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

时间:2019-05-13 22:3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

第一篇: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

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

沪杭两地政府政策的比较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两地都提出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吸引人才的策略。其中上海政府在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2009年上海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出台人才居住证与户籍衔接办法,为人才流动提供高效便捷服务。杭州政府也在《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强调了政府要在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制订规划、完善政策、创新体制、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等方面上起到主导作用。

2、两地同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市一直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两地稍有不同的是:上海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优化金融环境,集聚金融人才,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杭州则是做到既要通过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损害,也要加大对水、能源等战略性资源供给和土地资源的调控,以一流的生态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拓展产业增长空间的同时也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起抓。

3、两地都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当地经济。同时沪杭两地经济发展重点存在不同之处:上海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创新先行先试、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促进金融业发展。围绕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积极促进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集聚金融资源,重点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资金资产管理机构等,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杭州则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一起抓。杭州大力吸引外资主要侧重于

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创性技术、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他们撑起杭州工业的顶梁柱。而市政府同时也为中小民营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融资渠道,因为他们是打造“天堂硅谷”的重要基础。

虽然两地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总体上看来是有利于沪杭同城化发展的,两地也明确了各自的比较优势以及经济特色,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对沪杭同城化的不利因素:

1、两地地区保护政策依然存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受到一定限制。

地区政府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利益本位思想,对本地区产业部门采取保护措施,提高其他地区产业进入门槛,阻碍生产要素向外流动。生产要素流动受到限制,企业无法自由进入政府必须放弃地区保护政策,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减少交易成本。例如,两地的户籍政策依然是人才要素流动的障碍,同等学历的高校人才在户籍壁垒的限制下难以获得同等发展的机会。

2、政府提供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够完全,交易制度不够完善。

政府制定的制度应降低交易费用,为了降低监督成本,政府应制定制度规范交易市场,保证产品及劳工服务质量,保证稳定的交易环境,保证所有权和责任的归属,制度会激励交易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沪杭两地的政策对这方面的规划提及得少之又少,政府在关注产业升级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十分重视市场交易制度的完善。

3、两地同城化发展规划需要更加配套。

同城化是沪杭两地共同的发展趋势,两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少相互配合。虽然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进一步发挥两地的同城化优势,但是具体政策还是不够配套。目前,尽管两地都认识到了各自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但是两地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却具有相似性,使得沪杭两地的错位发展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很多产业和企业在同城化中得到了更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也面临了更加强劲的市场挑战。

第二篇:闽南同城化进展政策(Sept 2011) -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启动项目责任分工表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启动项目责任分工表

•-1-•

•-3-•

•-5-•

第三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 摘要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进行政策执行分析,也要考虑到政策制定的相关要因素的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 行是政策过程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又是极为复杂的,都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中 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关的作用要素进行分析是对于我们认识公共决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前言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常在提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时,都会涉及到政策执行的问题,而且是执行不力的问题。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可能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但也可能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的完成产生积极作用。任何一项政策若想得到很好执行并产生积极结果,政策变通是必不可少的。而政策变通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政策变通是为了更好的执行政策,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而消极的变通过分强调了灵活性,违背了原政策的基本精神,是对原政策的背离。相对而言,所以政策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可能产生正负两种不同的影响。不管是消极影响,还是对政策进程的积极作用,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执行的相关分析都是颇有意义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实质是政策的制定者与政策的执行者之间进行的一种利益博弈的过程。进一步思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政策现象对政策目标的完成是产生积极的正的方面的效应,还是产生消极的负的方面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上有政策”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二是“下有对策”的执行是否符合政策的目标,是否执行有效。也就是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问题,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两个方面的不同组合可以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政策制定科学,执行有效;政策制定科学,执行效率缺失;还有就是政策制定不合理,执行无效力。作为一种权威性的社会价值分配方案,任何一项政策都必须通过政策的实际执行过程才能使效能得以发挥,而政策执行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其效果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对政策执行效果至关重要。通常人们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缘由是因为执行的问题,是执行不力、无效造成的。而人们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因为这种观点本身就存在一种定,即认为政策的制定是科学的、合理的,政策是明确的、稳定的,政策并不存在问题,所以在政策过程中出现问题则一定是在政策执行方面的。我们不可否认,在这种政策现象中执行不力可能是其原因,但也有可能存在的问题是政策制定方面。也就是说,“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现象如果存在问题则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考虑: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

二、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影响要素分析

政策制定的科学合理性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至关重要,科学的政策制定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政策制定是否科学主要体现在政策的合理性、明确性、稳定性、一致性等。

