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14春季学期 形势与政策论文《如何理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如何理解“亲、诚、惠、容”外交理念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周在北京召开了边外交工作座谈会。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
要怎么理解“亲、诚、惠、容”这四个字的理念呢?
所谓“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处于一种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依靠美国的境况。随着美国重返亚太,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也不会出现明显改变。更甚美国自从回归亚太以来,有些国家在南海问题的争端上显得尤为激烈,最为显著的是菲律宾的态度。由此看出,中国要是想和周边国家搞好合作关系,光是推动经济发展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像美国就抓住了“安全问题”这一尾巴,牢牢地把亚洲的几个国家的依赖性拴在了一起。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创造稳定的外部条件就是必须的问题了。东盟通过推动东盟区域论坛,东盟+1,东盟+3等多种对话方式,使“东盟方式”(不干涉内政、协商一致等)成为东亚国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行为方式,为东盟成员国的发展赢得了政治空间。这样就可以将“亲”不着痕迹地传达给周边国家。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而“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在90年代以来,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大国,对周边国家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处理,伸张正义,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柬埔寨问题。1978年12月25日,越南出兵占领柬埔寨首都金边,越南这一违背国际行为标准的行动,受到了国际的强烈谴责,中国毅然决然地站在了柬埔寨的这一边。可见,中国做到了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伸张正义,用真诚的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和信任和支持。
“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2007年1月,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决定在2015年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而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从出口上看,我国与东盟的出口相似度虽然很高,但依然可以看到很巨大的互补性。随着贸易堡垒的减少和撤除,这种互补性会给中国带来更加多的贸易机会,从而扩大中国与东盟的外贸优势。
至于“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拿韩国来举例子,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2700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创下800万人次新记录,访韩中国人数量首次超越访华韩国人数量。随着两国交流合作持续密切,中韩友好日益深入人心,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将不断迈上新台阶,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
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只有对周边国家更为友善和睦,主动联系,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的外交政策,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对待,中国一定能与周边国家长期建立起友好互助的外交关系,从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理解
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
一、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来历
从1989年开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战略力量严重失衡;同年,中国爆发“六·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对中国实施一系列制裁措施。面对急剧变化的国际格局和日趋紧张的国内形势,邓小平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990年邓小平又指出,“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1992年邓小平同身边人员谈中国发展问题时再次明确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
邓小平在冷战结束之际的这些重要谈话,逐渐被概括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时采取的20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二、对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误解
在对待中国“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这一问题上,目前不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争论,而且还存在很多严重的误解。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一系列思想,是邓小平在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特殊时期”提出来的。当时中国面临着“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邓小平就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对策。虽然有些是为直接应对当时的严峻形势而提出的,但决不能将邓小平以其丰富的斗争经验、非凡高超的谋略艺术而陆续提出的一系列光辉的战略思想,说成是“局部性策略方针”、只是应对特殊形势的“权宜之计”。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譬如邓小平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扛旗”和“当头”的问题,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他还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既然是“国策”又是“永远”,还能是什么应急的权宜之计吗?后来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战略思想,即著名的“四句话16个字——“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些话更是闪烁着长期战略性光辉,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现在我们所说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八个字,实际上是邓小平上述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核心,是经多次归纳概括高度浓缩后的提法,这对中国显然具有长期战略性指导意义。此外,邓小平当时所提出的各种对策,虽然以当时的国际环境为背景,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中国国内的。他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定又很坚定,那么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谁也压不垮我们”。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实际是从“总体上”回答中国在那样严峻形势下应当怎么办的问题,怎么能说这不是“全局性”的,而只是“局部性的策略”呢?因此我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长期的战略方针,是关系中国前途命运的“大方针”,而决不能认为它是可随时改变的什么“权宜之计”。
三、如何正确理解“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又作“韬光用晦”、“韬光隐晦”。“韬光”是指把声名才华掩饰起来,“养晦”示指隐居待时。南朝人萧统说过,“圣人韬光,贤人遁世”。我国古代有兵书《六韬》、《三略》,纵论用兵之计谋策略。总之,“韬光养晦”意为收敛锋芒,隐蔽才华和意图,待时而起。我认为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实际是把古代中国军事谋略思想运用于当代中国外交的一种“积极防御”战略,是利用和平、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和取胜之道,是极具匠心和深谋远虑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是审时度势,争取主动,独立自主;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旗帜不倒,增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一直以来,在邓小平“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利用矛盾,广交朋友,为我国争得了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使国内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当下既要坚持“韬光养晦”,又要争取“有所作为”
