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建设
浅议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岗位信息化建设
2
———————————————————————————————— 作者:
———————————————————————————————— 日期: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浅 议 企业 信息化进程中 的 岗位信息化 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应对日趋剧烈的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信息化对现代企业又是把“双刃剑”。信息化可以有力地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要有信息设施,运行信息系统,都可以获得效率和利润。信息化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有相适应的配套建设,有许多问题倘若处理不好,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运行成本和困难。其中,岗位信息化建设就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以下结合档案标准化部门开展岗位信息化建设的体会,就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岗位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岗位信息化的内涵 岗位信息化是指在一定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以及一定的信息基础环境约束下,岗位信息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信息化活动量不断增加,信息化活动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它主要指岗位信息化含量和岗位人员信息化素质提高的过程。
首先,岗位信息化应理解为一个过程,即:“向信息化活动转化的过程,向信息化技术成熟应用的发展过程和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良好运行的过程”。其次,岗位信息化又可理解为信息化活动能力所具备的一定水平。即岗位信息化活动的“量”和“质”。第三,岗位信息化还可理解为信息化活动能力发挥的效果、信息化技术水平、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基础设施为信息化活动、为企业现代化服务的效果。岗位信息化对部门、企业乃至企业信息化的贡献。主要是通过进行的大量的信息化活动,使工作方式科学简便,工作内容延伸拓展,工作资源共有共享,工作交流即时快捷,业务系统功能得到充分利用和扩展,有效提高资源生产率、业务工作效率,促进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运转和良好使用,从而有效地扩充单位资源,推动部门功能的实现和企业的发展。因此也可以说,岗位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岗位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存储和合理利用,进行传统工作方式的改造,实现工作内容的简化与拓展,大幅度提高岗位履职能力及服务效益的过程。岗位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在相应的岗位上广泛依托现有信息化设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面向业务和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其在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使高新技术为岗位业务及企业服务。
2.岗位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 岗位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技术工程。岗位作为企业的基本工作单元,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某一个工作岗位信息化行动的迟缓或对信息化建设的不经意,就可能导致信息化进程的阻滞,甚至会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失败。
企业信息化分为多个层面,不同的层面,对岗位的影响程度不同。反之,随着层面的提升,应用面的扩展,岗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力也明显不同。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4 a.在工作或技能层面,信息技术更多的是信息工具的应用,帮助员工提高个体工作效率。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表格的编制或从事个体编程作业、CAD 制图等,这一层面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岗位信息化的奠基阶段。其基本表现形式是,以个体应用为主,在组织内部以零散的方式进行,员工之间彼此的协作很少。主要特点是应用效果明显,个体工作规范性增强、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这一层面岗位信息化开始形成,由于其操作应用相对简单易学且成果凸现,岗位员工对其有自发学习的热情,岗位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信息化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其明显的效果性,容易导致信息化思维模式的错误,即信息化很简单,只有花钱买设备和技术就行,致使一些岗位人员一味追求等靠要,而不注意岗位信息设施应用技能的提高和功能深层次的挖掘,从而使岗位信息化进程受阻,影响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b.在职能或部门层面,企业信息化超出了个人,扩展成为部门的行为,强化了部门的特定的功能。从这一层面开始,各部门依业务归口运行并应用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进入一定程度的量变过程。其主要特征是依原有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实施信息化建设,传统作业方式和信息化作业方式并行,企业“信息孤岛”出现。此时,尽管部门特定功能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固有的属性便可以实现,但涉及到应用环节的岗位信息化程度由简单到复杂,对岗位信息化的要求也从自发实践转变为强制要求。在这一层面,岗位信息化的需求明显增加,应用难度有所提高,岗位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对信息化的影响由个体应用向系统应用延伸,岗位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随之增大。
