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1:3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

第一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

尊敬的各位领导:

你们好!

下面我针对我局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几位领导汇报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和企业行为,必须要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0年农业部等八部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从现在的情况看还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持力度相对滞后等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各级财政在保持原有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都要有所增加,而且要列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用于农产品基地、龙头组织培育、农业科技投入等。

2.各有关部门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及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避免分散投入,集中财力扶持建设一批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3.为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烂市的问题,延长销售时间,建议对龙头企业兴建冷库进行资金补助。

(二)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1.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现状,建议每年召开银企座谈会,由各银行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确定授信额度后,对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贷款给予重点支持,根据项目效益与贷款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利率适当优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确保资金安全营运,可实行派信贷员跟踪管理服务。

2.对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可以逐步探索通过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和发行企业债券。

(三)加大用地、用电扶持力度

1.农业龙头企业新办畜牧场用地,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内从事水产养殖、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只备案不审批,在签订复垦协议的基础上,免缴土地复垦押金,临时用地土地管理实行减免征收。

2.对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免交土地出让金。

3.租赁、承包、联营、入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由合同双方视生产经营特点确定土地使用年限,最长可达五十至七十年。

4.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用电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性用电按农用电价计收。

(四)是建立风险基金和组建信用担保公司

1.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建议市里统一规定:农业龙头企业可按订单额度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基金,允许在税前列支,用于抵御发展订单农业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和企业利益。对建立风险基金的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

2.鉴于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建议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通过政府出一点,企业筹一点,运作公司拿一点组建信用担保公司,重点解决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目前我局正在按市农业局的要求,积极筹备组建信用担保公司。

(五)开通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

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合作社运输本组织主营的所有农产品,常年开通“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过桥费。除防疫检疫外,禁止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检查收费,确保农产品流通环节畅通。

(六)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仅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基本上是按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没有享受政策性补贴,商业保险公司无力也不愿意承担风险性较大的农业保险责任,而日本等国家对农业保险费的补贴高达70%。建议进一步加强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要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经营政策性业务可获得相应政策支持如保费补贴,再风险基金等。

(七)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

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建议在超市和宾馆餐厅等逐步设立农产品检测监测点,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确保人们吃上安全、卫生的农产品。

(八)继续鼓励干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干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办产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创办基地和经济实体成效显著的,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给予奖励或提拔重用。

(九)鼓励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以及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等,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专业合作和联合,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建议市加大示范建设的面,同时示范建设的扶持资金也应增加(这几年,市里给每个区县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建设单位2个,每个给予2万元资金扶持)。

二、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目前,从我县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情况来看,总体情况良好,但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

一是人地矛盾比较突出。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导致一些家庭有人无地种或有地无人种的矛盾突出。二轮土地承包以来,截止2005年底,全县新生人口27800人,需要补给的土地面积2.1万亩,而人口减少数约27500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二轮土地承包期过后出生人口无土地,其下一代在十岁前也可能无土地,这将影响农村稳定。

二是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受传统习惯影响,相当部分农民不重视签定土地流转合同,签订流转合同的,很多也不够规范,有关合同条款不够明确,缺乏保证履约的措施,留下纠纷隐患,加之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增大农村不稳定因素。

三是纠纷解决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还不健全,另一方面,缺乏规范化的仲裁机制及可操作的规范化程序,增大了纠纷的调解难度。

四是农经管理职能还需加强。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农经站的职能并入农业服务中心,今年,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编办等部门关于做好我市乡镇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调整有关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渝办发〔2005〕27号)的规定,农经管理划入政府职能,不再保留农经站,但农经人员减少,平均每个街镇乡只有两名左右农经公务员从事农经工作,较大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与较少的人员矛盾较为突出,给农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二)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重庆市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目前《农村土地承包法》主要体现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为此,建议出台实施办法,明确一些具体操作规范。如对人地矛盾特别突出的地区,是否可采取五年或十年进行一次小调整的办法予以解决;对举家外出杳无音信、耕地交给他人粗放经营或撂荒的,能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进行流转;对进城定居、有稳定生活来源、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能否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重新发包给无地农户,等等。

二是规范和完善土地承包权流转。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出台相关规定,进一步对土地流转主体、流转客体、流转价格、流转程序、流转中介方和流转后的补偿等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流转双方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对业主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降低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赋予其更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以更好地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三是妥善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占地问题。加强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重大举措,但在实施中用地矛盾比较突出。建议出台有关规定,统一明确政策,便于基层操作。

