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长在全区统战外事中医药发展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一、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努力开创新世纪新阶段我区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三大法宝”,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希望广大统战干部加强对新时势、新阶段情况下国际国内形势、统战理论方面的学习,针对目前工作实际,探索统战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其他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借签和学习统战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推进江阳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统一战线的广大成员,包括5个民主党派成员115人,1500多户私营企业的业主和1.23万户个体工商户,以及自由择业的知识分子等,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广泛联盟的重要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江阳跨越式发展的大目标上来。
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建设和谐江阳的必然要求。我区辖区内共有少数民族2100余人,信教群众6万余人,还有台胞、台属300多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8400余人。这就需要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把新世纪新阶段的统战工作真正抓紧抓实抓好。
(二)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集聚智慧、团结力量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智力密集的优势,建立“党委出题目,党派搞调研,政府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统一战线成员围绕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调研,建言献策;二是利用这一群体掌握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较为集中的优势,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三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完善与民主党派的对口联系制度,定期向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报经济社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等情况,邀请他们参加有关专项工作检查,听取意见;四是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参与协调重大政治关系、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党的港澳政策、对台政策、侨务政策,激发社会活力,增进团结和睦。
(三)切实为统战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一要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性,把统战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努力形成全党重视统战工作、全社会支持统战工作的良好局面。要把统战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战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贯彻落实统战政策,带头参加统战活动,带头广交党外朋友。
二要健全机制。统一战线涉及许多领域和部门,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体制。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担负起牵头协调和监督检查的职责,凡属统一战线的重要情况、重大问题、重要建议、重大活动等,由统战部统一向党委汇报。组织、统战部门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协调一致,共同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宣传、新闻部门要积极宣传党的统战理论和方针政策,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夯实统一战线的社会基础。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的党组织要搞好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
三要建强队伍。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高度重视统战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民主作风、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干部及时选拔上来,努力把统战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
二、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
外事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外事工作。在全省的外事工作会上,中伟省长代表省委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集中统一领导,齐心协力把外事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正确应对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新特点新动向,突出表现在“五个继续发展”、“五个深刻复杂”: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但单极还是多极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不同文明交流继续发展,但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际战略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态势继续发展,但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依然深刻复杂;国际协调合作继续发展,但围绕国际秩序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面对挑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对外方针政策。
(二)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新形势下我区外事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交流合作的扩大,地方外事工作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我区外事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外事干部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以解决。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上来,统一到外事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三)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需要
加强对外经贸合作。2004年,泸州莱茵过硫化物有限公司落户我区,实现了我区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新突破。今年,我们抓住泸州火电厂在我区的建设机遇,就粉煤灰处理项目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公司的洽谈合作,取得了初步进展。如果项目最终落成,将为我区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下一步,我们要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以更高的水平、更大的规模、更好的质量、更优的结构吸引外资、发展外贸,争取更多的世界大企业、大集团落户。
加大对外文化交往。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外事工作中亟待加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要充分利用好我区的优势资源,打造好方山、张坝桂圆林等旅游文化资源,吸引外国企业到我区开发旅游产业,推动我区旅游产业向纵深化、精品化发展。外事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网络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坚持加强文化交流与建设开放型经济相结合,既要注重在文化交流中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在经济发展中推动文化交流,实现对外经济与对外文化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全面提升外事工作水平的需要
外事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要素,属于知识经济范畴,与信息、技术和智力密切相关。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对外工作方针政策,努力增加外事工作科学决策、科学运筹、科学管理的能力,努力熟悉外事工作,掌握外事政策,通晓外事礼仪,不断提高对外交往本领。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增强做好外事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对外事干部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熟悉、甘于奉献、本领过硬的外事干部队伍。
三、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我区中医药发展战略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色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疗卫生领域享有独特的地位。加快中医药发展是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区自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医”工作二十多年来,中医药事业得到振兴,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一是中医药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自1984年全省振兴中医药大会后,在区卫生局配备了中医专干,中医行政职能逐步健全。二是中医药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全区共有乡镇级中医医院1所,民营中医专科医院1所,城镇个体中医诊所49所,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开设了中医科、中药房,90%的村卫生站建立了中药房……在全区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等11个类别的科目,现有中医住院病房182张,平均每千人0.29张。三是中医药队伍不断发展。现有村级以上中医药人员287人,其中执业医师139人,执业助理医师53人,省级名中医1名,市级老中医1名。四是发展中医药的环境初步形成。辖区内有宝光、百草堂、天诚、荷花等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2个。
