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

时间:2019-05-13 21:5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

第一篇: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

高职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建设服务,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确立社会需求就是高职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果秘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满足多维的市场需求,甚至连就业的基本要求都不能达到,那么培养目标将会是空中楼阁。基于这种观念我们组织力量,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学生专业实习信息反馈等多种渠道对人才需求预测做了比较充分的分析,与用人单位共同寻求人才培养规格的准确定位。在满足社会需求上,提出在提高“办文”、“办事”、“办会”能力基础上,提高秘书的工作悟性,就是对领导意图的领悟力。秘书专业以培养“知识丰富,品质高尚,一专多能,秀外慧中”的现代秘书为目标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秘书专业不能盲目设置课程,现代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会有起伏,人才培养又具有滞后性。社会需求又有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和一时需要与稳定需要之分。这就迫使我们要改变被动适应的局面,在培养目标上体现灵活性,课程设置也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服务。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必须加大基础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的知识面;按能力结构设计课程,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试验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总之以就业为教育目标,形成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坚持“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专业方向灵活、具有特色,加强实践训练,注重整体综合素质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淡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形成“办文”、“办会”、“办事”三大教学模块。理论课的设置与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并注意课程的衔接与整合,在保持学生良好的基

础素养的前提下,加强应用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

根据目标定位,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重点是要解决好基本知识与专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保证培养实践能力各个环节的落实。根据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1)课程体系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经多年改革,秘书专业已形成以掌握政治、法律、秘书工作等方面主要知识和培养多元化才能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即培养政策理解,组织协调,获取新知识,公关交际,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熟练运用英语等多种能力。(2)课程体系应包括人文社会课程。人文社会课程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包括文、史、哲、艺术、经济学、社会学等。(3)学生能力标准从定性过渡到定量。如秘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应对打字速度、电子表格的设计和使用直接进行量化。写作能力的考核应在一定的场景中限时完成。真正体现学生“办文”、“办事”的能力。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复合、交叉、调整,跨系跨教研室地合作,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教师之间要相互沟通,明确各课程在秘书职业中的地位;课程间要衔接好,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必须紧密围绕实际应用,克服片面追求理论性、学术性,在综合化、实用性上下功夫。具体做法(1)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个独立学科之间已由单线联系走向多维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多层次的、综合的科学体系。设置一门新的学科,必须懂得与此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要建立和设置较完备的与科学的学科体系及课程门类结构还必须把握和理解整个科学体系中,各个分支学科的具体内容。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2)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将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到教学中。以能力为中心,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征,根据秘书专业的特点,努力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地位并重,精心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不仅在学时上保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是6∶4),更强调内容的充实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严格。具体措施(1)面向社会,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走产学结合的道路。积极参与企业建设。(2)建立由地方行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座谈会、研讨会、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以及课程的定向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构建,真正使高等职业教育贴近社会,按照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3)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不仅将学生溶入社会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如秘书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大学生社会调查、专业认识实习、专业顶岗实习等亲身感受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4)搞好校内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力争走出一条“教学实验—模拟实训—岗位实务”系列化的路子,并通过校外实习,使学生毕业前得到较为充分的岗位训练。第五、六学期,针对就业方向进行八周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个性需求为导向,改革课程结构,课程的多样化从多种角度看,课程的多样是为了人才发展的多样化。我们从结构上缩小必修课的比重,扩大选修课的比重。在课程的纵向结构上,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必修课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为不同个性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潜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而且,要恰当地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如果必修课科目所占学习时间太少,会使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降低;没有选修课或选修课太少,则会影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课程模式。几年来,秘书专业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广告学》、《人际关系学》、《商务礼仪》、《会计学》等选修课。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并能较好地解决广东经济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多品种”与“小批量”之间的矛盾。

根据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鼓励学生争取“一生多证”随着国家劳动力市场的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考试、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争取“一生多证”,即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要拿到多种通用证书(英语三、四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各种竞赛证书等)和职业资格(秘书、公关员、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师)证书,增强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秘书专业毕业生的持“双证”率均在85%以上,今年达到93%。

以上是我们对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的一些设想和探索。高职院校要在新世纪生存和发展,必须真正树立需求的观念,拓展思路,才会走向成熟,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篇: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课化指明了方向,也引领和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近年来,全国各地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视。但综观目前作业现状,传统作业的种种缺陷仍然有目共睹。为此,本课题组通过对学生课内外的作业进行调查、反思、分析、归类和思考,发现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弊端:

1.形式上:

⑴单一性,为应付考试而训练;

⑵要求单独完成,强调独立思考,缺少合作性; ⑶作业由教师或教材提供,缺乏自主性。2.内容上:

⑴机械重复地抄写生字、词语等; ⑵课后练习,配套习题一律写在作业本上。3.方式上:

⑴面对不同学生实行无差异的作业设计。

⑵排斥学科以外的作业,人为地造成学科间的隔阂。4.答案上:作业答案绝对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5.评价上:作业评价片面性、单调化。

6.目标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虽然传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却极为不利,如果不加以改变,必将使作业陷入机械重复的误区。学生终日陷于“题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发展也必将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课题在对目前作业的设计进行调查之后,吸取国内外优化作业设计的理论精华,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形成合理的作业机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该课题的研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减轻学习上过重、不适当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创设一定的条件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改变作业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形式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完美人格。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作业方式。

(三)研究基础

1.本组成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处处留心教学中的点滴经验,在切实了解小学语文作业现状,掌握一定的小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水平,善于反思,潜心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教研能力。

2.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充足,教师精力均有保证。

3.本组成员所在的学校为镇二类中心小学,教学设施完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具备开展课题研究的软硬件。

4.新课程的颁布与实施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重要的契机。学校、家庭、社会已为优化作业设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将为此创造更佳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步骤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研究课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我们将实验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2)调查了解有关学生作业的现状。

(3)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2.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实际情况出发,与研究人员合作,共同解决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2.综合调查法: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进一步调整研究方案。

4.比较法和观察法:通过对传统作业形式与新的具有个性化的作业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及完成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对学生作业设计方案不断调整,以最优化的作业形式呈现给学生。

三、研究成果

(一)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

1.兴趣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中发现只有学生对所布置的作业感兴趣,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为了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灵活多样,多增加语文实践性作业。

2.作业的设计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关键(1)作业内容突出趣味性

课题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达作业内容的趣味性。①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验初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指导,即设计绘画代作业。

②在课堂教学中,给枯燥的作业设计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形式的作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检察督促。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在课外玩。(2)作业要求突出层次性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也应该针对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①作业量的分层。一个班级中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层次的发展,教师布置作业的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节。在实验中,我们对于那些学习态度认真、能力强的学生,基础性的作业可以减少,对于那些学习懒散、态度不认真、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就适当增加作业量,并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检查力度。

②作业难度的分层。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我们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创造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

(3)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实践性作业。

①布置与学生所学有关联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将教材与各种补充阅读配合起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即学中求广型作业设计。

②在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之后,指导学生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新知识触类旁通地解决相关作业。即学后迁移式作业设计。

③在解决学生的疑问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提出新的问题。让他们在孜孜不倦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即学后设疑式作业设计。(4)作业设计加强综合性

①加强作业设计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如教《老师,您好》布置学生给老师唱一首《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等作业。

②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提倡合作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力量更出色地完成作业。

(二)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一方面作为一种情感的激励工具,它的交互性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诱发学生奋发进取,追求成功的心理倾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具有超文本、重基础的特性,创设启迪思维的各种情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作业内容,满足个人需要,也可以依据能力和水平自定学习速度,满足个人的发展。

事实证明,虽然实验的时间不长,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差距在语文阅读能力、阅读理解上及写作方面已经有所反映。

(三)培养和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在实验中通过理论学习,作业形式的探讨,优秀作业展、交流设计方案、集中座谈和分别访谈等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的学习,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基本掌握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方法与课堂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通过研究力求让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适合不同学生的口味,使学生们愿意做、乐于做,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结论与反思

(一)此课题的研究表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作业设计能使学生有主动完成作业的愿望,作业完成效率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完成自己喜欢的作业特别是对于成绩落后生。

2.作业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中主动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

3.对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4.优化作业设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作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量身定做的,因此,适合每个学生。

(二)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1.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个别对待,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作业。

2.学无止境,关于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的理论,我们还需进一步加强。

3.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或无力关心。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是不现实的。即使本次课题研究结束了,但这项工作也应该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走向更完善。

第三篇:某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研究结项报告

某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着手,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关注其动态,预测评估期危害,做出必要的提示,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这无疑是最科学、最经济、最有效的。因此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研究就更加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试图通过对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基本理论的阐述,对比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经验和做法,得到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对我们的启迪,查找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存在的差距、欠缺和不足,探究对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的启示和借鉴,从而找到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措施和方法,并就徐州市食品安全预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本文提出的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措施和方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健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建立长效机制,致力细化管理,初步建立追溯体系,搞好风险监测,发挥舆论媒体作用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体系,监管模式

