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关系
处理好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关系是物业管 理活动中永恒的话题。由于物业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怯律关系复杂的综合活动。牵扯到房屋、土地、环境、人与物、人与人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上地区的不同,城市的不同,业主的不同等许多差异,形成了物业管理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现阶段国情与现行法律框架下,在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经济利益存在差异上,出现问题,产生矛盾与纠纷是在所难免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一方,往往不是一个主体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有物业管理企业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可能有业主自律性不强的原因,也可能有开发商在开发建设时遗留问题的原因,任何一方单方 面的举动,都有可能导致物业管理活动中问题的出现,矛盾的出现。因此,在物业管理这一“矛盾共生体”的活动中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尤为重要,既可以防止出现的问题激化升级、又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怎样才能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双方应 在关键的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双方定位、利益共享
在总律层面上,《物业管理条例》中已确认了双方是两个独立平等的民事主体;在经济层面上,是两个合同当事人的平等关系;在劳动关系层面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关系。不能简单地定位谁为主,谁为辅,谁为上,谁为下。但是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受旧的传统思维影响,在观念上使得双方原本平等关系的地位产生错位,部份业主采取了拒绝的态度,给物业管理活动增加了困扰。因此,明确双方的定位与平等关系地位,是处理好物业企业与业主关系的前提。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虽然在经济利益点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是“对立的统一”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才是处理好双方关系的根本保证。人们常常忽视了物业管理活动中推广“合伙经营”的理念,营造一种“合作伙伴”的氛围。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两者通常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的思维都单方面的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交换遵循着市场经济原始规则,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势必造成双方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由于部分业主尚未形成建立个人资产经营概念,未能体会到资产统筹经营的实惠,再加上业主经济意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部分业主较看重个人的既得利益的获取,漠视长远的、公众的利益,造成推广“合伙经营”理念的困难。一般物业管理企业只好将大部份精力和财力放在业主个人感受服务上,而放在实现“共同利益”目标上的精力与财力远远不够,遇到素质不高业主的非理维权和无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又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同时,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对“合伙经营”、“合作伙伴”概念上也认识不足,追求短期利益,仅实行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与管理。因此,双方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双方都处在同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是合作伙伴,应该同舟共济,互为依存,合作建立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才是双方利益的根本所在。
二、建立互信机制,共存共荣。
有了“利益共同点”,只有彼此“互不设防”,互相信任,真诚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目标。因此,建立一种互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不论是物业的所有者,还是管理服务的经营者,达成共同利益原则是永恒的原则。不论是物业管理企业还是业主都应该以“合作伙伴”的姿态出现,站在公正、诚信、互利的基础上思
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采取包容,互让,友好的态度。
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正确对待业主的利益,要把业主利益摆在首位,力戒追求现实利益的短期行为。在提高服务品质与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档次,推行“品牌”效应上下足功夫。要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肯定和树立“业主”第一的观点,认真对待和处理业主的诉求。同时,在提升一线员工素质上要下足功夫,动用企业的一切资源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员工有效的与业主进行友善的沟通,才能给业主留下良好的印象。对提供那些内容的服务,服务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实现什么样管理服务目标,应该切合企业的综合能力,必须充分尊重业主意愿的服务,建立在双方平等协商认同的基础上,忠实地履行委托合同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得到业主认同和信任。
作为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不能以监督者自居,不能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或是专门挑错指责。对于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应该置身于“合作伙伴“角色之中,在认识上求得统一,在行动上给予物业管理企业最大的支持和协助。业主应当正确运用监督机制,而不应简单地、随意地行使监督权和否决权。要认识到合法权益的监督权,是实行民主自治的根本保证。但是,这种监督权的行使,必须是建立在一定法律怯规范畴之内,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按照具体合同或协议的约定进行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更不是为监督而监督的管制行为。监督权与否决权的滥用,必然导致双方相互设防,互不信任对抗局面的产生。成功的小区,业主和物业双方都将对方作为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共同使业主委员会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桥梁”和“润滑济”作用。在业主委员会这个平台上,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三、促成交流沟通,完善法制
