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已成为现代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小组活动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长期以来,本校英语学科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落后地位。本校广大英语教师通过深刻反思,普遍认为,除了客观因素以外,制约英语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的最重要因素还是教师,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
结合目前国际、国内及本校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提高英语学科的整体水平,本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广泛讨论后,确立了《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验课题,随即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题实验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使本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合于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本校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实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持续性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本校英语学科的教学成绩。其中七年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把握“小组活动式”学习的分组原则,培养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八年级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小组活动式”学习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在实践操作上要加强研究,如合作技巧的培养、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合作中小组成员的分工等;九年级以探讨初中英语阅读课、对话课、复习课、测试讲评课等不同课型中的“小组活动式”学习的模式以及其合理的评价方式为主开展实验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于2007年2月申报立项,于2007年3月20日被县教研室批准确立为县级课题,随即课题组全体成员启动该项实验研究工作。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加强理论学习和师资培训,提高认识,确立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为了使本校英语教师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深入开展了学习、讨论活动。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及课标中“实施建议”部分关于合作学习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组织课题组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提高认识。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了《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中包天仁教授关于英语教学的系列讲座,学习了英语教育专家章兼中教授《关于合作学习方法研究》的论述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杂志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关于英语教学法方面的文章,观看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技能大赛”及“第三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师课堂技能大赛”课例光碟,促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小组活动式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的方式等。
第三,集思广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根据课题组要求,教师纷纷通过网络或从相关刊物上搜集相关资料,采取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小组活动式学习的认识,树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的意识,增强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讨论制订了《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方案》,英语组全体教师激情高涨,都积极参与到课题
研究工作中。
第四,确定实验班级及子课题,全面实施研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及其基础情况,以七(1)、(3),八(2)、(4),九(1)、(4)为实验班级,就英语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课题实施主阵地,分七、八、九年级组,有层次、有梯度地确定了各年级研究的子课题,制订子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及教师分工表,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
第二阶段:调查课堂教学现状,梳理小组活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活动安排,课题组教师积极深入课堂,相互听课。接着,我们召开了师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就听课情况相互评课,集中反思,查找课堂教学薄弱环节及小组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结合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师生座谈会材料及课题组成员听评课集中意见,形成书面总结,梳理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合作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第三阶段:精心指导,扎实训练,积极开展课内外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1.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
一年多来,本课题组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根据校本教研的基本思想,结合课题研究实际,在县教研室白主任的指导下,构建了教研工作六步曲:提出问题,整合问题,制定计划,专题研究,以稿考评,反思质疑。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事先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和专题发言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一年多来,我们围绕三个子课题提出教学困惑,收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专题发言,撰写论文、反思和教育故事,举办朗诵、演讲赛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立足课堂,针对问题精心指导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活动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前提下,根据学生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特点进行分组,每六人为一小组,各组的实力情况力求均匀。各小组学生民主推选小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学习活动,包括具体活动的成员分工,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加强合作,督促本组成员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认真设计教学活动
教材每单元的每节课都设计有基本的活动Let’s do it,这些活动要得到真正落实,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因为这些活动落实有效,就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而要认真开展这类活动是需要大量准备工作的,有时要搜集大量的材料,有时又要准备必需的实物,甚至需要必备的道具。同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读、写方面的小组活动,探索各种形式小组活动的模式。
(3)科学安排活动时间
如果活动时间把握不好,虽然活动开展有效,但可能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反复讨论,普遍认为,备课时,必须将课堂知识的传授讲解的时间与学生合作交流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既要保证教师必要的讲解时间,还要充分保证小组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确保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活动进行总结。
(4)精心指导小组开展活动
仅仅设计好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各小组之间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小组成员的学习基础也有很大差别,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有强有弱,甚至有的成员缺乏起码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教师非常熟悉各组情况,在小组活动时,积极深入到各小组,了解活动开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活动有效进行。
(5)科学评价小组活动情况
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而对小组活动全过程和结果实施有效监控才能
保证评价的准确性。所以,课堂上,在各小组都同时开展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各小组活动情况,关注整个活动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6)精心组织研讨活动,完善和推广活动模式
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认真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就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这一环节进行重点点评。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大胆地实施“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不断总结与反思,撰写论文,探索出了适合本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7)广泛调查,科学分析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对教情、学情进行了解和掌握,设计阶段性的师生问卷调查,发放师生问卷调查表三次,共计2150份,及时了解实验效果,及时进行汇总,总结经验和不足,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促进教师及时调整,以便更好地设计和开展后期的小组活动。同时,我们注意做好各个阶段学生成绩对比分析,比较对照班和实验班成绩变化情况,收集整理实验研究成果,为实验结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运用“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目标驱动下主动参与课堂实践,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
1.通过“小组活动式”学习,改善了课堂内的教学气氛,创建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和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与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2.“小组活动式”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小组活动式”学习中的人际交往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受到了锻炼,在交往中学会关爱别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外,还要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来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
4.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小组活动式”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