中医药既是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在今年10月的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省委把泸州确定为川西南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区之一,这给我市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区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一)完善服务体系。城市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点在社区,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点在乡村。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和乡村卫生工作开展得都还不很理想,群众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大中医院集中。这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就医负担,也使部分医院负荷过量,部分医疗资源处于浪费状态,既不能很好地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卫生部门要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契机,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着力引导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卫生站点建设,切实使广大群众最快捷、最便利地享受到最优质的卫生服务,争取到201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创建1所区级中医医院,1所民营中医康复医院,1所乡镇中医医院,形成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农村中医药三级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到2010年,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量应达35%以上,全区14个乡镇卫生院基本建成农村中医院工作先进乡镇。
(二)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格准入,规范行为,坚决制止乱收费;二是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非法行医、商业贿赂、假药劣药;三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使广大中医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使中医药事业发展成为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四是提供便捷服务,在中医药机构准入、土地、基建、税收、物价等服务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中药材种植、中药深加工、制剂、中医特色项目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
(三)加强机构建设。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是我区发展中医药的关键所在。要针对我区车祸伤病人和脑血管疾病占我区疾病发病前几位的特点,把区级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以骨伤科、康复科为主要拳头科室的医院,以骨伤病、脑卒中病种为切入点,突出我区中医发展特色,带动全区中医临床发展。此外,加大传统中医诊所的扶持力度。我区现有的中医诊所中有2-3所以中医内科、中医儿科见长,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我们要充分发挥其 “简、便、验、廉”的优势,合理引导,加快发展,促使其做成中医精品名科,一方面扩大中医药影响,另一方面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加大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名老中医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中医学科带头人,对优秀人才要敢于大胆提拔使用,对基层中医人才要加强培训培养。在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基础上,鼓励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大学生和西学中医生,安心从事中医事业,造就一支优势明显的中医医疗队伍,力争到2010年,选拔省、市级名中医1-2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5名,发展具有规定学历教育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中医护理人才50名,培养中医管理人才5名。鼓励医药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应占卫技人员的20%—30%,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员应占人员总数的30%以上。
(五)形成特色基地。当前,在泸州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唯一性”的特色药材基地,比如纳溪黄栀子、古蔺赶黄草、泸县泽泻、合江石斛等,在我区目前还没有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基地。今后,我们要抓住全省打造“中医药之都”的有利时机,抓住全市争取省级第三批中药材基地的机遇,加强珍稀濒危药材的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力争从明年开始,根据我区气候、土地等地理条件,在我区选择1-2个乡镇进行中药材种植试点,建成1个中药种植产业示范基地。
(六)培育知名企业。目前,隶属我区的中药生产企业只有百草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一家,前段时间我简单了解了一下饮片厂的生产经营情况,有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生产用电还存在困难,电价高于工业用电,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销路困难,销售能力远远低于生产能力,企业的发展还比较艰难。针对这种中药资源与产业、科技与产出不相称的状况,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同时,要加大中药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加盟江阳进行中药资源开发,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二篇:县长在中医药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会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我省中医药发展,今天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王国强部长的讲话站在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阐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对我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表明,中医药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及健康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广阔。中医药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最具原始创新潜力,既在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又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历经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在慢性疾病、疑难疾病、新发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破解医学难题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发展中医药已成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同时,现代中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以其特有的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等产业特色,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为此,很多省份都加快抢占中医药发展的制高点。省早在年就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陕西提出建设中国西部的“药谷”的目标,广西、浙江、江苏等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地域,也都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中医药发展。
我省发展中医药具有明显比较优势。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区作为全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药用资源种类居全国前列;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我省占37.7%;在全国常用药材中,大约有1/5的品种在我省的蕴藏量占全国的50%以上,其中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药材道地性强,质量优良,有8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年9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我省开展“人工种植人参进入食品”试点,这为我省加快人参产业振兴和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空间。我省中医药研发基础雄厚,作为第一个通过验收的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拥有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药大学、农业大学等一大批单位,汇集了诸多科研力量。中医药科研平台规模日益扩大,承担了国家“973”等一大批中医药重大课题。我省拥有大批的中医药人才,中医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继承教育全面推进,中医名医、名师、名家辈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中医防治脑病、心血管病及脊髓空洞症治疗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发展,将其纳入战略发展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我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的省份,是第一个全面建设省、市、县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省份,全国首批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经过上下内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我省加快发展中医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当前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主要是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淡化、继承创新不够、人才队伍断层、产业规模尚小、保障措施较弱等,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研究解决,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
