方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研究项目”的试点单位,该项目由IBM负责提供咨询,针对安全建设、安全设备、安全监控三部分,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规划,建立了管理架构、流程和规划体系。形成书面的《贵州电网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划报告》、《南方电网信息安全防护建议方案》和《南方电网主流IT设备安全基线》、《南方电网信息安全十大风险总结报告》等成果。
【贵州电网的信息系统的资源综合管理】:
贵州电网采用了以北塔BTIM为核心的IT综合管理平台,作为全省电网IT资源的统一管理平台,对运行于综合数据网上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资产管理、资源浏览、全域管理、故障告警、流量分析等功能,形成了有效的运维管理手段,增强了网络整体的安全监控能力。
【贵州电网的信息化规划】:
北京同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接的“贵州电网公司‘十一五’信息化规划修编”项目于2009年9月11日顺利通过由贵州电网公司组织的评审。该规划将“十一五”前期“GZ383”的信息化均衡发展蓝图,调整为“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统一标准为保障,基于SOA体系构建业务应用,基于ITIL体系完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中心促进信息增值,通过展现中心促进信息交互”,即“两个基础、两条主线、两个中心”的蓝图,规划内容涉及:企业信息化战略、技术构架、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应用系统、信息安全、IT服务管理与IT治理、信息化人力资源、专题研究等方面。
【智能电网】
我国智能电网由IT和特高压输电“双剑合壁”而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智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主要依靠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目前,我国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能力和调度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以SG186工程为代表的国家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引入特高压输电后,电网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来优化经济目标,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安全约束目标。随着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代理技术来实现。智能电网不仅要求物理电网本身智能化,也要求电网企业的管理实现智能化。智能电网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建设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能够带动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
智能电网也并非神秘事物,而是对数字化、信息化等高科技技术的综合应用。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趋势,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将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资源,从而为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内在动力。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电源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客户增值服务水平。
【项目管理】
为应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落实国务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基本战略,南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将注入大量资金进行城网、农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保证投入资金能安全使用,按标准、流程、规范对资产进行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将系统地分层分类进行培训。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指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费用、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按建设工程项目不同参与方的工作性质和组织特征划分,将项目管理分为项目监督管理和项目建设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包括工程的成本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主要管理任务为:项目安全管理;项目成本控制;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控制;项目合同管理;项目信息管理;与项目开展有关的组织与协调。
第四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我区率先在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石油小学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使教师会用,愿意用,使学生喜欢上电子白板课,提高教学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开展电子白板课评比活动,使电子白板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2012年我区将接受教育强县区的检查,各校根据标准,我区将在各学科全方面配备新型信息化硬件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大幅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
三、对新添置设施如电子白板、投影等一系列新设备,将对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真正的使新设备发挥新效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四、抓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区每个学校扩充1T的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库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以快速推进资源建设进度。
五、抓教育业务网络工程。要建成高速畅通教育业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的教育区域网建设,促进全区各学校真正实现“班班通”,努力建成教育区域网。
第五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
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发展民族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院校建设。
发展特殊教育。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各种外语人才;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