C.在组织或管理层面,企业信息化超出了部门和职能的边界,信息系统由单一向综合、由条块向融合集成发展。在这个层面,流程再造、管理变革加剧,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受到极大冲击,传统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扬弃增多,权力与利益分配出现新的调整,新技术广泛应用。庞大复杂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所具有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信息流转的即时性、节点操作的精细性和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要求给各岗位人员的敬业意识、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适应性要求。岗位信息化建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扩展,岗位信息化程度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成倍增长,某一个工作岗位信息化行动的迟缓或失误,都将可能给信息化功能造成缺陷,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阻滞。
2.2 加强岗位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先进管理理念的有效融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岗位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单元,是实现企业信息化本质属性的具体实践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如果处于信息化建设第一线的岗位人员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上对于信息化建设“反应”迟滞,在行为习惯上循旧、抵触,必将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和周期的放大。主要表现在:由于思想观念上的漠然置之,思维模式上的抱残守缺,行为上的麻木不仁,畏难不前和满足现状,导致信息化设施的盲目购置、闲置和利用率不高;岗位信息化技能处于低水平徘徊;业务流程无法调整到位,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差,信息系统处于反复修改和调整的状态,功能不能得到发挥。致使企业培训费用增多、设备投资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周期延长。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能有效的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实践中,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5 档案标准化部门在将原有的档案资料数字化的过程中,针对没有大幅面扫描仪无法将大幅面档案资料及图纸数字化的问题,在调查现有信息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指定专人将原购买闲置的工程图纸复印机调试启用,这样既为档案数字化制作人员提供了岗位工作信息化设备,促进提高了岗位人员的信息化设备应用技能和水平,还节省了购买大幅面扫描仪的费用,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3 岗位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岗位信息化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而生成,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而发展。而企业信息化却随着岗位信息化的生成和发展而充满活力,随着岗位信息化技术含量和水平的提高而富有成效的推进,二者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岗位信息化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和信息化建设资源,是岗位信息化的前提,对岗位信息化具有支撑、引导、规范和推进的作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展,使员工拥有了信息化应用工具,可以零距离的接触信息技术,充分感受信息技术产生的巨大作用,从而加深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和信息化建设范围的扩展及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使岗位信息化应用工具的得到不断升级更新,信息化新技术得到不断引入应用,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随着这些变化在企业信息化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下发生变化。基于此,岗位信息化范围得到不断扩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担负全所档案、标准化、情报、文印、声像制作、期刊编辑发行、图书资料管理,建制 60 余人的档案标准化部门,仅有 7、8 台 386 电脑和个别业务应用软件,90%的员工没有电脑知识,业务管理软件的应用及数字化流转为零。而目前,专业分工不及当初的 50%,员工数量仅是当时的三分之一,却拥有包含 P4 以上电脑及打印、复印、装订、晒图、扫描等信息化设备 30 余台,业务应用软件 7 个,职工个个能进行计算机作业,实施网上交流,业务管理软件得到充分的利用,业务内容得到不断扩展,信息采集、加工、管理,服务、共享及自动化业务管理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信息化应用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这一发展过程,较好的论证了企业信息化对岗位信息化的生成、规范和发展具的重要作用。
同时,在岗位信息化的进程中,由员工信息化认同程度提高、信息化意识增强,而不断衍生出的岗位角色的新定位,岗位业务功能的深挖掘,业务工作流程的新疏理,岗位工作范围的新扩展,信息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新提高,管理思维模式的新演进,信息开发和创新的新成果,岗位信息化目标的新追求,等等,能有效地消除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阻力和压力,为企业信息化系统功能的拓展完善和良好的运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如:档案标准化部门在岗位信息化建设中,注意岗位员工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坚持立足岗位谋事,通过岗位信息化技能培训,实施网站信息资讯、资料下载服务、编制设计文件表格类模板和档案定制综合管理系统的科技档案查询模块等多项岗位信息化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岗位工作内容,拓展了业务信息服务范围,提高了岗位工作的信息力,给在用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所的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所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6 3.