二、抓住机遇,强化措施,切实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党的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去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2号),要求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把中医药作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特色优势,加快传承创新,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整体发展,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会事业发展、医药事业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切实突出中医药的特殊地位,发挥中医药应有作用。中医药具有“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等特点,对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具有发展中医药的比较优势,应该在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产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在深化医改中着力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需要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作用。我们要认真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国家中医药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在医药卫生事业特别是医改中进一步抓好中医药工作。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制定新农合和城镇医保有关中医药扶持政策,引导医疗机构有效运用中医药、城乡居民积极使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优先建设中医医院和科室,扶持社区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切实落实中西药并重原则,发展中药品种和院内中药制剂;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将中医药内容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作用;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中医药服务财政补偿模式。
三是加强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省现有各类中医医院69所,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000人。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具有重要而关键的位置,特别是县级中医医院在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中起到“龙头”的作用。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仍比较薄弱,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要推进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合理规划中医药服务体系和布局,坚持重心下移,加大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基层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要注重城乡统筹,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功能明确、成效显著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省级中医医院要承担起重大、疑难疾病和急危重症的中医药防治任务,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市、县级中医医院要以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中医药防治工作为主,成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基地,成为对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的指导示范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利用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其理论和诊疗技术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的,中药新药往往都是在临床处方、院内制剂的基础上研制的,我们的一批中医药名师,都是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要按照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中医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从临床实践中来,到临床实践中去。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以中医药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的病种和重点专科(专病)为抓手,形成一批诊疗技术规范、临床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在全省范围内培训推广。
三、努力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医药发展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把对中医药的扶持与促进,落实到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和具体行动中,共同营造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要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完善的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各市(州)政府要比照省里的做法,建立健全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区域内中医药发展,及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二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管理职责。卫生等部门要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充分考虑和有效保障中医药作用发挥;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快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中医药项目的倾斜,协调编制好中医药发展规划;工信部门要做好医药产业规划和行业管理,推进医药产业合理布局,抓好中药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科技部门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立项和资金支持;财政部门要研究制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职称评定、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医药给予扶持。其他部门也要按照各自分工和职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扶持。
三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的支持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引导参保人员有效使用中医药服务、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要逐步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医保、新农合和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要完善中医药价格政策,建立起体现中医药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体系,合理调整特色突出的中医诊疗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价格标准,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要逐步完善中医药投入和补偿机制,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全力保障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区长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区长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提纲
一、成绩与问题并存,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吹响深化创建的总攻号角
二、压力与动力交织,必须全面对标、苦干实干,扛起深化创建的标兵旗帜
(一)要以“十项重点工程”为抓手,扮靓城市颜值
1.是改善提升市容环境
2.是综合整治交通秩序
3.是优化提升居民小区
4.是治理提升背街小巷
5.是综合整治农贸市场及便民疏导点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市民素养
1.是加强教育引导
2.是深化道德建设
3.是注重实践养成(三)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涵养文明风尚
1.是推进志愿服务
2.是深化诚信建设
3.是抓好系列创建
(四)要以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关键,播种文明种子
1.是校准人生航向
2.是关注心理健康
3.是做优成长环境
(五)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为基础,提高全域水平
1.是加大联创共建力度
2.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3.是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三、当前与长远相连,必须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打赢深化创建的四大战役
1.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2.要处理好条线和板块的关系
3.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
正文: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大会精神,动员全区上下“拧紧螺丝、上紧发条”,以决战决胜、冲刺冲锋的姿态,推动文明创建“再进位”,为助力泰州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贡献更多
...份额。马上,...书记还将作指示、提要求,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成绩与问题并存,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吹响深化创建的总攻号角
自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育民”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思维,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创建各项工作,为迎接三年大考奠定了坚实基础。1.是制度保障持续健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健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调整完善区领导挂钩联系、部门路段包干、定期督查通报等长效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创建格局。2.是城市建设更有温度。扎实开展“城建惠民”两年行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后街背巷整治、雨污管网建设等一批民生实事工程,有效解决了影响城市运行和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老百姓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3.是市民素质明显提升。以“文明...”志愿服务为引领,巩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建设,大力开展“十进”美德善行展示馆等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深化“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1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更要重视。尤其是去年以来,我区创建工作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对照测评体系和责任分解表,一些“欠账”“旧账”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面上创建还不够均衡。镇街之间测评差距十分明显,有的经常排在全市前列,有的长期保持中等梯队,但极个别始终处于末位,严重拉低了全区测评成绩。二是
