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学习浙江经验的决定,非常正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的实际,符全我市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谋求我市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不久,我趁在浦东干部学院培训机会,就浙江经济发展问题深入绍兴、嘉兴等地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察。走进浙江,感受浙江,不能不为浙江浓厚的发展氛围所感染,更不能不为浙江创造快速发展的经验所折服。短短2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由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欠发达省一跃而成为经济强省。其魅力何在?从浦东学院回来后,我又组织市委政研室的同志再次前往浙江温州、丽水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我感觉到,这当中固然浙江传统的创业文化,即民众所具有的浓厚的商品意识,强烈的创业愿望,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等对浙江快速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实,政府的主动作为同样至关重要。这就是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在服务经济方面很有独到之处,他们特别善于用好“无为”与“有为”的辩证法,把社会的自发与政府的自觉结合起来,把市场的活力与政府的调控结合起来,创新发展观念和工作思路,不断地调整领导方式和方法,实现了政府职能作用的归位,促进了经济上规模、上档次,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路子。对我们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来说,从中可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一、地方政府要在驾驭市场经济全局上发挥主导作用
对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一直存在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无为而治”论,认为浙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间力量。我考察浙江后感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从总体上看,浙江地方政府对群众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阻碍少、干预少,是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政府对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的超前把握,不断校正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发挥政府作用,主导推动经济发展更是功不可没的,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一是坚持把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作为把握全局的基础。思路决定出路,而科学的思路决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丽水市属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人口250万,是欠发达地区,也是浙江经济发展“垫底”的市,他们的发展轨迹就很好说明这一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他们提出了“优化发展环境,扩大经济总量,全面奔小康”的发展战略;到2001年撤地设市,又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2003年把“工业强市”写入发展战略,确立了“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实践证明,他们对发展战略不断地文秘杂烩网修正是成功的。丽水欠发达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规模不大,总量不多,档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化水平偏低。他们认识到,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于是丽水市把“工业强市”作为扩大经济总量的突破口,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体地位,举全市之力,实施“合力兴工、开放推动”举措,抓住新一轮产业结构大调整、产业梯度大转移的机遇,以工业园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为“一号工程”,建设特色先进制造业基地,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丽水工业总量得到了快速扩张,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投资不断扩大。到2005年,经过短短三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比2001年多出一倍,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长速度第一次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2.8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4.8亿元,2006年达到4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94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在浙江其它地方考察,我也发现各地都很注意把握国内外发展的趋势和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及时修正发展战略,寻求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比如绍兴市,改革开放之初,基本上是农业地区,他们根据基础好、资源少,区位好、科技少,政策好、资金少这“三好三少”的现实,确立了投入少、产出快、效益好的轻纺加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发展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格局,解放思想,加强引导,鼓励各地加快发展,短短十几年,绍兴市的轻纺工业形成了产业链条比较完整的绍兴轻纺产业集群,2006年绍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70.72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的轻纺产业基地,赢得了先发优势,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集聚了资金,培养了人才,使绍兴经济较快地渡过了工业化初期,进入工业化的加快发展阶段。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一个地方的发展,政府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定位准确了,路子找准了,就可少走弯路,经济发展就会事半功倍。
二是坚持把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主导经济的根本。好的思路要靠新的观念、配套政策和有效的举措来体现。纵观浙江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地政府都注重发展理念创新,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资源主导权的牢牢把握,该放开的坚决放开,该出手时就果断出手。比如,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业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配置资