岗位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3.1 领导要重视,注意加强管理和引导 开展岗位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岗位员工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和提升,岗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信息化的适应性,取决于部门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岗位信息化以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基本指向,受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诸多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实施过程相对复杂。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方向的理解把握上,在岗位信息化建设思路的梳理谋划上,在信息化建设内容的确立上,在权力职责的调整、扩展和相关问题的协调解决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领导把握、引导和亲历亲为的参与。如果领导在岗位信息化问题上漠然置之,仅靠企业信息化过程的自然推进和岗位员工按部就班的自觉行动,其建设的适应性和效率会大打折扣。
3.2 要立足岗位履职需求,以提高信息应用技能为重点,与企业基础信息环境相适应 在一定的信息基础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高效地履行岗位职责,不断地适应企业信息化需求是岗位信息化建设的正确发展轨道。其中信息基础环境是前提,岗位履职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关键,适应需求是目标指向。在岗位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任何脱离实际的好高骛远和急功近利都会导致建设失去基础和方向。因此,岗位信息化必须立足岗位履职需求,与企业基础信息环境相适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提高上,放在信息力的生成和巩固上。在深化岗位业务职能理解,疏理优化信息流、工作流、业务流和提高岗位信息工作质量、效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以信息化引领履职的高效化、规范化,以履职的高效化、规范化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3 要创新思维,积极谋事 岗位信息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不断变动的追求。思维固化,坐而清淡必然导致其建设的无所作为。岗位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环境、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有没有创新思维、能不能积极谋事并将先进的理念同岗位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把信息化定位在购置信息设施,机械地熟悉应用业务系统的层次上,只是把传统的管理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原封不动的延袭到信息化建设中,不注意研究信息化给岗位工作内容带来的新变化,对业务工作的新需求,不注意探索履行岗位职责的新方法,实施岗位信息化的新行动,就会使岗位信息化建设处于低水平或停滞的状态。思路决定出路,见事谋事才能成事。通过创新思维和富于主动性、积极性地谋事,发现岗位信息化的新路子、新方法,开拓岗位信息工作的新内容和新领域,岗位信息化建设才能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持续发展。
3.4 要注意开展和加强信息文化建设 在岗位信息化建设中,员工对信息、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对信息技术给个体带来变革的认同和接受程度,信息化参与意识、信息化角色责任意识的强弱,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改变指数,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等诸多方面,都会给信息化进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些问题上给予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时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仅靠指令性的行政手段,难以形成岗位员工开展、实施信息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开展和加
se v e ra l g ro u p n u m b e r, th e n w ith b ± a , = c,c is is m e th y l b tw o v e rtica l b o x b e tw e e n o f a ccu ra te size.P e r-2 ~ 3 m e a su re m e n t, su ch a s p ro ce e d s o f c v a lu e s a re e q u a l a n d e q u a l to th e d e sig n v a lu e , th e n th e v e rtica l in sta lla tio n a ccu ra te.F o r e x a m p le a , b , a n d c v a lu e sw h ile o n h o rizo n ta l v e rtica l e rro rs fo r m e a su re m e n t, G e n e ra l in iro n a n g le co d e b it a t m e a su re m e n t le v e l p o in ts g rid e rro rs, sp e cific m e th o d is fro m b a se lin e to m e th y l v e rtica l b o x ce n te r lin e d ista n ce fo r a , to b v e rtica l b o x d ista n ce fo r b , list ca n m e a su re d 7 强信息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组织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对于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积极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和辐射作用,也是岗位信息化进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进行信息、信息化知识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信息管理骨干,建立与之相关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不断改善信息化物质环境等方法手段,培育和形成良好的企业信息文化环境。