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崔春阳的实践日志
日志一丘北县水务局座谈及实地参观感想
本支队于20日下午抵达云南省丘北县,经过半天的休息,于21日驱车来到丘北县水务局与负责本次实践的陶副局长进行座谈。座谈的内容主要是:本地地形地貌,了解丘北县这一国家水利重点建设县的水利设施基本情况,农田水利基本情况等。在两个小时的座谈中,同学们相继向陶副局长提出问题,陶副局长也依次给予了回答。
我们了解到,丘北县地处云贵高原,云南省边缘,县城海拔高程1400m,山区1800m,主要灌溉方式是漫灌,提灌、喷灌、滴灌所占比例较小。在丘北县农业生产中,绝大部分农民依旧是靠天吃饭。丘北县是典型的贫困县,在农田水利的建设上存在几个典型问题。
第一,资金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的水利建设。从水务局提供给我们的《丘北县2011年水利建设项目情况报告》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可以看到:项目资金就位不及时、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县级财政困难,资金问题导致水利设施老化、影响工程建设进度。陶副局长告诉我们: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都是省里直接进行的,工程到不了县里,就没有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另外去年(中央一号文件前一年)国家对云南省12个大型灌区投入2亿元,而今年却只有9000万,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短缺。座谈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资金问题,这也提示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补”解得了燃眉之急,但是难以改变这样的境况。写到这里,我想起座谈之后我们实地考察的丘北县附近的一座重力坝,这座坝已经完全建设好,建在坝中央的溢洪道却还是新的,没有一点冲刷过的痕迹。工作人员像我们介绍,云南省的喀斯特地貌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阻碍,因为喀斯特地貌中遍布暗河、溶洞等,这个水库属于小型水工建筑物,是县里做的,但是由于库区存在喀斯特地貌,而且由于经费限制在前期没有被勘测到,导致在项目竣工后水库蓄不起来水,因而成为一座废弃的重力坝。我想,在云南各位水利专家都应该有这种意识,在建设初期我们就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去勘测地貌,以免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或者用其他办法避免造坝不蓄水的问题,着实上演一出捡芝麻丢西瓜的闹剧。大家都像这样做工程,哪有不缺钱的道理。
第二,水务局杨副局长也告诉我们云南复杂的地貌也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阻碍。来丘北县的路途中,大大小小的梯田映入眼中,这些梯田大多是引同高度过山腰的溪水,绝大多数还是靠天吃饭,少数可以由当地烟草公司提供水泵打水上去。实际上只有在河谷地带,而且在附近有水源的地方才是有效的灌溉地区。另外上述喀斯特地貌也阻碍农田水利建设。这些地形地貌问题,是天然形成的,如果我们想加以更多的利用,那就要改造自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知识与创新去解决。我们所了解到的问题,除了资金问题,再就是技术问题。上述复杂的地貌,需要的是能够实际下到当地认真考察、调研后,进行一些革命性的改革、创造,使新的灌溉技术取代旧的技术,让更多的土地能够被利用,也让等量的水为更多的农田利用。
第三,技术人员相对缺乏。陶副局长告诉我们,像看护各种设施与建筑的人员,工作环境很苦很累,工资少,而且在招收的时候要中专以上的学历,丘北县今年的招收工作结果没有一个人报名。另外陶副局长也说有些人考的进来,但是都把这个机会当跳板,花点钱找关系就要朝上走而不是真正去做技术人员。听到这些话,我感到影响水利发展的又一因素就是技术人员的匮乏。一号文件强调水利设施无人管的情况,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的情况,其实把一小部分钱投入到提高管理人员待遇上,我想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人员来进行这项工作,维护、日常管理工作可以延长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有问题,未雨绸缪早发现,而不用等到出了问题或者事故之后在寻求解决办法。
我认为,做好资金的投入、调控、监管,让钱不白花,钱要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花,而不是一味走老套路,比如建坝前就只能用那么多钱去地质勘测。调控的好,可以给技术人员高一点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人、留住人,才有可能解决水利设施建后无人管、老化严重的问题。丘北县第一天,学到很多知识,看到很多问题,期待明天的行程!
