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时间:2019-05-14 01: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第一篇: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

摘要:《浮生六记》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并具有很高的创造力,本文以沈复的生平经历作为基础,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其文学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浮生六记》;沈复;文学魅力;

1、引言

《浮生六记》为沈复之代表作,“浮生” 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共包含《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卷,其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为后世所赞叹。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对《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进行浅析,希望给我们的研究和写作带来一定帮助。

2、《浮生六记》艺术魅力浅析

沈复,字三白,一生沦落不遇,曾于46岁感叹“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负彼苍之厚。”后以半生经历及感情所作《浮生六记》,淹没无闻,百年之后才被发现,为近代名家高度评价。笔者认为,《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如此,和其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分不开的。

《浮生六记》主要对沈复夫妻的情感生活以及其后半生的悲剧人生进行了刻画,感情真挚,虽然篇幅并不是很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广泛,包含了家庭变故,爱情生活,山水游记以及闲情逸趣。

以爱情生活来看,沈复和其妻子云娘青梅竹马,甚至立志“非芸姐不娶”,据记载,沈复染天花之后,芸娘曾吃斋数年。沈复二人婚后的小别被其称之为 “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腥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其夫妇除了恩爱之外,也是志同道合,他们都对恬然自适的生活比较崇尚。但是,虽然他们生活看似美满,却也有很多不理想之处,比如受制于封建大家庭的因素,芸娘也曾被两次被逐出家门,其中第二次时候芸娘已然病重,在被放逐的背景下,沈复无奈使其十三岁女儿给人做童养媳。是以沈复曾于其书中写到 “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之言也。”我想在沈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内心所包含的悲哀是非常巨大的。正是由于这种感情上的经历,使得《浮生六记》中关于这方面的描写可谓是字字含泪水,也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能使读者被其感染,让人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以及至死不渝爱情的忠贞。当然,也正是沈复如此情深,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其感情的汹涌,被不断地感染和震撼,最终使《浮生六记》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

再以其生活状态来看,沈复一生坎坷,由于其反叛个性,使其难容于封建社会之中。在经历了沦落潦倒的生存状态之后,其心态已然转为灰暗、凄凉、悲枪,甚至有“浮生如梦”之感叹。当这种感悟写到《浮生六记》中之后,其字里行间所弥漫的凄凉之感给人以很大的感染,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这一点和朱自清先生《给之妇》有很大相似之处,具有非常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最后,《浮生六记》也体现出了沈复非常高的人格魅力,沈复性格和纳兰性德有一定相似之处,在“闲情记趣”这一部分中表达了其对于自然的热爱,其中关于岭南风光、三吴胜迹、太湖清波的记录皆为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和自然之间的水乳交融。此外,这里还不得不提一下沈复的语言功底,其文字优美生动、清新典雅,具有非常强的诗意,不像其他文言文一样晦涩板滞,比如“不知东方之既白。”等语言已达到语浅情深之境界,为其艺术魅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效果。

3、《浮生六记》创造力浅析

《浮生六记》除了具有非常高的艺术魅力以外,在其创造力上也发货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来说:

首先,《浮生六记》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文笔楷模,此文为属于自述性文言散记小说,《浮生六记》之前,文言小说也并不少年,但是如此以散记形式出现的文章则比较少,仅此一篇,此文中事实为人物服务,既有阅读小说过程中的舒适,也有阅读散文的意境。书中多使用一些横断面来构成人物生活史,而这些横断面又充斥着各种动人细节,使人物性格表现的极为丰满。基于此,可以说《浮生六记》集合了日记、自传、生活杂记、游记、随笔、小说的很多特点,虽然后世对其模仿也比较多,但《浮生六记》却仅此一篇。

其次,为爱情生活描写提供了方向。《浮生六记》之前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可以套用当前被用烂的一句话来说“情不知何所起,一往而深”,多是充斥着一见钟情、缠缠绵绵。而《浮生六记》中关于爱情生活的描写让人感觉非常现实,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就有着比较大的交集,它多是注重一些小趣事的描写,而且在婚后感觉生活上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涉及到夫妻之间的读书、写诗、议诗、化妆、野餐、教育抚育子、共度艰危等等,是以后人评价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最后,《浮生六记》在构建幸福生活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启发,在本书关于家庭的描写上,往往会突出一种较为淡雅的审美情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沈复本人的幸福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全美满的,但是美满不代表幸福,幸福和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关,另外,幸福家庭也不是平白而来的,它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经营。在《浮生六记》中,关于其坎坷经历的描写很多,但是无论其陷人债务困境,抑或妻子病死、儿子夭亡,在每一次苦难发生之后,沈复都勇敢的鼓足了勇气去面对,他永远记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不在乎天长地久,而在于曾经拥有”。这种人生观是是非常积极的,具有很大的“正能量”,当我们读者在经历了生活苦难之后,读《浮生六记》可以受到极大的鼓舞。

总体而言,《浮生六记》的创造性还存在于多个方面,比如其文笔,由于上文已经进行了分析,这里就不多言。

4、结语

《浮生六记》具有的艺术魅力以及创造力是惊人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其出神入化的文笔之外,和沈复本人的经历、性格、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当然,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是沈复本人积极乐观的态度,无论生活如何,他都会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心。这一点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带了很多

启发,笔者相信:真正的好文章不在于文笔,也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其中所融入的感情以及其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丽珈;论《浮生六记》的情爱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赵荣光;从《浮生六记》看清中叶的饮食生活——兼论沈复的饮馔美学原则[J];商业研究;1985年12期

[3]郭丽平;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第二篇:艺术教育创造力

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滨城区小营镇中心幼儿园 赵小梅 霍建功

步入21世纪,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江总书记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挑战型课题。民间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深受幼儿所喜欢。它那独特的“三点一线”网络式教学使幼儿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活动开拓了新思路,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转变。那么我们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是如何改变俗套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呢?

一、改变思想,立足创新

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呼唤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以前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特别是自身观念的改变,评价标准的改变。如:在上课时我们原来总是不住的要求孩子“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不说话又怎能表现孩子的想法呢?我们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学法也是老一套的讲、问、答。我们在山师学习时,印小青教授曾说:“50个孩子有50个不同的答案,教师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把孩子困在一个框框里以我们的处世方法与思维模式强制性的教育孩子。将他们自己的想法洗劫一空。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你”的翻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作之母,几乎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 1

是从想象乃至幻想开始的。所以在上课时,我们不仅仅教会孩子一首歌曲、一个童谣、一幅水墨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和想象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我们在上民间美术课《好看的葫芦娃》时,我们只教给孩子几种简单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自己剪出和别人不同的图案。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竟然剪出了那么多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漂亮图案。可见,只要有了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 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如我们在上民间艺术课时,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土质的异同及其所要塑造的物体的形象,通过孩子自己动手采泥——塑像——上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注意培养幼儿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针对孩子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如上民间音乐课《小兔与大灰狼》时,我们将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与文静的孩子分到一个组,均衡分配角色来鼓励他们集体表演,不去过分压制他们,放手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表演,效果很好。所以千万不要“看扁了”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往往蕴藏着独到的探索创新精神。

