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支农成长
我的支农成长——嘉泽之行
2012年1月28号,我独自一人带着行李,带着比行李还重的憧憬和好奇,开始了我的行程,前往嘉泽——一个可以生呼吸的地方。说实话,对于这次交流会,我心里很没底,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才艺,面对来自全国这么多所高校的队友,我还是有点紧张的;另一方面是交流会的前期工作。不过生活就这样,纵使万般无赖,你还得硬着头皮向前冲。1月31号,我到达了嘉泽,在这个可以深呼吸的江南小镇,我见到了来自五湖四海跟我一样怀揣同一个梦想相聚嘉泽的队友们,顿时感觉很温馨。嘉泽,给我的感觉是:这里很平坦、很美、很自然、空气很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的地方,一个让人渴望驻足的地方。
2月1日至2月5日,中心给我们安排的主要的是理论学习,请了一些很有经验的支农前辈从对支农的看法、对三农问题的独到见解、对社会问题的剖析及个人的成长经历等宏观和个人方面阐述中国社会现状与三农的关系。同时,前辈们也分享了自己总结出的“经营”好一个社团的经验、方法和看法。这次理论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感悟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在对解决白色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塑料的处理上的不科学性和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及浪费,塑料的生产上生产方与消费方的脱节造成的浪费,塑料污染与消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国当前的社会体制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等方面问题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利用观念,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机塑料和生物塑料的开发,有机农业的推广,新型材料的替代的必然性。塑料的污染的确很严重,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它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觉得我们能做的事是开发新型的绿色材料来减少塑料的使用,同时新材料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和加剧社会的某些方面的压力。从一些小事做起,减少它的使用,多一些创新的方法,在可有可无的塑料使用方面减少或不用,从而降低白色污染。
2.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生态农场的“吃在当地、吃在当季、吃出健康”的观念,生态农业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生态食品的推广及惠民度,人们的消费观与对健康的关注。
3.宏观历史背景下的三农问题中,三农在社会的很多矛盾上很大程度上可以缓减社会财政压力,比如:家电下乡、合作医疗、保险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三农成为危机软着陆的载体。
4.目前中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育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利与弊,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多方面问题,教育高成本化、产业化,大学贵族化对社会发展及对青年成才的影响。这些让我们反思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现代化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在这样的生存及生存方式下我们该有怎样的思维逻辑和思路,在大学中我们学到的是什么,是享乐、看着远方忽略脚下、只学书本还是一种生存技能?
5.合作社对三农的促进作用和合作社运营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很多合作社避免不了名存实亡的悲剧。
6.在社团建设方面的“家文化”,我觉得是“经营”好一个社团的基础,一个社团就好比是一个家,“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社团中的许多活动的确可以增进大家的感情,但是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有家的感觉,对待自己的“战友”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这样的感情才会持久。
虽然说在理论学习中疲惫、专业术语听不懂,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因为大家都怀揣这同一个梦想“关注三农,塑造自我,合作发展,服务嘉泽”。与其说这是服务嘉泽,还不如说是一种个人自救,通过这种方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龄人分享成长、分享收获、解决
