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点七扩大内需
热点七扩大内需
时事点击
2012年,刺激消费的政策力度有望再加大。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商务部内贸工作会与会人士处获悉,国务院牵头多部委组成的流通专题调研组,将从2011年12月下旬到2012年2月展开为期两个月的调研。
此次调研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16个部门的部级领导带队,分为8个调研组赴上海、江苏、辽宁、河南、广东、北京、山东、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调研。
上述人士透露,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产品质量,促进生产发展。调研旨在摸清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完善、财政金融支持、诚信信用建设、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流通业改革明显提速,鼓励引导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刺激消费。商务部发布多个文件规范扶持国内贸易的发展,其中包括《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还有关于药品、农产品、生产资料、汽车等领域的流通业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电子商务、融资租赁业、典当业等行业的发展指导意见。
此外,商务部还发布了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商务领域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联合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2011年10月,商务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十二五”时期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明确扩大消费是“十二五”期间
商务工作的重要任务,重点是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安全、利产惠民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意见》还提到“促进产销直接对接,降低流通成本,大力促进实惠消费。”
社科院财贸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就流通领域而言,明年的重点应该还是降低流通成本,降低最终销售价格,防止物价反弹。不能把降低流通成本当做权宜之计,而是应该做长期规划打算。
由商务部牵头制定的国内贸易“十二五”规划已基本定稿。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内贸发展规划。
规划的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区域国内贸易发展;二是注重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其中涵盖农产品、生产资料、消费品、再生资源等商品;三是注重生活服务业发展,突出了对民生与就业的重视;四是培育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尤其是大力扶持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五是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业的科技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连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此外,规划中将有专门条文对降低流通费用作出具体规定,同时配套六七个相应工程。
有专家表示,此前商务部一直负责制定部级的流通业发展规划,内容主要限定在商务部职权范围内,而这次则升级为需要多部委协调的国家级规划,显示出政府促消费的决心。
第二篇:2012申论热点扩大内需全面解读
投资,消费和出口
扩大内需
【政策导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十七大报告》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今年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必然会使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改善民生和深化改革,又需要大幅度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
——《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
【概念解析】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新闻回放】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确定扩大内需十项措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四川发行180亿债券 用于保民生扩内需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核定四川发行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将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工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其他涉及民生的项目建设与配套等,其中优先安排属于中央项目地方配套缺口部分。省本级将委托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项目实施,通过四川发展的投融资平台运作进行融资,吸引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放大债券资金的乘数效应。市(州)也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利用地方政府债券的特殊性整合相关资源,吸引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到能够产生明显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项目,发挥对社会投资的吸附、撬动作用。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
扩大内需尤其要大力开发农村消费。要扩大农村消费,一是农村消费观念要改变;二是消费环境也需要改变;三是消费政策也需要进行调整。目前国家采取“超市下乡”和“家电下乡”的办法非常有效。家电下乡补贴范围,由各地根据需要自主从中选择两个品种,实施时间统一暂定为四年。对全国推广和增加品种后的政策效果,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测算认为,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四年,预计累计实现销售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
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扩大内需
单纯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做法无法持久,必须通过产业提升,使普通劳动者收入持续增长才能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健康增长。只有让老百姓花钱,以消费拉动GDP持续增长才是当前最合理的措施。目前消费不够的根本原因是收入不够,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士的收入没有得到应有增长,提高普通劳动者和专业人士收入,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增加就业。而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在于产业升级。现代制造业应该尽量向研发和市场两端延伸,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培育构建新兴支柱产业。
消费券:一种新的公共政策尝试
2009年初,在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由地方政府向普通公民发放消费券的现象。杭州市政府将面向长三角等地市民发放杭州旅游券,总金额达4000万元,以拉动旅游消费。广州南湖国旅、西部假期携手深圳航空等企业,面向广州55岁以上的长者派送每张价值100元的旅游消费券,首批消费券数量为20万张,合计总值达2000万元,希望拉动4亿元的旅游消费,以及多达17个亿的相关产业增收。南京向市民发放了乡村旅游券,价值总计2000万元,惠及20万户家庭,每户100元。苏州市旅游局带着50万张旅游优惠券赶赴北京,举办面向全国的苏州旅游推介会。北京是苏州面向全国发放旅游消费券的第一站,紧接着还将前往大连、上海及在长三角主要城市向游客和当地市民发放。【全面解读】
角度一: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美裁定对我国生产铜版纸等征收双反关税,美对中输油钢管加征反倾销税 规模创纪录,美裁定对华金属丝网托盘征最高437%关税,奥巴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轮胎实施关税限制;欧盟继续对我国皮鞋征反倾销税,欧盟对中国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欧盟对我葡萄糖酸钠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铝合金轮毂遭遇欧盟反倾销,阿根廷对原产中国电扇展开反倾销调查,阿根廷对中国轧链采取反倾销措施,阿根廷对中国不锈钢餐具采取反倾销措施,阿根廷中国电加热器启动反倾销调查,阿对中国自行车橡胶轮胎实施反倾销,阿根廷对我鞋类产品实施反倾销。
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最严重冲击,就是全球经济疲弱引发的全球贸易萎缩及消费不振,无法再给中国出口拉动型经济提供外部需求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除了继续促进出口外,启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依靠内部潜力和动力,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上,靠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角度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促进居民消费
内需包括国内消费与投资。从各地已出台的扩大内需措施看,不少地方仍然偏重于扩大投资、上新项目,而对扩大消费着力不多。我国投资率长期偏高,以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危机来临时充当了“强心针”。虽然2009年以来国内消费有相当好的表现,但与政府的强力刺激政策有很大关系。一旦投资增速减缓,本来就过低的消费率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内需的增长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会受到阻碍。所以,拉动内需的根本还在于拉动消费。把居民消费需求当作最终需求,用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眼前举措,更主要的是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
