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躁入静”作文评析
作文《由躁入静》评析
作文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印第安人谚语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老子《道德经》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和来,才是性天之真境。——洪应明《菜根谭》
以上三句格言,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与联想?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以“由躁入静”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释义
躁,指心灵浮躁、躁动。心灵为外物所累,为物质名利所诱惑而放弃了本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性格的急躁、不耐烦。
静,与“躁”相对,指心灵的宁静,归于本性,不为外物所累,不被物质名利诱惑。
“静”的表现:不图名、不图利、不图位,追求纯洁、高尚,崇尚奉献、乐于助人,公而忘私、以集体为重。
“静”,方能获得成功;“静”,才方能成就人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是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的行为,从不离开他的基础。重是轻的根本。轻则浮,浮则动,动则不稳。而重则沉,沉则稳,稳就会定。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不好的,因为轻是浮在表面的,这样是不会有所成就的,这一点也早以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只有重,才能深入到事物之中去,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因此也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说,重是轻的根,重是轻的本。静是躁的主宰。躁则闹,闹则乱,乱则不稳。而静则安,安则稳,稳则定。因此,静与躁相比,静是躁的根本,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的行为,都不离开稳重与安静。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是说,轻浮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宰。本是根本,而君指的是人心,而人心则为人体之主宰。轻浮就无法沉下去,而只能浮于表面,这样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躁动就不能静下来,不静人就失去了主宰,不静人也就离开了道。
二、写作思路:
(一)联想事例:
选取历史上、现实社会中追求心灵之“静”的事例。如: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绝不因物质而失去不侍奉权贵的本性,回归田园。在宁静的农耕生活中保持自己纯洁的心志。
——由此拓展:古代的隐士大都能抛却现实名利上的“躁”,追求心灵的“静”。
2、苏轼:屡次被贬,虽有感伤,但绝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在大自然中寄托自己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寻求心灵的本性。
——由此拓展:仕途失意,文坛得意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极好实例。
3、丛飞,深圳著名男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收入并不丰厚,但进行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他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他们是夫妇,他们是老师;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年迈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艰苦与辛酸,是幸福与浪漫;不是冲动,是由心的选择。他们就是胡忠和谢晓君,来自成都,多年坚持在海拔4000多米的塔公草原支教,他们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原红”是当代最健康、最可贵的红润!——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胡忠、谢晓君夫妻的颁奖词
——上述两例都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由此拓展:古往今来道德完善之人也都是“由躁入静”的事实例证。
(二)联想到与“由躁入静”相关的古诗文选句: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三)补充相关名句:
1、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晋陶渊明的《饮酒》