所存在的成长困惑、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大家一起努力、相互鼓励,克服人性的惰性和弱点。在这里大家一起“自救”“自助”“共发展”,你不会感觉成长孤独,有这么一句话“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大家一起走”,所以,在这里,你可以无惧的向前走,一路高歌。
2月6号至2月13号是下乡,我们下乡的地点是三星村,开始到三星的时候我有点失望,因为这跟我想去支教的地方天壤之别,这里很富有,有一句话足以证明:“一百万,一百万那是钱吗”,我想这么富足的地方我来支教,那么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有怎么办呢?不过呆了几天,这种想法也就没有了。因为到这里,你学到的是一种理念,一种观念,这些在自己今后的支教中无形或有形中是一种指导。在这里我们做的主要是调研、支教、大学生联谊、收集文艺能人信息及动员和举办联欢晚会。
三星是一个以种植花木为主的村庄,耕地面积3035亩,农户732户,共2237人,主要种植的是绿化类花木,比如;松树、玉兰、香樟树、桂花、杉树、女贞、紫薇、麦冬等,同时也辅助种植了香菇,养殖鸡,村庄中随处可见鱼塘,是一个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的新农村。其2011年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670万元,人均11632元。三星之前是一个很贫困的村庄,主要以种植水稻,辅助种小麦为主,转型种植花木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主要是个别农户尝试,最后效益很高,慢慢的大家就开始改成种花木了,渐渐也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化花木生产。据了解在种子采购、栽培指导、疑难为题解决方面政府没有多大的帮助,他们的技术指导和管理主要是农户间交流、读物及前辈经验等。在这里我发现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他们几乎每天都看报,而且经常关注花木的动态信息,有专门的花木信息杂志。在销售方面,他们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经纪人,一种是通过下溪花木市场交易。
医疗保险方面,三星村的村民几乎的都有医疗保险,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在不同地区的医院不一样,最高可达70%。有一部分人有农村低保。我觉得有一点很好的是在对老战士、老红军方面,政府积极采取优抚,除了每月的2000元生活补贴外,在居住的市内医院就医全额免费。
惠农政策上,所有的农业税免除,在鼓励种植花木上,实行个体户种植超过100亩的,超出部分的按每年每亩500元的补助。之前有过合作社,后来合作社因多方面原因失去了原先的意义,也就名存实亡了。
就业方面,有稳定工作的几乎都在城里工作,大部分村民都从事花木的种植,外出的村民主要从事花木的销售、城市绿化、城市规划,很多村民一边在外跑业务,拉项目,一边从事花木种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星的花木销售量。有很少一部分人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村里有与立华畜牧公司联合办的养鸡场,由当地的农户提供地点和管理,公司供应所有的药品、饲料和鸡苗,养殖到一定重量时,公司按每斤5元到8元的价格收购,当然农户在养殖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养殖中死掉的鸡,农户将按照收货时平均每只记得价格的30%赔偿,不过一年下来农户的收入还是挺可观的,一个鸡场大概20000只鸡,两到三个人管理,平均每人每年有八万以上的收入。这种养殖方式给一些不能外出,不能长时间从事劳累农活的村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教育方面,我们所在的三星村没有小学,孩子们上学到领村殷村上学,在我们去夏溪花木市场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夏溪小学,给我的感觉是夏溪小学比我们大学还好,所以可以看出,在常州或者说在江苏,教育资源还是很丰富发达的。三星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0%,但村民们普遍反映教育成本太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对教育的重视度远远不及家长。
文化娱乐方面,每天六点到七点半都会有很多阿姨叔叔、爷爷奶奶聚在三星村委的广场上跳舞。我们发现村民们期待有文艺演出,很多人很热爱文艺,但比较害羞,文艺能人相比于我的家乡还是很多的。
„„
到说说我们可爱的11组这个大家了。我们的老大是最好欺负的队长黄智广,跟队是口皓,安全员是咱们外表很严肃内心很澎湃的古哥古蛟龙,后勤是可爱的黄剑童鞋,财务自然就是聪明的我喽,通讯兼记录员是乖巧的刘蕾,摄像是贤惠的王敏,文艺是老装酷而且遇商店就驻足的常熙,宣传员是很勤快的涛哥韩涛,最后一位是雄飞,据说我是他的天使,哈哈,他为我做了不少事,可我全都不知道,谁让他做好事不留名呢!屈啊!
