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作总结余丹
工作总结
金秋时节我加入了中国移动的大家庭,怀揣着紧张和好奇的我被安排到网络部全业务组。在见面会上赵主任对我们提出了两点要求:①.严格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认真做好人、做好事;②.认真踏实的熟悉业务、学习网络构成。
进入公司三个月来我主要的工作情况如下:
一、从参加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校园迎新的活动中,我了解到对学生
这个庞大的群体我们一定要在保证我们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客户,我们要利用移动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吸引更多的用户。
二、在张师傅对我们进行的全业务培训中,我了解到云南移动提供的专
线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互联网专线、语音专线;对综合业务接入网规划的思想主要有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三、从参加市公司组织的两个多月的传输技能培训中,我由一个传输方
面的门外汉到初步了解传输的相关理论知识的业务人员。在这期间我主要学习了传输的理论知识,学习了资管系统中我们要注意的基本概念和命名规范方面要注意的事项,参加了SDH长支链改造成环的项目,随工参加PTN硬件故障处理,画PTN组网图,参加故障的现场处理并对故障做相应的分析。
四、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我主要进行了线路标准化巡检、光缆验收、管道
验收、固定资产盘点的工作。
回顾走过的三个月,我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现在的业务基本能上手,这一路 走来有过欢喜有过忧。当自己有什么不懂得时候多看几遍书,多问问前辈,问得和见得多了自然自己就会了。我立志做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坚持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学习,我坚信我不会愧对自己更不会愧对公司。
全业务组:余丹
2012-12-1
第二篇:余丹—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四川警察学院学院
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余丹
系部侦查系
年级2008级
专业、方向应用型侦查学
论文起止日期2011年5月—2011年7月
2011年8月25日填表
一、课题名称和来源
(一)课题名称:当前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对其的思考
(二)课题来源:自选项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选题试论述我国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总量和频率不断增加,使得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频发,给社会治安秩序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显得突出,甚至制约着公安机关职能的发挥。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已 刻容不缓。本题通过对我国警力不足的现状及原因的讨论并提出解决警力不足的对策,将能从理论上认识基层警力不足的原因,从而指导实践工作,很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三、综述有关本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警力是指国家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的武装力量,既包括警察的数量和素质,又是警察的组织指挥、装备、后勤保障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警力是公安机关得以正常运转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由于刑事犯罪的不断增长,公安机关管辖案件的范围不断扩展,刑事发案数大量增加,办案成本不断提高,社会不稳定因素逐年上升,使警力不足这一困扰公安机关多年的问题近年来尤显突出。警力不足并不是由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它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解决基层警力
不足的问题,能有效的打击防控犯罪、服务人民,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主要研究内容和要求达到的深度
(一)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对警力不足的现状的研究,从而分析警力不
足的原因,如:警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等。
2、通过查阅书籍、实际调查,解决警力不足的原因
方面的研究问题,如:警察数量不足、队伍素质不高、装备、经费保障素。
3、根据调查研究、学科专家理论,提出解决警力不
足的措施,如:增加编制,提高民警素质等等。
分析警力不足的原因是重点,而解决警力不足的对策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本研究的突破点。
(二)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理论、典型课程模式
(三)概念界定
数量,素质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走访结合。首先进行走访,对象是在现任资中县刑警大队大队长陈洪全,案侦民警肖云,还有发轮派出所所长林榜才、户籍民警彭建,以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对基层现状的看法,其目的是为了对警力
不足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解。其次,针对社会实际情况进行实际的收集资料,然后综合自己的看法,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问卷,以避免问卷针对性不强。
六、实现课题的研究目标所具备的条件
本研究小组共2人组成,其中有1人为四川警察学院学生。课题研究教师邹卫农具有多年公安教育和管理的经验。同时邹卫农是课题指导教师。
七、课题完成阶段。
整个课程研究自2011年5月开始至2011年7月结束。本研究过程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5至6月):警力不足的现状,草拟论证题纲。
第二阶段(2011年6月):警力不足的原因,阐述其设置方法,拟定初稿。
第三阶段(2011年7月):修定初稿。
第四阶段(2011年8月):研究答辩对策,且将打印好的论文和资料装订成册。
第三篇:工作总结 丹
工作总结
尊敬的科领导、师傅们大家好:
光阴似箭,转眼间,本即将结束,又要迎接新的一年,在此之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顾这一年,各方面努力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深刻的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尽心尽力了,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思想素质是否提升,是否还有未做到的工作,等待努力改进等问题。
我仔细回顾这一年来在洗衣房的工作,在科领导的指导下,班长的带领下,洗衣房的工作成绩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作为洗衣班的一员,在班长的的指点和班组大姐们的影响下,我的思想意识和工作态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转变,日常工作中,服从工作分配,能脚踏实地、不拈轻怕重、勤勤恳恳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各项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在班组工作量加大,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主动加班加点,以满足他人需求为核心,先公后己为工作理念,加强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心。
总之,在这一年来,我虚心学习,认真努力工作,得到了洗衣班同事们的肯定,同时也存在一些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刻反省,再接再厉,提高自己的能力,加强个人素质修养,争当一枚有用的螺丝钉,为班组、为科室、为我院的辉煌发展尽心尽力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诚恳请求,科领导及各位师傅们,在我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多加指正,畅所欲言,我会虚心接受,深刻反省,努力改进,提高自己。
谢谢大家!