引导促进员工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技能不断提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高涨,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与日益增强的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不断适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推动信息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开展。
岗位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节点,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不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全员”工程的重中之重,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信息化,必须加强岗位信息化建设。
第二篇:特级资质信息化考评与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特级资质信息化考评与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杨玉洲
建设部特地把资质和信息化挂钩,处于一片苦心。建设部2001年做特级资质的时候,设立了特级资质序列,施工总承包序列里边有一块特级资质,到2006年底的时候,特级达到240家,还有更多企业都达到了特级标准,但是我们企业实际管理水平、管理能力并没有随着规模提高。
所以在2006年底建设部把特级申报口关掉了,同时调整特级资质标准。在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技术水平两个方面调整比较大。其中科技技术水平里边要求有省部级研发中心,近三年科技经费达到千分之五,目前调整达到800万,有科技进步奖等等。
目前总的指导单位还是住建部市场司,具体牵扯这个标准是三个处,一个施工处、资质处、一个建设部办公厅受理办。第一稿是在建设部市场司241号文件发布的,07年10月18号把考评详细发布出来。相对于目前标准来说,那个稿子我们认为比较简单的,后来中间就经历了四个比较确定的稿子,到目前为止建设部盖章标准还没有下发,09年1月9号发三号文件,这个文件奠定我们现在考评标准基础。因为这个稿子写的非常详细、非常明确。后来还有2010年3月31日的一稿,那个还是比较简单的,最新稿子是6月4号发布的一个稿子。这就是刚才我讲的建设部考评的背景。
二、下面把考评具体内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企业信息化实施范围,到底哪些业务需要上信息化管理?对于考评来说要求企业上哪些范围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求信息化的应用,具体应用效果考察由专家到企业现场进行审查。同时这个方案我们更强调检查企业实际应用效果。有些企业认为建设部考评可以,范围也明确了。
至于你采用什么样技术架构、采用什么样先进的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我们不强调。你可以用很老的技术,但是你一定做出软件是非常好用的,我们强调范围和应用,不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多先进,但是信息技术先进性对于这个平台将来的推广和拓展性影响是非常大的。
从范围来讲我们考评涉及到七个部分。总分105分。其中1—6分部分是必查项,第7分是加分项,我们认为最难是中层管理、最难得分信息建设、人力资源和财务系统。一定达到60分以上才能合格,中层管理要拿到30分,并且所有使用率达到24分,这个使用率说明了应用情况,这个里头最难应用达到24分。基础设施建设硬件中心机房、网络安全、门户网站、资金等等六个部分,只要努力去实施的话,我们得18分不成问题。那么人力资源、档案、财务、信息化比较容易,最难可能是综合管理,这是考评的重点,施工企业核心业务还是施工项目管理,这个难点是在综合项目管理。
刚才我讲了基础设施是六个部分,硬件主要是中心机房。首先要有标准的中心机房,包括楼层设计、面积、功能划分等等,同时机房里边有恒温恒湿的控制,就是我们工业控制机房、核心的精密空调、防火、同时跟网络相关的路由器,网络这一块主要强调要有网络的规划,IP规划、行为管理、流量控制、以及相应的设备。安全主要强调我们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日常信息的安全。重要的数据要求你备份,资金这一块和我们特级资质标准近三年每年800万结合的,我们信息化作为科技活动经费其中一部分,财务一定设立项目体系,如果搞不清楚可以要求财务审计公司做一些报表。
制度这一块应该说范围很大,具体来说要求包括我们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管理制度,我给大家建议一定要把我们相应规划、标准体系、编码体系、业务流程梳理关键放里边,这样的话对考评产生积极的作用。
当然也要求我们相应的人员编制,要有信息主任、以及管理人员、分析人员岗位设置。
门户网站主要强调更新,同时跟我们整体信息平台有联动、有相应的后台管理。
项目管理最不好得分是成本管理,其他事物模块比较好。协同工作平台要有,同时要和相应的十个模块有关系,同时跟成本有相互关系,最早我们要求以进度投、或者成本投的方式,后来发现以进度投的方式非常难,要求我们成本计算、物资有相应的技术,我们整体信息平台、财务、人力资源、档案、办公信息化有相应的支撑。最后要求我们项目管理使用情况达到一定程度。
其中一个信息化报三个材料,一个信息化介绍,这个里头我给大家建议不要写做了哪些功能模块,更应该写过程,梳理信息化流程,编制信息化过程,这个是我们报的。好多企业会问,三个资料里边信息化该报,我认为这样做是好的。
第二个材料就是在建、停工项目汇总表。这是一种考试,考试肯定要有得分项,在提供项目汇总表是描述我们企业有多少在建、停工的工程,按照这个考核我们信息化覆盖面,比如我们有100个项目,按照要求必须填够100个项目,同时各个模块在平台有没有数据,自己先报一报。很多企业有100个项目,为了省事就30个,行不行?理论上不行。后面有产值,要求当年和上一年产值,上交营业税和产值控对应的,至少不能出让太大,他要求无论上没上去,都要报在线评估的报表。我们工程列表报上来、也标注那些工程信息,这个专家拿着这个检查。比如列表报100个工程,每个模块都划分了,理论上我们使用率50%,信息化工程比上使用率怎么计算出来,信息平台里进行管理所有工程项目的数量比上全部数量,那就是我们使用率,也就是应用情况。
有了应用情况有相应的得分等级,比如达到50%是一个等级,60%是一个等级,达到70%是一个等级。对应等级得分的,有的人会问我录入进去就证明我有等级,应该专家检查定的。对专项分工项目应该有检查,如果没有专家会认为你管理不是很坚实的。是信息化专家和工程实务专家同时到企业检查,在企业存在漏洞情况下、或者信息量不够情况下,认定你够不够得分项目由专家决定。
这是工程项目按照数量比例算出你的使用情况,然后来得分的。同时像人力资源、档案、办公自动化是按使用年限,至少使用一年得一分,两年、三年、四年还是四分。我们不是要求企业把所有信息录进去,如果说我们真实应用的话,我们建议所有项目都进入平台。