说实话,这次交流会我收获了成长,但我收获最大的还是那份纯得不带任何杂质的友情,其实我很喜欢说这是一份亲情,因为11组永远都是一个家,永远相亲相爱。
传说我们这组是最团结的,可以很负责的给你说,真的是最团结的,这个团结程度绝对不是传说。平常的生活中我么相互帮助、相互体谅、我们没有任何隔阂,因为当谁有错的时候,队友都会帮着提出来,而且直言不讳,而不会留在心中或背后,所以对于彼此都是一笔财富。喜欢大家晨跑穿过林场的感觉,边跑边唱边笑;喜欢吃饭前忍饥挨饿、流着口水唱饭前一支歌,而且咱们的文艺委员就只会《切格瓦拉》和《不朽的石头》;喜欢每天的自我检讨,队友们爱上了做俯卧撑,拼命的找理由做,很多让你无语的理由;喜欢那理论学习时的热闹讨论;怀念那一起做饭的温馨;怀念组织宣传文艺晚会时的疯狂;怀念那一起走过的乡间小道;怀念那热情的村民和可爱的孩子们;怀念那是高歌吵得养鸡场鸡睡不着的“豪迈”;怀念那一起偷偷卖零食吃,最后彼此发誓不说出去,晚上看15组那么诚实做俯卧撑的感觉;怀念回中心后偷喝的那瓶世界上最难喝的酒和面包店里美味的糕点„„
这次交流会给我了很多很多,够我一辈子珍藏、回味,特别是11组的兄弟姐妹们,想说的话很多。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可能不会去了,因为我想把我在交流会学到的东西用到更多的方面,把学到的观念用到我今后的工作和志生活中去,去尝试更多新鲜的东西。总之,这次交流会我受益匪浅。
我们的口号是:放飞梦想,播种希望,乡间小组,爱心启航。
吕俊
11组乡间小组2012年2月27日
第二篇:我眼中的支农支教
温铁军介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
职 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中宏网首席经济学家,《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工作单位:《中国改革》《改革内参》杂志社
研究领域: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
主要著作:《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解构现代化》、《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我们到底要什么》、《认识与实践的对话》
个人简历:
温铁军,男,汉族,祖籍河北昌黎,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79-8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期满,获法学士学位。
1987年公派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和世界银行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1991年,自费公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到康奈尔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讲学交流,其间参加密执安大学夏季学院量化分析培训,获ICPSR(国际社科联)颁发的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5-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7月-97年2月通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考试和教委外语统考后转修博士课程,1998年7月修满学分通过各科考试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
温铁军1983年毕业分配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课题与成果包括:国情与增长、农村产权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农村政治体制与税费改革、农业的稳定性等问题。曾经获国务院农研中心、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等中央五单位联合颁发的“农村改革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农业部农研中心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8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
我眼中的大学生支农
温铁军
为什么要组织大学生支农调研
其实,温老师并非在什么计划之下发动大学生下乡调研,事情的起因也是挺偶然的。温老师的女儿在山东上大学的时候,寒暑假回家经常跟父亲说些学校里的事情,有一次她无意中说到自己班上的一个同学,因为家境贫困,为了省点路费,寒暑假都不回家。这件事深深地震动了温老师,有着多年农村调研实践的他产生了把贫困家庭和农村来的大学生组织起来下乡调研的想法。于是由中国改革杂志社发起,提供给每一位参加调研的大学生回乡的路费,让他们寒暑假回家感受乡土亲情。每个参加调研的大学生都要提前接受一些培训,温老师就经常亲自到场给他们以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杂志社要求每人把调查后的情况写成一份调查报告,再由他们出面邀请几个单位组织评奖,三分之一的获奖面可以给年年参加的同学至少一次的获奖机会,然后杂志社把优秀的大学生调查报告结集出版。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贫困家庭和农村来的大学生们的自信,而且对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或深造,都大有裨益。
谈到组织大学生调研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温老师感慨万千。他说很多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心理压抑,他们看着城市的奢华和城里同学的高消费,心理落差特别大。现在网上有年轻人发帖子说:我虽然是从农村来的,但是我恨农村,我看不起农民。这个是社会规律在他们身上的体现,绝对不是心态有问题,也不是学校多派几个心理医生来帮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就能解决的。有很多大学生寒暑假留在城市里是为了打工赚些钱减轻家里负担,但温老师主张他们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求他们日后回家乡,为家乡做什么贡献,我们只是希望这些孩子们在学期间千万别扭曲了这颗年轻的心。”现在,全国已经有120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改革杂志社组织的调研活动,参加调研的学生也不仅限于农村或贫困家庭,越来越多的城市大学生也加入进来,里面甚至还有一些高中生。