目录

第一章绪论........................................................3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意义....................................................3 1.3 研究目的....................................................4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4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状况..................................5

2.1食品安全预警的概念...........................................5 2.2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概述...................................5 2.3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6 第三章国外食品安全预警建设概况....................................8

3.1科学的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理念...................................8 3.2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8 3.3健全的食品安全预警法制.......................................9 3.4协作默契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10 3.5 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预警方法.................................10 第四章徐州市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现状分析.............................11

4.1徐州地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现状............................11 4.2徐州地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3 第五章完善徐州市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措施...........................15

5.1加大宣传力度................................................15 5.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16 5.3建立长效机制,致力细化管理..................................17 5.4进一步建全流通追溯体系......................................20 5.5搞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舆论媒体..............................21 结论.............................................................21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内“疯牛病”、“苏丹红”、“僵尸肉”、“毒豆芽”等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政府部门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已经从多方面品入手,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例如: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由李克强总理担任主任,其力度之大,建国未有;国家几大部委分段监管食品安全,其中农业部监管初级农产品,质检总局监管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工商总局监管食品流通领域,卫生部监管餐饮领域,国家食药监监管药品领域[1]。可以说国家对食品的分段监管基本达到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监管状态,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并未明显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这不仅是缺少法律法规或标准,更多是现有法规出自多个部门,法律或法规间存在不协调之处;此外食品标准种类繁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刚刚起步,现有标准的管理、备案、形同产品不同标准间的矛盾之处以及同一产品原料要求和成品要求的不一致性等都增加了监管的难度[2]。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偏小,诚信意识不足,传统的监管手段已无法满足监管的需要。一直以来,监管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采用监督抽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督,依据产品标准抽检,抽检项目也必须采用标准的检测方法。这种监管方式虽然有法可依,发现问题后可以依法查处,但是却受标准束缚,因此才出现了产品抽查合格率高而安全性低,综合评价质量状况好但潜在安全风险大的情况。例如,前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黑猪油”,其水分、酸价、过氧化值、铅、砷、铜、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及致命病菌等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检验为合格。“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也都不只一次反映了仅按照标准进行检验的监管弊端。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进一步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迅速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食品,将是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一大考验。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食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食品,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完善食品生产监管 体系,加强对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保证人民吃到放心的食品[4]。

本文将通过对从国内外食品安全的问题分析,借鉴国际食品安全问题及风险预警管理体系成功经验,针对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合于徐州市现状的、完整有效的、客观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市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水平。

2、现实意义

徐州市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食品安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对职能部门管理体系的信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完善一个合适的风险评估体系,灵活、及时处理各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维护徐州市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1.3 研究目的

本文作者长期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领域相关工作研究,深深的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以及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失望之情,同时一直期待能够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食品安全问题千头万绪,如何才能抓住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本人从工作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中深深的感受到,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可防可控,关键是建全和完善目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系统,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同时,在出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之后,要采取适当措施,让事件对民众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消除到最低。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深入分析徐州市食品安全及预警机制的现状,明确其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从微观的、具体行为的层面上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建议。

分析国内外原有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经验,明确影响我市食品安全预警的因素;总结比较国内外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成功经验,得出适合徐州市的食品安全预警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与我市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究我市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的改进思路,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

第一,比较分析法。把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通 过对国内外食品安全预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总结出适合我市的改进建议。

第二,实地调研。现场调研与监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手段,通过对我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作为本文基本的素材。

第三,图例分析法。本文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按照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将评估指标图像化,建立不同的图例分析,运用图像分析法实现对多级警兆指标权重分配。

第二章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状况

2.1食品安全预警的概念

危机发生的概率不高,但这种突发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处理危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食品安全危机也一样。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预警工作。

预警一词是从德国的Vorsorge法则中衍生出来的,主要是突出政府要以关口前移的方式积极谋划,防范或降低可能出现的伤害公众的事件和状态,以此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资源和生态的破坏。预警机制是指预先发布警告的制度,通过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成的预警系统,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

食品安全预警是指专门针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的“预先警告”,对食品安全风险在萌芽状态时就掌握其动态并进行准确的预警提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主动预防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2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概述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发展迅速,质监、卫生、农业分别就风险监测机制、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形成了食品安全预警的理念。

1、农业部

通过食品安全预警机制向全国发布食品安全警情,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制定相关食品的残留物质的监控计划,参与在全国范围内对食品和农作物药物的残留监测,并不断发布食品安全预警情况。

2、卫生部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定期发布食品污染的水平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卫生问题预警通报,对相关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 的有害物质主动进行监测,了解污染水平,防患于未然,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食品污染问题,并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利用现代的联网技术,系统分析食品污染状况和动态变化,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有害化学物质、农药残留、人工添加剂,如氯丙醇、亚硝胺、多环芳氢等。

3、国家工商总局

通过12315消费者申诉网络,建立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主要针对某个地区食品流通环节发生的违反食品安全管理规定的问题,例如,一些小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不卫生的食品及禁止上市的商品、不达标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要求、假冒伪劣商品等,并对其进行警告,追究相关责任。

4、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首先建立了口岸预警制度,发布了《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实施细则》,对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进行检验检疫;并建立了对应的快速反应系统,出台了一系列安全保障和处理措施。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建立了信息处理机制、预警分析机制和快速反应的预警机制。主要是用来确定某食品某指标为风险指标,对其进行监控;并要求各地方将抽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2.3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食品安全系统建设

食品安全系统用户主要由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监管部门,还有该领域的专家、教授及广大群众组成。登录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体系时,首先要进行身份认证,每人对应一个账号,该系统中各用户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收集各方面的食品安全信息,目的是搭建一个公众自由参与、信息互动的平台,可以 24 小时在线,一旦出现警情,随时可以发布信息,确保该信息平台的时效性和共享性;如果出现一些人为恶意的危害公众的信息,也会受到各监管部门及社会群众的监督,可以屏蔽有害的造谣虚假信息,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该系统的权威性。一方面相关的专家和管理部门会为公众辨别是非,另一方面公众可把预警效果反馈给该系统的管理者,真正做到“食品安全,人人有责”。

2、食品安全数据库建设

该数据库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疫情信息等食品安全基本信息。它就像是一本食品安全的百科全书,用来指导人们的食品生产与消费。例如,当食品生 产企业不清楚自己的行业标准及产品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时,可以及时参考学习,公众也可以进入数据库查阅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同时,数据库中的信息也会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及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变化。

3、食品安全子系统建设

子系统建设分为三块:应急响应子系统、预警分析子系统、评价指标子系统。如图 2-1,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其中评价指标子系统是其余系统的基础资源,它对食品安全出现的危害因素提出合理的评价依据,用来供其作为分析判断标准;预警分析子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模型预警和专家预警对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警情分析,为应急响应子系统做出合理的警情判断,根据危害程度做出相适应的应急响应,最后给出总结评价。

人们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预警工作作出科学的决策,例如:使食品安全的技术标准更加明确统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更强,疫情信息更具有时效性。根据这些评价结果,来分析影响食品安全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从中总结归纳,改进或完善一些不合理的预警方法,从而提高食品安全预警的效率。

图2-1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结构 第三章国外食品安全预警建设概况

3.1科学的食品安全预警管理理念

以加拿大食品安全预警建设为例,该国管理理念首推“科学的政策”。“科学的政策”本是加拿大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整个公共管理的制定的首要方针,这一政策的宗旨是:要求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讲究科学性。

加拿大食品安全管理首先是理念的科学。加拿大食品安全管理作为其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食品安全预警管理充分贯彻了这一理念。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食品安全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健全的前提下,其食品安全预警管理更强调了管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从社会、经济、法律等领域全方位进行质量监控与管理,从食品企业的生产管理,到信息共享互通,科学技术的整合,再到宣传培训等方面实施管理。

加拿大食品安全预警管理还表现为监管的科学——建立“基于科学的监管体制”。第一是决策的科学性,这一点主要体现在,食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上,统筹兼顾多方面的科学技术分析,包容并参照不同的见解和建议。第二是在决策的讨论实施阶段,工作方法的科学性,他们依靠专业技术精英,尊重专业技术知识,尊重客观现实,真正做到让事实说话,让行家发挥作用。

另外,在具体工作实施中,他们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食品安全预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方面首推圭尔夫大学食品安全研究所,该校在加拿大连续排名前十位,它拥有安大略省最大的食品科学系,在加拿大有极大的影响力,享有极高的社会认知度。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该大学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态度认真严谨,技术先进,实验室实施的质量体系管理科学而高效,圭尔夫大学承担了大量的食品安全检验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大略省农业部下达的食品安全监控样品和社会各类机构送检的样品。

3.2 完善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

1、食品物流的溯源追踪系统

加拿大食品安全预警中的溯源追踪系统突出表现在系统性和全面性:建立完备的食品安全溯源数据库,从养殖或种植源头抓起,致力于信息采集——数据输入及分析——商品标识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跟踪和监控;反过来,销往各处的食品通过这个追踪系统可以清楚地查到相关数据,依靠这个追踪系统,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销往各处的食品的信息追踪,大大保证了管理者和消费者的知 情权,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2、重视案源发现机制

