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寒假大学生和青年教师 “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关于农村土地
流转的调查报告
——基于河北省衡水市 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称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2003年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在我省试点取得成功,以及之后国家取消农业税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土地流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因而整体土地流转规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当前,河北省衡水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土地流转的较快发展对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全市现有耕地面积856.5万亩。目前,全市4994个村全部开展了土地二轮延包,家庭承包经营面积7839731亩,参与土地承包农户947791户,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目前进入平稳增长发展时期。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0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16.6%,其中转包76.02万亩,转让5.67万亩,互换16.74万亩,出租29.17万亩,入股1.37万亩,其他形式0.65万亩。
将全市土地流转的现状深入分析,主要由几种形式组成: 一是农户自发流转型。通过调查统计,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达111.62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5.8%,占较大比重;
二是二、三产业促动型。由于农户所在地二、三产业比较发达,从业人员较多收入较高且相对稳定,由此将耕地流转出去;
三是特色主导产业拉动型。依托当地种植、养殖等农牧主导产业,围绕扩大主导品种规模,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统一经营; 五是家庭农场型。由有能力的农户把其他农户的耕地转包、租赁过来,或投标承包集体机动地,逐渐扩大生产,具有私人企业经营的特点; 六是专业合作社型。农民将自己的耕地加入合作社,有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对入社农户,合作社实行“保底红利+效益分红”的分配方式;
七是工商资本投入型。一些工商业者利用自身较为雄厚的资本和物流,通过流转农民的土地大力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以优质农产品打入高端市场,在自身获得高收益的同时,也带给农户较为丰厚的收入。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和现状来看,衡水市农村土地流转总体水平还不发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流转比例不高,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面积增长较快,但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适应;二是规模不大,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形成规模的不多,难以实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三是效益较低,流转后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粮棉等大宗作物,发展高效种养业的较少,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流转收益较低;四是期限较短,这表明了土地流转动力不足,基础不稳固;五是管理服务滞后,尽管县、乡两级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但建设水平不高,经费、人员短缺,相对发展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
分析相关问题的背景及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动力不足,由于衡水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难以使大多数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从根本上限制了土地流转;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目前土地仍是农民重要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收入保障,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
三是随着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加快,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的生产难题,淡化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四是农户承包地块零散,地力不一;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规模小,对土地牵动力不足;六是基层队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作用认识不到位。
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1、逐步消除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为推进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落实好各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
2、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土地流转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切实提高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
3、支持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建设。建立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位一体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机制,加强仲裁机构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各项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实施,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可操作性的办法和措施,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
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实践分队2013年3月10日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 年8月3日至8月8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泊头市文庙镇
调查对象:全镇人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土地流转现状
调查目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解决土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村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幅度增加,致使出现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现象,这一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就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就文庙镇的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镇的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七月底,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09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本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034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出624亩,林地流转面积达410亩。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以5年以下为主。同时不少土地正面临着被废弃的现状。由于本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1、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
我国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2、法律意识较淡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矛盾纠纷多。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有些人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
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
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
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
反目成仇。
4、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
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
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
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
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对策与建议
1、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
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
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
识。
