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八论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光明日报评论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深刻论述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兴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重要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十七大精神,继续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华民族建设生动、丰富、充实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心、持续发展、不断取得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民族,没有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支撑,就很难实现自立自强;一个国家,没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为背景,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进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今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伟大征程中,弘扬中华文化,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既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推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向世界展示中华古老文明新魅力的重要举措。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加快了发展的步伐。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民族文化保护列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保护和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繁荣和发展中华文化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水平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加快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性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多次磨难而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
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中华传统文化同当今时代发展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使命,广大知识分子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弘扬中华文化,就是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文化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之路。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将迎来更加宽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新鲜内容而焕发出绚丽多彩的风姿。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定会凭借其强大的凝集力量、激励力量,团结和鼓舞整个中华民族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续写辉煌。
第二篇: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考
着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胡坚4832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追求幸福所需要。人们不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温馨的家,使身体获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个温馨的家,使心灵获得调养。在当前世界范围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交锋交融的情况下,营造一个全民族认同和尊崇的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积淀所形成的富有自己特色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精神家园的存在和发展有它的基础,如自然和物质条件,其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家园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所反映的是中华儿女在长期共同生活、共同奋斗和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情感态度等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合力。作为个体来说,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就有了安全感、归宿感和幸福感,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作为一个民族来说,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根据中央的精神,基于浙江的实际和实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要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始终坚持一个根本,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三条基本途径,即推进精神食粮生产、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提供三个基本保障,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强化文化工作领导。
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思想内核。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日益重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格局的地位和作用,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凸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地位和灵魂作用。其原因有这样几个:一是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和交流交融交锋的态势对我国的文化影响越来越深刻,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通过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影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显而易见,文化是当前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文化领域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斗争,其背后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能不能牢固确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科学价值观,决定着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 1
社会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不仅要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政治民主权益、经济物质权益、社会民生权益,还要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精神文化权益;不仅要建设物质生活丰盛的富裕天堂,还要建设文化生活充实的精神家园;不仅要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时下人们对文化权益的实现和保障还不满足,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状态,特别是对道德风尚,还有不少意见,有些领域的道德滑波还比较明显,引发人们热议。在这种形势下,鲜明地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来抓,无疑会有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和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从精神生产的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价值的产品形态和传播载体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之“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产品形态和传播载体是文化的“体”,是实现文化教育人们、引导社会功能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思想主流和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文化的“体”有多种形式,从大的系统来看,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宣传思想体系、国民教育体系、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等。从“魂”的具体观念来看,包括政治法律观点、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形态。“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具体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和思想统帅,就会乏力无彩,缺乏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误入歧途;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存续和传播,精神家园的精神作用和思想价值也就难以实现。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大力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深入推进文明素质工程,组织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道德规范。
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推进精神食粮生产、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为基本途径
