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廉政文化所想
由廉政文化所想
廉政文化,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与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就是说:拥有财富和为官从政实现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是是人们所追求所向往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式获得,君子是不齿的。短短的几十个字里面就道出了廉政思想的重要内涵。可见,廉政文化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廉洁奉公,其名作《过零丁洋》和 《正气歌》等晓谕天下,其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传诵至今。
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达了对清正勤政的向往。北宋时期的著名清官包拯.不仅个人做到秉公执法生活俭朴。而且为官几十年始终要求手下人做到清廉自守。明朝的于谦自幼就以文天祥为楷模。并作有《石灰吟》一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展现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坦荡的胸襟以及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清有“第一廉吏”于成龙,集廉洁高雅于一身。这些优秀的先贤大家,身居高官,以廉正之举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景仰。
时代的车轮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方向,转眼我们已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但对真善美的弘扬与假恶丑的挞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代的廉洁楷模更是辈出,如好书记焦裕禄、保山地委领导杨善洲、宁波市镇海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教导员金国民。当然反面典型也并不鲜见,如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克杰、湖北省交通厅原副厅长熊国贤等,但是正义战胜邪恶是历史的必然。
“只有清风荡浊,方能正气长存”。政府廉洁高效,国家则会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安定,人心才会坦然而平和;干部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执法,老百姓才能心态思稳,生活充实;政治廉正清明,社会才会和谐美好,经济才能不断得到发展,社会才会不断取得进步。大到国家、社会、小到机关团体,廉政关乎着每一个社会组织的发展与进步生存与福祉。只有廉洁从政严格要求,社会肌体才能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才能得到良性发展,从而有无限的前途。否则,将会使国家面于崩溃,社会趋于动荡,集体面于溃散。所以为使国家社会集体乃至个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屹立不倒,我们务必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坚决杜绝腐败的根源,彻底清理腐败的土壤,大胆治理腐败的环节。不断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弘扬清政廉明的思想,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用法管人、管权、管事。个人则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廉政氛围,树立起清明之风,永葆清正之态。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第二篇:由《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所想
由《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所想
善待工作是人生积极进取的一种态度,用心善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善你自己,善待你自己的未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带来的一股清新的风儿,把人们吸引到而来。如果你一直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那你的朋友和同事自然会被你感染,聚集在你周围,这样,也为你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你也一定能从你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为把核心价值观提炼活动氛围融入税收文化教育中,结合《争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党员活动》的精神要求。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在全面学习,提高税干职工整体素养的基础上,我局基于“理念决定行为、机制决定效率”这个现代管理理念的深思,围绕爱岗敬业这一主题,推荐了一本经典读本,唐渊先生编写的《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一书。
这本书有种让我一口气读完的魔力,它帮助我找到了我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为谁工作的答案,不是为别人,正是在为自己而工作,而且这本书上引到的一些成功人士,也给了我很多力量和信心,让我知道,伟大的成功一开始也是很平凡的,甚至不存在。只要你想成功并为之全力以赴,你也会是成功者。它还教会了我怎样摆正心态,当工作中遇到各种困 1
难时。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你对工作的态度就是你对生活的态度,善待工作就是善待自己。
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大而为之。”善,既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准则和东方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为弘扬税务文化,引导干部以感恩的心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以自身成长经历、对生活的感悟、对身边亲人、朋友和同事的感受以及对社会的感动等方面的重点,在新时期坚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税收战线的党务工作者,如何在本职工作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我认为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善待”,即增强服务意识,善待工作对象;强化大局观念,善待集体;加强党性修养,善待自己。“三个善待”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我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增强服务意识,善待工作对象
善待工作对象,首先要明确工作对象是谁。以“服务”为主题。就是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作为党务工作主题。
作为税务党务工作人员,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工作对象?两个字,善待。如何善待?就是服务,服务就是善待。如何服务,(1)服务基层,就是通过构建完善的党内服务体系,促进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
