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国家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和谐社会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使社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社会公平。2005年10月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案修正案的决定,就是国家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之法律规定的政策取向。但是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免征税额的调整只是相对简单的问题,尚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认真研究。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
税收职能由税收的本质所决定,是税收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具体表现在税收的作用。税收的功能具有内在性、客观性和稳定性特征。税收的基本功能具体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功能。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重要的税收范畴,其基本功能同样为组织财政收入功能、收入分配功能、经济调节功能(或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功能).1.个人所得税的组织财政收入功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所获取的各项所得为课税对象,只要有所得就可以课税,税基广阔,因此个人所得税便成为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由于在分配上是按照要素的质量和多少进行分配,往往会造成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从而影响社会协调和稳定,进而损害效率。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在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适用的边际税率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而对高收入者则按较高的税率征税。这有利于改变个人收入分配结构,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3.个人所得税的经济调节功能。微观上,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的劳动与闲暇、储蓄与投资、消费等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宏观上,个人所得税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其一,自动稳定功能或“内在稳定器”功能,指个人所得税可以不经过税率的调整,即可与经济运行自行配合,并借这种作用对经济发生调节作用;其二,相机选择调节,在经济萧条或高涨时,采取与经济风向相逆的税收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扣除、优惠等进行调整,实行减税或增税的政策,从而使经济走出萧条或平抑经济的过度繁荣,保持经济的稳定。
由上述分析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组织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状况和调节经济的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多年以来,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体制,提高其调节个人收入的能力,缓解分配不公的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
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制模式存在弊端。征收个人所得税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调节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水平的重要手段,公平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本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征税额与纳税人收入水平相适应以保证各纳税人之间税负水平均衡。分类所得税制是将纳税人各种所得按照收入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对不同类别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分别计算征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个人收入划分为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11类。这种税收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别征收,有利于控制税源;缺点是各类收入所使用的税率不同、免征税额不同,导致不同类别收入的税负不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容易产生综合收入高、应税所得来源多的人税负轻,综合收入低、应税来源少的人税负重的现象.2.征收范围不全面。个人所得税在课税范围的设计上,分为概括法和列举法。列举法又分为正列举方式和反列举方式。正列举方式就是对税法中明确规定的项目予以课税,没有出现在税目中的项目不用纳税。反列举方式则是明确规定出不在纳税范围的项目,除此之外所有项目都要纳税。一般来说,正列举方式的范围相对于税源来说是有限的,反列举方式的范围往往是接近税源的。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正列举方式加概括法,列举法规定了10个应税项目,并运用概括法规定了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收的其他所得。主要采用正列举方式确定税基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征税范围的扩大,虽然用概括法规定了其他认定的应税项目,避免税基流失,但是因其规定的模糊性,易在征纳过程中引起征纳双方的纠纷和纳税人逃避税行为的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技术市场、人才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已由工资收入为主向收入形式多元化的趋势发展。目前在我国居民所得中,不仅工薪、劳务报酬所得等劳务性收入成为个人的重要所得,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性收入也逐渐成为居民个人所得的重要来源。此外,劳保福利收入、职务补助、免费午餐
及其他实物补助形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变化在现行个人所得税制下都无法自动地成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使得所得税的税基过于狭窄。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利用这一税制缺陷,减少现金奖金和工资的发放,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为员工购买商业保险、提供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用餐券、假期旅游等福利,减少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金额,侵蚀税基.3.个人免征额标准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设立个人免征额的目的之一是为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及教育培训费用,家庭成员所需生活资料的费用等。我国目前的个人的所得税制度实行收入减去固定标准的免征额作为应税所得额的方法,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纳税人的赡养费用、子女抚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上述情况不同,各纳税人的生活必要支出就不同,实行固定免征额的方法不科学.4.税率设计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对工资薪金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为45%,与世界各国相比,这一税率偏高。过高的税率一方面会增强纳税人偷漏税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45%的税率在现实中极少运用,这一税率只起象征性的作用,有其名而无其实,却使税制空背了高税率之名。
5.征收管理力度不足。
(1)征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采用了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方法,但侧重点不同,我国更侧重源泉扣缴。由于税法没有对所有纳税人要求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检查信息是单方面的,无法有效进行监督,使得源泉扣缴的执行力度在不同单位间有很大的差别。源泉扣缴执行力度的不同使得个人所得税只管住了工薪阶层,没有管住高收入阶层。自行申报目前尚未全面铺开,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只有5种情形下的个人收入应自行申报。由于没有实行全面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税收流失难以避免。