首先,加拿大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案源发现机制及其效率”,是安全管理制度中的一大亮点,这里首先是对问题食品的有效和及时控制,在发现某种食品存在隐患之后,立即加以控制,继而,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分析,比如对市场、社区、医院等信息的收集及分析。就医院而言,对某种与饮食关系密切的疾病,从发病原因的反向追查与分析,然后又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完善和修订。

其次,是对案源发现机制的重视表现在各领域的有效沟通和密切协作,比如,食品案源机制下,处理问题过程中,可以实现国际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共管,例如2006年到2007年,加拿大检测部门发现的一系列的蔬菜污染病菌事件,之后政府、医疗、检疫、科研等携手共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案源发现机制的重视,还表现在加拿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性投入,使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得以顺利持续发展。例如:2008年爆发于加拿大的李斯特菌感染事件就是很好的典范,李斯特菌疫情共造成57人感染,其中 23人死亡,死者大部分为老年人。政府很快对这一事件作出表态,加拿大食品检验署表示:一方面政府设施一系列措施,例如,开发食源性病菌的快速检验技术,增加检验人员数量,达到强化食品安全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加大保障性投入,在2009年至2011年间,加拿大政府分别投资数百万美元用以提升食品安全状况。3.3健全的食品安全预警法制

美国、欧盟的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开展早,安全意识强,重视程度高,并不断科学改进,工作做得务实,讲究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每年,《美国联邦法规汇编》会发布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是为应对新情况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和补充的。例如,2011 年1 月4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FDA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该法对1938 年通过的《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修法的重中之重旨在授予美国负责大部分食品与药品安全监管的机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授以更大的监管权力,加强其对美国本土生产的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以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如此,为了实现食品安全预警预防为主的目标,美国《FDA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在对监管机构提出尽快行动起来的要求之后,跟着提出细致的指导性文件,例如对食品强制召回的二聚体实施有详细规定,并且规定在实施这些 新要求时要广泛采纳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在欧盟国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食品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这种高产新型的转基因食品在满足人们对食品品种、花色、口味等要求的同时,会不会对身体存在不良的影响?对这个安全悬念,欧盟立即予以关注,如2004年正式生效《转基因标识法》,表现出以人为本、对公众负责的态度,《转基因标识法》要求所有含有生物技术生产成分的食品和饲料都必须带有转基因标识,以便于公众识别挑选,保证公众对食品获有知情权。

再如日本,在发现疯牛病以后,日本更是提出要全面修订《食品卫生法》,强调食品卫生法的目的要从确保食品卫生改为确保食品安全,所有食品要设立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十分苛刻,而且要求日渐严格,特别是美国对日本的召回制度,缺陷食品被召回后,根据程度的不同,对问题食品补救或销毁,并补偿消费者,系统化程度高,措施严格而又科学。

在法律法规健全的前提下,是强大的法制惩戒力度。长期以来,美国就严惩那些违反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所处罚金要远远超过违法企业所得的利润,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企业要想降低违法风险和成本,甚至说是保证企业的生存,就必须注重食品安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美国一些知名的食品生产大企业,自己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甚至要比国家标准严格,这也是世界著名的麦当劳、肯德基餐饮企业能够如此强大的重要原因。3.4协作默契的食品安全监管系统

还以《FDA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为例,它要求美国联邦、各州、地方、领地、部落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美国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与外国食品安全监管之间,都要加强合作,并制定具体措施,以确保公共健康。社会参与程度高,协调合作水平高。美国的很多机构重视协助食品安全预警工作,在思想上增强食品安全预警意识,学者根据社会实际需要研究新的课题,全社会加强宣传,如1997年,美国农业部、卫生部和环保署设立“总统食品安全启动计划”,研究食品供应的安全措施和紧急事态的应变能力;在社会上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并将食品安全研究放在“21世纪食品工业发展计划”中的首位。

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日本强调国家、地方政府和民间法人三位一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负责任。3.5 科学高效的食品安全预警方法

这里以欧盟的“食品快速预警系统”和“可追溯系统”为例。上个世纪末,欧盟就有了“食品快速预警系统”。欧盟自1978年就开始建设快速警报系统,并要求各成员国在消费者健康遭受威胁时进行信息共享与交流,“食品快速预警系统”职能是预知食品安全风险,能快速通报信息(通过PDF的文件格式),交流信息,采取行动。

欧盟食品安全体系运转好,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食品跟踪与追溯体制(可追溯系统),该系统可以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和追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环环相扣,哪里出现了问题就去哪个环节找原因,便于及早预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欧盟的食品安全预警工作起步早,方法科学,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

第四章徐州市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现状分析

4.1徐州地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徐州地区食品安全预警发展迅速,质监、卫生、农业分别就风险监测机制、污染物及食源性疾病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形成了食品安全预警的理念。

1、构建食品安全体系

目前江苏省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一体系由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构成,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等部委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江苏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江苏省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暂行办法》、《江苏省食品安全信息报告与沟通管理规定》、《江苏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江苏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员管理办法》、《江苏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本省食品药品监管、质监、工商、农委等部门分别为相应的执法主体。

2、重构监管部门职能

2015年3月,徐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重新调整内部机构设置,设13个内设机构,由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处(挂应急处置与宣传处牌子)承担食品安全统计 工作,分析预测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风险交流,并与起草和监督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同时推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组织编制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承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指导协调地方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监督实施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承担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新闻和信息发布、舆情监测、媒体沟通等工作。

3、构建食品生产监管模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结合徐州市食品生产监管实际,徐州市制定了食品生产“三分监管”规定,结合食品分类、企业分级确定对每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等次,进行分等监管,通过三分监管,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

同时,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徐州市还建立了质监系统食品生产“三位一体”综合监管工作机制,目的是有效整合有限的监管资源,提高食品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实现监管效能的最大化,确保食品安全。

各县质监局在质检所增挂“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牌子,市局在徐州市质检所增挂“徐州市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的牌子。工作模式上,市局采取“双重管理,以处为主”的模式,各县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可以集中办公,也可以分散办公,业务上接受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的指导,将县局质检所的食品检验室与食品科合并,抽调食品执法人员,组建县质监局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为食品科内设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作业指导书,全面履行日常监管、检验检测和行政执法的综合职能,形成“监管、稽查、检验”合力。

各县局在稽查大队增挂“食品稽查中队”牌子,市局在市稽查支队第一稽查大队增挂“食品稽查大队”的牌子。工作模式上食品稽查大(中)队是稽查支(大)队的内设机构,受稽查支(大)队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市(县、区)局食品生产监管部门的指导。

食品生产监管、监控中心、稽查机构构成“三位一体”后,在开展食品生产行政检查工作中,按照岗位职责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做到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日常监管、行政许可、行政执法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无缝衔接和闭环管理,提高食品生产监管的有效性。

4、配套监管机制的运用(1)农村“三网”建设。

所谓“三网”,是指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2012年食品安全协管覆盖全部乡镇,3523个行政村(社区)全部明确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员,全市187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基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机构,全市三级食品综合协调网络正常运转。完成省级监测任务的156%。各地加强对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并将食盐安全融入“三网”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强化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2)专项整治活动。

徐州地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针对监管范围内的突出问题,不断开展或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开展包括针对“地沟油”、“僵尸肉”、“酒类质量”、“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毒豆芽”、“工业盐”、“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火锅底料”等问题的专项整治活动。

(3)信用体系建设。

徐州市根据《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企业诚信文化建设,加快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和诚信信息征集、披露和评价体系,并推动诚信服务机构发展,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与各环节监管部门大力推进的分类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发挥信用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4.2徐州地区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从整体上看,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意识还较为淡薄,对食品安全常识认识粗浅甚至错误。目前我国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认识是: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而对于食品是否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是否会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则缺乏认识,或知之甚少。就徐州地区来说,总体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低,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就更为缺乏,尤其是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它们当中很多都是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好多人员又从事餐饮行业,这些餐饮行业卫生条件差,流动性强,其中最难管理的就是一些小摊小贩,好多管理部门也难以管理到位,这都给食品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而整个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辅材料、添加剂、防腐剂品种甚多,流通渠道复杂,即使是大型企业,也很难对所有采购材料全部进行检验把关,一般仅是对供应商的资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生产许可证证书等文件材料进行验证,多从外观进行识别,这既受限于我国食品标准制定相对简单,也受限于我国企业检测水平相对低下,所以食品安全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更依赖于社会诚信。

2、法律法规不健全,部门协调性差

我国食品安全预警工作起步晚,经验少,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2012 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会议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制定时对相互之间应有的协调考虑不足,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在立法中未加以明确,造成涉及食品管理的部门机构繁多,而各管理部门又“权限不清”。目前徐州地区食品检测机构分属于工商、卫生、质监、农业、粮食、检验检疫等不同部门,监管的分工和要求的细化程度还不高,监管责任主体和要求还不够明确,部门间和区域间安全监管的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通报、案件的协查和处理力度还不够;还存在着实验室建设、相同品种和项目的检测等工作的重复,导致检测仪器和人员的高耗低效或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3、食品安全监控环节薄弱