(一)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政策的执行

政策的制定必须是合理的,而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首先在于政策制定的现实可操作性。政策的制定要符合现实条件和要求,制定的政策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但又要是针对客观存在的问题,力求解决问题的制定的政策。政策的合理性的内容还包括政策执行所需要和所拥有的资源的考虑,因为同复杂的制定一样,政策的执行也是非常复杂的政策环节,政策的执行需要充足的资源,简单的说,包括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如果中央的政策的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也是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但是没有考虑到地方政府执行能力,特别是没有相应的资源得以实施,那么这项政策再好,其制定也不是合理的。

(二)政策的明确性与政策的执行

政策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规范,政策必须是明确的、清晰的。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政策的明确性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政策的执行要求对政策理解的准确无误,不能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相关政策执行过程对政策的理解千差万别,这又如何谈得政策的执行效率。反过来讲,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颁布执行后,由于政府内部性的存在,政策执行者很可能会将含糊不清的政策理解为有利于自身或其组织利益的倾向来执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为己谋利,而对于政策的执行者而言,他们也会冠冕堂皇的认为是在“执行政策”。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中,如果政策本身并非明确清晰,那么执行后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原因就不应该只从执行的角度来寻找了。

(三)政策的稳定性与政策的执行

政策的稳定性就是指政策在其有效期内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政策的是否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认同的程度。政策的执行重要一点就在于政策主体对政策的认同,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有利于政策的实施。所以政策的稳定性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政策是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政策如果朝令夕改则会导致不同时间参加分配的目标群体所处的政策规则、方案大为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导致政策失效的概率大为增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上面的政策朝令夕改,那下面的政策也必会是五花八门。还有,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致性也很重要,包括政策内在的一

致性与政策外的一致性。政策的制定还要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有别有政策的含糊不清,是指政策必须有足够的弹性以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政策、方案及设计应能够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快速地调整,这又包括组织结构调整、功能的变动等。

三、政策执行受到的影响的要素分析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政策制定是科学的,也就是说是合理的、明确的、有效的、一致的、又有弹性等等。那么仍然存在问题,则就应该分析政策执行的原因了。“从政策的起始到最终执行政策的各个不同阶段之间的距离使政策过程在一系列级别上出现差错,也给出差错提供了机会。”同政策的制定一样,政策的执行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政策的执行方面的因素有:政策的执行主体、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的监控等。(一)政策的执行主体

政策毕竟要靠人来执行,而政策主体的作用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均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条件。另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也远不仅于此。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是一个自利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由于政策本身是对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而政策的执行者很有可能是对其自身利益或组织目标的追求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从而产生政府的内部性问题。政策执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必然会进行比较。如果在政策执行中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或者个人收益与他人收益之间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会直接影响到政策主体的有效执行政策。政策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保证其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政策的这种弹性是不可缺少的,但正是这种政策执行的弹性大大助长了政策执行者趋利冲动。政策制定留有弹性的本意是促使政策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弹性却通常被执行者用来追求其自身利益。

(二)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目标群体是指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直接受到影响的公众对象。公共政策的执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公共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完全能够决定的,它还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对待政策的态度密切相关。同政策执行者对政策认同一样,政策的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一样很重要,一般来说,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越高,政策的执行阻力越小。目标群体顺从、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成功;目标群体不顺从,拒不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失败;目标群体只部分的接受,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目标群体包括意见领袖、利益团体、目标人口等,他们对政策执行所持有的态度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目标群体对政策的顺从程度既与目标团体衡量政策的成本利益有关,也与政策对目标团体行为调适有关。由于对自利的考虑,出台一项政策,如果目标群体认为这项政策能增加其自身的利益,就容易接受和支持。反之,如果目标群体认为这项政策是无益的、甚至是有损他已有的既得利益的,就很难得到对政策认同,容易拒绝。这要求政策制定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通过宣传、教育、说服或引导等方法力求使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采取合作支持的态度。