一个工程按照数量得分的,还有一个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使用年限,其中人力资源要求至少管理企业60%的人员。有人说我们总部就这么多人,我们工地人员太多没法管理。我们要求60%有一个范围,至少在核心人员管理平台上,包括我们项目经理、专业人员、工地的人员要有,如果抽查没有的话,可能得分会有影响,同时会追问你这个项目运行那里?还有这些人员都上了保险没有。因为报资料的时候要求报关键岗位人员保险。目的通过检查你的信息化、检查你的管理水平。刚才我讲的应用情况考评情况,可以按照我们信息平台直接打分,信息化应用车间是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们采取很直观的方法,但是跟专家培训这个方面也不担心,因为我们请的专家都是施工企业信息化本身出生的,他们对一个平台真实应用还是买来应付很清楚。应用模块和为了应对特级资质后补模块非常清晰,管理流程没有、或者流程审批很异常。我们还去一个企业审批日期改到2013年,我们问他你们这个是误输入还是什么?肯定是通不过。
具体每个模块,招投标要求我们投标物资管理和询价管理,同时有电子标书和清单的管理。进度这一块主要要求目标进度和实际进度对比。成本要求三项对应,投标成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重点在实际成本。这个里头成本堆积通过相应的物资模块、合同模块和质量相关的费用产生的。传统的清单定额也好通过这个系统整合的,而不是单独录一个数。我们归结为报表级的成本管理。
其他就是合同,包括合同建立、总包、采包、支付、计算等等。物资相当于我们库存管理,对于集中采购更有得分的优势。质量和安全我们认为是事物性模块目前质量和安全检查,像事故管理和风险,同时要有相应质量和安全知识库。竣工我们作为在建工程过程管理,这个跟我们竣工资料两部分不同,检查存放位置不一样。对于竣工资料主要查档案期,不要求我们所有企业档案电子化,只是针对我们企业档案管理到第二级就可以了。
风险这一块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但是不一定要求单独建立模块,在协同模块也好、各个模块体现也好要有具体的点。专家检查觉得你风险提醒非常有价值,可能给一个很高的分数,否则可能减少分数。
设备管理这一块应该简化,关于调度和计算弱化了。
综合项目管理应该说是我们考评的重点,我觉得对于事物性模块都比较好得分,最难得分成本管理。其他人力资源、办公和档案、以及财务相对比较好实施。人
力资源主要依靠人事档案、合同、薪资、绩效、培训、招聘等等。办公管理主要收发文内容,档案管理有的自动归档,财务管理要求功能点,并没有要求运行多少年。
有一块比较难得分的是集团财务,有很多企业目前还是用本地版的软件,账号并不完全打通,这块能影响得
对于在建、停工这两类工程要求信息范围是自申报日开始,自工程开工到申报日这段时间内所有信息都要有,有些已经开工三年五年,但是在检查那一天没有竣工,要把信息全部报上去。
竣工这一块要求近两年内功能档案不要求完全全部扫描系统,只要能查到档案存放位置、时间就可以了。
考评程序要求内容综合资料卷、人力资料卷、工程信息卷、信息配置。
近三年产值财务方面资料和信息化资料不要有太大差异,同时信息化检查是后置,其他资料如果说报上去以后,省里边初审合格,建设部初审合格再派专家实地检查我们信息化管理内容。
到现场有几方面给大家提建议。
首先我们建立专家库,进行相应的抽取。同时来之前会学习企业信息化资料,同时会查相应的网站。
到了实地会听取30分钟汇报,我建议讲我们企业实际信息化建设过程做相应规划、相应标准工作,以及我们信息化取得哪些成绩。不要讲模块,讲完拿工程列表找工程台账,最后得到应用情况的得分。
重点我觉得还是我们信息化应用,因为我一直强调如果应用效果非常好,通过特级资质业界普遍认可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应用不是特别好,可能就非常困难。重点项目管理,总公司、子公司有上下级管理、同时各个模块横向联系,比如招投标模块导入相应的清单,我们做出相应的预算。我们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科目还是有差异,怎么做相应支撑化和标准化东西,这是专家最容易看到的。同时系统集成和协同工作,至少单点单入,比如我们项目经理可以去相应的地方调取,不强调所有系统完全在一起,有些数据可以导入实现的。还有协同办公。难点其实是重复管理,特别是实际成本产值怎么做。我们做出来是产值报表,再挖掘没有了,应该得一点分绝对不会得太高的分。这次建设部要求并不要求大家都拿100分,所以我们拿实际能够得分项目,能够体现我们特色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说每个模块、每一分都不丢,这个其实到最后很难受的。
联营挂靠模式应该是习惯的欠缺,实际我们有这块资料,包出去自身施工也有相应的数据,但是这块数据不愿意提交我们企业,这个问题我们要想办法的。
刚才我讲考评的背景、考评内容和重点和难点。
我们企业现状跟行业说法差别比较大,首先我们经营模式和信息化模式差异太大,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信息化支撑很弱,我们没有深入研究一下企业管理现状,比如说联营项目,因为很多数据资料不愿意提供给你,里边有很多利润。同时我们有好多自营管理比较粗放,完全项目部说了算,项目部也有利益问题,也对信息化产生一定的阻力。同时我们企业组织力量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人员地位、工作思路和方法,还有信息化投入和产期有很大的差异。投资信息化取得不了经济效益,可能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还造成了很多冲突,这是好多企业老总的定位问题。
大多数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档案管理、财务系统应用都不错,可能综合项目管理系统来说,很多模块属于试运行初端阶段。针对目前情况我建议企业信息化一定做足前期的数据工作。我们企业之所以信息化实施比较困难,是因为我们前期做的工作太少了,企业模型研究、流程梳理、相应IT规划缺失,我们自身支撑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前期要加强这样的工作。
第三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第十九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六十六)组织实施重大项目。2010-2012年,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完善机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集中开展危房改造、抗震加固,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改造小学和初中薄弱学校,尽快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全