4、佛家偈(jì)语(佛经中的唱颂词)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唐代高僧慧能大师《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6、琴瑟在御,岁月静好——《诗经·国风·郑风》中的《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指夫妻和美,安宁度过美好岁月,和你一起共同举杯饮酒,一直和你白头偕老,我们弹奏琴瑟增加酒兴,这是何等舒服快乐的美事啊!(全诗为新婚夫妇甜蜜的对话,妻子在枕边催促丈夫不要贪眠,快快起来出去打猎)
三、选文点评
由躁入静
有位哲人曾说:“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此典出自六祖慧能。开头即引佛家语,创设了意境,很好。】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浮华,太多的浮躁,如同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令人恐怖。远离浮躁,静心处事,面对着漩涡旁湍急的水流,我们唯有由躁入静。【点出现实意义。】
由躁入静,是在充满喧嚣的世界中寻一角宁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方式。罾,一种简易的渔网,在水面的起伏间,仿佛每个网眼间都缀着一个水淋淋的太阳或月亮。【此语颇妙。】扳罾人身穿敝衣【“敝衣”一词似生造。】,头戴斗笠半遮面,【“半遮面”用此似不妥,容易让人想起《琵琶行》。】静默在河边。水至清,鱼无影,逃离外面的浮躁,扳罾人独守着自己的一方宁静。静静地等待,似乎是他唯一的姿态。外面的世界如同一个飞速运转的轮盘,丝毫不肯放慢脚步,也就是在这旁边,扳罾人正静静地凝望,连同他自己的宁静。【恐阅卷者不熟悉“扳罾”。改用“独钓寒江雪”如何?】
由躁入静,这种生活方式能使你摆脱浮躁的苦海,站在世界之外,独享自己的恬静。【点出“渔夫”的独处,妙。一例,一议。好。】
由躁入静,是在充满喧嚣的世界中不时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是一种妥帖的生活态度。【起头。】托尔斯泰的房间里有一面镜子,他时常深情地凝望,不知不觉便泪流满面。他通过镜子审视自己是否陷入了世俗的浮躁中,并以此来鞭策自己。“镜子碎了,不流一滴血,却生出更多的自己。每一块碎片中都有一双含情的双眸静静地凝望着我,使我不敢将自己的宁静偷买一块钱。”他如是说。【举例。】
由躁入静,这种生活态度能为你的灵魂建起一块高地,高地之上,只有宁静相伴。【评论。一起,一例,一议,结构不错。平时的阅读与积累,使作文“有故事”,乃成功的基础。】
由躁入静,是在充满喧嚣的世界中身无外物,踽踽独行,是一种自信的生活方式。“追名骛利,如曰不足,头白面焦,如滤铜铁之不坚。”【查:天下皆知生死,然未有一人信生之必死者……趋名骛利,唯曰不足,头白面焦,如虑铜铁之不坚,信有死者,当如是耶?(见周国平《人生贵在行胸臆》】明末才子袁中郎无奈于仕海的浮躁,一句“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便走上了自己的路,这也正成为了他“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天”【查:应是“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乃袁宏道引用别人的句子。】的最佳注脚。
由躁入静,这种生活方式能使你不盲从,不流俗,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一例,一议。】
由躁入静,是一个过程,是你从盲目到超然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姿式。只有由躁入静,你才能浅唱自己的灵魂之歌。【“浅唱”,很形象。】
【总评】结构很清晰,例子很贴切。三段议论,针对例子,颇有文采。应该已经具有了中上水平。但是,首先,未能探究“人们为什么浮躁”?能否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作文时往往“欲加其罪,何
患无辞”,显得勉强。古语说,“扬汤止沸,比如釜底抽薪”。唯有找到产生“浮躁”的根源,才能解决“浮躁”的毛病。
其次,所举的这些例子,恰恰说明了“入静”极难。否则托尔斯泰不必“泪流满面”,袁中朗也曾痛苦彷徨。即使陶渊明,“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即使李白,也曾“摧眉折腰事权贵”。可见,“由躁入静”,谈何容易。
再次,文章谈了许多“由躁入静”的成功事例,其实,读者最关心的是,如何由躁入静?因为,自古以来,由静入躁易,由躁入静难。
最后,联系实际太少,说的总是他人事,以至于难免泛泛而谈,隔岸观火。我们高考学生,可谓世界上最急功近利之人;让世界上最浮躁之人,谈心境如何宁静,几乎是“逼娼为良”,多么搞笑。但是,我相信总有不少超脱者,内心澄澈如明镜,宁静如潭水,谈谈他们的“静”,该多么迷人啊。有吗?
作文当如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四、片断点评训练:
1、人生在世,难免浮躁。不是我们不愿去保持平和的心态,只是可以让我们忧愁的事情有太多太多。“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明先生的这句话一直让我深有感触。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或伟大或平凡,但在追寻的这条艰辛的道路上,让我们切记,不可浮躁。
(点评:这是一位同学文章的开头。简洁明了,扣住主题。但段末归于“浮躁”其实是能“静”的片面的理解。)
2、如果,我说如果,我可以选择离开,我想去西藏,寻找古佛的踪迹,摆脱烦恼的人生,过上安静的生活,阻断万水千山,隔绝乱世红尘,把心灵寄托在那神圣的地方,让灵魂得到寄托,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掌一盏青灯,伴佛左右。