创建成效还不太理想。背街小巷脏乱、老旧小区保洁不到位、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违章搭建、乱扔垃圾、扒翻种植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文明素质还不尽人意。行人闯红灯、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屡禁不止;车窗抛物、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车辆逆向行驶等现象依然存在。反思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还是思想重视不够,少数单位和个人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创建工作到底为什么,有的认为创建年年搞、月月测,甚至产生了厌倦抵触情绪;形势跟进不快,当前创建检查方式不断升级,高清航拍、视频监控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层出不穷,一些同志还停留在应对式创建的惯性思维上,热衷于搞突击迎检;标准执行不严,对测评内容研究不深不透,工作浮于表面,很多工作尽管做了,但只可远观、经不起细看,缺少“绣花”功夫;责任落实不力,还存在推诿扯皮、阳奉阴违现象,上面“喊破嗓子”、下面“做做样子”,责任没有真正落地。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压力与动力交织,必须全面对标、苦干实干,扛起深化创建的标兵旗帜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最具说服力的“地方名片”,是我们招商引资的“第一要素”、是开放发展的“第一印象”。现在,创建竞争已经白热化(113个城市仅有30%左右能入选),守住了牌子,就是守住了荣誉,就是守住了地方发展的竞争优势。...与泰州一体共荣,对于“排头兵”的我们来说,把规定动作做到位仅仅是及格线,追求各项工作的完美,为全市大局多做贡献才是我们应有的作为。
(一)要以“十项重点工程”为抓手,扮靓城市颜值
“十项重点工程”是迎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的重要抓手,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会上已经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大家。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重点重抓重推,确保全面达标。这里结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八个更”要求和我区实际,重点再强调五项工作:
1.是改善提升市容环境
要对城区主要道路临街老旧建筑、围墙等实施景观综合整治改造,扎实推进“路长制”试点建设,深化垃圾分类和治理,结合疫情防控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要强势推进“拆破拆旧拆乱”,拆走沉疴痼疾,整出日新月异。
2.是综合整治交通秩序
要加大文明交通执法力度,开展文明交通精细治理,深化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针对重点路口、高峰时段,加强人员配备,提高通行效率。特别是,对骑摩托车或电动车不戴头盔(6月1日起将实施新交规)、三轮摩托车随意违停载客,以及“外卖小哥”超速、逆行、横闯马路等行为,要加大教育惩处力度。
3.是优化提升居民小区
要继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补齐消防、照明、适老化等配套设施短板,做好乱拉乱接整治、加装电梯等工作,改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要加强物业管理服务,发挥业主委员会作用,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管理,奏响社区和谐之音。
4.是治理提升背街小巷
要及时对街巷破损的市政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功能提升,全面整治路不平、灯不亮、分类垃圾箱和公共厕所配备不到位等问题;加大背街小巷保洁力度,推行路面、角落缝隙、绿化带等集中清理模式,保持常净久洁。特别是,要加快实施迁善、繁荣、起凤等社区的雨污分流工程,打通城市污水管网的“毛细血管”。
5.是综合整治农贸市场及便民疏导点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区农贸市场已全面完成提档升级,“硬件”上基本达标了,重点要在“软件”上下功夫。要在群众最关注的细节上“抠”,从常态长效机制上“抓”,管出效率、管出舒适度。要加强农贸市场和便民疏导点环卫秩序、安全秩序、交易秩序管理,合理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加密巡查督查频次,营造清洁舒心的环境。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市民素养
文明创建、育人为先。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港城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动自觉。
1.是加强教育引导
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广泛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组织“我身边的小康”“百姓名嘴”主题宣讲、“共圆小康梦,幸福舞起来”广场舞等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宣传展现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成就和经验。
2.是深化道德建设
要继续加强“身边好人”选树宣传,深入开展“十进”美德善行展示馆、“大江儿女”评选等品牌活动,让人们学有榜样、做有标兵、行有示范。不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让道德的暖流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健全完善先进典型帮扶礼遇制度、见义勇为人员认定补偿救济制度等,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浓厚氛围。
3.是注重实践养成要以贯彻落实《泰州市文明行为条例》为契机,广泛开展绿色环保、健康生活、文明行为、良好心态、弘扬新风等主题宣传教育,集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深入开展“文明礼仪进万家”,引导广大市民文明用餐、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行车。
(三)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涵养文明风尚
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要坚持创建工作的群众性,提升全社会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是推进志愿服务
要充分利用泰州志愿服务云平台,加强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的跟踪对接、项目孵化,扎实推进我区志愿服务工作提档升级。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先行,深化“文明...”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形成“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良性互动。
2.是深化诚信建设
加快推动各部门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诚信公约,大力开展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人物、诚信经营示范店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3.是抓好系列创建
文明村镇创建,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抓好“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村庄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确保实现区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超60%的目标。文明单位创建,要围绕“弘扬时代新风、文明行业在行动”主题,展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职工的应有形象,在助力脱贫攻坚、参与文明实践、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好表率。文明家庭创建,要在全区持续开展“家风、家训、家家亮”活动,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文明校园创建,要围绕“六个好”创建标准,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质量。
(四)要以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关键,播种文明种子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是文明城市创建测评的前置条件。要以“三精”教育为抓手,将文明与道德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田。
1.是校准人生航向
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开展“全面小康,追梦成长”系列活动,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功能,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是关注心理健康
要加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社区服务站点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3.是做优成长环境
要加强网络媒体内容监管,加大对非法网吧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进一步净化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五)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工程为基础,提高全域水平
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各镇街、村居都是主力军、参与者,要将创建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民,形成全域创建的浓厚氛围。
1.是加大联创共建力度
要加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村居联创共建力度,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在资金、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基层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村居创建水平。
2.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要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使其成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根据地。要引导城市志愿力量向农村拓展延伸,积极开展扶老救孤、助残助医、救灾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活动,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3.是深化乡风文明建设
要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坚决遏制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坚持破立结合,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发动起来,促进群众自觉树立文明新风。