最后,鼓励幼儿多做游戏。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儿童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表演各种情景,这都需要发挥幼儿的想象。一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丢手绢》、《数蛤蟆》、《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模仿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善于引导,注重培养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切忌把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刚接触社会,什么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他们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想跟着学。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一定要认真解答而不能没有耐心或不懂装懂。现在,有些家长最讨厌孩子操弄东西。一怕碍事,二怕弄坏东西,最重要的是怕伤着孩子。这样,孩子那珍贵的探索创新意识便在斥责声中荡然无存了。

其次,要善于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变成稳定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很容易随着孩子的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或消失。如我们在室外上民间音乐游戏《丢手绢》时,开始孩子们对游戏感兴趣,做游戏也很认真,可过了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被飞动的小蝴蝶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吸引走了。因此成人要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该注意的地方。

再次,要为幼儿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求行为的情景,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绝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的环境。如在教室里布置民间艺术长廊像“自然角”、“泥塑角”“剪纸风采”、“民族区域”等,让幼儿感受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产生探求的欲望,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各科渗透,创造想象。

对幼儿来说创造并不神秘,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各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动作进行表演,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仿编童谣等活动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乐曲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民间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创新,将美术与文学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童谣等形式讲给大家听。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总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从自身做起,改变传 统育子观念与教学模式,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做的事,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真正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出来,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利用民间艺术资源 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句容市边城中心幼儿园 梅晓红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同时也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潜能人皆有之,人在幼儿期已具备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潜 3

能,要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开展幼儿创造教育。

关键词:创设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幼儿

利用区角游戏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利用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创造潜能

中国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我园在水墨画、剪纸、宫灯、鱼骨画四个方面展开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研究,为促进幼儿园创新人格的发展,形成我园特色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民间艺术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1、首先,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审美情操,十分注意室内外环境的装饰与布置,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民间艺术风味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如在幼儿园走廊上悬挂教师自制的各类宫灯,有动物灯、水果灯、卡通人物灯等。封闭窗上张贴民间艺术剪纸,美术室张贴一些优秀的水墨画佳作,走廊上张贴教师和幼儿的水墨画作品,同时重视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参与,在过道上张贴幼儿的作品,活动室内陈列老师和幼儿的手工制品„„使园内呈现出浓郁的民间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通过园内各类艺术作品的点缀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审美素养。

2、师生携手,共同参与。环境的主人是孩子,教师对环境的装扮固然精致,但离开了主人的稚拙却显得美中不足。在活动中,教师经常鼓励幼儿善于发现和创造,并把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带到属于自己的环境中。如幼儿自己从家中带来精致的喜糖盒,把它做成一串果糖盒灯。既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又鼓励了幼儿的大胆创造,利于艺术思维的发挥。因此幼儿对区角活动中的宫灯制作区域的兴趣往往延伸再延伸,陈列柜上,常有孩子带来自己的得意之作供大家欣赏、评价。

二、充分利用区角游戏活动,让幼儿进行体验、实践,发挥其创造力。

每学期在区角游戏活动中,中大班教师都制定了学习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的教学计划,并按计划由易到难在区角游戏中逐步实施。

1、通过学习水墨画,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水墨画不仅有高雅的欣赏作用,还可帮助幼儿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培养情趣的目的。儿童的水墨游戏蕴含着鲜活的墨象认知和愉悦的水墨创造锲机,一管柔软毛笔浸润着水、墨、色,其中含有丰富的意象信息和笔墨趣味。由此,我园教师首先自己积极向专职美术教师学习水墨画的作画技巧,回来后便于传授幼儿。刚开始教学时,有的幼儿不会握笔,不知啥叫运笔,甚至用小手去抹笔毛。侧锋、中锋、浓墨、淡墨更是不懂。当看到老师用水墨颜料组合在一起画出那栩栩如声的小蝌蚪和小蜗牛呈现在眼前时,更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接下来老师就教小朋友怎样用笔、用墨、用色,每次老师都要示范多次。就这样我们耐心的向幼儿传授水墨画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地掌握巧妙的用

笔方法与变幻的着墨、用色技巧,启迪了幼儿的童心童趣,开创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画出的作品时,甭提有多高兴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学和重点指导,使孩子们的绘画能力、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培养了幼儿水墨画中的表现能力。

2、通过剪纸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剪纸是幼儿期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间上。”的确,动手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有利于萌发幼儿的创造性。剪纸活动抓住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敢想敢干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大有益处。我们在中班开展剪纸活动,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做起,以游戏的形式或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来组织活动。其次,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让幼儿反复练,用劲使两片剪刀上下一张一闭地动作。再次在选材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剪方形、三角形、圆形。再到窗花、人物等。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初步的创造力。物质环境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在幼儿剪纸时,除了提供剪刀、手工纸以外,还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辅助材料,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在剪纸活动中,教师还经常鼓励幼儿拼贴和老师范例不一样的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还让幼儿把自己的剪纸作品贴在宫灯上,形成剪纸、粘贴宫灯一条线的流水作业,这样,使幼儿的剪贴兴趣更浓。

3、通过宫灯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与优秀来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我园以宫灯为主题,在大、中、小班开展了区角活动。首先,我们利用当地资源——宫灯厂,带领中大班幼儿去参观,了解宫灯的制作程序,激发幼儿制作宫灯的兴趣。由于宫灯厂的宫灯大多是用布来做的,我们考虑到布对于小朋友来操作很难;而且经济上也不允许。于是我们决定用各种纸来做宫灯。刚开始,宫灯制作一直都在大班的宫灯坊区域开展,当时,我们觉得做宫灯需要心灵手巧,而小中班幼儿能力可能有所不及,所以一直都未让小中班幼儿参与,但经过教研室领导的指导,我们的思路顿时开阔起来。制作宫灯除了用现成的模子进行剪、粘贴,还可以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来制作。(如:废纸盒、一次性杯子、糖果盒、卡纸等等都可以制作宫灯),于是我们师生共同收集了许多辅助材料。如用纸剪成灯的形状,在粘贴比较简单,可适合小班幼儿制作;而用各种圆形拼贴成的宫灯,适合于中班。既可以让幼儿剪、画、贴,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让幼儿有想象创造的空间。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就这样,两年下来大、中、小班的宫灯制作已开展的丰富多彩了。有布做的宫灯、有一次性杯子做的宫灯、有纸盒做的宫灯、有瓶灯、筒灯、果灯„„幼儿园内处处可见,有时还会听到孩子早上来告诉他们的父母:“这个灯是我做的。”通过三年的流水线制作,制作的宫灯越来越美了;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我们作为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去动手、去想、去创造。因为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 5

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孩子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的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