四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农村土地承包涉及人多、面广、内容相当复杂,而目前没有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影响了社会稳定。建议市里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办法》,组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并明确纠纷调解仲裁的具体处理程序和方法等内容,统一调解仲裁法律文书格式。

五是切实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被征地农民往往易成为“三无”农民,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其合法权益。建议国家出台有关规定,明确界定政府的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提高公益性用地的补偿标准。对经营性用地,应由市场形成价格,并提高农民的议价地位。允许集体非农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实现农村耕地承包权物权化、长期化、商品化,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有形的土地市场进行交易或以租赁、参股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维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

第二篇:市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工作总结

某年是《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对该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视,进行了全面部署,并作为了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各地根据省、市的部署,采取切实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使我市《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⒈层层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市政府在今年月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府办电号),对如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月,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对做好今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作了全面部署。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也相继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召开《农村土地承包法》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工作会议,并下发专门文件进行了布置。同时印发宣传资料万余册(份),编写板报多期,开展圩场宣讲次。通过广泛宣传,农民知道《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比例已从去年的上升到。

⒋全面开展承包合同补签。在年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中,我市大部分地方没有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今年,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我市各地全面开展了土地承包合同的补签工作。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各地坚持做到“三规范四统一”,即规范文本,统一采用市农业局印制的合同样式;规范填写,承包期限统一为“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日至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九日”;规范管理,合同由乡村统一登记造册,并建立管理制度。据统计,今年全市共补签土地承包合同万份,占应签订合同户数的。

⒌扎实做好证书发放和变更登记。今年月,我市各地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到户情况、农村土地流转、撂荒面积、因灾毁损或征占地面积、退耕还林面积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在彻底摸查的基础上,一是对二轮承包中未发放到农户手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了补发。二是根据二轮承包后因农村税费改革、退耕还林等各种原因引起农村土地面积、座落四至等情况的变化进行了变更登记。三是根据近年来农户分家立户等情况,对原来户进行变更登记和对新户登记发证。据统计,今年我市共核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万余本,变更登记证书万份。

⒍认真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一些县(市、区)农业部门相继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一些乡镇还设立了—名专(兼)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对各类土地承包纠纷和矛盾认真受理,及时解决,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农村社会稳定。某年,全市各地共调处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起,查处侵害农民承包权益案件起,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

⒎积极搞好流转服务和试点。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但同时也容易造成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侵害。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市大部分县(市、区)都选取了个以上乡镇作为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积极做好对土地流转的引导、规范和登记确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同时还逐步建立了土地流转的监测网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据统计,今年我市农户承包地流转面积共万亩,涉及农户万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万份。

⒏努力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县(市、区)建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宁都、石城、南康等地还实行了分片包干责任制。二是加强学习,强化考核。我市把《农村土地承包法》列入了某年全民普法的重点,广泛开展了对该法的的学习和考核。三是深入调查,加强监督。各地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了以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行为为重点的专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和完善。四是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市农业局印发了多期《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信息》供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参阅。月,还召开了经验交流和进展调度会议,为促进了全市各地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我市在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篇: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对靖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靖州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0年7月)

靖州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有农业人口21.47万,耕地面积27.88万亩,人均耕地仅1.3亩,农民人均纯收入3217元。我们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如何做好土地资源这篇文章,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成为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2010年4月到7月,由县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土地流转比较典型的乡镇、村组和农业企业采取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进行了专题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调研发现,一方面我县农业发展土地资源相对较好,发展基础和产业潜在优势还是明显的,但另一方面自给自足、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我们认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对实现我县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特点

据调查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28.567万亩,其中林地流转面积23.31万亩,包括用材林19万亩、经济林4.31万亩;耕地流转面积5.2567万亩,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18.4%,占耕地总面积的18.85%,全县流转行为涉及16个乡镇165个行政村1517个组9709余农户,占全县家庭承包经营总农户的18.6%。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1.从流转形式来看:主要有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其中转包面积 1.062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 20.2 %,租赁面积3.9328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74.8 %,合作入股面积0.23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4.37%,形式多样,但传统出租方式仍占主导,其他方式所占比例较小。

2.从流转范围来看:农户间流转4.4707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85%,公司、企业间流转0.576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1 %,其他个人流转0.21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4 %,流转范围大部分仍局限在村组农户之间,且流转比较零散。

