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22: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

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大了贸易往来,广西作为最接近东盟的省份,亦加大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贸易,以此来促进关系的经济发展。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情况并不容乐观,贸易额和投资额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有效地利用东盟自由贸易区,才能真正实现广西经济的发展。关键词:

一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和特点

1.1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

1.广西对东盟国家出口贸易情况

2.广西对东盟国家进口贸易情况

3.东盟国家对广西的投资情况

1.2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特点

1.2.1.货物贸易

1.东盟是广西最大境外贸易伙伴,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2.广西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是越南,市场过于集中,风险较大

3.贸易商品较具互补性,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4.贸易方式多样,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

1.2.2.经济合作

1.广西对东盟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呈上升趋势,发展空间较大

2.双向直接投资升降不一,差异明显,规模较小

3.经济合作区建设势头正旺,作用愈益凸显

二 广西与东盟经贸发展中的有利因素

2.1.广西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

2.1.1自然资源互补

2.1.2经济结构互补

2.1.3劳动力和技术互补

2.2.地理文化优势

2.3.双方投资贸易环境不断改善

三 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广西在东盟各国的市场份额均不大,要巩固并扩大市场,任务艰巨

2.产业基础差.进出口贸易难以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3.与越南贸易过于集中,给广西对外贸易带来风险

4.东盟市场竞争激烈,在越南、新加坡和泰国的贸易市场呈现萎缩趋势

四 进一步扩大广西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对策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夯实经贸合作物质基础

2.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速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3.扩大双向投资,带动贸易快速发展

4.构建综合经贸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第二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

[摘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顺利。在深入探讨进程发展的困境所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经贸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找寻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良好路径。 [关键词]:中国 东盟 困境 路径

1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困境解析 1.1来自东盟的不和谐因素

1.1.1“中国威胁论”、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上,中国是东亚朝贡的中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敏感的疑虑和担心,担心中国的“大国”情绪和“中原王朝”观念被重新召回,让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现实,损害它们的利益。

中国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具有部分相同的文化渊源,但并非同质文化,同时,中国自身也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当代价值观取向与道德体系同传统相比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寄希望于东南亚地区同源文化的认同促进作用缺乏现实可行性。

1.1.2贸易投资环境问题

东盟较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较多的非关税壁垒。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中下游国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投资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三是东盟个别国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国公司进行诸多刁难和勒索。 1.2来自日本的不和谐因素

日本对中国提出的“10+3”中日韩—东盟的东亚合作框架表示反对,抛出了“10+3+3”中日韩—澳新印—东盟的合作框架,这一提议表明日本有意以支持和欢迎澳新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入东亚一体化的框架,试图借助澳新与日本的所谓“发达国家同质性”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还想将美国拉入该合作框架之中。

2007年12月27—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日关系似乎进入最好时期,这些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但是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一,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改变一直作为日本外交核心的日美同盟。东亚很多国家如此,日本也不例外,某些时候日本仍然充当着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制于中美关系的推进。第二,尽管目前日本欲“脱欧返亚”,但小泉执政期间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烈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福田欲改变此现状,需在较长时间内付出很多的努力。第三,中日关系将受到没有经历考验的福田政府的执政时间长短的限制。中国东海天然气开发权问题将上升到副部级进行磋商解决,该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两国克服长期分歧的试金石。

2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1东盟需要中国 2.1.1从东盟的对外贸易看

东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东盟存在与中国相同的“通病”——过分依赖美日欧市场,那么与中国结盟可以开拓东盟各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按照引力公(GravityEquation),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东盟与中国相距较近,故理论上两者间的贸易应能够保持较大的流动。与此同时,与中国地缘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宗性将大大减少贸易和交流的风险。

2.1.2从地理位置看 东盟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环绕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史书上称其为“南洋”。对东盟而言,中国是其毗邻的最大的国家,也是陆地共同边界线最长和海域相交面最大的国家。

2.1.3从东盟的先天性不足看

东盟的先天性不足或者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雷同程度大、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市场狭小等等几个方面,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利益关注点和参加合作的能力不同,内部向心力有限。这种先天性不足的东盟迫切希望有新的力量注入进来。