2、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
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对泊头市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
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3、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
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4、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
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步伐。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
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
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
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
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
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
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
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5、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市各县区于
2006年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
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6、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
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
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
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第三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几年来,我省、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乡镇农办人员,为深入了解我镇土地流转情况,于2011年3月15日—2011年3月22日对我镇辖区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辖区内土地流转的现状
截止2010年末,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417公顷,涉及943个农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73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7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06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5599公顷,出租的742公顷,互换的37公顷,转让的660公顷,入股的178公顷,其他形式的200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6897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10年占4.3%,10年以上占7.3%。由于我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村和农户对我镇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县在各镇成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六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制度,农户按入社土地面积从合作社获取分红收益。这种形式既能够把土地集中流转出来,促进高效规模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转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维护承包农户和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第四篇: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报告[范文]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洗礼,目前农村经济已进入不断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实践阶段。分析这个阶段的新实践,农村经济已逐步出现这样一个明显特点:土地活则经济活,土地流转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兴奋点”。
我县作为一个欠发达的内陆山区农业县,如何紧紧把握农崐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方式和途径,促进农村土地规范、高效流转,全面盘活、开发利用好土地这一与发展经济联系至关密切、潜能极为巨大的生产要素,对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带着这一课题,我们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
一、我县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和成效憗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土地的流转面积达7.62万亩,其中耕地1.8万亩,山林3.5万亩,果园2.2万亩,水面0.12万亩。调查中,我们发现土地流转较好的主要集中在209国道沿线和靖洪国防公路沿线的坪村、堡子、连山、林城、团河、黄茅、若水等乡镇,这些乡镇土地流转的面积约占全县的54%,其中土地流转较好的坪村镇共流转土地1532亩(其中耕地816亩,山地400亩,水面316亩)。综观我县土地流转情况,主要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流转的面积逐步扩大。从1995年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县土地流转的面积逐年增加。199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不到2.1万亩,今年已达7.62万亩,增长了3.5倍。特别是近两年来,初步出现了由小块流转向成片规模流转的新变化。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一次性流转崐面积达20亩以上的就有370余宗。
2、流转的形式不断丰富。据调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委托代管,即外出务工的农户委托亲戚、朋友、邻居耕种,税费负担与收益分配由代管人与委托人签订书面或口头协议商定,全县有80%以上的属崐于这种形式。二是反租倒包,即乡、村集体根据结构调整等需要将承包户的土地租过来,然后又转租给原承包户或其他农户。如堡子镇政府租赁该镇新店村、楼落村农户的200亩稻田,然后又转租给原来的农户或其他农户,用来集中连片开发无籽西瓜。三是股份合作,即集体或个人以土地入股,与他人或单位进行共同开发经营,分享效益。如林城镇大石板村粟多坤、粟多遇等人负责技术和资金,连山乡宋家洲村的9户农户以118亩稻田入股,实行股份合作,共同开发优质葡萄。这种分户管理的股份合作形式既解决了种田大户无田可种的矛盾,又解决了田主缺资金、缺技术搞开发的矛盾。四是集体重新发包或转包,即村组将集体“四荒地”、农户弃耕抛荒的土地重新发包或转包给农户。如团河镇向阳村以150元/亩的租金,承包了该村120亩土地(其中耕地80亩,河滩荒地40亩),经整理后崐以2.5万元/年的租金,发包给本村3户农户,规划用于建崐立鸡、鸭、猪、羊、鱼综合养殖场。憘五是对外招租,憗即村崐组集体将集中连片的低产田,或将集体原来统一经营或承崐包的山林、果园、水面及荒地,以招标的形式租给大户经营。团河镇官舟村将两块分别为300亩和500亩的荒地发包崐给两名洪江籍的农户,承包期20年,承包者带资金和技术落户团河,发展板栗和脐橙等优质水果。此外,拍卖、以租抵债等形式在土地流转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土地跨区域流转逐渐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潜能的不断释放,许多能人大户已不满足于本地有限的土地资源,从而使土地跨村、跨乡、跨县流转的面积逐步扩大,土地经营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区域界限。据初步统计,全县跨区域流转的土地已达1.9万亩,占全县流转土地的25.2%。仅团河镇就对外(外县)招租1100余亩。连山、坪村、林城镇等交通方便的乡镇,对外更具吸引力。地灵乡的草莓大户吴国华就到坪村承包了稻田20亩,在国道边发展草莓;若水镇的胡清在连山承包30多亩耕地,同时转战怀化鸭嘴岩租赁荒山发展脆蜜桃。
我县土地流转虽然起步较晚,但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是十分明显和积极的。一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少能人租赁集体或个人的土地,不再局限于耕种质次效低的农作物,而是逐步倾向于作物耕种的多样化、规模化,由耕种比较效益较低的油茶、水稻转向耕种优质水果、西瓜、大棚蔬菜、葡萄等比较效益较高的作物。目前全县在土地流转中已涌现出了一批调整结构的“排头兵”,为推动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示范。如坪村镇大顺村张光前崐等6户农户承包耕地84亩,全部改种水稻为种无籽西瓜、葡萄、草莓等,带动了当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他们的带动下,全镇有120多户农崐户参与承包土地300多亩,用于种植无籽西瓜,获得了很好的收益。憘二是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合理转移。土地流转一方面催放了土地的巨大潜能,同时又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约有2万余名农村劳动力将耕地崐以流转的形式处理后,纷纷外出经商、开店、打工,从而有效解决了目前农村劳力过剩、弃耕抛荒现象严重的问题。崐憘三是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土地合理流转后,土地逐步向大户和能人集中,经营者实现了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崐改变了农村经济长期存在的品种老化、管理落后、经营小崐打小闹的不良布局,使土地的潜能得到了大幅度的释放。崐如坪村镇农户张崇华承包了32亩耕地,用来种植无籽西瓜,崐今年产值达2.8万元,而32亩耕地用于种植水稻总收入仅1.崐4万元,只有种植无籽西瓜的50%。