三、当前与长远相连,必须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打赢深化创建的四大战役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场突围战、总体战、攻坚战、大会战,我们不仅要借助本轮迎检,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的痛点问题;更要立足长远,构建常态化的文明城市建设机制。
1.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没有过程的结果是平淡的,没有结果的过程是茫然的。就过程而言,现在距离测评迎检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必须全力踢好“临门一脚”,坚决打赢“关键战役”。马上,高部长还将通报“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测评情况”。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近期测评检查发现的问题,对照度文明城市省级测评反馈的问题清单,举一反三、标本兼治,立即组织整改,全力抓好查漏补缺。要推动创建工作往细处做、往实里抓,确保城市公共秩序经得起“细评”、环境卫生经得起“细看”、窗口服务经得起“细挑”、基础设施经得起“细查”。就结果而言,创建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常态长效。很多治理性的工作,稍一放松就
可能反弹、风头一过就可能回潮,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梳理关键的环节,看看根子到底通在哪里,在以往的治理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反弹,通过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管长远、管根本的机制建起来,靠制度将可能产生“跑冒滴漏”的口子堵住,让每一件实事、每一个项目都能持久地发挥实效。
2.要处理好条线和板块的关系
文明城市建设,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各板块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对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解决有力;要坚持“谁的阵地谁去守、谁的孩子谁抱走”,把每一项创建责任具体到岗位、到人员、到时限,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各条线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结合各自实际,明确具体方案、落实创建措施,对跨部门、交叉性、综合性的工作,要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宁可向前一步重复用力,也绝不后退半步形成盲区。这里强调,区创建办要切实履行好牵头、督查、协调、考核职责,研究好“督什么”“查什么”“怎么督”“怎么查”等问题。要坚决杜绝搞形式、走过场,对各地各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工作、完成任务的情况,要及时给予通报,责任落实不到位、影响创建工作大局的,要严肃追责;对在工作中积极作为、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也要及时进行宣传和表彰,希望大家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和韧劲,全力以赴抓好创建工作。
3.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的关系
创建工作既离不开党政的主导推动,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参与,必须是“一根扁担两头挑”。要用行动引领广泛参与,把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创建工作中,坚持联创联建、群创群建,推动文明创建从“靠政府”到“靠大家”,群众行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打一场深化创建的“人民战争”;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进社区、到道口,用切身行动引领广大市民投身创建。要用宣传引导广泛参与,充分运用电视、户外广告牌、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等载体以及互联网、微信等媒体,开展深入持久、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报道,让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开展“啄木...”市民随手拍等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的关注度、参与度、知晓度、满意度。要用服务推动广泛参与,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畅通群众反映渠道,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老百姓家门口改起,一项一项抓整治,一个一个去攻克,让群众不断感受到创建带来的成效和变化;邀请群众对我们的服务打分,推动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决战就在当前,胜利咫尺可待。让我们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以担当的姿态再奔跑,全力推进创建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奋力绘就“四个...”建设新画卷,为泰州夺取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区长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区长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要目的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市关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工作要求,深入分析我区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问题,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全区文旅产业发展工作。今天的会议,除了区上领导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外,我们还邀请了区内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示范点等涉旅行业的负责人参加。组织召开这样一个规模、层次的会议,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涉及旅游的行业、部门和人员的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推进。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高度重视。借此机会,我就推进全区文旅产业发展讲十点意见:
一、高起点定位。
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奠定了×××发展文旅产业的坚实基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优势。×××确立了“×××”的发展目标,将文旅发展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以打造×××为方向,加强旅游全域统筹规划、全域科学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康养深度融合发展,基本实现发展全域化、供给品质化、治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效益最大化,把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和幸福导向性产业,力争2026年成功创建为×××。按照这一目标要求,我区必须在今年完成×××创建,2024年之前通过×××验收。各创建单位要强化全域旅游思维,加强对×××等标准和文件的研究,充分吃透各项指标要求,并在指导创建中深入落实。同时要统筹开展创建工作,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工作责任,严格依据“初审验收、认定审核、公示认定”的程序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创建标准和要求落到实处。二、分梯队建设。
A级景区创建是促进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升旅游景区质量档次、加强旅游景区管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区已成功创建A级景区×××家,其中4A级景区×××家,3A级景区×××家,标准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但也还存在数量多、精品少,核心景区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全区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我们必须分梯队打造。要全力实现5A景区“零突破”。高标准编制×××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按照“内修外拓”的原则,在内部丰富升级体验业态,在外部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对照创建标准持续完善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力争年内创建工作实现突破。要成功完成4A景区“双晋级”。整合现有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打造红色历史文化长廊,推动×××创建4A级景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打造沙漠自驾体验、赛车体验、自助烧烤、沙漠露营、真人CS等游客体验项目,力争年内两个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要统筹推进3A景区“快发展”。充分汲取×××3个3A级景区成功创建的经验做法,加快补齐景区旅游设施短板弱项,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争取在年内将×××3个景区创建为3A级景区。要同步推进×××创建工作,加快完成通景道路改造、交通秩序维护、标识标牌设立、度假区氛围营造、特色商业街区招商等工作,持续推进度假区宣传推介,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三、组团式打造。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全域旅游进程中,单个景区已经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只有在景区之间进行线路组合,才能突破景区停留在提供初级观光活动的瓶颈,只有推动景区从“单兵作战”向“联动发展”转变,才能破解景区收益低的难题。要加强景区联动。以文化内涵相近、产业形态相似为契合点,将区内景区串点成线,精心打造×××等旅游精品路线,实现旅游资源集线成片、组团发展。要整合周边资源。以贯通跨区域旅游路线为重点,依托旅游大通道建设,完善景区内道路环线、景区与高速公路、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城乡之间的连接道路建设,跨区域整合景区、酒店、美食等特色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搭配,实现协调共赢目标。要健全共享机制。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范围,引导和鼓励文旅企业、景区景点和新闻媒体之间进行对接,重点在在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市场联动、旅游信息互通、旅游客源互送、产业发展经验共享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拓展旅游资源共享内容,提升文旅市场建管水平,实现资源相通、信息互通、交通畅通、政策联通。四、大规模造势。
