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储 备 土 地 测 绘 规 定
储 备 土 地 测 绘 规 定
第一条为规范储备土地测绘工作,确保储备土地测绘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安徽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合肥市辖区(含各开发区)范围内的储备土地测绘工作适用于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的储备土地测绘是指市土地储备中心在土地征用、收购(回)、抵押、上市等过程中,委托有测绘资质的单位对土地实施的各类专项测绘。
第四条储备土地测绘应严格执行《城市测量规范》(CJ58—99)、《地形图图式》(GB/7929—1995)、《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图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测绘技术规范。
第五条合肥市储备土地测绘使用的坐标系统以1980西安坐标系为主,高程系统以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主。使用其他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六条储备土地测绘的图幅规格及比例
一般按整地块(不分幅)出图,对于地块面积较大的采用矩形分幅(40cm×50cm)或正方形分幅(50cm×50cm),图幅覆盖不全的,可加长或加宽(以10 cm 倍数加长或加宽)。
地图比例宜采用1:500—1:2000。合肥市二环内应采用1:500比例地图;二环外测区且面积较大的可采用1:1000比例地图;用于土地征收或其它专项用途测绘的,比例不大于1:2000。对于区域性测绘,为表达各地块关系,市政设施
布局、道路交通的现状及规划情况的,可增加1:2000—1:5000比例测绘。
第七条储备土地测绘范围须全面反映储备土地的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等)现状,确保城市基本地形图的现势性。
测绘范围宜以城市道路、河流为街坊划定。距城市道路较远时,实测范围为储备土地外扩60米范围,且应涵盖储备土地四址界线外第二排建筑物(北侧外扩不少于100米)。
储备土地附近的重要市政设施、建筑群宜增加为实测范围。
第八条地图上各单位、道路、河流等名称注记以及各级行政区划界线须现时准确。
第九条储备土地的外框界址点要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进行实测,其精度指标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5cm,界址点上有地物的,应漆标注记;无地物的,应拔地钉桩。
第十条各类面积计算或量算应进行两次检核,较差必须在误差范围内,并按面积比例进行配赋。面积量算单位为m2,取至0.01 m2。
第十一条储备土地内部堆积大量土方的,应加密注记高程点,必要时测算土方量。
第十二条储备土地涉及两个以上权属单位的,必须查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土地登记的有关资料,图上绘制各单位权属界线、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注记单位名称、面积。
第十三条:测绘成果要求及测绘成果类型
一、测绘成果要求
1、土地勘测定界图、土地供应宗地图必须标明坐标参考系。
2、在征用土地报批时,应提供AutoCAD格式的电子版土地勘测定界图和土
地勘测定界拐点坐标,土地勘测定界拐点坐标应与电子版勘测定界图一致,用地报批面积应与电子版勘测定界图所量算的面积一致。
3、对于国有土地收储,应标明权属单位主体、界线、拐点坐标及面积。
4、在土地供应时,应提供AutoCAD格式电子版土地供应宗地图和实际供地的界址点坐标(不含代征道路等)。实际供地的界址点坐标应与电子版土地供应宗地图一致,土地供应面积应与实际供应的电子版宗地图所量算的面积一致。
二、具体测绘成果类型
(一)征用土地测绘成果(六套)
1、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
2、勘测定界图
3、规划选址用地图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5、土地利用现状图
6、成果电子数据
(二)收购土地测绘成果(六套)
1、测绘成果图(含土地权属单位、界址点、坐标、面积等内容)
2、成果电子数据
3、两个以上土地权属单位界线示意图、面积统计成果
(三)土地供应测绘成果(八套)
1、土地供应测绘成果图(分别出具出让土地、教育用地、拆迁复建用地等界线图)
2、成果电子数据
(四)专项测绘(四套)
1、专项测绘成果图
2、成果电子数据
对于本规定的第十三条涉及的所有电子数据和涉及两个以上土地权属单位界线示意图、面积统计成果,须无偿提供。
第十四条建立储备土地测绘机构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测绘单位。土地储备项目测绘库每年调整一次。
第十五条储备土地项目测绘单位的选定
在中标的测绘单位中按轮次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具体项目的测绘单位,所有测绘单位全部抽签完毕(最后一家除外)为一轮次。每次被选中的测绘单位不再参加本轮下一次测绘项目的抽签,每轮最后一个测绘项目由本轮未被选中的测绘单位自动承担测绘任务。
第十六条测绘单位在储备土地测绘生产过程中,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对测绘成果的制作、应用过程中的保密管理,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第十七条一个储备土地项目需多次测绘的,由一家测绘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单个项目测绘时限宜为7个工作日内提交成果;征收土地测绘时限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成果。
第十九条为便于测绘单位更好地完成测绘任务,测绘单位可持测绘资质证明、测绘原始资料、委托协议书等到合肥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档案室等单位联系办理电子数据下载、档案查询等工作。
第二十条测绘单位要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严把成果质量关,对测绘成果负全部责任,所承揽的储备土地测绘业务不得转包或分包。
第二十一条测绘成果在提交前须报市国土、规划等部门确认,确认手续由测绘单位承担。测绘成果由测绘项目所在处室负责检查、保管。
第二十二条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人将验收合格的测绘成果结合土地储备项目办理情况,录入储备土地信息库。
第二十三条测绘费用按中标测绘单位的招投标报价费率计算。按项目结算测绘费用,计入土地收储成本。
第二十四条测绘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市土地储备中心不予支付土地测绘费用,并可将其清除出土地储备项目测绘库;情节严重的,移交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一)测绘成果质量存在图面整饰不美观或注记、符号有错漏但不影响成果质量的、移交资料不完整的,半年内累计出现2个项目或经提出不按时改正的。
(二)测绘成果质量存在图幅内相邻图幅拼接精度超限或界址埋设不规范的。
(三)测绘成果质量存在界址点精度超限或面积误差超限、遗漏权属单位,不予支付土地测绘费用,并清除出土地储备项目测绘机构库。
第二十五条市土地储备中心工作人员应严格履行测绘工作程序选定测绘单位,不得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擅自确定测绘单位。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佛山市顺德区土地房产测绘管理规定
佛山市顺德区土地房产测绘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房产权属登记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的土地、房产宗地测量管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广东省测绘管理条例》、《房产测绘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在顺德辖区内从事土地房产测绘活动和实施土地房产测绘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测绘生产单位是指取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载明地籍测量、房产测绘专业范围的《测绘资质证书》,通过顺德区测绘市场准入联审小组(下称“区联审小组”)审核,在顺德区内从事土地房产测绘活动的测绘生产企(事)业单位。
土地房产测绘活动(业务)是指土地房产登记发证宗地、房产测量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宗地、房产测量。
测绘成果(产品)是指宗地图、房产分层平面图、房产单元平面图、房产测量资料簿等图件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
第三条
区联审小组负责全区测绘生产单位市场准入评审工作。
—1— 佛山市国土资源局顺德分局(下称“区国土分局”)是顺德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的测绘行业管理。顺德区建设局、佛山市规划局顺德分局(下称“区规划分局”)依法定职能负责管理本部门业务范围的测绘工作。
顺德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所(下称“区测管所”)组织开展测绘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测绘成果进行验收、入库、维护和统一向社会提供测绘产品,协助区各相关测绘业务管理部门处理测绘业务投诉。
第四条
测绘生产单位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测绘技术水平,接受区国土分局、建设局、规划分局的业务监督和区测管所的技术指导。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依本规定在顺德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房产测绘活动应当提供便利并给予必要的协助。
第二章 测绘市场准入
第六条
申请顺德区土地房产测绘市场准入的测绘生产企(事)业单位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广东省外注册的,必须具备甲级测绘资质和经广东—2 — 省建设厅备案确认的房产测绘资质材料;在广东省内注册的,必须具备乙级或以上测绘资质。
(二)符合国家测绘局《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的测绘资质通用标准和地籍、房产测绘专业标准的规定。
(三)具备必要数量的测量员和检查员,且人员相对稳定。检查员须具备测绘专业助理工程师或以上技术职称。
(四)具备固定的办公场所并按规定设置服务窗口。
(五)熟悉顺德区测绘管理规定和测绘技术要求,有能力达到顺德区测绘数据标准,接受顺德区测绘行政管理。
(六)业绩和服务质量良好,无违法违规作业纪录。第七条
申请顺德区测绘市场准入,需提交以下资料:
(一)《顺德区土地房产测绘市场准入申请表》。
(二)《测绘资质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三)企(事)业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和复印件。
(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五)申请单位基本情况说明,包括:办公场所及设置服务窗口情况、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名单以及学历和职称证书、测绘设备列表及检测资料等。
