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峪口镇流动人口阳光服务中心调研材料
苏布台乡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调研材料
一、背景
尼勒克县地处平谷西大门,近年来,从外地到苏布台乡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流动人口改善了当地的生活水平,为苏布台乡的建设发展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出现了治安案件、民事案件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二、目的为了使我乡的流动人口融入社会,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安心工作,杜绝和减少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发生,苏布台乡坚持以人为本、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新途径,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举证难、讨薪难、维权难”等问题,做到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妥善调处涉及流动人口矛盾纠纷可能引发的上访、滋事、群体性事件等案件,及时向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后顾之忧,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体系
流动人口之间有了矛盾怎么办?需要帮助怎么办?苏布台乡综治办积极协调相关科室在乡、村成立了“流动人口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外来务工人员之间或外来务工人员与其他公民、法人之间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
调委会工作人员由综治办、流管办、派出所和工业经济办的科室人员组成,设有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2、精心组织,广泛宣传,营造流动人口维权法制氛围
针对流动人口较分散,居住不固定,流动性大的特点,“流动人口调解委员会”紧紧围绕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对法律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充分利用村里的广播、公开栏张贴相关宣传材料,入户、向流动人口发放法制维权宣传材料。在宣传教育内容上:重点加强《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毒法》、《个人所得税法》、《法律援助条例》、《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以及有关禁黄、禁赌和禁止邪教等与流动人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教育。
2011年1月24日以来,苏布台乡综治办、流管办、信访办、派出所和工商所五部门联合开展流动人口法制维权宣传活动,采取现场发放与挨家挨户上门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向流动人
口分发 “法律六进”普法宣传小册、法律援助须知宣传单等宣传材料共计84余份,同时活动现场设置的法律服务咨询站也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
与此同时,针对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反映的“维权难”等问题,苏布台乡政府专门制作了“苏布台乡来京务工人员联系卡”,春节前夕,苏布台乡综治办与流管办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分别来到外地务工人员的家里或工作单位,亲自发放到他们的手中。
苏布台乡综治办、流管办及其他相关科室的联系电话,使广大外出务工人员在我乡务工期间遇到涉法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时,可以通过联络卡上的联系方式,向政府提出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的要求,为外出务工人员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使他们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被广大来京人员亲切的誉为“维权连心卡”。
3、集中开展排查 妥善调处流动人口矛盾纠纷
春节前夕,苏布台乡综治办与流管办在本辖区内多次开展流动人口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通过排查了解到:我乡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企业之间因拖欠加工费、拖欠工资款等问题发生民事纠纷、有外来务工人员在劳动过程中与他人因生活摩擦存在纠纷隐患,极有可能转化治安案件、还有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无工可做。
“流动人口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得知消息后,及时与毛衣厂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并通过多方走访,耐心协调,反复协商才将问题妥善解决,最终,贾某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加工款。而让贾某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综治办的工作人员还送给他一份礼物,是一份专门为他设计的加工承揽合同书,提醒他,在今后签定承揽合同时,一定要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
4、整合调处矛盾社会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护
苏布台乡加大法律服务热线的力度,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尤其在对流动人口法律援助案件申请的审查上,简化程序,建立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到目前为止,已为两件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苏布台乡将法制宣传和人民调解有机结合,将排解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途径,积极预防和化解流动人口矛盾纠纷。苏布台乡针对流动人口矛盾纠纷的特点,不断创新调解工作方法,及时化解流动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流动人口与当地群众之间、流动人口与企业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
四、效果
通过开展零距离的法律宣传活动,深入细致的开展矛盾排查,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保障,以及有效的流动人口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真正做到让外来务工人员不跑远路,少打官司,不伤感情,就地解决问题,杜绝了矛盾激化及“层层上访”,有效防止了纠纷的激化,较好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