4、通过鱼骨画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用鱼骨来进行画面创作,也许在幼儿园很少见。但我们经过尝试后,觉得孩子们是十分喜欢鱼骨拼贴画的。也许有的老师会想这鱼骨又脏又危险怎能让孩子们去动手操作呢?而事实不是想象的这样。我们对鱼骨的积累,取材是有非常严格的程序的,其中后勤工作人员也为我们教学做了很多服务工作。他们先将鱼骨洗净、漂白、晒干、84消毒,然后再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区角游戏活动中去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鱼骨,各自能拼贴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如鱼柱可做成树干;鱼片骨可做成蝴蝶的翅膀;鱼刺可做成各种动物的触须,总之,孩子们自己会发挥想象,发明创造出各种成人意想不到的图案。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创造。到后来有一次通过幼儿的发现:老师,我们可以把蝴蝶的翅膀(白色)变成彩色的吗?当时老师及时给予了鼓励:“当然可以呀。”于是孩子们又忙着给鱼骨上色。过一段时间,孩子们又有了创意:添上油泥来装饰画面等等。就这样从拼贴——上色——油泥装饰——辅助材料装饰,一步一步的创作过程都来自于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幼儿发现了鱼骨画的美,创作出了多幅作品。于是我们把幼儿的鱼骨画作品展示在园内的墙壁上、美术室内,让中、小班的孩子观赏,也激发他们想创作的兴趣,由易到难的去操作。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让美丽的鱼骨永远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好伙伴。

三、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潜力

我们不仅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开展学习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拼贴活动,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开展水墨画、剪纸、宫灯制作、鱼骨画教学。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穿插课题研讨课,教师们运用新的教育理念设计出这四方面的教学活动方案,对幼儿进行教学,其中我园纪老师和何老师与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变废为灯》《剪窗花》获得了园内公开课的第一名和第二名。活动过后,教师能及时写好活动反思及活动随笔。如遇到困难在课题组会议中进行交流、探讨。定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我们利用民间艺术资源,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潜能,创造兴趣,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读《民间艺术》一书有感

最近,我学习了吴丽芳教授有关《让儿童在宽广的语境中提高审美经验》讲座,感触颇深。又因自己的喜好阅读了一本关于各地美术工作坊的汇集书刊《民间艺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讲座中的内容,我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非常的丰富。另一方面我感叹哪些美术工作坊的老师们眼光独具,他们能挖掘出一个独特的点供孩子们无限量的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们独具的眼观来观察周围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也对美术教学引起一些思考:

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概念画?

引导孩子摆脱概念化的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逐渐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大脑中存储的死板的概念化形象转换成生活的记忆。所谓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并不全是指游览、参观或旅行所得的印象;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是指孩子本身的生活领域:比如,孩子的游戏,孩子对家庭、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孩子与辅导者、朋友的亲密关系等。这一切甚至比游览、参观、旅行更有实际的意义。那孩子充满激情的笔下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儿童画,说白了,真正的儿童画应该是能够反映儿童自己真实情感的作品。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只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辅导者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 “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 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最近,我学习了吴丽芳教授有关《让儿童在宽广的语境中提高审美经验》讲座,感触颇深。又因自己的喜好阅读了一本关于各地美术工作坊的汇集书刊《民间艺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结合讲座中的内容,我一方面感受到中国民间艺术瑰宝非常的丰富。另一方面我感叹哪些美术工作坊的老师们眼光独具,他们能挖掘出一个独特的点供孩子们无限量的创造,也培养了孩子们独具的眼观来观察周围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也对美术教学引起一些思考: 如何引导孩子摆脱概念画?

引导孩子摆脱概念化的画的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更多地投入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逐渐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使他们大脑中存储的死板的概念化形象转换成生活的记忆。所谓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并不全是指游览、参观或旅行所得的印象;丰富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是指孩子本身的生活领域:比如,孩子的游戏,孩子对家庭、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孩子与辅导者、朋友的亲密关系等。这一切甚至比游览、参观、旅行更有实际的意义。那孩子充满激情的笔下才可能出现真正的儿童画,说白了,真正的儿童画应该是能够反映儿童自己真实情感的作品。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创造力并不只属于有成就的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人以自身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进步的时候,也可以看作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作为辅导者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画”、“能否得奖”、“能否画成像画家

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 “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您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相 同内容的画相比,看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有了更多的细节,更多的情趣,从中你不难发现这之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孩子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对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谈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品源自大家网步入21世纪,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江总书记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挑战型课题。民间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深受幼儿所喜欢。它那独特的“三点一线”网络式教学使幼儿在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活动开拓了新思路,使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方法上有了巨大的转变。那么我们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中是如何改变俗套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呢?

一、改变思想,立足创新

新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呼唤创新型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改变以前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特别是自身观念的改变,评价标准的改变。如:在上课时我们原来总是不住的要求孩子“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不说话又怎能表现孩子的想法呢?我们总是牵着孩子的鼻子走,限制了孩子的思维方式。教学法也是老一套的讲、问、答。我们在山师学习时,印小青教授曾说:“50个孩子有50个不同的答案,教师的课才称得上是好课”。多少年来,我们却一直把孩子困在一个框框里以我们的处世方法与思维模式强制性的教育孩子。将他们自己的想法洗劫一空。久而久之,他们成为一个又一个“你”的翻版。我们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他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想象是创作之母,几乎没有一项科学发明不是从想象乃至幻想开始的。所以在上课时,我们不仅仅教会孩子一首歌曲、一个童谣、一幅水墨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他们的语言、动作和想象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我们在上民间美术课《好看的葫芦娃》时,我们只教给孩子几种简单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自己剪出和别人不同的图案。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竟然剪出了那么多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漂亮图案。可见,只要有了老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就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次,注意培养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各种事物的机会,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动机和意识。如我们在上民间艺术课时,就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土质的异同及其所要塑造的物体的形象,通过孩子自己动手采泥——塑像——上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再次,注意培养幼儿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针对孩子的特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如上民间音乐课《小兔与大灰狼》时,我们将那些特别调皮的孩子与文静的孩子分到一个组,均衡分配角色来鼓励他们集体表演,不去过分压制他们,放手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表演,效果很好。所以千万不要“看扁了”那些调皮的孩子,他们往往蕴藏着独到的探索创新精神。

最后,鼓励幼儿多做游戏。游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儿童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表演各种情景,这都需要发挥幼儿的想象。一些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丢手绢》、《数蛤蟆》、《老鹰捉小鸡》、《滚铁环》、《过家家》、《模仿游戏》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技能,增长了孩子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善于引导,注重培养

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引导、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首先,切忌把孩子可贵的求知欲扼杀在萌芽状态。孩子刚接触社会,什么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的。他们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摸摸,什么都想跟着学。对于孩子天真的提问,一定要认真解答而不能没有耐心或不懂装懂。现在,有些家长最讨厌孩子操弄东西。一怕碍事,二怕弄坏东西,最重要的是怕伤着孩子。这样,孩子那珍贵的探索创新意识便在斥责声中荡然无存了。

其次,要善于引导幼儿的好奇心变成稳定的兴趣。幼儿的好奇心具有盲目性、不稳定性,很容易随着孩子的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或消失。如我们在室外上民间音乐游戏《丢手绢》时,开始孩子们对游戏感兴趣,做游戏也很认真,可过了一会儿他们的兴趣就被飞动的小蝴蝶和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吸引走了。因此成人要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该注意的地方。

再次,要为幼儿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求行为的情景,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幼儿绝大部分时间在幼儿园里度过,因此,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观察的环境。如在教室里布置民间艺术长廊像“自然角”、“泥塑角”“剪纸风采”、“民族区域”等,让幼儿感受一种原始古朴之美,产生探求的欲望,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各科渗透,创造想象。