给人以娱乐,给人以精神享受,并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趋美,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而要实现文化这方面的功能,首先要为人民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食粮。按照文化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人们需求程度,精神食粮可分为哲学社会科学、文艺作品、新闻舆论、网络文化等四个层次。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其它文化作品的生产具有指导作用。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研究,加强对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机制创新,切实为建设文化强省和精神家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文学艺术历来是启迪人们思想,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的一种重要精神食粮。要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贯
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面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建立浙江文化创作题材库,推动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现实题材、青少年题材、新农村建设题材等作品的创作,加大对文艺创作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精品创作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建设文化强省和精神家园提供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牢牢把握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稳定导向,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提供真实及时准确的新闻信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其巨大社会影响力正日益显现,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日益严峻。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推动互联网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公益性文化事业发达,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特征。要坚持政府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农村居民每月看一场电影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眼于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着眼于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文化产业从小到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日益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省文化产业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和“122”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走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在建设精神家园中的作用。
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领导为重要保障
体制和机制是活力的关键,也是建设精神家园的活力保证。要着眼于激发文化改革发展的活力,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上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人人奋发向上的生产、经营、服务机制。在市场层面上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政府包办一切文化的状况。在国际层面上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让中华文化传遍世界。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完善文化建设的法律保障、政策保障、财政保障,使精神家园建设步入稳健持续轨道。
人才是精神家园建设的第一宝贵资源。文化靠人创造,人才强才能家园兴。
只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着眼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培养高素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重视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组织实施文化名家造就计划,继续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和造就覆盖理论、新闻、文艺、出版、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确保精神家园建设有越来越有力的人力保障。
建设精神家园,最大的政治保证在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定》的要求,从政治上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精神家园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使文化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让文化领域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健全领导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推进精神家园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以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支撑,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参与为保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精神家园的建设主体。
(作者系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第三篇: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欧阳康)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
欧阳康 《 光明日报 》(2012年02月28日01 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何为精神家园?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处于全球化时代和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状况如何?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更加自觉有效地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文对此谈些基本看法。
从黑格尔关于精神家园的论述谈起
“精神家园”是一个多少带有比喻性的说法,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家园相对应,泛指人们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期盼。在更多的场合,则指建立在理性思维和理想信念基础之上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精神家园既可以指一个人的精神归宿,也可以用来指一定群体和一定民族的精神世界,等等。
如何更好地理解精神家园?黑格尔曾经有过对于欧洲人的精神家园的精彩论述,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为什么会是如此?黑格尔大体谈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希腊精神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的内在的组成部分,是使希腊文化成为希腊文化的那些核心内容。黑格尔说:“希腊人的精神就活动在希腊人的生活里,并且意识到这种生活,知道这种生活是精神自身的实现。”希腊精神与希腊生活的互动构成了希腊人精神家园的两个基本层面。希腊精神意味着希腊人的精神自觉。其次,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历史之源,是使欧洲文化获得其特殊品质和意义的精神与文化源头,所以欧洲人能够在希腊文化里找到自己的精神故乡和价值根据。再次,迄今为止,希腊精神与希腊文化仍然是欧洲人文化认同和文化追寻的目标,是他们的文化故乡和精神归宿。黑格尔说:“我们所以对希腊人有家园之感,乃是因为我们感到希腊人把他们的世界化作家园;这种外化在世界为家园的共同精神把希腊人和我们结合在一起。”欧洲人对于希腊文化的认同本质上就是故乡与家园般的精神与价值认同。
精神家园的多维探讨
借鉴黑格尔的论述,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对精神家园进行探讨。
一般来说,精神家园指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对生活意义、生存价值和生命归宿的一种精神与文化认同。对个人而言,精神家园也就是其精神世界与心灵归宿,是对其生活世界中间那些具有价值与意义的东西的认识与追寻;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与其民族文化内在关联,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宿,包含了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
从其要素来看,精神家园含有文化体验、认知模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理想信念、信仰体系等要素,是由这多种要素有机构成的精神文化系统。这多种要素各有其具体的和丰富的内涵,表征着人类生活的一定领域或方面,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协调,内在相关地构成一个精神与文化体系。
就其形态来看,精神家园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认
同一定的精神家园,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融入其中,成为与之相通的文化人。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美国人,做一个英国人等,其实就是认同并融入到一定的文化体系,并在其中获得自己的文化定位与精神认同。
从层次看,精神家园包括个人的精神家园、社区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家园等等诸多层次,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层面相关联的多层面的复合体。这不同层面的精神家园各有具体的内涵,表达着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理想与信念,使人们在不同的意义上求得认同,又都植根于人们的心灵需求、生活样态与生存环境,从而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内在相通之处,并直接连接和表现于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就其实现方式而言,精神家园通过人们的安全感、信任感、和谐感、希望感、理想感、幸福感等得到寄托,并在人们的生活、行动和规范中得到具体的表现和实现,使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能够凝聚起来。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经分析过现代化过程给人们造成的心灵震荡,以及人们在这种背景下所需要的文化整合。
就其功能来看,精神家园是人们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精神家园对于不同的个体和群体而言都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激励人们为之努力奋斗。一般说来,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崇敬是精神家园的重要表现。列宁曾经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拿破仑也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曾经深刻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丰富内涵