(2)征管水平低、手段落后,使征管效率难以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工作的要求,是削弱征管力量,影响征管效率的重要因素;以人工为主的落后征管手段,不能使税务部门及时取得纳税人的收入资料,并对其纳税资料进行处理与稽核;税务代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发挥其中介组织的作用;加之与个人所得税征收相联系的诸如财产申报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使得征管效率和监督作用很难提高。
(3)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震慑作用。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对偷、漏税等违法行为的界定模糊(例如对纳税人取得收入后挂在往来账户不结转的行为,很难明确界定是纳税人有意行为还是无意行为),使税务执法机关难以把握,往往避重就轻。这样,对违法者本人起不到接受教训,自觉守法的约束作用;对广大公民更起不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违法现象得不到抑制。因此,遵纪守法、自觉纳税的良好社会风尚难以形成。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和对策
1.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大体上可分为3种:1)分类所得税制,如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它是对同一纳税人不同类别的所得按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2)综合所得税制,它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所得综合起来,扣除法定减免数额后,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它的特点是将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所有形式的所得不分类别、统一课税。这种税制的优点是税负公平、扣除合理,能够全面反映纳税人的综合负税能力,能考虑到纳税人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因素并给予减免。但它的课征手续复杂,征收费用较高,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3)分类综合税制,它是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的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结合。
根据目前我国对税源控管难度大、征管手段相对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实际情况,应按循序渐进,由分类税制→分类综合税制→综合税制的过程,将现行的分类税制过渡到综合分类税制模式,即对个人不同来源的收入先按不同税率征税,年终再汇算清缴。具体界定时可对属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所得、股票转让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应税项目,实行分项征收;对属于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工资薪金、劳动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等应税项目,先以源泉预扣方法分别采用不同税率征收,在纳税年度结束后,由税务部门核定纳税人全年应税所得,对年度内已纳税额做出调整结算,再实行综合征收。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2.扩大征收范围。目前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11个应税项目没有涵盖个人所得的全部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应税项目。一些不断出现的应当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项目应该列入应税项目。因此,我国应当改变目前采取的正列举法,采取概括性更强的反列举法。凡是能够增加纳税人税收负担能力的所得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之内,对某些 特殊的个人所得可以采取列举法予以减免税收,以体现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
3.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家庭课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将夫妻的所得综合起来联合申报纳税;个人所得课税是以个人为单位,就个人所得申报纳税。家庭课税在理论上较个人课税具有明显的优势:家庭课税能更好地体现公平这一税收基本原则,因为一般情况下,凡是税制建设比较完善、治税思想体现公平观念比较充分的政府,多在税前规定了不同数额不同名目的扣除额,如子女赡养费及教育费扣除、父母及祖父母赡养费扣除、贫困亲属资助的扣除等。而选择家庭课税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充分考虑一个家庭的实际支出情况,能使税后结果尽量公平。比如:抚养一个子女与抚养两个子女的扣除区别;抚养一个健康子女与抚养一个残疾子女的扣除区别等.4.规范个人免征额标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调至1 600元,大大减轻了低收入人员的税收负担。但是笔者认为,费用扣除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数额高低,而在于有没有考虑纳税人具体情况并区别对待。借鉴国外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个人所得税免征税额可分为4个部分:1)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扣除。2)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费用扣除。3)特殊扣除,针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费用扣除。目前,教育费用占家庭开支的比重较大并且没有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障,因此应额外扣除.5.简化税率级次,应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本着“照顾低收入者,培育中产阶层,调节高收入者”的原则,在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提高最低税率
至10%,将高税率部分的45%向下调降至35%,则可构建一组由10%~35%的累进税率。累进税的级次定在5级比较适中。
6.加强税收征管。首先,努力改进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完全电子化,进一步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通过银行和税务机关联网工程的建立,逐步缩小现金交易的范围,使所有的收支状况尽可能地置于税银联网的监控下,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控制;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处办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篇: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个人所得税是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收优惠和税收征管存在问题,加上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居民收入多元化的出现,使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日益暴露出功能缺陷,及时予以改革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我国目前已着手对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草案修改主要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二是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对此两项内容,笔者作为一个单位的会计,也是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实际操作者,阐述一下个人观点。一,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提高此数字标准,不作其他相应改革,国家税收势必因此减少很多。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表示,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1600元后,近七成工薪阶层将不纳税,一年国家将减少税收收入280亿。这是因为目前税制只管住了工薪阶层而真正的高收入者交税的却不多,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中45%档的税收接近为零,而一般的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的主要群体,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的70%以上。