对幼儿来说创造并不神秘,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各科教学中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以最大的限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动作进行表演,还可以通过续编故事、仿编童谣等活动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民间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在欣赏乐曲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绘画活动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民间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激励幼儿大胆创新,将美术与文学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编成故事、童谣等形式讲给大家听。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好奇心与自信心。因此家长和老师都应注意从自身做起,改变传 统育子观念与教学模式,放手让孩子去做喜欢做的事,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各种探索活动。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充分挖掘民间艺术的教育功能,善于引导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真正能激发幼儿创新意识,使我们的创新型人才源源不断的涌出来,使民间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姿。

幼儿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摘要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能给幼儿教育带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本文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试图从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角度切入探讨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关键词 民间艺术 幼儿教育 审美能力 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民间美术等。民间艺术充分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因而具有认识、教育、娱乐等多种审美功能。民间艺术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能带给他们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只有让幼儿寻找和体味到民间艺术的美,他们才能真正进入民间艺术的天地。因此,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以培养审美能力为核心,促进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民间艺术活动中,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感知美、想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依据艺术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对如何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作初步的探讨。

一、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

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①,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②。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民间艺术教育中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呢? 1.创设环境,熏陶感染。

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们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能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作品种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如:我们在各班活动室内布置剪纸、蜡染、扎染京剧脸谱等民间艺术作品,在走廊的瓷砖墙上绘制一些反映真善美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插画(神笔马良,女娲补天)等,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作品形象,增强对民间艺术所蕴涵的民族文化的敏感性。当然,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共同制作作品布置主题墙,如:结合端午节制作香囊悬挂各处;在“过年喽”的主题活动中,可以模仿民间过年的情景,在活动室窗户上张贴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如室内挂红灯笼、中国结,门上张贴对联等。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秀向上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观察、想象、追求美。孩子长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和引导幼儿主动感知,就能有效地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和审美感知能力。2.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

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③因此,首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幼儿易于理解的民间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如: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儿》,民间剪纸、蜡染作品等。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3.教师引导,深化认知领域

教师在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过程中,应该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和幼儿一起谈论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幼儿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幼儿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幼儿 10

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民间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色彩或表面的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种词语的声调等;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战争或和平的背景。

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幼儿面对民间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例如:以民间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觉得哪里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民间美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

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从“猜猜这是哪个民间艺人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民间艺人的风格。

教师在引导幼儿感知和欣赏民间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

二、迁移已有审美经验,诱发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的想象力是

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民间艺术作品非常注重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因此,教师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时,应让孩子们迁移已有的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1.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其头脑里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这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基础。

因为婴幼儿时期想象的特点是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特别是幼儿初期,想象没有预先的目的,只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自然而然的想象出某种事物的形象。所以,孩子生活内容越丰富,得到各类事物的形象越多,就越有助于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在传统节日带孩子上街观看民俗表演,如元宵节上街看花灯以及抬轿、高跷、上盘花鼓等表演。让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参观民间艺术展览,或到各地旅游,感受各地民俗风情。孩子在见多识广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各种事物的某些特点联系起来进行想象,而想象力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较全面发展,这是创造想象的基础。

2.充分利用民间艺术作品,激发幼儿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充满想象的童话和神话故事最能引起幼儿的遐想,所以,要有目的地去选择能够激活幼儿想象的民间艺术作品。还可以采用续编故事、排图讲述等形式来激发孩子,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民间音乐和美术活动也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可供孩子一些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民间音乐,让孩子根据民间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民间音乐的理解,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在幼儿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加入民间文学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丰富语言知识,进一步了解民间文化。例如:在引导幼儿欣赏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风筝时,教师可给孩子介绍一首风筝谣:“三月寒食是清明,姐妹十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呀,小张生……”这首风筝谣形象地描述了这项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放风筝活动,加深了

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理解,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欣赏的过程中,从 11

优秀民间艺术作品中,幼儿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别具匠心的审美创造,从中获取不同程度的启迪,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对创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潜在的影响即表现为审美感受和审美想象力的质的飞跃。3.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

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活动区域”这一环境,为幼儿提供开放的、丰富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如手工区:小班侧重染纸、撕纸,中班侧重剪纸、泥工,大班侧重编织,重视幼儿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机会用自身特有的方式操作、创造,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另外,教师还应注重给孩子提供创造条件,如:全班合作创编腰鼓队形,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风筝,每人用麦秆编织一个“田螺”等。让幼儿自己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来,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在游戏活动中激活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古今中外的事例证实,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智力,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如何将这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能体现出意境美、立意美、特色美、整体美的民间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活动方式,激发幼儿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1.通过对作品分析,让孩子们更好把握作品内涵。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教育前,首先应分析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地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各种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美工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艺术作品作出细致地分析和处理,并将其审美价值及潜在的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如:民间美术欣赏“泥阿福”,教师既要引导幼儿欣赏其憨实、笨拙的外形特征及艳丽的色彩,又应让幼儿了解民间艺人通过其寓意和象征祈求平安吉祥、多子多福的愿望。

2.营造艺术氛围,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幼儿更好理解作品。创设情景指根据艺术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帮助幼儿更好地进入艺术欣赏状态,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如民乐欣赏《金蛇狂舞》,结合元宵节发动幼儿带来各种彩灯悬挂在活动室,创设花灯会的情景,再利用废旧纸盒制作舞龙道具,让幼儿在欢快、热闹的音乐中亲身体验舞龙的热闹场景。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在高涨的激动情绪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为更好地理解

让幼儿的心灵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健康成长音乐打下了基础。3.有的放矢的指导,引发幼儿更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在组织幼儿活动的过程中,作为艺术活动的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控在与艺术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状态上来,并以自身对艺术的表现能力来调控艺术教育活动,使

教师的艺术表现在情绪上感染幼儿。无论是文学、美术、音乐作品,教师都要有较强的敏感性,善于发现、捕捉、审视、由衷地赞叹,并做到有控制地表现和渲染,与幼儿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如:为激起幼儿对扎染的兴趣,在展示扎染作品的同时,老师用夸张的表情和语调对此发出由衷地赞叹,“哇,太美了!”“真好看哪!”并假装自言自语地说:“这么漂亮的 12

图案是怎么弄出来的呢?我真想试试!”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又如:讲述故事《宝莲灯》时,老师不妨用粗声粗气的语调,张牙舞爪的动作以及凶狠的眼神形象地表现出二郎神艺术形象,以情感染,激发情感,使幼儿感之以形,动之以情,而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理解力的目的。总之,在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活动应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诱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灵在美妙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得到和谐发展。

民间艺术在幼儿远中的应用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本文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民族意识以及智慧潜能的开发进行了阐述,为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 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14

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刘娟,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淑妮.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与运用.河南幼教.2008

[4]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G].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毛宁.让民间艺术之花绽放在幼儿园.河南幼教,2008.2 15

第三篇:_浮生六记_林语堂译本翻译艺术赏析

外语教学研究

248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上 总第132期

林语堂先生是蜚声海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和翻译家,他创

造性地继承了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并从语言学、美学、心理学 的角度做了开拓性的学术突破。他翻译介绍了大量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而 《浮生六记》是其最见功力的代表作。以下对其译 本中的翻译艺术进行赏析。