3.从流转规模来看:有租赁土地1000亩以上的大户(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户,流转耕地面积5200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9.9%;200亩至1000亩的大户22户,流转面积9450亩,占流转面积的17.98%;50亩至100亩的大户32户;50亩以下租赁户更是多达数百户,说明全县土地规模集中,经营大户带动增多。

4.从流转管理来看:签订书面合同并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的8065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34%;签订了合同但未审查的3.5857万亩,占流转面积的68.21 %;口头约定的2065亩,占流转面积的3.94%;无约定的6580亩,占12.51%,说明土地流转行为正逐步规范,流转法律意识增强。

5.从流转分布来看:据各乡镇的情况调查,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影响较大,交通条件好的易流转,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土地流转多,劳动力转移多的村土地流转多;从农户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与户主的年龄大小、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弱、家庭成员接受培训的比例高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多少,都有一定的关系,总的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呈不断扩大趋势,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了有限的资源,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2006年至2009年,全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分别增收1075万元、1325万元、1625万元、1862万元。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引导作用显著。我县土地流转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大都是政府做了大量的引导工作,规范程度较高。我县出台了《靖州县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和实施意见》,对土地流转进行了相应的规范化管理,在乡镇实行了“一员两平台”的初步建设,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引导,加强协调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乡镇都非常主动,成立了专门班子,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帮助农户引进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支持农户成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县农经部门主动服务指导,出点子、想办法,及时提供政策支持和各种信息,帮助农户吸引客商,建立销售渠道,为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生产经营初具规模。近几年来,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业和土地连片开发,形成了一定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对农村土地的需求日趋强烈,而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逐渐降低,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2006年我县耕地流转面积1.7万亩,2007年流转面积达2.6万亩,2008年已达3.2万亩,2009年底为5.2567万亩,由占耕地面积的6.1%增加至18.85%,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28万多亩,全县租赁耕地的种养大户不断增多,全县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以及规模合作区。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寨牙绿园

蔬菜协会、坳上葡萄示范基地、铺口杂交水稻制种区、藕团乡、甘棠镇的烟叶生产基地等。

3、流转模式不断创新。我县土地流转已从初期的农户之间流转逐步扩大到与城镇业主之间、与企业之间、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承接业主由最初的普通个人向集体资本、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投资转变,呈现出多元化模式。一是大户承包,主要是部分农民将土地以转包的形式交由种植大户经营,而种植大户将农民闲散土地积贯过来集中耕种,获取规模效益,如坳上镇种植大户陈亮辉500亩稻田种植;二是合作经营。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成立专业合作社,发挥集体优势,对生产经营中部分环节提供统一服务,采取统一种植技术、供种、供肥、供药、收购、加工,以现金入股的新模式风险共担,探索出了土地流转新路子,全县涌现出木材协会、茯苓协会、蔬菜协会等各种农业合作组织29个,他们依靠自身资金优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土地产出价值,如寨牙乡绿园种植专业合作社800亩蔬菜,新厂蔬菜合作社650亩红茄;三是企业带动,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企业、农民各尽所长,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和现代生态农业,如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1000亩水稻种植和中烟公司甘藕两镇烟叶基地。四是集体入股。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以田土入股的形式集聚土地,集约经营,如江东团结村以林地入股文峰塔景区开发,不仅保护了生态,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

4、流转土地用途增值。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工业原料林、水果、烟草、食药用菌等优质经济作物、反季节蔬菜、畜牧养殖和旅游观光等高附加值农业,耕地流转更多用于优质高产粮食作物种植,用于种植优质稻3.987万亩,占耕地流

转面积75.8 %,烤烟种植面积2009年流转达8400余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15.9 %。甘棠、藕团、新厂、艮山口四个乡镇流转土地以种植烤烟为主,平茶、文溪、寨牙、坳上等乡镇流转的土地基本用于食药用菌、反季节蔬菜和杨梅、葡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土地效益增值明显。

二、我县土地流转带来的综合成效

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其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完善了农村经营制度,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激活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村土地已由“耕者有其田”向“能者用其田”转化,促进了农村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县流出土地的农户达9700多户,而流入的只有三百多户,土地进一步集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经济收益,我们在调研中,甘棠镇农民邹康民说:“我家有6口人,承包12亩多地,种这点地根本没什么效益,如今机遇好、政策好,我发动群众,又租了农民的近七百亩地,用来种烟、种瓜、种苗木,除去成本,去年我个人年收入就达6万元,我的家庭经济收入已步入小康水平。”

