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和信息化成就
1. 百年浙大
浙江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于重新合并,组建为今日的浙江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目前,浙大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0000余人,其中博士生近5千人、硕士生近1万1千人;教职工84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20名,正教授1000余名。拥有国家专业目录所设11个大门类的学科,108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2个,1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国家重点学科。
(图片1-4)
2.浙江大学的教育信息化
世纪之交,浙大提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争创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全球信息化浪潮,为浙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校合并之前,学校提出“四校合并,网络先行”,投入数千万,启动包括下列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工程:
建立联结各校区的高速宽带城域校园网络系统;
全面推进信息网络化应用,建设数字化浙大校园;
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手段,探索网上培养学生的新途径;
目前,浙大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一个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各个方面的数字化浙大正在形成。信息化技术有力推进了浙大的现代化。
3.信息化基础设施—浙大校园网络
浙江大学现有的城域规模的校园网络覆盖了原有五个校区及新建紫金港校区共6个校区以及所有的学生宿舍:
主干环网:48芯单模光纤,环长54公里主干交换机:双环自愈式ATM(622M)+ 星形拓扑千兆以太网 各校区网络:单模/多模混合光纤,总长150公里 校区网络构成:树形骨干网 + 单位局域网单位局域网:21个学院级的局域网 + 4个学生区宿舍网+ 1个教工宿舍网 出口信道:中国教科网2.5G/1000M(2004.11月下旬完成升级)运行规模:联网计算机3.6万多台;每日Email 4-5万封
注册上网用户2万;平均日流量30-40TB;
用户服务器(网站)近120个。
(图片5)
4.浙大校园网络中心(1)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是一个校级直属机构,其职能是规划,建设,运行,维护校园网络,为全校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承担有关网络技术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在“985一期工程”中,校网中心完成了联接五校区城域主干网系统,建立各校区高速宽带骨干网,建立校网网络中心服务器群系统,典型的校网应用试点建设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数字化校园”工程,全面推进网络应用。
团结进取的人才队伍
校网中心主任是朱淼良教授,现有教授(博导)2名,副教授、高工11名,形成一支高层次、多技术领域的网络人才队伍;从布线工程、路由交换、运行管理到各种层次的应用开发,均有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面对目前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和各种挑战性的网络应用要求,全中心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刻苦专研,现有攻读在职博士、硕士生5人,形成奋发向上的学习型团队。
水平一流的学科基地
校网中心通过与计算机学院、信息学院相关专业合作,在新一代因特网、网络多媒体、网络安全、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面进行科研教学。很快地成为全校网络技术的培训中心与学科建设基地,短短的几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重大攻关项目11项,经费300多万。
(图片6-8)
浙大校园网络中心向全校师生提供下列各种网络服务:
Internet网络服务:域名解析(DNS)、电子邮件(Email)、文件存取(FTP)、用户接入(固
定IP、动态IP代理)、WWW浏览、个人通讯系统
网络安全监管:身份认证、内外防火墙、流量计费、病毒警告、“垃圾”邮件过滤 数据中心(IDC):全校共享性的数据资源
应用服务:服务器农场(Servers Farm)
3 多媒体中心:VI系统
5.浙大校园网络中心(2)
校园网络中心还承担了中国教科网浙江省主节点的接入、运行和维护工作,配合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络建设,为浙江地区的网络建设和信息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地区网络信息建设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量。省节点拓扑如下:
(图片9)
6.数字化校园工程
目标:
电子校务(e-Administration):信息发布、公务咨询、申请报批、联合审批、注册登记 网上教学(e-Learning):教务管理、网络课件服务器,实时授课 网上科研:电子文献系统,网上学科交叉中心,多媒体学术讲座中心,网上技术市场 校园生活:教育主题网站,电子新闻,BBS,一卡通,创新园地,网络电视,多媒体影
院。
数字化校园实施策略:
1.统一规范、统一框架
2.需求牵引、积极导引
3.基础共建、资源共享
7.数据中心—共享数据中心(包括教师、学生及仪器设备等资源)
结构特点:校、院系、个体三级模式,三级层层覆盖;各级均有数据的维护和管理,同时享用各自的数据资源
个体级:提供、更新、维护个体的数据,成为个体数据库;数据资源。
院系级:集成、监管院系范围个体数据库,成为院系级数据库;
校级:集成各个院系数据库,成为全校性的数据库,提供校方管理决策支持。
数据辞典
全校性数字化对象的统一结构规范,是数据中心的基石;
按照对象内容范围,采用库、部、目、条的树状结构。
8.多媒体中心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一个亮点。浙江大学校网中心根据学校的需求,集成开发了融合会议电视(VC: Video Conferencing)、网络电视(IPTV)及视频点播(VOD)三位一体的V3I系统。各种多媒体资源可以在网上进行交互、广播及点播,为数字化校园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基础性工具。应用系统有:
VOD系统:提供近千套网络点播节目,内容包括教学、科普、娱乐网上会议系统:华家池校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玉泉校区全国视频会议中心 网上视频广播 网上直播广播频道CCTV、„„
9.网上教学与远程教学教务管理平台
浙江大学大力推进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创建自主学习环境,开发了教学资源网;网站设置了“网上课堂”、“教学素材库”、“学术动态”、“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管理”等栏目;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将资源、平台、工具和服务整合,实现教育资源信息管理到业务管理的一体化学习的平台。完成后台强大的教务管理系统,规范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学校自1999年来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改建了250多间网络化多媒体教室,自行研制多媒体教室群控管理系统,为开展校区间网上课堂教学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10.数字图书馆建设
浙江大学图书馆采用国际先进的集成管理系统Horizon。引进52类200多个数据库,包含了10多万种电子图书、8000多种外文全文电子期刊、9000多种中文全文电子期刊、10余万篇学位论文以及一批事实数据库。检索查新、虚拟咨询、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内容迅速发展,每天访问图书馆网站的用户已超过6000人次。目前,图书馆具有使用权的数字信息资源总量处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已接近国际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水平。
浙江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牵头承担“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项目,是“十五”期间“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首次利用引进外资方式进行“211工程”建设的项目,并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一起,将共同构成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的框架。该项目将建立100万册电子图书规模的数字图书馆,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11.浙江大学远程教育
浙江大学于2002年与上海卫星通信公司合作,利用“星空学堂”卫星多媒体远程教育综合平台,开展卫星远程教育。“星空学堂”采用DirectPC Enterprise Edition System(DirectPC/EE)的卫星系统,是一个基于TCP/IP的高性能的卫星宽带系统。
远程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多方面、多模式的网络教育活动,先后与国家考试中心、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奥鹏远程教育中心等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网上培训、考试工作以及干部队伍终身教学机制的探索;此外,远程教育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开展交流合作,开拓远程教育新领域。
远程教育学院凭借浙大的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建立了多种网络教育体系,包括求是网上学园、天地融合一体化平台、远程教育教务管理平台、星空学堂、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了远程教育的覆盖优势,保证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
2002年2月开通的“浙江大学求是网上学园”是浙江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和建立终身学习环境的网上平台,是浙江大学为国家和社会通过网络化环境培养大众化、复合型各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场所。
12、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1)——基于服务网格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框架
为了保证全校数字化校园能够有效体现全校各部门的网上资源共享及整合各种网上服务能力。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网格技术的核心构架,它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各类服务系统必须开放它的网络信息资源和计算(服务)能力资源。后者以提供构件的形式(中间件)构成Web服务站。通过浙大服务黄页(UDDI)向全校公布服务内容。2. 各个单位需要使用网络资源,可通过黄页查询(WASL)并且采用SOAP协议向相应WEB服务站调用所属构件形成自己的服务系统。
服务网络采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联网原则,用WEB Service协议(UDDI,WASL,SOAP)把所有的网络数据资源和服务计算资源通过网格协议集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充分达到信息网络资源共享,加速和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13.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2)——网络的信息安全
为了保障网络的信息安全,受国家网络信息安全部门委托,学校组织有关单位开展校园网络的安全技术研究。特别是在校园网络入侵防御技术、视频信息检测技术、多媒体移动通信/互联网信息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成功的研究探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校园网入侵防卫系统,可为学校的主要服务器抵挡恶意扫描,进行入侵报警及跟踪。
网络视频流的“故事板”系统,可将几十分钟VCD节目的主要情节一览无余浓缩在一块故事板上,并标出它们的来龙去脉,并且标志问题镜头。
网络与移动通讯的多媒体短消息图片的截获系统。
14.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3)——网上虚拟实验技术研究
网上实验一直是网上教学的薄弱环节。多年来浙江大学在国家863、十五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利用虚拟现实、真实感知等计算机科学技术,先后开发了基于VRML的虚拟化学实验及真实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实验;其中后者已经进入实用化试验阶段。
15.网络前沿技术的研究(4)——下一代互联网
校网中心完成纯IPV6试验网的运行平台的初步建设,构建浙江大学IPV6试验网,建立隧道连接,为IPV6网的研究做基础准备。积极承担cernet2杭州主节点建设。
浙江大学校园网络中心
2004.12.3
第二篇:信息化建设的成就
信息化建设的成就:21世纪是体现信息化特征的时代,不仅意味着人们获得商品的渠道更为丰富从而导致经营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对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其信息化发展程度上。公司有着极为敏锐的创新意识,早在计算机、网络应用尚未广泛普及的1996年就开始了信息化的起步建设,组建计算机应用队伍,投巨资进行计算机技术改造,在商品经营层全面完成了包括商品流转经营、财务帐务、人事劳资等系统的建设,实现了业务、财务及人事等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无缝连接。
近年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已构建成集团业务的全面连锁化、网上供应链、银行商户消费支付一体化的大型综合管理系统,有效促进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年前,在公司管理层全面启用办公管理系统,推行无纸化办公和知识化管理。
当前,已完成了电子商务网上商城的基础功能建设,为下一步实现网上交易和网上支付的电子商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XX大学校园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