该数字标准改革仅对工薪所得部分改革,效果应为从绝对数上减少了国家税收收入。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落后,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情况下,采用国际上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综合税制较困难,可以采用一种过渡形式,即先将现行税目中的劳务报酬所得与工资,薪金所得合并为一种综合所得,统一征税。综上所述三点,笔者认为,在提高费用扣除标准的同时,将劳务报酬所得税目取消,并入工资,薪金所得,即可方便扣缴义务人实际操作,又可使税收真正调节社会贫富,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减少国家税源流失。二,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如果你要求高收入者自行申报,他就自行申报,那还要法律干什么。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以下两点:首先,什么是高收入者?我认为这一点必须是由法律给予明确定义的。要想明确这一点,什么是收入得先确定。收入应该是包括所有渠道得到的利益,除了正常的工资,薪金所得,还应包括地位或职位带来的一切经常所得金钱,物质,股票,甚至期权。如A,B两人月工资均为3000元,A可利用其职位每月报销一些费用,B则除工资外没任何收入,若A,B两人算成同样收入肯定不合理。若单从雇佣者的工资收入,我看已很难定义高收入者。如果主体不能明确,该条又如何执行?一定要让高收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是高收入者。故法律必须明确规定一个标准。目前,有人认为在目前社会贫富不均衡,各地区收入水平有差异的情况下,统一确定高收入者的标准,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目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不是也已统一调至1600元/人月,之前不是也有人认为统一一个标准不合理吗?个人所得税改革既然不可能一步到位,那么就可暂时采用一个相对易于操作的方法,即统一一个标准,圈定一个“富人”圈,征收才有对象可言。其次,如何让高收入者自行纳税。目前现行社会,真正认为“纳税光荣”的,我看没有几个。相当部分的人,自己的所得没达到征税范围时,认为别人“纳税光荣”,一旦自己的收入真正要纳税时,心里多少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必然导致想方设法去逃税。目前收入越高者,逃税的越多,相反只有工资收入者反而没法逃税因为收入来源单一,且单位都代扣代缴了个人所得税,故有前面提到的说法: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只管住了收入不是很高的工薪阶层,高收入者则纳税的不多。交了税的心里不甘,不交税的也没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势必有更多的人不愿意交税,又何谈自行申报。总之,高收入者多纳税,少收入者少纳税,让个人所得税真正起到调节社会贫富的作用,同时又兼顾公平合理和可操作性,保证国家稳定的税源收入,应该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大方向。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
第三篇: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摘要: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我国目前税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入手,围绕问题对今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出建议。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4837.17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同时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制度,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也不断提高,这样可以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个人所得税还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问题措施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80年9月10日我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始确立,但因为扣税标准较高及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收入和对财政收入做贡献作用。自1994年我国正式课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逐年增长,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显得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我国税收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个人所得税以聚财为目的,对所有个人所得征税,并降低边际税率,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种观点主张个人所得税以再分配为目的,非“全民征税”,并提高免征额,以利于低收入者,以调节收入分配。其实,这两种说法就是围绕税收原则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开展讨论的。从理论上讲,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推广的原始出发点是为了充实国家财政。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个人所得税应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观点。
(二)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存在税负不公平现象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按照列举法分为11类项目,在具体应用中,个人所得税是对各种所得,按照其不同来源分别进行计征,不同来源的收入适用于个人所得税法中不同的税务处理办法。参照目前国际惯例,发现我国分类税制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公平。首先,分类课税难以体现公平的原则,相同收入会因为收入来源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产生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取得收入的来源不同适用于不同的扣除额、税率及优惠政策,容易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于是产生纵向不公平;其次,分类课税产生了巨大的避税空间,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等方法避税,产生了税收征管的漏洞。因此,分类所得税的课税模式存在一定的税负不公平现象。
(三)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外籍人员给予附加减除费用的优待方法。这种费用扣除的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的特点,但是存在照顾不到纳税人具体情况的弊端,忽略了不同纳税人之间供养家庭人口不同等多种客观情况,造成因家庭供养人口不同而形成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整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未能很好的体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并且,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进行计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动情况,而只是通过调整起征点这种方式,例如从1994年的800元调整到目前的2000元,仅仅调整课税起征点不利于维护税法的稳定性。
二、改革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结合国际税制,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明确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优先功能,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辅助功能。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6.75%,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3186亿元,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7%,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对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并不是特别大。然而,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别越来越大,贫富差距问题是我国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早在2000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达到了0.45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仍然在0.4以上。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影响了社会稳
