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初中小学须提供
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初中小学须提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2014年05月26日 来源: 浏览:459
次
5月22日,依据浙江省有关文件精神,市教育局向各初中、小学下发了《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初中小学须提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在办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手续时,必须查验经现居住地计生部门查验过的婚育证明。
市教育局要求各初中、小学立即将该通知在学校学区范围内予以告示,提醒有关家长根据通知要求抓紧做好准备材料,以免耽误报名;也请各有关家长仔细阅读《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查验工作的通知》(义计生〔2014〕13号)(见附件),如有疑问可咨询市计生委流管站:85269677、85530598。(董亚娟)
附: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查验工作的通知
义计生〔2014〕13号
各镇街、工业园区: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教育厅、公安厅、人力社保厅、住建厅5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卫发〔20014〕12号)和《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查验工作的通知》(浙卫办发〔20014〕12号)精神,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登记查验,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管理服务对象
1.18~49周岁义乌本地户籍外出育龄妇女(含离异、丧偶等育龄人员);
2.18~49岁外来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含离异、丧偶等育龄人员)。
二、登记、查验所需资料
1.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所需资料
⑴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⑵户口本;
⑶属已婚的,还应提供结婚证。
2.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所需材料
⑴夫妻双方的居民身份证;
⑵浙江省居住证或浙江省临时居住证;
⑶户籍地出具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⑷属已婚的,还应当出示结婚证。
三、登记、查验流程
1.本地户籍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
18~49周岁育龄妇女在离开户籍地前,应到户籍所在地镇街计生办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户籍所在地镇街计生办负责为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做好外出登记。《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应当载明育龄妇女的姓名、年龄、省份证号码、婚姻状况、配偶信息、生育状况、避孕节育情况等内容。
2.外来流动人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
⑴18~49周岁育龄妇女应当自到现居住地之日起30日内到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交《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⑵各镇街计生办负责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通过电话、邮件、全员综合信息平台等方式,与当事人户籍所在地取得联系,对当事人提供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核实与查验,查验情况属实的应当场给予办理;如真实信息无法当场核实到的,应当告知当事人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如发现以下八类情况之一的,不予办理查验盖章并当事人书面告知理由:
①婚育证明已超出有效使用期限;②身份证号码不明确;③婚姻及配偶信息不明确;④生育信息不明确;
⑤避孕节育措施信息不明确;
⑥有违法生育,社会抚养费未征收或未征收到位;⑦婚育证明无证号或证号不清;
⑧婚育证明无办证机构印章或经办人签字。
⑶各镇街计生办自查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过全员综合信息平台向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查验信息。⑷各镇街计生办应督促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18-49周岁育龄妇女补办婚育证明,并发放《催办或限期交验<流动人员婚育证明>通知书》,补办期限为3个月,逾期仍不补办或拒不提交婚育证明的,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第二十三条进行处理。补办方式,可由本人或委托家人、亲友在其户籍地补办。
义乌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5月22日
附:义乌市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查验点
镇 街稠城街道江东街道稠江街道北苑街道后宅街道城西街道佛堂镇赤岸镇义亭镇上溪镇苏溪镇大陈镇工业园区
查验点
稠城街道下车门社区丹溪路88号2楼江东街道社管办725办公室江东中路2号稠江365便民中心计生服务窗口戚继光路501号北苑366便民计生服务窗口丹溪北路699号后宅街道流管所计生服务窗口城北路L125号城西街道流管所计生服务窗口伏龙山路128号佛堂镇365行政审批中心计生服务窗口培德路55号1楼赤岸镇365便民中心计生服务窗口报国东路16号1楼义亭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窗口义亭镇前路8号上溪镇人民政府1楼计生办公室兴华路17号苏溪镇流管所计生服务窗口民丰路2号大陈镇大陈工作片计生办公室镇中南路41号工业园区计生办公室苏福路126号
联系电话853*********0110850************18030
廿三里街道廿三里街道流管所计生服务窗口廿三里老街2号二楼
咨询电话:计生委流管站康园路30号(0579)85269677,85530598
第二篇:2011年扬武中学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情况的总结
2011年扬武中学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情况的总结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国家开始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我校也不例外,从各地涌入农民工子女就读。1998年,国家教育部、公安部就联合颁布了《民工子女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民工子女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2003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做出了“农民工子女就学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农民工子女转学返学禁收任何费用”。按照国务院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我校也从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维护受教育的公平,保障受教育权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积极向上级争取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将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我校就读;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今年在我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共有17人:李周泽(墨江),龙彦钥(石屏),龙雨(石屏),朱秋雁(宣威),丁李梅(元江),普宏祥(峨山),毛阿白(红河),郑金梅(红河),白玉祥(元江),吴道林(昭通),张彪(石屏),李梦龙(元江),白玉生(元江),张润(峨山),李明仙(红河),杨杰(重庆),白昕(澄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我校给予以上同学免除学杂费、科书费、文具费、没有出现乱收费现象。(付:扬武中学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三免一补”统计表)