(二)加强了农田水利建设,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通过规模化经营,一些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纷纷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土地承包方纷纷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为了使规模经营的土地增强旱涝保收能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通过平整土地、机耕路建设、完善排灌水渠设施,购进大型农业机械,实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耕作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改变了过去农户粗耕、粗种,地块零星分散不便耕作和一家一户难以

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全县规模经营大户机耕率和机收率分别达到了65%和37%,如靖州田园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2200亩现代农业的播种、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耕作。

(三)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农村土地流转使一部分不愿从事农业的农民逐步让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200—5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好的甚至高达1000元,远高于种植传统作物收入;也通过土地流转,洗脚上田的农民可以放心外出务工,部分农民还可以在租用土地的企业和业主打工,可以为农民增加50--100元一天的收入。另一方面,进城农民通过经营为农村带回了资金、技术和经验,反哺农村,集约土地,发展农村,2009年我县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1862万元。

三、制约我县土地流转中的问题和原因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势头明显加快,但是,在实际推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一些观念上的偏差,有些地方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出现转受双方违约纠纷,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稳定发展。我们要推进产业化规模经营,必须明确现时期的土地流转方式,深度剖析其影响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因,才能科学引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

(一)思想观念滞后,规模流转意愿淡薄

农民“四不”和业主“三怕”是影响当前农村土地流出、流入的观念障碍。一是不愿意转出。由于我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意识,土地流转意愿

淡薄,部分农民仍然抱着“守地为安”的旧思想,认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是今后的退路,觉得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但有风险,种田效益虽然低,但饭碗有保障,总担心万一经商办厂亏本、外出打工找不到钱,将来在外呆不下去,还可以回来种田,再加上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所以这些人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转出土地而外出务工。二是不必要转出。近年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还实行了惠农政策,不仅不要交税,还有国家粮食补贴,有些农户认为种田划算或者抛荒了也不要紧,没有必要流转出去。三是不忍心转出。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果木作物后期复垦难度较大,部分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如修建的圈舍、仓库、路及房屋等建筑设施更是无法恢复,担心转出后管理不善,肥力丧失,恢复困难,自己想种时难。四是不急于转出。有些农户等待城镇扩建或重点工程建设,自己的土地被征用,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补偿费,担心流转出去有争议,有麻烦。据调查统计,41%的农户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生活来源,33%的农户认为除了务农,没有其他活可干,9%的农户是因为担心土地转出后遇到土地征用,补偿得不到保障,17%的农民表示因税费改革负担减轻自己耕种。业主一怕农村土地政策不稳,不敢大胆投入;二怕农业生产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压力大,不敢大规模搞开发。三怕一些农户不守合同,害“红眼病”,在业主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后,妒忌心重,就撕毁合同,漫天要价,使业主无法正常经营,影响了土地流转。有51.8%害怕自然灾害,担心成本过高,流转土地收益较少,有29%害怕国家政策不稳定,土地流转经营权得不到有效保护,收益得不到保证。

(二)市场体系不健全,监管措施力度不足

1、流转市场化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流转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中介服务。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依靠自发进行和政府推动, 2009年底,虽然县经管部门在县、乡、村都建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和服务中心,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想转出土地的农户寻找流转对象难度较大,而具有一定实力的种植大户、农业企业却苦于和一家一户的谈判费时费力又不能保证连片发展的规模,使土地流转空间狭窄,流转成本增大,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流转风险较大,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土地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企业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资格审查和评估。土地流转后,又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机制。流转业主一旦经营上出现失误,无法履约,一跑了之,给流转农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损失后,又没有有效的补偿办法,风险由农民和政府承担。三是农民的流转收益长期不变,缺乏增长机制。在流转合同的约定上,农民土地流转收益一般是一定不变,流转期间不再调整租金,流转收益没有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得到相应增长。四是流转政策不配套,缺乏激励机制,农户流转积极性不高。从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看,政府缺乏对规模经营大户的有效扶持鼓励、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收益保护、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造成农户自由流转氛围不浓。

2、流转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土地价格机制缺失。目前在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相当一部分土地流转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的,缺乏土地流转价格的合理机制,土地流转费的确定没有可操作的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流转费,损害农户利益的行为,使得土地价格严重低于土地的价值,偏低的土地流转价格无法维持农民一