XX大学信息化建设
规划方案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五月 / 129
目 录 2 方案背景...........................................................................................................................5 现状与痛点分析...............................................................................................................6 2.1 2.2 XX大学信息化现状................................................................................................6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6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7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7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8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8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9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10 2.3.1 建设过程........................................................................................................10 2.3.2 应用过程........................................................................................................11 2.3.3 维护过程........................................................................................................12 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12 3.1 3.2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1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14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14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15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15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16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16 3.3.1 运营生态体系................................................................................................16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17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20 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21 4.1 整体框架.................................................................................................................21 / 129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23 4.2.1 基础支撑平台................................................................................................23 4.2.2 应用服务........................................................................................................38 4.2.3 原有业务系统集成........................................................................................61 4.3 二期建设内容(2018年~2019年).....................................................................66 4.3.1 统一支付平台................................................................................................66 4.3.2 人事应用服务(二期).....................................................................................74 4.3.3 宿舍应用服务................................................................................................93 4.3.4 离校应用服务................................................................................................94 4.3.5 就业应用服务................................................................................................96 4.3.6 自助打印服务..............................................................................................101 4.4 后期建设内容(2019年~2020年)...................................................................106 4.4.1 科研应用服务..............................................................................................106 4.4.2 教务应用服务..............................................................................................106 4.4.3 安心守护服务..............................................................................................113 4.4.4 运维运营服务体系......................................................................................114 6 长效运营机制...............................................................................................................121 风险评估与保障措施...................................................................................................122 6.1 6.2 6.3 6.4 7 执行方案风险.......................................................................................................122 资金投入风险.......................................................................................................122 人员保障风险.......................................................................................................122 过程管理风险.......................................................................................................122
项目实施计划...............................................................................................................123 7.1 7.2 7.3 项目建设步骤.......................................................................................................123 项目实施组织保障...............................................................................................124 项目培训和推广措施...........................................................................................125 人员培训计划...............................................................................................................127 8.1 IT组织建设..........................................................................................................127 8.1.1 部门使命......................................................................................................127 8.1.2 部门职责......................................................................................................127 / 129
8.1.3 建议..............................................................................................................127 8.2 IT人员培养计划..................................................................................................128 / 129 方案背景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公平性、多样性、个性化、终身化和国际化等特征,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运用信息化优势,加速形成教育现代化属性的过程,是将“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可执行、可测评的具体战略举措之中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和信息数据整合阶段。尤其在“十二五”期间,很多高校都已经在这批信息化建设浪潮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还将不断的往前推进。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多高校开始思考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将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作为高校本身来讲,未来的建设重点又将会在哪里?是否存在具有创新性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模式?
在高校展开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高校是一个庞杂的生态体系,高校的信息化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真正的核心,也恰恰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就是“人”。作为主体,在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中,由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组织单元,分别行使各自不同的职能,拥有不同的需求。这里不仅涉及到校内不同的业务主管部门、院系、班级、宿舍等,同时还包括由不同人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供应商、增值服务供应商、合作企业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个体。他们除了完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应该承担和获得的权责与价值外,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生态体系中的生态个体,他们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必将与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其他生态个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29 现状与痛点分析
2.1 XX大学信息化现状
目前,XX大学经过这几年加大对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实现全校网络覆盖,安全防护能力业已达到“二级”合格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如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可以说这些应用系统基本上覆盖了大部分校园信息化所具备的管理系统。学校中心机房有在用服务器50余台(不包括各分院独立管理的部分),存储设备数套,分属各处室、分院及图书馆,各自运行、存储独立的管理系统及数字资源。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覆盖校内的大部分管理信息化领域,数字校园建设初具规模。