5.摸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可行的英语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热身——引入——操练——互动合作——学习评价。通过公开课和示范课教学的评课与反思,我们感觉到,何时组织小组活动式学习,通过哪些途径进行小组活动式学习必须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
6.锻炼并形成了一支具有改革意识、业务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小组活动式学习这一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五、问题与思考
本课题的研究,对学校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学生来说,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起了一个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深知,课题研究没有终结,研究中也还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体课题组成员将会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教研能力,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初中教师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3] 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第二篇: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研究
高川中学——王颖梅
[摘 要]“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活动 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 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什么是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活动中,鼓励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用“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种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培养需求,促使我们反思已往所进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轻动手能力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接受型的教学理论体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外在的:记住教师所教的语言知识和通过考试。因此,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确立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探索一种崭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学要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三大领域的教学目标,特别注重在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成为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而学生只有在他们乐于参与活动中,才自始自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追随教师。“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为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三、《新目标英语》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可行性
《新目标英语》使广大学生和英语教师耳目一新,它采用新颖的编写体系: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题材广泛,话题注意到知识和趣味的结合、科学和人文的结合、记忆和思维的结合。在任务型教学方面有独特的设计,与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明显的“信息沟(InformationGap)",有利于激活语言与情景的关系,使学生在用英语做事中感受英语,体现交际教学的理念与要求。这套教材的推广为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明确阐述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所主张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以罗杰斯(Carl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文主义的课程论主张,教学过程应该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思想训练的过程,成为学习“学习方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在愉快、轻松的活动中展开课程,完成教学。马斯洛、罗杰斯更强调教育应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格”,这种人格是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的“情感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从而使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这些教育学理论都为“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五、实施原则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不应仅仅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且要遵循现代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的飞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能够接受,愿意接受,主动探求的形式,应始终贯穿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分级制定了情感目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主动求知。2.实践性原则。
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自主学习原则。
使全体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是衡最活动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与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4.生活性原则。
在活动的设计中,要注重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与生活来学习,要在经验的范围内发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注重选择有可能引起新经验的知识点;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来展开教学,使他们有更多的对生活的实际感受和与现实、大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他们从现实和生活经验中发现课题,在多样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培养“用英语做事的能力”。5.序列原则。
即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产生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而,根据教学的需要应进行必要的调整。6.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和氛围的创设上,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求营造出民主的,为学生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富于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师生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独立的探索心态,以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满足感是在一种允许提问与自由探索环境中获得的;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表现在时间上不限制在一节课和在校学习时间,空间上重视教室内环境的灵活安排与组合,同时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为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最为广泛的关注与发展。
7.合作性原则。“以活动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的一种同伴间交往互助,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情促知。在活动过程中及时给与学生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成绩给与积极地评价,尽量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和谐交往可以激发学生对认知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亲切的话语及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第三篇:“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心得体会(最终版)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心得
体会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很荣幸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我市自开展“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以来,得到了我校教师的热烈响应,所有的教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次教学改革中,作为年轻教师我也借改革春风积极投身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收获较多,借此机会,我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有不当支出敬请各位指正。
“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是在以学定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推进的校本教研;是教师个人、教研组成员专业指导,联手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方式。我认真学习了“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教学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前行,在具体操作中有以下认识和体会。
一、自评反思是基础
我在自评反思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了典型课进行录象。课后,对照课堂教学标准认真观看自己的录象,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以《黔之驴》为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感受。