第二篇: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王怀伟2011年9月22日晨2点于昆山)
昆山概况 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东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西邻苏州市区22公里,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县设市,总面积921平方公里,总人口164.7万其中户籍人口73万,现辖10个镇、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6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5000多个,合同外资330亿美元,实际到位230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投资项目63个。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3800多家,投资总额超过150亿美元,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地区之一,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2010年昆山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100.28亿元,成为国内首个GDP总量超过2000亿元的县级市(2010年贵州省GDP为4593.97亿元,遵义市为908.76亿元);GDP总量一度超过海南2052亿元、宁夏1643亿元、青海1350亿元、西藏507亿元四省。财政总收入达到480.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3.1亿元。目前,昆山外向型经济占全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21.2亿美元。昆山位居全国百强县(市)之首,特别是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支柱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昆山还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球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昆山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农转工”。1983年1月,中央1号文件支持发展社队企业。昆山大力推进横向经济联合,加快发展乡镇工业。抓住
国家实施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的机遇,1984年8月在县城东南自费开辟工业新区,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思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乡镇工业崛起的“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90年代初期--“内转外”。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昆山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历经8年于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市逐步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乡镇工业小区的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发展乡镇工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进入新世纪--“低转高”。在发展方式上由依赖土地资源外延扩张型向依靠科技进步为内涵的提高型转变;在载体功能上,由布局分散平面型向园区集中立体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以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在产品结构上,由粗放低端型向精致高端型转变。实现整体发展水平“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综合实力在全国县(市)中排名首位。2008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昆山率先推出转变发展方式,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催生了一批以服务外包、商业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目前,花桥国际商务城已经初步形成了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展示和商贸服务4大产业集群,已成为江苏省惟一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省级开发区,被列为首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目前已累计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300多个,其中较具规模的项目120个,总投资超过450亿元。昆山经验
“昆山之路 ”(自费建设开发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设立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初昆山不在其内。而昆山县委、县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仿效江苏南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做法,独辟蹊径,于1984年8
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自己规划、自筹资金、自费兴建中国第一个占地3.75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常常以“14+1”的身份参加全国开发区有关会议。尔后由于昆山的同志年复一年的努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不断延伸发展的昆山之路,终于在1992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国县(市)中第一个国批开发区。注:(自费资金来源“四个一点”。即用财政借一点、银行贷一点、开发费收一点、公用设施单位支持一点。)
依托上海:80年代中期,昆山以上海为依托,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促使经济高速度发展。当时,一些轻工业没有发展余地,材料、产品难以堆放,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到制约,昆山抢抓机遇,吸引大批上海企业入住。例如,韩培信(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在昆山发展的起步中讲到:“当时(80年代中期),昆山县委、县政府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四面出击,主动寻找联营伙伴。他们看中了上海金星电视的名气,就千方百计和上海金星厂攀“亲家”,促使金星厂到开发区落户,办分厂。昆山给了极其优惠的条件来吸引人家:让上海人当合营厂厂长,给金星厂一次性技术转让费15万元,生产每台黑白电视机再给商标费11元。该联营协议1985年春达成,5月就破土动工,厂房尚在建设,就开始培训职工,并借别人厂房试生产。10月主厂房建成时,第一批质量合格的“金星”黑白电视机在8月就已出厂了。至当年年底,共生产了电视机21570台,实现销售收入862.9万元,盈利73.6万元,做到了当年谈判,当年土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昆山和上海,就像深圳和香港、广州的关系。深圳依托香港创造了深圳奇迹,昆山依托上海成为第二个“深圳”,并一度被认为是上海的“殖民地”,就连当地居民都这样说到“我们到苏州去苏州人说我们是上海人,我们到上海去上海人说我们是苏州人”。