2011年7月24日
云南省富宁县第一天
经过两天在丘北的考察,听到水务局、副县长、当地村民等告诉给我们的情况,以及我们支队实地的考察,我感受很多。水利水电事业关系到基础民生的方方面面。第一个感受就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了水利,农民就只能靠天吃饭。走在那耶村的梯田上,看着流水潺潺的小水渠,这种感受就尤其强烈。第二个感受就是粮食安全,在各个村中走访的过程中,反馈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农民的土地上农田水利建设不够,导致产出少,收入就少,为了追求高收入,大家就改种西瓜葡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就种烟草,另外还有油茶等等非粮食作物。我们没有调查粮食作物在作物总产中的比例,但是从这一系列的事情中我们至少知道,农田水利的建设除了关系到农民自身的利益,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占到很大比例。第三个感受,那就是听得很多的一句话:农田水利的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宣传得多,实际投入的少。水利事业对于企业、银行来说就像是公益事业,回报很少,这也是我希望将来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水利事业的资金问题可以缓解,改变只吃国家奶的状况,公私联动来带动水利发展。带着我所发现的问题,本支队一行九人来到丘北县的邻居——富宁县,来考察当地的水利建设情况。
来到富宁的第一天早上,本支队由富宁县水务局一位副局长陪同,我们来到富宁县一座库容9965万方的中型水库——清华洞水库进行考察。我了解到,这个水库的坝体建在山体中,堵住了一条地下暗河,兼并供给富宁县城饮水、防洪、发电、灌溉作用。这座水库最大的特点有两个:
1.平均每方水的建设费用仅用1元,而现在的平均水平达到15到20元。这与这里的地形地貌等有很大关系。
2.分期工程。前面提到丘北县有一座因为喀斯特地貌而蓄不起水的重力坝,原因就是初期勘测不足,勘测经费不够所致(初期经费是当地政府拿的,付不了很多)。而这里这座水库进行两期工程,一期结束后试蓄水,确定没问题以后开始第二期工程。现在这座水库清水荡漾,静静地蓄留着近一亿的水资源。这是一种在复杂地貌当地政府修建中小型蓄水工程的有效尝试。
在清华洞水库管理局座谈的过程中,局长向我们透露:这里的工作人员中,政府编制25人,实际只有20人,留守5人,公务员8人,国家供养十余人。这里给管理人员解决工资问题的方法是从供水公司中取,这样可以让水库中各种维修闸、地下工程有人员留守与维护,延长水利工程的寿命,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寻求解决。相比于丘北县,富宁县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
下午我们长途驱车来到一个民族寨子——山瑶族大寨弄桑村。山瑶族由于风俗,只能散居于附近的大山之中,而且酒文化盛行,即使不吃饭也不能不喝酒,据说不喝酒就不能干活。政府这几年加大对少数民族的关注与投入,力争让他们能够过上稳定富强的生活。来到寨子里,仰望寨子上方建起的小水窖、路边的小水窖,我感到村民的吃水问题应该没有问题。得知他们以前吃水都要走20分钟山路到一个雨水淤积地去挑水,现在已经可以出门就能够取到水吃,但是村民的生活依然十分艰苦。一部分接触外界的山瑶族人已经外出打工,并且有了积蓄,提高了文化水平,走出山中,住进了远离这里,靠近县城的新村楼房中。走访各家各户,我认识到,束缚村民们走向高质量生活的因素有二,一是根植其中的民族风俗,让他们不愿意离开大山,二是这里的人们养成了一种等救济的习惯,有钱就挥霍(每家每户后边都是成堆的中档酒瓶,但是孩子们还是赤身裸体,肚子很大,应该是寄生虫病或者营养不良)。所以,下午回去的车上我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从这一带孩子的教育做起,大人的价值观很难改变,就从孩子们做起,让他们更有文化,走出大山,改变这种面貌。另外一部分山瑶族人已经走出去、富起来,让他们去带动其他人,做好榜样。
第二天我们在富宁县水务局进行了座谈。期间我们了解了富宁县整体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维护情况。与丘北不同的是,富宁地貌更加完整一些,能够修更多的水库、电站,电力、水费又能够供养起一部分水利养护人员,整体情况较于丘北更好一些。最后局长提出的一条建议是国家应该给山区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给予倾斜,给予优惠政策,因为“五小水利在山区最有用,需求最大,最利民”。
2011年7月27日贵州省兴仁县
经过近六天的考察,我们支队已经云南省丘北县、富宁县对当地的五小水利设施、农田水利发展情况、水利事业的现况与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几经辗转,我们一行九人来到贵州省兴仁县进行第三站考察。