家在城市中的最低开支,制约了土地市场配臵资源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土地流转。所以,在我县传统农业区,尽管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和规模经营大户有较强的意愿流转土地,但他们不敢轻易流转土地,至少不敢长期流转土地。二是监管力度不足,职能弱化。虽然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作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定,但各地情况不一,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具体操作方面没有实施细则,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个别乡镇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大部分协议签订后,没有在县经管部门鉴证、存档和备案,在乡村两级也都没有备案,致使经管部门对全县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难掌握。全县的土地流转协议在乡镇存档备案率极低,一旦发生土地纠纷,由于无依据,无法进行审核,不利于纠纷及时解决,同时也不利于县经管部门对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三是对土地抛荒浪费处臵不力。目前农经部门对弃耕抛荒的土地没有开展实质性地引导和监管,没有约束和处臵抛荒行为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征收荒芜费和依法收回经营权等工作流于形式,农民对弃耕抛荒、非法用地习以为常,土地流转和利用与否无所谓,擅自弃耕、抛荒、闲臵土地和不愿流转、随意流转、肆意浪费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土地资源分散,缺乏产业项目支撑

靖州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目前全县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不多,在土地流转中形成的龙头企业仅有两家,二、三产业不发达,非农就业门路狭窄,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究其原因,一是土地资源分散。因为我县不仅地势不平,分布不均,人均耕地多的有3亩左右,少的有1亩左右,缺少集中成片的耕地,我县在土地承包初期是以高、中、低

产田平均分类的,面积不大地块多,这块收了跑那块,近处种完种远处,造成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浪费,而且我县的土地平整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启步较晚,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尚有一部分乡镇未开展农田整改工程,使得土地分布零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二是因为土地流转效益较低。全县土地流转大多还是农户之间短期互助性的流转,难以形成明显的流转效应,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费低,全县土地流转费用每亩每年约180—300不等,转出户无较大收益,土地流转后的效益也不高,因为没有什么企业工厂作后盾,也没有农业产业项目支撑,当前土地流转后的主要生产经营项目仍然是种植业,并且很担心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扣除相应的耕作成本,收益不高,加之转入户发展农业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影响了业主从事规模生产的积极性。

(四)操作不够规范,容易出现矛盾纠纷、土地流转相对无序。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一是农户之间无序自发流转,全县流转的土地中,农户自发流转的就占流转总面积的 90% 以上,多数土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随意性很大,流转期限也较短,一般为1-3年,长期性很少。二是行政组织干预土地流转。有些地方政府为图政绩,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一哄而起,分任务、搞摊派,多数都是以行政方式组织流转土地,有违土地流转依法、自愿和市场化原则。三是个别地方有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情况发生,打“擦边球”,实行耕地“农转非”。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考虑征地成本较高,就以土地流转的名义承租土地,然后将耕地转换成其它用途,已经危及到农村的土地安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制度,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引发农村各类矛盾,影响农村干群关系,加剧农村用地不均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阻碍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无合同。部分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二是合同不规范。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时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不规范,内容不完整,条款、标的不明确,权利义务表述不清,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如租用土地的时间超过了二轮承包期规定的时间等。三是无公证。有的合同签订后,双方未经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当事人双方出现纠纷难以解决。

四、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建议

从调查情况分析,为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宣传引导,从模式上管理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有序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法律宣传力度。目前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必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推介正面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既防止出现一刀切和急躁冒进的行为,又注意引导农民消除惧怕流转的顾虑和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兴趣。二是严格保护耕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检查,严厉制止抛荒弃耕的行为,对浪费撂荒土地要停发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等一切政策性的补贴,并按标准收取一定金额的闲臵费。并加强对流转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经营者损害生态和生产环境,掠夺式经营,随意改变土地的用途,以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完善流转政策规范经营行为,通过宣传引导,确保农业产业有序发展。

2、规范操作,从法律上保障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合理发展。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大局稳定,因此强化规范管理是确保土地流转稳定有序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延长流转期限是保障土地流转稳定的根本。同早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过短的承包期带来的是农民的不稳定感,进而带来的是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和缺乏长效投入,使农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现在土地流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流转期限过短,对转入户来讲,只考虑流转期内的经营、发展、投入,同样没有长效投入的思想。而对转出户而言,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土地经济效益持观望态度,使其对流出的土地时刻关注,产生不稳定情绪,造成流出后的农户外出务工或经营也难以安心、放心。这种“三心二意”,不利于农民的二次创业,既影响农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农民向城镇发展。因此,要使土地流转双方增强稳定感,保障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必须延长流转期限。二是依法加强管理,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乡镇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做好登记、备案、合同鉴证、档案管理、信息发布工作,并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统一印制规范的合同格式, 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提高合同签约率,保证每份土地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法律手续完备。