扬武中学
2011年11月29日
第三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
关岭自治县关索中学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一、坚持政策,确保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对所有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采取就近入学的制度,农民工子女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流入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住所附近中小学或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或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读学校后,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我校实行农民工子女登记制度和就学跟踪检查制度(农民工领就业登记证时登记有无适龄子女读书情况),协同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衔接管理和联系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进城有书读。
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
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三、爱心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城待遇。
为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凡满足四个条件(农村户口、有暂住证、法定监护人的劳动关系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其入学的缴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摊派其他费用。对不完全满足四个条件的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尽可能地满足其入学要求,实事求是地减免相关费用,通过设立助学金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就学。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我们将加强对农民工小学的学生安置工作督查,确保所有学生在秋学期能顺利入学,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态,确保所有民工子女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关索中学
2017年9月1日
第四篇: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策略与成效
——基于广州市某民办学校的个案研究 袁志芬 梁 雅 张静宜
[摘 要]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家庭化趋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问题。个案学校通过采取“课题引领,活动驱动”、“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提倡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点面结合,以小促大”等策略,促进学校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教育观念得以转变,具体教育行为得到优化,家庭氛围获得整体改善。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个案研究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流动人群持续加大,成为我国20世纪末人口现象中蔚为壮观的一景。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从农村地区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越来越多人由过去的“单身外出”逐渐转为“举家迁徙”,出现了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至今,许多大城市都已出现人口流动家庭化的现象,而且这一态势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人口流动家庭化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引人关注,不少研究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梳理已有的相关文献可见,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关于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的调查,包括就学的途径,就学困难的原因分析等;(2)关于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研究,包括打工子弟学校形成的内在原因、发展过程、已有规模、存在的办学问题等;(3)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建议;(4)从社会公平或义务教育法等角度探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问题。家庭是流动人口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的基础条件,家庭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具有特殊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教育问题的同时,也有人把研究的关注点投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王涤、李伟梁、赵娟等人的研究。
已有研究尽管已经开始关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教育自身,而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流动性强,在流入地就学的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较低,居住的社区环境比较复杂等原因,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对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特别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在王涤等人的调查中,62.70%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好家长,28.24%的家长认为自己想做,但做不到。这表明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愿意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他们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主观意愿和客观能力以及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此项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流动人口家长跟城市家长一样,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值,同样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他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更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促进子女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对家庭教育的职责和任务认识不清;多数不懂教育规律,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等。