与党组织之间互相帮助,改变过去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更多地强调任务和责任,而忽视实际困难和问题,党组织更多强调党员的义务,而忽视党员的权利;党员更多强调个人的得失,而忽视党员义务和社会责任等等现象,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群众的整体合力。(2)服务群众,就是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人心和推动科学发展。(3)服务发展,就是积极盘活党的组织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党组织和党员凝聚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转化为促进税收事业发展。
二、强化大局观念,善待集体
强化大局观念,善待集体,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集体观。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承认并尊重个人利益,但强调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是前提,这是基础。要富有集体荣誉感,讲奉献精神。不要问集体为我做了多少,而是经常要问我为集体奉献了多少。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团结观。集体由个体组成,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勿容置疑。自觉维护团结,做增强团结的模范,是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和政治责任。要富有团结的精神,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团结;培育团结的根基,包括政治基础和情感基础;掌握团结的原则,反对不讲原则、不讲是非的一团和气;严守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防止“小圈子”,实现大团结。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严于律己,身体力行。
三、加强党性修养,善待自己
加强党性修养,善待自己,对于党务工作者来说,关键要警惕以下5个薄弱环节。一是在对自己期望值该而一时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对个人的职位期望过高。一旦没有得到提拔重用,特别是看到水平、经历与自己差不多的干部提拔了,心理开始不平衡了,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安排,这时容易“跌交”。二是在听到批评意见感到刺耳,听到奉承话就高兴的时候。对党员干部来说,善于听取意见能使自己缺点及时改正,如果只喜欢听赞美话,听到批评就不舒服,这时极易“跌跤”。三是在进步较快而又缺乏监督的时候。年轻干部从一般岗位走上领导岗位,尤其是当上一把手之后,如果监督流于形式,有的往往自命不凡,独断专行,这时往往“跌交”。四是当了干部后,与群众接触少了,不能严于律己,听不进群众的呼声,看不到群众的疾苦。忘记了为谁掌权,为谁服务,这时肯定“跌交”。五是在觉得自己奉献多得到少的时候。有的年轻干部不能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以金钱来衡量自己价值,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为自己捞好处,这时必然“跌交”。认真解决上述5方面的问题,防止“跌交”,就是党性修养好的体现,也是善待自己的体现。我认为努力做到“三个善待”,也就是把税收党务事业
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努力做到“三个善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做到“三个善待”,深刻表达了现代人文关怀和对人的尊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说,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善待”:增强服务意识,善待工作对象;强化大局观念,善待集体;加强党性修养,善待自己。“三个善待”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标准,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工作是一个人展现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职业则是他的理想和志向的体现,因此,了解一个人,就要首先了解他的工作表现。
一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不仅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影响,而且对自身品格的形成也有很大帮助,不管自己的工作和地位是如何平凡,倘若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就像艺术家投身他的作品,那么所有的疲劳和懈怠都会消失,高涨的热情能赋予最普通工作以伟大的意义,自己的热忱与冷淡决定自我的优秀或平凡。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施展才华和升迁的好机会,关键是要看自己是不是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积极健康的心态如同一块有力的磁石,会像鲜花吸引蝴蝶一样,把他人吸引到自己的身边来。如果你一直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那朋友和同事自然会被感染,聚集在自己周围,这样,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一定能从自己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从而让自我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现在,知恩图报,激发工作热情,为构建和谐国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由法官自由裁量权所想
Script>(中山大学法学院 e-mail:shenrou.human@163.com)
自由裁量权,如果不设定行使这种权力的标准,即是对专制的认可。
——弗兰克•福特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法律是指统治阶级制定的,反映统治阶级利益,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则。法律是立法者制定的,是白纸黑字的东西,法官是执法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常常喜欢设想法官是位于法律之下的,是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1]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发现,法官可以自由裁量,可以改变规则。比如下面的例子。
案例(1):1903年,美国法院审理一起劳资纠纷:达维斯诉莫尔根。一个公司雇主和雇员莫尔根签订一份雇佣契约。莫尔根的工资为每月40美元。契约签订不久,另一家公司说,只要莫尔根肯来,每月的工资就多25美元。于是莫尔根要求原来公司加工资,否则就走人。原公司只好答应每月增加20美元,但是要求在年底付清。莫尔根就留下来了,但是每月依然领取40美元。年底的时候,原公司拒不付给那120美元。于是,莫尔根告到法院,法官认为莫尔根一直领取每月40美元,实际上就接受了这个工资条件,既然这样,再判给他120美元是不应当的。
案例(2):1921年,美国法院又审理了一个类似案例(1)的案件:施瓦兹雷池诉鲍曼•巴池公司。服装设计师施瓦兹雷池与鲍曼•巴池服装公司签订了一份契约。服装公司答应每星期90美元的报酬。不久,另一公司以每星期100美元的报酬聘请他。施瓦兹雷池要求原公司提高工资,原公司也要求一样年底付清。施瓦兹雷池每月依然得到90美元的报酬。年底,原公司一样说话不算数。施瓦兹雷池告到法院,法官判决原公司支付应补的工资。
于是,疑问便在我们脑中形成:为什么相似的案件会是截然相反的判决,法官不是都依照法律来断案的吗?在规则与具体判决之间,我们发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正是裁量权的存在,才导致了判决的截然不同。于是,我们就在想,法官根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所得到的判决,都会是公平,正义的吗?