3、健全市场,从服务上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介服务组织,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的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二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效实现形式,逐步形成土地流转的市场竞价机制。三是

积极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商业保险公司资源,优先在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中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政府可给予保费补助,并及时提供气候信息、市场信息重大病虫害预防信息,尽可能规避或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4、优化环境,从政策上激励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实施“一县一业”或一业率先发展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现行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源于户户类同的“小而全” 家庭经营模式,流转过慢则源于传统的县县类同的“农林工商副牧渔”多业并举、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则龙头、品牌、市场、大户都发育不出来,县域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一业率先发展”的格局。所以,一要调整扶持农业的各种政策,在扶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突出重点,打破“撒胡椒面”模式,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市场运行规律,集中人财物,捆绑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主导产业,加快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县域特色经济。二是大力引进产业项目和农业企业,培育经营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目前我县部分靠木材生意起家的企业和个人亟待转型,具备产业发展的资金基础,所以扶强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是推动土地流转的关键,鉴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需要在政策导向上加大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的力度,特别是对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要积极扶持,培育壮大,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支持新建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开发新特产品、开拓营销市场,提高经营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实行税费减免,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财政要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大户承租土地,对流转时间较长、经营规模较大的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四是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实行农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优先投入政策,农村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用机械补助、新技术引进等涉农项目,要尽可能与土地流转经营相结合,优先安排项目资金。

5、落实保障,从基础上巩固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一是扶助“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门路,加快农民转业转岗,方便他们就业,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二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乡镇城市化进程,开拓新的途径,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务工经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民以食为天,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虽然近几年农民就业范围越来越广,但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看成“活命田”,近两年在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大病救治补贴,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但就业保障和养老问题是个大问题,仍须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切实落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五保供养、就业引导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济扶助力度。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农民才不会有后顾之忧,才不会总想在农村“留后路”,否则,农村的闲臵土地无法盘活,土地规模经营难以形成。

第四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关于加快推进平利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平利县辖11镇,17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42万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利县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具体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推动平利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基本现状

2008年,在市委政研室的直接指导下,平利在长安镇高峰村成功开展了土地流转试点,总结完善后,在全县推开,截止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3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30.95%,涉及流出户13225户、流入户3172户。流入地用途主要发展茶叶、绞股蓝、蚕桑、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00—200亩产业大户325户,200—500亩的产业大户98户,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3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10户,土地流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

1.1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土地流转,把千家万户按产业类型、市场需求组织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改变了一家一户难以形成生产规模化、产品销售批量化和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同时,也使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2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使一批优势资源向能人大户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板块特色更加明显。长安镇将中坝、梁桥、中原、千佛洞等村公路沿线空白地以租赁方式全部流转给凌飞、殷刚、田珍等产业大户,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建成高效茶园550亩,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带。老县镇在蚕桑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将北河沿线1200亩桑园流转给4个养蚕工厂经营,打造了蚕桑产业特色板块。

1.3提高了农民增收水平。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村土地资源优化整合,使土地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产业大户通过流转扩大规模后,更加注重管护提效,实施精耕细作,极大提升了产业效益。长安镇中原村殷刚流转中原、梁桥两村农田120亩发展绞股蓝,每年亩收入5000元左右,是当地种粮农户收入的5倍以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1.4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发挥龙头企业、农村产业大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引导推进特色产品开发,提高区域产品的聚集度,形成块状、带状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从而优化了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用工业的理念、思路和办法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跨越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促进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

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平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当前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2.1特色已有,规模不足。据统计,全县流转土地面积已达1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500—1000亩的产业大户20户,1000亩以上的产业大户仅10户,产业规模十分有限,带动能力有限,若细算到每个分产业,则产业规模更加偏小。

2.2政策已有,扶持不足。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主要围绕社会公平,算社会效益多,算经济效益账少,倾向于千家万户,对大户、大场、大社、大企扶持力度相对不足,土地主要流向产业大户,由于我县业主原始积累不足,而县财政又困难,加之农业生产受自然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且回收周期较长,制约了流转。