员培训,组织校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国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支持办好现有的乡镇和村幼儿园;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完成一大批“双师型”教师培训,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支持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和优质特色校建设,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强中西部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发展民族教育。巩固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支持边境县和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县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边疆民族地区紧缺教师人才;加强对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启动内地中职班,支持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新建一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支持民族院校建设。
发展特殊教育。改扩建和新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使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学费;把普通高中学生和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有效共享、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支持在高校建设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支持扩大公派出国留学规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培养各种外语人才;支持孔子学院建设。
(六十七)组织开展改革试点。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第四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我区率先在保二小学、站四小学、石油小学配置交互式电子白板。并开展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使教师会用,愿意用,使学生喜欢上电子白板课,提高教学利用率和教学效率。并进一步开展电子白板课评比活动,使电子白板物尽其用,发挥最大效能。
二、2012年我区将接受教育强县区的检查,各校根据标准,我区将在各学科全方面配备新型信息化硬件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大幅度提高教学装备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环境。
三、对新添置设施如电子白板、投影等一系列新设备,将对设备的使用方法,保养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对教师进行全方面的培训,真正的使新设备发挥新效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四、抓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全区每个学校扩充1T的教育资源,基本实现基础教育公共资源库全面覆盖基础教学各学段、各学科、各版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建立互联互通的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资源建设与资源使用紧密结合,以快速推进资源建设进度。
五、抓教育业务网络工程。要建成高速畅通教育业务网络体系,大力推进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的教育区域网建设,促进全区各学校真正实现“班班通”,努力建成教育区域网。
第五篇:企业信息化建设口号
如何看待公司的文化口号?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理念和口号,有的写在画册里,有的贴在墙上,有的挂在老板的嘴边,而宣扬和贯彻企业文化理念是hr的本职工作之一。那么,请问:
1、你们公司有没有企业文化口号? a、有 b、没有
2、如果有,请分享出来,并谈谈你对这个口号的体会和使用效果评价。如果没有,请你结合公司特点和现状,设计一个口号出来,分享给大家。
我们公司讲究的是“共赢文化”。核心理念是“共赢、共享、共担,追求卓越”。目前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只能算中等,仍需努力提升。
我们推行那么多年的共赢文化,深刻体会到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绝不只是一个口号这么简单,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到位,以细水长流、百年树人的持续态度,进行不断的总结、提炼、优化、创新、与时俱进,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与企业一起共同发展。这才是文化建设之正道。
一个简单的口号、一些标语、文化墙只是企业文化中的冰山一角,不是根本的实质文化。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企业,不仅在制度上、行为上,在员工精神风貌、工作习惯、业务理念、公众形象等各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和体验。
如何建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一般从企业文化的五要素去着手:
一是企业环境。企业因所住环境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定位等,每一个企业的文化都
有其独特性的一面。我们要结合企业实际环境来设定我们的企业文化类型,来建立和推行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
二是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这种价值观的提炼,与企业高层(尤其是老板)的追求密切有关。老板或总经理和核心管理层有什么样的追求,秉承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中表现出来,就会使企业呈现出与这种价值观念相匹配的管理特点,就会有许多精彩而经典的创业故事,富有代表性的创业故事所折射出来的寓义汇总在一起,经过挑选、对比、提炼和优化,核心价值观就浮出水面了。
三是英雄人物。即企业的灵魂人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领导就可能带出什么样的一帮下属。他是优秀文化活生生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形的企业文化,要让员工在实践中能够感知和体会,并且有明确的学习榜样,就必须要有活生生的英雄人物来将这种文化内涵形象地体现出来。如我们公司评选各类之星、各级优秀员工等就是在树英雄人物,找活生生的榜样。
四是习俗与仪式。寓无形于有形,文化仪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要靠仪式和活动来加以体现和传承。企业中的文化仪式可以是比较正式的,如我们公司的晨会、大型培训和活动前唱司歌、司庆活动等,也可以是比较轻松灵活的,如我们的每月文化餐会(以部门为单位)、迎新文化沟通会等。