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否应该存在西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孟德斯鸠说:“任何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都要到边界时才停止,没有边界的权力便是一种无休止的任意性的权力,必然弊害无穷。”[2]社会契约论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三权分立,以权力制约权力。形式主义论者认为,法律条文是神圣的,一切都必须按照法律条文来办,法官只不过是机器,是“法律的喉舌”。如此看来,法官并没有自由裁量权,只是机械的运用法律的法匠。但是往深层方面去想,这似乎出现了问题。我们发现,无论立法机关多么伟大,制定的法律多么包罗万象,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这只能是幻想,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总是有限的,又是滞后的,而案件是千变万化的,无论怎样总会出现一个案件找不到适用的法律,总会出现一个真空状态,这个真空状态又如何解决呢?
也许有人会说,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法官就先别判决,等立法机关立法后再判。但是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试想一下,当事人双方焦急万分等待法官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哪知道法官大手一挥:“对不起,此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本院暂不受理。”你想想,假如所有有疑问的案件法官都这么处理的话,纠纷又如何解决?人民又如何信赖国家?社会是否还进行得下去?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庄子就说,用有限去制约无限,殆矣。于是,我们发觉,强求立法机关制定所有法律是不现实的,法官的自由裁量似乎有它存在的必要。
但是,现实当中还有一种情况,假如说法官面对的是一个毫无争议的案件,完全可以依照法律的明确规定来判决,那么,法官闭上双眼,大笔一挥,就可以了,还要什么自由裁量啊?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我们知道,社会上的疑难案件远远多于非疑难案件,法官的自由裁量的机会远远多于完全依据条文的机会,基于此,我们可以说,需要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二、法官是在造法吗
我们承认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是否意味着法官的自由裁量出来的判决是法律,法官是否在造法?
我们知道,立法的规定是抽象的,法律文字难免要由法律执行者来解释,谁解释,谁就可以说了算。法律在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司法机关的解释,而这就给法官提供了一个天地。西方法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派别,叫现实主义法学派,在他们的眼里,法律或者是:(1)实际的法律,即关于这一情况已作出的判决;(2)大概的法律,即关于未来判决的预测。[3]正如约翰•格雷所说:“归根结底,立法机关所说的只是语言,而这些语言的真实意义是由法官来说的。……人们有时说法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另一部分是法官制定的法。而实际上;所有的法律都是由法官制定的,只有法官才能给法规——这些死文字以生命。在一个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分立的社会中,什么是法,什么不是法,有发言权的只能是司法机关。[4]现实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弗兰克认为:“普遍的命题不能决定具体的案件,因此,从法官处理具体案件的角度讲,法律规则是不确定的。事实上,一个具体案件可能适用多种不同的法律,很难说哪一个规则是必须执行的。[5]照这样说的话,我们会觉得法律是没有确定性的,我们无法去把握,而决定权在法官的手里,我们会对权力的制约产生疑问,法官僭越了立法权,法治的基础岂非受到挑战?孟德斯鸠指出:“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实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6]再者,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会受到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此,又如何能够保证法官的公正?正如格雷列举了大量案例说明一些“法外的因素”也必须作为法律渊源去考虑。例如:历史因素、社会政治、经济思潮的影响以至法官个人的思想信绪、性格爱好等等。[7]由此
延伸,我们会觉得我们受控于法官,受控与具体的判决,而不是规则。
现实主义法学派的说法也许太过于偏激,甚至将自由裁量引向了极端,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他们看到了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看到了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审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乃至最终影响力。这也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制度本身的不可避免的缺陷。
三、法治?人治?法官之治?