因此,如何构建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质量,促进流动人口子女健康发展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由三方面的力量进行:一是社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其实施指导主要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二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三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力量,主要由子女就读学校的教职工进行。对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而言,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是最为重要的方面。本研究主要关注学校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具体为:(1)使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开展并产生实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了哪些策略?(2)学校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取得了哪些效果?(3)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有何启示、存在哪些问题?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式上,本研究采取个案研究,即通过对个案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所开展的实践进行研究,以探讨本研究涉及的有关论题。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取了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访谈的对象包括负责该方面工作的副校长和部分班主任。对副校长的访谈主要目的在于宏观地了解该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背景,以及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总体架构;对班主任进行访谈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微观上了解某些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对该校的有关文献材料进行印证。所分析的文献主要是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相关的文本资料。
(三)个案学校基本情况 个案学校是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创办于2000年2月。学校有22个规范的大教室,15个专用室。现有教学班21个,教职工60多人,学生1100多人,其中200人多是本地学生,其余均为流动人口子女。2002年12月,该校通过了区教育局督导评估组的评审,成为区一级学校。2005年初,区文明办、妇联、教育局把民办家长学校试点任务交给该校。学校接受了任务后,积极行动起来,结合“争当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以下简称“双合格”)活动,开展了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活动,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思路。学校开展的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在促进家长明确亲职任务、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亲子关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该校正努力实现家庭教育指导常规化、制度化,使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个案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采取的策略
为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能顺利并不断深入地开展,促使家长参与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从而使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产生实效,学校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
(一)课题引领,活动驱动
个案学校把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纳入学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定出该校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方案”。在该方案中,个案学校确定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新路子”为总课题,以探索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新思路,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为目标。下设两个子课题:“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对策”和“如何当好一个新时期的好家长”。前者供教师进行研究,后者供家长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各班由班主任组织部分家长建立班级课题研究小组。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引领下,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反思,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行为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总结,这为整个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活动:2005年的活动包括专家讲座、家长论坛、教子经验交流会、亲子活动等,通过活动促进家长形成合理的教育观,改善亲子关系;在此基础上,2006年学校发出“建立学习型家庭,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的倡议,开展“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学习计划,一起读书学习,并共同撰写读书心得;少先队大队部发动学生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用“争章”的形式帮助学生达到“好孩子”的每一个条件和要求。
(二)注重调查分析,加强指导针对性
为了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针对性,使活动收到实际效果,个案学校在活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注重调查分析。在“双合格”活动宣传发动阶段,学校分别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召开座谈会,分析该校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学校同时还发出“家庭教育调查表”,了解流动家庭家长在家里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对子女有过错时采用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期望等等。在“双合格”活动实施阶段,学校发出“‘双合格’标准大家谈问卷”,了解家长对合格父母和合格人才标准的认识。此外还通过多种调查,了解“双合格”活动在各班级的进展情况,了解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反应以及活动中出现的典型事例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同读书,共成长”活动后,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调查表”,了解以下方面的情况:学生家庭在建立学习型家庭活动中的表现,家长是否改善了家庭学习环境,是否注意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读物等。在“双合格”活动总结阶段,学校发出“合格家长自查表”和“好孩子自查表”,让家长和学生通过自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议,在此基础上评选出学校的“合格家长”和“好孩子”。