沟通是把思想、情感、知识,信息等人文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交流的过程,它是增加感情,拉近距离,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共同利益的合作双方都必须有强烈的交流沟通意愿,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应共同经营维护良好沟通环境,创造相互沟通的条件,以融洽双方的关系,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消除彼此间陌生与误会,取得彼此间的认可和信任。因此,不管是物业管理企业,还是业主都应重视和加强彼此间沟通,这样才能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睦共处。
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国内推行时间还是短,正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壮大,尽快完善法律怯规是前提。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地方性讼规的建设,细化条款,简化程序,增加可操作性。因为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仅靠协商沟通是解决不了的,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来解决。如果国家发展不是这么快,且法律健全,执法严格,在一些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矛盾和冲突可能不会那尖锐与不可调和。在政府逐渐淡出市场的时期,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协会指导调和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的作用,才能确保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作为业主大会执行机构的业主委员会,在处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关系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的不对称性,必须建立一个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体系,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实行“上岗证”制度,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肩负此项重任。
总而言之,要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除了当事者双方各自的因素和努力,确的定位,共同的利益,良好的沟通,完善的提制,公正的社会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一不可。
第二篇:怎样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关系
怎样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关系
处理好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的关系是物业管 理活动中永恒的话题。由于物业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怯律关系复杂的综合活动。牵扯到房屋、土地、环境、人与物、人与人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加上地区的不同,城市的不同,业主的不同等许多差异,形成了物业管理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现阶段国情与现行法律框架下,在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经济利益存在差异上,出现问题,产生矛盾与纠纷是在所难免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一方,往往不是一个主体单方面原因造成的,可能有物业管理企业行为不规范的原因,可能有业主自律性不强的原因,也可能有开发商在开发建设时遗留问题的原因,任何一方单方 面的举动,都有可能导致物业管理活动中问题的出现,矛盾的出现。因此,在物业管理这一“矛盾共生体”的活动中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尤为重要,既可以防止出现的问题激化升级、又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怎样才能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关系呢?笔者认为,首先双方应 在关键的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双方定位、利益共享
在总律层面上,《物业管理条例》中已确认了双方是两个独立平等的民事主体;在经济层面上,是两个合同当事人的平等关系;在劳动关系层面上,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平等关系。不能简单地定位谁为主,谁为辅,谁为上,谁为下。但是在社会层面上,人们受旧的传统思维影响,在观念上使得双方原本平等关系的地位产生错位,部份业主采
取了拒绝的态度,给物业管理活动增加了困扰。因此,明确双方的定位与平等关系地位,是处理好物业企业与业主关系的前提。
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虽然在经济利益点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是“对立的统一”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才是处理好双方关系的根本保证。人们常常忽视了物业管理活动中推广“合伙经营”的理念,营造一种“合作伙伴”的氛围。社会上人们更多的关注两者通常意义上的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的思维都单方面的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交换遵循着市场经济原始规则,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势必造成双方在根本利益上的冲突。由于部分业主尚未形成建立个人资产经营概念,未能体会到资产统筹经营的实惠,再加上业主经济意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部分业主较看重个人的既得利益的获取,漠视长远的、公众的利益,造成推广“合伙经营”理念的困难。一般物业管理企业只好将大部份精力和财力放在业主个人感受服务上,而放在实现“共同利益”目标上的精力与财力远远不够,遇到素质不高业主的非理维权和无理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又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同时,一些物业管理企业对“合伙经营”、“合作伙伴”概念上也认识不足,追求短期利益,仅实行一般意义上的服务与管理。因此,双方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双方都处在同一个“利益共同体”中。是合作伙伴,应该同舟共济,互为依存,合作建立一个双方都接受的“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才是双方利益的根本所在。
二、建立互信机制,共存共荣。
有了“利益共同点”,只有彼此“互不设防”,互相信任,真诚合作,才能达成共同目标。因此,建立一种互信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不论是物业的所有者,还是管理服务的经营者,达成共同利益原则是永恒的原则。不论是物业管理企业还是业主都应该以“合作伙伴”的姿态出现,站在公正、诚信、互利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处理双方关系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采取包容,互让,友好的态度。