西方法治的假设前提是人性恶,正因为人是趋利避害的,所以需要一个制度来制约人的恶性,在经过漫长的比较之后,人们舍弃了人治,选择了法治。因为人治让我们的生命和自由陷入危险,我们知道,法治是为了排除人治的专断,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8]在法治的状态下,司法权是绝对独立的,不受任何的制约,法治本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权力的专断,但我们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让法官有足够大的权力去解释法律和创造法律,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其实制造出了一个新的权力,正如霍不司所言:“如果你相信法治,那你不过是在权力之上又设置了一个权力,这就是法官的权力。”[9]而这个权力是我们难以控制的。杰佛逊说:“信任是专制之母”,沉痛地指明了在权力的运转过程范畴中,对权力的拥有者必须有所制衡,否则必然形成专断。[10]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如何去判定法官所行使的自由裁量权是公正平等的?
法官的判决具有强制力,无论对错,人们都一定要遵守,不然就强制执行。如果法官由于误解而出差错,由于误解而导致某人被捕,那么,法官要承担赔偿责任吗?法官个人的情绪在影响着判决,我们是否还能认为法官永远是公正的?如果不能,法治是否成了法官之治,又走回了人治?
有学者认为:“现代的自由是法治秩序下的自由。”[11]但是,我们无法去制约法官,一切由法官说了算,在这样的法治之下,我们的自由又如何保障呢?
四、简短结语
尽管我们可以找出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种种不足,找出法治的诸多缺陷,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在权衡了种种制度之后才做出了我们认为最好的选择——法治。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是古代的人治,那种人治是一般规则上的人治,而法官的人治是一般规则下的人治。[12]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前提。法官可以自由裁量,这是我们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而做出的选择,但是,自由裁量并非是毫无限制的。自由裁量权是法官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和本意指导下灵活运用法律的权力。正如日本宪法所规定的,所有法官依良心独立行使职权,只受本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可见,法官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当我们承受过无限制的权力带来的后果的时候,有理性的人们又怎么会重蹈覆辙呢?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绝对的自由裁量权使人民失去安全,并破坏法治的统一。”[13]但适度的自由裁量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体现法的灵活性,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社会发展的条件,有限的自由裁量权与自由主义并不矛盾。进一步说,在一般案件中,法官是能够遵循法律的,而且通常也是愿意依据法律的。我们不能否认,法官有时候会不诚实,会有专断的可能,但正如托克维尔说的:“美国总统职位总是只能吸引二流人物,而法官职位却吸引着这个社会最聪明的大脑。”[14]我们愿意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法官本着心中的公平正义,凭着规则进行的自由裁量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违背社会大多数人的意愿的,是不违背法治社会的要求的。给予法官一定限度的自由裁量权,是我们做出的最好选择。
[参考资料]
[1]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
[3]彭灵勇《对现实主义法学的反思》摘自《 社会科学家》1997年第1期
[4]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出版
[7]刘全德《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8]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
[9]霍不司《利维坦》
[10]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
[11]任强《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立法与内涵》
[12]刘星《西窗法雨》花城出版社
[1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14]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
由法官自由裁量权所想(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由阴阳论所想美文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其中两仪分阴仪和阳仪,俗称阴阳。古人眼中一切事物都分阴、阳两面,阴暗示寒冷与邪恶,阳代表温暖与正义。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也。”他们认为阴与阳是相辅相成的,至阴或至阳皆为大凶之物,只有阴阳相生、阴辅阳主方为大吉。《周易》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实,古人的观点并非都是胡言乱语,他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我们不能对任何事物下绝对的结论,应该用一分为