2.3市场已有,服务不足。我县流转服务市场化水平不高,范围狭窄,当前的流转中介组织是以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和村为成员,行政推动起主要作用,而且流转范围基本局限为本镇,跨区域流转很少,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稀缺生产要素引进困难,影响了资源的配置质量。主要措施

3.1力图“三个完善”,不断促进土地流转

3.1.1完善政府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政府扶持农业一是围绕解决温饱,二是围绕公平,算社会效益帐多,算经济效益帐少。这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政策,在农村工作由解决温饱向致富的过程中应从根本上调整。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鼓励土地向大户流转,向龙头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3.1.2完善中介服务组织。按独立经济主体的定位,逐步对中介服务组织进行规范完善。对其中介服务进行动态监测, 实行土地中介机构资质年审制度,根据其业绩、社会声誉、服务范围、违法违章记录、组织结构等指标进行考核,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中介组织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按照积极协调,优质服务的要求,负责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传导与预测、咨询、谈判,流转价格评估,以及围绕农地融资、信托、保险、招商等进行相关活动;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土地测量评估、价格估算、政策法律咨询、合同管理等业务能力;建立对业主资质的审查制度,签订合同前对业主的经营能力、信用度,经济承担能力进行审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测评体系,要充分考虑土地土地肥力培育及土地区位等因素,并定期向外公布土地流转参考价格,让业主和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以此参考价格为依据进行协商;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拓展流转市场,使有限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

3.1.3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借扩大内需机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进行沟、水、渠配套,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按照“整体规划,板块开发,项目招商,规范流转,集约经营”的思路和“政府监管服务,市场运作牵动”的原则,立足县域三大主导产业,以长廊沿线、四大坝子、集镇周边为重点,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成板块打包成项目,依托省、市信息平台,公开发布招商信息,将资源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破解业主难寻、起点低的问题。

3.2 坚持“四个围绕”,着力推进土地流转

3.2.1围绕县域特色,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县域特色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而应是各具特色的“一业率先突破”的格局,这是推动土地流转、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利县从2003年开始,提出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经过多年努力,仅茶饮产业流转土地15522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67%,基地面积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6500吨,成为名符其实的“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

3.2.2围绕主导产业,着力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土地流转要突出特色,但特色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大产业布局下的以村为单位的专业化生产。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依然薄弱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做大一个最主要的产业是发展村级经济的现实选择,而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又必然以若干个村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抱团取暖”的作用。而随着产业的聚集与扩张,产业化服务也很容易形成,进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发展,其发展过程犹如“滚雪球”一般,愈发展愈壮大,愈发展愈优越,从而顺利向现代农业过渡。

3.2.3围绕产业大户,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平利县从2003年起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专业大户的政策和措施,到2011年底,发展茶饮龙头企业108户,其经营额占全县茶饮产业总产的61%,养蚕专业大户805户,户均年养蚕5张;正大模式生猪养殖313户,户均年出栏肥猪158头。在这1271户当中,有754户共转入土地17971亩,占全县土地流转总数的77%,经济效益是普通农户的2—3倍。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发展起来,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发展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才有可能。

3.2.4围绕农民增收,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要集中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

3.3 突出五大举措,加快推进土地流转

3.3.1广泛宣传,引导流转。实施土地流转的关键是消除农户和业主主观上的顾虑,使得一方愿意放手,一方敢于接手。在宣传发动中,充分利用了电视、网站、宣传栏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群众会和组织实地参观等有效形式,大力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了流转的顺利实施。

3.3.2加大投入,激励流转。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扶持模式,由过去的扶持千家万户为主转向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为主,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坚持将扶持政策与土地流转挂钩,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和产业经营规模大小,制定不同档次的财政、信贷、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流转土地30亩以上、流转期限20年以上的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支持业主新建或培植优质高效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同时,实行部门帮扶产业大户的办法,在全县选择规模经营和产业化起步较好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落实全县69个部门(乡镇)实行“一对一”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明确目标任务,纳入考核。

3.3.3组织培训,促使流转。首先是对业主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培训。重点是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让他们会经营、懂管理。其次,是对量大面广的转出户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坚持政府统筹,乡镇、部门参与,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转业前培训,使其人人有一技之长,有新的谋生手段,在重新就业之后站得稳、立得住,有稳定收入。再次,是对后续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依托职业教育学校,把即将进入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使他们在就业前得到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奠定就业的知识基础,掌握一个方面基本技能,成为有用之才。