一、精当的用词

中国文人写诗作文讲究用字。有诗云: “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茎须。”巧用一字,能使满篇生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字而使全诗变 得灵动,意境全出,令人叫绝。为了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意和 韵味,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苦心锤词炼句,以期传达原

文的精髓。下面通过几个例子来欣赏林语堂先生精当的用词

艺术。

原文:刺绣之暇,渐通吟咏。

译文:Between her needle work,she gradually learnt

to write poetry.“Between”虽是英语中最常见的词,用在此处却浅显得体,平淡质朴中传神传美。因为父亲过世早,芸不得不靠刺绣养家 糊口。空闲时间对她来说自然来之不易。“Between”一词在这 里充分显示了芸活计的繁重,她用来认字写诗的时间是挤出来 的,这与“暇”在原文中的隐含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

译文:At this time the guests in the house all wore

bright dresses, but Yun alone was clad in a dress of

quiet colour, and had on a new pair of shoes.“Quiet” 一字,字如其意,本来毫不起眼,但与 “colour” 搭配,却显得贴切传神,不仅表达出衣服颜色的素淡,而且暗示出主 人公性格温柔内敛。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数量词有时不 需要在译文中确切地反映出来。译本在涉及到一些数量词的翻 译时采用了灵活的处理方法。

原文:素云双目闪闪,听良久。

译文: Suyün just stared at us, listening for a long

time.原文:芸两颊发赤。

译文:Yün blushed all over.以上译文完全舍弃了与原文数量词在形式上的对应,而采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法。对“双目”的翻译,译文中省略了原 文的数量词。对“两颊”的处理则夸大成满脸。为了符合英语习惯,译者淡化了数量概念。试想如果照搬源语的概念,则效 果未必理想。

二、适当略译与积极补偿

要把原文所有的信息尤其是和文化相关的信息全部完美地

翻译出来是不可能的,一些信息的丢失不可避免。对于一些不

很重要,译语读者很难理解,省略掉对全文的理解也不会造成多大影响的信息,适当略译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采取一些办法进行补偿也是必要的。下面是适当略译的例子:

原文: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

译文:My teacher noticed this, and sent word to my

father.中国旧时的私塾和西方的学校有很大不同。私塾由一位渊

博的先生来主持。先生教孩子读写和规范的言行,还会教些中

国历史和 《四书》、《五经》这样的典籍,教给孩子如何做一个 正直的人及如何写八股文以准备金榜题名。私塾先生的文化内

涵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达,译者只好用意思相近的“teacher”和

“tutor”来简单处理。

对于一些信息,同样难以传译却相当重要,译者对这样的信息就采取了积极补偿的策略。下面就是一例:

原文:时有苕溪戚柳堤,名遵,善写人物,倩绘一像,一

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姻缘簿。

译文:So we asked a Mr.Ch’i Liut’i of T’iaoch’

i who specialized in portraiture, to make a painting of

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 which he did.It was a

picture of the Old Man holding, in one hand, a red silk

thread [ 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 and, in the other, a walking-stick with

the Book of Matrimony suspended from it.月老的典型形象就如原文中描绘的: “一手挽红丝,一手

携杖悬姻缘簿,童颜鹤发”。他就用手中的红丝线把一对夫妻系 在一起,所以中国有句古语叫“千里姻缘一线牵。”这红线及月 老的形象对于说明沈复夫妇情深意笃以及他们对这夫妻缘份的珍惜及感恩之情至关重要,为了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达译语读

者,译者在“red silk thread”后加上了[for the purpose of

binding together the hearts of all couples]。

这种文内加注的补偿办法有助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但

也使他们的阅读变得不甚流畅,所以译者还采用了在页底加注的办法。对 《浮生六记》的翻译,译者更注重传达文本的内

容。Reiss 认为“许多种注重内容的文本都很乐意使用注脚。”

(Reiss,2002:76)页底加注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有疑惑,想了解更多的读者可以看注释;不需要或不想看注释的读者可

以顺畅地读下去。

三、特定文化词汇的翻译

《浮生六记》描写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涉及的领域极广,其

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词汇。这些文化词汇一般包含有重要的文

化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全面地了解源语文化十分重要。在翻

译中,林语堂先生对这些文化词汇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做了恰

当的处理。

1.人名的翻译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能反映出他的理想抱负、性格气质。中

国的文人常常在名字之外还有“字”、“号”来表明自己的志趣。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字”、“号”常有丰富的含义,下面赏析 林语堂在译本中对“字”、“号”的翻译艺术。

原文:异哉!李太白是知己,白乐天是启蒙师。

译文:This is very strange, So Li Po is your bosom

friend, Po Chüyi is your first tutor.原文:初不料陈淑珍乃李青莲知己。

译文:I didn’t know that you are a bosom friend

of Li Po!

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青莲”来自李白的号“青 莲居士”。为了减轻译语读者的阅读负担,译者没有把这些“字”、“号”译出,而是译成他们比较熟悉的名字。如果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化韵味而把这些“字”、“号”全译出,读者可能会不胜其繁,弃书而去的。

2.地名的翻译

原文:兄宜仍往扬州。

译文:You’d better stay away at Yangchow for some

time.原文: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译文:One could imagine oneself transported to some

fairy region.中国的许多地名与文学、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有关。地名

中常包含重要的文化信息。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也是中国

古代文人向往的地方,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然 而这些信息如加在译文中会显得罗嗦,所以译者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蓬岛”就是 “蓬莱仙岛”,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译者 用了意译的办法,让读者轻松领会文中这一暗喻的意思,做到

了精当传神。

3.称谓方式的翻译

我国的称谓方式是很繁杂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尊称、泛称和谦称。在 《浮生六记》中大量使用了尊称与谦称,在译

语中很难找到对等语,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称谓方式来翻译,就会丢失许多的文化信息。

原文:余曰: “卿既知诗,亦当知赋之弃取?”

芸曰: “ 《楚辞》为赋之祖,妾学浅费解。”

译文 : “Now that you know poetry.”I said, “I should

like also to know your taste for fu poems.”