2定,而且阻碍了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个人所得税在进行定位时要把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放在优先位置,把组织税收收入作为辅助功能。
(二)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
目前国际通用的个人所得税通行课征制有三种:即综合税则、分类税则和混合税则,其中,综合税则是指对于纳税人的各类所得,不论其来源均视为一个所得整体,经汇总计算后,适用统一的宽免和扣除规定,按照统一的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课税模式,与其他课税模式相比,综合税制确定的应税所得具有税基宽、最能体现“负税能力”的原则等优点,其累进税率在纵向公平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综合税制在征管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纳税人采用自行申报的方式,这对税收征管和纳税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征收手续复杂,征收成本较高,且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有健全的核算制度,税务机关有先进的稽查手段,否则难以实施。在考虑目前我国现状的基础上,应将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实行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
首先,应该将各类应税所得进行分类合并,对部分应税、免税项目予以调整。例如,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收入等收入合并,减去法定的扣除项目,将余额按照累进税率征收;又如对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仍按分类计征等。其次,针对多头收入的情况,逐步扩大课税范围。除了将过去处于优惠政策鼓励而尚未开征的项目(如证券所得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纳入征税范围之外,其他很多额外收入或福利项目也应该纳入课税范围。例如:个人所取得的额外福利,投资收益、各种补贴等等。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有利于实现税制公平和效率,当然,更长远的考虑是要提高纳税人自我纳税的意识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效率。
(三)合理确定费用和扣除标准
对个人所得税中的合理费用予以扣除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采用的,由于各国所得税制不同,其相应的扣除项目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费用的扣除,二是生计费用的扣除。然而,我国目前实行的费用扣除标准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例如:不分已婚未婚、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地域差别等,一律对个人的收入实行定额扣除,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未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因此,在实际征收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应合理估计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水平,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赡养人口多少、3实际负担能力等因素确定后进行相应的扣除,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其次,要体现政策原则,即在进行费用扣除的时候要体现我国的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地区差异等。
总结:
综上所述,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及税率等级的调整并不会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造成显著的影响。从个税起征点上调的效果来看,此前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以及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时,财政部按照静态数据估算我国总税收分别减少约280亿元和300亿元。但实际上,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并没有阻滞中国个税收入的持续高涨,因为经济仍在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而税务部门也在不断地完善征管体制和试点新的税种。据国税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6年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后,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个人所得税总共征收2413.8亿元,已接近2006年全年的个税收入2452.3亿元,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也曾表示,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从总体税收的角度上来看,几百亿元的减收对税收收入影响并不大。
自新个税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得到了良好的反映,说明此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但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发展的漫漫道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目前复杂的社会情况,还并未真正实现个税税制的全面变革,而这些是我国个税改革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今后,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完善要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民意,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开展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张敏: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深层次改革的思考,时代经贸,2009年6月中旬刊
3、张浩金:国外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杨秀平:谈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5、魏彦芳,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之设想,商业经济。2010年
第四篇: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我国医疗改革之我见
2010级预防医学
学号:2010302170056
姓名:刘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的改革模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其间的不平衡发展状况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国经济改革中医疗卫生制度的交化成为发展政策研究中被经常引用的反面案例(World Bank,1997)。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在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结果令人深思。
近年来医疗改革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论题,对医疗领域究竟是否应该搞市场化的问题成为争论的焦点(例如王绍光,200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顾昕,2005)。在探讨医疗改革方案时,有关政府主导抑或市场主导的道路之争早巳不是新鲜话题,但不少问题依然真伪莫辨,似是而非。我们在试图探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进程和发展前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须关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在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医疗服务供给应如何与由此发生的健康转型相适应?其次,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问题根源何在,与市场化有怎样的关系?再次,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中市场和政府应如何分工,以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供给和融资体系?
