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课实践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学院名称:物理与信息工程
班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姓名:54laochen
学号:
成绩:
2012年9
月8 日
在读完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后,真的感到有必要也必须多看些相关的书籍。对于国家的管理,了解国家的现状都是非常有用的。我深深的明白了,唯有看懂了,了解了,才能够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国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中,讲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多次报告中提到了大局,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一九八○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二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
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精神文明”等等。
在谈到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上,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难得的,即使他们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个人才能顶很大的事。没有人才什么事都很难办好。往往不是因为缺乏人才,而是因为缺乏伯乐发现人才。真正的人才不是没有及时的发现就是没有及时的启用。以至于各行业的人才短缺。
在这样的大局下我们第一个要做的事,先建设基本的生活设施,第二步就是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并且逐渐完善的后勤保障,和健全的法律,政策体系。比如说:决铁路问题的办法,建好了铁路之后还要加强集中统一。对铁路工作,中央从来是强调集中统一的,铁路职工和机车、车辆、线路等装备都有增加,可是由于削弱了集中统一领导,铁路运输总是上不去。现在每天只装四万多车。按现有的实际能力装五万五千车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中央的决定是根据铁路的特性,重申集中统一。当然,地方的责任并没有减轻。铁道部门的工作没有各地的支持是做不好的。因此铁道部门与地方之间应当加强协作,采取一致的步调。
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的部门没有办事效率,大家也没有工作的激情。所以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这也是中央的决定上讲的。现在铁路事故惊人,比事故最少的一九**年的八十八件增加好多倍。这中间有许多是责任事故,包括机车车辆维修方面的责任事故。这说明没有章程了,也没有纪律了。现在有些规章制度要重申。火车司机不能下车吃饭,要带饭盒在车上吃,这是老章程,是有道理的。现在随便下车吃饭,经常误点。值班不准喝酒,这是历来的规矩,现在也不严格执行了。喝醉了酒扳错道岔,就会造成火车相撞的重大事故。所以必要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恢复和健全,组织性纪律性一定要加强。这个问题不光是铁道部门存在,其他地方和部门也同样存在。
一句话说的好:让位必先安内。处理问题之前当然要把自身的内在问题先解决。中央的决定还讲到反对派性。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要把这个问题摆到全体职工面前,要讲清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解决具体问题不行。对闹派性的人要再教育,要反对闹派性的头头。大概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派性迷了心窍的人,打几年派仗打昏了头,马克思主义不见了,毛泽东思想不见了,共产党也不见了。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过来,既往不咎,再不转变,严肃处理。另外一种是少数坏人,各行各业、各个省市都有那么一些,他们利用派性混水摸鱼,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搞投机倒把,升官发财。对这样的人,不处理不行。比如,徐州那个闹事的头头“本事”可大啦,实际上是他在那个地方专政。对这种人不及时处理,等到哪一年呀?我说,只等他一个月,等到三月底。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各级的领导,办实事办好事,为人民办事,决不能说大话,说假话,只是为了利
益而干。或是在政府部门混口饭吃,这样的人一定要处理,不能让政府里的蛀虫为虎作伥。
通过对《邓小平文选》的学习,不难看出邓小平杰出的领导能力,对于没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都能从具体的事情出发。并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从世界的长远趋势来看待问题,一中国的长远利益来领导中国。学习邓小平文选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有好处的,所以学习邓小平文选是很有必要的。要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的先进技术.30年来的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认为这些成就是各种力量结成的一个合力的总结果,那么,“摸着石头过河”肯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力。试想:假如我们在79年的时候,放开去争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是否符合经典理论、是否符合这个符合那个,却不去先大胆地闯一下----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肯定三点:第一,这种争论至今未果;第二,后来的其他改革方略及其带来的成就便不会取得;第三,就不会有哪些成就所带来的社会条件之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等思想观念。
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信仰是什么?应当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我们的根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义是怎样的主义,小平同志区分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告诉了我们答案,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他仍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用作了标准。关于这种制度的某些次等层次问题,也许还存在不同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承认,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实现人民大众的利益。什么是人民?也许,那些付出正当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最广大的社会成员就是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我们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同志说过了: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的问题,以及作为其政策背景的“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只有共同富裕才是根本、终极的目的,而一部分人先富,不过是寻求共同富裕的手段。他曾经设想,等到上个世纪末(也即2000年前),“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指两极分化问题,引者注)”,着手考虑政策的调整,并提出过富裕地区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支援落后地区的初步构想。固然,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就把 2000年当作政策调整的节点。可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则是:我们应该在怎样的时候、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之后,开始来调整我们的“一部分人先富”的政策走向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立足公平、保证效率”呢?