此致
敬礼
总结人:张丹
2011-11-25
第四篇:年终工作总结---余翔
余翔年终工作总结时光飞逝,转眼间,接触自组网产品已经有一年有余,在这一年里面,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在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时刻告诉自己敲醒自己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学习。
一。国土系统的产品销售和调试安装:
在去年10月我们就跟随 李总 往渝东南方向进行了产品的实地拉练及演示,得到了当地区、县国土局的高度认可。并为以后开辟渝东南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11年6月我们参与了重庆市国土系统《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机动式应急通信系统》的招投标,并以高分中得此标。接下来的7月和8月我们进行了设备的安装,在整个安装和调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中间很大的问题就是我没有做好沟通和联系,足足让整个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丢失掉了很大一部分宝贵的时间。
国土系统设备验收:第一次:第一次总是那样的让人难忘,在大家都觉得明天问题的时候问题产生了,在我自己看来,我在中间一样有很大的责任。开始都是想怎么简单怎么好,以至于我们在去南山验收点的时候都在跟刘哥讨论怎么庆祝。如果我们前面带有便携站上去,如果在验收前我们多做几次测试可能就没有第一次验收失败这样痛苦的经历。第二次验收:第二次验收可以用李总的话来代替,成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从设备的测试,各环境各条件下测试,备用设备等等一些列我们都力求做到最好,所以才保证了第二次能完美的验收成功。从这件事上面我得到教训是,态度决定一切。
国土系统设备目前已经调试并验收给业主,可是业主目前还不能完全熟练的操作设备,一旦要使用设备也只有我们去协助他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这个设备。为国土系统以后的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人防系统的产品销售和调试:
吸取了上次国土系统的教训,在人防项目上面我们似乎走得很顺,从开始谈判---签合同---调试设备----安装设备都进行得非常的顺利。并陪同人防参加了《成都军区重庆陆军预备役后勤保证旅成建制快速动员综合演练》,得到了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市委书记***市长黄奇帆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也为我们增加不少参加大型演练的宝贵经验。在2011年12月26、27日两天我们汇通 华胜科技 赵工 一起对人防和渝防公司员工进行了培训,从培训后对他们进行扼考核中看出,他们已经能完全很熟练的操作设备。
三.水利系统的产品销售:
今年最不顺的在我看来就是水利系统,前期投入大量的工作,可是到后来却因为一些问题而停滞下来,中间我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武隆水利从2月份开始写技术方案-------3月份制作一个水库分布图的应急方案--------5月份的应急演练---------后面的项目跟进。从项目的方案修改,一步一步的向着我们既定的方向在行进。可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2012年计划:将自组网技术更加熟悉的掌握,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定期做好巡检,并与业主方做好沟通。
做好几个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应急日常两个预案。
第五篇:余丹:高尔太《论美》读后
余丹:高尔太《论美》读后 余丹
一口气读完高尔太同志的《论美》,禁不住浮想联翩。对于美学流派的这一家,人们过去似乎还重视不够,因此,这次高尔太同志把他谈美学的文章结集出版,是颇值得一读的。它的观点鲜明而独到。唯其如此,它一定会引起不同的反响。观点相悖者会激烈地批评它,观点相合者会热烈地赞赏它。但不论怎样,你得承认,作者的观点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成一家之言的。
熟悉当代美学史的人都知道,解放以后,我国美学界由于对美的本质看法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术流派。一派以人的本体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美是主体的属性,提出美在主观的观点;一派以反映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美是客体的属性,提出美在客观的观点;一派以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一派以实践论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这四大学派由于对美的本质看法不同,故而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迥然有异,对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看法也判然有别。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这四大学派的观点各自都有所修正、补充和发展,但它们的理论框架,却基本上没有变动。《论美》一书的作者正是上述主观论派的代表人物。当他在五十年代初露头角时,就明确提出美是主观的观点,向当时流行的美学观提出挑战。结果,他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由于当时“左”的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这样一个公式,即说美在主观就等于唯心论,唯心论就等于反动。于是作者便被剥夺了起来论辩的权利,其后,更经历了极为坎坷的遭遇。粉碎了“四人帮”,人们重新获得了从事认真的科学研究的条件,本书的作者也有了重新写作和发表文章的机会。美学园地开始恢复了生机。它再一次雄辩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离开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平等讨论和相互切磋,试图繁荣兴旺,是难以设想的。