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该正确对待业主的利益,要把业主利益摆在首位,力戒追求现实利益的短期行为。在提高服务品质与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档次,推行“品牌”效应上下足功夫。要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中肯定和树立“业主”第一的观点,认真对待和处理业主的诉求。同时,在提升一线员工素质上要下足功夫,动用企业的一切资源作为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员工有效的与业主进行友善的沟通,才能给业主留下良好的印象。对提供那些内容的服务,服务水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实现什么样管理服务目标,应该切合企业的综合能力,必须充分尊重业主意愿的服务,建立在双方平等协商认同的基础上,忠实地履行委托合同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得到业主认同和信任。
作为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不能以监督者自居,不能冷眼旁观,吹毛求疵或是专门挑错指责。对于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应该置身于“合作伙伴“角色之中,在认识上求得统一,在行动上给予物业管理企业最大的支持和协助。业主应当正确运用监督机制,而不应简单地、随意地行使监督权和否决权。要认识到合法权益的监督权,是实行民主自治的根本保证。但是,这种监督权的行使,必须是建立在一定法律怯规范畴之内,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按照具体合同或协议的约定进行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个人行为,更不是为监督而监督的管制行为。监督权与否决权的滥用,必然导致双方相互设防,互不信任对抗局面的产生。
成功的小区,业主和物业双方都将对方作为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共同使业主委员会成为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桥梁”和“润滑济”作用。在业主委员会这个平台上,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三、促成交流沟通,完善法制
沟通是把思想、情感、知识,信息等人文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交流的过程,它是增加感情,拉近距离,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最有效手段。作为共同利益的合作双方都必须有强烈的交流沟通意愿,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应共同经营维护良好沟通环境,创造相互沟通的条件,以融洽双方的关系,增加彼此间的了解,消除彼此间陌生与误会,取得彼此间的认可和信任。因此,不管是物业管理企业,还是业主都应重视和加强彼此间沟通,这样才能关系融洽,相互信任,和睦共处。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国内推行时间还是短,正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壮大,尽快完善法律怯规是前提。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地方性讼规的建设,细化条款,简化程序,增加可操作性。因为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
题和矛盾,仅靠协商沟通是解决不了的,还是要依靠法律法规来解决。如果国家发展不是这么快,且法律健全,执法严格,在一些小区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矛盾和冲突可能不会那尖锐与不可调和。在政府逐渐淡出市场的时期,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协会指导调和功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的作用,才能确保物业管理市场的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
作为业主大会执行机构的业主委员会,在处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关系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鉴于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着的不对称性,必须建立一个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培训体系,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实行“上岗证”制度,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平衡。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应肩负此项重任。
总而言之,要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除了当事者双方各自的因素和努力,确的定位,共同的利益,良好的沟通,完善的提制,公正的社会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一不可。
(本文作者为厦门市厦禾旧城改造物业公司宏华大厦管理处主任)
第三篇:如何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
摘要: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原本是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但现实中他们之间却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纠纷。因此,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以及二者之间的沟通就成为理顺双方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正确认识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间的关系是处理好两者之间矛盾的基础《 物业管理条例 》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讲到,物业管理是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业主是房屋的所有权人,是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物业管理企业是按照合同提供以上活动的服务主体。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合同建立了关系,是在平等、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的,两者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
业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聘用物业管理企业,将物业管理项目委托给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按照合同的约定为业主提供服务,其实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业主要为占有和消费物业管理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两者是聘用与被聘用、委托与被委托、服务与被服务、提供商品与消费服务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合作发展关系。
二、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