(六)其他相关资料。
—3— 第八条
区联审小组办公室负责将申请单位提交的申请资料分送联审小组成员单位,经各成员单位提出意见后报区联审小组评分审定。
第九条
顺德区测绘市场准入实行每两年一次审核制度,逢偶数年份的11月1日至12月25日接收测绘市场的准入申请,其余时间不予受理。
第十条
经区联审小组评审合格的申请单位须将评审资料分别提交联审小组成员单位办理测绘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备案,并与区建设局签订为期1—2年的业务委托合同(视企业诚信记录而定)。
未经区建设局委托或委托期届满未能续签委托合同的测绘生产单位,不得在顺德区承接房产测量业务。
第十一条
经区联审小组评审合格并经区建设局委托的测绘生产单位的名称、办公地点、资质等级和联系方式等信息通过公共媒体及办文窗口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测绘单位和测绘人员管理
第十二条
区测管所负责对测绘生产单位的外业和内业测绘活动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或过程检查,并对测绘生产单位的违法—4 — 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区建设局应将已办理委托备案的测绘生产单位和工作人员名单抄送区测管所,未办理委托备案的测绘生产单位或测绘人员完成的房产测绘成果不予办理验收、入库。
第十三条
由区测管所建立测绘生产单位信用档案,记录测绘生产单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情况、投诉处理情况等,并定期提交区联审小组。
第十四条
测绘生产单位变更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发生工作人员调动等,应及时将有关变更资料报区联审小组成员单位备案。
第十五条
测绘人员进行测绘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职业道德,不得利用工作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其他好处。
(二)执行国家现行测绘规范和房产测量规范及顺德区有关技术标准。
(三)使用顺德区统一规定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四)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时,必须保证测量标志完好无损。
(五)进行测绘作业时必须佩戴区国土分局核发的本人《测绘工作证》。
—5— 第十六条
测绘生产单位从事测绘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接受和配合委托人、区测管所的不定期抽查和过程检查。
(二)切实监督本单位测绘人员的测绘活动,对本单位测绘人员在测绘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负直接责任。
(三)以本单位的设备、技术和人员完成所承揽的测绘任务,不得将测绘项目转包。
(四)每次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时,须派专人查验测量标志的完好状况,若有损毁应及时报告区国土分局采取补救措施。
(五)开展土地房产宗地测量应当与委托人签订规定格式的土地房产项目测绘合同书或委托书,且委派的测量人员与委托人不得有利害关系。
(六)土地房产测量一般业务,测绘单位必需在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提供测绘成果;大型厂房、商住综合楼应在合同约定时限内提供测绘成果。
第四章 测绘成果和费用结算管理
第十七条
实行国土、房管、规划职能部门测绘成果资源共—6 — 享制度。区国土分局结合全区已验收入库的宗地图、房产平面图,负责全区地籍图的更新,并建立全区地籍图和宗地测量图资源共享信息库,与区房管、规划职能部门实行网络共享。
各职能部门应严格遵守测绘成果保密规定,未经区国土分局同意不得对外公开地籍图有关资料。
第十八条
凡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实施前应报区国土分局审核登记,以实现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避免重复测绘。
第十九条 测绘生产单位实施测绘前可到区测管所申领必要的基础测绘成果,区测管所应根据宗地测量的范围提供一份A3幅面的纸质地籍图和1:500全要素地形图块资料,并预编宗地号。
第二十条
测绘成果必须先由测绘生产单位的检查人员和审核人员进行过程检查和最后检查,两级检查通过后再送区测管所办理验收、入库。
第二十一条
通过验收入库的测绘成果,由区测管所在测量图上加盖验收和入库专用章后方可提供委托人使用,委托人不得使用未经验收、入库或验收不合格的测绘成果。对验收不合格的测绘成果,区测管所应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
第二十二条
测绘生产单位对区测管所提出的测绘成果质量整改意见,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组织人员及时进行
—7— 重测、修测、补测,直至测绘成果验收合格。
测绘生产单位对测绘成果验收不合格有异议的,可向区联审小组申请复检。区联审小组收到复检申请后,应及时组织经国家认定的测绘成果鉴定机构对测绘成果进行鉴定。测绘成果经鉴定确认为不合格的,鉴定费用由测绘生产单位承担。
第二十三条
区测管所应实现对测绘生产单位完成的测绘成果内业检查达100%,外业抽查不少于5%。测绘成果验收、入库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
第二十四条
对测绘生产单位的测绘成果质量、服务质量、依法依规测绘情况实行扣分制度,具体的扣分细则由区联审小组另行制订公布实施。
第二十五条
区测管所负责测绘成果质量审查、服务质量监督、违规违法测绘的查处及扣分工作。
第二十六条
土地房产宗地测量收费标准按照《关于申请收取房地产测量费的复函》(顺工商物价字„1998‟276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有新的收费标准出台,按本地物价主管部门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向测绘生产单位收取的基础测绘成果有偿使用费和验收入库费由区测管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我区的实际情况拟定收费标准,报经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8 —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因测绘产品质量不合格对用户造成损失的,由提供测绘产品的测绘生产单位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并负责补测或重测。测绘成果粗制滥造、伪造成果、以假充真的,由区国土分局向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吊销责任单位的《测绘资格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区测管所对经其验收、入库后提供使用的测绘成果质量向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发现测绘成果存在质量问题应及时更正错误,并追究有关质检人员和测绘生产单位测量员、检查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测绘生产单位有以下行为的,由区测管所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测绘人员进行外业测绘活动时没有佩戴区国土分局核发的《测绘工作证》。
(二)测绘人员将《测绘工作证》转借他人使用或擅自进行涂改。
(三)开展测绘活动前没有与委托人签订规定格式的土地房产项目测绘合同书(委托书)。
(四)单位或测绘人员因服务质量差被投诉且经调查属实。
—9—
(五)提高收费价格或延长提交测绘成果时间来达到变相拒测。
第三十条
测绘生产单位有以下行为的,由区国土分局责令其停业整顿,区建设局取消其责任人员的备案,一年内不得重新办理备案:
(一)不配合区测管所进行不定期抽查或过程检查。
(二)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从事测绘活动。
(三)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从事测绘活动。
(四)转包或者承接转包测绘项目。
(五)未经区建设局委托擅自从事房产测绘活动。
(六)无正当理由拒测。
(七)一年累计受到三次警告或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第三十一条
测绘生产单位有以下行为的,由区联审小组取消其准入资格并向社会公告,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准入;情节严重的由区国土分局向上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吊销其测绘资质:
(一)在房产面积测算中弄虚作假或者不执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规定。
(二)房产面积测算失误,造成重大损失。
— —10
(三)以欺骗手段取得《测绘资质证书》。
(四)一年内累计无正当理由拒测三次(含)以上。
(五)被责令停业整顿但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六)一年内因土地房产测绘问题被扣满100分。第三十二条
测绘生产单位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三条
测绘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其他好处,玩忽职守、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不及时报告的,由相关职能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区联审小组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佛山市顺德区土地房产测绘管理暂行规定》(顺测管„2006‟1号)同时废止。
—11—
第三篇:测绘生产管理规定
测绘生产管理规定
A,外业作业人员必须熟练操作各种测绘仪器熟悉并理解作业依据的测量规
范及项目的技术设计书内容.B,对技术设计书有关条款如有不同意见,不得擅自修改,应报单位复议,作业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操作.C,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良好运行,并按规范规定的检验项目对仪器进行
检验.全站仪,精密水准仪应每年一次,送省技术监督局检定.D,仪器必须有专业人员操作,任何未经培训并没有上岗证的人员均不得使
用仪器,仪器操作应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人员应培养正确的操作习惯,不当操
作造成仪器损坏或测量成果不合格者,以待岗培训的方式处理.E,注意生产安全.牢固树立生产安全的概念,生产作业中时时不忘安全.F,测量工作结束后,应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交外业组长复查,复查合格后,提处质检组,外业观测记录应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各专业外业工作结束
后,应提交规范的成果资料。
2内业生产管理
A,由专人负责检查外业观测记录数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格式,闭合差是