(点评:这是一位同学文章的结尾。语言有一定表现力。也表现了追求心灵宁静的主题。但“青灯古佛”的宁静乃是消极避世的表现,非本作文的主旨所在。而且“消极”不应是中学生考场作文该表现的思想。)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居于山野,心系天下。他也曾出仕为官。但见朝堂险恶,伴君如伴虎。于是知难而退,回到南山做起了农夫,终日劳作,兴起赋诗,闲时邀三五好友一起饮酒作乐,不再问世俗闲事,把自己从使他急躁不安的社会、朝廷中抽离出来。虽不能舒年少时的大志,但却落得一身清闲。清风明月,南山盛菊,鸣虫飞鸟,皆是堂下之客。生活自由,并无任何苦闷。
(点评:这是一位同学作文的一段。在叙述陶渊明的事例中渗透了作者的议论与点评,议论得当,内容具体,语言有一定文采。)
五、参考例文
由躁入静
当柏油路上的汽笛声代替了林子里的鸟语花香,当街道上震耳欲聋的摇滚乐代替了山间亭里传出的高山流水,当人们匆匆忙忙而富有节奏的高跟鞋声代替了轻盈的草鞋底触抚大地时,人们渐渐被喧嚣纷繁的世事所扰,而此时的我们更是需要由躁入静,体味生活的真谛。
在物质生活的年代,浮躁心绪像野草一样滋生狂长。有人评说国人旅游就是:上车、坐车、下车、拍照留念、原路返回。这样的现象常常让人无奈,这难道不是我们内心浮躁的表现吗?曾几何时,我们忘记欣赏旅途中的玫瑰花的馥郁芬芳?曾几何时,我们忘记了留意天边的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我们不再关心旅途上的风土人情?因为内心的浮躁,我们再也无暇顾及这些。
驱走内心的浮躁,留一处宁静给自己来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那样的壮丽雄浑,来体悟乌镇小桥流水的古典风情,来感悟梅里雪山上的雪域风情。那是宁静的心境下的旅途,就像印第安人的谚语所说的“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体味生活。
只有驱走浮躁,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宁静。药家鑫的悲剧,小悦悦的无助,彭宇案的争论……无不触动着我们的道德底线,使人不禁痛喊一声,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也许这不只是人心的浮躁,更是社会的浮躁,而此时驱走浮躁便是当务之急,让社会体会到人性的温感感受社会的和谐与宁静,就像领导的春晚一样,让和谐贴留人间。
当耳边回响起嵇康的《广陵散》,当伯牙的《高山流水》再次萦绕耳旁,当宫崎峻的《天空之城》一次又一次的抚平那颗躁动的心,整体世界才似乎宁静下来。“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之
真境。”在如此纷繁的世间,能静若泰山,亦是一种境界。
让心宁静下来,才能感受真实的世界,感受真实的生活,聆听小桥流水,遥望夕阳西下,把酒品茗,闲敲棋子,让躁动、喧嚣的生活重新恢复宁静,细细品味宁静气氛下的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由躁入静,才能品味生活的真谛。
由躁入静
高三的生活就如一个认为拨动的时钟,时针像分针一样轻,分针则不断追赶秒针。在这样快的节奏里,我不得不学习野兽,提起十二万分的警惕,警惕前方未知的凶险,警惕身后穷追的人群。
这种警惕很快便成为一根过分拉长的弦,我在弦上战战兢兢,心烦气躁,每一步都害怕自己失足跌到,每一步却又走得那般不耐与烦躁。
可是在一个早晨,一切却悄然改变。那天早晨很平常,我急急出门,急急上学,唯一不同的是我瞅了一眼门边的花架子。那一眼如春风拂入,让我躁动的心瞬间平静下来——一朵白菊正悠然绽放,弯曲而修长的花瓣如美人的玉指,微微拢起,嫩白的花蕊蜷缩在手掌中,小心而欢愉地向外张望。
我恍然想起当初是如何兴奋地买来这盆菊花,而如今要不是这一瞥,我差点错过了它的花期——而在我无数次匆忙赶路中,究竟有多少美丽风景如潮水退却,不留丝毫痕迹与回忆?不知不觉中,我的心已被躁动所虏,失却了它应有的静,失却了它静赏沿途景致的权利。
这是一个用摇滚做节奏的时代,我们的灵魂被肉体牵引着奔波于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城市里。可是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当我们低下头来才发现,它已被我们远远落在身后,那样灰黑,那样疲惫。
慢慢走,欣赏啊。在这样快节奏、追浮名、逐重利的时代里,更需要我们安抚躁动的心灵,放慢脚步,等等灵魂,看一看路边扬着笑颜的花朵,听一听林中轻柔婉转的鸟鸣,赏一赏那些生命中美好的人、美好的物、美好的事。
由躁入静,是心灵的一次涅槃重生。它意味着我们用平和的心看待人事,用安宁的心静走人间。云卷云舒也好,花开花落也罢,我们都可泰然处之。
躁,是我们生命中无意染上的污秽,那就让我们用“静”来洗涤。不论这个世界多么纷繁复杂,陌上既已开花,请君静静赏之,缓缓归之。
由躁入静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都在寻求一份“静”,于是纷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或探求桃花源,或耕耘南山下,自以为与世隔绝,便能摆脱昏聩的世事,求得一份“春来春自青”的愉悦。然而,又有多少隐士能够在深山之中寻求到所谓的宁静?只不过做到表明心志罢了。学会“由躁入静”,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豁达。