(三)倡导学习与反思,提供发表平台
个案学校根据家长个体户多,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倡导家长不断学习,提高自我。学校一方面直接组织多种学习交流活动,如请校外专家来校做家庭教育讲座、举办咨询活动,举办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座谈会等;另一方面给家长赠送教子书籍,印发家庭教育有关资料,发动家长订阅家庭教育的有关报刊,让家长在自学中提高。在推动家长不断学习的同时,学校还推动家长不断反思和总结,发动家长写教子经验文章和读书笔记等,要求每位家长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一点感想,一个做法,一条经验”,让家长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家庭教育各种问题的认识。家长反思总结出 “感想、做法、经验”之后,学校给他们提供了发表的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有:教子经验交流会、家长论坛,学校的宣传栏,社会有关报刊,学校结集出版的读物。学习——反思——发表,每一个环节互为基础,又相互推动,共同激励着家长参与家庭教育研究的热情,推动家长持续学习,不断实现自我成长。
(四)点面结合,以小促大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个案学校的工作特点。点面结合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既有面上的指导方式,如专家讲座、全校性的教子经验交流会等,也有点上的指导方式,如登门家访、电话家访等;(2)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既是面向全校各班学生家长,同时又以3-5年级为重点年级,在各年级又确定了重点班;(3)各班级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时既面向全班学生家长,同时又确定一些重点跟踪指导的家长和学生。点面结合的工作方式使学校、教师有重点有侧重地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从而保证了指导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总结家庭教育指导的经验和规律。
尽管如今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性质各不一样,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并非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何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个案学校采取的策略是“以小促大”(或说是“小手牵大手”),即让孩子来推动家长。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说:“学校举行读书活动时,我是不愿意参加的,平时工作又很忙,哪有时间搞什么活动。没想到孩子们把读书的时间安排得很周密,为了帮我抽时间,自己动手把所有家务都包了。要是以前,叫他们都不做。为了搞那个活动,孩子们宁愿自己主动做家务,那个活动看来很重要。孩子们帮我节省不少时间,我对那个活动也感兴趣了,便在晚上8—9时和他们一起读书。”这段话为“以小促大”的做法做了很好的注解。
四、个案学校在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中取得的成效
尽管没有对该校所开展的各项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成效进行专门测评,但通过分析该校家长写的文章、学生日记以及学校各种统计数据不难发现,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感觉自己也伴随孩子一起成长”
1997年由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明确规定了父母作为教育者所应履行的角色职责,然而不少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对自身的教育职责缺乏清晰的认知。不少家长表示原来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之后,开始明确了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一位家长在全校性的家长论坛谈到:“自从孩子在五年级其间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至今,都快一年了。回想这一年,不但孩子在成长,自己也真的改变了许多,也在伴随着孩子一起成长。参加学校的‘双合格’活动以前,自己在各方面都没有尽到一个合格家长的责任,不是工作太忙常不在家,就是在家的时候又极少过问孩子的事情,包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一切,认为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们的管教就万事太平了,真的错了!更为离谱的是经常与一班朋友在家打麻将,乌烟满屋,脏话遍地,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极不安稳的环境之中,变得沉默寡言,不欢言笑,每每看到的都是孩子们充满怨恨的目光。连最普通的交流都没有,更何谈有什么父子情趣,真可悲!直到一年前的那一天,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自己有幸参加了,听了专家及个别家长的发言,真是如梦初醒:真是愧为人父,害子害己啊!一年来,自己天天读书看报,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处处以身作则,树立了一个合格家长的榜样。从不在家吸烟打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现在父子俩有说有笑,家事国事天下事,无所不谈,孩子开心了,自己也放心了。”
●“现在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辈往往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家庭中,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更多扮演的是生活资源提供者和保育员的角色,他们在成长中传承了“树大自然直”的传统观念,对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是学校的活动让他们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五年级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自从学校开展‘双合格’活动,听了学校各方面的宣传,回来后又读了《我与孩子一同成长》一书,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感到肩上责任挺重,这是我以前没有的感觉。我今后不会像以前那样盲目地教育孩子了。” ●“‘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不少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存在各种偏颇的观念,如重智轻德,重男轻女,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透过学生在日记中的讲述,我们发现个案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对于促进流动人口家长反思自身的观念、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五年级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真的很感谢学校开展的‘双合格’活动,是它使我的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以前爸爸妈妈只是一味地疼弟弟,对我的成长漠不关心。现在他们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还常与我谈心。特别是看到妈妈的转变,使我仿佛觉得有一个温柔善良的灵魂进入了妈妈的身体,使她由一个‘凶狠’的妈妈变成了一个慈祥的母亲。”
●“我觉得孩子的改变可大了”
个案学校不少学生家长在文章中谈到,学校开展的活动不仅改变了自己和孩子,同时也改变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整个家庭的氛围。一位家长在文章中谈到:“以前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关心的是今天电视里有什么动画片。自从学校开展‘学习型家庭’之后,孩子只有周末才看电视,平时学习之余多数会拿起课外书,我也戒掉了追连续剧的习惯,尽量提早做完家务,尽可能多些时间陪孩子阅读。儿子看书我看报,各不干扰,遇到有趣的事情,我们会相互交流,由此母子的感情也增进了不少呢!”