否超限,若检查不合格,应补测或重测.B,内业作业人员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格按规范规定的要求整理数据.内业计算资料均应有计算人,复核人,审核人签名.C,内业作业中有不清楚的地方,绝不能凭主观推测处理,应询问外业人员确认,或如有必要亲赴作业现场确认.D,内业操作中使用的软件应验证,作业员应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避
免丢失数据或错误发生.E,内业工作结束后,应会同外业组长编写本次工程的技术总结及测绘报告,迎接质检组的质量检查。
第四篇: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绘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过程及其主要内容。本标准主要使用于测绘生产项目和专业技术设计、其他测绘项目的设计可参考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册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9294—2003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使用于本标准。3.1 测绘项目 projec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由一组有起止日期的、相互协调的测绘活动组成的独特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在内的规定要求的目标,且其成果(或产品)可提供社会直接使用和流通。
注1 :测绘项目通常包括一项或多项不同的测绘活动。
注2 :构成测绘项目的测绘活动根据其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制图与印刷、工程测量、界限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测绘专业活动;也可以根据测区的不同划分不同的专业活动;亦可将两者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3.2测绘技术设计
technical desig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将顾客或社会对测绘成果的要求(即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转换为测绘成果(或产品)、测绘生产过程或测绘生产体系规定的特性或规范的一组过程。3.3测绘技术设计文件 technical designing docu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为绘图成果(或产品)固有特性和生产过程或体系提供规范性依据的文件。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3.4技术设计更改文件 correcting document for technical designing设计更改过程中由设计人员提出、并经过审评、验证(必要时)和审批的技术设计文件。技术设计更改文件既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更改,亦可以是对原设计文件技术性的补充。3.5设计过程 design process 一组设计输入转化问为设计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设计过程通常由一组设计活动所构成,主要包括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和更改。3.6设计输入 design input 与成果(或产品)、生产过程或生产体系要求有关的、设计输出必须满足的要求或依据的基础性资料。注:设计输入通常又称设计依据。
3.7 设计输出 design output 设计过程的结果。注:测绘技术设计输出的表现形式为测绘技术设计文件。
3.8设计审评 design review为确定设计输出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3.9设计验证 design verification 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设计输出满足输入要求的认定。4 总则
4.1 测绘技术设计的目的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应进行技术设计。
4.2 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 设计。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4.3 项目设计由承担项目的法人代表单位负责;专业技术设计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
4.4 技术设计文件是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也是影响测绘成果(或产品)能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技术标准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规定要求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测绘技术的设计活动应按照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的程序进行。
4.5 技术设计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a.技术设计应依据技术输入内容,充分考虑顾客的要求,引用适用的国家、行业或地方的相关标准,重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b.技术设计方案应先考虑整体而后局部,且顾及发展;要根据作业区实际情况,考虑作业单位的资源条件(如人员的技术能力和软、硬件配置情况等),挖掘潜力,选择最适用的方案。c.积极采用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d.认真分析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或产品)和资料;对于外业测量,必要时应进行实地勘察,并编写踏勘报告。踏勘报告的主要内容参见附录A。
4.6 设计人员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具备完成有关设计任务的能力,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
b.明确各项设计输入内容,认真了解、分析作业区的实际情况,并积极收集类似设计内容执行的有关情况。
c.了解、掌握本单位的资源条件(包括人员的技术能力,软、硬件装备情况)、生产能力、生产质量状况等基本情况。
d.对其设计内容负责,并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发现问题,应按有关程序及时处理。4.7 技术设计的编写应做到:
a.内容明确,文字简练,对标准或规范中已有明确规定的,一般可直接引用,并根据引用内容的具体情况,明确所引用标准或规范名称、日期以及引用的章、条编号,且应在引用文件中列出;对已作业生产中容易混淆和忽视的问题,应重点描述。
b.名词、术语、公式、符号、代号和计量单位等应与有关法规和标准一致。c.技术设计书的幅面、封面格式和字体、参见附录B。5 设计内容及内容要求 5.1 策划
5.1.1 技术设计实施前,承担设计任务的单位或部门的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对测绘技术设计进行策划,并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控制。必要时,亦可制定相应的技术人员负责。
5.1.2 设计策划应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设计验证。当设计方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应对设计输出进行验证。5.1.3 设计策划的内容包括: a.设计的主要阶段。
b.设计审评、验证(必要时)和审批活动的安排。c.设计过程中职责和权限的规定。d.各设计小组之间的接口。
设计策划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C。5.2 设计输入
5.2.1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编写技术设计文件前,应首先确定设计输入。5.2.2 设计输入应由技术设计负责人确定并形成书面文件,并由设计策划负责人或单位总工程师对其适宜性和充分性进行审核。
5.2.3 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应根据具体的测绘任务、测绘专业活动而定。通常情况下,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包括:
a.使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适用的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
c.对测绘成果(或产品)功能和性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测绘任务书或合同的有关要求,顾客书面要求或口头要求的记录,市场的需求或期望。
d.顾客提供的或本单位收集的测区信息、测绘成果(或产品)资料及踏勘报告等。e.适用时,以往测绘技术设计、测绘技术总结提供的信息以及现有生产过程和成果(或产品)的质量记录和有关数据。
f.测绘技术设计必须满足的其他要求。
5.2.4 测绘技术设计输入及其评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D。5.3 设计输出 5.3.1 通则
测绘技术设计输出主要包括项目设计书、专业技术设计书以及相应的技术设计更改单。在编写设计书时,当用文字不能清楚、形象地表达其内容和要求时,应增加设计附图。设计附图应在相应的项目设计书和专业技术设计书附录中列出。设计附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参见附录E。5.3.2 项目设计书的内容 5.3.2.1 概述
说明项目来源、内容和目标、作业区范围和行政隶任务量、完成期限、项目承担单位和成果(或产品)接受单位等。
5.3.2.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5.3.2.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测绘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根据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
a.作业区的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形类别、困难类别、海拔高度、相对高差等。b.作业区的气候情况:气候特征、风雨季节等。c.其他需要说明的作业区情况等。5.3.2.2.2 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5.3.2.3 引用文件
说明项目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项目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5.3.2.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说明成果(或产品)的种类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5.3.2.5.设计方案