在与水务局领导座谈时,我们了解了黔西南州州情、当地水利建设情况。黔西南布衣族自治州有43%少数民族,人口324万,总面积1.6804万平方公里,有七个县一个市,属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自治州。自治州属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在这里有南盘江、北盘江,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2条,海拔2207m到375m,可以看出这里水资源、水电资源非常丰富。理论上可以开发100万KW,现已开发40万KW。年径流量106.6亿方,平均气温17°C,但是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80%左右的雨水集中在五月到十月的雨季中。农田灌溉用水大部分靠降雨,在缺水严重的冬春季节,缺少水利设施灌溉。
贵州省属于十分贫困的省份,人均GDP排在全国倒数第一、二位。我们考察的地方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衣族自治州,这里西邻云南,不仅有卡斯特地貌,而且还有严峻的石漠化问题。我了解到的石漠化问题无非就是土壤稀少、基岩裸露,如今一见,才知道这个问题是多么严峻。来到当地的第二天,我们就驱车来到兴仁县附近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带,与贵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较于其他地方很高的森林覆盖率,这里放眼望去大多是裸露的岩石,其间稀疏地分布着一些土壤,上边种着玉米、辣椒,还有专门治理石漠化的一种低矮乔木。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靠这种治理方式(种植专业的树种),耗资大,大约要20到30年才能见到成效。所谓成效,就是通过植被的蓄留土壤、涵养水源作用,让这些地带重新覆盖土壤,并且恢复生态。据介绍,兴仁属于多山地带,年降雨量1200mm,在改革开放前由于一些政策,当地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出现。目前还有一种办法来对付石漠化,那就是农民自发将山地用石块以层状围拢,这样既可以种植作物,又可以保持土壤。对于一些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方,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旅游开发。
除了石漠化问题,在与领导的交谈当中,另一大问题就是人才缺少的问题。这里有许多重要领导人来视察过,中央也很重视兴仁县这个关键地区的发展,所以相比于前两个县,兴仁县在水利建设资金方面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人才问题成为困扰这里水利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据水务局局长介绍,前几年县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考报名工作,结果总报名人数才区区三人,最后还刷掉两人,留下一名大学生。这一点给我一个思考的机会:系里很多人都感叹,水利现在是大不如前了,大型的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已经接近饱和,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放低眼光,好好想想在那些贫困的西南、西北地区,水利建设还处于很落后的阶段,很多设施需要我们去改造、创新,甚至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去做一些适合当地水利发展的东西来,就好比是一碗面,大家一上来就蜂拥把大块的肉吃掉,留下白花花的一碗面,却不知真正能饱肚子的恰恰就是那一碗面。不论是做什么,大学生进入社会都要从底层开始,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情况,给自己将来的目标打基础,水利人更应如此。农田水利关系到国家安全,可是更多的同学们都想往将来待遇好的专业靠拢,给我的感觉是,只要带上“农”字,好像就不是清华大学的同学能呆得住的地。多少学长返校发表的演讲,不都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道理吗。如果把农田水利做大做优,国家重视,那之前考虑的问题我想都不是问题了。
2010年西南大旱黔西南州损失严重,264万人饮水困难,180万人靠送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1亿元。在我们到兴仁的这几天又遇到持续将近20天的干旱天气。为此,在研究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当地政府、税务局决心建设多个水源工程,具体有:十二五期间,做到一县一中型、一乡一小型的稳定水源,100方水窖2到3个,计划投资80亿元,使各类水库库容达到4亿方,建设小水池、小水窖总计10万5600口,以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历经10天的考察与走访,我们队员在认识、学习、社交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暑期实践即将告一段落,相信我们支队发现很多问题,也能够提出我们的看法与建议,让我们的暑期实践以丰富成果画上圆满句号!