五、提出建议
我们认为,仅依靠政府流管部门的服务管理,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为有效地控制并调解流动人口的矛盾纠纷,使本地人与外来者焕发出共同建设良好社会秩序的高度热情,在迎接祖国六十岁生日之际,苏布台乡综治办建议苏布台乡成立“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为全力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2018峪口小学阳光招生实施方案
峪口小学2018阳光招生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山县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依法保障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为目标,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入学,切实维护我县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原则。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生入学工作坚持“免试、划片、就近”的原则,各学校一律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县教育局根据生源、学校的数量和分布以及办学规模等情况,确定各中小学的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确保辖区内符合入学条件的所有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有学上”。
(二)坚持严格控制大班额的原则。小学班额原则上不超过45人。
(三)坚持均衡配置师资与阳光招生原则。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安排班主任和课任教师时,都必须均衡搭配;在分配班级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杜绝“择教师、择班级”行为;在安排其他教学资源时,也要一视同仁,不得有所偏重,杜绝以任何名义举办重点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做到操作规范、过程透明、结果公开。
(四)坚持以户籍、房产、实际居住地为主要依据确定服务对象原则。户籍、房产、实际居住地是划分小学的主要依据。根据学校现有布局规模,既考虑相对就近入学,又兼顾学校班额均衡,并确保外来务工子女有学可上就近学校就读。
(五)坚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为了解决因学校修建等问题承诺部分村户籍学生在定点学校就读的,按照协议或承诺安排入学。
(六)坚持信息公开原则。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编班信息等“八公开”要求,即招生政策、招生计划、划片范围、报名条件、招生程序、录取结果、教师配备、编班情况等全部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三、招生对象
小学一年级入学对象为年满6周岁(出生日期为2011年9月---2012年8月31日前)的适龄儿童。未满6周岁儿童不得提前入学。
四、招生办法
(一)招生范围
峪口村 石板梁村 安上村
(二)报名要求
1、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年龄必须年满6周岁(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期间出生)。
2、适龄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持户口簿、免疫接种卡的原件及复印件和入学登记卡去学区小学预报名。各小学按学区进行调查、登记、审核,并张榜公布学区新生登记名单,一周内如有异议,由所在小学组织调查,及时纠正。
四、招生程序
(一)报名登记
1、具有本地户口的适龄儿童,在8月1日至8月10日到峪口小学报名,报名时携带以下证件:
(1)现常住地户口簿。(2)儿童预防接种证
2、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适龄儿童,如需在本校入学的,须同时具备一下两个条件:
(1)户籍所在地无监护情况(2)父母在本地有合法稳定工作。
(二)录取办法 峪口小学按照 “户籍与居住地一致优先”的原则,招生时原则上按以下顺序进行招生报名登记(在生源超额的情况下,以户籍证件取得时间的先后为序安排就近入学):
适龄儿童超过该校招生计划时,学校将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制定录取办法,报教育局审核同意后执行。我校未能录取的学龄儿童按相对就近原则统筹安排到附近就读。
五、工作要求
(一)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增强工作的操作性,制定的工作方案一定要细致清楚,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坚持政策的连续性,按照《义务教育法》和省、市教育部门关于招生入学的政策进行;提高纪律约束性,学校在规定时间核准招收学生人数和学生准确信息,坚决杜绝私自接收学生造成入籍分离或者一人双籍现象。
(二)严格建立新生学籍
学校按照省、市要求,及时为新生办理注册手续,为确保学生信息在采集录入过程中准确无误,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将全校系统采集的数据指标下发给学生和家长再次签字确认。
(三)坚决加强控辍保学
义务教育学校要将控辍保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底线要求来抓,学校要实施民主教育,教师要实施爱心教学,保证每位适龄儿童进的来,留得住,学得好,完成义务教育学业,学校对开学不到校的学生要制定措施,进行家访,动员返校,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四)招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招生工作,成立任校长组长、分管校长曹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督查招生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任雨成 ***
副组长:曹爱林*** 组
员:韩念村 *** 韩玉平***
在8月15日前向教育局上报2018年招生工作小结。新生报名预登记地点:峪口小学教务处 报名咨询电话:***(曹老师)
峪口小学
2018年7月20日
第三篇:流动人口调研
关于成家庄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的调研
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将大量的农民工从贫穷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涌向沿海,国家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国人口东西交融,南北流动,农村人口、城镇人口、普通劳动者、科技人才全国大洗牌,带来了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人口大流动大融合,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管理问题,人口的常住管理向流动管理转变,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单一的治安管理、计生管理向综合的全面的社会管理转变,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理念转变、机制创新、制度改革、模式更新、方法改进,成为当前的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社会管理创新课题。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全面推进流动人口管理创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成家庄派出所高度重视,对成家庄镇的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