说到接舆,他自以为早已远离世事的喧嚣,然而又何以发“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感慨,倘若真的做到了与世隔绝,这政坛的昏暗,这“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改革者又与他何关!再说陶潜,自以为这“荷月带锄归”的劳作便是洒脱,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源便是宁静,然而他真的能够摆脱世事吗?看来无论如何极力扩大与尘世的空间距离,只要跳动的心还在,只要内心的激情不减,那”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的宁静便永远不属于他们。
我们可以看看屈原,他又何尝不向往“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闲适,然而他从不忘自身的责任,为国为民,不懈“上下而求索”,即使路途艰辛,内心却从未空虚;虽得不到从政者的支持,但有百姓的爱戴相伴,在他暂得脱离政事的一刻,内心必是宁静的。再看看杜甫,虽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难酬之愤,然而从不减“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又是怎样的豁达。这位苦难的诗人,在生命穷尽之际,能够无愧于百姓,又有何不安?再说文天祥,一生征战,经历家国破碎的动荡,从未停止奋战的脚步,胸怀磁针石之心,无愧朝廷,无愧历史,平静似乎从未在他的生命旅程中出现,却又从未远离过他。
历史不为任何人停止,他或许可以任意揉捏生命的白纸,却无法擦拭你内心书写的心志。只要向往平静,即使海浪翻涌,也照样欣赏得到蓝天的博大。不必向往青青菩提下的佛祖,不用羡慕淡淡青灯中的弘一,不必刻意远离人生的苍凉别梦,不用掩饰流走的激情,学会由躁入静,内心自会获得向往的安宁。正如大西北的敦煌,整日面对风沙的淘洗与侵蚀,然而却能不断承载历史的厚重,在狂风呼啸中保留最宁静美。
第二篇:有关戒躁的名言
有关戒躁的名言
卡夫卡名言
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萨迪名言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者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后,缓步的骆驼却不断前进。-
第三篇:读书可戒躁
读书可戒躁(青年观)
沐 沂
《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25日16 版)
刚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一如往年,又引发一番愧疚、反思乃至片刻的警醒,也难免有人援引数据,说明国人阅读率与西人之差距悬殊云云。然此日一过,依然故我。
常听人说的借口是“忙”。古人也很忙,但人家琢磨出个“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尽管有好事者论证,此“三上”都不健康,但至少说明,读书在古人那里,已是一种习惯。如果说“老黄历”不堪翻,再看看国外。有常出国者慨叹,在某国上班早高峰的地铁里,为生计奔波的青年人手一本书,把整个世界读得一片安静。其实,“忙”很多时候会变成“盲”与“茫”,刚刚关上电脑,顺手拿起手机,刷了一会微博,忽然想起一直追的电视剧更新了,还有一档综艺节目没看,反正这个时代不缺少娱乐元素,足可以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也有理由是“读书无用”。时代飞速向前,要想不被抛下,必须全力奔跑,无形压力让“成功”焦虑蔓延开来,成名要趁早、赚钱要趁早,“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40岁不赚够4000万,就不要来见我了”等各类说法可为佐证。“颜如玉”和“黄金屋”只是一种传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却未必是我成功的阶梯。此类拿功利主义套读书的做法,让人们变得短视,要么干脆不读书,读也要读“有用”的书,于是图书市场“虚火”,各类成功学、营销学、厚黑学、养生学书籍层出不穷,人们捧读各类“圣经”、“宝典”、“红宝书”,在知识中寻找改变命运的路径。
用娱乐把时间填满,结果可能还是空虚;靠读几本书便要成功起来,也许只是缘木求鱼。两种理由,一言以蔽之,浮躁。我们常说时代浮躁,但于个人,浮躁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或可再加上一句,神不凝则万事难成。
其实,读书正可戒躁。浮对之以沉,躁对之以静,真正的阅读,正可用来获得一种沉静的心态。古人把读书比作磨剑,“十年磨一剑”,磨的应该就包括心性。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叫“八面受敌”法,概其要,就是把书本当“敌人”,每次只集中精力,“消灭”一面之敌,反复研读,自可威风八面——智慧如苏子,读书亦只能用慢功夫和“笨方法”。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写过一本书叫《娱乐至死》,这本写于1985年的书认为,媒介泛娱乐化的后果,是人类思考空间被大幅挤占了,思维方式变得扁平而浅层,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本书就是一扇门。当你翻开一本好书,便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在娱乐至上的氛围里,打开了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
第四篇:躁杂文随笔
不抱期待才会得到更多惊喜与意外,凯蒂深知,她确实也明白自由自在的生活对自己而言有很大诱惑力: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她完全知道,干什么都有热情,有好奇心,又有好胜心,这种人很能折腾,也很容易折腾出一点东西来。何乐而不为呢?