欣赏大学生的勇气与良知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温老师就参与了中央农村政策部门的调研,以及大学生下乡调研活动的组织工作,在当时这是一种常规性的活动,所以温老师一直认为自己只不过是80年代搞调研的那批人中的一员,自己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随着三农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焦点,温老师和他领导的大学生调研支农活动也倍受关注,温老师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本来就应该这样的,但是社会风气变了,或者说社会环境变了,反而这些正常去农村工作的人被看成不正常了,这是值得深思的。
也正因为如此,温老师对当代大学生在支农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与良知十分赞赏。他说下乡调查有很多困难,且不说下乡的环境条件要比城里差,他们还遇到很多人为的困难。有些地方的矛盾还比较复杂,比较尖锐,有些地方上的干部是很不愿意他们去的,他们要克服这些矛盾是这个年龄的年轻人经验所不够的,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自身也得到了锻炼。“下乡的这些孩子们,也包括城市里的一些孩子,他们能够对社
会脉搏把握得这么准,能够有这么强的愿望来表达他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真的十分难得。尽管他们能力有限,但是已经尽了他们的最大努力了。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得感谢这些孩子的热心,感谢他们对农村的关注,我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这种良知,一直保持一生。”我注意到温老师讲起这些支农的大学生,口气很温和,他一直称大学生们为“孩子”,我知道这不仅是由于他现在的年龄,更由于他对这一代年轻人深沉的爱,他像父亲一样关怀着年轻学子的成长,更像朋友一样为他们的进步欢欣鼓舞。在大学生面前,他从不掩饰自己的爱与痛,也正因为这样,很多人都从他和他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了前行的力量。
我能做的,你们都能做
有很多支农的同学热情洋溢地下乡,却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少,所以经常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温老师的回答十分干脆: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青年志愿者们要永远明白,志愿者头上没有光环。建设乡村真正的主力还是农民,是农民中那些有志于家乡面貌改变的那些人,志愿者只是助手,只是起到一点组织的作用。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也不可能有什么事情是调研前完全准备好的。大学生下乡以后不要以为自己真能做成什么事,大家下去之后只是去学习,去交流。另外要相信农民中有的是比我们聪明的人,不要把农村社会当作一个我们可以改造的东西。调研是个学习过程,不能说下去几天,一两个礼拜或一个月就把整个村的情况摸透了,这是不可能的,不要急于求成。
当然,温老师也十分理解大学生在支农中遇到的困惑,因为这些困惑在他当年下乡时都曾遇到过。他回忆起自己下乡插队的日子,挫折也很多。那个时候他觉得老百姓太穷了,想搞点副业,想帮他们增加点收入,结果却遭到批评,那时他才十七岁,这是温老师至今想起来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那时候干活我是把好手,很壮,跟村里最壮的劳动力比,年轻气盛的毛病和现在的年轻人是一样的。但是你干得再好,也不被理解,那个时候是痛苦的。”“我们也帮老百姓组织宣传队、文艺队什么的,后来发现农村中很多现象是你所不能接受的。面对这些东西,你不可能改天换地,只能一点点来。”
虽然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温老师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这种坚持在别人眼里看来是一种信念,但是他自己却一直认为自己做了最平常的事情:“我们这代人,是和国家一起成长的,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待人和事也难免多强调应该尽责任。这可能是一种情结,希望国家能稳定发展,不希望她出事,就是这么个想法。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所以我能做的,现在的大学生都能做。”
痛心当今大学的教育
当被问及对大学生支农表现有没有什么觉得遗憾的地方时,温老师的神情开始凝重起来,他说,如果说这些孩子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话,那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当今教育本身的问题。他认为我们的教育这几年几乎把过去好的传统和好的经验都丢光了,就象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教人吃粮不种田,教人消费不做工。这种教育忽视实践,只教学生钻宝塔尖,而不去了解实际,比如现在很多高校将国外的教材原本地翻译过来,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只求与国际接轨却不惜与国内实际脱轨的做法积弊很深。
温老师在国内很多大学做演讲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学生问题提得“怪怪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是从国外某个得诺贝尔奖的学者理论,或从国外某本教科书的角度来提问题,很少有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问题,这使他感到十分痛心。他将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斥之为“洋垃圾”或“土垃圾”,“我们的老师把一些土的洋的垃圾,塞满了我们这些学生的脑袋,我对此深恶痛绝!在此想告诉青年人,那些洋垃圾土垃圾害人匪浅。”