一、成家庄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
(一)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成家庄镇地处山西省柳林县北山上,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镇,辖21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村,幅员面积726.72平方公里,人口1.6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长期以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流入人口较少,流出人口队伍庞大,约60%的现有人口都曾外出成为省外的暂住人口过。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煤炭业迅速发展,成家庄镇经济突飞猛进,城区建设日新月异,人口流动频率加快,流入人口呈大量上升趋势,每年约以20%的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成家庄镇现有县外流入人口1万余人,与本地居民等齐。流入人口主要从事煤炭加工、矿井挖煤、建筑业。成家庄镇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是:从流向上看,一是流入多,流出少;二是流入人口逐年加速上升;三是省内流入少,省外流入多。从流动动因上看,以煤炭业工作为主。从年龄构建上看,中青年多,老人和儿童少。从社会管理上看,违法犯罪、逃避计划生育人员逐年增多;对当地公共资源占有量不断增加,社会服务需求加大,社会服务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现状。1.现行管理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凸显出来的新课题,主要以我们公安机关和计划生育部门探索实施社会管理,受体制、机制、制度的制约,服务问题还未完全提上地方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现行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主要是《户口登记条例》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如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流动人口计划管理办法等。公安机关和计划生育部门为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出台了一些散在的规范性文件,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和要求,但实践证明,效果不佳,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传统管理模式。整个社会还未建立统一的规范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主要是我们公安机关实施的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和计生部门实施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管理单一。行政机关各司其责,虽然作了一些联动机制探索,但未真正意义上形成合力,各自为阵。管理机关组织力量主动出击开展清理登记,流动人口消极等待接受管理,甚至逃避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不和谐对立面。管理机关重管理,轻服务,服务与管理脱节。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因地区差别,未形成齐抓共管的互动机制,网络统一联结模式,流动人口动态轨迹管理运行模式未完全启动。实名上网、住宿实名登记、实名参工、实名娱乐、实名消费、实名管理、等系统与人口管理系统、其它社会管理系统网络未整合、统一、衔接,一卡通制度未建立。3.现行管理机制。除户籍窗口和派出所兼管以及计生部门和社区干部兼管外,政府无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无具体的管理任务目标和责任制度,无专门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装备技术保障、经费保障。特别是基层流动人口管理终端弱化,无明确的管理机构,无明确的管理人员,无明确的管理任务,无明确的管理办法,无明确的监督制约机制,无明确的奖惩考核办法,无明确的管理经费保障和待遇,无管理长效机制。
4.管理效果。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率低,录入量小,底数不全不清,情况掌握不明,社会管理效果差。数据不准确,信息不能及时更新,统计报表不实,管理流于形式化,流动人口治安问题和计生问题依然突出。多数流动人口未登记,未办证,人来人走不申报不登记不注销不变更,来去自如,租住房屋十分随意。随意流动不受限制,管理失控,流动无序。
5.服务现状。随流子女入园就学困难,教育公共资源不能满足外来人口需要。部分长期居住我镇外来人口因政策原因不能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公共服务,如子女入园入学、住房保障、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问题,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存在差距。
二、流动人口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外来人口来成家庄镇参加工作,带来了人才、科技和大量投资,有力推动了成家庄镇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就是劳力流动、就是先进生产力的渗透、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的大融合,对成家庄的文明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所的生机,也必将要求社会管理大洗牌、大理顺、大创新。
(二)对社会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1.对社会治安稳定的影响。因为山区农民群众很穷,因为穷才出去务工,外边的世界很精彩,刺激了他们不甘落后的本性,但自身文化程度、科技本领等素质低下和社会关系资源的缺失与现实要求和理想之间的强烈反差,偷、抢、骗、吸贩毒、拐卖人口、报复社会等作案动机不断形成,违法犯罪问题突出,流出人口违法犯罪比例达0.8%,带来了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外来人口因管理失控,在我镇盗窃、抢劫、吸贩毒、卖淫嫖娼、赌博、拐卖等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特别是流窜作案明显,也给我镇的社会治安带来了突出影响。