第五篇: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全面了解当前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存在问题及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流转的重大意义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流转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核心环节,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场新的革命。《决定》发布后,允许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政策吸引人们的目光,中央允许土地流转是顺应民意、符合国情,是中国深入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允许土地流转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村深入改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有利带动中国的整体发展,允许土地流转归根到底就是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首先,允许土地流转主要是解决农民之间的需要。30年来,一部分农民变为城市新居民,但户籍仍然在农村,还有部分农民到城市工作,这些离乡农民原来农村的土地怎么办呢?土地不能出现荒芜,事实上,30年来,很多农民与农民之间进行土地承包权流转,譬如,土地转包、出租等等,现在中央决议文件明确规定允许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事实上就是顺应民意,符合国情、社情,土地流转目的就是鼓励农民多种形式创收。
第二,允许土地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包产到户政策实施后,确实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做法成就值得肯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譬如各自为战、土地分散、经营落后,这不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果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必定制约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所以我认为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而允许土地流转就是为了把农业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事实上,30年来农村农民与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后已经出现很多农民种粮专业户。
第三,允许土地流转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经过30年改革,事实上城乡二元结构还未破解。问题还是出现在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上,农村区域广,劳动力多,土地资源比较丰富,这本身是农村的最大优势,现在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发展农村畜牧业、水产业、种植业有利于农民创收,还可推动农村农产品走向世界,如果不能看清制约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农村的优势就不会突显,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这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解决农村劳动力,还可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相信更多的农民会回流农村,城市居民也会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农业的发展速度会加快,农村会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乐园。
二、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形式和特点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许昌市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411.8万亩,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8.9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9.5%,涉及12.9万个农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数的13.95%。2007年,全市土地流转土地面积38.9万亩,比2005年的22.9万亩增加16.0万亩,增长69.9%,年均增长34.95%。2007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9.5%,比2005年的5.6%,增加3.9%,年均增加1.95%。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主要有以下六种。(1)土地转包。05年全市土地转包面积11.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1.8%;07年全市土地转包面积12.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2.7%;07年较05年增加0.82万亩,增长6.91%。(2)土地出租。05年全市土地出租面积8.3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6.2%;07年全市土地出租面积20.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2.45%;07年较05年增加12.06万亩,增长144.66%。(3)土地互换。05年全市土地互换面积0.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9%;07年全市土地互换面积1.3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4%;07年较05年增加0.4万亩,增长45.02%。(4)土地转让。05年全市土地转让面积0.065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0.29%;07年全市土地转让面积0.69万亩,占流转面积的1.78%;07年较05年增加0.62万亩,增长947.5%。(5)土地入股。05年全市土地入股面积0万亩;07年全市土地入股面积0.014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0.04%;07年较05年增加0.0141万亩。(6)其他。05年全市其他土地流转面积1.2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09%;07年全市其他土地流转面积3.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9.2%;07年较05年增加2.4万亩,增长208.6%。
(三)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1)地域特点:土地流转主要集中在花卉、中药材、蔬菜、烟叶主产区,农业集约化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和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除花卉等特色农业主产区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外,多数以分散、零星流转为主。(2)发展特点: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坚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扎实、有效、稳步推进,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流转主体趋于多元。随着农村土地流转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已不仅局限于承包农户之间,社会工商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也参与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流转主体趋于多元化。二是流转形式趋于多样。随着流转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流转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由过去以转包为主,逐渐转变为转包、互换、出租、转让等多种形式并存,流转形式多样化趋势明显。三是区域差异趋于扩大。由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水平不齐,以及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不同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和形式也各不相同,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态势。如转包这种形式,主要在纯农业乡镇。纯农业乡镇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流转面积也较大,互换仅在部分村组存在,出租则主要在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城市郊区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3)流向特点:2005年全市土地流转入农户面积14.0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1.22%;2007年全市土地流转入农户面积18.1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46.5%,较2005年增加4.04万亩,增长28.75%。2005年全市土地流转入企业的面积8.9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8.7%;2007年全市土地流转入企业的面积20.1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51.7%;较2005年增加11.2万亩,增长125.6%。2007年流入合作社的面积0.67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1.7%。其中2005年形成规模经营面积5.3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3.4%,2007年形成规模经营面积9.5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24.5%,较2005年增加4.1万亩,增长76.8%。(4)流转土地的用途特点:流转入农业经营组织土地中,2005年用于种粮作物面积11万亩,2007年用于种粮作物面积13.2万亩,较2005年增加2.1万亩,增长19.6%;2005年用于其他用途面积为8.8万亩,2007年用于其他用途面积为21.8万亩,较2005年增加13.01万亩,增长147.9%。2007年流转入其他用途的面积21.8万亩,多数是用于发展花卉、烟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及其他用途。(5)流转服务的特点:从调查情况看,2005年签订流转合同数量农户数2.4万户,2007年为6.2万户,较2005年增加3.8万户,增长154.6%,大多数土地流转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户与户之间的转包、出租,既不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也无规范的书面协议,仅是流转双方自愿即可,流转期限较短,绝大多数是口头协议,转让户可随时收回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总面积中,其中农户间自发流转面积2005年为13.2万亩,2007年为14.9万亩,较2005年增加1.7万亩,增长12.9%。由乡村组织提供信息的流转面积2005年为4.2万亩,2007年为15.02万亩,较2005年增加10.7万亩,增长250.6%。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面积2005年为5.4万亩,2007年为8.8万亩,较2005年增加3.4万亩,增长63.4%;在土地流转总面积当中,由乡村组织参与提供信息流转服务和委托乡村组织流转的土地面积在逐年增加。