五是文化网络。企业内部的信息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在传送,这就形成了网络,而文化网络就是企业文化沟通渠道。如我们的电子邮件、发文通告、oa平台、月刊、饭堂、班车、各类业余协会、兴趣小组等。
以上的五要素中,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前提与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形象代表;习俗与仪式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与实现载体;文化传播网络是企业文化的神经。五个要素共于一体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企业文化。
以上只是抛砖引玉,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要真正实施起来,却并不是那么的容易。正所谓“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企业文化建设,我们都在路上,一起往前行进,努力吧!篇二: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企业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入中国,20多年来受到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长期关注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也在各企业不同程度引起重视,一批优秀企业和知名企业相继建立起了有自己特色的、较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和企业员工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研究和大量实践表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对于企业来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中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怎样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化、文体化、表象化,呈现出的是一派僵化现象。
以“口号化”为例,很多企业注重喊口号,无论是走廊、办公室还是各车间的墙壁上都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标语口号,什么“团结、求实、拼搏”。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看重的不是它的体现,看重的是本企业的价值取向能否起到强化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能否在员工心中产生共鸣。有一些人认为,有了这些口号,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很丰富了,未必!再看一些企业,无论是过节还是放假,都着力举行一系列唱歌、打球等文艺活动,并规定月旬活动的次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指标来完成,当然,这些活动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长感情、加强交流、促进健康,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但单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及全部,则是走入了误区,实际上是对企业文化肤浅化。
2、企业文化建设趋向于一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
企业文化固然形成于某一企业,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但也要与民族优秀文化,甚至全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然而,目前很多企业文化建设都是狭隘的,甚至是保守的,他们只注重本企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企业中已经形成较为优秀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具有较强凝聚力、发展力的内部文化,但仅仅局限于实现企业文化有关增强企业效率的内部职能上,却远未实现利用文化体现企业形象的外部职能。企业文化倘若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更符合社会的价值观念,得到民族的广泛认可。而对国外优秀文化也理当同等对待。现在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已步入知识、经济全球化,保守、狭隘的企业文化是立不足根的,中国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企业要面向世界,建立更有效的经济模型,提升综合管理优势,寻求战略伙伴都要求企业文化面向全民族、全世界。
3、企业文化建设对员工个人价值认识和发挥不足
虽然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企业全体职工的各种力量统一于企业的等同方向所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价值标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是增强企业职工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支持力的意识形态的综合,但是,却不能忽视其中的个人价值。有些企业着力强调集体统一性,重视企业文化的趋向一致性,而对员工个人价值的认识和充分发挥却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有效保持,使员工潜力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还挫伤员工积极性。
4、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从案例分析转向各种实证模型的建立;研究范围从宏观环境转向微观组织,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对企业内个体研究转变为对员工整体的研究,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但总体上说研究结构的多,制度的少;研究硬性的多,软性的少;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特别缺乏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深层次的文化的研究,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 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1、遵循两个原理,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审时度势,根据一定的建设原理,制定出符合组织环境与经济形式的基本文化,因而可以从两个层次的原理考虑。第一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将崇高的理想和组织成员沟通,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致的价值观,最终形成和推动企业文化;第二个原理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理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主要性,从小事作起,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材料,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好企业文化。