“The Ch’u Tz’u is, of course, the fountain head

of fu poetry, but I find i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卿”是 “你”的尊称,常用于国君对臣子,丈夫对妻子。

“妾”是 “我”的谦称,用于妻子对丈夫,表示谦恭。“卿”和 “妾” 翻译成“I”和“you”,恭敬和谦让的意味都丢失了。

要想把原文中的称谓方式的含义完全传达出来,加上一些

解释是必要的。但这些称谓方式五花八门,繁多的解释必定译

文显得罗嗦而使读者失掉阅读乐趣。为了译文简洁流畅,译者

对称谓方式的翻译做了一些舍弃,采用了简化的策略。

4.度量衡的翻译

度量衡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金钱、重量、长度等等。中国清代的度量衡和西方的截然不同,翻译起来也

很困难。

原文:屋西数武。

译文: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原文: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

译文:Some day we must build a cottage here.We’

ll buy ten mow of ground around the cottage.“武”这一长度单位现代人已不常用,一武等于三尺,也就

是一米。“数武”和“A few paces”还是很相近的。“亩”是中 国人现在仍常用的面积单位,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一用法,译

者在多处采用了音译。而“武”因为现在已不常用,译者就舍弃

了其文化信息,意译成“A few paces”,做到了取舍有道。

四、结语

本文对 《浮生六记》的林语堂译本的翻译艺术进行了赏析。

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表达简洁晓畅。

他的翻译和他提出的“忠实、通顺、美”的翻译原则是相符合的。译者对原文的深刻把握和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他的译本透

出了迷人的魅力,使广大读者知道了沈复,了解了中国文化及中

国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3]沈复.浮生六记(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责任编辑: 刘丽娜)

第四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2

由于是文言文体,所以只在空闲看上两篇,看完四记发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第一、二记趣味性最强,看得也最入迷,可能是因为有妻子芸一起,显得生活更加浪漫。

第三记坎坷记秘记录不易的生活,开始伤感起来,所谓拮据生活,我觉得就是无法再过上像以前那种有下人服侍,有足够的钱进行各种娱乐,实际上沈复比普通人的生活好得多。

第二记记录了一些好玩、有趣的事,读起来很轻松,第一篇“童趣”我记得是在人教版小学课本上见过,当时就觉得很有趣,还把那一管课文都背下来了。第四记记录作者去各地游历,描写的暑观奇象细节很到位,读了长见识,也算有个印象,以后若是有机会的话也去看看,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书中芸这个人物,主要在第一记。书的前言里就提到林语堂对荟的评价·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作者沈复与芸之间的关系很好,这是令我非常羡慕的,这样的女子应该是很多男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吧!

书中幕的物形象给我的感觉是温柔,美民,心流手巧。能够勤俭持家,放到现在的话就显得性格软弱了些,不过结合当初重男轻女和女性地位的时代背景,也就不难理解她不介意沈复和其他女性之间的事了,这点很多读者就觉得他配不上芸这样好的女子,这方面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两卷争议太大,不想读后人补撰的就没看,不过留下点遗憾也好,增加了一种神秘的美感。

书籍简介: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的自传体散文集,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该书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该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渝。

《浮生六记》读后感3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平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浮生六记》读后感4

它也被称作晚清小红楼梦,书写了一段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书中主要讲芸娘是如何的好,俩人婚姻生活如何浪漫,以至让所有读者都爱上了芸娘,林语堂甚至干脆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

人人都说芸娘好,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沈复的付出,那简直就是个宠妻狂魔啊(此处略去一万字,就不剧透了。)尤其在封建社会那是十分难得的。

我们要清楚“这世间,所有良好的关系都是相互成全的”。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夫妻二人之所以关系一直都能保持和和美美,那是因为二人都在认真努力的去经营。另外在经历过种种不幸后,沈复依然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一点是比较有触动的。

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人生即使面对再多的不幸,只要心中有平和在,那就是最好的解药。生活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能真正伤害我们的,而只要不能直接杀死我们的,最终都会使我们更强大。记得在《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也说过这样一句话:“王者的心都是伤痕累累的”。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苦难则为熬炼人心。道德经第七十八章里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平和的力量就是这里讲的水之力,看起来极柔,然而却能攻破天下最为坚固的难关。所有的不幸和悲痛,一旦触碰到这平和之力,也会立时就被销化了。另外最后一章虽然不是沈复所作,但是干货却是实打实的,对于养生、养心极有帮助。

今日不养生,明日养医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前半生拿命换钱,后半生拿钱保命。这样的事相信大家都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就需要及早学习,并身体力行去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

对于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一直都是比较认可的。对养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读一读第六章,在此就不多言了。

既然本书被人称之为小《红楼梦》,那么必然是值得一读。

《浮生六记》读后感5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6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7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8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9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10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11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12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13

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书,我的感觉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有如一妙友相伴。

余忆童稚时

先是在课本上读到《闲情记趣》,才接触这本书的,颇有趣味。且不说“夏蚊成雷”之时,作者“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的闲情了,单是他游玩与草丛中,以丛草、虫蚁、土砾,为林,为兽,为丘,便可充分感受到作者奇妙的想象力,与童年的欢乐了。每读至此,我都会忍俊不禁,恰似与作者隔空笑谈童年的趣事了。却也惋惜自己未能将幼年之趣事一一记录下来,留作回忆。

陈家有女初长成

陈芸,作者沈复一生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贯穿了书之始末的核心人物。林语堂先生道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沈复花费大量笔墨描写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的芸,很是深情动人。芸是一位心路活泼女子:当沈复因芸喜茉莉香(被认为是香中小人)而调笑问道“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笑答道“我笑君子爱小人耳。”如此风趣的一位女子!

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而芸的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她愿与沈复一起承担生活上的曲折,即便被公婆误会,她也默默忍受,不给夫君增忧。“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在芸的眼中,是“可乐终生”的。如此心境,却也可比贤人颜回了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浪游记快,寻寻觅觅;坎坷记愁,冷冷清清。沈复一生似在寻找着什么,或是浪游的闲适,或是生活的娴静。芸的早逝,令人扼腕。于他,更是莫大的打击。作者在书中常感叹:“今即得有境地,而知己沦亡,可胜浩叹!”使得全书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每当作者惋叹“芸娘不能偕游至此”时,我的脑海中总能浮现芸那温柔又宽和的笑容,但同时却又有物是人非的悲凉之感。

若是人生似梦,却能有像芸一般的知己陪伴左右,也是难得幸福的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14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15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第五篇: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

“《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俞平伯

在未读《浮生六记》时,我认为的爱情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爱的人一定能恩恩爱爱一辈子,但《浮生六记》却让我看清了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夫妻。沈复与陈芸前半生伉俪情深,举案齐眉,可以说是“教科书级的`恩爱手册”。但后来遭遇变故,被父亲逐出家门,在外颠沛流离,生活困顿,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直到最后陈芸客死他乡。

陈芸很美,不仅是瘦不露骨,眉弯目秀的美,也是心灵的美。放在现代,我觉得陈芸一定是一个动手能力极强的宝藏生活博主。她亲手做衣帽,摘梅子酿酒,用植物做屏风,做竹帘,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红颜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艺,感性风雅。从夫妻二人的点滴生活细节,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挚的爱情。他们还打破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和教条,让我们还能看到超越时代的勇气。这对夫妻做了现在看似平常、当时却不敢想不敢做的尝试。比如说,芸娘女扮男装去看灯会,并与沈三白以“表弟”相称。她自强自立,在父亲病逝,家徒四壁的情况下,仅靠一个人做工,便撑起了一个家。这也难怪林语堂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面对布衣粗食的生活,陈芸从未觉得苦,她总能用她的蕙质兰心,给生活添点情趣。生活从不缺少美,只是缺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很多时候,在经过生活粗暴、苦涩的磨砺之后,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记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东西。

淹没于真实生活的爱,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动的轰轰烈烈,而是你在我身边肩并着肩,手牵着手,是我说唐诗,你懂李杜,我说汉赋,你知相如,我们仰慕着彼此的才华,又成为彼此心中的一叶舟。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2