节会嫁接文化旅游已成为国内流行做法。通过各种节会活动,聚集人气,打造品牌,不断提振文旅市场、叫响城市品牌,进而提高文旅资源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当前,我们虽然筹办了一批节会活动,但是缺少有影响力和叫得响的×××节会品牌,仅限于一域之游、辐射面小、影响力弱,这些节会对对产业的拉动比国内有名的洛阳的“牡丹节”、开封的“菊花节”、哈尔滨的“冰雪节”效果差很远,没有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对我区文旅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还不够。下一步,我们要整合×××等品牌节会,举办×××,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参赛游玩。要着力实施引客、引会、引展、引摄、引赛、引演的“六引”计划,举办×××等传统节会,恢复举办×××等具有影响力的节会,积极引进×××等新兴体育赛事。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音乐、登山、探险等户外活动运营团队,在重要节会节点前后举办活动,持续营造浓厚的节会赛事氛围。要开展×××活动,对新入校的×××大学新生实行景区免票政策,新生家长实行半票优惠政策,在寒暑假期间,通过举办持学生证参加“×××”活动,激发大学生旅游宣传活力。要推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节会、知名赛事、文化街区、红色景点、精品民宿和网红打卡地,实现年年有主题、季季有活动、月月有节会、周周有演出。五、创意型开发。
近年来,在文旅高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产品业态开发不但是景区营收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旅游整体品牌、价值和口碑的最佳途径之一。随着居民旅游观念不断更新,对旅游产品业态的品质要求进一步提升,文创产品开发、户外运动、研学旅游、旅游民宿、沉浸体验等新业态逐步引领市场。虽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我区旅游文创产品地域特色不突出、市场占有份额低和业态培育进度缓慢、创新不足、效益不高等情况依然存在,与文旅资源大区地位不相匹配。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积极培育优质的文旅产品,大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满足更多的消费新需求。一要打造特色产品。立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等特有资源,加快建设×××,扶持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企业、文化能人、文旅从业者,鼓励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等标志性文化旅游商品,让推动旅游业态产品转型升级。二要开发高端旅游。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开放发展理念,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旅游新业态,开发越野拉力、登山攀岩、徒步毅行、沙漠探险、滑雪滑沙等个性化定制旅游项目,量身打造私人订制旅游产品和服务,构建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娱乐产品体系,不断拓展旅游发展新路径。三要开发研学旅游。依托×××独特丰富的研学资源,打造多元化研学基地,精心开发集现代农业、地质科普、文化体验、文博考古、红色教育、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复合型研学旅游产品,把×××打造成西部重要的中小学及大学生、社团、企业研学目的地,培育旅游消费新的增长点。六、多渠道推介。
文化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形象经济、开放经济和注意力经济,宣传营销尤为重要,搞好宣传营销,就是要炒热度、聚人气、树品牌、扩影响。前些年我们做了很多营销,在周边城市的市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的营销模式还是基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缺少独创性、新颖度,难以将营销信息有效传递给目标游客,缺少一整套以营销运营为基础的特色营销模式,导致我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形式不明朗,蓬勃的发展势头没有凸显出来,文化旅游的口碑没有打出去,我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对产业的吸引力、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对社会面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下一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展好宣传营销,向全省、全国发出×××的好声音,展示×××的好形象,让游客听了就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一要强化社会宣传。加大公共场所宣传投放力度,加强与省市媒体平台合作,及时发布×××资讯信息,充分发挥出租车“流动窗口”宣传作用,加大出租车司机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旅游宣传和咨询服务水平。二要强化景区宣传。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鼓励涉旅企事业单位建设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开展旅游产品网络宣传营销。加强与“驴妈妈”、携程、途牛等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在景区内实行交叉宣传,设置其它景区广告宣传牌、景区画册等,扩大交叉宣传聚变效应。三要强化媒体宣传。引导×××本土传媒公司和自媒体达人,利用新媒体资源和平台输出×××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俗文化遗产等文旅产品,持续创作旅游攻略、分享旅游体验、进行旅游评价等,不断提升×××旅游口碑,增加旅游品牌知名度。四要强化区域合作。坚持在资源共享、市场共促、客户共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平台,扩大与周边兄弟县区旅游合作,促进我区精品旅游线路与周边精品线路的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七、专业化运营。
科学专业的管理运营模式是文旅产业对接市场、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实现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关键。现阶段区内大部分景区管理运营水平还比较滞后,普遍存在投入高、收益低的问题,根本原因是管理体制不畅,缺乏专业化运营,内在动力不足。破解这一问题就要改变管理模式,引入专业运营管理团队,实现管理架构的扁平化。一要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对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开展经营管理、宣传营销、商品研发、质量标准、文明礼仪等知识培训,努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和方式,通过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积极引进在旅游电子商务、文化演艺、资本运营、会展策划等方面的高端旅游人才。要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服务、激励机制,营造尊重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二要推进资源整合协调。充分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支持企业抱团发展,良性竞争,探索形成区域一家亲、资源一体化、管理一盘棋的发展运营格局,实现文旅产业跨界共融共生发展。深化与×××集团合作,进一步整合文旅资源,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外来人才团队在×××创业,努力营造创新资源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创业环境。三要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大文旅领域智能场景感知、人机交互、全息展演、沉浸式体验等业态注入,打造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数字化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推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壮大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形态,积极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数字艺术等产业,打造一批“不谢幕的剧场”“不停演的广场”“不落幕的展览”。八、按标准规范。
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标准化的竞争,谁的标准更高、更符合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谁就会有更高的竞争力。×××作为“×××”,在旅游标准化创建的过程中,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市场秩序大幅度改善,但依然存在标准类型冗繁,覆盖范围不全面,推行过于行政化等问题,下一步,我们要不断优化行业标准化建设,运用标准化的“软”手段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建设。一要健全文旅服务标准。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相关文旅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并实施涵盖旅游产品业态、旅游要素设施、旅游公共服务、产业运营管理、涉旅安全生产、市场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要坚持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统一,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根据旅游新形势,适时对民宿体验、农家乐、露营基地、地方名吃等业态标准体系进行调整更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二要提升文旅服务品质。积极推进服务标准化、旅游智慧化,严格执行旅游咨询、游客输送、旅游购物、住宿餐饮、休憩娱乐等服务标准,完善信息咨询、惠民便民、安全保障等服务网点,规范健全各类标识标牌,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咨询服务全覆盖。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一部手机游×××”为核心理念,建设智慧旅游平台,运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充实服务质量内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效能。三要加强文旅市场监管。加快构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监管体系,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欺客宰客、强迫购物、价格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宾馆、饭店、民宿、出租车等行业协会对本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竞争手段、经营作风的监督,营造公平、有序的旅游环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快速处置等防控体系,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九、体验性消费。
据相关统计,一般文旅项目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0%左右,引导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消费才是文旅项目的关键所在。我区旅游资源丰富,年接待境内外游客在×××万人以上,但大多以“过境游”为主,人均消费仅有×××元左右,比全国人均旅游消费低了近×××元,若将人均消费提高至×××元,将直接增加旅游收入超×××亿元。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行动,努力实现“过境游”向“过夜游”的转变,从“淡季游”向“全季游”的转变,让更多消费留在×××。一要打造夜间旅游经济。围绕建设“主客共享不夜城”,依托×××等重要场所,常态化演出×××等剧目,在×××等重要街区布局小吃街、旅游商品专卖店、休闲街区,精心组织开展特色美食大赛、文艺演出及民俗展演等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夜间经济”消费新业态。二要提升住宿行业品质。进一步提升宾馆、酒店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加大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引入高品质连锁酒店、主题酒店,鼓励房车露营基地、旅游度假小镇、乡村民宿聚集区等非标住宿新业态发展,着力提升住宿档次。三要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构建以公路干道为纽带,自然风光带为廊道,景区景点为依托的自驾游网络体系,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游、环黑河湿地生态游、环旅游大通道景区游,打造“×××”必到必游×××条精品线路,提升全域旅游消费链条综合效益。十、全社会参与。