角度三:内需不足实际是有效供给不足
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绝对的,是需求总量不足而潜在需求巨大,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也就是市场急需的产品缺乏,而所能提供的产品大多数与市场需求不符合。一方面我国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的艰难处境,军工产业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许多的外国产品和外资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扩大,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绝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实现。
角度四: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充分就业是扩大内需之本。消费取决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又与城乡居民的就业情况密切相关。只有实现充分就业,广大城乡居民才有收入,才有钱花、敢花钱。从这个角度讲,保就业才能扩内需,保就业方能保经济增长。反过来,保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居民就业扩大和收入实际增长这个目标。在我国,GDP每一个分点的增长可以带动约1千万人的就业扩大。通过扩大内需而确保经济的增长也是为了国内就业不要出现滑坡而影响社会稳定。
角度五: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是内需难以扩大的深层原因
内需难以扩大、消费不足,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直接相关。目前在初次分配中存在“三个集中”的倾向,即: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财富不断向政府集中;从劳方和资方角度看,财富不断向资方手中集中;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角度看,财富不断向垄断行业集中。这导致劳动者难以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相对收入水平不断下降,这是难以扩大消费的深层次背景。
角度六:社会保障水平低严重制约消费的扩大
我国在社会保险、基本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总额相当高,一方面中国人是有存款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正是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没有让人民具有安全感。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价格大幅上涨,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不是人们不想花钱,不想消费,而是人们担心一旦真需要钱应急时,还只有靠自己。所以在风险与压力面前,人们所能做的就是增加个人储蓄来预防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倾向,还降低了人们的即期消费支出。
角度七:消费环境对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
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不力,市场竞争无序,假冒伪劣商品很多,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而,即使消费者想消费而且有能力消费,也不敢贸然进行消费。比如房地产市场不规范,房价高,房地产的流通不畅,导致消费者要么没有能力去购买,要么担心“挨宰”而不敢购买。
角度八:扩大内需与勤俭节约并不矛盾
扩大内需,简而言之就是增加国内消费,它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扩大内需与提倡勤俭节约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从根本上说无论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的对象都是资源。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勤俭节约的合理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容置疑。因此,无论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都必须提倡节俭。有限的资源只有节俭使用,才能有助于消费的满足。【问题汇总】
通过以上多角度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在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方面面临的严峻问题有:
第一,投资与消费没有处于协调的发展状态,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我国一直保持了一个较高的投资率,而同期消费率却明显偏低,高投资,低消费特征明显。这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国内消费不了,使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
第二,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城乡居民增收,尤其是影响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给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带来越来越大的阻力,内需增长的转变在居民收入,尤其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形势下非常艰难。
第三,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有些行业不仅工资很高,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也很高,企业年金也已建立,有的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加起来超过工资收入,很不合理。
第四,经济结构的调整缓慢,有效供给不足,出口、投资、消费不协调。绝大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生产方式为主,产品走低端路线。
第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力度不大。部分百姓没有完善的社保、医保等保障,生活困难,消费水平有限,不敢大胆消费。
第六,市场的消费环境不安全,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解决对策】
从1998年以来,国家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采取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开拓农村市场、刺激城镇消费需求等扩大内需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内需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扩大内需成为这段时期内全国和各地经济的重中之重。关于扩大内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培育消费热点,既需要扩大消费需求,也需要改善供给。改善供给,当前应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努力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过剩产能。加强质量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培育消费热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居民收入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购买力就会相对萎缩;收入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利于消费热点的形成,也不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因而,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同时,有关财政和信贷政策也应予以积极的支持配合。
二是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所以,必须大力改革分配体制,解决国家、企业、个人如何分配的问题,下决心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特别是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居民收入提高了,其消费水平才能相应提高。
三是调整投资力度
在扩大内需方面,我国偏重于扩大投资,投资率长期偏高,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国内消费不了,就要到国际市场寻找出路,从而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不断攀升。所以应调整投资力度,但也不要就此停止投资,要保持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另外,要探索投资的新路子,比如扩大民间投资等。
四是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收入决定消费,而要增收首要的就是居民要充分就业。因此,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应更多地向扩大就业倾斜:一是千方百计支持中小企业。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吸纳了75%的就业人口。二是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和失业者的培训力度,劳动技能提高了,就业、再就业的机会必定增加。另外,应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负担,增加居民收入,特别要辅之以政策和制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使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消费税税率,减少应税品种,减轻消费负担。
五是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保障有效供给,压缩过剩的无效供给
从产业结构上讲就是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的产业格局。从产品结构上讲要大力研发生产能促进消费升级换代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消费和工业产品消费的比重,冲破消费水平阶段性滞障,创造新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的实现。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的公共品供给力度