二、全面的观点看人或事物。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但是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这放在现代是多么可笑的判断,所以他的一些物理学推论误导了西方,使得世人皆知他的错误推论。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也显得有些极端: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然而我们能因此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个没常识、思想极端的人吗?莎士比亚说过:“在一块蜡上,印上了魔鬼的肖像,不能因此就认为这块蜡邪恶不良。”不要忘了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是先进的---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他关于教育的思想是超前的,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公共教育。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他的著作包括了政治、诗歌、音乐、生物学等等。他曾说过:“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若没有亚里士多德的博学何来西方哲学奠基之说?他若非才华横溢何以教导出闻名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所以我认为尽管他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有些局限,但是不可否认他对西方甚至世界做了数不胜数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必须是客观、全面的,指出局限性的同时,不要忘记他对人民、对国家、对世界的意义。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伟大领袖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为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而不懈探索,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领袖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总结经验,引导人民革命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领袖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左倾”错误出现和社会矛盾的爆发,这成为伟人晚年的悲剧。《左传》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毛泽东在执政后期犯了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的过失而否定他对中国和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贡献。
有对必有错,有正必有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全面的看待事物本身,分析人或事物的两面性,不能用主观的、臆想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邪恶为阴,正义为阳,邪正相容,便成阴阳”。古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阴阳论,并非毫无依据,其中蕴含的一分为二的哲学道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第五篇:教师教育叙事:由“丰”字所想
教师教育叙事:由“丰”字所想……
禹村实验学校
王
莹
教师教育叙事:由“丰”字所想……
今天语文课我教学生写要求会写的字,生字“丰”是这节识字课中要学会写的一个字。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字的笔画笔顺,课前我特意把这节课所有的生字仔细的看了一遍,发现除了“丰”字笔顺有点容易错以外,其余的字笔顺非常清楚。于是上课时我特意把“丰”字提出来范写,还特别郑重的提醒同学们注意:“丰”字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同学们非常认真的听着,按照我所说的笔顺书空着,看着同学们认真的学习劲头,我心里十分高兴,心想:这个“丰“字的笔顺大家一定记得很牢固了。下课了,同学们都很高兴的去游戏了,我也很满足的收拾我的教具准备回办公室。这时李峥老师到我班找我借生字卡片,正好看到我板书的“丰”字,她说:“„丰‟字你写错了吧!第一笔是横,不是撇。”是吗?我就是怕学生把这一笔写成横而特意提出来教的,书上写的好象是撇。难道是我错了吗?我再一次把书拿出来仔细的看了看,从书上生字第一笔的收笔来看,好象右边是顿笔,左边没有峰尖,那么第一笔就应该是横,只是横字有点斜,如果是撇的话应该左边有锋尖。难道真的是我的认识有错?但我有点不甘心,我记得我的老师教我的就是撇,而且我一直写的就是撇。回到办公室,我赶紧拿出笔顺字典仔细地查阅了起来,果然如李老师所说的,“丰”字的第一笔是横,是我教错了。同学们因为我的强调已经把“丰”的笔顺熟记于心了,这可怎么办呢?错始终是要改的,只好再多花些时间了。于是第三节语文课,我又把“丰”字的笔顺郑重的提出来重新讲了一遍,可是后来反馈的作业告诉我,有些同学依旧没有改过来,不是这些同学在我纠正的时候没有听讲,而是每个事物给同学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他们始终记得我第一次教给他们的笔顺。要纠正他们的错误,看来我还得多花点时间了。
因为我的疏忽给同学们带来了错误的认识,我感觉非常的惭愧。教师应该是一个要求非常严谨的职业,绝不允许在教学中有半点的疏忽,否则我们就会误人子弟。我们老师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前都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决不能打无备之战。当我们在教学中有疑问或困惑时,应当多查阅资料以求正解,或者多和同行探讨,绝不能想当然或凭借自己的习惯来教学,否则我们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甚至影响他们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