人脉连接(台商落户):台商落户昆山,早期是靠人脉,熟人之间相互介绍,后来发展起来了,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才发生主要作用。南京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长眠的地方,也是原国民政府所在地,在两岸关系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和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台湾民众对南京以及江苏有着很深的情结。1990年10月,昆山首家台资企业顺昌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投资200万美元。由于企业办得兴旺发达,4年时间,顺昌的这位老板又引进外资,兴办了顺发、顺隆、顺裕等7家台资企业,形成了“顺”字集团,总投资达到4000多万美元。1991年,台湾楠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建立了沪士电子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总投资2900万美元,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生产高科技的多层线路板,当时是国际著名的产品。“沪士电子”的到来,开启了昆山“以大引大”,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阶段。很快,通过“楠梓电子”老板的介绍,以生产捷安特自行车闻名全球的台湾巨大机械公司的董事长就到长三角地区考察。捷安特自行车在台湾是最好的品牌了。
制胜法宝(优质服务): 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形势喜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许多外资闻风而至。不过,浦东建设开发的起点和进入门槛比较高,台湾的传统制造业还不是浦东的优先考虑企业,当时浦东的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也不到位。巨大机械公司就开始在上海周边地区寻找投资机会。昆山适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以优质的服务,主动热情的态度、极高的办事效率赢得了“捷安特”在昆山落户。巨大机械公司在昆山独资兴办了捷安特自行车有限公司。第一年就生产了十几万辆自行车。刚好遇上美国反倾销,最后通过江苏省委政府沟通协商,并帮助其解决了出口困难。“捷安特”办得非常成功,带动了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自行车生产。在它的周围,集聚了数百家为其配套的轮胎、车轴、齿轮等自行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在苏南苏北,与“捷安特”有配套关系的乡镇企业有二三十家。“捷安特”成为了台资企业的一个成功榜样。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在一次记者会上这样说道:“从企业第一次踏入昆山,我们就有一帮人在跟着企业做服务——企业开工建设时,我们帮着完成消防验收;开业投产后,我们帮着进行企业招工、人员培训;我们会定期组织召开台资、韩资等企业联谊会;还有坚持了10年、每2到3个月召开一次的政策解读沙龙„„”。
超前规划(富规划、穷开发):“富规划”,就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力求设计新,功能全,配套齐,标准高;“穷开发”,就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少花钱,多办事。“既不搞“圈地运动”,也不搞遍地开花,而是本着基建施工到哪儿,土地征用到哪儿,需要多少用多少,开发一片成一片的原则,量力而行,逐步延伸。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环境是基础,项目是生命,服务是品牌,产业是支撑,创新是根本。发现问题是政绩,直面问题是责任,研究问题是进取,解决问题是能力。昆山人不会忘记:十几年前,市政府每天派谴人员在上海虹桥机场大厅“守株待兔”,“拦截”国际航班的旅客,盛邀到昆山考察。“离上海市中心55公里,到虹桥机场40分钟。”这是昆山人重复无数遍的开场白。一张张利嘴,一副副笑脸,一个个机灵的脑袋瓜儿。地之利,被昆山人用到极致。一届届领导班子,在感情与理智中侃“晕”了外商。昆山人更不会忘记:在实行自费建设开发区之初,昆山市委、市政府将筹集的50万开发费用是这样解决的,一是花25万用于虹桥机场做了一个广告牌,并自命为昆山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到中国来投资的外商到昆山投资,二是花25万在香港电视台做宣传,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目前,昆山市政府每年都要选派几十名年轻干部到台湾、欧美学习、考察,并将招商
引资主攻方向转到日本、欧美国家。
昆山经济得以神话般的快速发展,是与其人才、区位、政策、国内外发展环境、历史发展机遇密不可分的,是自身艰苦奋斗和外部环境相加的综合产物,不是一个地区能简单照搬就能实现的,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如何充分发挥自我、留住企业的精神,如何科学定位、顺势而为的胆识和气魄。昆山发展中也有其不足之处:
昆山发展给九坝发展带来的启示(此为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九坝历史以来是一个纯农业乡镇,近年来,重庆人夏季避暑的到来给九坝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强抓西部经济火车头的历史机遇,九坝当前应“明确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推动发展动力”。从而在这历史发展中强抓机遇、顺势而动、推动九坝经济社会快速高效永久性发展。
一是以服务业发展为主导。
二是以工业发展为突破口。
三是以发展品牌农业为方向。
第三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及启示
城阳区行政学院 宋炳海
目前,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的关键时期,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挑战。在浙江培训期间,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考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从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民营经济走的主要是一条传统发展道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现出来。作为引领全国民营经济发展风向标的浙江民营经济,其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很好地处理了传统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关系,较早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民营业主创新创业。特别是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浙江民营经济的应对举措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主要做法可以归结为“三冬经”,即:“冬补”,在学习中“过冬”;“冬练”,“三九”天苦练内功;“冬泳”,与寒流搏击,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冬补---金融危机使浙江民企更清楚地看到盲目“做加法”和粗放式发展如何给企业埋下“定时炸弹”,由此使他们领悟到越是危机时期,越要抓住政府鼓励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把企业“做强”、“做精”,因此弥补科学发展这一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冬练,只有
拥有过硬的创新产品,才能经受住霜打雨淋。金融危机波及之时,有自主研发、适销对路产品的民企表现出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危机中浙江民企还苦练“市场功”,抓内销,弥补出口下降。冬泳---就是预先给企业穿好“游泳衣”,在企业内部构造完整的“垂直产业链”,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一座长桥,从此岸到彼岸可以自由行走、自由控制节奏,受到外部的原材料及市场的波动冲击就小得多。浙江民企发展之路启示我们,城阳民企发展再也不能继续走传统的主要依靠加大投入、能源消耗来发展的路子,而必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从而确保我区民营经济的永续增长和持久竞争力。