5.3.2.5.1 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规定测绘生产过程中的硬、软件配置要求,主要包括: a.硬件: ——规定对生产过程所需的主要测绘仪器、数据处理设备、数据传输网络等设备的要求; ——其他硬件配置方面的要求(如对于外业测绘,可根据作业区的具体情况,规定对生产所需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物资、通信联络设备以及其他必需的装备等要求)。b.软件: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主要应用软件的要求。5.3.2.5.2 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说明项目实施的主要生产过程和这些过程之间输入、输出的接口关系。必要时,应用流程图或其他形式清晰、准确的规定出生产作业的主要过程和接口关系。5.3.2.5.3 技术规定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各项专业活动的主要过程、作业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a.特殊的技术要求,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依据和技术要求。5.3.2.5.4 上交和归档成果(或产品)内容及其资料内容和要求
分别规定上交和归档的成果(或产品)内容、要求和数量,以及有关文档资料的类型、数量等,主要包括:
a.成果数据:规定数据内容、组织、格式,存储介质,包装形式和标志及其上交和归档的数量等。
b.文档资料:规定需上交和归档的文档资料的类型(包括技术设计文件、技术总结、质量检查验收报告、必要的文档薄、作业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记录等)和数量等。5.3.2.5.5 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 内容主要包括:
a.组织管理措施:规定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和主要人员的职责和权限b.资源保证措施:对人员的技术能力或培养的要求;对软、硬件装备的需求等。c.质量控制措施:规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验收的主要要求。d.数据安全措施:规定数据安全和备份方面的要求。
5.3.2.6 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 5.3.2.6.1 进度安排
应对以下内容做出规定: a.划分作业区的困难类别。
b.根据设计方案,分别计算统计各工序的工作量。
c.根据统计的工作量和计划投入的生产实力,参照有关生产定额,分别列出计划和各工序的衔接计划。5.3.2.6.2 经费预算
根据设计方案和进度安排,编制分(或分期)经费和总经费计划,并做出必要说明。5.3.2.7 附录
其内容包括:需进一步说明的技术要求。有关的设计附图、附表。5.3.3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
专业技术设计根据专业测绘活动的不同分为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地图制图与印刷、工程测量、界线测绘、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等专业技术设计。各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的具体要求见附录F。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专业技术设计各部分内容编写一般要求见5.3.3.1~5.3.3.5。5.3.3.1 概述
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作业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5.3.3.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 5.3.3.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根据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
a.作业区的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地形类别、困难类别、海拔高度、相对高差等。b.作业区的气候情况:气候特征、风雨季节等。
c.测区需要说明的其他情况,如测区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以及测区经济发达状况等。
5.3.3.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5.3.3.4 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CH/T 1004—2005 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可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重力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指标等。5.3.3.5 设计方案
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设计方案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设备的要求。
——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
b.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c.各工序的作业方法、技术指标和要求。d.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环节和产品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数据安全、备份或其他特殊的技术要求。f.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g.有关附录,包括设计附图、附表和其他有关内容。5.4 设计评审
5.4.1 在技术设计的适当阶段,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审评,以确保达到规定的设计目标。5.4.2 设计评审的实施方法
设计评审应确定评审依据、评审目的、评审内容、评审方式以及评审人员等,其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a.评审依据:设计输入的内容。
b.评审目的:评价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要求(主要是设计输入要求)的能力;识别问题并提出必要的措施。
c.评审内容:送审的技术设计文件或设计更改内容及其有关说明。d.依据评审的具体内容确定评审的方式,包括传递评审、会议评审以及有关负责人审核等。e.参加评审人员:评审负责人、与所评审的设计阶段有关的职能部门的代表,必要时邀请的有关专家等。5.5 设计验证
5.5.1 为确保技术设计文件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必要时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验证。5.5.2 设计验证的方法 根据技术设计文件的具体内容,设计验证的方法可选用:
a.将设计输入要求和(或)相应的评审报告与其对应的输出进行比较校检。b.试验、模拟或试用,根据其结果验证符合其输入的要求。c.对照类似的测绘成果(或产品)进行验证。
d.变换方法进行验证,如采取可替换的计算方法等。e.其他适用的验证方法。
5.5.3 设计方案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应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验证。验证宜采用试验、模拟或试用等方法,根据其结果验证技术设计文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5.6 设计审批
5.6.1 为确保测绘成果(或产品)满足规定的使用要求或已知的预期用途的要求,应依据设计策划的安排(见5.1)对技术设计文件进行审批。5.6.2 设计审批的依据
设计审批的依据主要包括设计输入内容、设计评审和验证报告等。5.6.3 设计审批方法
5.6.3.1 技术设计文件报批之前,承担测绘任务的法人单位必须对其进行全面审核,并在技术设计文件和(或)产品样品上签署意见并签名(或章)。
5.6.3.2 技术设计文件经审核签字后,一式二至四份报测绘任务的委托单位审批。5.7 设计更改
技术设计文件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当确需要更改或补充有关的技术规定时,应按照本标准的5.4、5.5、5.6的规定对更改或补充内容进行评审、验证和审批后,方可实施。
附 录 A(踏勘报告的主要内容)根据外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踏勘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
A.1 作业区的行政划分、经济水平、踏勘的时间、人员的组成及分工、踏勘的路线及范围。A.2 作业区的自然地理情况:山脉、水系、主要地貌类型和特征、平均概略高程、一般比高、地貌自然坡度、透视程度。
A.3 根据外业测绘任务的具体情况,说明对测绘区作业有影响的作业区气象气候情况(如风、雨、雪、雾、气温、气压、能见度等)以及冻土深度、高秆作物季节,每年可作业年份,月平均作业天数。
A.4 作业区交通情况。
A.5 居民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情况,居民地的分布情况及地名规律以及作业组住地的建议。A.6 测区主要交通、水系、山体、居民地、管线和境界等的结合图。A.7 土壤、土质、沼泽地等情况。A.8 植被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A.9 作业区供应情况:生活用品、粮食、饮水、燃料的供应情况,木材、水泥、沙、石等就地取材的可能性和价格,消耗品、材料、工具的采购地点。A.10 请用劳动力、向导、翻译等情况和工资标准。A.11 作业区治安情况、卫生情况及预防措施。
A.12 作业区已有成果成图及其质量情况,测量标志完好情况,对利用这些资料的初步分析和意见。
A.13 典型地物、地貌样片调绘及摄影资料。
A.14 根据地貌特征、经济水平和技术方法的作业难度,划分作业区困难类别和具体图幅困难类别(可根据情况幅图)。
A.15 其他需补充说明的作业区信息。A.16 对今后技术设计方案和作业的建议。
附录B(幅面、封面格式和字体、字号)B.1 幅面
技术设计书采用GB/T 788规定的A系列规格纸张的A4副面(210mm×297mm),以便于阅读、复印和保存。B.2 封面格式 B.2.1 正封面格式 B.2.1.1 项目设计书
项目设计书的真正封面格式见图B.1。B.2.1.2 专业技术设计书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正封面格式见图B.2。B.2.2 副封面格式 B.2.2.1 项目设计书
项目设计书的副封面格式见图B.3。B.2.2.2 专业技术设计书
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副封面格式见图B.4。B.3 设计书的字号和字体
B.3.1 封面和目次的字号和字体
设计书的正、副封面的名称用二号黑体,封面的其他文字均用四号仿宋。目次页的“目次”用三号字体,目次内容用小四号宋体。B.3.2 正文的文字和字体
设计书正文中,章、条、附录的编号和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图、表的标题亦用小四号黑体。条文(或图、表)的注、脚注用五号宋体,图、表中的数字和文字以及图、表右上方关于单位的陈述用五号宋体。
正文和附录的其他内容均采用小四号宋体。