当前已建的这些应用系统,基本能够解决我校在行政办公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以及科研管理等范畴内结果性数据维护的需求。在方便了各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处理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同业务、不同阶段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的沉淀,作为我校在“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为下一阶段的数据决策和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事实证明,学校通过在“十二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在完成各类结果数据沉淀的同时,为各级各类型业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展业务办理,提供了有效的应用环境。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因为有了基于独立面向单体业务开发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办理效率在大幅提升,从我校整体运营层面大大降低了因为人工方式带来的运营成本。面向学生,也能够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他们提供基于某个业务场景的业务服务。不可否认的是,我校通过“十二五”期间展开的信息化建设,在保证原有业务开展质量的同时,较大幅度的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的空间需要提升。
2.2 信息化存在问题与分析
在我们描述“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发现,从我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应用的过程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校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与效果。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29
2.2.1 缺乏统一的开放支撑平台,多厂商共建造成过程风险
我校在“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信息化系统众多。其间涉及门户网站、OA系统、招生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系统、金龙卡、教学资源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各部门自主购买的一系列应用系统等等。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多个厂商参与共建,而建设的内容都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核心的单体业务系统,现在是普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在设计初期,都在强调顶层规划。应该讲,这样一张蓝图是指导学校后续的信息化逐步推进的原则。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不同厂商参与建设的学校信息化,就会出现实际建设路径与最初设计蓝图不一致的情况。归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的技术架构开发设计,过程相对封闭。而学校信息化一旦需要从单体系统向一体化转型时,就会带来因为封闭技术架构带来的冲突,使整合难度加大,对学校而言建设风险增加。
其二,建设边界相对模糊,带来学校从单体系统一体化转型过程中,权责难以明确的问题。厂商之间互相推诿,撇清责任。这对学校的建设过程无疑风险巨大。
其三,缺乏统一的安全的身份认证手段,各厂商承建的系统对权限的管控手段水平不一,在安全性和用户直接使用感受上都存在问题,师生在使用各信息系统时往往会面对各种账号,在用户体验上大打折扣。
当前,站在学校角度,需要考虑利用一个能够“海纳百川”的开放技术架构解决这一问题,并建立统一的运营运维服务体系。
2.2.2 校级流程管控缺失,各处室割离建设造成流程杂乱
当前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规划和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建设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或应用软件,这些软件系统来源于不同部门的采购,软件产品分属于不同的生产商。这种状况表现在应用过程中功能重叠、数据格式多样性和系统之间无关联性。所谓的“信息孤岛”就由此产生,信息孤岛的产生使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各系统难于共享信息。由不同的软件供应商提供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的建设覆盖面较窄,且中间涉及到与该业务部门相关的大量业务流程。这些业务流程长短不一,其应用场景也相对固定。
校级的业务流程现在在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相对缺失。带来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单体业务系统的人为割裂建设有关。业务部门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 129 的需求提出单位,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个业务部门在某个业务场景中的流程需要。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关注校级层面的流程与自己部门业务流程的关联到底有哪些。同时,就是针对自己部门内部的业务流程,每流程节点的执行人、执行时间、执行耗时、执行效果、执行评价等这些信息也是一无所知,这也就带来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级流程的缺失。
我们认为,各级组织流程的缺失和对流程监控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校内各组织单元处理事务的效率,同时,更严重的是因为流程与其监控手段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业务数据产出的质量。时至今日,我们的确需要考虑,是否需要通过一种手段、一种制度来构建校内的流程中心了。
2.2.3 流程杂乱及数据质量监控缺失造成数据质量低下
我校目前构建的这些业务应用系统,从单体的系统使用情况看,仍然存在“建的多,用的少”的情况。
我们认为,对业务系统而言,在应用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对应业务数据的沉淀,更不用提到所谓数据质量的问题。这是影响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校级流程中心未能建设或未能形成,在影响实际业务开展过程的同时,直接导致数据质量低下,实为原因之二。
另外,学校对于数据质量的监控,包括数据交换过程的监控、代码标准的监控缺失,也导致数据质量的低下,实为原因之三。
2.2.4 需求变化响应不及时,影响应用效果
随着我校业务规模和类型的变化,带来了针对不同单体系统需求的变化。而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论是作为校方还是建设方,都是非常痛苦的过程。我们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信息化的建设模式上,当前最常采用的建设模式是以项目化的方式展开的信息化建设。从项目阶段上讲,需求调研开始到最终的验收合格,针对这个单体项目就已经结束了。而事实上,针对不同的业务,其需求都会随着实际情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使以项目交付方式见长的建设方头痛不已,他们始终需要考虑因为定制和需求变更带来的成本增加,以及项目实施周期的延长。同样对于校方而言,也是一样,因为建设方的犹豫不决,导致项目进度延缓,风险倍增。项目沿着这个轨迹进展下去,就会发现,校方提出的需求,建设方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者或需求方就坚决不使用系统,影响应用效果,带来的就是恶性循环。/ 129
我们需要考虑,需求在变,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保持常态化运行和产品的快速迭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做到。
2.2.5 重处室业务管理流程,缺少师生个体视角的服务设计
一直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把现有业务处室的流程数据化为目标,缺失师生个体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便捷性体验设计,造成信息化建设投入大但是师生服务体验缺失。从而,师生对学校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无法反馈,师生的个体应用诉求得不到满足。
2.2.6 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责任权限划分不明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全局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学校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众人负责的现象。学校网络中心应该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负责机构,但实际的情况是,学校网络中心,对于统筹全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责任和实际权限不相称。往往是各个分院自行规划,自行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促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效率的提升,思维的进步,必须将网络中心的职责做一些调整,通过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对接,将高校的信息化踏实做好,这就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要实现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不断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29
2.3 XX大学信息化生态体系现状
当前,在我校信息化生态中,从参与方看,涉及包括信息中心、外部供应商、学生、教职工、校领导等生态个体。从过程看,大致包括建设过程、应用过程和维护过程。其中的每个过程都会有不同的生态个体参与其中。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尽管建设内容已经覆盖了所有过程。但在每个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各个生态个体,以至于当前信息化建设感觉走入一个无法破题的局面。我校现在已经在信息化建设上付出了巨大代价,形成一定信息化建设规模的高校,当前考虑:“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的代价,仍然没有办法看到心里预期的建设成果?”
2.3.1 建设过程
当前很多高校在开展信息化的时候,首先面临的就是在建设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集中在不同的生态个体。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时候,存在较大障碍,并伴有较大风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
校领导 —— 效果与风险
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校领导在关注亮点、特色和满意度的同时,毫无疑问会考量资金预算的投入。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因为在设计之初缺乏顶层规划,或因为软硬件/ 129
分离的建设模式,导致预期设计的蓝图、建设路径与效果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带来可能重复建设的风险。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建设模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后续信息化是否能够持续建设。
信息中心 —— 协调、进度与安全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一直想要成为“主导”的角色。但是,由于高校特定的组织形态,决定了信息中心在实际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办法提高各业务部门信息化的主观能动性,业务部门的自主性很强,没有办法协调各业务部门更好的参与到校级的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去。同时,信息化项目推进的进度与安全也无法通过一种好的方式来进行掌控。
建设方 —— 需求与成本
传统模式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高校的业务变化带来需求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建设方的建设进度和学校投入成本。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降低,甚至规避掉因为需求的变化带来的成本投入与风险。以此带来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项目无法交付、无法验收。
2.3.2 应用过程
信息化建设最终核心是如何向不同的人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为只有这样,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才能看到真正的成效。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服务人群真正的使用起来,因为只有真正的使用起来,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配合信息中心、建设方更好的迭代信息化产品。但在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下,不少高校的应用程度并不高,除了因为使用者自身信息化素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对于各类使用者的渗透程度其实并不高。我们从应用过程上的几个生态个体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学生 ——参与与体验
现在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其建设核心大部分都集中在管理信息化的范畴。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更多是为了管理者服务,学生在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参与程度很弱。而就是在那些仅有的一些应用中,学生仍然无法感受到信息化给其带来的价值,用户体验差。这就使信息化没有办法在高校总体人员规模中占有绝对数量的人群中进行有效推广。
教师——服务与感受
教师在高校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这么多年来始终占据这主导地位和主要应用人群。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由于高校之前的信息化建设核心集中在管理信息化,教师无法跳出因为业务流程信息化带来的约束,无法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各项服务,甚至出现业务开展服从信息化而不/ 129