2.2中国需要东盟

2.2.1有利于继续扩大贸易往来

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两者间的贸易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2.2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首先使中国与有贸易安排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均沾,享受区域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还可以改善中国商品出口过度依赖美、日、欧市场的特点,减少与它们的贸易摩擦,在区内促进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2.3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与和平崛起

从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地处太平洋西南隅,扼欧、非、澳洲与亚洲的黄金水道,全球第三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是太平洋上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塞,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命线,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由中国向东有日本,向西有印度,中国与日、印两国均存在历史的积怨、领土纠纷等问题,与印度的贸易虽在发展但很多问题均处于保留而未得到解决,难免何时一触即发。目前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看,南面与中国接壤或紧邻的东盟十国是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可以真正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将促进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3中国东盟经贸进一步合作的路径选择 3.1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

首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和“睦邻、亲邻、富邻”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包括财政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动员民间与学界的力量,广泛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宣传和研究,创造舆论氛围,在东亚区域精心培育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东亚一家、唇齿相依的家园意识,夯实支撑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动力和知识结构。

3.2发挥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各国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3.2.1能源合作

在资源方面,东盟的优势明显,特别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资源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亦可参与东盟这些国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勘探和冶炼。

3.2.2经济合作

东盟各国发展极不平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均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在农业领域,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阳光和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其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农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中国可以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建厂,将产品直接在东道国销售或返销到美日欧市场,减少中国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可以选择经济水平略逊于中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在这些国家较弱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行业开展合作,转移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可以与在这些领域较弱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可以与优势明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合作,亦可以在双方均具有竞争优势又具强互补性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旅游服务方面与独具特色的泰国开展合作。

3.2.3金融合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这是个长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但金融合作的推动将有利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是未来建立亚元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合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因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失败而气馁,要坚信未来各国货币是能够实现与亚洲货币单位挂钩或者盯着亚洲货币单位的目标。具体合作宜逐步推进,初期可以逐步扩大美元货币互换的规模,中期可以继续扩大东亚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的合作,长期可以在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类似亚元的虚拟亚洲货币。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上,中国应切忌步子迈得过大、出口商品增长过快,引起东盟各国的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协调推进与东盟各国在其它领域合作,并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有力促进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和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打消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3.3在坚持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外交,与大国协调好关系 可以预测,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短期内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对大国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作为中小国家或者集团,依照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目前看来,应借日本欲“脱欧返亚”之机,保持或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在东亚次区域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紧密联系。同时,继续坚持全方位开放和主导型的合作道路和“大国平衡”战略。这就要求中国或者东盟充分审视其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和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撞和对抗,与之保持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导致大国力量的介入和干扰,威胁东南亚进一步合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2]张雪.东盟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策略选择.亚太经济,2007.

第三篇:中国与东盟:近十五年经贸合作综述

中国与东盟:近十五年经贸合作综述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拥有上千年的传统友谊和贸易往来的悠久历史。令人欣喜的是,我们今天相互首选对方,组建经济共同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密切、这么活跃,已步入了黄金时期。而这一关系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它是双方共同需要的体现,它惠及东亚经济乃至于世界经济的增长。

成效显著

近15年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大幅增长,其贸易额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双向投资迅速增加,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工程承包越来越多。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从1991年至200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79.6亿美元增长到1303.7亿美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0%,这一增长率超过了同期中国和东盟各自的对外贸易增长率。

1991年时的东盟有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六个国家,下表清楚表明了近1 5年来中国与这六国贸易增长情况:

1991年,当时的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尚未加入东盟(注:东盟四个新成员国加入东盟时间:越南1995年,缅甸和老挝1997年,柬埔寨1999年),为使人们了解中国与这4个后来成为东盟成员的国家近15年贸易增长情况,在此特列下表:

比重增大结构优化

2005年,在东盟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排第4位;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东盟处第5位。按国别来看,中国是越南的第1大贸易伙伴,是缅甸的第2大贸易伙伴,是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第3大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的第4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前10大贸易伙伴中,新加坡是中国第7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第8大贸易伙伴。

1991年,中国自东盟进口38.2亿美元,而2005年则高达750亿美元,增长了近19倍,东盟成为中国第3大进口来源地。1991年,中国向东盟出口41.4亿美元,而2005年则高达553.7亿美元,增长了12倍。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中,中国顺差3.2亿美元,而2005年中国逆差196.3亿美元。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产品中,以初级产品、轻纺产品为主,发展到2005年则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机电产品名列榜首。

双向投资增加

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

1991年,中国批准东盟国家商人在华投资3.32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商务年鉴》,1991年版)。2005年,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31亿美元。其中新加坡来华实际投资达22亿美元,占东盟当年来华投资的71%。至2005年底,东盟国家在华投资达385亿美元,投资行业多、地域广。

中国对东盟投资方面,虽然投资绝对金额还不大,但潜力巨大,增速较快。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10国投资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近千家。投资领域从加工、装配和生产型的小型项目扩大到建筑、饭店、电气、矿业和运输等行业,投资形式从直接投资发展到技术投资、BOT等多种形式。中国在东盟国家投资居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在新加坡挂牌上市的中资或含中资的企业已达100多家。中国在泰国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278家。在柬埔寨,近3年来中国连续成为柬埔寨第一大投资国。

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不断发展

东盟国家为中国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场和劳务市场。承包工程涉及电站、桥梁、公路、机场、码头、工厂、办公楼、住宅楼等,中国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普遍受到当地好评。截至2005年底,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达35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2亿美元。其中,2005年,在新加坡,中国企业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在泰国,完成营业额3.09亿美元;在越南,完成营业额2.75亿美元;在菲律宾,完成营业额1.83亿美元在柬埔寨,完成营业额1.23亿美元。

阶段性飞跃

第一阶段(1991年-1996年),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中国与东盟6个成员国、与当时还未加入东盟的越、缅、柬、老4国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有新的发展(下图所示)。这为之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7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增进合作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在1999年和2000年的2年间,中国分别与东盟10国签署了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确定了在睦邻合作、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上述这11个重要的《联合声明》都将相互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作为重要关系,提出要扩大贸易和双向投资。至2000年,中国与东盟10国均签订了《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定》,中国与东盟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2001年-2005年),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达成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共识,之后签订了有关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自贸区进入实质性运作时期。特别提及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国与东盟政治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为相互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重要条件。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3年,中国率先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率先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2004年,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签署了落实这一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具体规划了2005年至2010年双方合作项目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一年一大步,中国与东盟间政治、经济合作良性互动。

更务实的对话伙伴

近15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成果来之不易。2005年下半年,在东盟咨询机构――东盟名人小组给中国―东盟领导会议提出的评估报告中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实质成果,中国比东盟其他对话伙伴更为务实和有效率。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及时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本着“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方针,积极发展和密切相互间的经贸合作。

积极行动,不失时机推进合作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的15年来,双方经贸合作之所以如此快速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在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后能本着“平等协商、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务实地行动。

近15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在双边领导会见会谈中均强调发展经贸关系,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均提出了双边贸易额到2010年的 明确目标,并以建立和巩固合作机制来推动经贸发展。中国与东盟9个国家政府间成立了双边经贸合作联合委员会,其中中泰、中新联合委员会为副总理级。中国与东盟建立了农业、交通等8个部长级合作机制,并在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15年来,中国和东盟将重要合作领域由5个扩大到10个: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湄公河流域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

近15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商会往来、商会合作日益密切。2001年,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在印尼首都雅加达成立,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容基和时任印尼总统梅加瓦蒂出席了成立大会。

政和商通。15年来,尤其是近5年,在东盟绝大多数国家,中资企业商会纷纷成立。双方商务合作明显增多;中越、中缅、中老的主要边境口岸车水马龙;中国企业借助新加坡拓宽欧美市场,借助马来西亚开辟全球伊斯兰教国家市场,借道缅甸开发印度市场,更将双方合作延伸向更广泛的国际市场。