设计附图是在编写设计书时,用文字不能清楚、形象地表达其内容和要求时所增加的图纸设计。设计附图是测绘技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整个技术设计全貌和各作业工序的相互关系。根据技术设计内容的具体要求,设计附图可以单工种进行,亦可以多工种合并进行。设计附图应在相应的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书附录书中列出。E.2 设计附图的类型
设计附图一般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 测区测量标志设计图; 2. ×× 测区GPS测量技术设计图;
3. ×× 测区三角、导线测量技术设计图; 4. ×× 测区水准测量技术设计图; 5. ×× 测区重力测量技术设计图;
6. ×× 测区航测外业像片控制布点设计图; 7. ×× 测区航测内业像片控制布点设计图; 8. ×× 测区地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图; 9. ×× 测区工程测量技术设计图; 10.×× 测区地籍测量技术设计图; 11.×× 测区其他的技术设计图。E.3 设计附图的内容和要求 E3.1 设计附图应有标题(图名、图号)、设计单位、设计人、审核人、日期、图例以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E.3.2 设计附图应选择适宜的比例尺,需要时可绘制结合图以说明测区周边成果情况和接边要求。
E.3.3 设计附图的设计内容应能反映任务作业量,且设计内容清楚、明了,幅面大小适宜,对已有资料应表明衔接关系。
E.3.4 根据需要,设计附图上课标明作业区范围、经纬度、主要的居民区、交通线、水系和境界等。
E.3.5 当设计附图内容较复杂时,可分项绘制,或增加一些辅助的表格和必要的简要说明,做到设计附图和技术设计书的内容互相补充。
附 录
F(各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F.1 大地测量 F.1.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行政隶属等基本情况。F.1.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和困难类别等。F.1.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哟有资料的数量、形式、施测年代、采用的坐标系统,高程和重力基准,资料的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1.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的一部分。F.1.4 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坐标系、高程基准、重力基准、时间系统、投影方法、精度或技术等级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1.5 设计方案 F.1.5.1 选点、埋石
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a.规定作业所需的主要装备、工具、材料和其它设施。b.规定作业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的要求。1)选点:
——测量线路、标志布设的基本要求; ——点位选址、重合利用旧点的基本要求; ——需要联测点的踏勘要求; ——点名及其编号规定;
——选址作业中应收集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要求等。2)埋石
——测量标准、标石材料的选取要求; ——石子、沙、混凝土的比例;
——标石、标志、观测墩的数学精度;
——埋设的标石、标志及附属设施的规格、类型; ——测量标志的外部整饰要求;
——埋设过程中需获取的相应资料(地质、水文、照片等)及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路线图、点之记绘制要求;
——-测量标志保护及其委托保管要求; ——其他有关的要求。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F.1.5.2平面控制测量
a.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GPS接受机或其他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其他配置。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确定观测网的精度等级和其他技术指标等; ——规定观测作业各过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观测成果记录的内容和要求;
——外业数据处理的内容和要求:外业成果检查(或检验)、整理、预处理的内容和要求,基线向量解决方案和数据质量检核的要求,必要时需确定平差方案,高程计算方案; ——规定补测与重测要条件和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4)有关附录。
a.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1)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计算机、软件及其他配置。
2)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说明所确定的锁、网(或导线)的名称、等级、图形、点的密度,已知点的利用和起始控制情况;
——规定觇标类型和高度,标石的类型; ——水平角和导线边的测定方法和限差要求;
——三角点、导线点高程的测量方法,新旧点的联测方案等; ——数据的质量检核、预处理及其他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对应措施。
3)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1.5.3 高程控制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规定测站设置基本要求:
——规定观测、联测、检测及跨越障碍的测量方法,观测的时间、气候条件及其他要求等; ——规定观测记录的方法和成果整饰要求;
——说明需要联测的气象站、水文站、验潮站和其他水准点; ——规定外业成果计算、检核的质量要求;
——规定成果重测和取舍要求;
——必要时,规定成果的平差计算方法、采用软件和高差改正等技术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对应措施。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F.1 5.4 重力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对重力仪的维护注意事项,规定测量和计算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其他配置,并规定测量仪的运载工具及其要求。
b.规定作业的主要过程、各工序作业方法和精度质量要求: ——规定重力控制点和加密点的布设和联测方案;
——规定重力点平面坐标和高程的施测方案,说明已知重力点的利用和联测情况; ——规定测量成果检查、取舍、补测和重测的要求和其他相关的技术要求;
——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交通工具、主要物资及其供应方式、通信联络方式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c.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d.有关附录。
F.1.5.5 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计算所需的软、硬件配置及其检验和测试要求。b.规定数据处理的技术路线或流程。
c.规定各过程作业要求和精度质量要求,包括:
——说明对已知数据和外业成果资料的统计、分析和评价的要求; ——说明数据预处理和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如采用的平面、高程、重力基准和起算数据;确定平差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和精度要求,规定程序编制和检验的要求等; ——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内容。d.规定数据质量检查的要求。
e.规定上述成果内容、形式、打印格式和归档要求。f.有关附录。F.2 摄影测量和遥感 F.2.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任务量等基本情况。F.2.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2.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G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形概况、地貌特征、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地形类别、困难类别和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分布与主要特征,气候、风雨季节及生活条件等情况。F.2.2.2 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地图资料采用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比例尺、等高距
测制单位和年代等;说明基础控制资料的平面和高程基准、精度及其点位分布等;说 明航摄资料单位、摄区代号、摄影时间、摄影机型号、焦距、像幅、像片比例尺、航高、底片(像片)质量、扫描分辨率等;说明遥感资料数据的时相、分辨率、波段等;说明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等。
说明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F.2.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F.2.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图幅基本等高距 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2.5 设计方案 F.2.5.1 航空摄影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的要求按GB/ 19294—2003《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执行。F.2.5.2 摄影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a.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规定作业所需的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多作业所需的数据处理、存储与传输等设备的要求;
——规定对专业应用软件的要求和其他软、硬件配置方面需特别规定的要求。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或流程。c.规定各工序作业要求和质量指标:
1)控制测量:规定平面和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等;规定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的施测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精度要求。