我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动为主线、疑为主轴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学案设计上,由浅入深,了解文学常识、疏通文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认识虎与驴的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讨论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放飞思维的翅膀,小组准备情景剧表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台词等展现加深对虎与驴形象的认识,起到了在实践中学习的作用。教师给学生充足的表扬,从不同的层面评价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特长的舞台。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语文学科的博大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文言文的老大难问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往都是老师讲,学生记,整堂课教师忙忙碌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更无兴趣可言了,所以,相关的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在教授《黔之驴》的过程中,我用情景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充满了生机,学生乐此不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的首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才起作用。分析《黔之驴》寓意时,让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班内竟出现了十几种观点,有的学生从驴的角度分析,有的从虎的立场分析讨论,还有的从整体上把握,我发现即使同一小组内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学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俗话说的好:“黄沙入海,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由于学生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的方式和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忽视了这一差异。如果过分地强调学生活动形式和结果的整齐划一,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差异越来越大。因此要提倡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模式的解决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均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从学生分析寓意到我得到了这样的体会:课前探查,发现学生差异;课堂开放,展示学生差异;实施分层辅导,发展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体现学生差异。
二、交流互评是提高。
我校教师主动参与课堂评价。由于教师在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相似性,同时对于教师的工作有着更深刻的共鸣和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同时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同事的评价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信心和经验,对于改进教学和自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采用同事间的交流互评,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1、互评促备
课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舞台。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把自己的教学感悟、体会和同事共同分享,而且把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分析研究,根据大家的建议,整理成新的教案、学案,新的教案、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为下一步上课夯实基础。
2、互评促上课
课堂教学活动是展示教师教学水平的舞台。我在试讲《黔之驴》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究,驴与虎的形象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表现的。这样的设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想到实施时,却不尽人意,学生的探究活动非常盲目。针对本堂课,老师们给了我客观的评价:认为我放手太多,学生探究无实际效果,因此,课堂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经过互评后,达成共识: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中的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染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地活动、充分地表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现自主合作的乐趣。
3、互评促反思
通过教师们的评课,我的确受益匪浅,尤其听其他教师的课,再一次提醒了我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依据评价标准,主动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对老师们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与学生。
三、达标升级是完善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教材的偏激理解、不能正确的把握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完善自己的课堂,等待达标的检阅。
波斯纳曾经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在“三层三步”递进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指导下,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角色创新,彻底改变教师传统角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保证新课改的成功,相信经过努力我们每个人都会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第四篇:】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
【 标 题 】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 【 作 者 】李年终
【内容提要】五步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论文对其进行探讨。文章从研讨式教学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评述。【关 键 词】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内涵/特色/意义/评述
【 正 文 】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研讨式教学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从1997年开始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效果,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湖南师大报》先后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改园地—奇葩》为题报导了郭教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研究》杂志开辟专栏评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在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学院、湘潭师院、吉首大学、衡阳师院等院校的社会科学学报和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意义及作用进行探讨。为了使广大读者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有一个全面了解,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有必要将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一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研讨教学?郭汉民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1]在我国教育的百花园中,“讨论法”和“研究法”是作为两种单独的教学方法长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讨论活动是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
取他人发言,都要准备个人的发言;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法的结构和顺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发展思维能力。郭教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吸收了前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法”以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所采用的方法,而研讨式教学,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二是“讨论法”、“研究法”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互相结合,是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2 ]研讨式教学概念的提出就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结果。但也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曾宪皆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定义主要是根据郭教授在教改探索中,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作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还有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法这一命题提出不同看法。薛其林认为,郭教授的这套教学模式科学丰富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二是知识结构、学术水准的三个梯级;三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研讨诘难;四是教与学的立体交叉。所以可以称这一模式为“五步三级讨式立体教学法”[4]由此看来,研讨式教学的概念究竟如何定义更为准确,更为科学,还值得深入探讨。
(二)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研讨式教学将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步骤,故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指导选题:教师用两三周时间先讲导论,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再讲两位思想家作为示范。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思想家,指导学生分别选择一位作为研讨对象,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第二步,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索引,阅读资料,撰写4000字左右的讲稿,要求写出该思想家的生平概况,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步,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
第四步,大班讲评:用若干周时间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每人讲35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作阶段综述。