第二篇:心得体会崔春格
2009~2010
崔春格
教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学习基础上的。必须在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总之,继续教育学习的收获是非常丰富,它引发我更多的思考,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然而,憧憬未来,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毕竟这些思考和理论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和运用,并最终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东西,我想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
崔春格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当我认真接受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 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希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接受,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非常有意义。“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等情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积极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可以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进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短短的几个字却很精练的写出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
崔春格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活动,使我们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从而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把这几个月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使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几曾一度从上中学到上师范,我们见到的老师都是极有威严的,教师的观点是不容质疑的,这就使得教师真正成为了颇有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可塑型人材做出贡献。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二、、通过对《当代教育新理念》的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理解了如何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贯穿于数学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当前教育需要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
第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第二,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做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的数学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实践也真正的感悟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所产生的效应。这是以前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三、通过对《新时期教师师德修养》的学习,让我更加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给我的职业道德方面上了精彩一课,使我再一次重温“高尚师德”的形象,并以此为自身的追求。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四、通过对《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艺术与技巧,同时也解决了我以前在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很多困惑,对我的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五、通过业务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名优教师还有很大差别。因此在我们执教时要着重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利用。
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加紧学习,再学习。
崔春格
本人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通过专家的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学业务水平和科研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2、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师德方面的修养,我坚持把师德建设当作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来抓,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知、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成为自己自觉的行为,积极争取做一名“师德双馨”型的教师。
3、轰轰烈烈的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给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丰富的内容,重点通过《教师职业心理》、《英特尔未来教育》等专题培训和考试,使我们对新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当今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等都有进一步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管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内容的培训,不但提高了我们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在学习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组织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调查、实验和交流等活动中,使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广大教师在“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质和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学习期间在进