三、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加之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土地收益又有提升,农民把土地看得更加珍贵。特别是部分二轮承包以后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民,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土地不在“自己手”,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另外,大多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仍然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投资兴业怕担风险,务工经商怕丢地权,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影响较大。2005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71.18万人,2007年为88.52万人,增长24.4%;2005年全家外出务工经商农户数1.6万户,2007年为2.8万户,增加1.1万户,增长67.9%。同期土地流转面积增长69.9%,由此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的有一定的影响。
3、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化服务增加影响了土地流转快速发展。由于机收和机播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增加,再加上农忙季节比较集中,外出务工人员能及时返乡收割播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发展,农忙季节村委会组织机收机播,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虽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该村土地仍由原承包户承包,没有流转给其他农户。
4、农产品价格变动和农业比较效益的增加影响了土地流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国家对农业补贴力度的加大和该村水利设施的完善、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看到了土地效益的增加,较大的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小部分流转土地被原承包户收回。
四、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目前全市土地流转中,农民自行流转多,报乡村批准备案的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双方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内容规范的少等。即使签订合同的也存在着形式不规范,内容过于简单,条款不完整,对于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承包土地上附着物处置、有关赔偿条款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对流转双方维权不利的情况普遍存在。
2、服务机构不健全。全市90个乡镇,2338个行政村中尚未形成建立流转服务组织的村和乡镇。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缺少,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土地供求双方对接难,导致流转成本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影响农村土地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进行流转,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3、流转机制不完善。由于全市农村土地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乡镇尚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土地流转合同缺少统一的标准尺度,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固定,流转的市场运行、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对流转双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因此造成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对接不畅、流转价格确定缺乏科学依据、耕地保护不到位、流转双方不遵守合同约定、流转纠纷处理不力等,以及政府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职能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管理和服务难以到位等问题。
4、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全市工业和城市产业规模较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就业环境仍不宽松,对于进城创业的农民存在事实上的户籍、保险、就业、子女上学以及工资兑付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平均工资水平比较低,缺乏吸引力。另外,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转移就业的能力较差,针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维权服务等机制还不完善,要通过在城市和企业打工取得比经营土地更高的收益,难度仍然较大。
5、农村社会保障跟不上。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五、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这是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要适应发展需要,坚持依法、有偿、自愿流转的原则,适时促进农村土地加速流转,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基层的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土地。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合理、健康、有序的进行。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产业化龙头、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依法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从“方便生产、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3、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以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一要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和城市产业。继续坚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扩张企业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尽快研究建立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并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二要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如餐饮娱乐、物流配送、旅游服务、产品推介等,引导城郊乡镇、中心集镇附近以及旅游景点沿线的农民率先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三要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整合现有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由财政负担经费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四要继续加大农村劳动力输出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引导更多农民在输转中实现劳务移民。
4、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尽快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二次返乡“与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促进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特别要加快解决55岁以上和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放心的流转土地。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要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5、加强领导,优化土地流转环境。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应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保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合理、有序、健康发展。一是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农民就业机会,加快农业人员的转移。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三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小城镇建设,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四是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