但在现实生活中,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却大于合作关系,本应该是和睦相处的两个主体却变成了对立的矛盾双方。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间的纠纷屡屡发生:一方是要求“收费”,一方是“拒缴”;一方是指责,一方是谩骂;一方是原告,一方是被告;一方坚守阵地,一方要求解聘。在一些地方,双方的关系甚至恶化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策宣传不到位。
无论是业主还是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政策知识的了解程度都不够。首先,不少业主对于物业管理相关政策了解不多,甚至一些业主委员会成员也不能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正确的监督管理,事事站在单方受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对相关政策的学习也不够,把握政策的能力不足,靠经验管理,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
2.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不到位。
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不规范,员工服务意识差。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从原来的房管部门或单位后勤部门转制成立的,有的还延续着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员工还保留着原有的管理者身份,在工作中“霸气十足”,淡化了自身的服务特征。部分民营的物业管理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不按照约定履行合同,提供了质价不符的服务。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擅自处理由业主处分的事项,侵犯了业主的合法权益。一些物业管理公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缺乏科学的管理能力,缺乏正确的沟通能力、缺乏作为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应有的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这些都导致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不高。
3.政府相关政策滞后或缺乏连贯性和可操作性。物业管理纠纷的深层次原因复杂,不少业主把对社会不良现象、拆迁政策、开发企业或者现行的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不满转嫁到物业管理企业身上。物业管理企业在业主与政府之间、在业主与开发建设单位之间、甚至在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三、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关系的几点建议
那怎样才能处理好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间的关系呢?笔者谈几点建议: 首先需要业主转变几个观念:1.物业管理不是福利待遇,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的商品,业主在享受物业管理服务的同时,需要支付费用。2.业主聘请物业管理企业实施对物业的管理,双方是利益的共同体,其目标是一致的,无论发生什么分歧,业主要采取平等、包容、协助、友好的态度思考问题,化解矛盾。
3.业主要分清事件的责任主体,物业管理企业不是出气筒、替罪羊。社会的不良现象;政府的监督管理;相关政策的滞后和不合理;开发企业的违规操作;建设单位的施工质量;道路、交通、电信的不配套等等问题,绝大多数不是物业管理企业的直接责任。物业管理企业有协调解决的责任,但不应该将矛盾转嫁到物业管理企业身上。4.业主要树立公共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时业主的言行,出于对自己既得利益的考虑,没有顾及到全体业主的整体利益,而影响到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开展。5.业主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要接受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因为良好的服务需要通过有序的管理来实现,没有管理也谈不上服务。其次需要
物业管理企业转变几个观念:1.物业管理企业的所用员工要正确认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高品质的服务。
4.物业管理企业的全体员工要转变物业管理管物不管人的观念。物业管理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经常与业主或其他相关方联系沟通,这也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其实,影响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推行的时间短,尚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作为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行业,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但作为政府,为保证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应尽可能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衔接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要加大监管的力度,规范开发企业、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委员会等各相关各方的工作,协调各相关方的关系,为物业管理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管理不是“治理”,要正确使用好全体业主赋予你的权力。2.物业管理企业的所用员工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法律地位,业主是出于对物业管理企业的信任,将物业的管理权委托给物业管理企业,并通过 《 物业服务合同 》 的签订建立了两者间的法律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就要按照合同的规定和相关行业的标准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绝不能以降低服务标准来欺骗业主,要做到质价相符,否则就会被业主炒鱿鱼。3.物业管理企业的全体员工要转变物业管理就是看看门、管管人、扫扫地、种种草的简单认识,物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技术含量很高的职业。作为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要做到政策清楚、管理有方,技术精湛、服务热情。
第四篇:怎样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将主要探讨3个问题:
什么是企业文化?
怎样建设企业文化?
怎样处理好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之间的关系?
在正式开讲之前,请大家带上以下四个问题听讲,结束演讲前,我会随机请教诸位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1、《水浒传》中的宋江集团是怎样聚集108好汉的鼎盛人气的,造成水浒群英覆灭的悲剧原因到底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及其子刘禅割据势力最终败亡的原因何在?
3、《红楼梦》中大观园CEO为什么是王熙凤而不是贾宝玉或林黛玉?