是信息化服务业务需求的情况。再加上信息化无法能够让教师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形成了当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为教师人群的应用推行受阻,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案例。
管理者——效果与决策
这里定义的管理者主要涵盖高校的各层领导以及业务部门。他们是高校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脑和手。各层领导在应用过程中,没有办法看到因为信息化的建设带来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没有办法给出有针对性的、准确的各类决策数据。而承担执行角色的各业务部门在传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管理要求不能满足,信息化不能保障业务的连贯性,以及变更响应的不及时,也给业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3.3 维护过程
在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下,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一个建设项目的开始以及最后的结束。而结束的标志就是验收。在验收之后,如此庞杂的一个信息化工程,高校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没有办法覆盖对应的管理业务。导致项目最终有人建,没人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高校信息化生态体系中的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面临着维护和管理的压力。主要集中在:
信息中心——运维与监控
一个校级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无法准确的获悉来自硬件、软件、网络、数据等方向的状态的实时信息。同时,信息中心无法快速定位、处理能力不足以及用户使用的状态监控也成为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之后的短板。有没有一种更好的工具或方式,协助信息中心展开校内信息化环境的运维与监控,是信息中心长久思考的问题。
建设方——责任与服务能力
在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下,建设方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项目是否验收。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情况下,建设方的责任一般到项目验收结束,其后续服务力度将会减弱。而这一动作,对信息中心来说就是不小的压力。在加上很多建设方在服务能力上有所欠缺,成为导致很多项目无法顺利后期应用的原因。用运营的思路展开信息化建设
3.1 我校的信息化定位与目标
信息化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其本质在于通过这种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 129
并以此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前提下,提升效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并不是简单的将原有线下的业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移到网络中,使其数字化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在全面覆盖高校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业务的同时,尽可能的梳理、完善、优化各类流程,形成校级流程中心,并以此提高校级数据中心的数据质量,为各类角色人群,包括师生、各级领导、信息中心、第三方开发者等提供有针对性的、高品质的服务项目与服务内容。
前述中,对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生态”的概念,不论模式如何创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生态”就在那里。之所以强调“运营”,是因为我们认为,原来传统建设模式下的信息化没有能够完全打通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生态个体,正是因为在传统建设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定位于“运营”的思路,可以更加有利于我们看清高校信息化的生态体系,更加有效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体系,以此让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常态化、持续化。
在构建我校信息化生态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本质,通过信息化这种新型生产力,改变已有的、固化的生产关系,通过设定在新型信息化生态下的组织结构,更好的匹配我校新型信息化生态的构建,这类组织机构主要涉及:
流程管理中心
主要由原有我校规划处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流程梳理
构建校内流程管理中心;校级流程梳理,开展组织内流程调研,确定流程梳理范围,明确流程的目标及关键成功因素,编撰流程图,描述各环节流程规范并收集成册,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优化
校级流程优化,实现流程描述并利用流程管理工具进行流程优化,优化后流程收集成册,作为日常工作指导依据,核心公用流程如校级流程库;
流程再造
组织流程调研,确定再造流程范围,确立标杆,进行新流程设计,利用流程管理方法与工具。
服务提供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教改会和学生会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全面监控校内已有各项应用服务运行状态; 全面监控校内各项已有应用服务被使用状态; / 129
研究校内来自教学与学生方面新的服务需求,并提出对应需求文档; 监督、配合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开发过程; 审核并发布建设方、服务提供方以及各类开发者的服务内容。
资源信息化中心
主要由原来我校的各院系教学研究部门、科研部门相关人员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采集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不同学科、专业、应用领域的资源; 研究如何将教学资源同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深度融合; 研究在科研领域如何利用各类数字化资源。
信息化保障中心
主要由我校信息中心承担该中心职能。其职能重点涉及:
校内软硬件运行情况的监控及预警; 软硬件突发事件处理
日常运行优化,资源动态分配; 开发体系的建立、管理、运行; 校内应用优化和持续迭代。
3.2 我校信息化重点解决方向
3.2.1 当前建设思路的行政化
当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将原来管理以及管理涉及到的流程移植到软件中去。更多的是面向管理层面和行政部门的建设,缺乏针对广大师生个体的信息化服务。直接导致信息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建设内容很多,使用率很低,学校信息化成果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忽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去行政化”。
“十三五”期间,我们展开的信息化建设,最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人提供服务的,而不是把相关业务人员框定在一个范围内,利用信息化的手段约束正常的工作。/ 129
3.2.2 当前建设模式的项目化
当前我校信息化建设模式是采用项目化的形式展开。项目化的建设模式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是个性化应用的定制。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选择相对成熟的建设方提供的产品作为设计蓝图,然后,要求建设方按照项目管理的思路开始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如下图:
在上图中,建设方都会按照这样的流程展开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但是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实现最终的项目自闭环。原因在于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会选择以项目验收为最终的节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学校需求的变化带来的建设和实施的风险不断增加,建设方不断的在应付学校提出的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项目验收以后,由于很多建设方服务能力的不足,以及校方缺乏一套可实时运维的体系与工具,导致项目最终无法正常使用,最终导致项目的失败和重复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重点需要解决由脉冲式的项目建设模式向一个常态化的运营建设模式转变的过程。
3.2.3 当前使用过程的数字化
当前,我们定位的数字化校园所期望实现的结果过于简单,也就仅仅是对业务结果数据的数字化,而事实上我们今天所定义的信息资源完全可以覆盖那些业务结果数据;另外,还是由于分散的建设模式,带来了各类信息系统数据的二义性。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思考选择有效的办法解决因为使用方式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这个环节,不论使用者如何使用,都会产生各类信息资源,而这些信息资源都需要能够由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 129
3.2.4 当前接入方式的封闭化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历来都是通过学校与承建厂商合作进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承建厂商帮助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而承建厂商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对学校项目进行大包大揽,技术壁垒严重,有价值的第三方服务商无法接入,无法找到更好的盈利点,无法做到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优化整体信息化建设生态,将沉淀下来的行业知识库进行封装、开放、共享给第三方厂商和个体开发者,让所有的校园信息化参与者分工清晰、并形成互助合作。
3.3 用信息化生态体系解决问题
3.3.1 运营生态体系
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未来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以面向角色的服务为导向建立整体数字化校园开放性生态体系。以先进的技术构架为依托,创造一个高开放度的信息化环境,更好的应对学校内部业务变化和外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带来的冲击。构建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学校需要从技术架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转变。要做到能够同时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学校业务的需求、供应商参与的诉求,充分利用学校在信息化方面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构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信息化生态。围绕行政部/ 129
门建设信息化的思路和模式。
基于开放的信息化环境,将校内信息化建设成果和校外互联网应用都以服务的形态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组合,并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校内的统一应用平台上进行注册、发布,为校内师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获取通道和高体验度的应用服务,大大增加用户黏性与依赖度。基于高使用率的综合服务,校内师生不但可以在综合服务平台上使用服务,还可以对校内服务进行评价和反馈,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记录下各类用户的操作轨迹、用户行为,辅以传统的管理业务数据,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分析服务,帮助各级管理者决策分析,优化业务模式。各类需要优化的应用,需要有效的运营机制保障,在校内建立长效化、持续化的运营机制,保证校内应用和服务的升级与迭代。在运营机制的保障下,借助快速建模工具和快速开发平台,让信息中心、建设方和服务提供商都可以基于完善的运营机制参与其中,共同提升校内信息化水平。
如此一来,为学校的学生、教职工、管理人员、校领导以及校外服务提供商和社会人士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圈,借助生态圈的形成,为围绕学校的各个角色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提升信息化成果使用率,发挥数据积累价值,持续为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者优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学校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优化和再升华,达到持续更新,持续迭代的效果,保证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
运营思路下构建的高效信息化生态,是一个全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模式的转变和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2 运营生态体系带来的转变
3.3.2.1 建设思路转变 —— 行政化到服务化
传统建设思路以行政部门管理类需求为主要导向,导致的用户体验差、使用率低等顽疾是无法避免的。
解决的根本在于对现有建设思路的转变。不再局限于行政化、管理化的信息化建设,发/ 129