2.对管理行政成本的影响。流动人口管理,准确地说应是人口流动管理。当今社会,广义上讲,人人都是流动人口,真正意义上从未外出过的人只是一小部分。人口流动管理是动态管理,人口常住户籍管理是静态管理,人口的流动性越大,对社会管理的行政成本需要就越大,不仅需要大量的国家公务力量、公共资源、经费开支,还需要改变和调整社会结构、公共资源分配、推行新型运行机制,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增加行政管理成本和服务成本。
三、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和待遇的需求
对公共资源的需求。流动人口就业介绍培训保障、子女就学入伍、医保、住房保障、最低生活保险、保险、参加组织活动、行使政治权利、司法救助等对居住地政府部门提出了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和同等服务的需求。流动人口集聚的地方,都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流动人口为流入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最大,而享受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最小,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应当不断提高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待遇,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来人口的公共需求。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如果不能稳定民工,出现民工荒,将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要稳着民工,让人才能安下心来,保留下来,除了要提高直接工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和待遇需求。
四、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本原因
(一)陈旧的管理理念。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落后,人口流动性极小,一切公共待遇均以户籍地为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如春朝涌动,流动量越来越大,流动性越来越强,人口从静态向动态发展,人口管理从常住管理向流动管理发展。但是,流动人口管理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因地区差别、农村与城市的差别,无法突破现行管理体制,形成的管理理念较为陈旧。重管理轻服务,重防范轻引导,重控制轻开放,重治安、计生,轻其它综合管理,重常住地服务,轻流入地服务。严重区分常住户口和流动户口、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管理。形成了国家机关管不胜管防不胜防,流动人口尽量回避管理,甚至与管理者情绪对立。
(二)落后的管理制度。建国至今,人口管理法律体系极不完善,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更是各地区的制度五花八门,地区之间极不协调。政府各部门要求不一,管理力量分散,管理多头,概念口径不统一,数据悬殊大。落后的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流动人口的新特点、新情况,不适应构建和谐的总体要求。
(三)不健全的管理机制。没有专门的统一的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没有专门的政府考核体系和工作目标,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经费、财物保障。管理机制的缺失体现在管理软弱无力,管理严重不到位,管理问题千疮百孔,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对立,造成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僵化,影响社会和谐建设。
(四)较大的社会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土地政策决定了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镇化建设程度低,城乡差别还很大,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还很大。全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国有土城和集体土地所有制区别,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到户,使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决定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二元制结构。人口管理制度以户籍登记地为坐标原点,人口的大流动打破了常住人口的概念,形成了流动人口。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差异很大,常住地与流入地经济、文化和待遇等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不统一、不协调,实行一盘棋的管理模式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
(五)传统的管理手段。流动人口管理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以前,公安机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为依据,对流动人口实行治安管理,要求旅馆业对住宿人员进行手工登记,暂住人口主动到当地派出所登记并申领暂住证。二是改革开放后,各地逐步对暂住人口实行清理登记,公安机关出台了暂住人口治安管理办法,计生部门出台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管理机关强制要求办证,并收取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费用。三是孙志刚事件后,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管理曾一度陷入困境,但在服务新观念的强烈冲击下,流动人口管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收费型向不收费型转变,从单一的治安管理向计生等多头管理转变,从无明确规定向有法规依据转变,从纸制记录向信息化建设转变。但是,全国无统一的规范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管理手段并没有根本性突破,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分散的单一的独享的初级阶段,管理工作不到位,存在问题很多。
(六)匮乏的服务管理保障。因取消管理收费后,公安机关管理经费曾一度未得到保障,基层派出所警力不足,协警人员工资待遇极低,流动人口管理近似瘫痪,工作效率不高,管理失控,治安反弹。现在公安机关基层警力和经费保障基本解决,但是流动人口量的不断增大,派出所仍力不从心,管理不到位,办证率低。政府在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保障不够,人、财、物投入不足,不能保障管理,也不能满足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五、流动人口管理的创新思路和举措建议