4、《西游记》中,倘使跟随唐僧取经的是齐天大圣、天蓬元帅、卷帘大将而不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能取得真经吗?为什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理想和价值观
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成千上万,至今没有定论。大家普遍认同的一个提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沉积下来,用来指导企业经营决策行为,为企业员工认同并纳入社会评价范畴的理想和价值观。
因此,企业文化至少包含这么几个方面:
1、它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是时刻处在变化之中的;
2、企业文化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为市场服务,最终要变现为企业的产品销售力;
3、企业文化的生命力最终由员工和社会共同赋予、约束,并需要获得尽可能广泛的认同感;
4、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形成科学的理想和价值观。
企业文化内涵处于时刻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过渡,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期待越来越现实化、具体化。怎么说?好比以前在乡下,赶路只是想着穿草鞋还是打赤脚;如今通车了,情况不同了,要考虑坐车还是走路,甚至还会想着怎样合理换车办更多的事情。
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内涵不同,同一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如鄂尔多斯的目标是“温暖全世界”衣被天下,格兰仕的目标是“世界工厂”。如果将毛泽东开辟的根据地看作企业的话,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其企
业文化也在随之改变。井冈山时期,企业的目标是“星星之火”的生存;长征延安时期,是寻求区域突破和抢占重点市场;西柏坡时期,则是“燎原”式的品牌拓展和扩张;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则呈现出明显的强
势品牌打压追随品牌的品牌地位巩固特征;建国后到现在,共和国已经走上了品牌国际化和不断增强美誉度的康庄大道了。
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核心要素
首先,企业文化必须是制度的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萌芽于“不准随地大小便”的警语和公告栏;格兰仕的企业文化建立在“先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和市场”上。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企业形成良好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需要员工自觉扩大和维护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在制度上,就应该是对各项规章制度绝对忠诚遵守和不折不扣的执行。
其次,企业文化必须是具有销售力的文化。任何企业家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体现在他对满足社会财富累积的贡献和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张扬上。企业的任何传播、广告、营销、公益慈善活动,最终都必须扎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变现的物质追求上。因此,我们的报纸、杂志、网站都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为市场服务,为消费者服务。它们的宣传和主张重点亦即它们的功能角色应该是:
1、喉舌——传达员工心声,增强员工凝聚力和战斗力;
2、桥梁——加强内部沟通、协调,构筑和谐,将员工个人发展愿景和企业发展远景有力结合;
3、课堂——提升职工技能和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4、窗口——对外展示企业实力和形象,激发公众注意力,引发消费者购买欲望。内刊编辑人员要努力做到“深入员工,深入产品,深入市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其三,企业文化必须是善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9.11事件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员工处理突发事件侧重点的细微不同最终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社会舆论指向。可口可乐员工主动上街将饮料和饮用水无偿派发给需要救助的逃亡者,百事可乐员工则先将大门紧闭防止混乱的市民冲击,向总部请示处理意见。虽然后来百事员工也走上大街参与救援,但已经丧失了快速提升品牌美誉度的最佳时机。被媒体攻讦为“缺乏公民道德行为和人道主义的企业”,差点引发全面信任危机,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压力。非典时期,格兰仕主动联系小汤山医院,捐赠了200台光波炉,结果“光波杀菌最安全、健康”的美名不胫而走,达到了“四两拨千斤”最佳的广告效果。
其四,企业文化必须是学习型和开放型的文化。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更新,消费潮流和消费观念转变加速,都要求企业和产品紧贴市场、紧贴消费者,不断谋求领导者地位。顶级品牌的行业绝对话语权从何而来?它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制度、传播、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微软公司的大门墙上标语为“我们离破产只有一个星期”,格兰仕倡导“我们每天都在创新”,著名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合生
创展一直在追求“优质生活,完美体现”,这些都充分说明:科学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具备学习和开放的特质。
其五,企业文化必须是讲求细节至上、速度第一的执行力文化。客人进入大堂,首先关注的是前台接待人员的精神面貌、衣着举止。你一微笑,客人觉得宾至如归;你一皱眉,客人可能立马不自在;同样的,促销员、导购员是否熟悉自己的产品、能否详尽、专业地解答顾客提问,都是决定销售行为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此外,市场信息能否及时掌握,消费潮流能否及时引导、跟进,能否及时找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等规律性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市场业绩、行业地位,影响到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硬骨头”精神是富绅集团一贯的优良传统,要不断加以发扬光大。
最后,企业文化必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发展型文化。国际企业追求海外投资、经营的“本土化”,中国企业追求实现“与国际接轨”。怎样实现本土化、实现“国际接轨”?企业经营者和领导决策层除了要努力为企业和团队打造学习和开放型特质外,还必须时刻注意将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服务主张与当地、当时公众的主流价值观念、生活目标取向紧密结合,共融共进。飘柔在北方寒冷地带主推9.9元的经济实惠
型包装,恰恰说明这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钻研和关注市场、关注消费者的伟大品牌。这样的品牌,根本无需担心它的投资风险,担心它的销售通路。因为它的经营主张和营销活动已经引起尽可能广泛的消费者共鸣,已经获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同。
打造独特价值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品牌创造附加值