品《浮生六记》,看沈老爷子的神仙爱情。

林语堂曾经说:“陈芸(游鱼注:该书作者沈复的妻子)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时,我记住了陈芸这个名字。后来,我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它将《浮生六记》列入传世藏书,不由心生阅读的渴望。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细细读来,让人暂忘尘世间的千丝万缕。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皆平白叙来,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3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4

初见这本书时,它被放在书店的书架上,首先,是它的素雅洁白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便是书封面上那几个淡淡的文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让我有想要阅读它的冲动。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沈复,而是他的妻子陈芸。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芸娘的可爱之处在于,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颖慧,幼时“即能成诵”《琵琶行》,还自己学会吟诗作对,对于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画虫草,还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梅花盒很漂亮精致,是一种食盒,形如梅花,内置中五六只瓷碟,装上饭菜,如装于花瓣中。芸娘还曾女扮男装,同沈复一起参加庙会。因那时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芸娘还真心真意的帮沈复物色小妾,要既漂亮又有韵味才行,后遇到憨园,芸娘很喜欢憨园,但因种种原因,沈复未能娶到憨园,这也让后来芸娘的病情更严重。

《浮生六记》中的闺房记乐是它的独特之处。正如陈寅恪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一般人不会写闺事,夫妇生活,而沈复以直率平实的语言叙述闺中乐事,写出了夫妇之间真挚的爱情,琴瑟和鸣,伉俪情深。后来,沈复仕途坎坷,芸娘病重,家中贫穷,生活艰难,芸娘仍为沈复想办法赚钱,去讨一份工作。这夫妇之间的真情令人感动,不幸的是芸娘红颜薄命,沈复漂泊各地。

“浮生”应就是指沈复浮荡不定,如浮萍般的人生。他的前半生,与芸娘在一起的时光虽短暂,但很欢乐,美好,但相比较他后大半生坎坷游历,那些欢乐的时光便如梦境一样虚幻飘渺,昙花一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5

“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题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8个字足以概括沈复的一生,这么兜兜转转一大半辈子,也许沈复在著《浮生六记》前都有没想到,在他低谷时三个至亲接连离世,没有人能与分担哪怕一点点的痛苦。从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转折,又何尝不是人生在世,如梦一场。

但沈复的文字从未有一丝仓促,他是一个单纯了一辈子的人。

这梦的前半段沈复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为会与他共度后生。这芸娘吴侬细语,这芸娘浮动暗香。他与沈复过着清贫,但却波澜不惊的生活。

但是陈芸最终也因为公公的误会,而与沈复一起被逐出家门。毕竟陈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传统。在长辈训斥与误会时,多将不与长辈争辩看作孝顺,那只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门是绝对的。从被逐出家门起,似乎他们的命运就逆着走了。他们本不是有钱人,后来因种种境遇不得不卖书画为生,但他们用慧心将生活过出清甜的美感。

这梦的后半段沈复不住的惊呼。他在梦里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苍凉,什么叫做“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那么一见倾心,那么不离不弃,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寻觅一个与妻子相似的'女子。虽然清代没有一妻制,但沈复仍然只爱陈芸一人,那么深情那么真实。“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这是沈复对陈芸说的最后一句话。于是他醒了,他触摸床上每一个角落,没了,没了一丝茉莉香,苦笑着点点头,继续回味“来世”二字。

《浮生六记》有着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园梦境的从容,布衣蔬食的质朴,比李白的浮生若梦多几份哀思与从容。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沈复也是。每一个的人生都如一场梦,梦里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乐有苦,有悲有喜。乐苦相间,悲喜交加,方为戏梦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6

看完《浮》,着实对沈复这人喜欢不起来,也可以说是鄙夷、厌恶。

他身上有着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清淡闲雅之气。在生活窘迫之时,仍能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或与妻在闺中,时不时会三两好友,吟诗歌啸,抚琴聚谈,饮酒行令。他好热闹,好交友,是个真性情的集出世与入世于一身的人。

但要说真性情,其夫人陈芸才真是不可多得的真性情之人。早年丧父,以一人之力靠女红养活全家,并自学认字,也能吟出句句好诗;但她并不是一个只知相夫教子、知书达理的女子,除了好看的皮囊,还有着可爱灵通的内心。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也能想出绝妙的办法为丈夫的赏花会解决难题,而又不失雅致与乐趣,能够宽容主动为丈夫谋妻室,也主动为自家公公寻姬妾,并独自承担家庭的误会,隐忍而善良。

沈自是很中意芸,可是一边与芸恩爱不已,视为知己,又能一边毫不介怀地享受寻妓之乐,还说是因为与夫人有些相像?芸为其谋妻室,也因此被欺骗,而伤心气愤得旧病复发,日益加重。若是沈能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觉悟和坚持,芸何以落得客死他乡,差点无钱下葬的下场?若真能将这爱入骨髓建立在忠贞,只此一人的基础上,何会中年丧妻丧子?

乍看沈一生经历众多跌宕起伏,仍能怡然自乐,可是站在家庭的角度看,妻子被家中父母误会,他无法从中斡旋解释,缓解家庭关系;妻子病重无钱医治,还得自己拖着病体赶工刺绣挣点药费,是沈无能。父亲病重,无钱赶回家中见其最后一面,在父亲生时也未能尽儿女之责,是沈不孝。还有太多的`放浪形骸,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倒是维护得很好,可是未想过一直都是有人在为他负重前行。我并不认为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男人。

中年丧父、丧妻、丧子、丧挚友,这一切,何不是因果报应呢?只可惜了这些为其生命承重的人,仍未使他拾起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7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8

读了《浮生六记》后,感慨万千,“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多么犀利的诗句,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可以说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

《浮生六记》为清朝苏州人沈复所著,因同为苏州人,便对书中所写的园林有一种亲切之感。沈复居于沧浪亭旁,他的家也是园林一样古色古香的建筑。书中有介绍园林的地方,我因幼时去参观过,能大致在脑海里勾画出园林的样子,便不觉得枯燥乏味。《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其中,我最喜欢的的就是作者的妻子陈芸,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格外的“可爱”,林语堂先生说过:“陈芸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在生活中,陈芸也是最令人喜爱。她生具慧才,性情洒脱,简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确实如此,她聪慧、细腻,有文化,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美德于一身。

书中主要描写叙述他们夫妻的生活,闲情雅致,这大概也是中国大多数文人的现状吧!虽然他们生活很简单、很清贫,对财富没什么要求,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快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在喧嚣之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浮生六记》中,文字干净雅致,描写的更是悠然的生活,记录了作者的一生,文字朴实,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受颇深。在现代喧嚣复杂的社会下,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更高的理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时光匆匆,浮生几何。现如今,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累的时候,何不留半日悠闲,停下脚步,去感受和发现生活的美好。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9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

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小慎微,唯有始终热情的好朋友们在无数艰难的时刻提携帮助沈复。彼此惺惺相惜,寄情山水,哪怕人生寥寥数载也足以快哉。

古代的文人喜爱诗词画作,钟爱自然山水,也钻研虫鱼鸟兽,倾恋美人红袖添香。穷苦时,生计靠卖画,吃睡借住在朋友家,实在不行就跟随升迁的官员当个幕僚,路过江河湖海之时还不忘饮酒当歌醉上一场;得意时,携手爱妻与三五老友到处办诗酒会、茶会,去奇骏的山上野餐,去清幽的寺庙洗涤身心,更别提家里院落的盆栽、假山、人工湖也别有洞天。唯一担忧的,父母但凡对自己不满意,就要小心翼翼道歉,大气也不敢出。父亲喜欢娶小妾,不帮忙父亲不开心;帮了,母亲又在自己身上出气。还是远游好哈哈哈哈哈!