3.3.4强化管理,规范流转。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推进,县上和乡镇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统一印制了合同文本,建立了土地流转公示、月报、变更、鉴证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对全县土地流转行为和流转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对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手续作为永久档案,在县、乡、村三级分别以卡、册和电子文档的形式,做到专人、专室、专柜管理,做到土地流转随时可查、有据可查。

3.3.5创新金融,支撑流转。为有效破解流入户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平利积极探索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2008年3月份,制定了《关于开展扩大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试点工作的意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效农业产业园、林权、房产、大型农机具纳入农村信贷有效担保物范围,并在长安镇选择了3个村率先启动试点,从852户中选择了18户作为试点对象,共发放贷款628万元。截止去年12月,全县新增涉农贷款3.5亿元,比2010年同期净增1.2亿元,极大地支撑了土地流转。

第五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创新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创新

区2009年初任副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第四小组“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通过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这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重要创新,为拓展解决“三农”问题路径和农民地权的完善提供了政策创新空间。

一、当前我区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截止2008年底,我区常用耕地面积14.05万亩,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33万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23.75%,涉及12个镇,1.92万农户,占承包耕地农户总数的28.65%。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因不同区位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水平各不相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各不相同。如:曾家镇白林村总面积5668.2亩,其中耕地3943.7亩,土地流转面积1316.496亩,占51.72 %,土地流转方式为租用和一次性流转。流转后用途为种植花卉苗木和修建公路。土地流转租金田按每亩900斤黄谷、土按每亩600斤黄谷当年市价计算。通过调查,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规模经营度不高、租金偏低、农民不愿流转、流转合同缺乏规范性管理、无序流转等问题。

二、现有土地制度的政策缺陷

(一)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造成管理缺位

农村土地所有权模糊,《宪法》中笼统地规定为集体所有,《民法通则》规定为乡村两级所有,《农业法》称集体为乡(镇)村或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这些法律所界定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统一,对象模糊,导致农村土地管理不到位,农村土地无序流转。通过调查,目前全区登记备案或公证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足45 %.(二)土地所有权人没有法律地位,权益难以保障

法律没有给予土地集体所有权人完全的土地处置权,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在土地流转或者征用时,政府处于强势地位,村民集体的土地权利往往被忽视,土地增值收益大部分被政府或开发商获得,农民得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土地征用制度实质上是农村集体土地低价国有化。

(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制约土地流转

长期以来,我国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土地一直承载着农民的生活保障功能,成了农民生活保障的最后屏障。农民对土地过于依赖,并不是对土地具有浓厚的感情,而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制约了土地流转。只要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不消除,实现土地的真正流转就很困难。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流转形势严峻

多年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制定的就业政策重点

针对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即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但受文化素质和技能制约,就业也不稳定。当前受世界金融风暴影响,我市3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回到家乡,土地耕作是他们首选。在曾家镇白林村,土地流转后,业主能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的非常有限,平均每户在公司收入一年仅1000元左右(季节性临工)。土地流转后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三、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创新

(一)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权利

要使农民实现真正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权利,不仅要保证土地承包的长期性,更重要的是承认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流转,才能避免土地流转中侵犯农民权益的行为,才能赋予农民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谈判地位和农民权益的维权能力。

(二)还原土地的生产要素属性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是政府对农民社会保障责任缺失的表现,也是二元户籍制度下城乡差异体现。让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土地分开,将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劳动力和土地真正具有生产要素的属性,进入要素市场,参与市场调节和配置,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

(三)创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平衡利用土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和基本农田

保护指标异地有偿调剂制度,建立土地平衡和保障机制。逐步赋予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等权利,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同地、同权、同价”。拓展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范围,除开发商品住宅外,允许集体土地可通过土地市场公开交易,用于商业、旅游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允许开展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等经营活动,放宽农民宅基地流转、继承、利用方式上的限制,对农民放弃宅基地的,可以用置换方式在城镇集中建房,可以享受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制度

农村土地流转不可避免社会风险、市场风险产生,在积极鼓励农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时。政府应加强风险规避,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资金,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保证金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转让发生增值的,应参照国有土地增值税征收标准,缴纳土地增值收益,加强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推进农村农业保险试点,降低规模化经营的流转受让方的自然风险。

(五)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

要把农村劳动力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同时要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组员:孟英彪罗宪兰陈斌傅华、郑欣、李芳、熊师培、舒伟、张路春、刘贻 执笔人:孟英彪罗宪兰陈斌

下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政策建议(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