挥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价值,让全校师生在包括管理、教学、生活、工作、科研、社交等各个领域体验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价值。以平台化的思路,实现垂直应用到综合服务的转型,面向广大学生、老师、职工进行服务化的改造,提供高用户体验,形成全覆盖的应用。更好的让校内人员充分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便利。
3.3.2.2 建设模式转变 —— 项目化到运营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效信息化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展开信息化的建设。虽然这种建设模式已经被很多高校延续使用了这么多年,但这种模式下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其固有的弊端。
在项目交付的形式下,建设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项目验收,校方的所有关注点都会放在定制个性化的实现。这两方面的关注焦点,影响了整体项目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的效率,增加了项目建设与实施的风险。同时,在项目交付验收后,建设方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忽略了服务的环节。而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或服务都是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项目化的建设模式让包括信息中心和建设方都无法关注持续这最为重要的服务环节,导致学校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持续、重复投入、效果不佳、使用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而在运营思路下的建设模式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建设方通过交付标准产品的方式,以项目定制为辅助,运营服务为重点展开面向校方的常态化信息系统的运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规避掉脉冲式项目模式下为校方和建设方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校方通过持续性的运营服务投入,带来的是建设方或服务提供商在系统使用期间持续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辅以工具化的应用运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广大用户和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根据业务运行情况提出优化与改进要求,建设方根据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升级。对校方而言,只是将分期投入建设的项目资金预算,重新划归到常态化运营的服务投入中去。形成了信息化建设在验收上线后持续优化、持续迭代的保障。/ 129
3.3.2.3 使用过程转变 —— 数字化到智能化
传统模式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完成后,信息中心及各管理者只能从信息系统中获取对应的业务结果数据。对于最终用户来说,信息化无法采集其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行为数据为后期调优提供依据,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现有的业务结果数据无法带来有价值的决策支持帮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积累的大量数据无法发挥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变现有的信息化使用过程,基于服务化的全面推广,将大量的行为数据、流程数据进行积累,并辅以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现工具,在校内形成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模型。对校内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在为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同时,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服务改造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为用户更便利、更有效的使用信息化提供更加智能的自动化服务。
3.3.2.4 接入方式转变 —— 封闭化到开放化
多供应商之间的技术壁垒造成了学校需要在不同的技术架构之下维护整个学校的信息系统。且在需要进行信息系统集成的时候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困难和复杂度。同时,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开发过程造成单纯应对当期需要,一旦固化很难随着业务的变化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升级改造带来的风险。
新的应用模式将校内所有涉及业务个性化定制的部分全部定义为校内私有服务,建设方为学校定制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校内私有服务的应用。在定制的过程中,因为基于校内私有云环境,信息办提出明确需求,建设方利用高效的开发工具,并结合各类行业组件库,完成定制部分的开发,并形成定制部分的快速迭代,产品化部分提升。这种应用开发的模式将规避掉/ 129
传统模式下,边建项目,边定制的风险。
同时,现在的服务接入模式,不会再像传统模式下那么困难。来自校外的各类服务,以标准化的方式轻松接入校园,在校方制定的规范内准入运行。
3.3.3 生态个体价值诉求
3.3.3.1 各级管理者
作为学校的各级管理者,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每一个信息系统的建设,都或多或少的关系到从各类管理人员。但长期以来封闭与独立的信息化建设模式,虽然解决了学校各部门业务管理的部分需求,但从更深层次的管理需求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以往大多数业务系统都主要服务于与其对应的业务部门,往往只是现有管理模式的数字化。没有打通跨业务部门协调、配合的问题。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无法打通;各业务部门数据孤立,透明度差;业务数据积累但办理过程数据无法积累,无法进行校级的流程优化、管理改进,整体管理质量无法提升。
现在通过新模式下生态体系的构建,实现两个重点:其一,新模式下的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生态体系中提供的应用管理平台完成应用评价、用户行为分析以及流程监控。其二,新模式下,对各级各类分散的业务系统重新整合、梳理、定义、使用。最终目的是能够为各级管理者提供优质的、精准的有效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3.3.3.2 学生/教职工价值诉求
高校多年来的信息化,更多的是围绕校内管理进行建设。大量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侧的需要,造成了90%的业务系统只服务于10%的校内人员。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在教学、生活过程中的大量服务需要被忽视。学生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获取更多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服务;教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教学、科研、生活、产业化服务等等。
3.3.3.3 外部服务商价值诉求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工作,其中会牵涉到大量的外部服务商,这其中包括技术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承建商。由于各类供应商的技术体系相对封闭,造成校园信息壁垒高筑。各类供应商进入校园的成本居高不下,盈利不足,整/ 129
体数字化校园共赢生态尚未建立,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新模式下的生态体系构建,外部服务商可以在校方规定的规程内有序接入如学生管理应用、教师管理应用以及第三方服务应用等。
3.3.3.4 信息中心诉求
信息中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担任着管理者、服务者与保障者的角色。但目前的信息中心更多的是对信息系统运行和客户需求的被动接收状态。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数据支持,无法对学校信息化情况进行实时的掌握和主动的管理。
新模式下,信息中心能够通过一个校内运营中心,覆盖到学校所有的信息系统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硬件、网络、存储、数据等内容。保持对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持续、实时的监控。并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直接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尤其是后续信息系统个性化定制的部分,信息中心就可以独立完成定制开发,而不仅仅是一个“协调者”。信息化生态体系建设内容
4.1 整体框架
图 4.1-1整体技术架构
如上图所述,我校如果需要建设一个完整的开放式的IT生态体系,实际上是包括了从开/ 129
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到运营生态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过程,并最终以服务的方式向最终用户进行业务展现。每个阶段的建设思路和模式都对整体信息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发生态:
通过组件化开发平台,形成应用和组件,应用和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可为校内应用服务池和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调用。并将其通过资源库的方式积累为行业资源库,为日后资源复用提供储备。同时开发平台能够对外部的第三方应用进行服务化的封装,同样形成新的应用或组件,挂载到校园服务总线。基于组件化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开发过程,校内的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也可以通过该工具完成简单的应用服务开发,并通过发布工具发布到校内,增强信息化建设整体参与面的广度和深度。
运行生态:
以校园服务总线、应用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包括主数据管理、身份认证管理、统一通讯、移动支撑平台等在内的公共应用组件,为学校提供统一的、高交互性、高开放性的服务应用运行环境。其提供的服务都是通过校园服务总线进行统一发布的服务,通过业务应用管理服务平台将其编排成符合学校需要的业务逻辑,提供给用户使用。
校园服务总线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各个平台间服务交互和信息传递,通过服务治理工具管理服务运行,通过基于校园服务总线的服务集成工具完成服务的集成和交互,通过服务标准管理工具保障各服务间调用的规范性。
被服务调度总线封装的,除了组件化开发平台提供的应用和组件外,还包括校内很多的基础应用组件,如主数据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都以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调度平台上进行挂载,并借由服务调度平台完成同其它平台的集成。
应用服务生态:
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化信息系统使用模式,以类互联网的模式,形成校内的应用超市,包括校内师生综合服务平台和校外的服务应用池,有效接入,实现应用服务的动态分配和按需使用。并对服务使用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对业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做到有效评估。
运营生态:
改变现有的分散管理模式,通过服务调度平台的高集成度,将校内所有的软硬件进行统一的监控,随时了解校内全局信息化状况,极大的增加了校园信息化的响应程度和处理速度。对于学校来说,依托于服务商的运维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运维、优化和升级工作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参与。基于开放平台的体系架构,依托于外部服务提供商形成线上/线下的专业训练营和/ 129
项目管理培训课程,帮助学校师生了解、掌握运营方式方法,让全校师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信息化运营之中。形成良性的运营体系。
综上所述,开发生态、运行生态、应用服务生态与运营生态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每个部分都有其具体的作用与价值,只有发挥出每个环节的价值,才能最大化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果。
4.2 本期建设内容(2016年~2017年)
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我校此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升级整体支撑平台,形成师生综合服务,借由师生综合服务产生的大量数据,完成最终面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决策中心,并辅以完善的运营运维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和先进性。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4.2.1 基础支撑平台
新的建设模式需要新的技术体系支持,改良校内现有IT架构是本次项目规划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基础架构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决定了我校未来信息化建设成败。通过建立新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校内各类应用、服务的有序接入和管理,综合数据层面、开发层面、应用层面和运维层面,建立统一的基础支撑架构,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坚实。
4.2.1.1 主数据平台建设