以服务流动人口为根本,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遵循依法管理、优化服务、保障权益和居住地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工作机制、运行模式,整合管理途经,实行综合管理,变政府主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流动人员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接受管理,变单一的治安管理为全面的计生、保障、保险、教育等综合性服务与管理,变多头管理为一站式服务,变分别管理为统一管理的创新思路。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告诉我们,要管好流动人口,必须与流动人口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必须变管理为服务,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管理到位,管得了管得住管得好管得全。
(一)彻底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理念。
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是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实效性和持续性的重要基础。只有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尊重流动人口利益诉求,贴近社会生活,注重和强调服务,密切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带动社会管理方法和手段创新,进而形成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以“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为标准,高度重视和维护流动人口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以管理为手段,服务为根本,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转变,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到更快捷、更便利、更文明、更和谐。
(二)全面服务彻底改变流动人员被动接受管理的局面。流动人口主动接受管理,是流动人口应尽的义务;政府机关对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是流动人口应享有的权利。流动人口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是互为条件的。流动人口之所以不愿主动接受管理,是因为与其切身利益无关,登记不登记办证不办证只有接受管理,没有利益可图。如果流动人口按照管理要求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就可以享受相关公共服务,可以异地解决许多切身利益问题,就会主动登记,接受管理。也只有通过管理,才能防止流动人口以虚假信息骗得不应有的服务。
(三)突破差别接轨统一的管理机制。因地区差别、城市和农村差别,流动人口得到的公共服务和保障是不同的,管理机制是不同的,创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需要对接和统一。突破差别,建立全国一盘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国家需要出台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建立综合型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落实专门的编制人员,建立保障机制,形成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
(四)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互动机制。现行流动人口管理以流入地为主,以流出地为辅,互动机制运行差。流动人口变化大,随时变换地点,随时流进流出,常住地实际意义已弱化,区分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只是历史发展阶段性的需要。随着人口流动的大洗牌,人口管理应向动态轨迹化发展,最终取消户口性质,取消常住与暂住的区别,对人口实行全国一卡通制度。因此可以探讨将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合二为一,国家成立专门的人口管理机构。当前,着重建立流动人口常住地和流入地齐抓共管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建立网上信息流转,信息资源共享。
成家庄派出所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流动人口调研
前进村地处小港街道中心西侧,江南公路穿村而过,村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由前袁、双板桥、半港三个自然庄组成。村原有土地1040亩,现因“维科集团”、“东方线缆集团”、“海天集团”及房地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仅存110亩。目前全村现有常住人口1210人,外来人口2900人。
大量外来人口的集居是近郊农村所共有的现象。居住在前进村的外来人口比本地村民还要多出一倍多,主要有来自安徽、河南、湖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外省农村的,也有来自浙江三门、仙居、天台等偏僻山区的。
外来人口的大量集居不仅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我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还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租金收入。
本人对本村流动人口做了相关的调查,以抽样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本村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就业状况、居住模式和人际关系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流动人口现状
1、基本情况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年龄集中在18-40岁的中青年;92%的外来人口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无本科及以上学历;已婚人员一般都有一个及以上子女;约90%的流动人口自己租房住,基本没有自己的住房。
2、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
流动人人口在外打工多数是为了外出挣钱,然后寄钱给家里,新劳动法颁布后,流动人口多数已签订固定期劳动合同;流动人口月收入普遍偏低,多为800-2000元之间,一般生活比较节俭,主要用于日常开支,养家及付房租,很少有其他的高消费或用于娱乐。
3、融入社会
一般忙于工作,没有什么业余活动,最多打打牌,很少关注本地发生的事件和新闻;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会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74%的人认为工作稳定的话,五年内会待在本地。也有21%的人认为明年如果经济不景气考虑不回来了;在工作和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收入不高,子女就学难,社会保障不好等。归根结底外来人口来本地打工是为了挣钱,因此不会在生活质量上有太高的追求。