旅游是篇大文章,旅游业涉及面广、带动力大、综合性强、开放度高,包含和催生了一、二、三次产业的大量生产活动,是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具有富民强区的战略意义和“兴一业旺百业”的带动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切实转变思路,营造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一要健全文旅协调发展机制。成立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判文旅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强化工作调度,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部门支持配合、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二要优化创新管理体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依法管理的思路,加强区级旅游机构建设,强化规划引导、资源保护、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创新管理体制,打破地域、部门行政障碍,整合资源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叠加效应。三要完善产业联盟运作机制。加快培育新兴旅游中介机构,做优旅游产业联盟,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让产业联盟成为政府指导旅游发展的有力补充,形成政府指导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四要强化要素保障机制,要借鉴先进县区经验,探索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要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多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注重引进有实力、懂旅游、善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第五篇:区长在全区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区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AA市XX区委副书记、区长 XXX
(2006年8月5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区科学技术大会,表彰先进,总结安排全区的科技工作。在此,我向获得XX区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人员,向科技工作先进乡镇、企业,向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村表示热烈地祝贺。下面,我就“十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成就进行简要回顾,并就“十一五”科技发展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稍候,刘虹书记将就建设创新型XX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
一、弘扬科学精神,推进XX发展新跨越
“十五”期间,我区以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创建国家和省级科技工作先进区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狠抓科技体系建设、人才开发“五大”工程;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兴农、兴工工程,依靠科技助农增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力促进了全区科技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科技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5%。在全省县级综合实力排名中,XX区列第18位,丘陵类第1位。XX区还荣获全市“一抓一”目标考核一等奖,获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殊荣,被省科技厅确定为科技工作试点区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国种粮大县”。
五年来,全区组织实施完成科技项目188项,投入科技经费3000多万元,新增产值6.845亿。依靠科技抓调整,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经济,已基本形成蔬菜、优质粮油、畜禽、林果花卉、水产、茶叶六大主导农业;粮食、茶叶、油樟、良种鸭、瘦肉型猪、造纸林、蔬菜、水果、花卉九大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生态、粮食、蔬菜、茶叶、花卉、特种水产、和久饲料试验、生姜等8个科技园;形成了叙府茶业、和久粮油、高金食品、叙府肉类、叙府酒业等五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狠抓科技创新,形成了以机械、纺织、印刷包装、塑料制品、食品加工和饮料六大经济支柱产业。
回顾“十五”科技工作,全区各行业科技硕果累累:
1、农业科技成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
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依靠科技进步,以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成效明显。XX区承担了2004-2006年25万亩的示范任务。通过强化栽培,集技术的组装集成,使项目区亩产由541公斤提高到621公斤,核心示范区最田块“中稻+再生稻”亩产达1002公斤,同时每亩节支21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恢复和提升了我区水稻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围绕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一区多园建设优质高效、低耗、无污染农业体系,以产业化、生产集约化、市场化为目标,全区建立了粮食、蔬菜、茶叶等8个科技示范园。把建设科技园区作为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以此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科技园区在科技含量、项目建设水平、示范效果、科研作用发挥上得到较大发展,正在成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现代农业科技信息的辐射源,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在农业产业化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农村科普蓬勃发展。以“科技之春”、“三下乡”、“科技周”为切入点加大农村科普力度。组织科技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宣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提倡新科学,坚持科技服务“三农”。通过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破除陋习,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掀起学科技、用科技热潮。
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发展壮大。走新型农业之路,创新机制,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科技与龙头企业联姻,鼓励叙府茶业、和久粮油、叙府肉类、叙府酒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狠抓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区形成了叙府茶业、和久粮油、碎米芽菜、叙府肉类、叙府酒业等五大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挖掘促进农民增收的潜力。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建成。一是建立了以区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细胞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区、乡镇、村、社四级科技培训网络。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迅速,形成了群众科普技术网络。二是形成了以科技综合职能部门和农口各局为指挥系统,以区级技术服务单位为枢纽,以各科技事业单位为纽带,以各类技术推广站和社会科技中介组织、技术贸易机构为基础的四个层次结成了的一个社会化科技推广系统,建立了科技向广大农村普及的长效机制。三是发挥乡村级科技推广站作用,充分利用本地人才,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积极培养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生产集约化程度,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
2、工业科技跨越式发展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培育优势骨干科技型企业。坚持科技兴企,实施名牌产品发展战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支柱产业,发展优势产业,推行工业化进。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增大技术改造投入,扶优扶强,发展壮大了力源电机、惠美线业、岷江机械、叙府酒业等重点企业。依托AA五粮液、天原、丝丽雅等集团公司,发展相关产业,开发研制其延伸产品和配套产品,形成了机械电子、印刷包装、塑料、食品加工、制革等5大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目前登记民营科技企业60余家,涉及30余个行业,汇集各类科技人员2000余人,2005年区属民营科技企业产值4.35亿元。
突出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科技项目为引导,围绕工业强区,坚持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瞄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引进适销对路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引导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企业市场形象。创新科技引导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奖励政策,2004至2005年连续两年全区对有突出贡献的AA岷江实业集团、AA力源电机等科技型企业实行了重奖,对AA岷江机械公司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新型专利──风力除水干瓶器进行了特别奖励。发挥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他们领办的科技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加强对外科技合作,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在重用区内科技人员的同时,借助区外智力、科技力量。与川大、川农大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全区已形成市场竞争力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一批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培育了岷江机械、惠美线业、力源电机、叙府茶业、叙府酒业、思瑞包装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2005年实现全区工业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17%。