由此展开,我们才将能够在这些真伪莫辨,似是而非的问题中,把握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脉搏,继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进程中直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明确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前景。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就。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在城镇实行针对工人的劳保医疗制度和针对干部的公费医疗制度,在农村实行针对农民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起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集预防、医疗、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从1949年到1980年年
初,通过这种医疗制度安排,基本解决了当时缺医少药状况下的看病问题。
这一时期的主要经验有:
1、公平性——形成了广覆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其一,医疗保障体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二,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身具备很强的转移支付和医疗费用保障功能。
2、可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与服务目标合理。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3、效率——医疗卫生工作的干预重点选择合理。其一,突出“预防为主”,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其二,基于医疗服务机构的公益目标定位,医疗领域的干预重点集中于成本低、效益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治疗上;技术路线选择上注重适宜技术,强调中西医结合。
二、改革开放后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变化
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经济转型相伴随,健康转型逐步开始。健康转型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含义在于:
1、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医疗卫生领域,完全由政府财政支出会出现供给不足。由此提出了市场和政府如何分工的问题。
2、需求的差异化和多元化要求医疗体系能够提供有差别的服务。改革前统一的医疗体系受到挑战。
3、贫困群体的医疗负担更加沉重,他们健康状况较差,但收入却相对低下,出现有病不医的情况。为此,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十分有必要。
新时期下,我国医疗改革领域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公立机构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在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不仅非公有制的医疗机构如此,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乃至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如此。
在医疗保障体制方面,随着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体,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绝大部分地区迅速瓦解;由于该制度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试图恢复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一直未见明显成效。城镇地区,随着国有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传统的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也遇到了很大困难,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目前确定了统一模式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障(保险)体制。
除此之外,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体制、药品生产与流通体制等等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医疗卫生事业的行政管理及资金投入方面,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职能不断弱化,各种责任越来越多地由地方政府承担。药品生产与流通走向全面市场化。
由此引发的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局主要表现在诸如医疗服务价格上涨过快;政府投入减少,个人负担加重;城市卫生资源的相对饱和;城乡医院资源的配置不平衡;医院资源利用效率逐年下降;医药不分形成“药品暴利”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现有医疗体制和全民健康的困局,医疗体制内部矛盾日显。
三、医疗改革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系列问题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之问有何必然的联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在其中是否发挥了作用以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内现有研究表明,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现状的主要原因根源在以下方面:
1、疗服务市场的扭曲导致以药养医的局面。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医疗机构面临一种扭曲市场化局面,医院一方面需要从市场上获取其收入的90%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医院管理者的自主权并不完全,尤其是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
2、医疗保险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使得病人在金钱方面的约束比原来放松了,这样医院就有机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费用,比如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检查项目、增加药品用量,选择较贵的药品等。因此,如果没有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医疗保险就可能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上涨,并不一定会缓解看病贵的难题。此外,费用上涨的另一个渠道是医疗设备的投资。
3、医疗服务市场的垄断性损害了医疗公平性。为改善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平性,医疗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是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但如果在提高政府补贴的同时,医疗价格也随之增加,那么相当于一部分政府补贴转移给了医疗部门。
综上所述,当前医疗卫生的领域的问题和医疗市场化进程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能由此否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而是需要对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反思。
四、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动力分析
中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转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至2003年,经历了两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第一次卫改主要是把经济部门放权让利的改革形式引入了医疗卫生领域。而第二次改革则是在经济制度再次创新的前提下,进行医院市场化的改革。这两次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引进市场模式。第三次改革始于2006年国务院召开卫生工作会议并提出重点发展社区和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降低医疗费用,保障居民基本医疗的可及性,并将此作为有效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要途径。
在政府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先从调整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开始,逐步发展到全面改革。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步推进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医改以提倡政府主导和公益性为方向,进一步深化了医疗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从以上改革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毋容置疑,政府与市场是推动体制转型的两大主力。其中,政府是制度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在发展中国家的体制转轨过程中,通常由政府主导进行制度变迁,而且政府往往是最核心的变革因素。在改革过程中,由政府主导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制度变革,而旧有体制和既得利益集团又往往成为变革的障碍,在此情况下,另一种推动体制转型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就是市场,市场及其利益集团和市民社会在制度的变迁过程中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
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前景展望:
1、明确医疗卫生改革目标定位。中国应该尽快建立起一个保障所有老百姓都能享受到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优先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熙多的医疗卫生需求”。
2、操作方法。当当前形势下基于卫生资源的有限性与公众医疗卫生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的方法就是“合理选择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和干预方式”。选择的唯一标准是使有限的医疗卫生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增进全面健康效果。选择的基础则是在不同的医疗卫生干预目标、干预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比较。
3、强化政府职能是核心。基于医疗卫生体系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的选择。强化政府职能就成为了核心问题。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能力。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篇: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摘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全社
会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 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 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现状改革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China's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reform has begun.Personal income tax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country;we must reform the tax system to develop a set of suitable conditions for our country.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rection of reform.【Key words】 Personal Income TaxActualityReform
个人所得税既是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又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个人所得税政策施行20 多年以来, 在调节个人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和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着眼于使个人收入分配规范化, 同时要使这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追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个人所得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探讨了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负担不公平,税率结构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分类税制。分类税制, 是将个人的全部所得按应税项目分类, 对各项所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设计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 分项确定适用税率, 分项计算税款和进行征收的办法。这种模式, 广泛采用源泉课征, 虽然可以控制税源, 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 节省征收成本, 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 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高收入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 个人收入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在这种情况下, 继续实行分类税制必然出现取得多种收入的人, 多次扣除费用、分别适用较低税率的情况, 使个人所得税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甚微。这样不但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反而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用纳税或少纳税, 所得来源少的、收入相对集中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二)免征税额标准不科学、不合理
个人所得税未考虑纳税人赡养老人、家庭负担、子女抚养和教育等因素,不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都考虑了纳税人的特殊情况,允许在税前扣除家庭成员的赡养费、抚养费、子女教育经费等,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文精神和公平原则。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统一的扣除标准,虽然操作简便,但忽视了纳税人家庭负担等特殊情况,在统一扣除额下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平等现象。如三口之家,一个月收入2000 元,负担2个无收入家庭成员的纳税人;另一个夫妇两人月收入均为1000 元,负担1个无收入家庭成员。虽然同是月收入2000 元,但体现在税收、教育及医疗等负担上却完全不同,前者要比后者负担重的多。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程度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医疗、养老、子女教育、抚养等支出的不断上升,一些家庭的负担将更加沉重。
(三)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 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 征管手段落后, 难以实现预期效果。自行申报制度不健全, 代扣代缴制度又难以落到实处。税务机关执法水平也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税款的征收。税务部门征管信息不畅、征管效率低下。由于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 征管信息传递并不准确, 而且时效性很差。不但纳税人的信息资料不能跨征管区域顺利传递, 甚至同一级税务部门内部征管与征管之间、征管与稽查之间、征管与税政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会受阻。同时,由于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缺乏实质性的配合措施(比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 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形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 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 出现了大量的漏洞。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 不同时间内取得的各项收入, 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 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 让其纳税, 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征管难度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个人所得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公开向隐蔽化发展,由相对集中向分散化发展。随着这种现象的逐渐扩大,也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源难以控管,使征管工作出现难征、难管、难控的现象。加上征管力量单薄,现代化手段跟不上,处罚难度大等因素,使个人所得税难以足额征收到位。近几年个人所得税的增长主要是税务机关通过规范一些收入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薪金代扣代缴工作取得的,而对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和建筑承包人等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还
远远不够。据有关资料反映,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来自工资、薪金所得的比重逐年上升。相比之下,个体户经营所得的比重则呈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出这部分所得征收难度大,偷漏税比较多的现状。
(二)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七百余位居民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仅有12% 的受访居民宣称自己完全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与此同时, 有将近24% 的受访居民承认只缴纳了部分或完全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是完全缴纳者的两倍。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间短暂, 公民纳税意识淡薄。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实行代扣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征收方式, 并以代扣代缴的方式为主。一些代扣代缴义务人出于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方式帮助纳税人分解收入偷逃税款;应当自行申报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以及个体工商户多数申报不实;多渠道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几乎无人主动自行申报。