我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套校内的信息标准,并且学校现在已经建立了公共数据平台,用于处理各业务系统的共享数据交换和集成,同时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内业务的调整,原有信息标准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信息化发展需要,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也无法支撑后期开放架构下的数据共享与管理,校内数据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为了达成上文信息化生态的整体建设目标,建议对现有的公共数据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从以下几个层面提升数据平台的能力:
1、信息标准的执行能力;
升级现有信息标准管理系统,一方面可以全面升级学校原有信息标准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标准的实际使用和执行情况的管理手段,学校内部的主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一旦有和信息标准不同步或不一致的情况,系统将及时检查并将差异情况提报给数据平台管理/ 129
人员,帮助其了解和及时纠正信息标准执行的差异,确保信息标准的可执行性。
2、共享数据的开放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完全基于ETL的方式进行,ETL作为业内通用和常用的成熟技术,在数据交换和共享过程中的稳定性和高适用性具有很好的优势。但随着信息架构的发展,传统的ETL方式缺少数据共享的及时性和灵活性,无法将一些需要快速反馈的数据进行有效同步,直接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的途径也缺少多元的数据共享通道和手段,在后期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灵活可配的数据共享方式,便于后期碎片化服务的封装和建设。
3、数据质量的治理能力;
数据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质量好坏在高校内一直是一个无法量化的黑盒,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后期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一套先进的管理工具,对学校的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帮助数据平台管理人员了解校内数据质量,便于其有效推进和提升校内整体数据质量。
4、历史数据的积累能力;
现有公共数据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校内共享数据的交换,因此其主要是对现有业务数据的同步更新与共享发布,并没有对抽取上来的共享业务数据的历史数据进行保存,一旦学校的业务系统不具备对历史业务数据的存档功能,学校大量的历史数据便会随着新业务数据的更新而丢失,很大程度上后期学校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的使用。因此本次的主数据平台升级建设同样需要对历史业务数据进行详尽保存,以天为单位进行历史数据切片保存,作为学校数据资产的积累。
基于上述四个层面,XX大学在后期需要通过建立一个符合教育行业特性的高校数主据管理平台。覆盖高校数据层面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从信息标准、代码标准,到数据共享、交换,直至最终的数据质量保证等。将高质量的主数据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校园服务总线,便于上层应用的抽取和使用。同时需要提升信息标准执行能力,采用自动化工具对校内信息标准和代码标准进行监控和管理,让标准真正成为标准、提升数据质量管理能力,保证数据价值的最大化、提升数据共享集成能力,做到数据实时共享。/ 129
图 4.2-1主数据平台系统架构图
4.2.1.1.1 主数据平台建设内容
信息标准建设:在进行后期信息化建设之前,需要对校内的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重新的梳理和规划,以服务化和开放性的视角重新定义校内信息标准,使之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对学校现有信息标准和数据质量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使之能够提供符合教育行业标准的参考代码标准模式及数据共享和交换需求的主数据模式。信息标准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数据清洗与数据质量提升
对校内现有业务数据进行全盘分析和检查,找出数据质量隐患和存在问题,对质量不高的数据和无效数据进行清洗和优化,保证现有业务数据的高质量,为后期进行信息化改造奠定基础。
2.信息标准升级
基于最新的国标、部标、行标,结合现有校标和校内实际业务情况,充分考虑后期信息化改造需要,将校内信息标准进行重新梳理和升级,使之符合最新的技术规范和业务需求。
3.数据流向规划
对校内各业务部门和行政单位的数据流向进行重新规划,消除原先数据责任单位不明确的现象,并确定校内数据出处的权威性。避免出现数据二异性。
信息标准管理工具:提供数据标准管理、代码标准管理、数据流向管理、代码检测管理工具。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管理能力。
元数据管理工具:对主数据和代码标准模型进行维护,提供语义支持,实现对底层模型的集中维护和管理,提供对数据分类的管理。主数据和业务系统代码表之间映射关系的管理,检/ 129
测元数据和系统数据库之间表、字段以及字段属性的不一致情况,根据元数据检测情况创建数据库实体对象
图 4.2-2元数据管理
数据集成平台:提供集成接口支持、数据集成KM库、拓扑管理工具、集成设计工具、集成调度工具等实现数据流向集成。
图 4.2-3ETL集成工具
数据共享接口发布工具:通过可自定义的数据发布接口,实现统一的数据实时、按需的共享需求。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接口的新增、删除、修改、授权、接口启停以及运行管理。/ 129
图 4.2-4数据共享发布工具
数据备份管理工具:实现构建主数据仓库来保留了代码标准、主数据的历史数据,能重现每天的数据情况,方便日后的时间维度上的数据分析工作。
图 4.2-5历史数据备份
运行监控工具:为信息中心运行监控人员提供系统的动态,异常情况,数据情况等。以图形化的方式,较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系统的各种运行和异常情况,并且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将最重要的信息展现在最醒目的位置。目前包含系统首页、数据集成监控、数据库监控等。/ 129
图 4.2-6数据质量检测
4.2.1.2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校内外应用的高效接入和顺畅的用户体验,需要建立校级的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统一管理校内外各类应用及系统的登录、访问和互相之间的认证。充分保证外部应用访问时数据权限和访问权限细颗粒度的控制。同时对校内所有账号进行基于工具化的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校内账号和密码的安全。
4.2.1.2.1 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建设内容
身份管理:为数字校园提供集成用户身份认证和SSO单点登录服务,并为校园系统提供认证和SSO接口服务,同时包含身份自助服务、账号管理、应用认证管理等。
图 4.2-7账号管理功能 / 129
认证服务反向代理:认证服务的反向代理服务器,简化第三方接入的接入工作。集群部署:包括两台认证服务器、两台LDAP的部署。
审计管理:为管理员提供及时发现问题之用,可审计出异常的帐号、不合理的认证行为和授权行为,用于发现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
图 4.2-8安全审计
监控管理:为管理员提供了掌握系统各项服务运行状态的功能,可帮助管理员尽早发现系统运行问题。
图 4.2-9认证监控仪表盘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功能是身份认证管理平台的核心基础服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前所采用的身份认证的方式也逐渐增多,平台需要支持多终端认证、第三方帐号绑定、动态登录、扫描登录、免登录、二次登录等多种登录方式。/ 129
图 4.2-10二次登录认证
OAuth开放服务:主要包括OAuth接入应用管理,开放接口管理,开放接口,代理权限插件,用于把学校的认证能力开放出去,方便师生访问第三方应用。
图 4.2-11多帐号联合登录
4.2.1.3 应用管理平台
师生综合服务是校园生态体系建立的关键环节,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面向教师、学生的服务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通过服务重新定义、封装的方式在应用服务管理平台上进行综合呈现,面向教师、学生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可以不断完善、师生真正关心、有实用价值、便捷的信息服务;XX大学现有的信息门户只完成了对校内各类资讯和个人信息的数据层面整合,实现了简单的信息集成,由于技术架构的局限性,无法按照学生和教师的视角抽取、封装和展现碎片化的服务。因此在本次建设规划中,建议按照最新的服务体系生态重新构建面向师生综合服务的门户系统,同时,提供完整的服务前台交互与后台管理功能,支撑服务管理效率和管/ 129
理水平的提升,监控和优化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学校业务需要和师生服务需要。
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内容如下:
应用门户:提供一站式办事大厅服务门户,基础组件包含热门排行、最新推荐,即将开放应用、应用收藏等,支持针对应用服务中心进行多维度查询搜索服务。
/ 129
/ 129
图 4.2-12服务门户
应用管理中心:作为校内服务应用的唯一载体,负责为校内应用提供统一的集成、发布、注册、授权和使用平台,对于校内应用提供接入信息维护、下架申请、审核等管理功能
应用授权管理:面向应用的接入提供用户组管理、应用权限管理。基础应用:通知公告、调查问卷、新闻订阅、在线咨询、个人数据
图 4.2-13服务中心
4.2.1.4 校园服务总线
对现有管理系统解构、重组和碎片化会产生后台服务的大量调用和集成,除了数据层面的数据共享之外,还需要解决校内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紧耦合、异构性等各类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建设成果构建全新的高校信息化生态,建立基于高校行业特征的校园服务总线。实现从简单的“数据集成,门户集成”向“服务集成”模式的转变。提供接口标准管理、服务治理、服务交换等全方面的底层服务管理平台,为其他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组件、上层服务提供总体服务调度和管理。保证校内信息体系的可管理性。
实现服务管理从离散到集中,具备更可控的系统架构,增加信息化资源的可管理性、实现技术架构从差异化到标准化,更统一的集成方式,降低改造成本、实现建设过程从繁乱到有序,33 / 129
带来更简化的建设方式,降低运维难度、实现整体体系从封闭到开放,形成更良性的运营环境,增加信息化生态的可持续性。
校园服务总线建设内容如下:
服务集成工具:采用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商业中间件,解决异构系统集成时相互调用的协议、格式不同的转换问题,解决大并发情况下服务负载、服务缓存的问题,并实现服务流程的可视化编排,保证服务调用、服务交互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服务注册工具:校园服务总线需要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注册服务,仅需提供服务的相关元信息及WSDL文件,即可实现注册步骤。而WSDL文件格式的基本验证部分需要自动完成,后期将要求服务提供者附加范例代码。其中的从属系统标签则用于服务分组。对于restful形式的服务,需要提供详细的参数信息或提供对于restful服务的输入和输出实例实现注册。
/ 129
图 4.2-14服务注册
服务查看与搜索:对于服务的操作及其参数信息,校园服务总线提供页面展示服务详细信息。对于服务的搜索,平台会提供服务分类的基础模板,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扩展,第三方可根据服务分类进行搜索。
图 4.2-15服务查看
注册状态查看:校园服务总线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服务都可注册上来,所以注册服务的过程需要人工审核的步骤。而开发人员则可在注册状态查看功能模块查看到已注册服务的当前状态(审核通过、未审核、审核中)。
/ 129
图 4.2-16注册状态查询
申请服务授权:校园服务总线提供接口供开发人员为所开发应用申请服务的授权,申请以应用为单位。在该页面,开发人员可看到所有服务的列表,仅需简单勾选,即可实现申请步骤。
图 4.2-17服务授权
API服务监控:校园服务总线提供对平台及服务所运行服务器的监控功能。考虑到平台本身的运行状态对其上运行的服务及应用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对其的监控必不可少,但对高校硬件的监控本就存在一套体系,所以校园服务总线仅提供平台硬件的关键性能监控,即对校园服务总线运行起关键性影响的指标(如CPU占用和内存使用情况)
/ 129
图 4.2-18API运行监控
服务注册审核:系统管理员根据服务注册信息来确定是否审核通过该服务的注册,比如考虑该服务的功能是否合理,后期还将考虑该服务是否应该注册在该系统下。提供给系统管理员的信息具体包括服务名称、服务所属应用/模块、接口人等。当前审核状态则包括审核中和未审核。
图 4.2-19服务审核
服务运行监控:系统管理员可监控从属于该系统下的所有服务,将通过直观具体的友好界面展现服务的运行状态,包括被调用次数、执行时间、错误次数、成功率等。而多个系统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切换到不同系统的监控页面。
/ 129
图 4.2-20服务运行监控
系统及服务管理:管理员可查看所属的所有服务,并针对其中的服务进行启停(通过管控台隔离实现)。授权的分配在审核申请时进行。对用户角色及其权限的管理是管理员所具备的功能,管理员可查看所有用户、设置角色到某些用户及分配权限
消息总线的管理:消息总线作为服务通讯过程中保证数据有效传输的重要组件,需要提供以下四种通信模型:produce/consume request/response publish/subscribe broadcast,系统管理员可以对应用/模块下所属队列管理:包含队列申请、审核、阈值管控、消息大小管控、入队速率管控,消息与服务共享应用/模块管理功能。另外,针对消息总线的应用会提供通信授权和对客户端的实时管控,客户端包括sdk和http形式的通信API。
4.2.2 应用服务
基于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校内通过服务封装和流程重组的方式,将原先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重新通过服务的方式进行展现,并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组件化能力,组装成新的业务,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针对包含教师、学生、职工、管理人员等几大角色,提供除了原有行政管理类外的全维度服务,覆盖生活、工作、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让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真正面对全校人员发挥作用。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使用价值,增加全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成果的依赖程度。同时,收集大量传统管理信息化建设无法获取到的校内数据,为后期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和数据基础。