另一位家长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我是XXX的爸爸。说句心里话,自从学校开展‘家长和孩子共同读好书,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活动以来,我觉得孩子变化可大了。由以前催她完成作业到现在卸下书包赶紧做作业,可说是变化之一;做完作业能主动看《冰心集》或《读者》等,可谓变化之二;同时能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和爸妈交流,相互沟通可说是变化之三。特别是我也从以前回家少看书,变成抽一定时间看书了。例如看一下她的作业,阅读她的语文书或和她一起阅读同一篇课文,然后我考她,她也向我提问,再共同探讨一下文章的主题等。这在以前我没有做过。”
透过家长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学生在作文、日记中讲述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后已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表现在父母观念的改变上,也表现表现在他们具体的教育行为的优化上;表现在父母的改变上,也表现在孩子的改变上,还表现在家庭氛围的整体改变上。
此外,学校的一些统计数据,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活动的成效。在学校的活动总结中有这样一些数据:一年多来,家长撰写的读书心得和教子文章共1330多篇。81%的家庭改善了孩子的学习环境,75%的家庭现能订阅报纸杂志供孩子阅读,78%的家长能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59%的家长能与孩子一同进行读书活动,83%的家长认为自己参加了“双合格”活动后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了进步,教师帮助过的“问题家庭”83个转化明显,教师指导过的家长,87人改变较大,教师们写出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方面的文章45篇。
五、讨论与反思
有研究者认为,严格说来,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任何研究都是个案研究:在此时、此地、此条件下对此物进行的研究。只要我们尊重时间、情境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把某一研究结论运用于其他情境时,二者之间总会出现某种程度的不一致。作为个案研究,我们无意于从一所“样本”学校的研究中构建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学校的宏大理论,然而作为一项研究,在考虑其意义与价值时,自然会探索其结论的适用范围问题。费孝通指出,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逐步接近整体的。如果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对该类现象有推论的价值。因此,本个案研究中获得的研究结果,其价值首先体现于对同类学校的启示上。
个案学校在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方面的启示价值无疑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我们看来,个案学校的启示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操作策略方面:对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开展而言,其困难之处首先在于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而个案学校通过“课题引领”、“活动驱动”、“倡导家长写家教文章”、“活动过程中进行各项评价”、“以小促大”、“开展‘争章’活动”等各项措施,充分调动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使各项活动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在我国,关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指导问题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个案学校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在关注个案学校的成功之处和启示价值时,其当前存在的或今后发展将遇到的问题值得思考。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追求的问题。学校开展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基于什么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是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分析个案学校的各种文本资料不难发现,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有追求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价值导向。如,家长对学校开展活动加以肯定,主要是因为开展活动后他(她)的孩子学习比原来更自觉了;教师对家庭教育活动成效进行评估,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在于家长是否开始辅导孩子的学习。
二是社会支持的问题。学校在引导家长明确亲职角色,关注孩子成长,为孩子创造更适于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跟整个家庭系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出了问题,根源往往在于整个家庭系统,问题孩子只是问题家庭的“症状”,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对于家庭系统的治疗,学校无疑是无能为力的,他们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时间,更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我国现存的社会组织架构中,社会有哪些机构和资源可以支持学校共同解决学生的家庭问题?
三是指导的针对性问题。从相关的研究及个案学校的调查情况看,流动人口家庭与原住民家庭尽管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不少差异的地方,这些差异表现在家长职业、素质、对子女的职业期望,表现在家庭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在环境适应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这些特殊性?另外,在流动人口家庭整个群体中也有不少亚群体,在学校学生中也分低、中、高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不同亚群体及不同年龄层次孩子的家长的特殊需要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时如何才能关照到?
四是后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把教师、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活动开展之初的当务之急,然而当把教师与家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愿意投入到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之后,如何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如果让家长获得系统的学习从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涤,等.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台湾家庭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M].台北:师大书苑,2000.[5]李伟梁.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6]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7]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8]赵娟.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03,(8).[9]翁亦诗.上海市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1998,(9).[10]李生兰.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发展轨迹与前景[J].学期教育研究,1999,(6).
第五篇:困难党员子女就读资助实施细则
困难党员子女就读资助实施细则
一、困难党员子女就读享受优先资助项目
义务教育阶段。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除享受免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普惠政策外,同等条件下,在校寄宿的优先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现行补助标准:小学每学期375元,初中每学期500元。在民办中小学就读的,享受免费提供教科书及按上级规定标准给予学杂费补助的普惠政策。
普通高中教育。就读普通高中(含民办)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相应等级的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现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分每学期500元、750元、1000元三个等级。
中等职业教育。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的,一、二年级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金外,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免学费,现行免学费标准:每学期425元。
普通高校入学政府资助。当年考取并进入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注册就读的,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一次性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现行资助标准:每人5000元。
二、困难党员子女就读享受优先资助条件
1、符合申请有关资助的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在学校规定时间递交规范的申请表及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和佐证材料;
2、提供《困难党员“一卡通”》原件查验同时交一份复印件,并提供党员所在党组织开具的困难党员与学生属父(母)子(女)关系的证明,作为学校落实困难党员子女就读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的依据。
三、困难党员子女就读享受优先资助落实
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下发学生资助项目实施工作文件,要贯彻好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的于办字„2010‟195号通知精神,各中小学校要在资助对象评审中确保困难党员子女就读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政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