所以每次温老师给那些将要下乡调研的同学讲话时,他鼓励大学生冷静思考,不要盲从一些所谓的理论。他说有很多同学脑子里事先接受的都是老师在学校灌输的一些概念,比如要建立现代什么制度,因此下到农村的时候就会发现,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很大。而温老师早就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因为任何的现代制度都是高成本的,农村的收益水平这么低,能够提供的剩余这么少,谁支付这个成本?“如果都是财政拿钱,国家支付,那你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没意见。但如果指望农民拿钱,搬一套国外的制度来,这不是驴唇不对马嘴吗?”正当我面露惊愕之时,温老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就把‘驴唇不对马嘴’这句话写上,让他们想想,我一点都不在乎得罪人。”
当然,温老师并非刻意要得罪什么人,他只是对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感之深,痛之切。希望能做一些事情切切实实地改变这个状况,他认为自己这几年再困难也要组织大学生下乡调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对现在的教育制度可以起到一点改革的作用。
希望更多的人参加进来
有的同学在参加完下乡调研活动后,再重新回到繁华的城市,对比自己调研过的农村的衰败景象,经常会感到另一种沉重,有的同学还会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某种否定的心理。对此温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他还是希望在校的大学生们按照学校和老师规定的课程,老老实实学习,把学分修满,把毕业文凭拿到手。他真不希望大家以为有了这么一个突然打开的眼界,就以为学业不重要了,“哪怕是你将来要批判的东西,你也得先将它搞懂,千万别因此荒废学业!还得对得起家长,对得起亲友啊。”
同时,温老师也希望学校的老师们更多地从事一点调查研究,更多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因为青年们的热情和行动更需要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当然,他最大的希望还是能有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下乡调查中来,“我们已经组织了全国120多个学校,上万的学生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希望人数更广泛一点。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咱们才能把这个事情作大。希望更多的人来表达他们的善意。”
第三篇:我成长
“时钟滴滴答答地响,我知道那时我的生命在流淌。”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成就我们越来越成熟的身体和越来越聪颖的智慧。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加起来就是我们成长的历程。品味我们逝去的和正在逝去的,就是品位我们的生命。那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就是我们生命中成长的故事,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起色的阳光。
成长中的故事犹如满天星,其中也有的像黄河水一样流向了远处,但又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打开记忆的大门,回想起那件事。
生活中并不是事事顺心,“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这些吉祥语不可能实现,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象征。生活并不是风调雨顺,那些经受不住磨练的人是达不到成功的终点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的增长,烦恼也不期而致。它们拉帮结派,一起来扰乱我们的生活。
人生是一种在路上的状态,平安平静只不过是人生路上小憩时的心灵驿站。人类的智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长长短短的生命之路上获取的。当我们踩着时间的落英,付出心血和汗水追求着、探索着的时候,智慧就象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潜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在路上无怨无悔地延伸着美丽人生的时候,智慧的火花从不间断。
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是在路上辞别人间的。千篇一律的说法认为:托老因对十九世纪后半叶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感受太深,以致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八十二岁那年他离家出走时,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能再睡,我突然做出了出走的最后决定,……终于出发了,我觉得自己挽救了自己。”的确,他有过极大的痛苦,不仅仅因为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更深层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智慧在枯竭,明知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却苦于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为着终身与美丽的智慧相伴,他只得索性走出家门在路上作苦苦的寻求。他十分清楚,路上的智慧最能够突破时间和地域界限,只有在路上才能够与本真的美丽智慧邂逅;只有在路上才能获取最直接的感触;只有在路上才能想人类所想、思人类所思;只有在路上才能真正找回自我。托尔斯泰因痛苦而离家出走,但他的离家出走是一种在路上的人生智慧。他虽然抱憾终生——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但他交出了生命,这正是他有别于常人的伟大之处。