2)调绘:提出室内判绘和实地调绘的方案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提出新增地物、地貌以及云影、阴影地区的补测要求;根据测绘地理景观特征,对居民地、地形要素的特征和主要表示方法提出要求,其内容如下:
——水系:规定测定水位的方法和要求,水网区河流、湖泊、沟渠的取舍原则,对水系附属建筑物的表示方法与要求等;
——居民地与建(构)筑物:按测区居民地与建(构)筑物的分布情况,说明其类型、特征、表示方法和综合取舍的原则;
——交通:描述铁路、公路类型和分布情况,对公路以下的道路,着重规定综合取舍的要求等; ——境界:明确境界表示到哪一级,对国界和其他有争议的境界要提出具体的表示方法和要求等。
——地貌和地质:说明测区内各类地貌的特征,对地貌符号和地质符号表示提出要求; ——植被:说明测区内主要植被的种类、配合表示的要求、地类界综合取舍的要求等; ——其他关于地图要素的技术要求; ——地名调查:规定确定地名的依据和方法、人口稠密和人口稀少地区地名综合取舍要求,对少数民族地区地名应写明译音规则,对地名中的地方字要有统一的注释等; 3)碎部点测量:规定碎部点测量及其相关的技术要求。
4)影像扫描:规定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数据格式、数据编辑、扫描质量等主要技、术要求。
5)空中三角测量:确定加密方案及其要求,内容包括采用的空三系统、平差方法、检测点的选点规则和数量及其精度指标、技术要求和上交成果要求等。6)数据采集和编辑:
——规定矢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和编辑要求,包括数据的分层、编码、属性内容、数据编辑和接边、图幅裁切、图廓整饰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高程模型格网间隔、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数据格式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分辨率、影像数据纠正、镶嵌、裁切、图廓整饰等技术、质量要求。
5)规定元数据的制作要求。
6)对图历薄、文档薄的样式和填写做出规定。
b.在隐蔽地区、困难地区或特殊情况下测图,或采用新技术、新仪器测图时,需规定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必要的精度估算和说明。c.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d.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e.有关附录。F.2.5.3 遥感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b.作业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c.规定遥感资料获取、控制和处理的技术和质量要求,可包括:
——遥感资料获取:说明获取遥感资料的基本要求,并说明所获取遥感资料的名称、摄影参数、范围、格式、质量情况等;
——控制要求:规定控制点选取的方法、点数及其分布和计算的精度要求等;
——处理要求:规定各工序(包括纠正、融合及其他内容等)的技术要求及影像质量、误差精度要求等,规定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技术指标和标志(如解译,如形态、影像、色调)及其整饰、注记的方法和技术要求等。d.其他相关的技术、质量要求。
e.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内容。f.成果上交和归档要求。g.有关附录。
F.3 野外地形数据采集及成图
F.3.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地理位置、行政隶属、成图比例尺、采集内容、任务量等基本情况。
F.3.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F.3.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和困难类别等。F.3.2.2 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施测年代,采用的平面、高程基准,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3.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3.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成图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3.5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图艮控制测量:规定各类图根的布设,标志的设置,观测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测量限差的要求等。
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野外地形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采用全站型速测仪、平板仪、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等;
——规定野外数据采集的内容、要素代码、精度要求; ——规定属性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数字高程模型(DEM),应规定高程数据采集的要求; ——规定数据记录要求;
——规定数据编辑、接边、处理、检查和成图工具等要求;
——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地形模型(DEM),还应规定内插DEM和分层设色的要求等。
d.其他特殊要求:拟定所需的主要物资及交通工具等,指出物资供应、通信联络、业务管理以及其他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或对作业的建议等;采用新技术、新仪器测图时,需要规定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要求、限差规定和必要时的精度估算和说明。e.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f.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g.有关附录。
F.4 地图制图和印刷 F.4.1 地图制图 F.4.1.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制图范围、行政隶属、地图用途、任务量、完成期限、承担单位等基本情况。对于地图集(册),还应重点说明其主要反映的主体内容等。对于电子地图,还应说明软件基本功能及应用目标等。F.4.1.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F.4.1.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作业区地形概况、地貌特征、困难类别和居民地、水系、道路、植被等要素的主要特征。
F.4.1.2.2 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采用的平面和高程基准、比例尺、等高距、测制单位和年代,资料 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和评价,并列出基本资料、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包括可利用的图表、图片、文献等)以及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说明作者原图或其他专题资料的形式、质量情况,并对其利用方案加以说明。F.4.1.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4.1.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地图比例尺、投影、分幅、密级、出版形式、坐标系统及高程基准、等高距,地图类别和规格,地图性质、精度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对于地图集(册),还应说明图集的开本及其尺寸、图集(册)的主要结构等主要情况。
对于电子地图,则应说明其主题内容、制图区域、比例尺、用途、功能、媒体集成程度、数据格式、可视化模型、数据发布方式及可视化模型表现等。F.4.1.5 设计方案 F.4.1.5.1 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设计方案的主要包括: a.说明作业所需的软、硬件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
c.规定所需作业过程、方法和技术要求:
1)地图扫描处理:规定地图扫描分辨率、色彩模式、数据格式、纠正方法、数据编辑的主要内容、色彩处理等作业和质量要求等。
2)数学基础:规定地图的数学基础及其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3)数据采集与编辑处理:
——规定地图表示的数据内容、采集方法、要素表示关系的处理原则、数据接边以及数据编辑处理的其他要求等:
——规定地图的图面配置、图廓整饰、图幅裁切等技术、质量要求; ——规定地图各要素符号、注记等的表示要求;
——规定地图数据的色彩表示、输出分分版(或分色)、排版样式、输出材料以及印刷原图的制作要求等; ——对于地图集(册),规定其详细结构、内容安排、排版样式等,并规定各图幅诸内容的选取原则、表示方法、图片、文字的编辑样式,文字的字体、大小等; ——规定对地图或图集印刷、装帧的主要要求; ——图历薄填写以及其他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最终提交和归档成果和资料的内容及要求。f.有关附录。F.4.1.5.2 电子地图
a.制作电子地图以及多媒体制作与浏览所需的各种软、硬件配置要求。b.电子地图制作的技术路线和主要流程。c.电子地图制作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要求: ——规定空间信息可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内容:
——规定多媒体可视化表现形式和对媒体数据的要求; ——规定对地图符号系统设计和地图层次结构(由主题信息内容、主题相关信息和背景信息内容等组成)设计的内容、表现手段和要求等;
——规定电子地图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内容、表现形式、软件功能及应用目标等;
——规定电子地图空间信息可视化的表现手段与基本形式等; ——规定电子地图空间信息的流程结构和组织方式; ——规定电子地图的界面结构和交互方式等。——其他需要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等。
d.最终提交和归档成果和资料的内容及要求。e.有关附录。F.4.2 地图印刷 F.4.2.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性质、用途、任务量、完成期限等基本情况。F.4.2.2.印刷原图情况
说明印刷原图的种类、形式、分版情况、制作单位、精度和质量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说明其他有关资料的数量、形式、质量情况和利用方案等。
F.4.3.2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4.2.4
主要质量指标
说明印刷的精度、印色、印刷的主要材料(如纸张、胶片、版材等)、装帧方法以及成品的主要质量、数量情况等。F.4.2.5 设计方案
印刷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a.确定印刷作业的主要工序和流程(必要时,应绘制流程图)。b.规定所需工序作业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拼版的方法和要求;