在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社会主义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国积极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和加深了同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传统友谊;我们尊重苏联和东欧地区各国人民的独立选择,并同他们建立了新的国家关系;我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联合国的各项活动。
在巨大的成绩面前,还要不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我国的企图一直未变,我们应当与之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另一方面,从根本上说,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还是有限的,我们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来,即便是中国强大了,也还要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越发展越要谦虚”。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应当始终从“一个根本国策”的高度来理解“不当头”、“不称霸”、“努力把我们的事情办好”,这样我们才能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争取有所作为。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发展的水平等不同,也由于由冷战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以及冷战结束后由一超建立起来的格局,国家之间在交流、和平、发展的总基调上,博奕是必然的。博奕来自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制度的非相容、不同宗教和不同民族的冲突,同样也来自因发展不平衡时对包括环境、空气、核武的不同态度甚至因不同态度上升到的国家、民族的争端。因此,基于和平与发展、基于国家的利益,博弈是不可回避的,也是不能避免的。硬实力的博奕是一个方面,软实力的博奕也是一个方面。而新一届美国政府则在“硬”“软”实力之外,第一次提出了国家的“巧实力”。与美国的强大的硬软实力一样,其巧实力同样也是为了美国继续要做超级大国的必备条件之一。美国在此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不能不应对,也不能不有所作为。因此,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与过去相比,应更多地介入、参与世界事务;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必须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上,更加积极地注入“有所作为”的元素。
总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作为中国在外交史上最成功的经验,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之,并不断将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篇:2013年春季学期形势政策论文
大学生应志存高远,肩负实现“中国梦”的使命
何为中国梦?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习总书记定义“中国梦”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发展前进的伟大目标和宏大蓝图。
中国梦是伟大的民族梦,也是具体的个人梦,即不仅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要达至每个 人自由全面发展。理解和实现中国梦最起码要把握好个人与民族,国家这三者的统一。中国梦 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是人民共享人生精彩的机会。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一直有着“家国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能够整合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与长处。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国家、民族的发展,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正如著名作家马卡连柯所说的:“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也就是对自己有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实际上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而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也必将汇聚成为中华民族之“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每一代青年都肩负着自身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更是为青年的全面发展打开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你们有一切机会学会为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本领,你们有一切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贡献给祖国。只要你们方向正确,你们的任何一点积极性都应当受到珍视,都应当得到党和国家的支持”。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国各族青年,代表着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 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第一步;此后,我们要用我们的才能来回报家庭、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首先,大学生们应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继往开来,为中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多关心时事,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方面的信息。
再者,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顺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扎根基层,投身到西部,积极地到偏远贫困地区支农等。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投身社会经济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要敢于挑战时代、挑战自我,要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最后,我们还要有全球意识,具备泱泱大国公民应有的风范。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谐与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第四篇:20123013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论文
******大学***学院
2012/3013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论文
课程号:******
学院:*****
学号:********
姓名:****
一、钓鱼岛历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根据中日双方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反应谈谈你的认识。
浅谈钓鱼岛争端
钓鱼岛争端是中日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去年,日本政府将钓鱼岛进行所谓“国有化”之后,中日关系降至冰点。现今,钓鱼岛海域紧张局势有增无减。有不少人士开始讨论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甚至两国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
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从历史上看,钓鱼岛从未属于日本。早在1403年,我国文献中就有了钓鱼岛列屿的记载,而日本最早有钓鱼岛的记载的是1785。从国际法角度来讲, 认证一个国土主权必须具备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开发以及连续不断的进行管辖。目前的史料已充分证明中国的史书最早记载, 也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并管辖了钓鱼诸岛。因此说,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也是拥有充足的国际法依据的。
日本之所以要强占钓鱼岛是因为钓鱼岛所蕴含的巨大价值,这么说吧,即使把在华日本企业给中国带来的税收全部加上,甚至再向后延长1000年,也不足以与钓鱼岛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的1%相比。因为,日本占领钓鱼岛不仅事关东海海底的资源,更可以扩大日本的领海范围,使日本的防御纵深
******大学***学院
向西(即向中国领海)扩展300公里。除了钓鱼岛,日本还在人为制造“冲之鸟岛”,如果日本得逞,那么,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日本疆域将从约38万平方公里扩展到447万平方公里(日本扩大的都是中国失去的)。一举解决困扰日本的资源问题,并大大提升其军队活动范围,而对中国则是一场空前大灾难。
现在中国海监飞机和海监船已经初步进入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而日本船舰、战机也不时开进钓鱼岛海域“巡航”,日方且威胁性地表示要对中方海监飞机、船只搞“警告射击”。面对日本对我们领土主权的不断挑战,我们又如何应对呢?首先我认为对待钓鱼岛争端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要毫不动摇的捍卫国家主权,而且面对这个过程我们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因为钓鱼岛争端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牵扯到两国的国民情绪、民族感情等方面的问题,它对整个中日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中日关系大局出发,稳妥处理和解决钓鱼岛争端是中日两国的共同任务。