就食品安全监控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微生物和化学污染的情况较严重;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较滞后;疫情防治和监控及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不完全;检测能力设备差,检测灵敏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控具体有如下差距:系统监测和评价的相关资料缺乏;检测技术与设备相对落后;检验检测行为不规范,安全风险分析评估不到位;食品标准难以同国际接轨。

4、相关配置不够完善

目前,徐州食品质监系统共有650干部职工人;下辖8个县(市、区)局及5个直属单位,现建有3个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室、8个省级检测中心(站),基本覆盖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综合检测能力在苏北及淮海经济区领先。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食品生产监管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机构配置方面。徐州市辖区有云龙、鼓楼、泉山、贾汪、铜山、开发区,但设置区局的只有贾汪、铜山、幵发区,市局食品处负责云龙、鼓楼、泉山三个区的具体监管工作,不像苏南,多数市局设立市辖区局,有的多达8个区局。二是人员配置方面。2014年专兼职食品监管人员的分布情况是:丰县质监局3人、沛县质监局3人、睢宁质监局4人、邳州质监局3人、新沂质监局4人,贾汪区局2人、铜山区局4人、开发区局人和局机关食品处4人。30个专兼职人员需要监管全市885家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270余家小作坊,比例为1:30,即每一个人需要监管30家食品生产企业,这与国家相关规定的1:6相差太大。

三是车辆保障方面。2008年年初,省质监局为全省13个市、县级质监局全部配备了食品安全监管专用车辆,目前真正用于食品监管的县区局只有2~3个,其他全部放在局办公室,大部分单位将车用在了其他方面,造成日常监管时车辆不到位,有时甚至乘公交车去巡查。

5、经济和科技支持跟不上

一是监管经费方面。徐州市大量的小作坊式企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农村,仅靠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聘请食品协管员、信息员,这就需要工作经费。虽然省质监局在食品监管方面划拔了大量经费,但仍存在着较大缺口。苏南等市食品安全费用现已超过万,徐州市食品安全费用近年来始终维持在万以内,有限的经费给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带来不少困难。

二是技术支撑方面。虽然市级质检机构技术力量较雄厚,部分县级质检机构仍停留在争饭吃的阶段,根本谈不上技术支持。从数字上看,国家要求的定量检测(精密仪器检测)批次为每千人个批次,按徐州市市区万人口(不含贾汪区)计算,每年定量检测最少为批次,而去年由徐州市食安委下达的检测总量为批次,抽样检测覆盖率远远低于保障食品安全的最低水平。

第五章完善徐州市食品安全预警建设的措施

5.1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载体,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和责任感,增强社会公众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机制。特别是要增强食品经营者的诚信自律意识,同时,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发挥公众的的监督干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建立有奖举报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要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做好受理、核查、反馈等系统工作,把工作做到实处。提高群众自我维权的意识,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如在社区建立维权联络网点,简易简化维权过程,让老百姓知道维权,并知道怎样维权。利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册等,或开展公益性展览,把宣传工作深入到基层群众中间。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口号标语等方法,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例如利用宣传画、公益讲座等形式提醒公众关注食品销售资质。

5.2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部门间的协作

1、建立专门、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政府职能部门

政府职能部门应将监管权集中,在统一管理之下,理顺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进出口等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建立责任制度。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在分工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沟通和协作,互相支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常态管理与突击检查相结合。责任到人,履行部门职责,制定落实具体的措施方法,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和惩戒力度,有法必依,根据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同情况予以限期整改、罚款、取缔、直至刑事处罚。完善追溯体制,就生产、进货、销售等环节尽可能详细记录,以备倒查。

强化重点专项治理和重点区域的食品检测。如对食用农产品和食品专业批发市场,食品生产加工小区、专业乡、专业村,城乡接合部、城中村,餐饮夜市,小餐桌等进行专项整治。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摊点及制假售假窝点,坚决查处假冒伪劣、有毒有害、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和问题食品。

2、建立上下贯通的机制

制定统一的标准,统一规划、分工协作、互连互通、协调互补。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信息的采集,存储、分析,有效监控,及时排查发现问题,直至及时解决问题。

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各部门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大要案通报制度,推行食品安全监管问责制度。部门行政执法与司法还应密切合作。对于本应接受司法审判的食品安全案件不能仅仅通过行政处罚不了了之,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而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必要时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对于举报范围、奖励办法及有关部门职责及举报方式进行公布。密切关注食品安全动向。可在显著位置公布有关部门名称、主要监管职责、及举报电话、网站等,方便群众监督举报。

3、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加强,食品管理食品安全预警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一门管理学科,这就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他们需要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宽阔的眼界,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在此背景下,高校以及相关部门,应结合社会的需要和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储备专业人员,为食品标准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毋庸置疑,在食品安全预警工作迅速发展的今天,要做好本项工作,只有决心和热情是不够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发达国家和我国先进城市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因此,建议徐州市在科研立项、专业人才培养或培训、设备置办和添加等方面,要做长期的努力。为提高效率、保证政府相关部门的正确决策,促进我市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持。5.3建立长效机制,致力细化管理

建构科学合理的标准设定体系、预警体系和紧急应变体系。

1、标准设定体系是预警体系和紧急应变体系的基础

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能够让数据得到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够拥有科学的预警和应变能力。(1)基础数据

只有通过我们对于基础数据的分析,对于相关的检测,再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各类标准,我们才能够全面的了解食品安全的全过程,并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2)数据库架构

在这多种多样的数据库类型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础性和专用性两大类数据库。具体可参见图5-1所示。系统通过对于基础数据的分析,再通过对于食品安全的检测相关结果来对食品安全作出判断,从而为预警以及应急反应提供基础和支持。

(3)功能模块

标准设定体系要能够实现管理与选取两个方面的功能。图5-2中我们可以十分明晰的看出在食品安全监督的全过程中的各种角色所出的位置。就整个体系来说,标准设定体系的用户包括以下的几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研究学者、食品的消费者以及食品的生产企业等等。就整个标准设定体系来说,由以下的五个部门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查询模块、分析统计模块、输出模块和系统维护模块。如图5-3所示。

图5-1 食品安全数据库结构分析图

图5-2 标准设定体系用例图

图5-3标准设定体系功能模块

2、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中最重要的是预警分析,预警分析的效率,以及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食品安全的预警体系的效率和能力。通常我们对于预警有着很多的分析方式,我们可以设定采取不同的分析方式来应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析。

预警分析,包括两种不同的预警方式,一是模式预警,一是专家预警。这两种方法相互配合,也可相互印证,从而对于我们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作出科学的预警判断。因此,一批稳定、资深、有实力的专家队伍,对于整个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3、紧急应变体系

紧急应变体系,是对预警体系所作出的判断,作出及时的、科学的相关对策的体系。也就是说,紧急应变体系时以预警体系的结果作为体系的输入,输出的是针对预警体系各处的指令所对应的措施。警情是有不同的等级的,不同等级的警情将需要不同的应对措施。

在本系统中,我们将警情分为五个级别,分别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无警状态下不需要任何的响应措施;有警的状态下,设定了四个级别的反应措施,分别为1级应急响应,2级应急响应,3级应急响应,4级应急响应,不同的预警状态下,将采取不同的应急响应措施,具体可以参见图5-4。

图5-4 紧急应变体系运行流程 4.分级响应

不同等级的预警,应采取不同的应急反应措施。事先将可能出现的各种等级的威胁相对应的应急处理方式规范化,一旦警情发生,可以最大效率的采取相关措施,从而使得食品安全威胁最小化。日常管理上要点面结合,细化管理。根据食品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兼顾常规监测范围和重点,由高到低,稳步有序地推进。在建立长效机制,对市场的日常监管基础上,要随时监控农村食品、季节性食品、节日食品、婴幼儿食品、食品添加剂,特别是使用普遍、流通范围广、消费量大的食品,还有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食品等容易出问题的食品。做好突发性强的食品的安全监控和预警。从区域上看,重点监控食品交易市场,校园、特别是中小学校园等人口密集区域、城乡结合部的安全防范和管理。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讲,从食品进货查验、记录、销售等环节,落实责任,到必要地退市销毁等环节,加强管理;从食品经营者来说,要认真履行诚信和义务,在进货存货售货等一系列的商业活动中,坚决拒绝不合格食品和假冒伪劣食品,并且在做好自己的经营的同时,自觉监督、劝告、举报违反规定的行为。

5.4进一步建全流通追溯体系

以政策措施为先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分层次分批量推进追溯工作。

1、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食品溯源体系

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可以实现农产品追踪、清查、控制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食品整个制造好流通的电子化作业,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监督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有效加强食品追溯,进行有效的全程质量监控,提升食品安全预警管理水平。