二、正确处理民企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民营企业的发展与稳定是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当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营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的任务尤为繁重。“发展是第一要义”,要把保持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摆在首位,要引导民营企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青岛市对中小企业企业的扶持政策,以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城阳加快建设胶州湾北部新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等重要机遇,引导民营企业“危中求机、转危为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抓好民营企业的稳定工
作。因为危机时期是矛盾的多发期,产品过剩、企业裁员、企业经营困难等都是企业的不稳定因素,处理不当会极大的影响企业的发展。浙江民营企业十分注重处理劳资关系,保持企业的和谐稳定,如,温州、台州等地不少民营企业成立了“阳光咨询室”、“情感交流站”等企业和职工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为职工发放“精神福利”,较好地处理了职工的抱怨,抚平职工心中的不满,使民营企业保持了和谐稳定。我们也要通过创新平台,加强民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民营企业维持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各环节、各方面的和谐关系,及时消除化解可能引发的系列矛盾,减少震荡,确保企业平稳运行,进而促进城阳的社会稳定。
三、坚持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内部创新相结合是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地方政府创新与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关联性。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地方政府对其扶持主要是通过制定并实施政策(制度创新)来实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之一正在于此。浙江较早地制定并实施了比国家政策更宽松的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的对策选择仍要借助政策这一有力手段。一方面,要落实好国务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六条”条、青岛市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二十八条”,以及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民营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要研究制定有利于民营业者创新创新的体制和机制,研究出台非常时期对民营经济的“非常措施”,借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区对外资企业的扶持措施,以及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在当前背景下对企业的特殊政策措施,按照“亲民企、爱民企、扶民企”的要求,本着“蓄水养鱼”的原则,对符合条件地企业给予税费“减、免、缓”等扶持。上述政府制度创新措施,将为我区民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实施企业内部创新,引导企业强化创新意识,把创新当作企业规避风险、加快发展、实现突破的动力。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当前总体上比较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要把政府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内部的创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区域创新,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对民营经济进行扶持要兼顾“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当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些措施具有的一个共性特征是“抓大”、“扶大”、“扶强”,即是属于锦上添花式的做法。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往往存在一种弊端,就是容易把那些目前规模和影响力不大,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的成长性企业拒之门外。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正确处理好“雪中送炭”
与“锦上添花”的关系。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的杭州,对民营经济是实行的是 “抓大、扶强、促小”的政策,充分兼顾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我们要科学制定重点扶持对象的标准,综合考虑目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前景,把未来收益预期作为重要参考指标,真正选准选好扶持对象,对符合城阳区未来发展方向又具有巨大成长空间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不仅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确保扶持到位。
第四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曹诗贵):6月17日至25日,宜都市委统战部组织40名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富阳等地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学习活动。期间,听取了《浙江非公经济的探索之路与特点》、《浙江非公企业治理特征与竞争力提升策略》、《解决浙江非公企业的融资问题的实践》、《非公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非公企业自主创新》等课题讲座,参观考察了杭州高新产业经济开发区、中南集团动漫基地、吉利汽车集团、传化集团、万向集团、雅戈尔集团、方太集团、帝奥集团、世友地板集团等知名企业。
通过学习考察,笔者认为要借鉴浙江省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宜都的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本地民营企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一个“资源小省”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连续近30年GDP以13%以上的平均速度递增,民营经济起到了主导作用。浙江民营企业家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立足实际、开拓创新”是浙江民营企业成功的基本经验。
1、思想开放、自我拼搏、不屈发展的创业精神
(1)做企业要有豪情,“眼光要准,出手要快”。认准了就坚持到底。
(2)用懒人的思维想问题,寻找消费者的不满,哪里有不满,哪里就有市场,就有商机。
(3)敢于走在政策的前面。政策是市场的导向,在国家政策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4)人才就是钱财,用人是一门学问。创大业、办大事,首先要学会用人,寻找最合适的人才,优待优秀人才。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用人要舍得花钱,也得允许别人赚钱。