(三)政策执行监督对政策执行的重要影响

监督制度对于政策高效地实施其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政策执行活动来说,也不例外。制定的政策要有一定的弹性、灵活性,以保证政策能够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政策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但也正是这种弹性可能为执行者所利用来为自己谋利,而在这种“灵活”的范围内,政策执行者的行为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此时,制定政策所要求的弹性就处于了一个两难境地。而这种窘境的解决正是需要监督的介入。对于政策系统来说,必须通过政策的监督和控制来找到政策目标与执行手段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之所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政策的落实。政策的监督机构就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政策的执行活动进行检查、监督,以保证政策达到预期目标,或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对政策执行的监督主体又可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在我国还有党对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有行政监察、上级行政机关对所属部门及下级的业务的监督和专业性的监督等。另外,公众和传媒对政策的监督也是十分重要,公民和传媒对政策执行的监督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作用。除了上面的三个方面,还与在政策执行中政策的执行方式和政策所处的制度环境等因素有关。政策执行的方式有行政、经济、法律等不同的手段。要针对不现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执行手段来执行,从而可以使政策更有效的落实,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提高公众对政策的认可程度。在政策执行所处的环境方面,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确保确保中央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稳定性,又要地方执行政策过程中的灵活性,利于发挥其创造性。相关的执行机构间的沟通与协调也有利于政策执行成本的降低。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析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这也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受到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政策执行中相关的要素,更深入的认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是,为了更好的把握这些要素,从而为实践做出指导和分析的依据。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重要环节,也只有有效的政策的执行,才能合理的落实政策。

第四篇:政策执行研究中的新型模式分析

【摘 要】文章主要介绍了“执行运动”兴起以来的三代政策执行模式,重点探讨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由来及相关含义,并简要分析其中的变项。

【关键词】政策执行;“自上而下”模式;“自下而上”模式;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777(2006)0201790按照传统的公共政策研究理论,人们习惯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政策形成与设计、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虽然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将政策理想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但由于人们一直认为政策执行处于“黑箱”状态,政策能够通过执行系统不折不扣地完成。因此,公共政策研究一直致力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提供分析决策的模型,对于制定出来的政策怎样执行,却缺乏应有的重视。

直至pressman和Wildavsky于1973年的著作《执行》一书中阐述政策执行对于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性后,学界才真正对于此领域有较多的论述与研究,并由此出现了一场研究政策执行的热潮,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执行运动”。研究人员写了大量的论著,提出了各种关于执行研究的理论和模式。正是在介绍前两代政策执行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析了政策执行的新型模式——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并由此引发对我国现有政策执行状况的思考。在此,我们似乎应该明确第三代执行途径由何而来?什么是第三代执行途径?它与前两代执行途径相比有何特点?加深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的溯源

在政策执行研究的初始阶段,许多学者包括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在内,主要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来研究执行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代执行途径。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强调政策制定者的优越地位,政策执行者总是严格遵守上级旨意,忠诚实现上级意图。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强调严密的命令和上级的控制指挥能力,另一方面主张政策制定者对政策执行规范的理性设计。从整体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模式应用相当广泛,是影响力相当普遍的政策执行模式。这一模式非常强调政策执行的法令规章,反映了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然而,这一模式也遭到了很多批评。因为其把执行看成是没有反抗意志的人,实际上,执行过程是一个参与者众多、实现利益多元化的复杂过程,上层政策制定者很难达到对政策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控制。具体而言,“自上而下”模式的缺点体现在:(1)强调中央的政策决定,过度重视高级官员设定目标和设定方案的能力,忽视了来自于私人部门、基层官员、地方执行机构的影响;(2)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由多元的政府机关和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难以适用;(3)将执行的组织结构简单地看作为静止不变的科层制,没有认识到动态变化的存在;(4)彻底质疑了独立政策执行阶段的存在。

正是基于对“自上而下”模式的种种质疑,一部分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提出了“自下而上”模式,其中又以Weatherley和Lipsky的《街道层次的官僚与制度创新》一文为代表,这也就是所谓的第二代执行途径。这种模式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它强调给予基层官员和地方执行机关自主裁量权,中央的政策制定者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设定政策执行的架构,而是提供一个充分的自主空间,使基层官员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它还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依赖于参与执行项目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可以看出,“自下而上”模式的出现相当创新,不仅在方法论方面相当新颖,而且在概念上也有所突破。这种模式以多元行动者所认知的问题、策略与目标为基础,而不仅仅着眼于政府计划,如此可以摆脱“自上而下”模式过分重视政府机关角色的缺点。但是,其自身也有许多缺陷,表现在:(1)这一模式固然肯定基层官员的角色,但基层官员的行为对于政策目标的贡献未必是“正面的”。因此,如何改善基层官员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问题。(2)该模式侧重于对基层官员“事实”的分析,而对“价值”的伦理分析则相当欠缺。事实上,如何培养正确的服务观念和组织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课题。(3)这一模式的分析缺乏一个明确的理论。网络技术不仅是认定相关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它还需要一个明确的理论,将这种网络关系放在行动者认知、资源和参与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因素上。