二、流动人口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外来人口的生活现状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就业竞争大,工作时间长,收入偏低。由于外来民工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加上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外来民工都普遍感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活儿”很困难,很多人干的都是“脏”、“累”的工作,如服装厂、建筑工、游摊贩、收破烂等,工作相当辛苦但挣钱不多。
2、劳动条件差,安全隐患重。外来民工普遍是在肩挑背扛,风吹日晒及脏、乱条件下工作,劳动条件差,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有外来人员手指受伤,只是在伤口简单包扎几天,伤愈后又继续上班,有时怕被炒鱿鱼,甚至是带伤上班。
3、生活质量整体低下。外来民工的户均每月消费支出仅为400至500元,生活和饮食均极为简单,卫生状况较差。大多是租一些廉价房用以栖身,无卫生设施、无专用厨房,人均居住面积最小仅为5平方米,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有的甚至住楼梯间、危房。
4、缺少归属感,带来社会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流动人口无法极好的融入到本地,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极少有归属感。有些没有工作的或工作不稳定的难免会给本地社会秩序带来麻烦。
5、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流动人口普遍缺少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多外来人口集中的地方脏、乱、差的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村容村貌。
三、流动人口管理的几点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网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明确职责分工。村成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为组长,两委会、村民小组长和村治安队员为成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条块管理,分片负责,分片
考核。并成立了“前进村流动人口和谐促进管理委员会”,协会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和流动人员生产、生活、劳动、消费等各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流动人员思想稳定和生活安定。
2、完善管理制度,提供优质主动服务。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村委会流动人口管理职责》、《用工单位流动人口管理职责》、《出租房屋户流动人口管理职责》等工作细则,明确各方责任认定及处罚。基层服务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变过去的坐等式被动服务为登门式主动服务:1)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和各项咨询工作,做到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同宣传、同教育”,为流动人口提供有关生育、教育、就业等咨询信息,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2)及时拜访流动人口,把技术服务、药具发放、宣传教育、证件审验、证件办理等服务送到他们中间去,提升服务的有效覆盖率;3)在外来人口较多的企业及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协助成立计生协会组织,深入开展会员联系人和联系户活动,加强思想沟通,掌握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工作;
4)针对流动人口普遍素质不高的情况,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律法规、文化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劳动致富和依法维权的意识。
3、互通人口信息,共享管理平台资源。通过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革新,各村已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平台,把原先在的流动人
口以及新增的流动人口信息全部输入到系统中,努力实现暂住证登记、出租房屋登记和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三者之间的对接,做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四、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对外来流动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情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给社会秩序带来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如何让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进本地社会是任重而道远的。
第五篇:##镇农业服务中心工资管理专项调研
##县##镇农业服务中心
工资管理专项调研报告
为严肃工资纪律,理顺正常工资审核程序,按照《##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组织开展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管理专项调研的通知》的要求,##镇农业中心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调研情况数据汇总。我中心专项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研形式
1、召开专题座谈会
##镇农业中心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入了解工资管理的基本情况和工资软件安装情况。
2、开展实地调研
调查审核工资审批表、个人档案和移交档案等。
3、填写《工资管理专项调研卷》。
二、调研结果
1、在岗在编人员基本情况
单位在编#人,在岗#人,其中三支一扶一人,已预留编制,在编不在岗为0人。
2、人事档案管理情况
##镇农业中心使用工资软件进行工资管理;人事档案由组织部管理0人,由人社局管理#人,由主管单位管理#人。
3、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退休的人员情况 ##镇农业中心没有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退休的人员。
4、违纪、违法及受行政刑事处罚人员情况
##镇农业中心没有违纪、违法及受行政刑事处罚人员。
5、特殊情况
##镇农业中心调出县外人员、死亡人员、县内调动人员均为0人。
##县##镇农业服务中心
2012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