——制版;规定制版作业的方法、材料、技术和质量要求; ——修版:规定修版的方法、内容和要求;
——印刷:规定打样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要求;规定印刷设备、纸张类型、印色、印序和印数、印刷精度和墨色等要求;
——装帧的方法、技术要求、采用的材料以及清样本的制作等; ——裁切设备、尺寸和精度要求
——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的技术质量要求; ——其他有关的技术、质量要求。
c.提交和归档成果(或产品)和资料的要求。d.有关的附录。F.5 工程测量 F.5.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用途、测区范围、内容与特点等基本情况。F.5.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F.5.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交通、气候情况以及测区困难类别,测区有关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情况等。
F.5.2.2 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资料的施测年代、采用的平面、高程基准、资料的数量、形式、质量情况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F.5.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F.5.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和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成图基本等高距、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5.5 设计方案
F.5.5.1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设计方案内容参照标准的F1.5.2和F1.5.3的要求。F.5.5.2 施工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作业所需要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
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施工场区控制网及建筑控制网的布设方法和精度要求,确定场区高程控制点的布设、精度要求和施测规定;
——对施工放样使用的图纸和资料提出技术要求,规定各施工工序放样、抄平的技术要求、检核方法和限差规定等;
——规定结构安装测量中放样的方法和测量允许偏差; ——规定灌注桩、桩界和红线点的布设和施测方法及要求; ——水工建筑物施工放样的方法和测量允许偏差,高层建筑物与预制构件拼装的竖向测量偏差的规定等;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5.5.3 竣工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
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规定竣工图的分幅、编号、比例尺以及图例、符号等;——规定竣工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规定竣工图的内容、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要求等;——规定对竣工图各项注记及其他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
F.5.5.4
线路测量
包括铁路测量、公路测量、管线测量、架空索道和架空送电线路、光缆线路测量等。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规定线路控制点的布设方案和要求,联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确定线路的测图比例尺; ——规定中线、曲线的起、迄点位置,布设要求,实测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断面的间距和断面点密度的要求等;
——规定各种桩点(中桩、转点、交叉点、断面点、曲线点等)的平面和高程的施测方法和精度要求;
——线路测量各阶段对各种点位复测的要求,各次复测值之间的限差规定; ——架空索道的方向点偏离直线的精度要求等;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的主要要求。e.上交和归档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5.5.5 变形测量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配置。
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基准点设置和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标石埋设规格、施测方案及其精度要求; ——规定变形测量的观测周期和观测要求;
——规定数据处理方法、计算公式和统计检验方法等; ——规定手薄、记录和计算的要求; ——其他有关要求和规定。d.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e.有关附录。F.6 界线测绘 F.6.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测区范围、行政隶属、测图比例尺、任务量等基本情况。
F.6.2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F.6.2.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根据需要说明与设计方案或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内容可包括测区的地理特征、居民地、道路、水系、植被等要素的主要特征,地形类别以及测区困难类别,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土地等级及利用概况等。F.6.2.2已有资料情况
说明已有控制成果和图件的形式、采用的平高程基准、比例尺、大地点分布密度、等级,行政区划资料、质量情况评价,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对于地籍测绘和房产测绘,还应说明房屋普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的现势性和可靠性,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权属单位的划分、城镇房产类别、房屋建筑结构分类等标准的制定单位和年代等级资料情况和利用方案。F.6.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的一部分。F.6.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作业或成果的比例尺、平面哄人高程基准、投影方式、成图方法、数据精度、格式、基本内容、以及其他主要技术指标等。F.6.5 设计方案 F.6.5.1 地籍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方法,观测限差,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外业调绘:规定调绘图件(地形图、航摄像片、影像平面图及其他图件),确定地籍要素调绘或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各种权属界线的表示和地块的编号方法等; ——规定界址点实测和面积量算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测图作业要求:规定测图的作业方法,使用的一起,精度要求和各项限差;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的表示方法等; ——其他技术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6.5.2 房产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的方法,观测限差,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房产调查(或调绘):规定房产调查(或调绘)的内容和方法,地块和房屋(幢号)
CH/T 1004—2005 的编号方法,房产调查表的填写要求等;
——规定界址点布设、编号和实测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房产图绘制和面积量算的方法和技术质量要求; ——其他技术质量要求。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F.6.5.3 境界测绘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测量仪器的类型、数量、精度指标以及对仪器校准或检定的要求,规定作业所需的专业应用软件及其他配置。b.规定作业的技术路线和流程。c.规定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控制测量:规定平面控制的布设方案,觇标和埋石的规格,观测的方法,新旧点联测方案及控制网的精度估算;
——外业调绘:确定调绘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规定界址点实测和界桩埋设的方法和要求等; ——其他技术要求。
d.质量控制环节和质量检查。
e.上交和归档成果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f.有关附录.。
F.7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 F.7.1 任务概述
说明任务来源、管理框架、建库目标、系统功能、预期结果、完成期限等基本情况。F.7.2 已有资料情况,并结合数据入库前的检查、验收报告或其他有关文件,说明数据的质量情况和利用方案。
F.7.3 引用文件
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便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的一部分。F.7.4 成果(或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说明数据库范围、内容、数学基础、分幅编号、成果(或产品)的单元空间、数据精度、格式及其他重要技术指标。F.7.5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
a.规定建库的技术路线和流程,应用流程图或其他形式,清晰、准确地规定建库的主要过程及其接口关系;
b.系统软件和硬件的设计:规定建库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有关的图制软件等;规定数据库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数据处理设备(如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及计算机等)、数据存储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功能要求或型号、主要技术指标等。规划网络结构(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线、网络连接设备等)。
c.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规定数据库的系统构成、空间定位参考、空间要素类型及其关系、属性要素类型及其关系等。