我不太记得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古文是什么时候了,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两小儿辩日”,其次就是“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原因当然是这篇文言文太长了,老师又要求每个人背诵!早自习摇头晃脑背书的我,脑子里全是“什么夏蚊?我感觉作者眼神不太行啊,怎么蚊子还是鹤呢?蚊子多讨厌啊叽里呱啦”现在想想,现代人的确太把烦恼当作烦恼,蚊子咬人彻夜难眠,第二天绝对还要发朋友圈吐槽,古代的孩子只把飞行的小虫当作自己的`玩伴,并且“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现代人的知识面广了,心思却小了,喜怒哀乐嗔痴越来越上头。哪怕人生不过数载,经历颇为顺遂,却仍要伤春悲秋,感觉天天都在经历什么大事。沈复四十六岁已经经历妻子离世,儿女也相继先他而去,高堂难以贴身侍奉,数年跟着不同的官员到处搬迁漂泊。这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有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沈复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感激,也有他仍然可以继续前行的期望。

只要有一缕阳光的温度,就可以怡然自得。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0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1

《浮生六记》全书仅两百余页,网罗译文与原文。说是六记,其实只需四篇,议论的都是糊口细节、交朋结友、游山玩水之类的事。初读时我很讶异和洽奇,就如许一本议论糊口细枝末节的书,为什么能从清代传布至今,两百余年来被无数文人骚人推崇?直到我深深地被书中沈复的妻子——芸这小我物所吸引,林语堂说她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心爱的女人”其实是不为过。

芸出生伶丁,四岁失怙,依靠一双巧手给人刺绣维持一家人的糊口,并供年幼的弟弟念书。虽然身世不好,但芸聪明有情趣,自学认字,会吟诗为难刁难,在身为文人的丈夫面前,还能时常对诗人、诗句作出不俗评价。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女子大多困在闺阁之中。而芸却对外面的世界非常猎奇,敢女扮男装随丈夫外出看庙会,也敢单独乘船夜会要出远门的'丈夫。

沈复爱好养花养草、摆弄盆栽,好交朋结友、游山玩水。芸不仅是幽默的玩伴,更是得力的辅佐。芸说沈复的插花兼备风晴雨露多般妙处,可谓精神入神,只是画画里头,有草虫之法,何不师法。于是,她便找来螳螂、蝉、胡碟等,系在花卉之中,还清算一下虫脚:或者抱开花梗,或者踩着叶子,有板有眼。沈复与伴侣出门嬉戏,苦于没有热食,扫了喝酒吃茶品茗的兴致,芸便雇来卖馄饨的担子一起出游,温酒热粥,还不消本身脱手,比当代人野炊还高级。难怪沈复说世上再也没有如斯会意的女子。

芸对待尊长很恭敬,对待下人很温顺,天天见日头上窗,就披衣急起,仿佛有人鞭策似的。沈复不肯起床,还取笑她。芸却说不想公婆说新娘懒惰。芸由于能念书写字,公公便让芸担任写家里的手札。后来由于婆婆关系,芸让公公误会。芸甘愿本身受误会,也不肯在婆婆那儿那里失了欢心。

芸的哑忍与她缺乏呵护的童年有关,她的举动在如今看来大概有些懦弱,但连系那时的时代背景,加倍感受她的可贵在于风雅感性之后的默然。古来通文辞、善言语的才女和合情合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良多时辰都是矛盾的,但在芸的身上,竟无邪未凿地凑成了一体。沈复家境中落,他们夫妻的日子良多时辰过得非常贫苦,但在这贫苦困难之中还能过出文艺清雅、暖和明媚来,里里外外无不是芸的光华。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2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3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4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

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

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牛一般。生怕想看的时候,手边恰好没有这一本书。

从昨晚临睡开始阅读沈复的《浮生六记》。

今天值班时偷暇将《闺中记乐》读完。

只觉得这夫妻的欢娱如此真实地有趣。

吃豆腐卤这样的小事写起来亦是生动非凡。

他们印刻章,“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夫为朱文,妻为白文。

沈复外出,两人通信,在信笺结尾必定要盖上这一个“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章。

三百年前的浪漫,却是如此别致,让人感怀。

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充溢了沈复的哀愁。

在妻子先亡以后,他回忆起以往甜蜜琐碎时竟找出了许多可以印证“不得白头”结局的征兆。

他们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虽然后期颠沛流离,然而伉俪情深,清贫而善于作乐,比起失偶的李清照,已经是何其有幸了。

古代文人,写悼妻诗的不在少数。

譬如元缜。他的《遣悲怀》。

可他与“莺莺”的故事却使我对他的'深情有了很深的怀疑。

譬如陆游。他的《钗头凤》。

虽然他到老来还数次到沈园题词怀念唐婉,然而他在面对母亲的强权时远没有沈复对爱情的坚贞。

陈芸不得公爹喜爱竟被逐出家门,沈复居然追随她离开了家庭的庇荫,以至一世颠沛流离,而他却未曾有悔。

如此深情决心,试问,古今有哪位男子可以做到?

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那么,我也不禁要说,沈复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奇男子。

这两个最可爱的人的结合,怪不得连老天也要嫉妒,让他们后半辈子尝遍坎坷,而使陈芸早夭。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爱情似乎越来越速食面了。而爱情好似也只有那么几个月的保鲜或者一年两年的保质期。

这本薄薄的小品文。

白色的精致封面。淡雅朴素的小插图。注解不多,读来亦只能不求甚解。

然而,这段三百年前的凡人婚姻却令我深深感动。

这使我的心增添了无畏和珍惜的因子,亦使我前行的步履分外轻盈起来。

下载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及创造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一梦,喜怒哀乐嗔痴这六感真让人欲罢不能。携手一生的伴侣早早离世,家业未树、志向未成的苦恼使年轻的沈复满腹牢骚,侍奉父母时的孝道也谨......

    《浮生六记》教案

    《浮生六记》教案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c3MzkzMzY=.html 越剧《闺房记乐》(浮生六记) 一、沈复 1.生平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1......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仅供参考......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1 说是“情深”,其实炫耀说是“豁达”,其实自满江上狎妓,以“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为傲。我不曾看出深情。不论芸娘,亦或喜儿,三白必......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

    浮生六记 读后感大全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这本书让我太喜欢了。对于斯特里克兰,我先是好奇,然后厌恶,继续好奇,继续厌恶,最后羡慕,震撼。我最初也觉着他没有人性,自私,不负责任的抛妻弃子,之......

    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集合15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 我习惯把爱看的书不厌其烦地从家里运到学校,再从学校背回家。其实家里也有可以阅读的书,学校也有。可就是喜欢这样背来背去。好似蜗......