不妨说她倒也清楚自己最向往的是一份互相贴合的爱,所以她很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意那么多,要什么样的爱不如说说白了她是喜欢着他那一个人,多多少少向着他,像只小猫一样故意折腾出声音希望被他的眼睛多扫视两眼。
看起来不是很有用,说白了她也很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她爱起来向来热烈,而不计付出。难免摔得伤痕累累。
这怎么说呢?摔吧,反正她乐意,开始到结尾总是抱着同一份热忱,看似慢热实则热烈持久。可是她现在拒绝再被伤害,拒绝再被理解为可以任意索取而不用被尊重的感情容器。她做得好不代表其他人做得好,所以不是她容易折腾而是她对其他人一直以来可谓是有求必应。
那现在怎么搞合适?对方认为她矫情造作,可道理实际上是什么样,一眼就能看清。那不如就收敛一点,自由一点,少期待一点,自己也乐得个自在悠哉。
但是她觉得这样下去,一方面明白这种感情便不是她向往的,难说那种双方相互付出全部的感情是否有一天可以终成正果,或者说那一天能在她感情退化之前赶先到来。再者可说,她不知道自己的恋人真的有将她放到自己未来的规划中吗,如果答案确定,她觉得自己没有必要浪费太多感情在这个人的身上。因为没有谁少不了谁,这一个条件只在相互对彼此而言都是正确的时候才成立。
说白了如果崩了,那就是错误的相遇,犯错是可以纠正的,也毋需空留遗恨。
鬼知道答案是怎么样的,她有点焦躁,比较想知道。好做决定是配合对方的步调,还是在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转移重心到自己的乐趣上。
第五篇: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组成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组成。2006年全国卷Ⅰ就属于文字型材料作文。首先请看2006年的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
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再举一个作文事例。
北京一位女学生打电话未通,被强行收取一元钱电话费。女学生在消协的帮助下,获一元钱的赔偿。有人听了这件事后说:“一元钱,还不够跑腿呢。”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想法,请你给报社编辑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信,谈谈你的看法。
(1)读材料:这件事的主要人物是女学生,她的做法就是事件的核心;其次是“有人”,“有人”说的话也是事件的核心。评论可以从女学生和“有人”这两方面展开。这个审题思路与全国卷Ⅰ有相似之处。(2)明确要求。作文应是评论型。“女学生”的做法和“有人”的话是评论点,核心指令是“你的看法”,体裁是书信,字数不少于700。
(3)命题:《一元钱是小事吗?》、《由索赔一元钱想到的》(仅供参考)(4)立意和思路:一元钱虽少,但索赔这件事,反映了服务行业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有人”的话是错误的。(观点要明确。)揭示“女学生”所遇问题的普遍性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消费者遇到不少此类问题,很多是比一元钱大得多的事情,但大多人不愿追究,怕麻烦,时间一长就使这些服务性行业养成了不良的作风;服务人员素质
低,缺乏责任心;有关部门人员尸位素餐,不愿受理或管理不力。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严重;肯定“女学生”做法的正确性及社会意义。(分析要深刻)
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维护消费者权益;消费者应向“女学生”学习,及时追究责任人;服务人员必须提高素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提出希望)
新材料(或后话题)作文,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可见,正确审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那么,如何审题立意呢?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二、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
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2006年全国卷(乙卷)]
三、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四、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
思作文。如: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有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2007高考新材料作文)
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
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
少于800字的文章。
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金庸茶馆”网站上出现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位笔名为“步非烟”的北大女研究生,在一次武侠作品的颁奖活动中放言“要革金庸们的命”,写出新时代的武侠小说。尽管这位获奖的女作家后来作了解释,称“革命”不是打倒,不是背叛,只是希望超越的意思,但这句话还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批评步非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也有人认为她勇气可嘉,狂妄得可爱。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从肯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要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要敢于超越前人等。
2.从否定步非烟的角度立意:人要有自知之明;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能靠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