又如,我们的文艺政策问题。难道我们就能容忍为地主翻案、向剥削讴歌?难道我们就能容忍暴力色情、奇闻探秘。在我们摸着石头过河的今天,有些新鲜的事物必须要求当局当机立断,有些则是需要慎重的思考。
邓小平的文选给我带来了很多从未学过的理论知识,真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的?
第二篇:两课实践
两课教学实践论文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09级土木工程(1)班240990)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民生,保障,和谐社会
一.何为民生问题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关注民生,要采取多种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是解决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生是党的宗旨所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体现在一心一意改善民生上,就要把为民谋利益、谋幸福,体现在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中。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挂在心上、解决在手头,才能使党的宗旨落到实处。
民生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连。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特征。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二、我国民生的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经过 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瞻 目的成就,不仅基本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新 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出现,民生问题 日益凸显。
中国现在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分层结构,很不正常。当前全国居民低收入者以及中低收入者约占全部居民的 80%多,中等收入者只占全部居民的 10% ~15%。这样的社会结构不是健康的结构,不可能形成一种和谐安全的社会局面。
因此,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社会结构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橄榄型的结构。重视并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促进“橄榄型”结构的形成有效方式。通过改善民生,可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升,从而有效保障民众有尊严的生存。在保障民众生存权的基础上,通过保障充分的就业,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继续发展的权利。通过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步人中产阶层提供充分的机会。
三、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很多改善民生的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总结党和国家近些年的政策措施,我得出以下总结。
总体而言,应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着手,在经济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在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在文化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公民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另外,在生态建设
上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法杖与自然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
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四、总结
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篇:两课实践教学原著读书心得(范文)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读书心得
读《论待人接物》有感
读完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后,我感受挺深,觉得受益匪浅。其中,根据自己一些待人接物的经验和感想,我也总结了一些待人接物的原则和要点,它们必将在我今后的为人处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论待人接物问题》主要阐发的是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问题。作者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同样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但要求估计到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区别,而且也要求认识一切中国人所有的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思想的、风俗习惯的各种传统与特点,再加以改造与发展,使之适合于中国革命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不仅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样,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且待人接物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在当代依旧值得我们去推崇和发扬。尤其在新世纪的今天,待人接物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而备受重视。
文中,作者写到,在待人接物另一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不要把个人的眼光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尤其是在今天,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有所建树,除了其本身需要的才能外,其人际交往也相当重要。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伟大胸怀与气魄,即我们所说的容人之心。就比如说,一个企业的老总,如果他的目光仅限制在个人的家属,朋友,师生,同事,亲戚等更狭小的圈子内。那么,他必将失去很多人才,他的企业也必然
不能很好的发展,那么,他又怎么能成就他的事业呢?所以,拥有伟大的胸怀与气魄的待人接物态度有多重要,我想,不言而喻了吧!
大多数人们的弱点,在于常常欢喜恭维自己、奉承自己、拍自己的马屁的人,而有这样弱点的人,对于那些正直不阿、大公无私的人,却常常抱有厌恶与不快之感,对于过去有过争论的人,有过恶感的人,常常表示怀恨。这就是不能容纳人了。这样的人,会常常使自己陷于一种不利的境地。试想,一个不能容纳别人的人,她将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又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更不用说要建立自己的事业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太多太多了。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理智的头脑,去分析我们所听到的一些奉承或者是批评。有时候,总是良言苦口。甜美的话语里,更经常暗藏杀机。所以,不要轻易地根据一个人对你的看法去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更不要因此而远离或者亲近某些人。
因此,作者又提到了,待人接物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对人要有很好的态度。这就是说,决不要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盛气凌人。也不要随意去批评别人。不要自以为是。那种态度,使你纵有多大本领也得不到人家的赞成与拥护。这样的人必定是失败的。所以,要有良好的态度待人,要做到这点,一方面要善于自己批评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不讳疾忌医。
因此,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来讲。我认为,对于别人的批评,首先应该想到自己的不足,无论对错,谦虚地接受。这也可以当做是一种动力,让自己不断努力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对于我们,别人的批评并没有让我们有多大损失,反而,有时候是一种帮助。能够做到这样的人也必定是有广大胸怀的,是人们所乐于交往的。也是人们所愿意信任并与之合作的。具有这种态度,才能使我们同人们之间除去一切隔膜,建立起很好的同志与朋友关系,同他们打成一片。
也只有这种态度,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环境与自己工作的对象,才能虚心的倾听人们意见,接受人们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这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等其他方面,都对我们大大有益。如把人们对于自己的诤言、劝告、批评,当做人们对于自己的攻击,当做人们要破坏自己的威信,当做人们要同自己争取地位或所谓“争领导权”,这种人不论今天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是断然不能成就大事的。
文中,作者也提到了,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要适当地对付坏人。前者要求我们要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而不是骄傲自大,藐视他人。这样,我们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获得乐趣的同时,在各个方面都将有益的。我们要能够善于接近一切“名流学者”、“庸夫俗子”、“三教九流”、“引车卖浆”之流,善于找到同他们接谈的机会,善于同他们进入精神上的接触,从具体的日常生活的问题,纵谈到一般的政治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情绪与要求,他们的思想与感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出各种提高他们觉悟程度的具体办法。