路上的寻求势必将自己置于不安逸,它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游山玩水;它摒弃了坐在书房里的自得和修闲,却有着直观现实,直面生命,让脚步和身心融入自然智慧的豪壮。既可不失时机地感受生命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又能亲历笔力难及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这样的人生状态,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生命震荡,自然蕴藏着势不可挡的大智慧。
4年,我们好像很有钱
那4年,我们好像很有钱,走进宿舍楼的时候会买一包连老爸都舍不得抽的烟。
那4年,我们好像很有钱,给情侣买各式各样的礼物,回家的时候却不能给妈妈买一条最便宜的珍珠项链。
那4年,我们好像很有钱,爸妈的手机只有电话和短信的功能,它的价值不足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然而它最大的意义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告诉你爸爸妈妈在惦记着你。
那4年,我们好像很有钱,秋天到了,你会在柜台前挑上半天的化妆品,可妈妈用得最多的化妆品却是年复一年陪伴她左右的洗涤灵。
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儿时做英雄的念头,只学会了在饭店里叫嚷服务员上菜上酒。
什么时候,网络的虚拟变成生活的虚荣,让你和别人聊天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什么时候,爸妈不再讲他们过去的苦日子,而从腰带上挤出儿女的灯红酒绿;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中午醒来先用脚趾打开桌上的电脑,拨响楼下饭馆的订餐电话。
父母历尽千辛万苦送我们来这样一所可读可不读的大学,而我们却替父母享受着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的幸福。
大学的魔力是让人觉得所有的虚荣都是心安理得的。但我依然不知道大学应该在我的生命里赋予什么意义,只记得老爸常说:要想好好地生活,每一分钱都有它的意义。
那4年,我们真的没有钱。尽管你嘴里唱的净是社会里的花花绿绿、爱我爱你。
那4年,就让它只是那4年,我希望我们未来会很有钱,让爸妈过上幸福的日子,去补偿曾经为了向父母要钱而说过的谎言。意林在线阅读
我们的大学之路,既承载了我们个人学习的责任,也承载了家长、老师、亲朋好友的期待。如果仅仅以一张大学的门票回报他们,未免过于轻贱。
第四篇:“支农”工作总结
“支农〞工作的优质总结例文
篇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真是很快,转瞬我到镇江新区大港医院参与支农工作已经有半年了,获得了肯定成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康复集团〞的进展大局,在新的工作岗位仔细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履行了主治医生的岗位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进步自身素养
在医院党组的指导下,坚持以xx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切听从医院和科室的支配,乐观参与医院和科室进展的集体活动,努力完成医院和科室布置的工作内容。乐观参与医院组织的深化学习理论科学进展观学习活动、向先进人物学习和向白求恩同志典范学习。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原那么,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特殊是通过参与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比照先进找差距,查问题,找缺乏,自己在思想、作风、纪律以及工作标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二、仔细负责,做好医疗工作
“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疗工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局部。医疗工作、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在指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工作虽然获得了肯定成果,但与其他同志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要连续努力,克制缺乏,制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果。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那么,热忱接待每一位患者,仔细对待每一例手术,坚持把工作献给社会,把爱心捧给患者,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质量,受到了病人的好评。这半年共计接诊患者上千人次,施行门诊小手术200余人次。
三、坚持业务学习,开展科研工作
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坚持学习泌尿外科学理论讨论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促进自己业务程度的不断进步,严格要求自己,在业余时间乐观开展科研工作,查阅各种文献,撰写科研论著。
四、在支农工作中的体会