2.特殊食品可以应用冷链物流技术

加快建设一批冷链物流示范工程,实现冷链产品(食品、农产品等)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完善监管体系,形成安全冷链物流标准,起到宣传引领作用。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政府要予以资金支持,构筑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提高食品安全预警工作效率。5.5搞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舆论媒体

要建立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设立专项经费。

一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支持食品安全决策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二是做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收集。迅速有序地开展工作:及时将获得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按规定的时限上报,通报有关部门。

三是加大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的投入,保障工作正常开展。充分利用媒体特别是网络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控,达到食品安全预警的目的,具有前所未有的作用。

结 论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还关系到我国食品在国际商业舞台上的竞争力,关系到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关系到我们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关系到我们泱泱大国的尊严和形象。

因此,从多方面探索食品安全预警的问题,找到相应的方法措施,促使食品安全预警工作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并值得欣慰的事情。

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一点帮助和支持。如果能对我市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则自己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事业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的愿望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炯,杨琳,丁涌波,舒开奎,阚建全.构建重庆市食品安全监控体系的要点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1).[2]唐晓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及其问题思考[J].食品科学,2013(7).[3]孙昊,张炜炜.我国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理论界,2015(1).[4]杨贤梅.徐州市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监管现状及对策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5]刘峰.北京市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估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6]马建雄.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第四篇:《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结题报

1.课题研究综述

1.1课题研究缘起及相关背景 1.1.1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前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谁在知识和科技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大实施力度,增强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我们的课外阅读长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没有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忽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呈无序状态,阅读习惯与能力较差。因此,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应从低年级起予以重视,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好课外阅读指导序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1.2课题研究缘起

在我区课外阅读活动的整体推进中,我们先后在全区范围内做了一系列工作,如:向全区小学生分年级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并以部分实验校为基地,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做了“过程性导引跟进”“阅读成果汇报”等小专题研究,基本探索出“荐读课”“导读课”“读书汇报课”等几种课外阅读课雏形,比较有利地推动了全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进程。但是,在推行课外阅读的实践中,我们仍然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梳理如下:

课外阅读 放任自流。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跟进不够,目标模糊,读无指导,读无交流,读无氛围,读的效果听之任之,实际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阅读。

课外阅读 急功近利。为了推动阅读进程,教师将阅读问题一次性“抛售”,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为寻找答案、完成任务的状态,毫无乐趣。

缺少规划 不能整体推进。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存在零散、随意的状态,缺乏整体推进的策略和目标序列的规划。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思索:如何将课外阅读有效深入的开展下去?如何引导学生坚持读完整本的书,还有兴趣再去读回头书?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不同阶段,应设计怎样的话题?于是,我们提出了“课外阅读导引单设计与运用的研究”,试图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1.2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课外阅读导引单

课外阅读导引单是指:导引单上的设计一些话题,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检索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链接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1.2.2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

教师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时,依据学生的读书情况和书籍的特点,设计一些话题,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出一份或几份导引单。

利用导引单引导学生带着话题重读课外书,对书的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方法及对自己的影响等进行深入思考,将学生的阅读体验形成成果,教师将学生的导引单分析整理,设计好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在班级读书会就导引单上的话题展开交流、碰撞、升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1.3研究的意义

1.3.1拓宽阅读教学的途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1.3.2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优秀的课外书籍更是学生精神世界,阅读可以发展人性、提升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静享幸福。

1.3.3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智力”背景。大量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以读促思,以读助写。

1.4期望目标

1.4.1梳理出各年级课外阅读导引的序列目标及实施重点。

1.4.2依据读物特点,提炼出不同读物类型“阅读导引单”设计的基本流程。

1.4.3形成各年级课外阅读导引单成果集。2.研究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2.1研究思路

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引导怎么设计,怎么运用,才能起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明晰实验的具体作法,设计与课题相关的问卷调查表,在实验年级中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步:在搜集问卷调查及分析后归档成册,以便与后期的调查做对比,验证实验的效性。实验教师完成我校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并归档成册。第三步:在实验进程中,实验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能力生长点,针对不同读物的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阅读导引单,并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有效运用阅读导引单。在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应用的同时,梳理出学生课外阅读目标;整理出课外阅读的基本策略。第四步: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验后,下发课题后期问卷调查,与初期进行对比,以此验证实验的有效性及成果。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实验学生课外阅读整本书的现状,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2.2个案分析法。对课外阅读活动案例进行剖析,尝试获得课外阅读导引的某些规律及本质。

2.2.3观察法。对实验过程实施观察,收集分析感性材料,帮助修正研究内容。

2.2.4行动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2.3研究的具体步骤

2.3.1准备阶段(2011.12——2012.4)2.3.1.1 成立联校年段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并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课外阅读的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的目的意义。制订实验方案。

2.3.1.2确定实验班级,调查摸底实验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展实验。

2.3.2实施阶段(2012.4——2014.1)

2.3.2.1按方案制定每学期课题实验细则,开展研究。

2.3.2.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研讨活动、区域研究交流活动,并注意研究活动的总结分析,积累过程性材料,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

2.3.2.3学年末进行阶段总结,在此基础上规划下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实验。

2.3.3总结阶段(2014.3——2014.5)整理研究资料、编辑实验专辑;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报告会,邀请专家对课题鉴定;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3.实验过程及实施 3.1选择实验班

东河区教研室把实验分为三个年段,分别是低段、中段、高段,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实验的年段。我校由于多年来整体上不重视课外阅读,想借此机会,推动各年级教师都开展好课外阅读,全校有八个班级,选择了七个班作为实验班,囊括了各个年段。又由于学校四个年级是单班,没有可以对比的班级,只能把实验班的前后变化作为对比数据。3.2实验前期问卷及分析(附)3.2实验后期问卷及分析(附)3.4实验书目

每学期以东河区教研室下发的学生必读的四本书中选一本进行师生共读,有以下书目:

低段——《我爸爸》《不一样的卡梅拉—我爱小黑猫》《爷爷一定有办法》《逃家小免》《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中段——《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高段——《城南旧事》《狼王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

3.5实验中的步骤策略 3.5.1做好两个“落实”

3.5.1.1落实学生的读课外书的时间

星期一到星期五早晨7:40—7:55为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学校督查人员每天记录各班早读的情况,学期末记入教师的考核。这一举动,使我校的读书氛围浓厚了起来,早读时间,便出现了师生一起读书或老师大声地读给孩子听的情形,书读起来了,实验才有保证。

3.5.1.2落实学生的课外读物

由于我校地处北梁,学生家庭状况不佳,以前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有条件的就买来读,没有条件的就不读。实验开展以来,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拥有教研室推荐的课外书,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有条件的学生买,还可以借,既买不起又借不上的,语文老师从学校的图书室帮学生借书,一定要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书可读,方能学生爱上阅读。

3.5.2做好实验教师的学习

3.5.2.1实验初期,老师们心里没有底,导引单是什么样?怎么设计与运用?大家都不太清楚,没有例子可参照。恰好有一期《小学语文教师》中有关于班级读书会前学习单的介绍复印给大家进行学习,先搞清楚我们设计的导引单是什么样的。为了更加明确实验怎么做,我们选曹敏老师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例设计了三份导引单,并上了一节班级读书会,并让她给大家介绍了流程,让实验教师先“依葫芦画瓢”,也尝试为一本书设计导引单并上一节班级读书交流会。

3.5.2.2实验过程中,组织老师听蒋军晶的《班级读书会》的讲座,蒋军晶老师的课外阅读已成体系,组织老师们听了他的讲座,并写了听后的感想,并通过讨论,明白我们只是做其中的一步,即:在学生读完整本书后,设计导引单,学生在读回头书时完成导引单,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交流导引单上的话题。

3.5.2.3在寒暑假期间,给老师们推荐了《和孩子聊书吧》《说来听听》等书,让老师们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加深对本研究的理解。

3.5.3实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对课题的认识与研究

起初,实验的时候,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导引单的设计上,话题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能关注学生读书的方法,运用读书的策略,如何能让学生通过读书链接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呢?