2、采用具体措施和程序,逐步发展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一系列专门的、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改造员工不符合企业求的思想、行为,建立起企业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共同的信念和行为规范,将全体员工的思想、行为调整到企业所希望的方向上来,即以企业精神感召员工“满怀高涨的热情朝一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步聚着手开展:评估需求、组建机构、编写材料、建设硬件、动员职工、逐步开展、不断推进和适时维护。特别需要注重发展企业文化的载体,如《员工手册》、企业杂志、ci形象、宣传光盘等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树形象、塑品牌、拓市场”,将企业精神不断发扬、丰富和延伸,形成企业自己的精神支柱、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最终实现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
3、抓住企业文化的核心,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关系
员工思想水平、价值观念随着个人文化素质、经历的不同,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内客观存在。有的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企业的生存,离开企业发展,员工收益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分配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均贫富、吃大锅饭的思想与习俗仍然存在,企业文化必须引导员工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4、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倡导团队精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推动生产的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供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总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构成,因而企业文化必须为优良的管理提供舆论支持,形成良好氛围,使各项管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更主要的是协同企业组织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甚至每个员工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5、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企业员工,溶于全体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又带有灌输性,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形象策划;各种有意义的庆典活动,如厂庆、升旗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球赛、文艺汇演、邮展书画展等等。活动必不可少,所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必不可少,至于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则是需要提倡的,勤俭节约本身也属于企业文化提倡的内容。
6、企业文化的组织实施,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和必不可少的激励机制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进行文化宣传教育、沟通联络,它包括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宣传方式。此外,文化网络还必须在制度建设、产品设计、厂区规划、标志、商标广告等方面体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对内对外的各种活动中注重贯穿和体现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务实而不是务虚,也不是一般的政治宣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文化的推行结果,要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带来物质和精神利益,这也是检验其绩效的标准。为此,企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
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种机制包含着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通过激励调动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取得实效。
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发展乃至在企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动力,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强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培养职工的评价意识,激发职工的企业氛围。同时要加强优良传统教育,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并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使企业文化建设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