(三)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税收征管法规定, 对偷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不缴或者少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款。由于税务机关只注重税款的查补而轻于处罚, 致使许多人认为偷逃税即便被查处了也有利可图。据统计,近几年, 税务机关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 罚款仅占查补税款的10% 左右。另一方面, 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由于没有规定处罚的下限, 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因而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违法者得到庇护时有发生。所有这些都客观上刺激了纳税人偷逃个税的动机。
三、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 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 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 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 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 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 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 即分步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 对不同收入采取不同的税率, 对综合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对分类所得实行差别比例税率。这种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的征税制度, 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 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 又可以稳定税基, 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我国政府已经明确,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现阶段目标为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制。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和费用扣除标准
降低税率,调整超额累进税率和级距降低税率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
如果税率过高,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购买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必然下降,经济发展会受到一定抑制。另外,税率定得过高,会使纳税人感到牺牲过大,往往会使他们选择收入隐性化。从国际所得税发展趋势来看,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都在降低,目前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般在5%~40% 之间,公司所得税的税率在2%~35% 左右,因此,借鉴外国经验,合理设置税率是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关键之一。在混合税制下,仍可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对综合所得部分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以体现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具体设计时,可将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左右,所得级距缩小到五级,相应税率可设5%,10%,20%,30%,35%。通过简化级距,调整中间税率,适当降低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适当调高中高收入者税收负担。这样,个人所得税与公司所得税的总体税收负担基本一致,以避免一些大股东或资产所有者利用其特殊地位,操纵公司利润分配,进行合理避税,也可以较好地解决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之间的双重课税问题。
(三)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征收
从当前发展来看这是一项远期工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民的纳税意识逐步增强,我们可逐步尝试将个人所得税从分类所得课税转向综合课税。届时将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合并在一起,全额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计算应纳的个人所得税,同时考虑其他如夫妻合并申报问题。《南方都市报》2008年3月4日报道:“两会”开幕,各方热议税收体制改革。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免征额从1600元上调至2000元再次成为讨论热点。首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的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表示:以家庭为单位和根据地区情况来分别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想法值得探讨, 但根据目前的状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管理成本过高和人口的流动性问题,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还力所不及。对于个税改革的方向,中央财经大学院长助理郑榕教授认为“中国税制体系、统计方面和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有差距,以家庭为单位计税值得探讨,是个税改革的根本方向”,她和贾康等专家也都认识到,这在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的障碍和问题需要解决。
(四)采用以源泉扣缴为主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方式
源泉扣缴制是指在取得收入的环节按一定标准进行扣缴。纳税申报制是指按规定需要进行申报的纳税人在终了后一定时期内将上一的各种所得进行申报,并将扣除项目、已预缴税款等到一并列出,税务机关核实后计算应纳(应退)税款。大多数国家为了实现对个人所得税的源泉控管,都将源泉扣缴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管方式,甚至在实行普遍申报纳税制度的美国,全部纳税人中也有88%的纳税人的税款是采用预扣代缴方式征收入库的。我国也将源泉扣缴作为主要征管方式,但效果一直不佳,应该尽快建立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由纳税人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制度,使税务机关可以在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之间进行有效的交叉稽核。
四、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后的影响与展望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税种之一,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全面修订个人所得税法,使改革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必将呈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当有一个长远规划和短期调整措施。
1.近期目标。调整工薪所得的适用税率与累进税率的多级次。调整现有的级距, 扩大低收入档次的级距, 降低边际税率, 适当调增起征点到3000 或5000 等,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更好地发挥其调节作用。合理的税率也能吸引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和人才选择在中国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2.中期目标。我们要不断提高征管水平、改善社会征管环境, 稳定个人所得税的税基, 并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更为公平, 特别是对目前的高低收入悬殊较大的群体的调节作用。
3.远期目标。在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时, 不断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系统。顺应世界税制改革浪潮, 让我国更好地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饶羽平,廖永新.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探讨[ J ].财税论坛, 2005.【2】董再平《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完善》载于《税务与经济》2005 年第4 期
【3】徐进.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难点与对策[J].税务研究, 1997,(3).【4】刘 佐:关于中国税制改革发展趋势的思考[J].研究报告1997.
【5】董树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的分析[J ].中国税务,2003,(5):25227.【6】夏秋.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点设想[J ].上海财税,2003,(5).【7】李建军.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05.【8】静雅婷.关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探析[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5.【9】计金标.个人所得税政策与改革[M].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