二、什么是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

第一代美国政策科学研究者对执行问题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联邦政府这一层次上,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自上而下”模式以及控制能力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途径;第二代研究者则将注意力转向了州政府这一层次,强调下层行动者对于政策的影响能力和由此而呈现出的“自下而上”模式。但总的来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都是一种纵向的研究途径。Emore认为,成功的政策执行一方面应该运用“向前推进策略”,由政策制定者缜密地规划政策工具和妥善运用其他政策资源;另一方面则必须采用“向后推进策略”,广泛掌握政策对象的诱因结构。在此基础上,第三代研究者将关注对象扩展到了州际政府之间的纵向关系上来,由此提出第三代执行途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第三代政策执行途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的产生主要是针对第一代与第二代政策执行途径的优、缺点加以整合改进,期望能建构出更有解释力的政策执行模式,它是由Goggin等人于1990年的著作《政策执行理论与实务︰迈向第三代政策执行模型》中首先提出的(下图)。其认为第一代政策执行呈现出演绎的途径,而第二代政策执行呈现出一种分析性的归纳途经,但政策执行是一种极为繁复的过程,是一系列发生于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行政与政治决策和行动的过程而不只是单独采用演绎或归纳的途经就可解释。因此,他们主张政策执行研究不应忽视各种层次中执行动态面的探讨,而其所提出的“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即着重在于探讨政策执行的动态面向。

Goggin等人认为,必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有关政策执行个案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采取比较性的、历史的、量化的分析方法,运用多元的资料收集技术,目的在于构建一套足以诠释执行动态面的理论体系:(1)在比较和历史分析方面,执行研究者必须着重于地方、州和联邦政府层次;(2)在量化方法方面,他们指出下列分析方法值得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动态模拟、网络分析、内容分析、社会实验和回归技术等;(3)在资料收集技术方面,包括深度采访、邮寄问卷以及分析等多元方法的运用。

“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建立在三点假定之上: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冲突与合作关系;第二,州政府具有裁量权,可以解释联邦计划的命令内容或指明地方亟需解决的问题;第三,不同时间和不同管辖权下具有不同的执行形态变项。而其讨论的变项包括:(1)因变项:州政府的政策执行;(2)自变项:a.联邦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b.州与地方政府层次的诱因与限制。两者形成交互依赖的关系;(3)中介变项:包括州政府本身的决策后果与州政府本身的能力。如图示:

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

资料来源︰Goggin et al,1990,p32.在变项的内涵方面则分述如下:

(一)联邦层级的诱因与限制

国家政府决策的内容与形式都会影响政府层级执行者的选择与行为,而联邦政府层级即是通过法规与权威来影响执行,其中“决策内容”变量包括政策类型、问题解决的急迫性、结果明确性的程度、法规的强制性、财力的配置等。而“决策形式”则可能会影响到决策信息的接收方式。

(二)州与地方政府的限制与诱因

此变项的内涵主要是三组制度的互动,利益团体、州政府、地方上经选举产生的官员以及其相关的政治制度、执行机关。在这个层级上所作的执行决定与行动,都可能因管理者在方案运作所需的资源、州政府民选官员的偏好等方面,加入个人判断而发生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讨价还价的情况。

(三)州政府决策结果与州的能力

Goggin等人认为执行的产生必须存在两个条件,做出执行的决定、采取行动的州的能力,此外要考虑到州的组织与生态能力。组织能力是指采取行动的制度能力,生态能力是指州政府运作的相关环境条件,如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等。

(四)州的执行

州的执行必须由两方面来定义,产出与结果。产出指的是计划目标被满足的程度如何;结果是指在广泛的社会问题中,方案修正的变化如何。因此,州的执行应包括执行过程、执行方案的产出与最后产生的结果三项,也即为州政府能否顺从联邦政府的指令推动政策、能否具体地达成既定目标、能否解决所涉及的社会问题。

(五)回馈与政策再设计

冲突是政策执行过中所必然产生的现象,也会对整个政策产生许多的回馈(不论好或坏),当政策无法达成目标或需要进行协调、合作时,政策便会进行重新设计。这也反映了政府间政策执行容易变动的本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三种执行途径都是“执行运动”发展的不同阶段涌现出的主流性研究模式,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很难判断孰优孰劣,只能说每一代的研究子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从我国的公共政策实践来看,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政策执行理念更类似于“自上而下”模式所描述的情况,主要关注于上级对下级的控制与指挥,忽视了如何更好地去正视和容纳底层执行者的影响力及利益,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公共政策缺位与供给不足。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关注“自下而上”模式和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式所倡导的逆向思维,广泛地吸纳各层级政府及民众的参与,从而所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第五篇: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前景化现象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析《瑞普•凡•温克尔》三个译本的翻译策略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中国的超前消费以及其对“八十后”的影响 网络语言风格的性别差异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A Probe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论《红字》的模糊性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电影英文片名汉译的原则