修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师修为有了深一层次的提高,使我更加如饥似渴的追求新知的摄入,在这里我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后我会努力并不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通过培训,使我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对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理念、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课程理论和当今国外先进教育思想都有了进一步了解。我充分认识到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我对教育科研和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学习和领会了教师职业修养所涵盖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事业认识,职业认同水平,增强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此次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总而言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成功的,对我来说可谓收获多多。我们要以总结检查活动为契机,切实提高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立足课堂,服务教学。积极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强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的新时代教师,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实践日志
2012年6月30日
今天我们告别母校准备开始社会实践调查,由于教育决定祖国未来的发展情况,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差别很大,为了了解农村的受教育情况,我们决定调查的主题是有关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农村人目前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在校大学生所受教育情况及其满意度。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地区的农村受教育情况,我奔赴菏泽地区调查,因为根据先前搜集的资料来看,菏泽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是山东最穷的地方。位于鲁西北比较靠近中部。预计研究生大学毕业生不多。经过大约四个小时到达郓城县,准备从这里开始调查。
2012年7月1日
开始实践第一天情况不容乐观,正如预期结果,菏泽地区的农村研究生少的可怜,就连本科毕业生也是寥寥无几。今天先是到石庄村,由于天气不好赶上下雨,去找村书记结果却扑了个空。向附近的村名打听得知,这个村上的本科毕业生只有五名。没有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在这五名本科生中只有两名已经工作。而且据了解工资仅有2000元左右。听村民反映这还不算少。有的仅1500元左右。另外的三人现在仍然在家找工作。他们的毕业学校是很普通的学院,或者没听过名字的大学。看来此地的高学历人才极少。但是对父母了解情况时却得到这样的回答:“上大学有用但是孩子学习不好,自己就不想上了,我们这一个胡同的以前上小学的有六七个,到了高中就剩一个了。”看来父母挺支持孩子上学的。只是孩子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在班里跟不上,总是挨老师批评,然后就烦了,宁可去打工也不上学。父母没
办法只能是让他们出门打工了,过了几年长大了就谈婚论嫁。以上是家庭父母说的一些心里话。大多数父母这样说。大有收获,农村的教育太落后了。
2012年7月2日
今天去了邻近的魏庄。情况比昨天的石庄好些。虽然毕业生还是很少,可是上学的孩子比较多,就发展趋势来看将来会有不少的大学生。这个村子不大却有8名大学生毕业的。有一名女大学生现在在城里银行当会计,工资月3000元。家庭情况处于中上水平。父母很是支持她上大学,邻居也是说他们家有福气孩子有志气之类的。由于其本人工作并没有调查到本人对上大学的想法。还有一位男大学生现在在发电厂工作,是维修电路的老师傅了,每天都有请他帮忙的人,月收入4000元,是这八个人里最多的,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专业。由于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就回家乡找的。幸运的是其本人表示对大学有不少建议,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动手的课程,不能整天听理论,他对上大学很满意。还有一位任教师工资不高,其他的都在外地打工具体情况不知。听邻居说家里过的还不错,父母少操不少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上大学。
2012年7月3日
今天去了付官屯村,主要访问了一位两位60多的老人。他们的子女并没有考上大学,可是他们村上有大学毕业的。根据与他们谈话的内容来看,他们很是羡慕家里有大学生的家庭。据说他们村上有几个大学生,具体什么大学没有打听到,不过那几个大学生都长时间不在家
在外地工作,在大学里找的女朋友,自己找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了。家里的经济情况很好。当问起大爷是否觉得上大学有用时,大爷很响亮的回答说,有用咋没用呢?用处大了。还举了他村上的刘元栋,当时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现在年工资十几万,很是享受。看来对于年长的农村父母,由于亲眼看到上大学的好处,很是支持孩子上大学。可是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只能在家闲着的家庭父母来说感觉上大学无所谓,还不如那些上职高或者从小打工的人。他们说当初让孩子上大学也是想着孩子将来能走出农村不要再受农村的苦,可是这孩子笨学习没别人好,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工作也没办法。
2012年7月4日
张庄可以说是挺大的了。可是对也研究生可也是凤毛麟角。倒是有几个大学生也是八几年的了。这回寻访了一位70的老奶奶,她有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二都没考上大学,老三老四考上了大学,老三是有固定工作家里有几十万的积蓄,老四最好开了自己的机械厂,专门生产开矿的重型机械,据邻居打听有百万的积蓄。老五没有老四有钱可过的也很紧吧。但从这一家可以看出,上大学是很有用的。但是只是针对那个时候,当地的青年父母则认为上大学就得上好的大学,不然现在大学生到处是,国家又不管分配找不到好工作不如不上,除非接着考研究生才会有出路。今天遇上了大雨车胎有爆了只能赶紧回家,修好车子明天继续。
2012年7月5日