(5)“尊重、学习、平和、创新”可以作为浙江民营企业家的座右铭。尊重,不仅是对人、对事、对朋友、对竞争对手、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对现实、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学习,表现在不断的学习别人的长处,永远抱着谦虚的态度;平和,是指自己的心态一直保持着平衡和平和,这点对做事很重要;创新,表示要不停地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的成绩,只有这样人才能进步,企业才能发展。
2、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手段
(1)浙江企业家能吃苦,不以利薄而不为。浙江商人能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在新一轮行业洗牌过程中通过合作占据发展优势。
(2)浙江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规划、产业关联度、产品配套、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行业协会(商会),浙江不可能把没有资源优势的小商品做成大产业。
(3)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浙江民营企业认为生存比扩张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在着力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单纯的产业经营向资本营运转变;二是由单纯的开发资源向整合资源转变;三是由企业家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转变;四是由功利趋向公益趋向转变;五是由自生自灭的草种经济向逐步成长的树种经济转变;六是从重视战术向重视战略转变,思想有多远行动才会走多远。
3、“做企业就是做人”的财富理念
做企业其实就是做人。浙江商人致富的经历和浙江省富强的经验表明——人脉是成功致富的关键,人脉就是财脉。
(1)先做人,后做事。事业做小时是做技术,做大了是做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人的,企业做不小;不做人,企业做不大。
(2)勤奋是一生的资本。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吃得起苦,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3)重视每一个人,要有服务他人的精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4)浙江成功的民营企业都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搞的很好的企业。
4、自我加压,自我超越、永不满足的发展境界
(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不把过去的优势当成现在的优势,现在的优势不等于将来的优势。人的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敢于把成功的东西打破。
(2)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实现思想上的飞跃。企业做好了想做大,做大了想做强。犯错后及时回头,不被危机打倒。
(3)走出去,就是一种借力的表现,就是走向了发展。发展没有地域之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浙江人的舞台。
(4)浙江企业家能够把握好四个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把握好法律边界,依法经营;二是把握好组织边界,学会经营组织,搞好团队建设。人的行为主要由习惯控制,文化建设就是改造人的习惯;三是把握好资源边界,包括人际关系边界、品牌边界、资金边界。四是把握好心理边界,身体是本钱,身心健康才能做到有胆、有识、有谋,企业的健康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容商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尊重投资人、鼓励创业,宽容失败。浙江的经验再次表明——工商企业人士社会政治地位的提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民主化的象征。
2、拓展政府调控的新思路,创新服务的新手段。
政府要为一切能够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首先政府及部门要重点关注企业自身无力解决却十分紧迫的难题,创新思维,大胆改革用市场的方式解决行业规划、技术创新、企业升级、再创业、融资等民营企业最迫切的问题。其次,要制定完善鼓励创业扶持政策和清理不利于创业的政策法规,用好政府自身的调控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例如:借鉴温州激活民间资本的经验,积极发展担保融资业务,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和区域合作银行、村镇银行,通过有效的市场途径,解决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缺口。
同时,政府要从法律上提供社会安全保障,从舆论上倡导创业有功、致富光荣,鼓励、表彰创业者,从而形成企业家和能人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大力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民营企业家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广大员工,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问题。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未来经济的竞争力也将会受到影响。如何提高企业家的素质问题,如何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实施企业和企业家“两成长、两健康”工程,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搭建培训、教育、引导平台,全面提高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
4、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表达渠道。“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谁能创造社会财富,谁就自然会有发言权。”面对新阶层逐步增强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备的表达机制,使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得以反映。
5、进一步重视和支持个体经营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只注重了规模以上有影响的工业企业及代表人士的联系,对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经营户和规模偏小企业的联系较少。各级党委、政府要专题研究此问题,明确负责个体经济联络沟通和诉求表达的责任主体单位。要“在政治上努力争取地位,在思想上耐心进行引导,在组织上依法发展壮大,在经济上寻求政策支持,在权利上尽力予以维护,在舆论上形成正确导向,在难题上量力帮助解决”。同时要加快组建行业协会和商会等市场自治组织实行行业自律,实现有序竞争,引导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浙江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崛起的新跨跃,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入学习浙江和××经验的重大决策。通过赴浙江实地参观考察,听取经验介绍,感受颇深,启发很大,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有助于快速推动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浙江经验所带来的启示