开拓创新,自贸区建设带入高潮

组建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举措,这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带入了一个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同样也是东盟与其外部组建的第1个自由贸易区,又被称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未来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拥有18亿人口的自由贸易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建成这一庞大的自由贸易区并非易事,我们双方同样遇到一些问题和情况,但尽管如此,中国本着“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东盟本着看好中国、与中国携手发展的原则,自贸区建设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可喜的步伐。

2000年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到2004年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两份自贸区重要文件。

2003年10月,中国与泰国“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2004年1月,“早期收获”计划广泛实施,中国与东盟相互开放500种农产品市场;2005年7月,《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中国与东盟7000多种产品开始逐年削减关税。按照自贸区建设计划,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到2015年,中国与东盟四个新成员国间绝大多数产品关税为零。

伴随着自贸区建设快速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应运而生。为促进中国与东盟企业间的互利合作,为推动自贸区的如期建成,2004年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十国政府主管经济部门以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博览会在南宁隆重举行。2005年第二届博览会的举行则规模更大。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十一国间经贸合作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充分展示了相互间经贸合作商机无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组建,对中国与东盟合作全面提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6年:合作新起点

2006年,是中国―东盟友好年,同时也是中国与东盟及其国家经贸合作更进一步发展的一个新起点,预示着相互间的合作将呈现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

尽管在双方目前的经贸合作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尽管在今后的合作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变化需要我们应对,但我们坚信,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我们坚信,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必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中国与东盟共同走过了那些不平凡的岁月。展望未来,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2000亿美元的目标将会提前实现,到2015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个全新的经济体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篇: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机化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农业要积极稳妥的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促进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进而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

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

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

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

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

来实现。

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

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

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

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

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

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

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

三、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

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

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

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

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

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

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

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

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

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

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第五篇: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非经贸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摘要

随着中非经贸近60年的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与经济联系都日趋紧密。本文从中非经贸关系着手,回顾近30年来,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概述中非经贸关系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和变化,从外媒的评述理解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的概况,分析中非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与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洲大陆越来越引起大国关注。非洲凭借其优厚的能源与资源,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与非洲的友好往来历史悠久,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互相支持,共同建立了第三世界。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中非的经济不断发展,中非经贸关系日趋紧密,双方从政治到经济的合作都不断加强。中国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贸合作,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对于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资源与市场的利用、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非经贸合作的特点与变化

1.中非经贸关系加速发展阶段(1980-1999年)

20世纪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非洲国家逐渐实现民族独立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调整,中非经贸关系逐渐步入迅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非经贸特点主要变现为:双方贸易额不断扩大,贸易产品多样化,贸易范围几乎覆盖整个非洲。贸易方式不断增多,一般贸易与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对外援助等方式相结合,经济效益取得很大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非洲国家的经济一直到70年代末都处在增长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非洲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对非政策用以加强中非经贸合作。中国根据非洲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展符合双方实际的贸易合作。在非洲总体贸易出现负增长的局势下,中国同非洲的贸易却在显著增长。其中中国出口额年均增长4.2%,进口年均增长3.6%。

在整个80年代,中非贸易额虽然略有起伏但总体保持着增长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出口迅速增长,进口则有所下降,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其主要原因是:非洲经济困难,出口产品减少而且单一,而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进口来源增加。

20世纪90年代,由于外贸体质改革和外包经营的发展实施,我国开始重视对非经贸合作,将对非经贸合作确定为外经贸的战略重点之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的促进了中非之间的合作。1993年南非独立之后,中国同南非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1999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进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4个,居前四位的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其中南非为最大贸易伙伴。2.中非经贸合作的“黄金”时期(2000-2009年)