通过财政政策给予医疗服务、住房供给、教育普及、养老保障更多扶持,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引进市场力量包括民间资本来弥补优质医疗、住房、教育、养老设施的不足。只有各种社会保障的环境得到优化,公共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并解除居民对生命周期的消极预期时,居民的消费意愿才会充分释放。
七是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建立和完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诚信水平,打击市场欺诈活动,扫除消费风险,保障消费安全。消费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消费,对消费热点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消费热点要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使自然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和循环利用,使人们能够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享受消费的乐趣。因此,健全法制、公平分配、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性工作。
八是引导居民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时,引导城乡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以形成国民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当然,这并非倡导享乐主义和盲目的超前消费,因为那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是有害的。正确的消费观念应该是:既重视物质消费,又重视精神文化消费;既重视即期消费,又重视远期消费;既扩大消费,又不铺张浪费。一句话,消费应该是活跃的、可持续的。
国家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是为了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只有增强需求拉动,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才能摆脱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我国今后将出台更多扩大内需的政策,这既具有长远的重要性,又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第三篇:浅谈扩大内需
浅论中国内需现状及对策
100330012 陈丽 统计
1001班
有时为祖国在日益强大感到骄傲,有时又为祖国社会这样那样的黑暗和不足感到悲哀。这么多年“扩大内需”的号召,到现在虽然国家经济发展了那么多,却还是什么东西都要从国外买。
国内现在的内需状况真是不容乐观。富人富得不得了喜欢到国外消费高等品,穷人穷的不得了只能维持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商品,其他大部分商品都是买着国外的。手机就是NOKIA、IPHONE,电脑是惠普、戴尔,开的是宝马、丰田,大众,穿的是ONLY、耐克、阿迪,吃东西现在也要肯德基、麦当劳的,化妆品也基本上是日韩欧美的,一些洗护系列的商品也被宝洁,联合利华等外国商品占领,就连电影市场,大部分国产片一碰到那些如《阿凡达》、《2012》的好莱坞大制作科幻大片,也都是纷纷招架不住。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地大物博的中国大部分东西都要从外国得到呢?我认为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有这么几个:
1、贫富差距大,两级分化严重。忽视消费是阻碍内需扩大的重要因素。国内贫富差距巨大,高收入者消费高档的进口品,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状态,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但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是维持温饱的,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实现更多的消费和投资。有数据显示,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差不多百分之二十的人握着百分之八十的钱,但是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消费不了全部百分之八十,而只有全民消费,才能真正拉动消费。
2、储蓄光荣概念。由于国家前几十年的落后,使得有许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有多余的钱也没有投资的意识,而是宁愿把钱存到银行获取些微薄利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消费和投资。
3、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4、社会体系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除了储蓄以外的投资渠道很少,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百姓缺乏安全感,不敢消费;还由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获得信息不对称,扩大了困难群体;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事已至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俗点讲,扩大内需就是一单元隔壁几家人,你拿钱买我的东西,我拿钱买你的东西,然后你我都消费了,也都有资金投资更多的产业,然后政府因为你我的买卖有了税收补贴给穷人,以此循环产生GDP。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只有先消费才是一切需求的源泉。所以我认为一切扩大内需的措施都应以拉动消费为根本目的。首先,要减小贫富差距。解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问题,根本上需要依靠消除贫富差距,使广大的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由于大部分的钱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其他大部分的人没有多余的钱进行消费和投资,而这大部分人才是扩大内需的主体,所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体制,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提高高收入者的税收起点,同时又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防止某些腐败作弊行为。
其次,须增加就业。目前困难群体的增加,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所以增加就业率也是拉动消费的关键。一是实施就业工程,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规范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规费减免、创业扶持等政策,调整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盲点,使各项政策规范化和长效化。二是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全力开展针对失业人员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交流活动。
再次,促进民间投资。扩大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而投资需求又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占小头,民间投资占大头。政府投资只有通过带动民间投资才能起到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但主要应带动民间投资,让出大部分投资效益较好的项目和行业,刺激民间投资。同时,国家应尽量消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加大对民营企业准入方面的公共财政支持。还要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中国赶上美国那样的超级经济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中美的内需的差距。只有成为内需大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
第四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扩大内需顾名思义为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所谓内需是指国内需求,通俗一点讲就是让国内老百姓肯消费,敢花钱。它具体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通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然而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市场风险的加剧,都使得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加之我国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内消费潜力巨大,而且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客观上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扩大内需也就是扩大国内的消费。而消费指的是消费主体在市场中的经济行为。消费主体通常是指居民、厂商和政府。所以相应的消费主要有居民消费、厂家消费和政府消费。所谓居民消费主要是居民对吃、穿、住、行、乐等基本需求的实现;所谓厂商消费主要包括厂商生产性消费及职工个人生活福利性消费。所谓政府消费是指各级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这次扩大内需的重点,关注的是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中又主要包括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农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农村居民收入低,影响到消费水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相对于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来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增长缓慢,而农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因此,要想扩大内需,提高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观念陈旧,影响消费预期。