解决钓鱼岛争端若具体到实际方面,须从长计议。而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高个人能力,这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肩负起保卫国家、让祖国更加民主富强的责任。
二、(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
******大学***学院
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请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自己的认识。
民生建设与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我国社会救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城市低保制度在普遍建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制度于2007年全面建制,低保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了由农村集体互助共济向以财政保障为主的历史转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开始试点。
社会福利制度逐步向适度普惠转型。我国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受惠范围逐渐由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救助步入法制化轨道。成立了国家减灾委,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救灾应急体系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救灾补助标准大幅提高。
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关于慈善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完善。慈善组
******大学***学院
织快速发展。一大批社会组织将公益慈善作为发展宗旨。志愿服务组织大量涌现,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并在重大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默默奉献在街道楼宇和村落中,为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竭诚为民,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始终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带动。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这些经验,从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出发,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时我们知道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而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第五篇:2021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综合性作业题
2021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综合性作业题
一、概括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论述内容。(20分)答: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努力完成了哪三大“历史贡献”?(20分)
答:1.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一直处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命运,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从农民起义到洋务运动,从变法改良到辛亥革命,各种方案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只有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彻底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病根,彻底废除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飞跃。
2.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广大人民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过着颠沛流离、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逐渐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两弹一星、运载火箭、核潜艇、杂交水稻等国防和民生科技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并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人均寿命和受教育程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步入了小康社会,走上了复兴之路。在40多年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领导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等全球尖端科技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基础设施现代化跃居世界前列,高铁总里程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农村贫困群体累计7.7亿人脱贫,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精准脱贫近1亿人。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预计到2035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简述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哪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20分)
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今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实践再次证明,有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顽强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艰难险阻,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
四、如何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20分)
答: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国家安危和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战略棋局,内涵十分丰富,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五、我国将如何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20分)
答:周边对我国开放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我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需要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尽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我国周边的主流,但威胁我们的因素依然存在。这就要求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推动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复杂调整,中国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不断提升与周边国家的伙伴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与互联互通,开创了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局面。
谢伏瞻强调,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撑,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必须坚持统筹两个大局,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查实情、出实招,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相结合,不仅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要系统研究周边国家的历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史等,深刻把握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使研究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必须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既要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动,又要研究这种互动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还要研究大国介入周边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