/ 129
4.2.2.1 人事应用服务(一期)XX大学现有的人事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是围绕人事处管理的业务和流程需要,整体软件偏向于管理与行政化,而且由于技术架构的限制,无法从广大教职工的视角抽取和改造成碎片化服务。因此建议在本期信息化建设中,采用全新的围绕教职工全生命周期的碎片化应用服务,替换原先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
在人事应用服务中,面向教职工的服务是核心,面向行政人员的管理应用是支撑,对服务过程数据分析是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管理系统的建立涵盖从入职前的招聘到进校报到开始到日常管理(教职工异动、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再到最后离校的全过程,并将人事管理涉及的多种人员信息均纳入到一个系统中,如正式教职工、延聘人员、兼职教授、外聘教师、各部门自聘人员等。消除了以往人事数据分散、难以查询统计的弊端,减少大量的重复录入工作。实现人事数据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人事业务内部的业务统一管理和数据共享。以教职工为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可以不断完善的、教职工真正关心的、有实用价值的、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支撑服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监控和优化服务的质量。
人事应用服务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 129
4.2.2.1.1 新进职工注册报道
为新入校的教职工提供完整的报道注册流程服务,包括从基础信息的自主填报和审核,到相关审核办理的流程处理,可线上处理的流程直接在线上完成,需线下处理的流程提供详尽的办理说明和办理指南,直到确认报道和起薪,帮助新入职教职工快捷便利的完成报道注册。
/ 129
4.2.2.1.2 教职工信息管理
可以授权给人事处领导或相关管理人员教职工信息查询的功能。通过对各种查询条件的设置实现对全校教职工人员信息的便捷查询,查询到的详细人员信息,可以以EXCEL表格的格式进行数据的导出。
系统为用户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教职工的职工号,姓名或者拼音首字母进行快速查询。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
4.2.2.1.3 各类人员管理
4.2.2.1.3.1 高层次人才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高层次人才的详细信息进行管理,高级人才类别主要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信息管理具体包括专家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所在具体部门、技术职务、职称级别、岗位等级、批准单位、批准单位级别信息、批准时间、享受待遇等。
/ 129
4.2.2.1.3.2 返聘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返聘人员的信息管理,管理人员可以维护返聘人员的相关信息,包括返聘起始时间、返聘结束时间、备注、实际结束时间等。返聘确认后,该教职工基本信息中的当前状态将被自动修改为返聘。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者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搜索,以找到想要找到的返聘人员。
对于查询结果以明细列表形式展示,系统提供了新增,删除和导出功能。并且用户可以设置自定义列以满足对所需查看字段的显示。点击职工号,会弹出该职工的信息表单,用户可以对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
/ 129
4.2.2.1.3.3 临时聘用人员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临时聘用人员信息管理,维护部门自筹人员、临时用工等编外人员的基本情况、岗位职务、学历资质、联系方式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4 博士后信息管理
实现对在校博士后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包括博士后的基本情况、进站出站情况、社保工资情况、家庭情况、工作经历情况、学习经历情况、科研项目情况、发表论文情况、论著情况、专利情况、获奖情况、基金的申请信息等。
实现对博士后情况的查询和导出,可以根据博士后合作导师、进站信息、出站信息、出站工作单位、出站工作省市、出站单位性质、推展日期等信息对全校博士后人员进行搜索,便于人处对博士后信息的管理。
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5 访问学者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访问学者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访问学者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6 兼职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兼职教师的信息管理,管理员根据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3.7 外籍教师管理
主要实现对学校外籍教师的信息管理,可以根据外聘教师的实际情况在系统中直接进行维护与管理。系统提供了高级查询功能。对于查询出的信息,系统提供了头像显示和明细列表显示。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希望的展示方式。头像展示展示了该职工的头像,姓名,点击头像可以查看该职工的具体信息。明细列表展示提供了自定义列的显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想展示的信息。
/ 129
4.2.2.1.4
去世人员管理
依据系统提供的数据项,维护已故人员信息,如职工号,姓名,出生日期,原所在单位,去世日期、去世原因、抚恤金、丧葬费等信息。
系统提供了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职工号,姓名或姓名拼音首字母进行查询。查询出的信息以列表形式展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显示列。点击职工号,会出现该职工的详细信息表单,可以进修修改维护操作。
/ 129
4.2.2.1.5 岗位管理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参照教育部教师服务岗位设置标准及各学科教学、科研、学生等实际情况,设置及调整学校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岗位设定,并根据实际人员岗位情况统计岗位聘用汇总表。以实现不同岗位序列的建设和管理。
/ 129
4.2.2.1.6 教职工档案管理
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对个人基本信息、人事信息(学习简历、工作简历、家庭情况、政治面貌、岗位信息、职务信息、职称信息、工人等级信息等)、科研情况、教学情况等信息的查询服务。
档案查询提供了多种查询方案,可根据年龄分布,学位分布,职称分布,岗位分布,学缘分布,高层次人才,详细档案查询。
4.2.2.1.7 我的数字档案
我的数字档案,提供了用户查看档案的具体信息,有人事信息,科研信息,教学信息,资产信息,财务信息。该页面提供了我的数字档案一览表,可以全方位查询个人数据情况,提供了围绕人的基础信息、体检、一卡通、财务、科研、教学等个人比较关心的数据展示。
/ 129
第四篇: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王静波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衢州江山市四都村和金山村的实地书面调查和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分析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调查
一、引言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并专门具体部署了新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内容。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强调新农村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本世纪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新农村信息化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浙江可以说是我国新农村改革的试验田。秉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浙江的城乡配套改革也走在全国各省区前列。在肯定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投入不足、资源分散等。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访谈、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对浙江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找出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浙江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调研状况
本次调研范围为浙江衢州的江山市,选择当地的信息化示范村四都村和非信息化示范村金山村作为调研对象。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村民,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同时与当地村委干部展开座谈交流,通过两类群体的不同角度,调查当地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分析非信息化示范村和信息化示范村的异同,从而研究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走访社区,给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电脑维修与操作培训。这也有利于收集居民所需帮助的具体内容,为以后的继续帮助打下基础。
书面问卷调查分为农民的关注度、信息化的作用和农民的需求三部分展开。与当地村委的座谈交流内容分为当地政府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与规划、当前电子政务操作与现状和百姓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与关注三部分。
(一)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四都村位于四都镇中心,村民分布相对集中,共约600多户。该村于2007年被评为信息
化示范村,基本上实现了有线电视到户,村民电话、手机的拥有率在80%以上。当地农民以种植柑橘为主要产业,种植面积超过6000亩。开展调查也比较顺利。
金山村由青山和北山垄两个村合并而成,人口936人,2007年申请信息化示范村,尚未挂牌。村民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拥有量也较高。该村也以种植柑橘为主,同时还种植一些水果、蔬菜等。由于金山村村民思想相对保守,问卷调查的开展相对困难也大些。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当地村委干部的座谈交流可以看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中央政府在保障以往支农政策和给农民实惠力度的同时,更是惠及“三农”的新政策。在关于对政府目前是否有必要提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中,94%的四都村村民认为有必要,金山村100%的村民认为有必要。这说明中央提出新农村信息化的优惠政策是受到老百姓欢迎和肯定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民心工程,更是大力推进国家农业发展的壮举。
2.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以来,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方面的基础设施都有所加强。由调查可知,四都村81%以上的村民家里都已经拥有了电视、电话和手机,金山村也有71%的村民拥有了电视、电话和手机。新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到位,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这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已初具规模
伴随着电视、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及和使用,电话网和电视网等信息服务网络也得到普及,并在村民的生产生活起到很大作用。在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发展等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两个村70%以上的村民通过电视、报纸、广播和电话咨询等途径来了解获得相关信息,信息服务网络已经成为提高村民生产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涉农信息整合有所改善
通过关于解决新农村信息闭塞的问题的调查中,四都村18%的村民认为有明显解决,44%的村民认为有部分解决,38%的村民不是很清楚;而金山村16%的村民认为有明显解决,41%的村民认为有部分解决,43%的村民不是很清楚。基本上,有一半的村民对新农村信息服务持肯定态度,也就是说当地涉农信息资源服务已初步形成并将逐步走向深入。通过调查研究,也发现一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当到位,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但是互联网的建设和使用还有待完善。互联网能够提供众多涉农相关信息,如生产科技资料、市场信息等。而从电脑普及率的调查可知,四都村只有21%的村民拥有电脑,而金山村拥有率则更低。由于网络建设的缓慢,使不少村民认为电脑对他们的没什么用处。因此,电话网、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完善,这也将为大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硬件基础。
2.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与信息网络还不够完善
在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业发展等的信息渠道的调查中可知,当地的柑橘的市场价格基本上是通过电视、报纸和上门收购行情等渠道获得相关信息,市场信息的获得相对被动、滞后和不全面。四都村作为信息化示范村,却仍有70%的村民对农业科技不太了解,很多耕作都是凭借传统经验,受到政府组织的指导不够。在关于农业科技了解情况的调查中,70%以上的村民对此不太了解,这也说明了农业科技的相关培训和教育比较薄弱。