究竟怎么运用单子,各实验校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校分为三种课型——荐读课、导读课、交流课,在每个环节都要设计相应的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我校没有分为三种课型,只是总结为读书的一个流程——师生共同确定师生共读的一本书,并确定多长时间内大家把它读完,在这段时间的早读和业余时间里,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这本书;当书读到一段时间后,师生就开始交流了,这个交流比较随意,如“你读到哪部分了?”“你喜欢谁?为什么?”“你怎么看主人公?”等,话题并不预设,随着老师和学生一起读书而自然产生,目的是推动学生持续阅读的同时不给他们增加负担;待老师和学生全部读完成,教师根据本书的特点和与学生读书时交流的情况设计导引单,高年级可以设计一到三份,低年级有一分就可以了;学生自主完成导引单,教师总结学生导引单完成情况,上一节班级读书交流会,就导引单上的话题深入讨论,老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拔、提升。

只有运用,导引单设计才有意义;而且运用是一系列的动作,共读——设计——答题——交流。明白了这一点,我校要求每学期每位实验教师必须和学生共读一本书,并做班级读书交流会。事实证明,两个学期后,班级读书交流会的质量明显高于前面的学期。

4.总结与思考 4.1课题成果分析

4.1.1实验前期和后期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 实验后期的问卷,下发了163份,收回162份,有效问卷为162份。学生问卷有三个问题是和以前做比较的:通过实验,你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增加了?和以前差不多?不如以前?选择增加了的学生有124人,占问卷人数的76.5%,不如以前的2人,占问卷人数的1.2%;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比以前是增加或减少,有92个学生选择增加了,比例为56.8%,减少的人数是4人,比例为2.5%;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书的学生是71人,比例为43.8%,从不交流的学生有9人,比例为5.6%。

通过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分析出,通过引导单的实验,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以前大面积增加了,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增加了,只是经常与同学交流读书情况的同学还不是很多,说明在导引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还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畅所欲言。目前来看我校学生阅读情况,读是读起来了,但在交流环节没有完成展开。

家长问卷有四个问题是和实验前进行比较的:认为孩子在阅读和习作方面有进步的家长是120人,比例为74.1%,不如以前的有2人,比例为1.2%;认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增加的是115人,占71.0%,认为阅读时间不如实验前的有5人,占3.1%;认为自己的孩子对课外阅读比以前喜欢的家长有117人,占72.2%,不如以前喜欢的有4人,占2.5%;带孩子去书店的次数增加的有105人,占64.8%,不如以前的8人,占4.9%。

解读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家长对实验的认可,从三分之二的家长问卷中了解到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也增加了,同时,家长带孩子去书店的次数明显增加,说明导引单的实验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帮助。

4.1.2平时的实际阅读情况

从课题实验以来,首先是学校的早读开展情况较以前好多了,师生能准时坐在教室里进行15分钟的课外阅读;学生课外读物的拥有量比以前增加了,实验以前教师们对东河区教研室推荐的课外读物不对学生做硬性要求,想买就买,能借上就借,如果没有办法拥有,也不提出必须要读的要求,实验以来,为了保证学生读上课外书,老师们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拥有,而且老师从学校的图书馆给买不起书的孩子借书来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读到课外书;每学期每班有一本书是要进行班级读书会的,这一本书各班师生读得都很仔细,不仅在读的过程中交流不断,并利用导引单引导学生读回头书,在话题的引领下,深入思考,领悟方法,链接生活,提升品味,在班级读书会后,实验教师都觉得无论从自身对读物的认识,还学生的阅读情况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4.2研究结论 4.2.1认识性成果

4.2.1.1导引单通过话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领悟读书的方法,掌握简单的读书策略,只要话题适当,学生就能展开思考与讨论,不会成为学生读书的负担。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和策略后,能把课外读物读得更透彻,反而促进学生对阅读兴趣了。

4.2.1.2导引单的实验能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乐意读书了,读的书也多了,有效地弥补语文课内阅读量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4.2.1.3刚开始实验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很重要,对通过导引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无形中加大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老师们觉得负担很重。再加上刚开始对导引单的认识也比较模糊,设计起来困难重重。但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和课例研讨,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得到更新,科研意识正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们的教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特别是实验班的教师所上的阅读研究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现在实验教师对自己进行的课题很有感情,自己愿意设计一些导引单,也愿意修改和完善一些导引单,也愿意上一些读书交流课,通过实验教师、孩子读书有了新的认识。

4.2.2技术性成果

4.2.2.1总结出设计导引单的多种形式

如果导引单只用文字来阐述,学生会感到乏味,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有图表、图片、画图;画心情起伏线、画喜欢的指数(几颗星)、给人物写评价语、画线路图等。

4.2.2.2各年段学生课外阅读目标

低年级课外阅读目标 1.喜欢课外读物。表现在:

(1)喜欢阅读,对于自己喜欢的图书能主动阅读;对于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能积极购买,并在老师的引领和家长的督促下读完;能经常请父母带自己到书店去购书,偶尔也有与小朋友借阅读物的举动;

(2)特别喜欢听别人读(讲)故事,倾听习惯良好,能随着故事的内容有情绪变化;

(3)在听故事或阅读交流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地回答。(4)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自己读过的书会好好保存。2.主动阅读,态度端正,形成比较良好的习惯。表现在:

(1)自己喜欢的故事能反复读,有圈画具有新鲜感和优美词句的习惯,并能把收获用不同形式与他人分享;

(2)阅读中遇到困惑,能主动在书中或通过询问他人解决疑难;(3)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每天能持续投入地阅读10—15分钟;(4)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认真完成课外阅读导引单。3.阅读能力与方法。

(1)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喜欢或有特点的语段;能比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2)在阅读有插图的读物时,学会观察图画中的细节,不懂的地方借助插图理解,并能借助插图讲述故事。

(3)能够读懂故事的大致意思,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愿意把读懂的内容、感兴趣的章节或片段讲给身边的人听。

(4)对书中的人物有自己的喜恶,会随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有所表现,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自己对人物的印象或看法、或情感。(5)阅读时,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或描述想象画面,丰富自己的感受;读完书后,能说说自己的收获或启发。

中年级课外阅读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读物。表现在:

(1)喜欢阅读,坚持经常到书店购书,对于自己喜欢的图书能主动阅读;能够根据看书的封面、看目录等方式来选择自己想买的书;对于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能够坚持读完整本书;

(2)阅读喜欢的作品,愿意与同学、老师、家长分享;当谈到这本书的话题时能积极响应和交流;

(3)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品,还愿意继续读同一作家或同一类型作品找来读。2.主动阅读,态度端正。表现在:

(1)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每天能持续投入地阅读15——20分钟左右,能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本书;

(2)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也有伤心和高兴的情绪变化;

(3)阅读中遇到困惑,能主动在书中解决疑难,或通过查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解决;

(4)不会把阅读导引单视为负担,并在导引单指导下展开深入阅读。3.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

(1)能感受作品的整体架构,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概。(2)能针对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做出简单的评价。(3)阅读时,会随着故事的情节或描述构筑画面,丰富感受。

(4)能够回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或章节。能够对自己感兴趣的句段(幽默的、发人深思的、耐人寻味的、暂不能理解的等)进行勾画、圈注,反复感受或体验文字所带来的心灵感触。

(5)阅读后,愿意与人交流读书的收获、体会、感受(独到见解);(6)能将学到的知识与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去。

高年级课外阅读目标

1.喜欢阅读,对读物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兴趣。表现在:(1)经常去书店,能自主选出要读的书籍;(2)有空余时间就能拿出书来阅读;

(3)老师和同学推荐的读物能在短时间内拥有,并坚持读完;(4)在读书课上积极参与讨论中。2.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表现在:

(1)读书时投入,不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2)能随着书中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情绪,有伤心和高兴的情绪变化,比如,读着读着就笑了,或读着读着就哭了等行为;

(3)特别愿意与人交流读书的收获、体会、感受,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4)不会把阅读导引单视为负担,并答得很认真,效果良好;

(5)有自己喜欢阅读的类别和风格,特别喜欢的作家,并能说出为什么喜欢;(6)对于格外喜欢的课外读物能读回头书,并有新的收获;(7)阅读中遇到困惑,能用各种方法寻求解决。3.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表现在:

(1)词语能在语境中准确把握,不理解的词语能询问他人进行解决,最好是能利用工具书理解;

(2)能读出书的独特之处,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说出独特之处的好处;(3)关注到故事中的细节,并能联前想后,知道此处细节描写在全书中的作用;

(4)能把握小说故事的梗概,理出线索;(5)对小说人物能作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6)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引起思考,并和生活相联系,有所启发;(7)会联系作家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来深入阅读;

(8)将读过的课外书能做简单的归类,并找到自己的阅读喜好; 4.2.2.3小学阶段不同读物的关注点

低年级不同类型读物的关注点

(一)绘本阅读 1.关注图画传递的信息。

(1)引导学生发现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上图画隐藏的内容和这些内容之间联系。

(2)引导学生依据图画的构图、色彩、多样的形象、画面中的其他内容,展开想象,增加体验。

(3)引导发现图画中的细节,并了解细节在这本绘本中的作用。(4)对科学知识类绘本阅读,关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2.关注绘本语言。

(1)指导学生通过富有情趣的朗读,感受绘本语言。(2)遇有典型的语言范式,可做模仿练写,进而习得语言。3.关注阅读绘本的方法,提升能力。

(1)引导学生边读文字,边观察图画,自觉建立图文联系,读懂故事,感悟内涵。

(2)引导学生根据绘本情节,在图与文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发展想象力。(3)在读、讲、演等阅读活动中,丰富学生对故事的情感体验,提高再现故事的能力。

4.关注绘本读物类型。

要选择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情节、多样的主题。如面对成长、感受生命与爱、认识自然与动物、珍惜友情、哲理故事等。(二)整本书阅读