在中非合作的“黄金期”,贸易增长快速、结构不断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更加多样化、贸易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范围广泛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促进共同发展,在中非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回忆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会议以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就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进行了规模空前、富有成效的对话。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标志着中国与非洲国家集体对话和双边磋商的全新合作机制的正式确立,进而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纪元。论坛的成立,极大的推动了在新形势下中非长期、稳定、全面发展的新型伙伴关系,也使得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非出超地位变为入超。中国向非洲出口的商品大多为机电产品、纺织品、高新技术产品、钢铁及其制品等,从非洲进口的商品则仍以原油、铁矿砂、棉花、钻石等初级产品为主。

3.中非经贸合作进入“蜜月”期(2010-)

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和非洲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中非经贸合作也收到了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过后,中非经贸合作再一次强劲复苏,201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为1296亿美元,同09年相比上升了40%。2011年,尽管非洲政局动荡,但是中非贸易额却达到了1663.21亿美元的新高,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30.9%。现在中国是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一时期的特点为:投资合作领域扩大和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增强。

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在会上提出了中非在经贸领域的三项合作举措,包括扩大投融资合作、扩大对非发展援助和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这三项举措在推动非洲跨国跨区域建设和促进非洲区域贸易便利化方面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二、外媒评述中的现阶段中非经贸发展概况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非洲,为中非新型战略关系注入了“真、实、亲、诚”的时代内涵,将中国梦与非洲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4年,李克强总理对非洲四国的访问引起了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

非媒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传承了中非友谊,有助于非洲的发展。非洲当地媒体“ALLAFRICA”评论称,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历史悠长且感情深厚,而在未来,中国将继续与非洲分享减贫和发展农业的经验,增进与非洲的农业合作,帮助非洲培训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帮助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称,中国正在非洲的战略资源领域进行重大投资。过去10年,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增长了30倍,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5亿美元剧增到2012年的150亿美元。

俄新社援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奥代德·申卡的话说,美国目前在非施加影响力受制于预算因素,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举增加对非洲的投资。中国所处的地位比美国有利,美国通常局限于公司投资,而许多中国小企业也会在非洲进行投资。

国际媒体与舆论普遍认为中非经贸合作是一场双赢的战略合作关系。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了2012亿美元,为1960年的2000多倍。伴随中非经贸合作多元化趋势,双方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目前,有超过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

毋庸置疑,当前中非关系正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非关系既是休戚与共,又是共同发展,也是文明互鉴,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关系始终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平等互利基础之上,中非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世界多极化。正如李克强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上致辞时所说:“金字塔和万里长城都不是一个人建成的”,对于中非而言,团结协作才能实现共赢。

三、中非贸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中非产业结构趋同,导致中非之间贸易摩擦屡有发生

中国和非洲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都比较充裕,中国先非洲一步已经建立起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世纪90 年代非洲各国在对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候,也选择了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非之间雷同的产业结构削弱了中非贸易中的互补性,对中国和某些非洲国家的贸易产生了不利影响。北非国家一直是棉花的主产区,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内产品多年来一直受到政府保护。而中国向非洲出口的产品正好主要是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而且出口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尤其是机电产品已经占到中国出口额的50% 以上,由于中国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对非洲国家的相关产业产生冲击,使当地同类产品失去了国内市场,以至于生产企业倒闭。

同时,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也与非洲同类的商品竞争,进一步削弱了非洲的出口能力,间接损害了非洲相关产业,影响了国际资本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势下,当地的一些企业提起反倾销调查,力图阻止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从而引发了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摩擦发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个别中国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非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2.中非合作领域狭窄,大部分集中在能源领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在非洲几个主要贸易伙伴中,出口中国原油占双方贸易总额的比重较高。

下载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与东盟贸易区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东盟保险业发展比较与借鉴

    中国—东盟保险业之发展比较与经验借鉴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China-ASEANComparison and Experience Learning唐金成梁悦(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广东......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

    浅谈云和县观光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谈云和县观光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现在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素有“千湖之省”、“渔米之乡”的美誉,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无论从规模渔业、水产品加工和出口、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还是......

    休闲渔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消费需求日益迫切,休闲渔业应运而生。休闲渔业,概括起来就是利用渔业资源、渔业设施、渔业生产......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

    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内容简介: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