3.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等“三缺”问题比较凸显
在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是普遍遇到的重要问题。在关于新农村最需要加强的地方,四都村31%的村民选择了懂得技术,分别有25%的村民各选择了拥有文化和学会经营,18%选择了掌握信息。金山村32%的村民选择了拥有文化,29%选择掌握信息,25%选择懂得技术,还有14%选择学会经营。而关于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帮助内容的调查中,两村的村民都认为是技术指导,分别占34%和47%,资金支持和提供就业岗位紧随其后。同时从当地村委了解到,村中年轻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高学历人才的在外就业,导致新农村的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且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也就形成了新农村信息化人才严重短缺。
4.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有待加强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有组织、有领导的,需要有专业指导的队伍带动、引导。农民普遍反映这方面工作还不够、信息提供落不到实处的问题,从与村委干部的座谈中得到答案:真正懂电脑操作的信息员太少;目前还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信息联络员的上岗和培训;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关系到联络员开展工作的顺利程度。
三、加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新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政府应十分重视而且是继续重视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重点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等。
(二)加大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和企业参与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来。政府可以推动建立邮政、电信、移动等普遍服务建设并引导开拓新农村市场、降低新农村资费;可以挑选部分农产品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合作组织或种植大户作为新农村信息化扶持的重点,利用重点扶持对象的发展来带动农民投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以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三)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可以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并不断完善包括各批发市场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和生产数量、价格行情预测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这样,农民可以根据系统的信息准确了解某一时段的各种农产品销售量和价格,然后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确定和调整生产品种及产量,使农业生产井然有序。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健全后,农民就可以凭市场信息适当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种植品种和农产品质量,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利润。
(四)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文化知识的教育首先可以围绕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展开。新农村中小学是当地的文化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普及和巩固新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逐渐开展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充分发挥新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的综合功能,传播农业科技、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和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服务,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开展新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
(五)建立及时、全面、公开的公共信息平台
公共信息包括政策法规、气象服务、村务公开等。建立及时、全面、公开的公共信息,能够让农民第一时间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气象预告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关的村务情况,对农民掌握第一手信息、及时调整生产方式方法、提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鼓励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到新农村去,把如何操作网络、如何在网络中获得农民所需的信息的实用技巧、方法传授给他们。
第五篇:浅谈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
浅谈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
作者:张照国 李刚 阎震 发布时间:2006-05-15 14:24:53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局域网的普及,目前省、市、县三级法院基本建立了三级联网信息资源服务网络,简化了办公手续,优化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各级法院的办公效率,在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办公中发挥出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但是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本文就基层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司法警网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司法警察 网络建设 信息服务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现代化法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省、市、县三级法院基本建立了三级联网信息资源服务网络,这些信息资源网络的投用极大的简化了办公手续,优化了办公环境,提高了各级法院的办公效率,在法院系统的信息化办公中发挥出了积极、显著的作用,成为增强法院系统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作为人民法院重要组成部分的司法警察,在网络信息化建设方面却显得相形见绌。加强司法警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支高科技的法警队伍,成为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完成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的需要,也是全面加强法警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法警职能,更好服务审判的需要。
一、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不仅仅是指通过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那么简单,司法警察作为法院的一支准军事化的 武装力量,并不仅仅是针对一个法院内部对审判、执行工作秩序正常进行的保障;司法警察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上级法院可以随时调动下级法院的警队参与各种任务。通过司法警察信息网络可以使上级法院直接从网络中清楚的知道所管辖的各警队的人员配备及装备,遇到突发事件可以迅速的通过网络指令各警队到达既定的位置完成各种任务,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法院110”。特别是近年来执行工作中全国各级法院执行是一家的大格局到最近的执行联动机制,都需要一支坚强的后盾-司法警队。怎样使警队做到行动迅速、各级联动,做到市级指挥县级,省高院统一指挥下级法院的各警队,甚至最高院能够有效地统一指挥全国的各级警队统一作战都离不开信息网络。
二、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几年来各级法院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支队和大队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计算机成为摆设,其利用率并不高,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网络信息交流的工具这一功能并未完全显现出来,其突出问题表现在:
(一)网络利用率较低
目前,司法警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法院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但是大部分的法院整体水平不高,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和管理中心,各级法院司法警察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尤其是没有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造成上网信息各行其是,还存在着上网信息比较滞后,有的上网信息比较陈旧等问题。
(二)网络建设发展不平衡 据了解,全省法院建设司法警察网站的法院还不到10%,许多中级法院尚未建成司法警察网站。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的司法警察网站都是由自己庭室建设的,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和更新的时间也比较滞后。
(三)思想认识有误区
从目前现状来看,司法警察信息化建设尚缺乏有效管理手段和完善的制约机制。在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应用水平认识上,有的法院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是上级法院的事,自己完成网络建设,勉为其难;有的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有畏难情绪;还有的感到信息化建设由于应用水平较低,认为是高消费,低效能,有没有一个样,建不建一个样。因此说,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制约了网络建设的推广和应用的步伐。
(四)网络安全管理不规范
据了解,虽然有的法院的司法警察大队已建成了网站,但由于时间仓促,相应的规范操作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内部网的设立缺乏统一的标准。在网站上设置的内容,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杂,有的利用价值不大,甚至休闲娱乐的内容较多。法警开庭、执行、送达、处置突发时间的信息发布内容较少,与法院日常工作的需要差距比较大。已建成的网站,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很难保障日常信息的维护和更新。
三、现阶段的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
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是推动法警业务和队伍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时法警业务和队伍建设的应用需求又是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和发展源泉,从目前来说,在司法警察网络信息化建设中应注重的问题:
(一)信息发布,法警工作业务检索全面展开。文件通知、法律法规、典型疑难案例、内部刊物以及其他文档资料的计算机管理与网络查询,极大地方便了工作、提高了效率;电子邮件、网络传真、网络论坛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方式。
(二)人员信息和各种装备的日常管理。通过建设司法警察网络,将原来记载成册的各种信息输入计算机中,不仅简化了查询时间,而且方便管理。
(三)案件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与网络共享,可以规范办案活动、加强流程管理、增强办案的透明度,为开展案件质量综合考评、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保证公正执法提供便捷的手段。
(四)利用网络加强对外宣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利用其他社会信息资源、树立法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未来的司法警队所应当具备的是:环境网络化、办公无纸化、地点自主化以及装备智能化。网络信息化的最大优势在于存储的数据量大,便于搜索、查找;网络的优势在于资源共享。通过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建立、完善数据库系统、人员管理数据库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实现对文件远程借调、查阅;对人员的管理、分类自动化;对装备管理的智能化,使平时大量繁琐、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快捷、高效;使警队更加反应迅速,各警队密切配合圆满的完成各种任务。在未来高科技技术的支持下,必将会使司法警察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使我们的司法警察的工作效率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为更有力地维护审判工作,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而这些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能够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