1.关注情节。如精彩、有趣、曲折的故事情节,或让自己意想不到、惊险的章节,能回头再读。

2.关注人物。关注书中善恶分明的人物,能说出自己的喜好。3.关注语言。对描写生动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朗读、讲述等形式积累下来。

4.关注形神兼备的插图。引导学生借助插图理解文字内容。5.体会故事中的美好情感或道理。

中年级不同类型读物的关注点

(一)童话故事的关注点

1.重在还原人物、还原童话情境。阅读后选学生喜欢的情节、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强化心理感受。

2.关注人物形象及故事隐喻:引导学生辨别故事中人物的善恶是非,并对人物或事件做出简单评价;引导学生解释童话隐喻和主旨。

3.会讲。指导学生将故事讲给他人,并分享阅读体验。

(二)神话故事的关注点

1.关注情节:关注神话故事中引人入胜、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并引导学生随故事情节变化展开想象,发展想象力。2.感受形象:引导学生讨论神话故事中神的精神,可以与人的精神做对比。3.感受神奇: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描写等方面,感受神话故事瑰丽无比的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三)历史故事的关注点

1.关注人物形象及事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动作,从故事中读出人物形象,并对人物形象做出简单评价。

2.读懂联系: 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脉络,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3.受到启迪:从历史故事中体验到先人智慧,学到做人的道理。4.兴趣与发展:借助阅读,了解我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通过阅读对历史故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四)科普作品的关注点

1.获取信息:读懂文章内容,并了解文章中介绍的基础的科普知识。2.感受语言:初步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或介绍科学知识的。

3.学习思考:引导学生对科普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敢于提出问题,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书中的视角观察、探索。

4.兴趣与发展: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科普知识讲给周围的人听,感受知识带来的成就感,进而热爱阅读此类作品。

高年级不同读物的关注点

(一)成长小说的关注点: 1.关注主人公的前后变化: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思想、行为、心理的成长。2.关注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如自我意识觉醒与生命的迷茫之间的碰撞;成熟的困惑和自我价值追寻之间的碰撞;自我的理想和现实社会的碰撞。3.寻找自己、反思自己:引导学生由主人公读到自己,从主人公的经历中受到启发,解决自己成长的问题。

(二)幻想小说的关注点:

1.感受奇幻:引导学生感受小说的奇异、神奇、奇特之处,发展想象力。2.关于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引导学生理出线索,并讨论为何这么布局。

3.关注现实意义:从“幻境”中读出现实,引导学生与现实作对比,知道作品的现实意义。

(三)动物小说的关注点:

1.了解动物特性:如觅食、避难、御敌、生存的技能等,引导学生梳理统整。2.关注小说背后的社会性:如果小说通过动物的习性、生活、生存环境等表现社会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并读出细节背后的现实社会。3.思想情感:动物小说中的动物是有思想情感的,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相关内容仔细品味,读出感人之处,将动物性和人性作对比来讨论。

4.2.2.4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策略

1.预测与推论: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的结局、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文章的观点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验证。

预测和推论强调线索和论据,线索和论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即个人已有的背景知识、书中作为伏笔的细节、以及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2.联结:书中的联结、和另一本书的联结、已知事物和新资讯 的联结、和生活的联结。

3.视觉化:将文字图像化、情境化,创造心象。阅读指导时要多做图像化的交流,如: 你能够从故事的文字中找出一个场景或一个人物模样吗? 什么故事细节帮助你在脑海中描摹出一幅景象? 读这部分时,你看见了什么? 启动先备知识:在阅读之前首先回忆与文章有关的知识。

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写作意图等,使头脑中储存的已有知识被激活,处于备用状态。这些先备知识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与文章内容有关的;与文章结构有关的;对自然、社面会等方面的认识。4.整合资讯:阅读时能关注细节,更要能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将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最终形成能力。

阅读时一般可以聊类似的问题:

你觉得在这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围绕这篇文章的主旨——家庭、希望、梦想、金钱等——说

说你的收获。

你能从书中梳理出三或四项主要事件吗? 你能告诉我这一页、这一章何者重要吗?你怎么知道的? 5.自我监测:监测自己的阅读理解。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试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自己理解。在聊书时经常让孩子们面对以下问题:

有没有字词或语句把你难倒? 重读那部分,想想那部分是否合理? 寻找那本书中人物的名字、特定地点等,有没有需要重读的地方? 你对这个主题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以下是“自我监控”能力强的读者常用的消除阅读困惑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并指导学生阅读: 再读一次:对不懂的部分或针对某一章节重读一遍,以提升理解水平。

速读:很快读过去,一方面可加速掌握阅读的重点,一方面可节省阅读的时间。

调整阅读速度:依文章的情况,重点部分读得更细心些。

省略不读:根据阅读目标,某些部分略过不读,关注重点部分。

反复推敲:遇到新词、难句、理解困境时,联结先备知识或相关线索,以寻求阅读理解。

利用上下文:遇到生难字词,不急,可利用上下文猜测单字意义,或推敲句子的意义,来了解文章的内容。

利用插图:插图通常都很醒目,它说明的常是重点概念,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寻求外部资源:请教老师、父母、同学或他人,让他们来解决阅读理解的难题。

4.3结语

“课外阅读导引单的设计与运用的研究”实验课题终于有效地开展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我们也深深感到这项课题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导引单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特别是我们这些周边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导引单学生能够坚持把一本书读完,并且能够读回头书,并且能够同书中的人物的命运情感引起共鸣,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石。

4.3.1通过实验引发的思考

4.3.1.1实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爱读书、会读书,研究起来会得心应手,引导学生不仅爱读书,更是会读书;如果教师不爱读书,本研究就会成为他的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他很被动,接到什么任务便完成什么任务,不去思考,就会应付差事,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不会很高,更别提会读书了。

4.3.1.2学生的阅读基础也决定实验的深度和进度。导引单的实验必须在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之上再进行本研究效果会更好。如果学生连基本的阅读行为也没有就直接进行本研究,会让初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导引单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4.3.2尚待解决的问题

4.3.2.1我校地处东河区北梁棚户区,贫困人口居多,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学生在学前的阅读积累几乎为零。再加上学校多年来一直是体育特长校,从校长到老师都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几乎没有阅读行为。在这个基础上我校开展导引单的研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两年实验下来,师生的阅读行为有了转变,学校里读书的氛围浓厚起来,但离导引单实验各年段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需要进一步实验,将家长也带动起来重视孩子的阅读。

4.3.2.2学校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不能将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老师们的研究能力不足,将实验的效力大打折扣。学校将建立健全考核和培训制度,突出教科研的考核力度。

参考文献

1.蒋军晶的《和孩子聊书吧》。2.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3.王林博士的《有效阅读的研究》

第五篇:幼儿心理学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幼儿心理学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摘 要 《幼儿心理学》对刚入学的幼师生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抽象费解。通过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教法方面适当改进,达到化抽象为具体,详略得当,理论和当前幼教的实际发展紧密结合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幼师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教改 幼师生 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1本次研究的意义

幼儿心理学是中职幼儿教师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多。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幼儿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中职幼儿教师只有非常熟悉幼儿教育专业的知识,才能把幼儿专业教育与心理学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它涉及到心理学的知识,中职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才能理解该课程中谈到的概念知识和理论知识;最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用心理学知识给予一个人影响,不能只是一味的给这个人说道理,而要应用各种方法给予该人影响,让该人逐渐形成一套观点,这个过程的实施,必须要在实践中完成和深化。

幼儿心理学课程的特点导致中职幼儿教师常常难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不少中职幼儿教师抱着“这本书讲来讲去,不都是纯理论的话,有什么作用?”、“心理学知识有什么用?对幼儿还是来点实际的更有用。他乖呢,给他颗糖夸夸他;他不乖呢,骂他一顿打他一顿。这套方法包准比心理学知识实用。”以上的教学现状均说明幼儿心理学教师没有真正的学懂、学好幼儿心理学知识。

本次研究提出,要让中职幼儿教师真正的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就要优化幼儿心理学教材、针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教学。本次提出幼儿心理学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的目标,就是要让幼儿教师能够灵活的应用幼儿心理学知识,实践幼儿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做好这一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本次研究的文献综述

2.1国外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个人形成完善的人格,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学的引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首先提出了教育与心理学必须同时进行的概念,他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该书首先提出教育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1877年,俄国的教育学家卡普切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以上的著作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雏形。教育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系统的阐述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学辅导的实施理论与实施方法。

到了五十年代,美国教育学者把幼儿的个性特点、社会适应的特征、生理卫生问题的内容增加进教育心理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一步发展。前苏联教育学者提出了应用“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展开心理学教育的方法。1908年,日本的小原又一编撰了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在此阶段,虽然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进一步扩充,但是在教育学观点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六十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学者能够加强教育学方面的沟通,教育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再次被人们深入的研讨,在这段时间内,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应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与反射理论为基础,在教学的课程中融入心理学教育。这一观点强调了教育心理学必须加强实践方面的研究。

在七十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捷克斯洛供克在1993年的国际会义上提出心理学与教育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在开展教育中不重视心理学方面的辅导,教育就不能顺利的进行。这一观点被众多教育学者认同,现在各国的教育学界以此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2.2国内的研究