作者曾被迫中断科研达二十一年。从他近来发表的众多文章来看,这几年,他的思想(美学观当然包括在内)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然而,他认为美是主体的属
性——美离不开美感这一基本观点,并没有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极左思潮的长期干扰,美学园地百卉凋零,研究工作一度处于实际上的停滞状态之中。但在这期间,美学在国际范围内却借助于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就,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整个学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总的来说,当前国际上愈来愈多的学者倾向于把美和美感心理联系在一起,而认为美是主观的。二十世纪的美学史,可以说是从历史学派转向心理学派的历史。从发展的趋向来看,眼下心理学派大有取代历史学派而成为美学研究中的主流派的势头。一些专家甚至预测:二十一世纪的美学将是心理学派的时代。不论这一预测最终是否完全成为现实,通过《论美》一书我们却可以看到,本书作者的美学倾向,同当代世界美学这一发展趋势是正相一致的。
从收进本书的《论美》和《美感的绝对性》两篇早期论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二十年前,作者还只是凭借艺术家的直观去把握美的本质,其论证多少带有相对主义的倾向,好象是各美其美,没有一个共同标准似的。但是到了八十年代,作者已经不这样看了。他在《美是自由的象征》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广义的“人”的标准。简要地说,即根据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所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这一光辉思想,从论证人的本质是自由出发,把美定义为“自由的象征”。在这一命题中,自由是作为主体的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这必然性被迫从属于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通过征服自然,人类建立了社会;通过自觉地改造社会,人类终将达到其自身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即所谓“一”。所以又可以说,美是“一”的光辉。在《美学与哲学》、《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两篇论文里,作者还认为,美的最深根源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而且应该追溯到人的自然生命力的根源,追溯到现代物理学上的“人择原理”。显而易见,把人看作历史和进化的统一、社会和自然的统一,把美的本质同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强调通过研究人的本质来研究
美的本质,这是本书作者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不论这一思想是否完全正确(这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下断语),从力图解开美的奥秘的角度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探索,值得我们予以重视。
正因于此,在八十年代写作的几篇文章中,作者早先的“美是主观的”这一提法,已经发展为“美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属性”这一提法;“美即美感”这一提法,也已发展为“美感大于美”这一提法。作者认为,后一提法要比前一提法更周延一些。按照这后一提法,美感是“可能性”,而美是它的现实性,现实性是一,而可能性却是无数,可能性大于现实性,所以“美感大于美”。这归根结底还是主观论,是从它原先的主观论立场合乎逻辑地发展而来的。
正如前述,“美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属性”这一思想,是作者美学思想的根本。从这一根本出发,《论美》一书主张美学就是人学,美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研究美就是研究人”。当然,人类学、历史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等都研究人,美学并不等于这些学科。美学和这些学科的区别在于,美学是通过美感经验来研究人的。美感经验是人和物、主体和对象之间的绝对中介。在《论美》一书的作者看来,人在对象上所见到的美,不过是人的本质通过美感经验在对象上的感性显现罢了。所以在总的历史运动过程中,人的本质的肯定方面就是美,人的本质的否定方面就是丑。所以一种形式所具有的美,实际上是自由的象征,一种形式所具有的丑,实际上是异化的象征。
在《美学研究的中心是什么》里,作者又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提出了美学研究的中心是美感经验的论点。他认为,美感经验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表现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围绕着这一中心,作者把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事实上扩大到了伦理的领域。在他看来,人的思想、行为、甚至科学和哲学的体系,都可以用一种美学的标准来衡量,——凡是美的,就是正确的,也就是真的和善的。这样,《论美》的作者实际上打破了美学和伦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界限。所以他反对把美