第五步,总结提高:每位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二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郭汉民从高校总的培养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生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文稿,宣讲的全过程就是在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可以说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科研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比较淡薄。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后,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常请教“导演”,“导演”为了“演员”表演到位,也时常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在“做”(做事、做学问)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大学高年级实行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做”,教师在做学问中教,学生在做学问中学。上述多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得到强化的。[1]陈钧从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至少具有下列四个特点:第一,在教学形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这是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所在。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以问题解决五个进程为步骤,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第二,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是五步教学法的目的之所在。五步教学法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素质和师范素质。第三,在教学形式上,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不论是研究学术,还是评学议教,都要学生广泛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是良师与益友并存的关系。五步研讨式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5 ]马立鹏主要从突出师范特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最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师范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某些原因,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这种绝对分工和不应有的轻“师范性”现象,导致二者长期分立。教专业课的,不管师范技能的学习训练,搞师范技能训练的,一般也不去过问专业课的教学。但这次专门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专家郭汉民教授打破学科壁垒,将学术性课程和师范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互结合。在研讨式教学改革中,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进行。教师只作示范性的讲授,平时主要是启发思维,解答疑难等,并不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6 ]薛其林主要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有四:一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构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三个梯级。本科生是主体,博士生、硕士生是助教,这既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低学历层次可以从高学历层次那里获得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而高学历层次的则反过来从与低学历层次的交往中启发思维,从而深化和升华原有的知识。这种方法,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又双向获益,可谓匠心独具。二是教学方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三是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四是变单一平面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
道,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讲的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
一、平面、枯燥。而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主导者(教师)总揽全局指导主体者(学生),又有助导者(博士生、硕士生)辅导主体者(本科生)。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而是带着问题,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评学议教,关系更为融洽。[4]
彭平一从培养素质教育所需师资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上有着重大突破,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能力、教师自学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上。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时代需要,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实行提供合格的师资保障。[7]刘冰清从开发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非智力性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等要素。研讨式教学一改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体现了对学生兴趣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起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紧张活动,告诫自己不要懒惰松懈,从而有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8] 三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意义
研讨式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对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重大意义,不少文章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陈钧认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层面的启示。[5]马立鹏认为,研讨式教学对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它为高等师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其次,它打破了在一个世纪中盛行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
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讨论切磋,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着可喜的收获,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6 ]薛其林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对旧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是充满活力、显示威力的教学模式,其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学、会学、活学。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展开理性思维,这样以问题来启动思维,以理论来指导思维,最后以思维来推出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善学、会学、活学。第二,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模式,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迫性“要我学”为主动性的“我要学”,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限定时间以及个人钻研,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压力与动力双向趋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第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水中学会“游泳”。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它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独立思考钻研;有助于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其亲自查阅原始资料,收集证据。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可谓是,手脑眼口齐发动,看说写思同提高。[4]易伟新、罗庆康认为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素质教育产生重要影响。[9 ]上述关于研讨式教学意义的探讨主要围绕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来进行,至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涉及不深,特别是这种模式对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所提供的启示等方面还没有涉及。看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大有必要的。四 几个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由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种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特别是有几个重要问题至今还无人涉及或涉及不深。一是如何看待研讨式教学的评价体系。研讨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旨,在具体操作上分为五个步骤依次推行,并且按照学生在每个步骤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计算成绩,改变了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评价办法。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柳斌同志曾经指出“推行素质教育,要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10]如果在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不能有一个突破,也就是说新的评价制度如果不能建立起来的话,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也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郭教授在创制研讨式教学模式时对评价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其科学性如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二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如何组织的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切磋交流,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但这种新形式究竟如何组织,尤其是小组交流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必须给学生提供有讲台,有黑板的教室,这就需要许多小教室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妥善解决,是值得研究的。三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教材建设以及如何进行教材建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种观点主张应编写相应的教材,这样可帮助学生节省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检索文献,阅读资料,虽然时间花得多一点,但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是有好处的。教材究竟编不编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如果编写,应该如何编写,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又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也是有待研究的。诸如此类问题,亟待教育界同仁加以探讨。【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6.
[3]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5). [4]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1999,(4).
[5]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6). [6]马力鹏.试论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9,(4). [7]彭平一.专业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0,(1).
[8]刘水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9]易伟新,罗庆康.论研讨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0]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
第五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铁岭市实验学校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第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培训资料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