近几年,浙江、××两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功发展经验,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以下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有道理,又好又快发展才是真道理。从1978年到2005年,浙江省经济总量从124亿元增加到13438亿元,从全国第12位跃居到第4位,年均增长率达13.1%。人均gdp从331元增长到2755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gdp均居全国之首,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省份。而××市近四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市财政总收入三年翻一番,县区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每年翻一番。浙江省、××市的这些变化关键是发展,不管东南西北风,始终咬住发展不放松。
2、必须始终坚持把强攻工业作为推进经济跨跃式发展的第一措施。经济的迅速崛起,关键是工业的快速发展。浙江原来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三次产业构成由1978年的38.1:43.3:18.6转变为2005年的6.5:53.5:40,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在工业发展中,浙江省大力培育和发展“块状”经济。目前,浙江“块状经济”总产值超过1.8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9%。2005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有360个,其中超300亿的有14个。可以说发达的“块状经济”造就了发达的县域经济。近些年,××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注重以工业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引进工业大项目。2001年至今,××市共引进工业项目926个,今年仅单个投资百亿的项目就有3个,投资超50亿元的1个,还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在工业大项目的拉动下,××市在2004年实现工业三年翻番的基础上,今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将突破500亿元,再次实现三年翻番。
3、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第一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浙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探索走出了一条城乡区域联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2005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上榜县有30个,连续3年位居全国之首;2006年底公布的全国千强镇名单中,浙江有266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强。2006年,浙江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265元和7335元,均居全国第3位。同样,××市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道路,切实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工作,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差别明显缩小,呈现出工农城乡双赢的喜人局面。近几年,××市渝水区、分宜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都在50%以上,预计今年均能完成6.5亿元。全市26个乡镇,年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的就有23个,占乡镇总数的88.5%,其中超3000万元5个,预计今年超亿元的有3个。
4、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第一前提。一个地方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放在首位。浙江经济发展史,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冲破“左”的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敢担风险,勇于创新创业的一部创业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在猜测观望时,浙江人却已经开始“先吃第一口,先迈第一步”了。在这块自然资源并不优异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诸多“第一”: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发放,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第一个私营企业的地方性法规等等。××市在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在全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他们坚持事在人为,因地制宜,奋发有为,聚精会神,真抓实干,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终于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二、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虽然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但是与浙江、××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经济总量不大。以××市分宜县为例,人口跟我县差不多,国土面积比我县少300多平方公里,去年该县实现财政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46.8%,基本实现两年翻一番,今年预计将达到6.5亿元,而我县去年财政收入只有2.37亿元,同比增长25.8%,均仅为分宜县的一半。
2、支柱产业不强。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的“
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竹地板、农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但其生产均为初级产品,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与之配套的企业不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没有形成一条比较完整产业链的“块状”经济。
3、全民创业氛围不浓。与浙江相比,我县的“民本经济”还远未形成规模,无论全民创业的广度还是深度,都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创业者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严重,第二次再创业的愿望不强,竹木加工、砂轮等传统产业发展不快,全民创业的热情还没有真正激发起来。
4、城乡差距不小。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品位明显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而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去年,我县县本级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0%,而18个乡镇场财政收入总和仅占30%,超千万的乡镇只有1个,超500万元的仅3个。
三、学习浙江、××的主要发展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必须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步伐完善发展举措,突出工作重点,实现在新的起点上的新跨跃。