王营庄不小,结果问了好几个村名都没有问到村长住哪。他们对村委会的概念并不熟悉。在路上看到一帮农民工在修桥就与他们聊起来了,然是一帮爷们,说话可是很豪爽。问什么答什么,很是配合。他们还觉得我的造访很是少见,有些奇怪问这问那。他们家里的孩子有一位是研究生毕业,现在在济南干财务管理工作,工资3000元左右。还有一位正在上大学,可是他们对孩子上的专业一点也不了解,不知道干啥的,将来会到哪里去工作。在填报志愿时,根据分数和爱好,或者是否热门报的。但具体干什么,学什么,发展方向就不清楚了。他们只知道孩子上大学就是文化人,将来会挣大钱,不用吃苦。而一位母亲说到:女孩子上大学没用,长大了就嫁出去了,上大学就是多花钱,还是男孩上学以后能养老。看来以往的重男轻女也对家庭教育有很大影响。而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关心现象也很严重,或者是因为他们也不懂大学学的什么。但对父母任教师的家庭来说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不仅说的很多,而且对孩子的未来都做好了打算,即使再苦也要让孩子上大学。对于父母有文化的和没文化的家庭教育观念也不一样。而农村的父母有文化的仅仅是很少数,有的父母连汉字都不认识,他们让孩子上大学仅仅是想让孩子认识字不要向他们那样无知,或者是想让他们学习一技之长将来能过的好一点。也有的是指望孩子有出息,能给自己养老。甚至有的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上学自己家的孩子也要考大学,存在盲目跟随心里。可对孩子来说,他们觉得上大学不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很多,自己不努力学习上的大学不好,导致现在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白白浪费了上大学的时间,而且从小就学习做作业已经够了,不想学了,但是父母期望逼着自己上大学也没办法,还有就是因为,不上学就得去打工挣钱,自己没本事受罪,还是上吧,结果就在大学混了四年。这是一位毕业大学生说的。听起来很是消极的态度。主要原因还是上了大学之后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感觉大学上了没有用。大学生就业成为影响他们观念的主要因素。
2012年7月6日
在八里河村,找书记盖章时真正巧遇上书记与一群人在聊天,在我说明来意之后,他们问起我的大学,好像知道山东理工的历史。他们说山东理工以前不是大学,刚改成大学没多少年。现在很多大学并不能称之为大学,大学必须要有很全的专业和各种学院,而教育改制弄得很多学院改成大学了。这大学要不是很出名的还不如不上,还是清华北大那样的老牌学校才能找到好活。看来他们对于大学的观念很保守,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好大学。对于知名度不高的一般学校也是为他们所不齿。
2012年7月7日
最近的几个村子已经寻访的差不多了,基本情况差不多,对于农村来说研究生是很少的,就来本科毕业生也不多。能在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就更少了。现在大多数家庭能供起孩子上大学,而大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不愿意上,父母的态度大都是说即使再穷,只要孩子想上大学肯定让他上,对大学都抱有很大的希望。为了搜集更多信息资料,我返回基地与团队一起寻访村庄。
第四篇:实践日志
访窑湾之实践日志
7月6日至7月12日,材料学院“访窑湾”暑期实践小组来到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进行了探寻古镇,追寻中国梦的暑期实践活动。
【七月六日】【初入古镇,浅看古镇色彩】出发的这天,大雨。就算大雨让南京倾倒,我们也依旧向前。凭着从网络中得到的了解,把窑湾在脑海中勾勒了千万遍,可是千万遍的勾勒也没能勾勒出窑湾的真实模样。一行八人怀着对脑海中窑湾的憧憬,乘车五个多小时来到窑湾。在下车的一刹那,发现是网络把它美化的太好,它只是苏北一个普通的小镇,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街道上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默默无闻的泥土,不见繁华,仅有尘埃。短暂休息后我们确定下日后的行程。
【七月七日至七月九日】【深入古镇,体验古镇魅力】初入眼帘的那片荒瘠并没有冲淡我们的热情。炎炎烈日,我们奔波于古镇的街道,村民,游客,店家,导游,不放弃一丝了解古镇的机会。最开始的三天,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我们跑遍了古镇的每一个角落,熟悉了窑湾的风土人情,对众多店家进行了走访,考察古镇的经济状况。我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古镇,用自己的眼睛记录古镇,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古镇,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古镇,掌握了古镇第一手资料,也为我们以后要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月十日至七月十二日】【博采众长,畅谈古镇未来】在对古镇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找到了当地的旅游服务中心,想为古镇今后的发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供我们的建议,同时也为我们的宣传工作寻找更有力的帮助。当工作人员见到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行的目的后,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此后,我们便与他们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讨论,从古镇的地理位置到古镇的环境景色,从景点商铺的经营理念到景点缺乏的特色概念,我们把这几天的所见所感一吐而尽。而工作人员也从旅游设施的配置到景区的景点规划,再到景区人员素质的培养,对我们畅谈心声。在交流之后,工作人员十分认可我们的建议,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宣传古镇文化,这也与我们的目的不谋而合。我们欣然接受。于是,工作人员主动为我们接下来的行程提供帮助,为我们配备导游,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窑湾;为我们联系有特色的店家,展示窑湾经济活力。而我们,也拿起了我们的纸笔,拿起了我们的相机,为宣传古镇记录着点滴,只为做到最好。
【七月十二日至今】【畅想古镇,宣传古镇文化】在这七天里,我们听着,看着,记着,说着,追寻古镇历史,探寻古镇文化,记录古镇点滴,采集了许多关于古镇的影像资料,也感受到了小小古镇所蕴含的伟大的中国梦。千年古镇的兴衰起落影射了整个中华大地,古镇梦,中国梦。为了达到我们此行的目的,一部短篇纪录片也应运而生,配合着上百张图片资料,以及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文字记载,我们希望,能为古镇的再次崛起献上自己的一片绵薄之力。
走进窑湾,便爱上了窑湾。窑不神奇,湾不神奇,只因有了那个繁华过的小镇子,湿漉漉的往事就漫没了。谛听运河水的声音,带走一切可以言说的悲欢,留下被桨声搅碎了的灯影。雕梁画栋与绿瓦红墙的咏叹,像一册精装书里的几张散页。可惜,我来得太晚,走得太急。只想好好地再来一次,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这窑湾的韵致,这小镇的梦想。
第五篇:实践日志
湖北经济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日志
日期:2013年7月11日地点:黄石铁山区天气:晴
活动内容及心得体会:
见这几天发调查问卷发的逐渐“憔悴”的我们,队长决定带着我们一起在附近的酒店好好吃一顿。当然,工作必须时刻不离,所以我们在没有上菜之前是以开会的形式展开的。但是,不像正式会议那么严肃,而是带有一点可以开玩笑性质的会议讨论。
我们开始各自汇报着最近的收获和发现,然后照常讨论着接下来的行动计划,必然是头脑风暴式的,所以大家都讨论的十分激烈。明天继续完成达标任务—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我们各个组的小伙伴们相视一笑后,都在打着自己明日的“小算盘”。
终于,我们等了很久时候,一道道美味的菜肴被端上了桌面,粉条,鱼汤,土豆片……我们这群每每思念家中菜肴远出在外的孩纸终于能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味道——家的温暖和感动。
(写作说明:日志由参与实践的学生个人撰写,主要记录实践期间个人的工作内容、实践感受、思考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