3、社会事业科技蓬勃发展
教育科研成效显著。在一、二、三届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区八个课题获奖。在首届AA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评比中,我区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是全市获奖最多的县(区)。
医疗卫生科技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组织实施了《XX区全国第四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AA市XX区农村学校饮用水卫生善调查研究》、《XC社区人群高脂血症患病率与相关疾病因素研究》、等一系列医疗科研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依靠科技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实施AA市城市水污染环境治理研究、魔芋加工废水处理等科技项目,以科技项目为引导,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全区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我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XX,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今天大会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并通过你们向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立足创新,认真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召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科教兴川”作为我省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我区也把建设创新型XX作为重要战略目标,长抓不懈。根据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拟定了《AA市XX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规划》的总体部署,坚持不懈抓落实,把科技发展工作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一)工业科技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科技发展主要是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强区,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按照“十一五”国家发展的产业政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工业科技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循环利用型、生产清洁型、污染控制型等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构建具有XX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农业科技
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助农增收,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蔬菜、优质粮油、林果花卉、畜禽、茶叶、特种水产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积极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促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向农村普及的长效机制。要抓好八个科技园区建设,通过八个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整合资源,形成特色产业。
(三)社会事业科技
继续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和谐发展,要在提高人民医疗健康水平、合理保护利用资源,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在科技创新和应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要重视现代医药技术,特别是民族中医药的研究、应用及推广,对涉及全民健康的医疗保健技术、现代生物医药技术、优生优育技术作重点攻关。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重点支持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治理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及其产业。加强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工作,重视对资源的理性开发,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永续利用。
(四)科技发展环境建设
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加快科研机构改革,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加大科技产权工作保护力度,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应对发展,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
三、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科技发展新局面
(一)加强统筹协调,营造科技发展环境
全面组织实施XX区“十一五”科技计划,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领导,统筹协调,配备精干高效科技管理队伍和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队伍,整合科技资源,营造全区科技大格局。从组织、管理制度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十一五”科技规划所确定的各项内容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领导负责制,实行目标考核
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负责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实行XX区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和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目标考核,签订“十一五”科技规划重大项目责任书和实施阶段检查考核,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提高实施“十一五”科技规划水平和绩效。
(三)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人才保障
组织实施好“十一五”科技规划人才是关键,要根据我区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短缺人才,进行培养和引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实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素质,引进我区紧缺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攻克关键技术的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组织项目的实施等形式注重、发现和培养提高人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强区”和“五大人才”工程战略,从“培养、引进、善用、激励”四个方面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技三项费为引导,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引导、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机构。强化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优势互补与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制与开发,使之尽快壮大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
(五)开掘融资渠道,确保科技投入
组织实施“十一五”科技规划,需要资金作保证,要本着以政府科技经费为引导,企业投入自筹为主,争取金融部门的贷款、集资、引资与外合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区财政每年按财政决算支出比例1%以上安排应用技术研发资金。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投入应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5%,科普经费每年0.30-0.50元/人,利用各种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和科技贷款,要逐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资金和高技术创业基金。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的1.5%以上。
(六)加强交流与合作,构建中介服务平台
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升科技交流与合作水平,充分地利用国内外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科技资源,引进智力、引进先进技术、项目、设备、品种为我所用。加大对科研院所、科技优势企业合作,加强信息交流,不断增强我区的综合科技实力以及科技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加强科技情报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信息和服务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广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指导他们参加项目的市场调研和实施策划,支持其能力建设。开展科技咨询论证、项目包装、科技评估、技术交易,打造精品服务项目,树立服务品质和信誉,带动其整体服务功能提高,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大力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企事业管理层的知识产权意识
建立全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立专利申请、应用、保护与实施专利资金;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知识产权代理与服务机构,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意识;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产品中的比重,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支撑力。
(八)大力开展舆论宣传,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
通过各渠道、形式大力开展“十一五”科技规划宣传,及时报道实施规划所取得的成效,使科技发展成为关注热点,开展科学技术普及,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无愧使命,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团结起来,勤奋工作,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建设创新型XX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