今年3月份在大港医院听了吴春容教授的一次讲座,受益匪浅,使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不小的洗礼。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理念致胜〞的年月,医院竞争策略是战略,实行战略转移,增加内部竞争,建立公正有序的竞争机制,才有进展,才有进步。当然,我们要是想一下子更新大家的效劳理念和精神相貌并不是简洁的事,也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全体职工的不懈努力才行,要我们自己转变以往的一些不良习惯,一点点进步,一每天进步才行。在效劳、就诊流程上,变被动为主动,要求导医能主动上前询问,问病人需要什么,要开展微笑效劳,为残疾人、孕妇、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供给轮椅,代为挂号交费等,能免费供给。还有,如病人多时,可以加增效劳窗口,要尽可能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检查时间,报告时间,削减就诊环节。还有就是在急诊大厅里挂置就诊流程表,让患者知道怎么看病,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不铺张看病时间,并要求护士主动上前引导,为急诊的患者供给患者最想要的效劳。对于急诊要住院的病人,要尽可能在门诊把一些必需检查的工程给做好,然后再把病人推动住院部,别到了住院部再作检查,让病人前后奔波,跑来跑去,铺张精力和体力,还可能因为耽误时间而贻误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纠纷。还有,对于住院的、急诊的病人,能提早、尽早发报告,让他们那颗着急的心能及早得到劝慰。对于出院的病人,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随访,要增加
随访的人数及次数,并要主动上门理解病人愈后的状况,要为病人答疑解难,帮助病人尽早康复。要抓住每一个病人的心,实行“一对一〞效劳,“一对多〞效劳,这样才能让病人感恩医生,觉得我们医生好,医院好,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在每次生病时都能第一个想到我们医院,来我们医院看病。
篇二
20xx年7月16日,经过岗前培训后,我被抽调到县农业局办公室帮助工作,正式开头了“三支一扶“中的支农工作。在半年繁忙而充实的工作中,我尽自己的力量和职责,热忱地投入到农业工作中,顺当地实现了从毕业到就业的过渡。在这半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得到了很大的熬炼,下面是半年来我的主要工作总结和感悟:
二、指导、同事关心,工作渐渐适应
刚到效劳地始兴时,单位指导非常重视我们参与“三支一扶“的高校生,为我们供给了宿舍,并为我们联络了有职工饭堂的单位,解决了我们生活中两个大问题。在刚开头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对单位里的工作和始兴的农村状况还不熟识,同事们下乡工作时会常常带上我一起去,让我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熟识了很多乡镇和村落,在开展工作时顺当多了。
三、工作充实,力量渐渐进步
当渐渐地适应了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后,我的工作由“磨合期“进入到了“成熟期“。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完成局秘书股的材料以及帮助完成各项事务。平常股室的工作都比拟繁杂,接触面广,我在这半年里参与了很多项重要的工作和大型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我懂得了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至少要具备以下几点:一是要多请教、多学习。作为以农夫为效劳对象的单位,农业局是最常常与农夫打交道的部门。农夫群众文化程度仍旧不是很高,与他们打交道时不但要有急躁,更要抓紧时间把握当地的语言。例如,一开头,在平常接待中,总是我听不懂他们的客家话,他们听不懂我的一般话,解释半天,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找来老同志帮助时,往往他们只要简洁几句就能让来访的农夫满足得直点头了。之后,我只要有空都会去各个股室“窜门“,向同事们学习做人、做事,他们也很愿意向我介绍各种乡风民俗和教我讲当地的客家话,半年下来收获不少。二是态度要热忱。在很多人眼中,政府部门都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地方,但不予群众便利就是不予自己便利,“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所以,每当有群众要上门办事时,我都会换个角度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求助者,就会尽心尽力为群众解决问题。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句“你好“和一杯热茶都是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三是工作要细心,办事要敏捷、高效。农村基层的工作繁多简单,稍不留心就会很简单出错,有时候一个数字出错整份材料就得重来。出错之后要汲取教训,把握简单出错的地方,以后不在同一地方出错。以前我常常听说政府机关工作效率低下,但我来到农业局工作后,觉察单位的工作效率还是挺高的。工作人员都仔细负责,就是有时候完全根据规定办事,执行起来就有点死板,不够敏捷了。有时候做事多动动脑子,敏捷一点,调动起双方的乐观性,大家互相协作起来工作,必将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连续努力,争取在效劳期间做出优秀成果
在这半年的效劳期间,我帮助单位顺当完成了许多工作,得到了指导和同事的认可,自己也在工作当中得到了熬炼,思想比以前更加成熟了,眼界思维也开阔了,想问题办事情也更加客观理性;在始兴半年里,我对始兴这个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漂亮的地方产生了深沉的感情,始兴县近年来的经济进展越来越快,我对始兴的将来布满了盼望,也更坚决了自己连续做好“三支一扶“工作、争取做出优秀成果的信念。同时也盼望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三支一扶“的各项配套政策,解决“三支一扶“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引进更多优秀的高校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中去,为祖国社会的进展奉献出自己的力气!