立足于今天中国的语境,我们关心的家园不仅是个体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那么,应当如何理解中华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呢?对此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从原始生成看,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成员基于其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而生成的精神文化,是对其原初自然属性的超越,和对其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反思。精神家园的形成表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自觉,记载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文化创造及其精神追求。
从历史演进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不同的发展程度,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也有一些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为中华民族成员所高度认同。如“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和谐”等。
从现实形态看,当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以中华文化为根基并为中华民族各地域、各层次成员所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系,与此同时,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各单位也有各自所认同和共识的精神内涵。
从主体看,精神家园应当能够为各层次、各类别中华民族成员所“共有、共建、共享”。当代中华民族成员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全球华人及其中华文化认同;以中国公民为主体的中国自然法人,接受中国法律约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及其道德和理想追求,等等。
从功能看,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之间保持张力
就其具体内容而言,精神家园包含着历史内容和现实内容这两个基本方面。就其历史内涵而言,精神家园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与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能够被该民族的绝大多数成员所理解和信奉,为本民族成员广泛认同,共同拥有,是民族认同和归属的本源所在。正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性,使它千百年来成为一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心灵和生活中的纽带,以超越时空的力量,不分地域、职业、性别与年龄,把民族成员牢牢地维系凝聚在一起,成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强大的内在力量。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厘定固有民族精神的优秀因子,汲取其他民族精神的合理因素,并凝聚中华民族的新的精神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跻身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
当然,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构建精神家园,仅有中华民族精神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978年以来,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起点,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30多年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孕育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全社会共识,以人为本、尊重科教、崇尚创造的观念牢固树立,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成为普遍精神状态,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风尚更加浓厚,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发展、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和最强音。这一切,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紧跟时代、振兴中华、创造和谐的精神风貌,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纽带,也是联系世界的桥梁。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方面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在相互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潮中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华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以及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第四篇:国旗下讲话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各位老师、同学:
早上好。
老师在这儿为大家讲个故事,有一位医生手术前将“食指”写成“十指”,结果,病人的十个手指被切除,小小的一个字的差别导致了一个人终生的伤痛。其实,乱用语言文字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层出不穷,潦草的字,不负责任的作业也不少。
其实,推广普通话,正确使用汉字,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需要,是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扩大对外交流,增进交往与友谊;而创建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对大家的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有句幽默语说得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你就站在我面前,我却听不懂你所说的方言。说普通话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对于我们的在校师生而言,推广普通话更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在校园内普及、使用普通话,既可以提高交流效果,规范师生言行,又可以提高师生文明意识,美化校园育人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2008年9月14日至20日是我国第11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把你的方言放在心中,把普通话挂在嘴上。
二、让你的字迹像你的容貌和你的微笑一样美丽。
三、让粗俗语言在你的声音里永远消失,做个高尚的人。总之,56个民族56朵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请说普通话。
第五篇:国旗下讲话: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国旗下讲话: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精神家园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每天早上,当我们进入美丽的校园,彼此相见时,都会用普通话互道一声问候,那甜甜的问候让我们心中涌起了一种无比亲切的感情;在学习中、在交谈时,我们感觉只有用普通话,才能使我们顺畅地沟通。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从大处讲,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从小处说,它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的需要。所以,我国把每年九月的第三个星期定为“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今天,就是今年推普周的第一天,本届推普周的主题是“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语言,营造共有的精神家园”。
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繁荣昌盛,得益于人类的智慧,人类智慧的发展则得益于语言。因此,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全面提高素质,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甚至是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象征。德国攻占法国之后,强迫法国人学德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曾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学说日本话,被迫放弃自己语言的人们是多么痛苦啊!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正在兴起,除了十三亿中国人和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华侨在使用汉语,还有大约两千万的外国
人在学习和使用汉语,有85个国家的两千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学汉语,并且,汉语还是联合国六大官方语言之一,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啊!
同学们,让我们开口就说普通话,提笔就写规范字,做新时代的推普员。在本届推普周期间,我们向大家发出如下两点倡议:
一、人人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是文明的标志。“请,谢谢,对不起,您好,没关系”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文明用语,如果用普通话说出来,一定会更加委婉动听,一定会如那清脆的风铃声回响在文明的校园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推广普通话还有利于我们减少校园噪音,使我们真正做到言语“轻”和“亲”,第一个“轻”是“轻声细语”,第二个“亲”是“亲切温馨”。让我们用普通话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文明伴我们愉快的生活。
二、在校园内开展纠错活动,对黑板报、学习园地、作业等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用字马上予以纠正,并把纠错行动延伸向社会,开展找错字、不规范字的社会实践活动。
各位老师、同学们,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让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强化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营造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