1908年,我国的文字学者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本书籍给予我国教育学者启示,1924年,我国的教育学者廖世承将现代的教育理念与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教育心理学》。

70年代末期,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入繁荣时期,此时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水平已经接近了国际水平,特别是巴甫洛夫的理论给予我国教育学者理论的依据。在此时期,我国的教育学者提出第二信号系统的说法,并将教育心理学融合到幼儿的语言与思维的培养中。随后,我国的教育学者把教育心理学应用到道德、情感、审美培养中,教育心理学理论被广泛的应用。

3本次研究的核心概念

本次研究以前人提出的教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前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是专门说明中职幼儿教师如何利用儿童心理学特点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问题。本次研究提出,作为一名中职幼儿教师,要应用现代的教学理念看待幼儿教育的问题,使培养出的幼儿人格能够完善、有足够的能力创造社会效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

4.1学前心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本次研究提出的学前心理学理论基础源自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心理学》这部教师的理论较丰富,具有可操作性,它是绝大多数幼儿中职学校必修的教材。可是这本教材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存在问题。这本教材提出的概念较为抽象。比如该教材的第十章提出“学前儿童的意志”,它说明了什么是意志,可是中职幼儿教师难以迅速的理解意志与其它品格之间的本质区别。又比如该教材中提出了“知识掌握的过程”,这一章节的核心观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可是这一章节应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核心内容不明晰会降低中职幼儿教师理解这本教材的程度。这本教材还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随着社会向前发展,目前中职幼儿教师面临着过去不曾面临的问题。现在的幼儿智能开发较早,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家庭的原因造成幼儿的情感问题,幼儿情感缺失或情感失控的例子比比皆是;幼儿生活在信息社会的环境中,这种环境给幼儿带来一些特别的影响……这些问题在教材中都没有详述,中职幼儿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缺乏理论指导,便会无所适从。综合评估这本教材,它概念性强、理论性强、知识性强,可是与时代脱节、轻技能的培养、较教学实践的引导,这本教材的缺失正是本次研究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中职幼儿教师本身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职幼儿教师为未考上高中,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其中他们又以女性为主。这种人员结构带来一些问题。中职的学生相对的来说学历低下、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不足,要让中职幼儿教师理解幼儿心理学教育方面的内容,就必须加强幼儿心理学教育知识的针对性。目前绝大多数的女性在职业工作场合中抗压能力不强,目前中职幼儿教师面临工作苦、工资低、没有足够社会地位的问题,他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内心就已经有着强大的心理压力,此时这些幼儿教师难以负荷幼儿带来的心理压力。幼儿教师在开展教育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必要的支持,比如幼儿年龄幼小,他们无法理解幼儿教师的焦虑,不能配合幼儿教师的教学;部分幼儿家长喜欢干涉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教师的心理学教学无法展开;部分幼儿园不太重视幼儿的教育,不能提供设备或其它方面的支持等。以上的问题是教材中没有重点涉及的,本次在幼儿心理学中将会以加强教学实践引导的方法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为学前心理教学体系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虽然正在飞速的发展,然而学前心理教育尚未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的学前心理教学尚未形成体系。本次研究将综合各种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一套学前心理学教育的体系,这套体系将重点突出教法、学法这两项内容。

第四个问题为信息技术利用的问题。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就能够提高幼儿教育心理学教育的效果。本次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提出一套创造学习方法,以此加强学前心理学教育的渗透。

第五个问题为学前心理学评估方法的问题。过去,人们一般用笔试考核的方法来考核中职幼儿教师学习的成果,这种评估方式不能准确的评估中职幼儿教师是否能够有效的应用学习心理学知识。本次研究提出了一套综合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效果的评估方法。

4.2学前心理学理论完善的方向

本次研究将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要求划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概念性的教学,即引导中职幼儿教师理解幼儿心理学概念的措施;第二个层次为引导中职幼儿教师掌握相关的理论以及开展幼儿心理学教育的原则;第三个层次为提出中幼儿教师应用幼儿心理学教学知识的措施。该次幼儿心理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方向,是为了完善幼儿心理学教育的理论,为学前教育学者提出一个可行的教育方向,配合我国的教育改革加强前学人才的配养。

4.3学前心理学理论实施的策略

4.3.1以提高中职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为基础

中职幼儿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不能正确的开展幼儿心理学教学,甚至幼儿教师会将负面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目前,幼儿教师用残酷体罚幼儿来发泄负面情绪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控制自身情绪的后果。本次研究首先给出帮助幼儿教师调整情绪的方法,让幼儿教师正确的认识学前儿童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适应特征等,为幼儿教师做好学习幼儿心理学的准备,然后再引导中职幼儿教师认识心理学教育的问题。其次,本次研究提出幼儿心理学教学需建立在中职幼儿教师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中职幼儿教师通常难以理解过于抽象的概念,为了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的效果,本次研究提出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直观教学的方法、案例教学的方法开展幼儿心理学教学的设计。

4.3.2以明晰中职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为重心

本次研究提出在开展幼儿心理学教学整体设计时,要明晰教学的目标。目前新课改提出幼儿教师需应用教学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这就说明幼儿教师在开展心理学教学时,要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知识、技能,使幼儿能够成为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中职幼儿教师只有明晰教学目标,才能够适时的应用幼儿心理学教育方面的知识。本次研究提出:幼儿教师在应用幼儿心理学知识时,要做好心理引导的定位,即教师要了解到这次的心理学引导是要针对全体幼儿,还是个别的幼儿;幼儿教师要针对幼儿的特点开始引导,幼儿教师必须要了解到幼儿的心理与成年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应用引导成年人的方法开展幼儿,会让幼儿失去原有的本真;目标具有单一性,中职幼儿教师必须要了解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应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幼儿成长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可揠苗助长。

4.3.3以重视中职幼儿教师的教学原则为支柱

本次研究认为,如果要让幼儿教师明了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展幼儿心理学教育,就必须让中职幼儿心理学教师了解心理学教育的原则。本次研究提出了心理学教育应体现出以下几个原则:探究性的原因,即幼儿教师在应用心理学知识时,不能为幼儿灌输各种知识,而要给幼儿创建一个探究的环境、让幼儿有探究的机会,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生活的体验,然后领悟、成长;渗透性的原则,幼儿教师可在生活、学习、娱乐、实践的过程中为幼儿渗透心理学的教育,让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示范性的原则,幼儿教师要意识到,如果要给予幼儿正面的影响,必须自己拥有健康、乐观、开放的心理,幼儿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会受到幼儿教师的感染,从而能快乐的成长;耐挫性的原则,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果幼儿的心理素质不佳,他们便不能健康的成长,为了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中职幼儿教师要适当的开展耐挫性的教育,让幼儿拥有健康的成长心态。

4.3.4以应用先技的科学技术为教学开展方法

本次研究提出,为了让中职幼儿教师能够迅速的掌握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本次研究提出了多媒体教学法、网络交互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并且说明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劣势、教学范围等,让幼儿教师能够全方位的掌握幼儿心理学教学的知识。

4.3.5以引导中职幼儿自主学习为教学思路

本次研究认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使中职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学教学开展的方法,幼儿教师只有愿意自主的研究相关的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拓展相关的理论,才能够真正的理解幼儿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将这类知识转化为实践教学。本次研究提出一套让幼儿教师自主的学习幼儿心理教学的思路。

4.3.6以多元方法的教学评估为教学成果反馈

应用单一的评估方法不能准确的了解中职幼儿教师是否真正的掌握了幼儿心理学教学相关的知识,为了能够全面的评估中职幼儿教师的学习成果,本次研究提出了一套多元化、系统化评估中职幼儿教师学习成果的方法。

5本次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了以下的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次研究在阅读了大量教育心理学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整合前人的理论,提出一套学前心理学教学相关的理论。

(2)辩证分析法。本次研究把学前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一条便于中职幼儿教师操作的教学实践方法。

(3)规范分析法。本次研究应用横向和纵向的分析,说明学前心理学教学设计整合的可行性。

6本次研究的结论

本次研究结合了相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专业教师的教学成本、与教育学心理相关的文献资料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然后结合中职幼儿教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对中职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心理学教育。经过实践可以了解到,中职幼儿教师通过学习幼儿心理学教学相关的知识,具备了良好的幼儿教育心态、了解了幼儿心理的特点、掌握了开展幼儿心理学教育的基本方法。部分中职幼儿教师还对幼儿心理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继续研究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

7本次研究的展望

本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本次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开展学前心理学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学前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多,本次研究缺少前人的借鉴;其次,本次研究在深度上还缺乏突破性的进展,有待日后深入的研究;最后,我国的教学资源差异性较大,本次研究提出的研究成果普遍性、针对性均有不足。

在往后的研究中,应当以某一个地区、某一个中职院校为教学案例,深入的说明幼儿心理学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的方法。

下载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钱放 文秘专业人才规格设计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结项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