现在还有很多企业热衷于去海尔等知名品牌企业“取经”,憧憬着要去学习“海尔服务”和“海尔文化”。遗憾的是,不少场合,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叹息声:参观海尔的确感觉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往往回来用于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却立马显出水土不服。什么原因?我认为,这样的一股热潮恰恰说明了不少本土企业家的不自信和盲从心理。“海尔参观热”的迅速热腾和持久升温,无疑说明许多本土企业家犯了企业经营战略上的“幼稚病”。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南辕北辙”的“幼稚病”
“橘淮为枳”的典故说明对地域文化差异的不尊重会导致品牌建设的不同结果;“东施效颦”的典故说明盲目效仿会导致自有品牌的个性模糊;“削足适履”的典故说明企业文化定位模糊会导致市场决策的无法配套适应;“胶柱鼓瑟”的典故说明僵化的企业文化理念无法指导市场经营的快速、健康前进;“闭门造车”的典故说明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真正实现对市场销售力的推动和提升……
打造独特企业文化,为企业品牌加分
怎样有效规避企业发展、壮大中的“幼稚病”风险,从而成功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独特价值,不具备复制和效仿可能的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将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变现为企业品牌的附加值?因为阅历和水平有限,本人实在不敢妄下判断。不过,交流的目的在于共同进步和提高,我很乐意将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认识说出来,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1、学习“杨开慧”,学习“丁关根”。一次和格兰仕销售总监赵为民先生的交流中,我向赵老师请教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品牌建设的相关问题时,赵先生形象地总结了这个观点。综观共产党的创业过程,成功的“会议营销”实在功不可没。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首先是内部传播到位和价值理念趋同的过程,因此,需要我们发扬民主作风,深入员工工作和生活,深入员工灵魂深处,找到企业发展理念和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最佳契合点。只有尽可能多的员工普遍认同了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愿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谋求目标实现时,企业的管理、经营等各个层面才能出现“合力”,目标实现才能更迅速、更直接、更准确。所以,要求担任企业文化建设职责的同事能够深入员工、深入产品、深入市场。其次,外部传播的到位、合理、得体,需要我们时刻“盯着”顾客和市场需求,“关注”产品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合拍与背离,“跟进”我们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3、努力打造“学习型”团队。
4、人才的及时引进与合理利用。
5、科学的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
6、找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最佳卖点”。
因时间关系,以上几点不再赘述。
“赶鸭子上架”,勉强发表了几点看法。如有不当和欠缺之处,敬请在座各位多多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大家的信任、支持与配合!谢谢!
第五篇:怎样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
与法制的关系
随着富源县煤炭生产水平的提高,煤炭开采的力度逐渐加大,煤矿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好转,怎样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显得尤其为重要。从近年来全县煤矿发生的几起事故看,富源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全县合法生产矿井和煤炭非法开采事故还时有发生,事故的伤亡程度和教训依然十分深刻,透过这些事故来分析事故背后的原因,我认为要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
富源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到目前有矿井142矿153对井,设计能力达1686万吨/年,在153对矿井中,经省级鉴定批复确定的高瓦斯矿井73对,占全县矿井数的47.7%,有瓦斯动力现象的矿井3对,占矿井数的1.36%,低瓦斯矿井80对,占矿井数的52.3%。高瓦斯矿井和低瓦斯矿井的比例几乎为1:1,各占一半。由于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富源县煤炭开采以多、小、散为主要特点,安全监管难度大,建大矿、上规模的矿井相对比较困难,由于煤矿地理位置分布呈纵向延伸,安全管理的战线长,管理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富源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发展,积极探索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式,在煤炭发展方式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上推陈出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使全县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安全生产实现了双赢。从2007年以来,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一年比一年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好水平。怎样来保持和发扬这些成绩和水平,我认为必须坚持以安全为最大化目标,结合实际来探寻煤矿安全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经济效益,我们评价一个煤矿的价值和地位,主要也是看它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的贡献。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好,社会声誉就高,大众对企业的评价就会越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围绕市场转、为了效益干的思想已成为煤矿老板的共识。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这一思想和发展观念的影响,有些煤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的现象大量存在,比车好、比房子、比票子、比享乐的煤矿企业主大有人在。有一些煤矿片面追求产量,追求多出煤、出票子,在安全管理上出现了讲着重要、干着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甚至有些煤矿要钱不要命,忽视职工生命安全,存在隐患长期不整改,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安全为重点,树立抓安全就是促效益的思想,把安全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看,搞好安全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和前提;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安全的终极目标,也是增