长期的自然经济,弱质农业的土壤培养了农民相对保守陈旧的观念,形成以了“盖房、买地、娶媳妇”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消费模式,养成了捂紧钱罐子的消费习惯,消费预期心里和预期收支趋紧,即期消费观念不强,导致农村消费领域不宽,消费层次不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盲目性、愚味性消费却依然存在,有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屡禁不止,这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加重了农民的隐形负担,形成了农村生产、收入、消费不协调的怪圈。因此,要切实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消费观,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农村消费环境恶劣,影响消费增长。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存在购物难、监管难、维权难三大难题。由于很大部分农民在购物时贪图便宜,加之购销渠道混乱,市场监管力量薄弱,导致许多伪劣产品乘机而入。又由于维权网络不健全、投诉渠道不畅、维权成本高,不少农民在购买到伪劣商品之后,只能自认倒霉,吃哑巴亏,这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不法行为,使伪劣商品堂而皇之地渗透到农村各个角落。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农村,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因此,应该切实优化农村消费环境,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扩大内需专题复习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
扩大内需 [内涵阐释] 扩大内需的基本内容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内需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扩大内需的难点
1.有效需求不足,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购买力低。
3.传统的消费观念亟待更新。
4.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1998年-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平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较多的农村人口与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到2001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高达62.3%,而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
(二)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多,困难群体范围扩大。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三无人员”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1997年为56%,2001年仅为9%,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占低保对象总数的比例上升到91%。
(三)居民预期收入不理想,预期支出明显增大。近年来,随着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居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明显增加。尽管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已形成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保障水平偏低、覆盖范围有限、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
(四)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五)市场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交易成本明显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以上问题存在的根本症结。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民负担较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扩大了困难群体;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着居民消费的增长;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地方保护主义,惩罚监管不严,助长或加剧了市场经济秩序的混乱等。
[典型例题] 1.材料
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材料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09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纪律,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才能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条件下,继续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2分)
(2)材料一、二蕴涵的唯物论、辩证法道理有哪些?(10分)
(3)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经受住“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考验?
(1)答:①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3分)
②针对“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要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结构;(3分)③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分)
④针对“外部需求显著减少的压力”,要减税、降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3分)(2)①“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使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4分)
②“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和坚持两分法。(3分)③还体现了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3分)(其他观点,如引用材料恰当,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答①中国共产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特别要提高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等。(4分)②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2分)
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分)④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2分)
2..(18分)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G省近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情况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投资率
42.9%
44.8%
46.9%
j0.4%
消费率
51.6%
50.2%
48.6%
45.7%
注:据有关资料洲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高于投资。(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可新增GDPl06.12亿元,而投资每增加100亿元只新增GDPl00.02亿元。)
材料2:近年G省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情况表
年份 生产总值
增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实际增幅% 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实际增幅% 农村占全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的比重%
2004
11.8
7.7
5.O
38.1
2005
11.6
8.2
5.9
36.8
2006
13.4
10.4
8.3
35.4
2007
15.2
10.1
7.3
33.8
材料3:2008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一项重要部署。当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紧要的就是立足扩大内需,积极扩大内需,扎扎实实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问题:
(1)材料l、材料2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材料1和材料2有什么联系?(3分)
(3)结合上述材料,请谈谈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10分)
2.(1)表1反映了G省2004~2007年投资率逐年提高,消费率逐年下降,说明了G省消 费需求明显不足,对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表2反映了G省2004~2007年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小于生产总值的增幅,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逐年下降.(6分)
(2)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赶不上经济增长率,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人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是导致G省消费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因素。(4分)
(3)①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中低收入户家庭收入,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