一小时的自由,永恒的女权主义--评析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 寻找自我——浅谈《宠儿》中黑人女性的解放 英语教学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英汉感谢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化妆品品牌名称翻译审美与选词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初探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 从礼貌原则看中英委婉语的差异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英语中法语外来词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母语负迁移对中学英语写作的影响

矛盾与挣扎的悲剧——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艾米丽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

浅析《肖申克的救赎》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44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45 论《亚瑟王之死》中的骑士精神 46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

对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功能文体分析 48 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50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

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53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 55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57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The Analysis of Surreal Symbolism in Shelley’s Poetry 59 存在主义与海明威的“硬汉形象” 60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开题报告+论)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63 商标翻译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

《嘉莉妹妹》中男女主人公命运的对比分析 66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 67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68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永别了,武器》一书所体现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The Tran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s 71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73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灯谜翻译

On S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 76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浅析《动物庄园》中极权主义形成的必然性 78 男权制度下的悲剧——论《德伯家的苔丝》 79 英语委婉语的内涵

从高校口译教学中看口译思维的重要性 81 从服饰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82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活动设计 83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84 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87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Jane Austen’s Views on Marriage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89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90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Skopostheory:A Case Study of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91 《了不起的盖茨比》——论美国梦的破灭 92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93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94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96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征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从中国戏曲《梁祝》和美国音乐剧《妈妈咪呀》的比较看中美文化差异 100 论基督教对信徒的影响分析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 102 《雾都孤儿》中的女人们——试析狄更斯的女性观 103 中西方文化背景对理解隐喻的影响 104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105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07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0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110 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讽刺艺术 111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 112 英汉音节结构对比

论电影《芝加哥》中的格雷马斯叙事模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15 商标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116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女性意识的苏醒--对《愤怒的葡萄》中的约德妈妈形象的分析 118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120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12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23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中伊本的悲剧命运分析 125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126 《老人与海》中的和谐关系 127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家庭观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

官方语言中的中国英语分析--从目标人群接受性角度谈起 132 中学英语互动教学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134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135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A Cultural Analysis of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 137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对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独特女性意识的研究——以《米德尔马契》为例 140 目的论下进口汽车说明书的翻译研究 141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143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网络聊天室会话的含义 145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146 对大学课程中“旅游英语”的教材分析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48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149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

《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 151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 152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153 从功能主义角度分析汉语广告语英译 154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155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5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15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5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159 On the Differences of Rules for Eye Contact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60 论文化差异在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中的表现 161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

162 从韦恩•布斯的修辞理论角度分析《爱玛》中的修辞手法 163 简析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164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165 从目的论看《长腿叔叔》的中译

166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的影响及对策

167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68 An Embodiment of Virtue---A Moral Insight into the Image of Tess 169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70 大学英语教学中积极情感的激发 171 翻译腔成因浅探

172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73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174 汉英习语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 175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76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 177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178 从文化角度浅析中美两国幽默的特点 179 《黛西米勒》中道德冲突的表现分析 180 浅析《库珀尔街》中英语过去时的翻译 181 中美婚姻时间选择的对比研究

182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183 对《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太太及其女儿们的人物评论 184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85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186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187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

188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189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90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 191 从“信”“达”标准分析英译药品说明书中存在的误译 192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

19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194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195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196 动物习语中文化意象的比较与翻译

197 The Name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8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199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200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下载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同城化中沪杭两地政策比较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稳定性分析中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稳定性分析(中) 赵云旗  2012-09-03 11:04:00 来源:《财政与税务》2012年第7期 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粮食生产面临着资源、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粮食安全问......

    分析国内扩大内需政策中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分析国内扩大内需政策中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摘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本文对所颁布相应政策的经济背景、此政......

    儿童室内设计中的趣味化元素分析论文[精选5篇]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儿童都拥有自己的儿童房,为了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那么儿童房中趣味化元素必不可少,文中提到了卡通化图形、个性化色彩及可成长性趣味家具都为儿童......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行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都已经不在适合时代发......

    中国光伏业发展的政策利好分析(合集5篇)

    中国光伏业发展的政策利好分析 发布时间:2013-4-13信息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光伏产业将“危”化为“机”的条件越来越多。从政策层面看,继2011年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工信部相继推......

    第十四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习题(共5篇)

    [思考题] 1.简述理性、有限理性和渐进主义的含义与要点。 2.什么是创造性性思维?如何看待它在政策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基本方法及技术? 4.用例子说明头脑风暴法......

    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写写帮整理)

    税收征管中的信息化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摘 要: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为对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数据采集、传递、存储有待完善,信息不能......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中应用分析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中应用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在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110例口服有机磷中毒患者, 按护理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