对于后者,我也是有较深体会的。中国有句俗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对于一切坏人的活动,我们要有很高的警觉性,要老练,不要上他们“花言巧语”的当。我们要站稳自己的立场,紧靠住坚定的力量保证自己不至为坏人所暗算。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首先学会以光明正大、仁至义尽的态度去劝导坏人走向正路,要他们“改邪归正”。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一部分人,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很完美,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有可能改变。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种类的坏人应该采取各种不同的对付方法。决不要以简单的敌对的态度去对付一切坏人,或打倒一切坏人。
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幼稚病者的空想。
这些,是我读后《论待人接物问题》后的感受,也是我获得的一些成果。,总之,张闻天的《论待人接物问题》是一篇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述共产党人修养的不朽力作。其加强共产党人修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工作者在抗日战争的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对待非党的人民大众、如何对待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坏分子,从而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今天,对于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美德,和我们自身的修养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以上都只是感想,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秉着这些待人接物的原则,努力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甚至敌人,和谐共处。并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第四篇:两课实践报告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暴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书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在酷热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一个暑假,也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大学生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区,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暑假开始不久我便在西安市水利防汛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自己的观察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对水利防汛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谈成才、谈竞争、谈事业?时代证明,历史证明,我们的自身状况证明: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地作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际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单凭专业知识不可能在工作上高枕无忧,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很小的事情,而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怎样恰恰是从些事情上看出来的,正可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实中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作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刚毕业的两位个个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多自由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
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总体来说,我可以说自己真真正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影响我一生的足迹.今年暑假,我院按照校党委《关于认真组织我校学生积极参加2003年暑期社会实践的通知》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实践’三个代表’,树大学生新风貌的主题,组织全院学生深入农村,社区,工厂,革命老区,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好评.学院广大学生党,团员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增长了才干,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锻炼和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升华思想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希望全院学生班级和个人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继续学习锻炼成才.城市贫困群体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出现了新的弱势群体,虽然这是难以避免的现实,带有普遍的规律性,但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笔者在参加淮安市城市调查队组织的城市特困户抽样调查中,亲眼目睹了部分城市特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从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并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 弱势群体 调查 思考 建议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用中,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城市原有企业出现了大幅度的关停并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城市人口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随之也出现了城市弱势群体,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弱势群体中的贫困者队伍正在呈扩大的趋势,如何解决好城市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城市扶贫问题虽然己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尚有很多工作要做.一,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分析
目前,淮安市下岗职工已超过7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据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城镇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30元,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困居民已经达 21039人,占全市非农业人口的 1.8%,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50元的城市人口约有3万人.据对市区630户特困职工家庭生活情况的调查,贫困类型大体分为三种:一是因职工下岗的家庭贫困型.在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下岗职工家庭有449户,占71.27%,其中双下岗的职工家庭有229户,占36.35%.二是因患病治病的家庭贫困型.在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有193户因其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导致债台高筑,生活贫困.这些家庭职工所在单位无力为他们投保医疗保险,大额的医疗费用无处报销,有部分家庭因治病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如:某轻工企业退休职工包某某患尿毒症五年多,每周透析要花费700多元,夫妻二人退休金不到1000元,为治病不仅已经花去一生的积蓄,而且举债3万多元,不堪重负.三是单亲贫困家庭型.在被调查的630户特困家庭中,单亲家庭有112户,占17.78%.在这些单亲家庭中,有的是因疾病或意外事故造成一方死亡的,也有的是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导致家庭破裂而离异的.如:市区一服装厂职工孙某某患糖尿病多年,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在家,丈夫不堪忍受妻子疾病和家庭的双重折磨,于几年前离家出走,孙本人病情越来越重,一
家人仅靠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市区某纺织厂女工李某某,丈夫去世,每月仅靠300多元的工资和低保补差,既要维持一家4人的基本生活,又要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二,城市贫困群体呈扩大趋势的原因分析