加安全投入、改进安全生产条件的重要保证。无数经验教训证明,离开安全去抓效益,这效益是不稳定的;就安全抓安全,企业越抓越穷,是不可能真正抓好安全的。安全与效益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抓效益必须抓安全,抓好安全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效益。以近年来我县煤矿发生的事故为例,每发生一起事故,死亡1人,其全部的事故处理费用大约在60—70万元,少数处理困难的,有的已达到了每人100万元以上;发生一起重伤事故,其抢救治疗费用也少则几千,多则是上万元和数十万元以上。因此,安全状况不好,就会给企业增加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因安全事故发生,引发一系列的家庭和社会矛盾,产生不和谐因素,危害社会稳定,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从这个角度讲,抓安全就是保稳定抓效益,更是保稳定促发展的需要,符合目前创造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要结合煤矿客观实际,寻求安全与效益的结合点 各级各部门和煤炭企业必须正视现实,所谓的现实,就是要坚持从当地安全管理状况和煤矿的具体实际出发,来思考和研究新形势下安全工作的对策和措施,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安全管理有的放矢。寻找安全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就是要本着“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弊相权取其小”的原理,努力探索既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又有利于提高煤矿经济效益的最好办法和措施,实现整体效益和安全的和谐统一。这方面,在我县墨红镇的斯派尔煤矿、吉克煤矿,大河镇的祥达煤矿等部分煤矿企业都有体
现,许多的经验值得我县其它乡镇煤矿学习和借鉴。
三、建立健全安全、效益考核机制
我县近年来把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作为重点考核目标下达到各产煤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煤炭工业局将县人民政府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分解后,分别下达到10个煤炭分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煤炭分局与各煤矿也分别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层层进行考核奖惩。我认为我们在对各级各部门经济效益、重点项目建设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目标责任的考核制度,出了事故不仅仅是经济处罚的问题,还应该从行政、纪律等方面入手,实行问责。县人民政府在与各级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时,应明确安全的目标和责任,同时要将安全纳入对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班子业绩的考核中,与领导干部的升迁、任免直接挂钩,以解决一些乡镇、部门、个别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责任制度不落实或在安全工作上大事化小,敷衍了事的问题。
四、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依法监督
目前,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少数人员、部分煤炭企业管理层面和上矿职工当中法制观念普遍淡薄,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制度不落实的现象经常发生。实践证明,煤矿的绝大部分事故并非是不可以抗拒的,而大多数是由于麻痹大意、违章作业、冒险盲干、违法生产酿成的。因此,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加大安全生产的执法力度,都会有效提高煤矿企业懂法、知法、守法的意识,违法、违规及违章行为都会得到有效的约束。总结几年来煤矿执法经验,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和三个环节:
一是加强监管队伍,煤矿企业管理层和煤矿职工的安全执法教育,增加责任感和企业职工自觉遵章守法的自律意识。目前,许多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已修改完善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实施,但大多数干部职工和煤炭企业不仅对法律法规的常识缺少必要的了解,而且在一些规程和制度的贯彻执行上尚未上升到“法”的高度,理性的东西较多,因而执法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教育力度,增加培训内容,对有关章节必须做到理解掌握,学以致用,切忌搞“开卷考试、人人过关”的形式主义,特别是一些规章、规程及相关制度、文件,要看成是我们煤炭执法和企业必须遵守的法规,应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要现身说法,结合典型案例和事故警示教育,教育每个干部职工树立法制理念,使其知法、守法、懂法,做到安全生产监管中不盲目执法、乱执法和执法不严;煤炭企业生产作业过程中懂得按章指挥,遵章作业,自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懂得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冒险蛮干就是违法违章的表现,轻者会受到经济的、行政的处罚和纪律处分,重者将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二是要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近两年来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应该
突出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和经济处罚手段管理煤矿安全的做法,克服以会议代替贯彻执行上级文件指示,以工作安排代替现场管理、以经济杠杆作为奖罚的激励模式,通过落实不同层次、每个岗位的安全法律责任,逐步规范煤矿安全行为,实现自我管理。其次是改变“内外有别”的做法,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克服报喜不报忧,回避矛盾,隐瞒隐患,逃避处罚、粉饰业绩的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和煤矿出现重大隐患,不论涉及哪个层次,牵扯到何人,必须一视同仁,根据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处分。再次是强化安全监督,发挥行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作用。随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安全监督工作开始加强。这对搞好煤矿安全生产,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县煤炭工业局作为全县煤炭行业的主管部门,除了搞好协调服务外,还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安全法规、安全政策、安全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上。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法制的关系,既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又是工作的着力点。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个关系,才能促进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
县煤炭局:贾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