第五篇:储备土地开发补偿协议书
附件:
储备土地开发补偿协议书(调整稿)
(样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订立本协议书双方
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以下简称甲方)(以下简称乙方)
第二条 根据国家和武汉市的有关土地储备及交易的有关规定,现甲乙双方就2009年11月3日公开挂牌(挂牌编号为P(2009)063号)成交的位于硚口区额头湾村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供应的储备开发补偿事宜,特订立本协议书,以资共同遵守。
第二章 储备地块状况
第三条 本协议项下储备地块位于硚口区额头湾村(东吴大道南、北两侧),宗地总面积56575.27平方米,由规划净用地面积50210.84平方米(含绿化带面积5137.70平方米)、防护绿地面积5983.34平方米及控制城市规划道路381.09平方米组成。其中出让土地面积为56194.18平方米,包含规划净用地面积及防护绿地面积,不包含控制城市规划道路面积。其位臵、四至范围详见供地专用附图所示,面积均以实测为准,乙方已实地踏勘验明界址并认可。
第四条 本协议书项下出让地块的规划用地条件以武规条字
[2009]60号规划设计条件为准,乙方应严格执行规划设计条件要求的全部内容。用地范围以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最终确定的用地范围为准,面积以实测为准。
如需改变上述地块规划设计条件的,必须征得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同意,并依法办理有关批准手续。规划建筑面积增加的,应根据楼面地价相应调整土地出让价款;规划建筑面积减少的,土地出让价款不作调整。
第五条 储备地块现状及瑕疵说明如下,乙方对表述如下的储备地块现状及瑕疵说明无异议,并全面接受。
(一)A地块(位于东吴大道北侧)用地范围及B地块(位于东吴大道南侧)用地范围内西边为水塘,部分已由长丰乡额头湾村委会回填,保持现状交付。已发生的填塘等土地平整工程及补偿费用共计1500万元,该费用未计入出让价款,由乙方另行支付给长丰乡额头湾村委会。
(二)B地块用地范围内东边有一行政拘留所尚未拆除,按现状移交,由乙方自行与拘留所协商拆迁还建安臵事宜并承担相关费用,该费用未计入出让价款中。经硚口区人民政府前期调查,还建后的拘留所必须按占地面积约20亩、建筑规模约5000平方米标准修建。经初步测算,上述工作所需要费用约1800万元。
如乙方无法与硚口区行政拘留所达成协议,则由乙方向硚口区人民政府一次性支付拆迁安臵费用1800万元,由硚口区人民政府负责在收到拆迁安臵费用后6个月内组织完成硚口区行政拘留所腾退、还建安臵及水电结清等相关工作(该工作与甲方无涉),并承担交地相关义务。
(三)该地块未作地质勘探调查及环境测评,乙方自行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关风险。
(四)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地块在“限房价、限房型、限工期、限销售对象”的前提下挂牌供应,定向用于硚口区范围内重点工程拆迁还建,建设工期为18个月(自地块成交之日起计算)。该项目所建住宅由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拆迁主体回购,用于硚口区范围内重点工程拆迁安臵,住房销售价格上限为4280元/平方米。
(五)乙方应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自行负责完成防护绿地的建设,并另行承担相应费用,该费用未计入出让价款中。宗地范围内控制城市规划道路部分按现状移交乙方临时管理,乙方应服从规划要求,因道路建设需要,应无条件交由建设实施主体依法实施建设(该工作与甲方无涉)。
第三章 储备地块开发补偿及相关权利义务
第六条 本协议书项下储备地块的土地出让价款为亿仟佰万元整(小写为万元,折合约万元/亩),其中包括:储备土地开发补偿费用、土地出让金、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土地登记费。
第七条在本协议书生效后, 乙方已提交的挂牌竞买保证金肆仟万元整(小写4000万元整)抵作本协议书的履约保证金,出让价款按照以下方式支付:
自本协议书签订生效之日起30日内(不迟于2009年12月3日),乙方向甲方付清全部出让价款,计亿仟佰万元整(小写为万元整,可用履约保证金冲抵)。
第八条 本协议书生效,且乙方按约定付清全部应付价款后,甲方应按如下范围、时间和条件向乙方交付本协议书项下出让地块:
(一)交地范围
宗地范围内全部土地。
(二)交地时间
2010年1月31日前,甲方向乙方交付本协议项下土地。
(三)交地条件
甲方向乙方交付的储备土地应达到以下条件(甲方交付储备地块后即视同出让人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履行了交地义务):
1、交地范围内除行政拘留所外,其余房屋全部拆除。
2、交地范围内的行政拘留所保持现状交付,由乙方自行出资完成该拘留所的拆迁还建安臵事宜。
3、交地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地上绿化、围墙、堆土、塘洼、架空电线和电杆以及各类市政设施、管网和地下人防等)保持现状交付,交地范围周边状况保持现状。乙方因建设需要,改变上述现状的,应自行依规办理相关手续,并承担可能发生的相应费用,该费用未计入出让价款中。
4、交地范围内水、电费用(不含因地下管网陈旧引起的水耗、水损及办理断管手续所需费用,以及行政拘留所产生的水电费用)结清。
5、交地范围内权属不存在任何争议。
第九条 自甲方向乙方交付土地之日起30日内,乙方应持本协议书及《成交确认书》等有关资料向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申请办理有关手续,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按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规定核缴其他税费。
在乙方付清地块全部应付价款的前提下,甲方方可按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要求提供同意乙方办理变更登记的书面文件及甲方能够提供的相关资料,用于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领取该地块《国有土地使用证》。
第十条 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办理储备土地变更登记及建设项目报建手续时涉及本协议书第六条已包含的各项费用的,乙方不再另行缴纳;涉及本协议书第六条未包含的各项税费的,除本协议书有明确规定外,乙方应按规定向有关部门另行缴纳。因本协议书第七条属履约保证金条款,《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的履约保证金,乙方不另行支付。
第十一条 乙方如未按本协议书的约定时间足额支付应付款项的,从逾期之日起,每日按应付款项金额的万分之三向甲方承担逾期付款违约金,乙方如未按照约定付清到期应付款项达到本协议书项下应付价款的20%或以上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书或要求乙方付清全部应付价款款项;乙方超过90日仍未按照约定支付到期应付款项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书。
如甲方解除本协议书的,乙方除每日按应付款项金额的万分之三向甲方承担逾期付款违约金外,其交付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如乙方违约造成甲方损失大于违约金和保证金的,还应据实赔偿差额部分。
如甲方要求乙方付清全部应付价款,乙方未按照甲方的要求付清且按照甲方要求应付未付的款项仍未达到应付价款总额的20%或以上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书,并适用本条第二款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如乙方未履行本协议书第五条第(四)、(五)款约定义务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书,并适用本条第二款追究乙方违约责任。
如解除本协议书时,甲方已经向乙方交付储备地块的,乙方还应交还已经交付的储备地块;乙方已经办理了土地登记,领取了土地使用证的,应办理土地使用权注销登记手续,由此产生的所有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第十二条 因乙方不履行或未能依约定履行出让合同而导致出让人解除出让合同的,本协议书亦应视同解除,乙方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如乙方还有违反本协议书的违约行为的,按照本协议书约定追究违约责任。因乙方违约而甲方解除本协议书的,出让方有权解除出让合同。
第十三条 由于甲方未按时提供储备地块的,每延期一日,甲方应当按乙方已经支付的应付价款的万分之三,向乙方给付违约金,如因甲方逾期不能交付土地达6个月以上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协议书,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赔偿因相应的违约造成的其他损失。如交付的土地未能达到约定的土地交付条件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与出让方共同负责按照约定的条件履行义务,并且赔偿对乙方造成的直接损失。
甲方未按照本协议约定提供乙方登记所需要的文件、单证的,视为甲方违约,应承担延误履行而给乙方造成的直接损失。
第十四条 因不可抗力原因,甲方在本协议书约定期限内(包括逾期6个月)仍无法向乙方交付储备地块的,甲乙双方可以协商解除本协议书,且双方互不承担违约责任,甲方在本协议书解除之日起5日内应如数返还乙方已经支付的出让价款,不计息;若甲方已向乙方交付储备地块的,乙方应在本协议书解除之日起5日内撤出储备地块,并将储备地块交付甲方。
本条的不可抗力包括: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因集会、游行等造成的社会异常事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协议书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终结及争议的解决,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和管辖。
第十六条 双方同意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而协商不成的,双方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七条 本协议书项下的货币种类为人民币。
第十八条 本合同的金额等项以大、小写表示的,大小写数额应当一致,不一致的,以大写为准。
第十九条 本协议书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委托代理人)签字、盖公章后生效。
第二十条 本协议书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签订补充协议书,补充协议书与本协议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条 本协议书一式捌份,双方各执叁份,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留存贰份。
甲方:武汉市土地整理乙方:
储备中心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法定地址:武汉市江岸区法定地址:
四唯路6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二○○年月日二○○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