1、以引进大项目为重点,全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无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关键在招商引资、动力在招商引资、潜力还在招商引资,××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点。一是突出大项目招商。没有大项目的支撑,招商引资势必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引进大项目,才会产生大效益。坚持把外引世界500强,内引国内200强,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力争引进一批上市公司、品牌企业、外资企业等投资超亿元甚至超10亿元、超100亿元的大型战略投资项目。二是突出建好工业园区。高起点完成工业园区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重点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管道煤气、22万伏以及城北11万伏变电站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工业园区的发展后劲。三是突出优化发展环境。继续重点解决园区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用电、用水等生产要素的配套服务问题,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努力创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积极促成落户企业新上二期、三期项目。
2、以培植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点。要深入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围绕做大产业龙头,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全力做强“四大”块状经济。一是做大纺织服装产业板块。紧紧抓住园区被授予“全省纺织产业基地”的契机,鼓励金源纺织或引进企业发展织布、成衣、服装辅料等生产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把园区建成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二是做大新型材料产业板块。加快赣锋锂业和大华无碱池窑玻纤的建设,通过鼓励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以及努力引进一批新型材料生产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末把园区打造成全省新型材料制造基地。三是做大竹木地板产业板块。依托我县丰富优质的毛竹资源,重点瞄准外地竹木产业龙头企业、全国知名企业,加大跟踪洽谈力度,力争引进1-2家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全县竹地板企业整合力度,实现强强联合,组建竹木集团公司,同时大力发展竹木复合地板、实木复合地板,提升奉新竹木地板的品位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做大农产品加工板块。重点围绕中绿食品、快乐园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继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原料问题,促其做大做强。
3、以推广家庭纺织业为重点,着力推进全民创业。“民本经济”是以民为本、立足全民创业、着眼民众富裕的经济。这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浙江经济长盛不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分类扶持全民创业。一是在平原乡镇重点发展以家庭织布业为主的全民创业。借鉴浙江诸暨模式,依托我县的纺织产业优势,出台优厚优惠政策扶持,重点发展以来料加工为特色的家庭提花布纺织。按照先试点后逐步铺开的原则,依托工业园区天顺纺织公司,推行“公司+农户”或“公司+中介人+农户”等发展模式,今年先在赤田、赤岸、干洲、冯川等四个乡镇选择靠近工业园区、在公路两旁附近、群众基础较好的村组进行试点,力争发展织机200台以上。二是在丘陵乡镇重点发展以花卉苗木业、猕猴桃、椪柑为主的全民创业。通过做优奉上线百里万亩花木长廊,做大赤岸山口万亩猕猴桃基地,培育椪柑产业,力争达到人均1亩果木。三是在山区乡镇重点发展以毛竹生产为主的全民创业。按照“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长防林、日元贷款造林项目,发动林农利用荒山荒坡,进一步扩大竹林面积,力争达到人平10亩竹。四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借鉴江苏昆山、福州空港以及兄弟县市模式,兴建一批工业标准厂房,用于推动全民创业。首期14幢5万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力争在明年春节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引导农民、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外出务工人员等人群租厂房创业。
4、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倾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切实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各项工作,逐步缩小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让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一是实现经济一体化。按照“谁招商、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工业标准厂房招商引资企业实现税收分成机制,激励乡镇做大做强财政收入,提高乡镇财政收入超千万元比重。扶持乡镇依托县工业园区发展发展配套产业,依托本地优势农产品发展加工业,加快形成一批经济强镇。二是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逐步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整治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着力提高村级公路、组级公路的通达率;在开通城乡跨行公交车的基础上,逐步向有条件行政村延伸,扩大城乡公交覆盖面,建立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农村信用社建设,所有补贴给农民的资金实行“一卡通”,建立便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万村千乡工程”覆盖面,加快农村市场建设,营造便利的商贸环境。进一步扩大通信网络覆盖面,力争手机通信信号全覆盖。在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话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三是实现社会事业一体化。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农村尤其是山区教师补助机制、教师择优进城机制、教师培训激励机制等,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建强农村文化阵地,完善乡村文化站,坚持送文化下乡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优化农村医疗、防疫、卫生条件,加强中心集镇医疗网点建设,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让农村困难群体充分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妥善安置因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建设而形成的失地农民、拆迁户的生产生活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围绕工业园区用工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加大“订单”培训力度,力争每年培训5000名以上的农民,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