学研究的中心放在艺术领域,他认为艺术中心论并不能说明异常丰富生动的美的现象,只有以美感经验为中心才能说明为什么一种形式是美的,另一种形式是丑的。他所谓的形式不仅包括物体或艺术品的光、色、质等物质形式,也包括人的思想、行为、相互关系等的结构形式。他认为,思想、行为、社会关系等都有一个统一而又变化的形式。美学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指导文学艺术创作,而在于证明一种生活理想和行为规范何以是正确的和必要的。不论具体如何论证,从前提来说,作者的这一观点就完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精神。有的同志认为行为美、心灵美等,是善而不是美,属于伦理学范畴,而不属于美学范畴。如果按照《论美》一书的理论体系,行为和心灵都应当而且可以是美的,并且它们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言而喻,《论美》一书主张美学研究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并不是说美学不必去研究艺术,而是说美学应当通过美感经验的分析来说明艺术。按照这一观点的内在逻辑,《论美》作者的艺术观就必然地是表现论的艺术观。毋庸赘言,艺术的本质是模仿(再现现实)抑或是表现(抒发对生活的情感),美学上的主观论者和客观论者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简单地说,持美在客观者,就必然是艺术上的模仿论者,就必然强调艺术的任务在于再现客观的美;持美在主观者,就必然是艺术上的表现论者,就必然强调艺术的任务在于表现主观的美。当然,表现论者也并不一概反对模仿,但在他们看来,模仿不过是表现的手段罢了,艺术的本质则是表现。《论美》的作者是表现论者,他强调艺术是表现,并且他认为中国艺术的传统特点也正是表现。他的这个观点,在本书排在末后的《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和《中国山水画探源》两篇文章中论证得相当详尽也相当透辟。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并不是泛泛而论地把“表现心灵”作为艺术口号提出来,而是从分析中国艺术史的实际出发来证明艺术事实上是表现。他强调指出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的深刻联系。由于这种联系,中国艺术重在写意,中国美学具有表现论的传统,比西方艺术和西方美学要先进和深刻得多。西方艺术重在写实,西方美学的主流是模仿论,它
在近代才开始转向表现,这实际上等于向中国艺术接近和靠拢,这种接近和靠拢显然是他们的进步。《论美》的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东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揭示和开掘了祖国文化的伟大价值。我们透过《论美》一书热情洋溢的字里行间,处处可以感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致我们仿佛觉得,他是为了表现这种民族自豪感才挥笔写出这些激情似火的论文的。
谢昌余同志在本书“序言”中批评作者的文章有一股激情,容易影响冷静全面的分析。按科学的要求来说,这个批评是对的。科学要求客观,而激情却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它可能妨碍客观的判断,应当小心地加以对待。这一点,值得作者重视,也值得大家重视。附带说一句,我以为这个“序言”写得是好的,坚持一分为二,既肯定其成就也指出其不足,绝没有一味赞扬捧场的俗气。
但是学术论文中是否允许掺杂情感,这作为一个理论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正如本书所载《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所阐发的,艺术和哲学本来是近亲。如果艺术中可以有表现,那么哲学中显然也可以有所表现。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论美》,那么作者尝试以作的美的哲学,是否可以说是一种表现主义的哲学呢?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这么说的。但是,我们在理论上大胆地肯定这种表现主义的哲学,并不等于对作者已经进行的具体实践也给予全盘肯定。严格地讲,《论美》一书在写作上亦并非无疵可求。通观全书,使人总感到书中有些非常深刻的思想,作者却往往是凭借艺术家的直觉,而不是凭借科学家的严密的逻辑实证去达到的。因此有些方面论证不够充分,有些地方文字欠推敲,语句不够严谨。例如,作者既认为美是主观的,但在有些地方的字面上却可以使人解释为美是客观的。又如,作者强调老庄思想和山水画不是消极避世的,但在《中国山水画探源》中,又说山水画有“消极避世”的“一面”,应当加以扬弃。再如,他一再强调美与丑的对立是自由与异化的对立(这是他的基本思想),但在划分审美范畴时,又把丑归入审美范畴,等等。应该说,诸如此类不够严谨之处,在书里还可以找出一些,这不能不是个缺点。
这种不够严谨的地方,在引文问题上也有所反映。比如书中有时同一条引文,在这里是这一个版本,在那里是另一个版本,有的干脆未注。这些地方,难免使人有成书匆促之感。
还有,这本书的出版是经历了坎坷不平的路程的,所收论文在写作时间上前后相距有二十年之远。我粗粗查看了一遍,发现作者将二十年前的文章收进本书时作了不少修订、甚至是很重要的修订。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作者在本书中却没有就这些重大修订作出必要的说明。这未免使人感到有所欠缺。
当然,本书的这些不足之处,并没有从根本上损害它的学术价值。即使我们撇开那行云流水般洒脱的文笔不谈,单是作者那一系列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就足以使人耳目一新。假若我们从立论的总体上进行观察,那么,由主张美是主观的、离开美感就没有美开始,到强调美学研究的中心是美感经验,到坚持艺术的本质是心灵的表现,全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赋予美学以一种全新的任务,不但指导艺术创作,而且指导人们改造生活和改造自己。仅仅提出这一点,就是本书的一项有价值的贡献,就使得它在如今已经繁花似锦的美学园圃中独具其芬芳和光彩了!
本书作者在《现代美学与自然科学》中认为,任何体系都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这个观点当然也适用于作者自己的体系。所以我们可以期望,他不会固步自封,不会停止探索,以致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固定下来,不再向前发展。作者一再强调美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活的现象,我们祝愿他的文章也永远是这样。从甘肃人民出版社传来消息,作为《论美》的姊妹篇,本书作者的另一本著作《论人》即将付梓出版,我们热烈地期望着他的新作早日问世。
(《论美》,高尔太著,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第一版,1.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