贫困群体的出现和呈扩大的趋势,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经济转型时期,改革攻坚阶段,一方面失业人员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失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一,知识密集型产业就业门难进,社会可提供的体力劳动密集型岗位严重不足.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障体制,不仅起步晚,而且举步难.三是择业观念陈旧,创业致富的信心不足.这个仅在贫困群体中有所表现,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市民中也大有市场.三,解决城市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基金的筹集力度,确保困难职工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国家要加大社保基金的投入,强制性,规范化地实施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障制度,对困难企业职工和贫困群体要制定相对优惠,适当倾斜的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既要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又要切实保障城市中无上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的居民生活保障,并提高其保障标准.二是各级政府要制定适合下岗职工的可就业政策,让有劳动能力的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有选择性地引导下由职工自谋职业.在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初期,工商登记,税费减免,信贷服务要提供优惠和方便.机关,事业单位的服务业要面向下岗职工开放,社会服务业就业要首先考虑安置下岗职工.政府各相关部门可以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安排下岗职工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政府和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也可以学习上海开办一些类似 4050项目,即针对女 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劳动技能单一的卜岗职工,开办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项目,政府提供相关免税免费政策进行扶持.三是着力解决城市贫困家庭医疗,子女上学和住房问题.医疗,子女教育和住房问题是目前城市居民最关注也是最担心的咱大消费,为了防止因医疗,子女教育,住房问题给贫困家庭带来新的压力,有效防止贫困群体的继续扩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城市特困家庭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动员和号召全社会都来关心弱势群体,发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医疗卫生部门要对贫困群体人员实施优惠就医,教育部门要对贫困群体中的子女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房地产开发凡涉及到贫困家庭的,其回迁房屋要实施零利润,甚至更优惠的照顾政策售房或特惠租房,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四是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着重帮助下岗职工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增强再就业的技能.首光扶贫必须扶志.自强,自力是战胜困难的先决条件,事实上没有哪个民族,哪一个地区不通过自身艰苦努力,想靠扶持富裕起来的.大部分特困家庭,只要树立信心,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经过努力是可以战胜目前困难的,是可以脱贫致富的.因此,鼓励城市贫困群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单纯的钱物救济更为重要.其次,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在妥善安排解决好城市特困家庭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下大力解决好那些身体健康,具有再就业希望的下岗职
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市场竞争的能力,自我生存的能力.两课”最初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统称。后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目前高校的“两课”具体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七门课程。
“两课”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五篇: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读毛泽东实践论有感
关于毛泽东这个人,向来是更喜他的诗词类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如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等。《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作品接触不多,今日更是第一次如此郑重的读他的《实践论》。通观全篇,却发现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辨的哲学光芒。
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是得经常深入地研读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学习,体会,从中领悟道理,在思想上,政治觉悟上提升自我。关于毛泽东的《实践论》,我将从自己较感兴趣的四个方面解读。
第一,关于中国的秀才
在中国当今的教育制度下,秀才倒也是出的不少。然而这些秀才学的知识大多用来应付考试的,有多少人是真正有社会经验的。学习这些理论只是用来纸上谈兵,记得很牢,却不曾用于实践。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举个例子,一个人去学习游泳。他收集并观看了所有关于学习游泳的视频,了解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却从未真正下水实践过。那你说,他到底是学没学过游泳呢?
所以,中国要想她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出众,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她的教育制度,秀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第二,吃一堑长一智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这是毛泽东《实践论》里边最让我受益的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它原本是出自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与薛尚谦书》,讲的是遭遇挫折之后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然而前提是,遭遇挫折。芸芸众生,没有谁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才谱就了人生那道平凡而又动听的歌。然而现在社会上有多少人不敢面对挫折,有多少人害怕挫折,尤其是当代的学生,高考失败,感情受伤,求职碰壁等等,都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坎儿越不过去,于是他们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堕落,却不曾考虑到,不正是在这种挫折或者失败的实践中,我们才吸取了教训,磨练了走向成功的素质,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最终变失败为成功。
第三,感觉与实践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人是一种常常被感觉欺骗的动物。看过一则故事,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席间,父亲谈到了梵高,小女儿随口说了一句:“我不喜欢梵高。”父亲追问为什么,她满不在乎地回答:“感觉。”父亲生气了,说:“你先介绍一下梵高的五个作品,然后介绍一下梵高本人,接着再说五个不喜欢他的理由,不要凭感觉。”小女儿愣了,她说不出。父亲说道,在没有对一件事情了解清楚之前,请不要妄自评价。
道理是一样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总是依靠感觉去认识一个人,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很多女生都极其相信自己的所谓的“第六感”,觉得他是一个值得相信的可靠的人,觉得美好的外表下一定潜藏着高尚的灵魂,殊不知,无论一个人要认识什么事物什么人,除了同那个事物那个人接触,是没有办法深刻去了解或者认识的。说到底,还是要通过实践去认知,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四,关于真理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个人也认为,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所以,对于真理要存疑,既然存疑了,就应该用实践去验证它,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前前后后把《实践论》看了不下十遍,总觉得它不仅仅是毛泽东同志对那个时代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批判,对我们现代的社会生产,生活,工作也是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实践论》读的次数多了,越发能理解实践在我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看着他战争时期的军事著作和诗词,忽有所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不正是毛泽东对其对手失败原因的高度总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