第五篇:支农工作总结
支农工作总结
×××成立了×××基地,我们 “支农五人组”在这个平台既是有一些文化的知识分子,又是实践经验严重缺乏的初学者;既是举办培训的工作人员,又是需要接受培训的学员;既需要接受理论基础知识培养,又需要体验农村的生活经验。多重的身份和责任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让我们欣喜的是,通过一年多的磨砺,我们这支“支农小组” 不仅在专业的农科知识学习、实践上取得了巨大进步,还培养起了我们彼此之间强大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个人修养方面也有意外的收获。
2011年,我们在“支农”岗位上已经不再是新人了,在领导的悉心帮助下,对乌兰察布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的工作已经由陌生转向熟悉,对工作中出现的调动和调整,能快速的适应,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现将2011年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办公室文职工作
1、项目申报 ①国家级项目
2011年,乌兰察布市星火计划项目总课题《内蒙古阴山北麓×××》,下设5个子课题,分别是《×××基地建设》、《×××研究与集成》、《×××技术研发与熟化》、《×××常见病虫害特效防治技术示范与应用》、《×××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其中我参与草拟《×××常见病虫害特效防治技术示范与应用》
和《×××生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并负责上传至×××网站。
②内蒙古自治区项目
2011年,参与上报的自治区项目有《×××》和《×××》,负责项目申报书的草拟和上传至×××网站。
③附件准备
各项目涉及的附件,一是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项目负责人相关证件以及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文件扫描等等;二是扫描件转换格式编辑word文本,文档大小根据具体上传要求进行调整;三是附件上传。
2、汇报材料
主要包括《×××》、《×××》、《×××》等等。
3、其它文职工作
①生产典型事件的资料记录和文字整理,如病害的起因、发展、处理措施、处理效果;农业技术的总结工作,一是机械化育苗的相关知识;二是乌兰察布市常见蔬菜的栽培技术,如甘蓝、胡萝卜、南瓜、甜玉米、西芹、圆葱等;三是病虫害特效防治方法;四是作物施肥,如生物有机肥的使用,二氧化碳气肥的释放,常用微量元素的追肥等。
②为效果图公司提供基础材料,制作宣传展板、墙体挂字、沙盘等。
③其它文字材料编写。
二、基地培训工作
1、×××培训
配合×××完成各项工作,提供必要的表格及材料,共同完成报到登记、教材发放、课前签到等工作。
2、×××培训
主要工作包括学习材料的准备、学员报到登记、课前签到等,同时协调培训之外的日常工作内容。
3、其它培训
针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控制等,临时召开的推广培训会,负责会场安排,材料准备等工作。
三、其他工作
一是办公室日常接待、文件收发;二是各项会议的准备工作以及必要的信息记录;三是文件日常整理工作;四是为来访人员进行必要的解说介绍。
总之,我能成为“三支一扶”的一员,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管我在那个岗位工作,我都将更加完善工作方法、端正工作态度,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赵
娜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